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推薦 » 如何烤燒餌塊才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如何烤燒餌塊才好吃

發布時間: 2022-09-26 14:05:00

❶ 燒餌塊怎麼做好吃 簡介燒餌塊怎麼做好吃

1、製作方法燒、煮、炒、鹵、蒸、炸均可,風味各異,久食不厭。

2、餌塊為雲南特有,是昆明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也是大理地區常見的傳統食品之一。餌塊系用優質大米加工製成,其製作過程是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沖搗、揉製成各種形狀。一般分為塊、絲、片三種。

❷ 燒餌塊怎麼做

把小餅狀的餌塊,在木炭火上烤,烤到餌塊兩面微黃,有氣泡鼓出,拿起,在餌塊上抹醬。醬有兩種,芝麻醬和辣椒醬。兩種都要抹。然後對折,就可以吃了。有的在餌塊里夾東西,比如夾一根油條的,夾幾片鹵牛肉的,或者夾一片生菜葉子的。烤餌塊,是普通話的說法,用雲南人的說法,叫燒餌塊。但和外地人說燒,容易引起誤會。江浙一帶的人把炒菜叫燒菜,如果說燒餌塊,被誤認為炒餌塊,就麻煩了。所以改成烤,以示區別。[2]

餌塊的配菜有幾樣東西:酸鹽菜、雲腿片、豌豆尖、韭菜。炒餌塊:菜油蔥花熗鍋,油爆,入餌塊和配菜,用咸醬油、甜醬油調味。餌塊切成薄片小塊,切的薄薄的,再用刀改成菱形塊。炒餌塊一般油重。昆明習俗,大年初二,要吃炒餌塊。這一天要早早地起床,切餌塊,切火腿。

煮餌塊要先切,有切成面條狀的,有切成細絲再煮的。玉溪人吃小鍋餌絲,餌絲切的要細,煮的時候還要用專用的鍋,半尺直徑的小銅鍋。先熱鍋,然後將高湯入鍋,湯開,再放入餌絲,再開,放入肉末、豌豆尖、蔥花、咸醬油、甜醬油、辣子油。肉末變色起鍋,一鍋一碗,所以叫小鍋餌絲。鍋柄是木頭的,容易被火燎著,所以,與一般的鍋,鍋柄與鍋面平行不同,小銅鍋的鍋柄是直立的,柄尖朝上。一個爐子上好幾個小銅鍋,一片小鍋柄立著。到大理,講究粑肉餌絲。把肉切成小塊,和醬在一起炒了,肉湯煮餌絲,再用粑肉醬做帽。

雲南人所說的鹵,是炒後細煮。所以鹵餌塊,是炒與煮的結合。鹵餌塊,是將餌塊切成細絲後,與配菜同炒,調料與煮餌塊基本相同,但是先放到一起炒,炒到入味,倒入少量高湯,稍燜,起鍋。

蒸餌塊就是把餌塊切成片,放在鍋里蒸,然後抹醬即可。

❸ 燒餌塊怎麼做

燒餌塊是雲南著名的美食。
用煮熟的大米飯呀成塊狀,通常是圓形薄餅狀,在炭火上面烤制,然後塗上醬料和菜餡即可。
做法很簡單,准備好香米餌塊,然後,准備好生抽辣椒粉,香菜芝麻醬花椒粉。
把餌塊切成片,然後,用電餅鐺預熱後加的快放在上面和善待,等待五分鍾。
把芝麻醬和生抽混合在一起,調勻,加入適量的辣椒粉和花椒粉,滴點花椒油,放入切碎的香菜,然後蘸上二塊,就可以吃了。

