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孩子自覺吃飯的方法有哪些
中國父母習慣喂小孩吃飯,有的五六歲了也不會自己吃飯,其實這是一種對小朋友學會自己吃飯權利的剝奪。為此,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自覺吃飯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自覺吃飯的方法
給小朋友抓東西的機會,實際上從幼兒開始吃輔食時,他就有意識自己拿東西吃,這時在大人的看護下適當的給小朋友抓東西的機會。
視覺刺激,平時大人怎麼吃飯,讓小朋友也坐在一起吃,不吃看著也行,讓他感受到吃飯的氛圍。
大人學會放手,等到小朋友能獨立坐穩時,可以讓他自己吃,不要怕他把食物弄的哪裡都是,只要不是故意弄亂就行,因為這時的小朋友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夠。隨著長大漸漸的他會慢慢的規范自己。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在小朋友吃飯時,告訴他哪些習慣是不對的,如飯前飯要洗手,不能用東西來敲碗,不能把自己不吃的食物亂扔等等一些
以身作則,大人是小朋友最好的模範,你的日常行為直接影響到你的小孩,所以吃飯時的一些良好習慣大人也要做到才能很好的教育小朋友。
教育孩子自覺吃飯的建議
平時不要准備零食,吃飯前1個小時都不給零食,孩子叫餓了,好,那麼喝水。家長不要寵溺孩子。這樣對孩子的胃也不好。零食可以在飯後吃,滿足孩子想吃零食的慾望。
准備孩子喜歡的食物,如果食物看起來就很香很好吃,孩子也會有興趣自覺吃的。多准備一些對孩子腸胃有益的食物。
到了飯點,孩子如果不餓,不要強求他吃。家長吃自己的,不管孩子。等他餓了,不給零食,可以以詢問的方式,問他要不要來一碗剛剛剩下的.飯菜。這時候,他會吃著很香,並且要告訴他,過了吃飯的時間,有就吃剩下的,沒有就沒得吃。
家長要嚴格按每餐定時間,吃完就要收拾桌子,這樣孩子會有吃飯是有時間限制的意識,沒有吃完也要收走,這樣,他就不會拖延。
剛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就要提前告訴孩子,家裡執行了這么一個規定。並且告訴他,這個規定是為了大家的身體好,以免孩子耍賴。
如何培養孩子自覺吃飯的習慣
讓寶寶自己動手。從1歲開始,寶寶就有了強烈的動手願望,從內心排斥「飯來張口」。這時父母要做的是給他一把小勺,讓他自己動手。也許他會把飯灑在地上,米粒黏得到處都是,但這個過程是寶寶學習獨立吃飯必須要經歷的,父母要鼓勵、誇獎,這樣他們自己吃飯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培養定時吃飯的習慣。從寶寶兩歲開始,就要培養他們定時定量吃飯的習慣,如果正餐時間不好好吃飯,過了飯點就不讓他們吃了,餓上一兩次,寶寶下次就會乖乖地按時吃飯。定好半個小時的吃飯時間,絕不能延長到40分鍾。
巧妙利用寶寶的逆反心理。兩三歲的寶寶特別喜歡與父母對著干,因此吃飯時,父母要裝作對寶寶無所謂的樣子,即便他跑來跑去,也別端著飯菜跟在後面,要設法讓寶寶感到自己被忽視了。這種做法比單純的勸說、追趕更有效果。
飯菜換著花樣做。寶寶天生對沒見過的食物感興趣,可以用不同的烹飪方法,或者把食物拼成各種圖案,讓寶寶從直觀上喜歡,以刺激他們的胃口。
營造就餐氛圍。很多家長為了哄寶寶吃飯,讓他們看動畫片、玩會兒玩具,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從寶寶一兩歲開始,就要培養他們吃飯專心的習慣,不開電視、不能邊吃邊玩,保持周圍環境安靜。
花樣主食調腸胃
在寶寶的輔食名單中,主食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光吃白米白面不能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所以可以嘗試把各種雜糧花樣搭配,一方面提供更多的營養,另一方面可以調理腸胃,調動寶寶的吃飯興趣。要想做出營養豐富、寶寶喜歡的花樣食物,可以試試以下幾個食譜。
