1. 怎樣正確煎中葯
1、冷水浸泡:用冷水浸泡使葯物變軟,細胞壁膨脹,葯物的有效成份容易滲透到水分中。然後再煎煮,這樣隨著水溫的逐漸增高,有效成份便容易被煎出。浸泡時間,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可浸泡20分鍾左右;以根、種子、果實為主的葯物可浸泡30分鍾至60分鍾。
2、煎葯用水量:加水過多則葯汁濃度過低、葯液太多,影響療效;加水過少,不僅葯物有效成份不易煎出,還容易煎焦。一般中葯煎煮用水量以浸過葯物3~4厘米為宜。但還要視葯量大小、葯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病情需要煎葯時間的長短來適當增減。
3、煎煮火候:前人將火候分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兩種。要根據葯物的不同性質與治療需要,採用武火急煎和文火緩煎兩種方法。一般來說,治療傷風感昌的解表葯以及清熱葯、芳香葯,因煎煮時間短,宜用武火急煎,而味厚的滋補葯,因煎煮時間長,宜用文火緩煎。武火使水份蒸發快,並且又易使葯汁外溢,故目前往往採用先武後文相結合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沸後改用文火緩煎。
4、煎葯時間:應根據疾病的情況和葯物的性質來定,可分三種煎葯時間:①輕辛發散葯:此類葯物大多為治療外感病的發汗解表葯,多系花、葉、全草等,其性輕揚發散,味芳香,含揮發油較多,故煎葯時間要短,因此頭煎從沸後再煎10分鍾左右,二煮沸後5分鍾左右。②滋補調理葯:此類葯物大多為調補人體氣血陰陽滋補葯,含有大量營養物質,故煎葯的時間最長,頭煎從沸後再煮30~60分鍾,二煎沸後20~30分鍾。③一般葯物:頭煎從沸後再煎15~20分鍾,二煎沸後10~15分鍾。濾取葯汁要趁葯液未冷時過濾最佳,用兩層干凈的紗布蒙在碗上,再進行濾葯可保證葯液清澄。
中葯湯劑不宜過夜服用。有些人煎煮中葯,喜歡把葯液分成幾次吃,當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從醫療衛生角度來看,這樣做是不好的。中葯里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葯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葯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葯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2. 中葯要怎樣煎才正確
俗話說:「十分葯力五分煎,不會煎煮白花錢。」
中葯的療效與劑型有關,煎煮方法不當就會影響湯劑的療效。因此為了保證實際用葯能取得預期的療效,就必須採取正確的煎煮方法。

3. 中葯真苦,怎樣才能把熬好的中葯變得好吃點
苦口良葯嘛!如果你想試圖加點糖或者是別的什麼來改變它的口味,同時葯效也會降低甚至會沒有葯效,所以還是忍忍吧,鼻子一擰,一口氣給它喝光
4.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正確的作法,還是再往泥糊狀沉澱物中加點水,並攪混,將此混濁液再服完,是合適的。中醫葯學有很多同時含甘草和黃連的著名方劑,如《傷寒論》中黃連湯(方為黃連、乾薑、桂枝、半夏、黨參、甘草、大棗),葛根黃芬黃連湯(方為葛根、黃芩、黃連、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葯湯(方為芍葯、黃芩、當歸、檳榔、黃連、大黃、木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湯液,放置後碗底出現的泥糊狀物,可以加水攪混再服,或者乾脆將整碗湯液攪拌後再服,不棄為宜,其它含此二葯共煎所得湯液,均按此法服為宜。
將葯材先用清水沖洗,去除灰塵雜質。清洗後,加水蓋過葯材約一、兩公分後,以大火煮開,葯湯滾了後,再用大火煮個兩、三分鍾(目的在殺菌),接著轉小火熬二十~三十分鍾,取出葯湯倒在碗里,這是第一批葯湯。
5. 怎樣煎中葯
煎葯是一個功夫活,煎煮質量可以直接影響中葯葯效的發揮,在此簡單的總結幾點:
1
最好用陶罐,禁用銅、鐵、鋁等金屬容器,以免影響葯效
2
在煎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鍾,使葯物完全被水滲透,便於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後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為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醫生有具體的要求,應遵醫囑。
3
通常頭遍煎時,應在中葯煮開後再熬20分鍾左右為好,二遍煎的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視具體葯物不同而有所差異。葯有先下後下之分,一般質地重毒性大的先放,質地輕的後放,還有細小的粉末狀葯物葯包煎等等。
4
湯葯的「頭煎」和「二煎」是什麼意思呢?