❹ 燒餌塊醬料配方

一、燒餌塊的醬料
1.肉醬:肉醬是油豬、肉末、老抽、醬油、蚝油下鍋去炒制而成的一種肉末醬,用肉末醬蘸上剛烤出來的脆脆的燒餌塊,吃起來口感美味鮮香的肉末,搭配軟糯的燒餌塊滋味,讓人回味無窮。
2.辣醬:在雲南或廣西一些地方,喜歡製作辣醬來蘸烤餌塊,辣醬主要的材料是用紅腐乳,加上牛肉醬,辣椒醬,香菇醬,黃豆醬攪拌均勻,搭配而成,再加幾顆新鮮的小米椒,辣醬的味道又咸香又爽口,蘸著烤餌塊吃起來香辣酥脆,非常可口
3.甜醬:廣東的人們吃烤餌塊,喜歡調甜醬醬,是由開水去拌蓮藕粉或者薯粉,再加入少量的紅糖和冰糖去調制而成的甜漿,下水調制至濃稠狀,沒有流動性的甜漿即可,酥脆的烤餌塊剛出爐,淋上靚色的甜醬,吃起來甜而不膩,甜美滋滋。(有些地方在加入開水去攪拌蓮藕粉的過程中還會加入一點點辣椒醬,吃起來又甜又辣。讓人甜而不膩)
4.桔子醬:由桔子醬是由桔子和白砂糖去熬制而做成的桔子醬,喜歡吃甜的人,還可以用烤餌塊蘸著桔子醬來吃,酸酸甜甜的,很好吃又可以緩解油膩
二、燒餌塊蘸沙茶醬的吃法
烤餌塊最好吃的一種吃法就是裹上生菜葉淋上沙茶醬來吃,而沙茶醬並不是我們直接從商店裡買回來的整罐沙茶醬,而是經過我們自己調制而成的獨特沙茶醬,我們買回來的沙茶醬最好加入一點甜面醬,再滴入半勺花生油,如果覺得濃稠,可以再加入半勺水,然後攪拌均勻,淋在烤餌塊上面裹上蔬菜葉子,在撒上海苔碎和紫蘇葉,然後包著吃味道很不錯。
燒餌塊除了用燒著吃,還可以煮、炒、蒸、油炸都可以,關鍵是搭配上你喜歡的一款醬料,這樣的燒餌塊才有美味的靈魂,所以在吃燒餌塊的時候,你們一定要選擇你們最喜歡的一款醬料來蘸著吃,這樣吃起來才會享受到最高級的美味吃法。看完別忘了回家自己調制美味的醬料哦,醬料的做法非常簡單易上手。

❺ 請問燒餌塊的詳細做法是街邊小吃的那種,我想回家鄉做些小本生意.

您說的是路邊擺的小攤上的烤餌塊吧
大概寫一下:
用炭火將其兩面翻來覆去地烤至微黃後,在一面抹上辣椒糊、芝麻醬、醬油、甜醬油等數種調料,再將其對著夾成半圓形。佐料很重要,甜的有豆沙、辣的有鹵腐醬、辣醬,不得不提的是,小鎮燒餌塊的佐料有一種,那是用醬油、碾碎的花生粒和辣椒面混合而成的,三種原料使用的比例恰到好處,使得黏稠的醬料在醇香溢口的同時還有花生的香脆,回味之餘又有一絲絲的辣感。攤子上還支著一口油鍋,可以炸根油條或火腿腸放在餌塊里,再加上白菜絲和洋芋絲,一裹,胃口再大也能滿足。

另外最常見的還有炒餌塊,也很受歡迎,如果您的攤子做大了,不妨加個這個,很不錯:
1. 韭菜擇洗干凈,切成3cm長的段。豌豆尖洗凈。酸腌菜洗凈切成1cm長的段。餌塊切成0.5mm厚的片。

2. 大火燒熱炒鍋中的油,放入切好的餌塊片,翻炒1分鍾,再放入切好的火腿片、酸腌菜、韭菜和豌豆尖、剁辣椒,調入醬油和鹽即可。

❻ 鎮雄燒餌塊的做法

請問你咨詢的是成品還是半成品啊
半成品是用糯米面做的
用糯米加工成糯米面
糯米面攙水攪拌放近機器里定性加工出來的時候是熟透的顏色
冷卻後就是半成品了
餌塊的好吃與不好吃取決與餡料
做好餡料好後就可以開始烤餌塊了
一般直接在火上考
衛生健康一點的話放在平地鍋里烤
待烤軟烤泡後
加上餡料捲起來就可以食用了

❼ 雲南美食烤餌塊,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

餌塊是雲南大理常見的傳統食品。其製作過程是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沖搗、揉製成各種形狀。是使用優質大米加工而成的。餌塊的形狀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塊狀、絲狀、片狀。製作方法也很多樣,燒煮煎炸都可以。

1.烤餌塊

烤餌塊就是把餌塊做成大餅的形狀,用火烤熟,一般的塗上秘制醬料就好,後來有人會放很多的食材,如生菜,洋芋絲,油條等等,因為醬料的不同,食材不一,造成了口感各不相同,所以希望各位美食家來雲南可以常常這雲南特色。

