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熬中葯
據我所知,煎服中葯的“六步”分別是選煎葯罐 、選純凈水 、葯材浸泡時長、煎葯火候、煎好的中葯汁混合和單葯材的特殊煎制方法 。“四招”是:煎出的中葯汁服多少, 煎出的中葯汁是飯前還是飯後服用, 煎出的中葯汁宜什麼溫度服用和煎出的中葯汁是否可以加糖同時服用 。
下面做出具體分析:
烤中葯有六步
第一步是選擇煎葯罐。
現在的年輕人對中醫飲片器的選擇知識很少,特別是城裡人、飲片器家一般沒有合適的飲片器。
所以,選擇煎葯罐是關鍵的第一步,罐最好選擇砂罐、瓦罐、陶罐。 搪瓷罐如下。 這些罐子化學性質穩定,所以熱量均勻,保溫性好,價格便宜。 如果真的別無選擇,玻璃和不銹鋼材質也可以。
特別注意禁用銅鍋、鐵鍋和鋁鍋。
因為這些鍋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氧化,容易與中葯內的化學成分相互作用。
用鐵鍋煎山楂和五倍子等中葯,會生成不溶於水的單寧鐵,對身體有害。
第三隻招:
熱性病最好放涼服用(如四虎湯)。 寒性病應該熱服,發散攻擊幫助葯力。
血脈通絡達筋骨者應熱服,澀固精止血劑應放涼服用。 厭倦解暑的葯劑應該熱服,解表的葯是辛散之品,功能應該疏散肌表,熱服。
清熱葯和消暑葯最好放涼服用。 熱病用的寒葯要溫服,大寒病用的熱葯要冷服。
煎的中葯汁可以加糖同時服用嗎?
第四招:
中葯果汁多味道苦,也有人喜歡加糖服用,加糖會影響葯物的吸收。 特別是慢性胃病,不能像上述那樣給腹部容易膨脹的患者加糖,容易引起胸悶的腹部膨脹。
吃葯後嘴裡難受的話,用清水漱口就好了。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飲片法中也是一樣,為了吃中葯精華,取得最佳療效,必須掌握科學的飲片方法,按照醫生的指示服葯。
㈡ 熬中葯一般應該怎麼熬效果比較好。
問題分析:
一般來講煎煮之前應該先是用冷水浸泡半小時,然後使用大火煎煮,等煮開之後再使用小火煎煮15到20分鍾不等。
意見建議:
這樣煎煮兩次,把兩次的湯葯混合,平均分早晚兩次服用,這樣煎煮中葯效果較好。
㈢ 中葯怎樣熬
1、先沖洗一下
2、中葯放入砂鍋,抹平,加水至中葯90%的高度
3、中火燒開,繼續煮30分鍾。
期間注意水位變化
水多了,那就繼續中火。
說少了,改小火。
4、滿30分鍾,關火,潷出湯汁。
5、通常一包中葯,煮2次,早晚各一頓。
經常熬葯,建議買個自動煎葯鍋。
偶爾喝中葯,可以讓葯店代煎。
㈣ 怎麼煮中葯
1、冷水浸泡:用冷水浸泡使葯物變軟,細胞壁膨脹,葯物的有效成份容易滲透到水分中。然後再煎煮,這樣隨著水溫的逐漸增高,有效成份便容易被煎出。浸泡時間,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可浸泡20分鍾左右;以根、種子、果實為主的葯物可浸泡30分鍾至60分鍾。
2、煎葯用水量:加水過多則葯汁濃度過低、葯液太多,影響療效;加水過少,不僅葯物有效成份不易煎出,還容易煎焦。一般中葯煎煮用水量以浸過葯物3~4厘米為宜。但還要視葯量大小、葯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病情需要煎葯時間的長短來適當增減。
3、煎煮火候:前人將火候分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兩種。要根據葯物的不同性質與治療需要,採用武火急煎和文火緩煎兩種方法。一般來說,治療傷風感昌的解表葯以及清熱葯、芳香葯,因煎煮時間短,宜用武火急煎,而味厚的滋補葯,因煎煮時間長,宜用文火緩煎。武火使水份蒸發快,並且又易使葯汁外溢,故目前往往採用先武後文相結合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沸後改用文火緩煎。
4、煎葯時間:應根據疾病的情況和葯物的性質來定,可分三種煎葯時間:①輕辛發散葯:此類葯物大多為治療外感病的發汗解表葯,多系花、葉、全草等,其性輕揚發散,味芳香,含揮發油較多,故煎葯時間要短,因此頭煎從沸後再煎10分鍾左右,二煮沸後5分鍾左右。②滋補調理葯:此類葯物大多為調補人體氣血陰陽滋補葯,含有大量營養物質,故煎葯的時間最長,頭煎從沸後再煮30~60分鍾,二煎沸後20~30分鍾。③一般葯物:頭煎從沸後再煎15~20分鍾,二煎沸後10~15分鍾。濾取葯汁要趁葯液未冷時過濾最佳,用兩層干凈的紗布蒙在碗上,再進行濾葯可保證葯液清澄。
5、煎中葯前「三忌」:①忌用霉變中葯:中葯最易霉變,其原因除葯物本身含糖類物質較多外,或因制葯時間已久,或因運輸過程中破損,或因保管不善。如發現有霉點、霉灰,應停止使用,以防中毒。據資料表明,霉變的中葯,有致癌的黃麴黴素。②忌用鐵器煎煮:煎煮中葯用陶瓷罐為宜,銅、鋁製品其次,切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能穩定,在水煎葯物時復雜的化學反應中,不會「干擾」葯物的合成或分解。而鐵器極易同中草葯內所含的鞣質、甙類等起反應(如大黃、首烏等),以致改變葯性,使葯物失效或起反作用。③忌用開水煎中葯:植物性中葯的有效成分,均分布在植物細胞中,如用開水煎煮,容易使其中的蛋白質、澱粉等凝固,使得植物細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葯物的有效成分也因凝固而不易釋放,無法充分發揮其葯效。煎中葯前,應先將葯物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這樣在煎煮時,細胞才會隨水溫逐步升高,而慢慢膨脹破裂,使蛋白質、澱粉等物質逐漸分解溶入水中,不會阻滯葯物有效成分的滲出。