中葯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關鍵,所以人們都認為中葯還是煎兩遍好,頭一遍就叫「頭煎」,第二遍叫「二煎」。這樣可以使葯物之間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徹底,增強療效。通常把這兩次煎出的葯湯混在一起服用,總量大約300~500毫升,對於服中葯困難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的分服,或者是濃縮給葯。但是有些葯,象解表類的就不能濃縮給葯,而應煎多少服多少。
最後補充一下,葯涼了是可以用微波爐加熱的,不影響葯性,你說的再煎的時候肯定要保留葯材的,呵呵,多加努力吧,祝你成功6. 如何煎中葯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鍋或不銹鋼器皿等,切忌鐵、鋁等易腐蝕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漿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葯前,應先用冷水將中葯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葯),要20分鍾。
3.用水 煎葯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葯材表面1—3厘米。葯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4.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葯液後,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葯時須蓋緊鍋蓋,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有些中葯含有揮發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葯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葯材,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散到空氣中,則須蓋著蓋子熬。
6.操作 煎葯時要注意攪拌葯料,讓葯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葯一般煎兩次,第二次時間可略短。有些葯物需要區別對待,如先煎、後下、沖服等,中葯師都會在抓葯時講明。
7.時間 熬葯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葯效。中葯煎煮時間從葯液煮沸之後開始計時,一般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葯熬10—15分鍾即可,補益類中葯則需煎煮40—60分鍾,其餘的中葯煎煮20—25分鍾即可。
8.再熱 為節約時間,很多人會一次煎制出幾天的葯量,葯液再加熱時一般不需要煮沸,只要達到飲用溫水的溫度即可。通常採用文火,葯液剛有沸騰即可,放涼些飲用。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加熱中葯一般不建議用微波爐。中葯的成分非常復雜,用微波爐加熱中葯時,產熱的過程可能使葯材在分子水平遭到破壞,失去一部分效能。醫院煎煮的用塑料袋密封的湯劑,最好將其放到器皿里,再倒入熱水加熱。
9.存放 保存時要放到密閉容器里,置於陰涼處或冰箱冷藏室,前者可存放2天左右,後者一般可存放5天左右7. 如何煎中葯
按醫囑吧,一般3碗水煎成一碗水,先煎的要提前10分鍾煎好再加不用先煎的中葯,後下的要在中葯熬好前5~10分鍾加下去,一般煎半個多小時就可以了
8. 怎樣煎中葯
一、煎葯器具的選用
中葯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葯器具有密切的關系。現在仍是以砂鍋為好,也可選用搪瓷鍋(不能夠漏底)或玻璃煎器,不能使用鐵鍋、銅鍋。
二、煎葯的加水量
中葯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葯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葯物表面3厘米為准。
如果按上述方法加水方法煮好後葯液過多,可以減少加水量,但是還是應該以浸沒為度。
如果煎出來的葯液較多,也可以在煎煮完成,把葯液倒出來後,再把葯液單獨在火上煎熬收干水分至合適的葯液量。此法在煎煮補益、調理為主的中葯時可以實施,在煎煮以止咳、解表、化痰的中葯時不推薦。
三、咳嗽中葯的服葯量
一般正規服葯,成人每次吃飯小碗大半碗,約150毫升。兒童視體格大小,學齡前每次吃飯小碗小半碗,約80毫升,學齡兒童每次吃飯小碗半碗,約120毫升。
臨時作為止咳作用的中葯一般喝20毫升即可,咳劇即服。
作為解表退熱的中葯應該熱服,每次約50毫升,頻頻啜服。
四、煎葯中注意的問題
1、煎葯前的浸泡
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0.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小時。夏天相對浸泡時間應該相對縮短,冬天相對浸泡時間可以相對延長。
2、煎煮次數
煎葯的次數以兩次為宜。一般頭煎葯汁較濃,二煎葯汁相對較淡,建議頭汁、二汁葯液放在一起混勻,再平均分成兩頓口服。
3、煎葯的溫度
煎葯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有「文火」或「武火」之別。武火一般煮開後再開取「中大火」煎煮15至20分鍾,文火一般煮開後再開取「中小火」煎煮30至60分鍾。煎取治療感冒、咳嗽、化痰等為主的葯物時候應該用武火,煎取補益調理為主的葯物時應該用文火。
4、服葯時間
一般葯物每日兩次,每次小碗大半碗,飯後半小時為宜,早、晚各一次。
治療脾胃疾病的可以咨詢醫生意見放在飯前半小時,治療失眠的可以再睡前半小時服用。
治療咳嗽的,可以每日再增加6次,每次30-50毫升。
如果特殊需要在兩餐間服用的,建議服用前吃些食物如餅干,以免傷胃。如果有傷胃表現,可以服用達喜調整,患者請醫生修改處方。
5、感冒葯物的煎煮、服用的特殊方法
治療感冒、發熱、咳嗽的中葯,因為某些有效成分是揮發性物質,建議隨煎隨服,一日兩次按正規葯物劑量、時間服用,平時可以每間隔2-3小時少量服用30-50毫升,每天再增加4-6次。或者在咳嗽劇烈時參照止咳葯水的喝法增加服用一次,以臨時止咳。
請珍藏9. 怎樣煎中葯才能發揮葯效
一、中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葯大都是生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葯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葯療效。
二、中葯煎煮宜選用那些器皿?