所有調料輕輕一卷,趕快咬上一口,還有比這更幸福的瞬間嗎?各顯神通,軟糯酥脆、鮮香甜辣,一切又回歸在大米的清香中。

其實餌塊即便不加任何調料,那股最原始的濃郁米香,也勾得人口水直流。

❽ 餌塊怎麼做好吃

餌絲是雲南特有的一種米製品,其以柔糯適中的米飯,米漿加水打碎攪勻壓制而成,或成卷或成塊條,可切作大塊燒後加各種醬或者拌在煮沸的豆粉中加佐料,香油這也就是餌塊了。當然了餌塊也可以煮吃,不過一般都是再切的更細成細條或絲狀也就是餌絲也。在滾水中略微焯焯,加各式肉湯與肉末和佐料就可以食用。也可以和餌塊一樣拌稀豆粉食用也就是稀豆粉餌絲,這一美味有兩個地方做得都不錯,一個是保山地區的騰沖縣,一個是德宏州的盈江縣,不過可惜的是騰沖縣的餌絲不錯而稀豆粉略不如盈江縣的,而盈江縣又是稀豆粉不錯但餌絲又沒有騰沖的好,實在是可惜,事物總是難十全十美的。
天下餌絲出雲南,雲南餌絲當推滇西南為正宗原產地,而其中可分為大理餌絲,騰沖餌絲,德宏泡餌絲。餌絲之所以出現在滇西南是有深刻自然社會歷史原因的。首先餌絲的出現要有適宜稻米生長的溫帶或是亞熱帶天氣,這是必然的天時要求。其次是人和就是稻米產量的過剩,因為在餌絲的製作過程中大量的米質會流失掉,所以在米產量未達到豐裕前餌絲是不能夠出現。所以滇西南餌絲的大量出現不會早於元明,從李原陽《白古通》和《李京雲南通志》看滇西南最早的稻米種植者之一是生活在古彌昆澤(方國瑜先生考證洱海古名彌昆澤,古彌字寫作弓耳後省寫變形為洱字)邊的烏蠻(彝族先民)白蠻(白族先民),而烏蠻在南詔國破落後多留居到洱海地區的山區南澗,彌渡等地。宋代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段氏白族政權時期是滇西農業發展的時期。一部分的漢人為避宋金的戰亂從宋國遷居大理地區是唐代南詔國大量擄劫漢人到洱海為奴後的又一次中原先進耕種文化的流入,大量宋代的農業技術傳入洱海地區。餌絲的雛形可能出現於這個時期。當時一些大理商人到廣西銅案山用滇馬換取漢地茶葉的貿易賬目中時常會有一種叫米塊的東西可能就是餌塊,洱與餌同音可能餌塊就是當時的漢人對來自洱海地區的商人攜帶的干糧米塊的稱呼也是可能的。元代《馬可波羅游記》中曾記載他在押池城(昆明)見當地人以肉汁蔬菜煮米條而食,而昆明自唐後都是南詔與大理國的東都(昆明又名拓東由此而來)似可映證餌塊,餌絲,米線一類食品的出現,這種東西應該是雲南餌絲米線的老祖宗了吧。

