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推薦 » 馮侖談如何做好吃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馮侖談如何做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2-05-15 04:50:10

A. 怎樣能出奇制勝

創業者的智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創業成敗。尤其是在目前產品日益同質化,市場有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創業者不但要能夠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奧普浴霸現在是國內浴室取暖產品的第一品牌。其創始人、杭州奧普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傑,在1993年將浴霸產品引入中國的時候,國人尚沒有在浴室吊頂的概念。方傑想了一個辦法,將浴霸定位為時尚產品,並且專門針對那些二十來歲的漂亮姑娘進行營銷。方傑的說辭是:我是國外留學回來的海歸派。在國外作為一個白領能不能在家洗個澡,是一個時髦的生活方式,是你家裡面生活狀態的一個標志。海派小姑娘的標志就是崇洋媚外,瞧不起自己人,如果有任何東西能夠將她們同周圍土裡土氣的自己人區分開來,她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方傑就巧妙地利用了上海人的這種海派心理,將奧普浴霸在上海灘一炮打響。 現在很多人都很佩服馮侖,覺得這個人能做能侃,很了不起。馮侖不是有了錢才有本事,他是因為有了本事才有了錢。1991年,馮侖和王功權南下海南創業的時候,兜里總共才有3萬塊錢。3萬塊錢要做房地產,即使在海南也是天方夜譚。但是馮侖想了一個辦法。信託公司是金融機構,有錢。他就找到一個信託公司的老闆 ,先給對方講一通自己的經歷。馮侖的經歷很耀眼,對方不敢輕視;再跟對方講一通眼前商機,自己手頭有一單好生意,包賺不賠,說得對方怦然心動;然後提出:不如這樣,這單生意咱們一起做,我出1300萬元,你出500萬元,你看如何?這樣好的生意,對方又是這樣一個人,有這樣的經歷,有什麼不放心?好吧!於是該老闆慷慨地甩出了500萬元。馮侖就拿著這500萬元,讓王功權到銀行做現金抵押,又貸出了1300萬元。他們就用這1800萬元,買了8幢別墅,略作包裝一轉手,賺了300萬元,這就是馮侖和王功權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馮侖的說法:做大生意必須先有錢,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誰都沒有錢。在這個時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沒錢,但不能讓別人知道。當大家都以為你有錢的時候,都願意和你合作做生意的時候,你就真的有錢了。馮侖初到海南,盡管沒錢,也一定要將自己和公司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齊齊,言談舉止讓人一眼看上去就是很有實力的樣子。 《福布斯》中國富豪陳金義當年也有過這么一番經歷。陳金義在沒有發跡前,有機會做一個蜂蜜加工廠 。建一個蜂蜜加工廠需要30萬元,但當時陳金義手頭僅有3萬元。他將這3萬元存入銀行,隨後又利用這3萬元做抵押,從銀行貸出6萬元,又用6萬元做抵押,貸出12萬元,如此一直到貸出辦工廠所需的30萬元。蜂蜜加工廠辦起來後,陳金義的事業也逐漸走上正道。現在這成為民營企業家的原罪。有人說他們這是空手套白狼,其實不然,最多他們是利用了銀行制度上的缺陷。有能力利用現存制度的缺陷,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市抄濟的假設基礎,就是人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想將自己的個人利益最大化,而結果是人們在利己的同時達到了利人的目的,個人利益與社會效益都達到最大化。