雜糧粥和豆粥。大米、小米、綠豆、紅豆等一起煮粥,再加入一些碾碎的堅果和芝麻,營養豐富,香氣濃郁,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南瓜牛奶大米粥。准備白米和南瓜各100克,牛奶50克,香油半勺。先把南瓜切塊蒸軟,白米煮成黏粥,加上南瓜、牛奶和少許香油拌勻即可。南瓜富含胡蘿卜素,可以預防維生素A缺乏,牛奶和香油可幫助胡蘿卜素的吸收,適合半歲以上的寶寶。
飄香紫米粥。將芝麻炒香,山楂糕切成碎末。准備一個去核切碎的山楂,把白米、紫米和碎山楂一起煮成軟爛的粥。再把炒過的芝麻剁碎,撒進鍋里攪勻,把粥盛進小碗里,上面堆上切碎的山楂糕,加一點糖桂花或紅糖,可以開胃健身。這款粥適合2歲以上的寶寶。
黑米軟餅。把黑米煮成粥,打成糊狀,麵粉和黑米糊混合,加牛奶和水攪勻,再攪入一個雞蛋黃和15克紅糖,放入鍋里攤成蘋果大的小餅。黑米軟餅口感柔軟,富含蛋白質、鈣、鐵等。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需要提醒的是,煮粥前,米要提前泡一泡,煮粥更軟更黏;用開水煮米,能讓自來水中的氯氣揮發,減少對維生素B1的破壞。
② 小孩子挑食怎麼教育他
親,小孩子挑食不用太著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飲食喜好,其實嚴格來講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挑食。要改善小孩子挑食,建議家長這么教育:
1.循循善誘,從小教育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健康的飲食能培養出健康的人,吃飯不注意,就很難長成身材漂亮、頭腦聰明的人。把不挑食和孩子所注重的目標結合起來,比如長高、有力氣、變漂亮等等。並舉合適的例子來證明不好好吃飯的害處,他們就會比較容易接受這些道理。
2.飲食習慣是可以互相影響的。想讓孩子不偏食,家長也需要以身作則,多吃希望孩子吃的食物,看到身邊的人吃得很美味,孩子很容易去模仿。
3.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利用繪本或者故事。用繪本故事來和孩子聊聊食物,也能激起孩子對食物的興趣,比如《吃掉你的豌豆》、《弗朗西斯和麵包抹果醬》、《不吃糖,不許吃蔬菜》等等。這就是繪本的魔法,能通過一個個簡短有趣的故事讓孩子主動改掉一些小毛病。
③ 學生不吃飯,只喜歡吃零食,教師該怎麼引導
首先,教師在學校要結合具體實例,通過班會,通過多種途徑教育學生不要吃或少吃零食,講清吃零食對人體健康發育的危害,讓小學生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吃零食的壞處.在對全班學生教育的基礎上,要注意做好個別學生的工作,分別找愛吃零食的學生談話.首先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一天的飲食情況,然後加以分析對症下葯地進行教育。
其次,告知家長積極配合,共同幫助學生改掉吃零食的壞習慣。家長要幫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讓孩子按時進餐,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旦良好習慣養成後,孩子無須意志努力就能按時吃飯,每當接近吃飯時,他們就會出現飢餓感,產生條件反射,消化器官隨之分泌消化液,胃也按時蠕動,這樣孩子吃飯也香甜,易於食物消化和吸收. 要讓孩子好好吃飯,就要增進孩子食慾,家長盡量把飯菜做得好吃些,要讓孩子得到足夠營養,飲食均衡防止偏食。
同時,家長也應當控制零花錢.現在許多孩子的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常給孩子零花錢,為孩子買零食吃提供了方便條件.因此,教師在學校教育學生不要向家長索要零花錢,而家長在家也應有目的地控制給孩子的零花錢,這樣就能使小學生做到不該買的不買,不該吃的不吃,有效地控制小學生吃零食的壞習慣。
學生愛吃零食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基本都是家長寵愛導致的毛病,所以說需要在家長和老師共同的幫助下改變學生的這種毛病,多關注校園飲食知識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的事情。
④ 想讓挑食的孩子好好吃飯,家長該怎麼教育引導