❾ 雲南燒餌塊怎麼做

餌塊為雲南特有,是昆明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燒、煮、炒、鹵、蒸、炸均可,風味各異,久食不厭。《急就篇》有「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注了一條:「溲米面蒸之則為餌」;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說「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現在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餌,當然也可以用機器,但仍是米蒸為飯後做,與米先磨粉榨出的米線、蒸成的卷粉都不同。餌的原料是飯米為主,若是糯米做,是「糍粑」,糯米磨粉做,是年糕,都有別於餌。如今江浙一事,這東西在農村仍是在過年時熱熱鬧鬧來做,不捏成各式花樣,在城市則製成每個寸把寬五寸長左右的小條在菜市出售,但名字就叫年糕,混於糯米製品,失了古意。
餌塊可做成各種形狀,除長絲叫餌絲外,其餘不論餅形、卷形、塊形都叫「餌」。這「塊」本地音讀如「快」,查字典就較難查到了,不過推音及義或推形及義似乎都可以猜這「塊」就是「塊」,吃的東西要和士分開,就尋這么一個「快」字出來。另外,昆明方言中多有把第三聲讀為第四聲的,也可以佐證。
昆明以前的「餌」都是一兩斤的大「塊」佔主導地位,且已有文考「餌」就是「餌塊」,這源流就基本算是清楚了。
燒鉺塊用做成薄餅形的餌塊在無煙炭火上烤,到微焦黃時,在表面塗芝麻醬、辣醬、油辣椒等,還可夾入牛、羊肉冷片或油條,是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
餌塊切成一寸見方小薄片加雲腿絲、肉片、雞蛋、蔬菜等炒,就成了既可做主可以佐餐的炒餌塊,其中最出名的要稱「大救駕」。
炒餌塊最顯餌塊的豐采,所以每年農歷的大年初二,昆明人的傳統都要炒餌塊吃。把餌塊切成寸方小薄片,加火腿片、酸腌菜末、大蔥、韭菜、豌豆尖炒制,澆以甜、咸醬油,拌以少許油辣椒,吃起來香甜濃厚,咸辣醇正,色彩豐富,濃烈如油畫,集中體現了滇味的情致。
炒餌塊還一種叫「大救駕」的,起源於騰沖,在昆明也很有名氣。據說明朝滅亡後,李定,劉文秀等大西軍於1656年擁永曆帝朱由榔輾轉來到昆明。兩年後,清軍三路入滇,吳三桂率軍逼近昆明,永曆帝與李、劉二將率軍西走。至騰沖時,曾幾斷炊斷,危及性命,騰沖老百姓炒餌塊奉上,才算解圍。永曆帝嘆,這真是救了朕的大駕。因此,騰沖炒餌塊就被稱"大救駕"。「大救駕」與昆明炒餌塊不同的是,切成三角形的餌塊薄如紙,佐料以雞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蔥為主,決不放醬油,只用鹽調制鹹味。因此,其色彩如水粉畫,清新明快,紅、黃、白、綠,甚是清秀雅潔。食之,味道也較清爽,香辣適度,別具一格。
鹵餌塊來自玉溪,成名於昆明端仕街的永順園。鹵餌塊用一鍋碗的方法干鹵而成,選用昆明地區有名的官渡餌塊切成長短整齊,粗細均勻的細絲,然後用熟豬油、甜、咸醬油、酸腌菜、韭菜、豌豆尖、辣椒油等佐料在小銅鍋里先後與餌塊反復翻炒,直至汁濃爆於每根餌塊絲上,油亮紅潤,濃香撲算,鹵味醇厚,方盛碗開吃。
蒸餌塊是燒餌塊的變種,怕燒烤火氣大,改為厚片蒸抹醬吃,和軟不燥熱。
炸餌塊應叫「炸餌塊片」或「沙炒餌塊片」,與上述用新鮮餌塊做主料不同,採用瑩白通明,菲薄的餌塊干製成,以香脆為其特色。沙炒的餌塊片摻有糯米製成,是滇池地區農人正月十六吃炒蠶豆時摻在一起炒的雜拌八之一,香、脆、泡,回味著大米的甜味,尤為齒牙伶俐的年青人所喜好。
餌絲的吃法主要是如米線、面條般做成「湯」的,騰沖餌絲以氽肉為鮮湯,傾入餌絲中便成。這是由於騰沖餌絲用所謂「漿米」做成,質地既有「筋骨」又軟,湯一燙便入口柔糯。巍山粑肉餌絲是用豬後腿燒後刮洗,再大塊不放鹽燉到極爛,瘦肉成纖維肥肉不感油膩,雲南人稱「粑」,粑肉做餌絲的「罩帽」,餌絲用當地有名的「黃皮谷」製成,潔白無瑕而柔韌不易斷,加肉、油辣子等,鮮香可口。
小鍋餌絲在昆明有盛名,用口徑五寸左右的小銅鍋分鍋加肉末、豆尖、甜醬油等作料,下少許高湯,亦燜亦炒,加青豌豆、紅辣油起鍋,味濃油亮,吃起來特別有「勁」。在大米產區,大米被加工為多種食品,米線(很多地方叫米粉)、卷粉(或叫河粉、粉條等),在南方很普遍,唯餌塊這種吃食,除江浙上海之「小年糕」與之差略相似外,雲南在吃法與品種上,似可目之為「獨尊」了。大米經選、洗、泡、漂、蒸、舂、揉成為圓餅,置鐵架上以炭火烤熟,於一面上塗醬油、芝麻醬、辣醬而食。或夾油條、火腿片、香腸片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