說到鑽空子,商人的天性就在於找空子、鑽空子。有人鑽空子不奇怪,如果眼見著空子在那裡沒有人去鑽,那才是奇怪的事情。談到空手套白狼,哪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不需要經過一個空手套白狼的階段呢?空手而能套到狼,不是智慧又是什麼呢!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寫過一篇文章《何處尋找大智慧》,對創業者來說,無所謂大智慧小智慧,能把事情做好,能賺到錢就是好智慧。 京城白領沒有幾個沒有吃過麗華快餐的,京城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見漆著麗華快餐標志的自行車送餐隊。麗華快餐由一個叫蔣建平的人創立,起家地是江蘇常州,開始不過是常州麗華新村裡的一個小作坊,在蔣建平的精心打理下,很快發展為常州第一快餐公司。幾年前,當蔣建平決定進軍北京時,北京快餐業市場已近飽和。蔣建平劍走偏鋒,從承包中科院電子所的食堂做起,做職工餐兼做快餐,這樣投入少而見效快;由此推而廣之,好像星火燎原,迅速將麗華快餐打入了北京市。假如蔣建平當初進入北京依循常規,租門面招員工拉開架式從頭做起,恐怕麗華快餐不會有今天。 談到商業謀略,梁伯強是最令人敬佩的一個。梁伯強想做指甲鉗 ,在國內卻找不到過硬的技術,找來找去,他發現韓國人在這方面行,技術好。可是韓國人一向摳門,對自己的技術看得很嚴。公開向韓國人討要技術肯定不行,出錢買人家也未必肯賣。為了從韓國人那裡偷師學藝,梁伯強想了一個曲線救國的辦法。第一步,他先想辦法成為韓國人的代理商,為其在中國內地批發銷售指甲鉗。這樣既建立了自己的指甲鉗銷售網路,又取得了韓國人的信任。第二步,在取得韓國人的信任後,梁伯強便開始找借口,說韓國人的貨這不行那不行,質量不過關,產品老崩口,天天找韓國人的麻煩,把自高自大的韓國人氣得不行。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產品質量過關,韓國人竟在一怒之下,將產品生產材料和工藝流程都告訴了他。梁伯強一聽大喜過望,立刻自己開打,非常小器·聖雅倫於是呼嘯出山,一亮相就獲得滿堂彩。 梁伯強偷藝的故事,不禁讓人想起華人第一首富李嘉誠。李嘉誠當年未發跡時,為了獲得塑料花的生產工藝,也曾到義大利演了這么一出。看來, 財富強人有時在財富智慧上也是驚人的相似。 謀略或者說智慧,時時貫穿於創業者的每一個創業行動中。王傳福做比亞迪,別人都是用整套的機器代替人力,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用大量的人力代替機器,只在不得不用機器的少數幾個環節才使用少量的機器。原因在於,王傳福知道,作為一個勞動力供應的大國,中國工人的人力成本遠低於購買成套機器設備的成本。使用人力代替機器,雖然使比亞迪的工廠變得不那麼好看,顯得不那麼現代化,但卻把比亞迪的生產成本一下子降了下來,低於主要競爭對手日本人40%。憑借價格優勢,比亞迪在世界市場橫掃千軍,將日本人打得稀里嘩啦。王傳福也在短短數年之內,積累了巨大的財富,進入了《福布斯》中國富豪榜,2002年排名第41位。 謀略,說白了就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韋爾奇和通用的6個西格瑪席捲中國企業界,中國企業界人人奉韋爾奇為神靈,奉6個西格瑪為圭臬時,一位創業家說了話。他說:在我的企業里,在我目前這種狀況下,我只需要3個西格瑪、4個西格瑪就足夠用了,如果一定要我在我的企業里推行6個西格瑪,那麼我的企業必死無疑。現在,這傢伙的企業做得很不錯。 對於創業者來說,智慧是不分等級的,它沒有好壞、高明不高明的區別,只有好用不好用、適用不適用的問題。當年謝聖明帶著紅桃K一幫人,在農村的豬圈、廁所上大刷廣告時,遭到了多少人的嘲笑。但是,如今在豬圈上刷廣告的謝聖明已經成為了億萬富翁,而當年那些訕笑他的人呢,當年怎樣貧窮,如今依然怎樣貧窮。我們歸結創業者智慧:不拘一格,出奇制勝。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B. 馮侖是誰很有錢嗎