想讓挑食的孩子好好吃飯,家長教育引導的方法:針對偏食的小孩,可以利用更改食材的樣子、調節吃飯時間、帶娃多鍛煉身體來改進。少吃零食。少年兒童偏食的因素有很多。父母要特別注意觀查,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讓小孩培養吃零食的習慣性,不然很容易讓小孩在吃飯時沒有食慾。平常並沒有用餐的情況下,不必給孩子吃太多的物品。
要培養按時吃飯的良好的習慣,不必不想吃飯,很多東西漸漸地吃。不必嬌慣他。偏食是所有的小孩遭遇的一個必然的問題,每一個孩子都是會歷經。假如你的孩子不喜歡吃,你能嘗試把食材換為不一樣的方法,例如做一個小孩喜愛的小寵物樣子,那樣吃下去便會很有意思,或是嘗試找到一種味道、材質、組成這些。你的孩子喜愛。可以調節二餐的時間間隔,小寶寶肚子餓了就吃,讓小孩根據自身的步調來吃。
⑤ 教育孩子吃飯的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很多媽媽都表示:想要孩子安靜把飯吃完真是比登天還難,為此很多媽媽真是困惑不已。那麼 教育 孩子吃飯的最好的 方法 是什麼?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吃飯的最好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吃飯的最好的方法
1、搗蛋型
幼兒園里總有一些小孩精力旺盛,即使在吃飯的時候也不忘搗蛋本性。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發出狼一樣“嗷嗷”的叫聲,一會抓著湯匙或筷子“叮叮當當”敲碗。
孩子的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而且他們並不明白吃飯意味著什麼。當他被周圍的熱鬧環境感染,就很容易興奮起來,喜歡在吃飯的時候發出怪聲音來吸引大家的注意。
家長不妨在飯桌前先給他做好思想工作,告訴他坐在飯桌上將要幹嘛,讓他乖乖的坐著。如果他的搗蛋已經影響到大家吃飯,你可以告訴他:“吃飯要安安靜靜哦,吵吵鬧鬧爸爸會吃不下飯的。沒吃飯就沒有力氣工作,更沒有力氣帶你去游樂園玩喔!”
2、遊走型
一些寶寶容易坐不定,一到吃飯時間就興奮得走來走去。很多家長向我們訴苦,到了吃飯時間,寶寶一逮到機會就要四處遊走,鑽來鑽去,家長只得追著他跑來跑去。每次吃飯都跟打游擊戰似的,把他們弄得筋疲力盡,還是不肯乖乖地坐下來填飽肚子。
每個幼兒園總有幾個孩子特別好動,趁我們不注意就跑來跑去,追逐嬉戲。這樣的情況下,追著他跑是沒有用的,他會認為這是一個追人的行為,反而會越演越烈。
建議家長如果看到他吃了幾口就跑開,你可以心平氣和地說:“好了,寶寶吃飽了。”然後把碗收掉,不要擔心他吃不飽。你必須讓他明白,在吃飯時間玩耍不乖乖坐下來吃飽飯就只能餓肚子。有過餓肚子 經驗 ,他下次便不敢亂來了。
3、邊吃邊玩型
在幼兒園,用餐時間是固定的,如果寶寶吃飯時不專心,很可能在寶寶還沒吃飽時,用餐時間就已經結束,要開始進行別的活動了。
所以沒吃完飯的寶寶只好餓肚子了。在家裡,很多家長就沒有注意讓寶寶保持吃飯的專注性,所以一些寶寶會在吃飯時間看電視,或者玩玩具,玩幾下就吃上幾口,往往一頓飯要吃一個多小時。
吃飯不專注,邊吃邊玩這是最不可取的餵食方式。在幼兒園的吃飯時間,我們會將玩具事先收齊起來,而且固定的用餐時間也能讓孩子意識到時間的“壓迫感”。
建議家長可以給寶寶限制一個合理的時間,如40分鍾,之後全家要一起出去散步或者看動畫片,寶寶為了不錯過散步或看動畫片的機會,就會專心吃飯了。
在家裡最好能在固定的地點用餐,飯廳純粹的用餐環境,會使寶寶不被其他事物所吸引,還有助於寶寶形成條件反射,同時家長也應該把玩具收起來,把電視關掉,避免分散寶寶注意力。
4、慢吞吞型
幼兒園每個寶寶的個性不同,吃飯的快慢也很大差異。一些寶寶即使他吃飯很專注,但還是吃得比較慢。不過我們都有充分預留時間給每位寶寶,不會強迫他們吃快點。不過有些寶寶是有意識地慢吞吞,咽下了這一口,那一口還不知要隔多久才會送到嘴裡,一把勺子在碗中撥過來撥過去。這種情況我們就會想辦法讓他趕上其他小朋友的進度。
寶寶都有愛玩好勝的特點,可以將吃飯當作個小游戲或比賽,讓寶寶有意識地加快吃飯的速度。比如讓幾個差不多年紀的寶寶坐一起,然後讓他們比賽看誰先吃完飯,先吃完的老師表揚一下,或者獎勵一朵小紅花等。
孩子吃飯的誤區
