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齋飯怎麼就那麼好吃
葉居士�0�2�0�2�0�2�0�2�0�2�0�2�0�2 我星期五上山來龍泉寺當義工,法師對我說:「寺院要做饅頭,你和幾位居士一起做吧。」於是,我叫了兩位老居士一起幫忙。我們從晚上七點半一直干到將近十點,做了好幾百個饅頭。在這過程中,兩位老居士一直有說有笑的,很高興。第一鍋饅頭出鍋時,她們笑得更開心,反反復復地說:「這饅頭肯定好吃,比在外邊買的好吃多了」。我在一旁幹活,被她們的開心與自信所感動,也仔細想了想,到底什麼令她們那麼開心?日常工作中,稍微多幹些事情,就會感到累,而且常常覺得沒意思;但在寺院當義工,雖然身體也會覺得累,心卻感到無比快樂。我認為,世間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念緣在自我的利益上;而在寺院里,每一位義工都是無私奉獻、都是無我的,是真心想和每一位眾生結善緣,愛他即是萬善根,助人乃快樂之本。雖然同樣是工作,但意義不同,感受也不同。
�0�2�0�2�0�2�0�2�0�2�0�2�0�2 星期六、日兩天,一群大學生們來寺院體驗生活,我和幾位師兄們為他們做齋飯。做齋飯不能僅僅把飯菜做熟就行了,在寺院做齋飯的人,必須先發善心,用心去做,要有心底無私天地寬的那顆心,做出的齋飯才能比外面的素食好吃。因此齋飯中,包含著佛菩薩無量慈悲心、法師們無量教化心、齋飯供養者的無量無私心、做齋飯義工「為利眾生願成佛」的願心。而吃齋飯的人也要用心去吃,才能品出齋飯的妙味。大學生們吃齋飯時,我過去看了看,看到他們吃得很專心,確實是仔細地用心在品。
�0�2�0�2�0�2�0�2�0�2�0�2�0�2 我們如實告訴他們:「用心就能做好,用無量慈悲心、無量教化心、無量無私心和利益眾生的願心,你們吃飯時也用心吃了,所以你們才能品出美味。」他們笑了,笑得好開心好可愛。
�0�2�0�2�0�2�0�2�0�2�0�2�0�2 這次活動,他們一定學到了社會和學校里學不到東西―――那就是心。
2. 吃素食發朋友圈的幽默句子有哪些
一、多吃素食少吃肉,決不抽煙少喝酒,多點運動,少點慾望,活到80、90仍然健康。雖不能幫助兒女,也不累贅兒女。
二、朋友約了幾周去吃素食,中午終於成行。二十元一個人,自助餐形式,整一排的各種粥與煲湯,雖是素食但品質絕對不亞於葷菜,有炒菜、水果、蔬菜沙拉,兩人吃了整二大盆,吃到撐。晚餐是吃不下了,看明天早上是否能完全消化吸收。都是嘴饞惹的禍啊!
三、辛苦了一周,趁周末好好放鬆下自己,低碳出行,多吃素食。
四、似乎處在一個佛系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吃素食、喝粥、每日虔誠。三月天氣回暖,剛換個薄點的褲子都腿疼。
五、智慧的人不會拿賺來的錢去看醫生,吃素,明智之舉。
3. 如何做出美味的齋菜最好是能提供十幾道齋菜的製作過程
干燒冬筍
原料:冬筍尖250克 水發冬菇30克 胡蘿卜25克 青豆25克
製法:
1、冬筍切片,剞十字花刀後切粗長條,冬菇、胡蘿卜切丁,鄲縣豆瓣剁碎,蔥姜切末,冬筍、冬菇、胡蘿卜丁、青豆下開水中煮透撈出;
2、用蔥末嗆鍋,下豆瓣炒出紅油加料酒、素湯、鹽、白糖燒來,再投全部原料,燒開後用小火煨10分鍾,改中火收汁,至汁盡油清時裝盤即成J
龍眼蝦仁;
原料:鮮蘑菇250克 龍眼、紅櫻桃各6隻 胡蘿卜25克 綠青豆10克
水發冬筍15克!