馮侖:
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是萬通集團董事及執行董事、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通國際集團高級董事。1990年代初,馮侖走入遠離體制的江湖,下海經商,以海南作為起點,把萬通從個體戶變成今天中國最具價值的地產公司。

馮侖的第一桶金: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馮侖在北京的工作丟了,他在海南苦苦尋找機會,覓得一樓盤欲售,要價1800萬元,馮侖只有3萬元,他找到海南一家投資公司的老總,面不改色、胸有成竹地說出了下邊的話:我有一個項目,1800萬,我出1300萬,你出500萬,干不幹?對方說,干。馮侖立即拿著對方給的500萬,到銀行交了首期,抵押給銀行,從銀行貸了1300萬元,把樓盤買下來,轉手賣出,獲利300萬,這成為他第一桶金。300萬,不是小數,在那個時代,這幾乎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故事,金融學叫做杠桿收購,但連這個杠桿都是借來的。

的確,馮侖拿錢的本事很不一般,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打動對方的那一句話:「做生意,從別人那裡拿錢,無異於奪人貞操。」「就那麼一句,不會說,說一輩子,也說不出來;會說,3分鍾就能將這句說出來。」「盡管時間少任務重,但決不能照直說:『我就缺錢,你給我投錢。』這就像談戀愛,不能照直說:『我就缺個老婆,你干不幹?』還得先要談風花雪月,談理想,談未來,而最後實際就缺一個老婆。」

萬通地產馮侖增持自家股票後不久,他的老婆也用另一種方式表示對萬通地產的支持,那就是自掏腰包購買公司造的房子。公司公告稱,馮侖的妻子王淑琪購買了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萬置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新城國際四期公寓一套,該公寓面積375.03平方米,價款1922.1714萬元,另外還購買了20萬元的車位一個,截至2008年8月5日,王淑琪已付清了上述款項。

C. 馮侖表示現在白手起家更容易,他有哪些創業心得

萬通集團的創始人馮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表示,現在人創業、白手起家比以前要容易很多。以前可能靠關系和人脈,現在只要有能力,就可以開始創業。作為一個成功人士,馮侖曾經多次透露過自己的創業感受,一定要做到熬、扛、頂。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萬通走到現在也不容易,隨隨便便一句話,可能就是幾年或者幾十年工作和奮斗的總結。不可否認,現在創業確實容易,各種新興職業有網路就行。不過創業也很難,成本低了成功的人就少了。

3、創業需要勇氣

白手起家難度低,可不代表誰都能白手起家。現在這個社會壓力大,成年人背負著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這些都是生活開銷。在這種情況下,創業就等於全家人斷了收入來源。這份壓力,讓很多想創業的人不敢去創業。

馮侖創業成功了,他說話很有底氣。可正如他所說,創業需要做到熬、扛、頂。普通人或許能夠做到,可是這也意味著家人要跟自己一起去熬、扛、頂,這是很多人都不想看到的事情。

D. 馮侖的社會評價

馮侖的公眾形象有點紊亂。在馮侖滿是線裝書的辦公室里,馮侖一會兒發出房地產革命的號召,一會兒又大談新經濟如何帶來新思想。除豐富多彩的言語外,馮侖還忙著發起「新住宅運動」,構築「中城房網」。在老部下潘石屹的眼裡,馮侖就像個導演,一點沒有地產商必備的腳踏實地的氣質,在網民們的嘴裡,「馮主席是個思想家」,馮侖自己坦承:我是個職業董事長,信奉老莊,不善理財,說話寫字比較專業,萬通需要我這樣具有前瞻性的人。以馮侖的個性及其在萬通的作用而論,把馮侖比作房地產思想家倒也恰如其分。當我們捧讀「馮侖語錄」、「元旦社論」等馮侖著作時,躍然紙上的口號宏論,使房地產思想家馮侖的形象變得更加生動清晰起來。
他是一位學者:中央黨校法學碩士、中國社科院法學博士。
他是一位國家幹部:中央黨校、中宣部、國家體改委、海南省改革發展研究所創始人。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自1991年開始,馮侖領導了萬通的企業創建及發展工作。1993年,領導創立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已更名為「萬通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曾參與創建中國民生銀行並出任該行的創業董事。
他是一位大師級的領袖:萬通控股董事長,企業界稱他為「商界思想家」,地產界稱他為「學者型」的開發商。作為房地產行業的創新者和開拓者,他在國內首倡房地產的「美國模式」(即由全能開發商轉化為以投資能力見長的專業的地產投資公司),積極推動行業進步。
作為中國房地產的風雲人物,在業界一直享有「地產思想家」的美譽。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開拓者和創新者,馮侖先生首倡由「香港模式」變為「美國模式」。
馮侖擅長領域為企業戰略、綜合管理、策劃咨詢、公司戰略、公司治理。
20歲的時候,馮侖成為中共的一員,接受過正統教育的馮侖,自然深諳正統意識形態及其語言方式。日後他的語言風格、思維方式、決策習慣,雖無刻意模仿的嫌疑,但自覺不自覺地就會露出那個時代的痕跡來。