誤區一:咀嚼過的食物易於消化吸收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胃腸功能尚不成熟,給他們餵食咀嚼過的食物,更易於消化吸收,再說了,他們當年也是在這樣的嗷嗷待哺中成長起來的呀,現在照樣活潑亂跳。其實,這是一種不科學、不衛生的喂養方式。
人體的口腔本身就是一個多菌的環境,給孩子們喂咀嚼過的食物,易將成人口腔中的細菌傳給孩子,從而引起感染。實際上,當寶寶已具備較好的咀嚼和消化食物的能力,爸爸媽媽就應該讓寶寶自己咀嚼食物,這樣不但可以促進其牙齒的生長,還有利於培養他們咀嚼和吞咽的良好習慣。但要注意的是,應避免給寶寶餵食生硬、粗糙、油膩或過於刺激的食物。
誤區二:奶粉越濃,營養成分越多
在給寶寶餵食奶製品時,相信許多不怎麼懂事的爹媽們會很傻很天真地以為:奶粉越濃,營養成分越多,就越有利於寶寶生長發育。於是,他們往往喜歡給寶寶餵食高濃度的奶粉。醒醒吧爸媽們。誠然,寶寶生長發育迅速,他們對能量及營養的需求特別高,但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寶寶胃腸發育尚不成熟,他們對能量及營養的耐受性亦相對較差。
奶粉配製過稀,固然易引起營養不良,但配製過濃了,則可能加重胃腸道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腸脹氣等問題出現,這同樣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因此,我們強調配製奶粉時,應按照奶粉罐上的詳細配製說明,選擇適宜的濃度。
誤區三:保健品有益健康
不少愛子心切的父母認為蜂乳、人參等是高級營養品,為了使孩子更健康,在每日吃飯、飲水時都給他們喝一些,有的甚至以此代替牛奶給寶寶吃。
雖然寶寶營養充足是個體生長發育的關鍵,但這些補品均含有一定量的激素,其濃度相當於正常未發育 兒童 的8-34倍。即使 “兒童專用補品”中的某些品種,也不能排除其含有類似性激素和促性腺因子的可能。當孩子攝入這些外源性激素後,很大可能會發生性早熟現象。
再說了,保健品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也並不完全,不能供給較多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若長期以這些保健品代替牛奶,容易出現營養缺乏症,更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此外,蜂乳、人參糖漿等通常含糖量較高,經常吃還會影響嬰幼兒的食慾。
其實,正常健康的寶寶,只要根據實際需要,按比例進食牛奶、雞蛋、肉類、糧食、青菜、水果、豆製品等日常食品,已完全可以得到充分的營養。盲目進補,其結果只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誤區四:喝高濃度糖水有助於補充體能
有的家長聽說糖分能補充體內碳水化合物和熱能的不足,於是,他們有空就給寶寶喝些糖水,或在牛奶中加糖,而且越甜越好。
實際上,糖水濃度過高,一方面,容易滿足食慾,刺激胃腸道產生腹瀉、消化不良等,寶寶因而不願再進食其他食物,從而造成食慾不振,長此以往,導致營養不均衡,甚至出現營養缺乏症。
另一方面,由於糖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長期食用,當其供給的熱量超過機體需要時,就會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從而造成小兒體重增加,肌肉鬆弛,繼而出現肥胖症。此外,糖分在口腔中溶解後還可能腐蝕牙齒,使寶寶易患齲齒。因此,我們並不提倡讓小兒喝高濃度糖水。
所以說,為了寶寶的健康,給寶寶喝濃糖水這碼事就別做了。
家長在餐桌上應該怎麼做
1. 餐桌上示範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國學教育的經典《弟子規》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是教我們做人以孝為先,學文則是輔修的課,在其次。
許多大人疼愛孩子,飯桌上好吃的都是留給孩子吃,問十個人,十個人都說給孩子吃。
然而在吃飯時,如果有父母在時,請您把好的東西留給父母,這是以身作則的教育。