煎葯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鐵器、銅器,防止這些金屬物品與葯物產生反應,影響葯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葯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
三、中葯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葯物倒入葯鍋內攤平,然後加冷水至高出葯平面寸許,浸泡0.5-1小時。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特別在夏季,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葉類葯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使水高出葯平面約1-2厘米。
②加熱火候 一般在葯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後宜改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疾病的中葯也可在煮沸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5分鍾左右即可。
③煎煮時間 應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葯情況而定。一般來講,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葯頭煎煮10~15分鍾,二煎煮10分鍾。滋補頭煎煮30~40分鍾,二煎煮25~30分鍾,有先煎葯需先煎10~30分鍾,後下葯應在最後5~10分鍾入鍋。
④二煎(復煎) 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鍾即可。
四、關於葯物的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烊化等的說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葯物的溶解度,降低葯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葯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鍾。
②有毒的葯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後下
後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後下,一般在中葯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葯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後下。
(3)包煎
①花粉類葯物,如粉花粉、蒲黃;細小種籽類葯物,如葶藶子;葯物細粉,如青黛等等均應包煎。
②對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葯物如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對附絨毛葯物,如旋覆花等,採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沖入
對於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葯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5)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葯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葯汁去滓後再煎他葯。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7)另煎後兌入
一些貴重的葯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8)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薑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9)合葯沖服
某些貴重的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後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葯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蠍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葯末合於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後服。
五、一副中葯應該煎煮幾次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10. 教你怎樣煎中葯
葯事小學問大,比如煎煮中葯要不要蓋蓋子?問題看似簡單卻講究多多:揮發類葯物必須密閉煎、易膨脹類葯物則得敞著熬。專家說:煎葯技巧掌握越多越好,因為中葯湯劑煎煮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
別看這問題似乎‘小兒科’,還真的有學問,有些中葯成分含有一定的揮發成分,如薄荷、蘇葉、藿香、配蘭這些通竅治感冒葯物,在煎煮過程中容易發散到空氣中,所以必須蓋著蓋子熬,否則葯效會不知不覺跑掉不少,而像西洋參等貴重葯材也同樣具有揮發成分,需要在密閉容器里煎煮。
相反,中草葯如夏枯草、金錢草、絲瓜絡,由於材料比較輕,占的體積又很大,加上有的家庭煎煮器材容積比較小,這時候如果蓋住蓋子煮,葯液很容易往外溢出,所以建議開蓋煎煮,但要不時攪拌。
沸水煎煮不如涼水浸泡
標准熬葯方法是:煎煮前可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葯材變軟,膨脹。煎煮時隨著水溫增高,組織內高濃度的溶液就會向組織外擴散,葯材進一步膨脹,保證了有效成分全部溶解在水中。
煎煮中葯忌用金屬器皿
按照傳統來說砂鍋以及瓦罐確實是非常好的煎煮器皿,搪瓷罐和不銹鋼鍋其實也都可以,但煎葯忌用鐵鍋等金屬器皿。這是因為現在很多植物葯材是含酸性或鹼性的,中性的很少,而這些植物性葯物按成分分又含有鞣質、有機酸等,會和鐵鍋里的鐵離子產生化學反應,可能產生副作用。如訶子、蘇木,都會和鐵鍋反應產生不溶於水的鞣酸鐵,這時葯液可能轉變為黃綠色或墨綠色,有一股澀味和腥味,不少患者喝下感覺到濃烈的嘔吐感。其他一些中葯還含有黃酮類,這些在遇到鐵離子時都可以產生化學反應,導致葯材成分改變,影響中葯的煎煮和吸收,使得療效降低。所以鐵鍋不宜煎葯。
不宜用自來水煎葯
這是因為自來水中一般會含有餘氯,尤其是水質較差的地區,余氯含量更高。氯是強氧化劑,可與多個有機物發生氧化反應。只有當自來水煮沸成為開水,余氯才能揮發掉,這就避免了余氯對中葯中有效成分的破壞;而在煮開水的過程中,自來水中鈣、鎂的重碳酸鹽分解沉澱,減少了它們與葯材中有效成分結合沉澱的機會,提高了葯汁的治療效果。專家建議煎煮中葯還是應該用已經沸騰過然後冷卻下來的涼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