E. 一個人要如何好好吃飯

今天休班,做了很多好吃的,好像是要彌補出差五天沒在家給小孩做飯的虧欠,她中午在學屋吃「小飯桌」,只一早一晚在家裡吃飯。我蒸了米飯,煮了老玉米,亂燉白菜豆腐海帶,煎豆腐丸子,還炸了小河蝦,涼拌了一個蘿卜絲。我幾乎過午不食,相當於給小孩一個人准備了四菜一湯,把早上的一小碟榨菜也算上的話。吃過晚飯,又包了大概五六十個餛飩放在冰箱里冷凍,以備我下次出差時,她可以自己煮了當早餐。我跟她說「我不在家也要好好吃飯,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忘了「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這句話的出處,象是長輩的叮囑,又象是生活里善意的忠告,「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我以為代表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目光炯炯聊職場,內心溫暖談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F. 野蠻生長的寫書情結

馮侖與「萬通六君子」的成長史可說是中國十幾年來民營企業與企業家的典型之一
在位於萬通集團的辦公室兼書房裡,馮侖輕描淡寫地談著當年的傳奇經歷,沒有太多的遮遮掩掩。
當然,在交談的過程中,你也會偶爾感覺他性格中的復雜:溫厚中夾雜了尖刻,睿智中透露出誠實,風趣中略帶著狡猾,成熟里顯現了天真……在時代與歲月的激盪與沖刺中,每個人都是矛盾與復雜的。馮侖身上凸顯著他那個時代創業者們的特點與共性。
他曾經是一位在國家機關搞研究,寫文章的「體制文人」,而後成為下海商人,經歷了飢餓、流浪、折騰、成功……他所創辦的萬通集團走到今天已經16年,馮侖把自己16年的創業史,寫成了一本名叫《野蠻生長》的書。他說:「這是一本反映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心靈史的作品。」
馮侖下海的16年,也正是中國企業家群體迅速更替與分化的年代。十多年間,群雄並起,聚散離合。王石,牛根生,黃宏生,李東生,顧雛軍等人分別代表了那一代企業家不同的臉譜與命運。
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易小迪、王啟富和劉軍,這幾位號稱「萬通六君子」的人生際遇與命運,也在這十幾年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他們從貧窮到富有、從呼嘯聚義,到各為諸侯,最終都成為了商業江湖中的風雲人物。
個人命運,不過是大時代的微小縮影。 馮大哥、京城大俠、地產大亨、梟雄、小諸葛、地產理論家、學者、博士……疊加在馮侖身上的這些雅號讓人有些眼花繚亂。
曾經有人問馮侖:「如果你要是寫作自己的回憶錄,你第一句話會怎麼說?」
「這個人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神。他是一個哺乳類動物,是個被人攪亂成似是而非的哺乳類動物。」這是他的回答。
馮侖說在很多寫他的文章中,沒有一個像他的,但是他也寫不出自己。所謂人在江湖,真的假的有時也難以辨別。
他屬於五十年代人,父親是一個企業工會的領導,從小教會了他寫文章和畫畫。上初中的時候,馮侖就開始看《大邏輯》、《小邏輯》之類的書,家庭背景又讓他在文革期間,能憑一紙介紹信在資料館翻閱了大量「供批判用」的禁書,諸如《尼赫魯傳》、《基辛格傳》、《光榮與夢想》……
然後,真正影響到馮侖人生的,卻是他在中央黨校讀研究生時的導師——馬鴻模,這也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大家出身,性格強悍,鬧過學運,組織過武工隊,出生入死,最終官拜解放軍正師職,分配到中央黨校。馮侖當時是中央黨校最年輕的學員,他們第一次見面就是在黨校。當時馬鴻模留著光頭,身著黑衣,抽著根很粗的雪茄。後來馮侖拜馬鴻模為乾爹。
乾爹成了馮侖的精神教父,在他的身上,很多地方都折射出馬老爺子的影子——一種既有知識分子的邏輯與理性,又混雜著土匪氣質的復雜人格。「我老了會很像他(乾爹),我根本不會退休,就是要折騰。」馮侖說。在他的錢夾里,放著兩個故去男人的照片。一個是阿拉法特,另一個是他的乾爹。
在中央黨校,馮侖讀了很多書,比如馬列原著,不僅讀德文版,也讀英文版,不同的版本對照著讀,連標點和注釋都互相比對。
「我們以前受了很多正統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封閉的教育方式。在毛主席去世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人哭得很厲害,傷心欲絕;後來我到中央黨校的港台閱覽室看到了一本畫冊,有一張蔣介石死時的圖片,上面台灣民眾也哭得很厲害。蔣介石不是被咱們宣傳成壞人嗎,壞人怎麼可能有那麼多人哭呢。於是,我便發覺所謂的是非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是非。」
他說自己的閱讀習慣,是不單方面地相信一種資料來源,在讀歷史書的時候,他也經常同時拿幾個版本來讀。相比那些所謂「正史」,他更傾向於讀「野史」。他甚至認為:「歷史永遠沒有真相。」
事實上,不僅大歷史如此,個人歷史也不例外。「當時我們萬通公司創業的六個人,雖然共同經歷了十五年,但對細節的回憶,大家又都不太一樣。我今天講的故事,只是為了給今天的人看。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寫來都是給當代人看的。」 1991年6月,王功權與馮侖、劉軍等人在海南成立了海南農業高科技投資公司(萬通前身)。成立之初,王功權是法人代表、總經理,馮侖和劉軍是副董事長,王啟富是辦公室主任,易小迪則是總經理助理,後來的潘石屹主管財務中心。