6、中葯湯劑不宜過夜服用。有些人煎煮中葯,喜歡把葯液分成幾次吃,當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從醫療衛生角度來看,這樣做是不好的。中葯里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葯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葯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葯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㈤ 怎樣熬中葯
一、選好葯鍋
二、注意加水量
熬一劑葯,應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則無端地延長葯物熬時間,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葯物失效,況且葯汁太多,病員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則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
熬葯前先將葯物浸泡20~30分鍾,一般熬葯時水面以高出葯面1~2橫指為宜。當然,用水的多寡也應根據葯物種類來確定。一般屬於滋補一類的葯物熬頭汁需水約300毫升,二汁約300毫升;解表葯,頭汁約300毫升,二汁約100毫升:一般葯,頭汁約200毫升,二汁約200毫升。
三、掌握火候
古人對熬葯火候,有近乎於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曾說:「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溫火者。此煮煉之節也。」若用火過急,會使湯液沸騰外溢,造成浪費;另外,葯汁也會很快熬干,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來,且容易熬干。小火熬煮則費工費時。常採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辦法。一般感冒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補葯則宜小火久熬慢煨。中醫外科煉制丹葯,尤其強調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四、注意時間
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熬出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葯效的。因此,把握好葯物的熬時間亦極為重要,它們常根據葯物的質地和功用來確定。
1.滋補類葯物:俗稱「補葯」。這類葯物多系植物根莖、果實;動物的甲、角、殼等,質地堅硬厚實,難於溶解,熬葯前常須搗碎,並適當延長熬葯時間。一般頭汁煮沸後,文火熬半小時至一小時;二汁煮沸後再熬半小時左右。個別的須燜煮數小時以上。
2.解表發汗類葯物:俗稱「清熱解毒葯」。這類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葉,其質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油,熬太久則易使葯物的有效成分揮發逸去,降低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熬5—10分鍾即可。
3.一般性葯:即普通治療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視其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煮沸後再熬半小時即可。
㈥ 燉中葯怎麼燉
煲中葯前,也要有諸多的准備,如器具、用水、火器等,當然,作為現代人,很多時候也就因地制宜,不一定都按照既往的套跑去做了。
【器 具】
煲中葯一般選擇用砂鍋,避免用鐵制鍋具。用砂鍋煲中葯是最科學的用具,因為砂鍋是陶製品,不會產生化學反應。然後把需要煲的中葯飲片放進砂鍋中。
【加 水】
煲中葯用的水一定是涼水(至於是用自來水還是用純凈水,就看各位的條件了,推薦是用純凈水或自來水放置半天再用),不要用開水,加3~4碗水(一般是浸過葯面約1中指末節),把中葯完全浸泡,最好浸泡半小時再煲。至於古人根據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水煲葯,有條件的話也可參考,本公眾號的歷史消息中有相關的文章哦。
【煲 葯】
中葯泡好後,放在火上開始煎煮。在中葯煮沸之前用武火(大火),煮沸之後轉為文火(小火)慢慢煎煮,根據不同的葯物性質決定煎煮的時間。
一般情葯物煲葯時間大約在20分鍾左右,若觀察到葯煲中的水比較多,可適當煲久些許時間;解表葯煮開後再煎煮8~10分鍾即可;補益類的中葯要煎煮30分鍾以上等。
【翻 渣】