如果沒有父母在時,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自己。
百善孝為先。
不能讓孩子們覺得他們是家裡的王子和公主。
她要讓孩子們自己明白,大人是家長,錢是家長賺回來的,你以後的日子長得多,你要吃什麼東西,你可以去掙回來。
2.餐桌上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不少孩子都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在學校食堂,經常會看到學生將整碗白米飯灑在一地,卻毫無珍惜之心。
作為父母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其實,餐桌是最好的課堂。而且由這種生活常態中的感恩,遷移到社會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對人生大有裨益。
韓國家庭飯桌上的氛圍,通常讓孩子不知覺中懂得感恩:
在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飯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從老及幼的順序給屋內的人盛飯端飯添飯,完畢,還得目不斜視,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對飯桌上的長輩們說:“謝謝你們給了我這么一頓豐盛的飯菜!”
韓國的孩子吃飯時是一種感恩的表情,他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感恩。常懷感恩之心的孩子,會珍惜今日生活來之不易,會知足常樂,這也是幸福的源泉。
3.餐桌上的好習慣讓孩子關注健康
在此建議父母珍惜陪孩子就餐的時光,不接電話,不看手機,不看電視,吃飯時好好吃飯,為孩子做好榜樣,這也有助於培養孩子更好的社交禮儀。
餐桌上,也可以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食物,但不要說教或強迫他們吃。
讓孩子從小知道要關心自己的身體感受,注重健康的飲食,養成就餐的好習慣,在孩子一生中這很重要。
家長們應當放下小碗,讓孩子們自己吃飯。
還可以在吃飯時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規則觀念,吃飯的時候將寶寶的食物准備好,放到他們的面前,讓他們自行決定,是吃還是玩?他們大多數都會吃幾口,玩一會兒。但有的也會一直在玩,心裡想著爸爸媽媽來喂。這個時候千萬不要上了寶寶們的當,讓他們玩去!大概吃飯的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了就把飯收拾起來。
其實,餐桌教育對一個人很重要,而這種教育的重要性是從小養成的。不可否認,如果兩個小孩子,一個從小就喂飯可能會喂到七八歲,長大後自律性和獨立性比較弱。而另一個從小就自己吃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獨立性比較強。
餐桌上不僅要傳遞 文化 ,還要關注教育成長。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孩子來到幼兒園前期非常不適應,非常有情緒。因為再也沒有人喂他,沒有人哄他。往往讓很多家長心疼不已,但事實上這卻是父母給孩子造的孽。
猜你喜歡:
1. 家庭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有哪些
2. 家長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有哪些
3. 教育孩子餐桌上的教育學問有哪些
4. 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5. 家長們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
⑥ 孩子特別喜歡吃路邊的小吃,作為家長該如何教育他
當然,並不是每家小孩都很倔強。但現在確實有許多孩子都會在吃飯問題上和父母較量一番,這是他們很喜歡玩的一場游戲。可能現在溫飽已經不是我們最核心的內容,孩子也沒有飢餓感,也不捨得他有飢餓感,才是使得吃飯和打仗一樣艱巨!