這六個人中,馮侖與王功權的經歷相似,都在體制里呆過。馮為人謙和,以兄長待人,而且他腦子活絡,有政治眼光;王功權曾任吉林省委機關的一名宣傳幹部,性格有些反叛,善於危機處理;潘石屹年輕一些,在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上,較為海派,做事目的明確,咄咄逼人;易小迪具有出世的智慧,不愛爭搶,舉重若輕,扮演著任勞任怨的實幹家的角色;王啟富則愛憎分明,講義氣,真性情;劉軍性格直率,在萬通分家之際,他是惟一敢坐在桌子上,指著馮侖鼻子對他咆哮的人。
就是這六個性格鮮明,各有所長的男人,共聚一堂,呼嘯聚義,在海南開始了披荊斬棘的江湖征戰。
從1988年海南建省起,中央給予了海南這個特區超乎想像的優惠政策,這給海南帶去了機遇和瘋狂,大量資金涌進這里,甚至出現了「十萬大軍下海南」的盛況。
但當時那是一個沒有現代商業規則的地方。馮侖他們去跟人談生意、談合作,很多時候生意都是在夜總會里談成的。他們還經歷過在夜總會里被人用槍指著腦袋,逼迫撕毀合同的事。萬通公司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那個時候中國的民營企業遵循的是一種江湖規則。
「每一個創業者都積累了很多解決復雜問題的經驗,但中國變化太快,很多經驗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偶爾有這么一兩條原則可能還有用,比如說按商業規則而不是按照江湖規則來游戲。以前,我看到在海南有很多朋友之間是砍砍殺殺的,這是江湖規則,這都是要過去的。」
馮侖把他們「萬通六君子」的結合統稱「梁山模式」。多年之後他看了不少研究水滸、太平天國以及民國土匪的書,某種程度上,也是和他親歷的江湖故事有關。 在「萬通六君子」還沒出現分歧的時候,兄弟幾個曾去拜訪萬科集團老總王石,王石觀點明確地認為:「馮侖幾個雖然是熱血青年,但是今後面臨到利益沖突,一定會出問題。」兄弟六人沒把王石的提醒放在心上,甚至還很惱火,認為這低估了他們兄弟之間的情義。
可沒想到王石的預言成為了現實,「萬通六君子」最終還是因為理念等方面的不同出現分歧,最終分崩離析,各立門戶。潘石屹帶著他的「SOHO」系列成了地產新貴,王功權轉行創辦「鼎暉創投」,易小迪也搞起了陽光100集團,王啟富成為了「海帝地板」的總裁,劉軍重歸農業高科技投資,在四川從事農業項目,做著果蔬保鮮、儲藏加工和營銷的買賣。只有馮侖一直留在萬通集團。
今天看來,六人的分歧代表著不同的價值面向,或者說背後還有決定這種價值選擇的性格差異。
好在「萬通六君子」分開後,雖然大多數仍還留在房地產業,但彼此之間並沒有成為市場上絕對的敵人。潘石屹的SOHO中國、易小迪的陽光100都曾是萬通的「敵人」,可多年過去,他們都和平共處,甚至在行業發展的關鍵時刻共進退。
談到在處理痛苦的人際關系時,馮侖又拿出了他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那一套:「在我很困難的時候,我讀得最多的是《道德經》。《道德經》對我的世界觀有很大的改變。比如說我覺得自己是萬通的董事長,把它背在身上,我就讓自己變小了。如果我沒有什麼角色,就擁有自由,就會變得強大。這便是老莊的『虛無』……」
也許,正因為從傳統中吸納的知識,可以讓一個外表斯文、內心柔弱的讀書人,變得豁達、堅硬。而他在體制內工作所積累的政治和社會資源,更成為他的企業長期發展的養分。而這些,其實也都是轉型期民營企業家必不可少的力量。 回首往事,馮侖感慨:歷史就是要委屈一些人,它讓你死,你就死了,這就是歷史的代價。
馮侖與「六君子」的成長史可說是中國十幾年來民營企業與企業家的典型之一,他們體會了中國商業秩序逐漸生長的過程。他們沒有「死」。
馮侖在自己寫的那本《野蠻生長》中,只提到兩個中國企業家代表,一位是失敗者牟其中,另一位則是成功者王石——這兩個人都在馮侖的創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牟其中是他在萬通公司之前的老闆,馮侖曾是牟其中第一幕僚;王石則兼是馮侖的老師與好友。
馮侖這樣評價自己的前老闆牟其中,「他的商業邏輯是對的,但他的社會邏輯卻是錯的,但任何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都必須注意這兩者的配合。」
馮侖和王石有著不同的個性和人格,但又彼此欣賞。一方面,王石可以說是馮侖在生意場上的學習榜樣,凡是公司有什麼事情不清楚,馮侖就打發下面的人看看萬科怎麼解決的,馮侖為此還曾寫了篇名叫《學習萬科好榜樣》的文章。但另一方面,他們的性格又的確太不相同,馮侖說:「我不登頂,能不登頂就不登頂,他(王石)是以登頂為目的,我以不登頂為取捨。」
在寫完《野蠻生長》這本書後,馮侖想寫《歷史現場讀大歷史》,「走遵義、走延安、走廬山、重讀中共黨史,研究微觀的細節,尋找現場親歷的感覺。」或者,他想以此洗掉身上的江湖習氣和草莽精神,回歸到文人本分。
「除了商人,我最想當的是知名文化人。當文人有三種選擇,一種叫反對文人,他們最終可能成為正義的象徵與真理的守護者,但這種人容易掉腦袋;第二種叫走狗文人,他們的任務是拍馬屁,這種文人生活得可能不錯,但內心苦惱;第三種叫流氓文人,寫點鴛鴦蝴蝶,文人騷客的東西。」
「我分析了一下自己:最早從國家文職人員開始,到後來的下崗、流浪、打工,到自己辦公司,走進江湖,開始一種狂放不羈的表達,這個過程正好是從走狗文人開始,沒留神成為反對文人,最後成為流氓文人。」而文人情結,其實是那一代企業家身上共同的印記。