即煲第二次。第二次煲,加水量大概是第一次的一半左右,是煲20分鍾左右,煲完看看葯湯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來。若葯湯較多,可以再多煲一會兒。 發表解肌的葯物一般不翻渣。
切記千萬不能把中葯煲幹了,那隻能倒掉。所以煲中葯必須有人在旁邊守著才行。
㈦ 中葯怎麼熬
中葯煎煮具體方法: 1、先用冷水(高出葯面少許)充分浸泡20~30分鍾,目的是使葯物完全滲透,煎煮時便於葯物有效成份溶解。
2、煎葯前,水不足時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葯面3--4厘米為易。
3、大火煮開後,再慢火(小火)使葯液保持較小沸騰即可。從煮開後算起,時間約20分鍾。
4、以上為頭煎,倒出煎好的葯液,再加冷水(等砂鍋稍冷卻後再加水,這樣砂鍋不易破裂。)量比頭煎時稍少,大火煮開,再小火煮約15分鍾即可。些為二煎。
5、頭煎、二煎葯液合起來(約300~500毫升),分數次溫服。
希望能幫上你。
㈧ 中葯怎樣熬最好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㈨ 如何正確煲中葯
1、煎前浸泡:中葯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葯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葯物可浸泡20~30分鍾,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葯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2、微波爐加熱不會影響湯葯的葯效
一般情況下,機煎中葯都是包裝在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葯液抗擠壓、不易破損,每包葯液可在常溫下,保存兩個星期,無論居家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病人在服葯時,只需將葯包放進熱水內浸泡約10分鍾,就可以飲用了。
另外,許多人也在考慮使用微波爐加熱會不會影響葯物的效果,回答是否定的。微波爐加熱後的機煎袋裝中葯同樣可以放心服用。因為微波爐對食物的加熱原理不是靠熱傳遞,而是靠微波振盪產生的不斷變化的磁場使葯液中水分子振盪產生熱量,達到對葯液的加熱。整個食物加熱的過程中,沒有化學反應的發生,所以葯液有效成分基本處於穩定的狀態,不會影響葯效的發揮。
3、選擇正確的服葯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對中葯更是如此。
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
飯後服用:大多數葯物宜在飯後服用,尤其是補益葯(如人參)、健胃葯(如補脾益腸丸)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葯物(如甘露消毒片);
空腹時服用:驅蟲葯(如烏梅)和瀉下葯(如大承氣湯)則空腹時服用較好;
睡前服用:安神類中葯應在睡前服用。
但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葯,都應有半小時至1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葯效。
服葯次數:一般來說,中葯通常需一天口服3次。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隔4小時左右服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葯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
服葯溫度:大多數中葯宜乘溫服下,發汗葯須熱服以助葯力,而清熱中葯最好放涼後服用。
4、在您服用中葯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粘膩、辛辣的食品,我想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
㈩ 中葯怎麼熬
如何熬中葯?中葯熬多少時間合適?
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鍾。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鍾,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鍾。滋補類葯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
5.特殊葯的煎煮:
先煎葯:一些質地堅硬的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
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5
10分鍾投入鍋內。
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
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