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很容易地緊閉自己的小嘴。但你禁止他們吃不該吃的東西,孩子們反倒吃得很歡喜。比如,很多父母都不想讓孩子吃太多的冰淇淋,「好,小誠洋,就這一次,這個星期你不能再吃了,天太冷,你還這么小,你看看周圍可有人吃啊,就這一次了。」而孩子卻往往惦記著下次出來繼續要,他們會用可愛的聲音和父母沒完沒了討價還價,「爸爸,今天我們就再買一次吧!」尤其又有朋友在,父母一心軟,得,孩子就又贏了一次。
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是兒童教育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因為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會為日後他對所有其他人的態度打下基礎。幼年時對父母權威的看法,會演變為成年後他對長輩、老師、領導以及其他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們的看法的基礎。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孩子擁有的最初、最重要的社會影響,孩子在這種關系中經歷的瑕疵和困惑將在他以後的生活中不斷出現。
⑦ 怎麼教育孩子吃飯
引導語:吃頓飯是人日常生活中最為不可缺少的,那麼要怎麼教育孩子吃飯呢?接下來是我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提起寶貝的吃飯問題就頭疼:該講的道理講了、該說的話說了、軟硬兼施,可就是不奏效。其實,對於兩三歲的孩子,與其以強硬的態度,讓他(她)被動地接受父母的觀點,不如採取機智的策略,把吃飯的過程變成快樂的過程,讓寶寶自覺自願地把小肚子填飽。
第一計:放手讓寶寶自己吃
1歲左右的寶寶,動手的願望很強,勇氣也是大大的。看著爸爸媽媽一筷子一筷子地往嘴裡送,自己也不甘示弱,不滿足「飯來張口」。性急的寶寶還會小手不停地動,急著搶家人手裡的筷子和勺,在餐桌上一試身手。阻止寶寶還是鼓勵寶寶,是決定寶寶未來吃飯好與不好的關鍵。因為,這正是寶寶學習吃飯的最佳時機。父母不妨索性給她一把勺,一雙筷子,任他在碗里、盤子里戳,一口口地往嘴裡送。結果當然是掉到桌上、身上、地上的比吃到嘴裡的多得多,然而不能否認的是,最初寶寶畢竟有一、兩口送到了自己嘴裡,很興奮,如果父母及時地誇獎幾句,寶寶自己吃飯的興趣會更濃。漸漸地,成功率能更高。有過如此訓練的寶寶,一般1歲半以後,就能獨立吃飯了。而且,這也是讓寶寶體驗成功、培養其獨立性的開始。
寶寶碗里、盤子里的飯菜不要過滿;溫度適中,防止寶寶燙傷,或太涼吃下去胃不舒服。一次給寶寶一種菜,最好不要把幾種菜混到一起,使寶寶吃不出味道,倒了胃口。
吃飯前,在寶寶座位周圍的地上鋪好報紙、給寶寶穿上罩衣、戴上圍嘴,武裝到位。等寶寶完全吃飽了,再清理「戰場」,幫寶寶做個人衛生。還有,整個過程不能嫌麻煩——現在的麻煩是為了以後的不麻煩。
第二計:專座與專用餐具
寶寶雖小,專人專座是必須的,這是養成寶寶良好的進餐習慣的基礎。父母可為1歲左右的寶寶准備一套嬰幼兒餐桌、餐椅,如此即便是愛活動的寶寶也不容易摔著。
沒有條件的,可在成人餐桌旁給寶寶一個固定的位置,椅子一定要穩當,上面墊上軟墊子,讓寶寶坐著舒服;2歲以上的寶寶,可在椅子上再放一隻小凳子,便於寶寶夠得著桌上的飯菜。寶寶的餐具除了不怕摔、小巧、安全、好用外,還要注意視覺效果,色彩鮮艷、圖案吸引寶寶、造型別致,能激發寶寶的食慾。