G. 馮侖有多少財富.他是怎麼發家的.他現在 在做什麼

馮侖,1959年生於陝西西安。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獲法學碩士學位,後來還讀了法律學博士。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

馮侖曾在中央黨校、中宣部、國家體改委、武漢市經委和海南省委任職,從事理論研究及企業策劃、經營、組織、管理工作。著有《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職能》等,譯著包括《狂飆突進——馬克思的心路歷程》。自1991年開始,馮侖領導並參與了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
司。之後,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並出任該行的創業董事,策劃並領導了對陝西省證券公司、武漢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東北一家上市公司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使不足千人的萬通集團在幾年內總資產增長逾30億人民幣。在中國民營房地產企業中,馮侖是位個傳奇式的人物。在十年的投資和資金積累中,他由一個研究體改政策的學者一下子演變為擁有20億身價的集團老總。中國地產界稱他為「學者型」的開發商,又稱他為中國的「戴爾」。-

H. 馮侖給我的另一面感受

有必要對作者發表一下你自己的感慨么?喜歡看就看 不喜歡就不看,很簡單。
做人要厚道。吃了人家的東西 還說人家手臟。不知道你怎麼想的。

I. 馮侖談富二代創業並不一定會成功,但富二代創業是不是比普通人的成功率高

創業這個詞彙,經常出現在很多年輕人腦海當中,尤其是對於一些大學畢業生來說,很喜歡在畢業之後自主創業,而且國家也比較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並且提供了很多資金支持以及平台支持,但是創業並不是非常簡單,對一個人的考驗也很多,除了個人能力之外,交際能力也比較重要,如今比金錢更加重要的則是人脈,但是對於一些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來說,憑自己的能力,很難能夠獲得扎實的人脈。

可能起點不同,並不公平,但是只要有普通人創業成功的先例,就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總結,雖然我們可能不會成為富二代,但是卻可以為我們的孩子,或者是孩子的孩子,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