從寶寶會走路後,就對他(她)明確一點:吃飯必須在指定的.位置進行,如果四處亂跑,就沒有飯吃;飯後也不能吃其他的東西,兩餐之間的點心仍舊維持原有的量。父母要有令必行、持之以恆,這也是對父母毅力的考驗。
第三計:利用寶寶的逆反心理
兩三歲的孩子特喜歡與父母對著干。
因此,在飯菜開始擺上桌時,父母和家人製造氣氛,故意冷淡寶寶:「今天的菜真豐盛,味道好極了,快洗手」。等寶寶也來洗手,對他(她)說:「你先去玩吧,我們吃完了你再來吃。」或「這個魚真香啊,你少吃點吧。」他一邊喊著我要吃,一邊把自己的碗裝得滿滿的。此時,父母可適當地控制寶寶:各種菜都吃一點。你會發現,這種做法,比單純的催促、勸說、追趕更有效果。
父母表面上要不露聲色,一副對寶寶無所謂的樣子,即便是他(她)跑來跑去,也絕不端著飯跟在後面,並設法讓寶寶感到自己被忽視了,非要到餐桌上大吃一頓,為自己爭口氣。
第四計:給寶寶適度的選擇
和成人一樣,寶寶也表現出飲食上的個性,不愛吃某種食物,由此借題發揮,抻長吃飯的時間。
媽媽可給寶寶一定的自主權,共同商量每天的食譜,讓孩子在允許的范圍內做出選擇。比如,今天咱們吃菠菜、冬瓜,還是吃芹菜或豆芽?是吃豬肉、魚,還是吃牛肉或雞肉。由寶寶決定在所喜歡的食物中攝取不喜歡食物的同樣營養,只要寶寶能安安穩穩地坐在餐桌旁吃,得到均衡的營養,就達到了目的。
給寶寶的選擇范圍不要太寬,一般兩、三種之中選一個,營養搭配的主動權還在父母手裡。和寶寶約定,按他(她)要求做的飯菜,一定要好好吃,否則下次不再徵求他(她)的意見,做什麼吃什麼。兩三歲的寶寶可隨著父母一起買東西、幫著擇菜,比如掰豆角。參與了勞動的寶寶,在吃飯時更關心自己的成果,吃得也好。
第五計:及時鼓勵與適當獎勵
訓練寶寶吃飯,應事先和寶寶溝通,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像不到處亂跑、不挑食、不剩飯、時間的限定等等。
及時鼓勵,即使是一點點的進步:「今天一口都沒往外吐,比昨天好。」「還剩下幾口,如果能在5分鍾之內吃完,就比昨天快。」適當給些小獎勵,激發寶寶好上加好。比如,寶寶喜歡小熊,哪頓飯吃得好,媽媽就給畫一隻小熊,由寶寶收好;如果一個星期能得到一定數量的小熊,周六、周日就帶她到她最想去的地方玩,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
堅持原則。定好半個小時的吃飯時間絕不能延長到40分鍾,否則你的努力將大打折扣。說話算數。一旦寶寶得到了足夠的小熊,父母的許諾一定要兌現。
第六計:給孩子營養的概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愛吃的東西,這時最好給孩子講一些營養知識,讓他(她)明白這些東西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在做飯甚至去超市購物時,先向寶寶吹吹風:「你看芹菜嫩綠嫩綠的,吃點綠色蔬菜身體好……」餐桌上再對寶寶做「營養培訓」:「吃點菜花,補充葉酸;胡蘿卜里的胡蘿卜素含量多,吃了能長高個;豬肝含鐵、維生素A豐富,吃了嘴唇紅,寶寶越來越漂亮;魚能健腦,多吃魚的寶寶聰明……」漸漸地,寶寶就知道了不挑食的好處,不再讓爸爸媽媽為自己的吃飯問題發愁了。
飯菜富於變化。即便是寶寶喜歡的,也要今天吃了,明天就換別的,保持體內營養平衡。色、香、味、形、營養缺一不可。讓寶寶從直觀上喜歡,比如把食物拼成卡通圖案,以此刺激兒童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