製法:
1、將蘑菇剪成蝦形,胡蘿卜、冬筍治凈切成丁;
2、蛋清、澱粉、發酵粉製成麵糊,蝦仁粘麵糊下7成熱的油中,炸至淺黃色;
3、鍋留底油,放姜絲和配料,加鹽、味精、料酒、鮮湯、燒開後勾芡,倒入「蝦仁」,顛兩下裝盤,用龍眼、紅櫻桃圍邊即成。
清湯蘿卜燕
原料:象牙白蘿卜約1000克 香菜葉少許
製法:
1、將蘿卜洗凈去皮,切成長片,再切5刀相連的連刀片,放水 中漂透,瀝水後拍干澱粉抖散,上籠蒸熟,放水中漂透,再 放清水中泡;
2、素清湯加鹽燒開,下泡好蘿卜片略煮,撈出入湯盆中;
3、素清湯燒開加鹽,胡椒粉,味精,打去浮沫,澆在湯盆中撒 香菜即成。
素 八 珍
原 料:
菜心、鮮露筍、西蘭花、鮮蘑菇、胡蘿卜、水發銀耳、水發冬菇、白蓮子
制 法:
菜心、鮮露筍、西蘭花、鮮蘑菇、胡蘿卜球、水發銀耳、水發冬菇、白蓮子(發好)焯水後撈出。加鹽、高湯煨入味後,潷出原汁碼在盤中,原汁燒開勾芡,淋在菜心上即成。
冬 菇 豆 腐
原 料:南豆腐200克、水發冬菇75克、青豆100克。
制 法:豆腐切方形,青豆煮熟,冬菇治凈。豆腐下6成熱油中,煎至兩面金黃,加醬油、料酒、白糖、味精、鮮湯,用小火燒入味後勾芡裝盤。鍋留底油,下香菇、青豆煸炒,加料酒、味精、鹽、鮮湯,入味後勾芡淋少許香油,放到豆腐中央即成。
清 蒸 冬 瓜 盅
原 料:綠皮冬瓜500克、熟冬筍100克、水發 冬菇100克、蘑菇100克。
制 法:
1.冬菇、蘑菇洗凈,冬筍去皮,各切碎末;
2.下6成熱油中煸炒,再加料酒、醬油、白糖、味精、冬菇湯 ,燒開後勾厚芡,冷後成餡;
3.將冬瓜選肉厚處用圓槽刀捅出14個圓柱形,皮不去掉,刻上花紋及文字後片下瓜皮,焯水後抹香油待用;
4.冬瓜柱掏空 填上餡,放盤中,上籠蒸10分鍾取出 裝盤,並飾以刻好的瓜皮,盤中湯汁燒開調好味後勾芡,澆在冬瓜盅上即可。
功 德 豆 腐
原 料:南豆腐250克、冬菇10個約50克、蘑菇10個約15克、綠櫻 桃、香菇各12個。
製法:豆腐切圓形,香菇洗凈,蘑菇去根 ,櫻桃切兩片。豆腐下7成熱油中炸至金黃色,放醬油、料 酒、白糖、味精、鹽、素鮮湯燒入味。湯濃後勾芡碼在豆腐頂部,先碼冬菇再碼蘑菇,最後碼櫻桃即成。 這些菜,味道還是不錯的
4. 家裡如何供齋飯如法
阿彌陀佛
以香,花,燈,果,凈水,供養足矣。
俗人日常戒行不夠,所做飲食並非如法。所以飲食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供品,舍了也吧。佛菩薩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供養飲食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有好吃的應先想著眾生,除眾生餓病,是為菩提心願,供養菩薩即眾養眾。如果一做下飯來,就先想著自己好餓,自己先吃,一點不顧念其它眾生這時正無處歇息,無處安身。這慈悲之心哪兒來呢?
如何供養佛像?
凈空法師
1 有同學來問我,家裡供的佛像、菩薩像,擺的位置,有人來跟他講,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到底怎麼辦?這是魔來擾亂!他讓你起分別,讓你起執著,讓你起煩惱,所以決定不能聽。
2 佛像供在家裡面要供在什麼地方?如果你家裡面的房子很多,應當要空出一間做佛堂,供養佛;如果房間不多,就供在客廳,都行。客廳供在上方,這個上下怎麼區別?坐在這個位子,每一個人進到這個房子,他第一眼看到,這個方就是上方。
3 供佛有兩個重要的意義,這一定要懂得,第一個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恭敬心,這一點很重要!恭敬心是性德的表現,課誦本裡面諸位常念到「一切恭敬」,佛菩薩對人、對事、對物都是至誠恭敬!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至誠恭敬?
4 對一切人事物至誠恭敬,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這個人我喜歡他,我對他恭敬一點;那個人是我的冤家對頭,我就恨透他,這是凡夫。
5 佛菩薩是一切恭敬,決定是平等清凈,沒有高下,沒有分別。所以我們供佛像,因為我們對佛恭敬,對佛恭敬立刻就想到:我對一切眾生要恭敬,對一切萬物要恭敬。
6 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你要把每一個眾生都當作佛一樣地恭敬,這是供佛、供養佛像第一個意義,這叫真供養。這個供佛像,決定是大吉大利!
7 供佛像的第二個意思是報恩。佛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今天能夠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我們不要忘了根本的老師。所以我們供佛,不是把他當神看待,而是把他當作老師看待。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覺悟,我要向佛學習!
8 佛像擺在那裡,提醒我覺而不迷,它的意思在這里。其次,看到這個佛像,曉得我自己也是佛。我不胡思亂想了,我就是佛;我胡思亂想,我就是凡夫。所以成佛、成凡夫,就在自己一念之間!
5. 寺院里的齋飯是什麼樣的
寺院里的齋飯就是素食。
寺院僧人平日清早醬瓜、腌蘿卜過粥,午餐吃黃米飯、大燴菜,逢到「佛歡喜日」(佛教節日)為素席,吃香粳米飯。寺院的廚房,稱為齋廚,香積廚,除管和尚們的膳食外,還要為各地接踵而來的行腳僧解決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為他們供茶供飯,這樣,促使齋廚素食烹調日趨講究。
我國民間素食風俗,早在先秦時就有了,佛教傳入我國,漢族僧侶「持齋吃素」,寺院素烹飪發展起來,在人們飲食生活中別樹一貼幟,推動了民間的素食風俗。
指禁用動物性原料及禁用五辛苦(即大蒜、小蒜、阿魏、慈蔥、茗蔥)的寺院菜和禁用五葷(即韭、薤蒜、芸薹、胡荽)的道觀菜。
現主要指用蔬菜(含菌類)、果品和豆製品麵筋等製作的素菜,善用竹筍、豆芽等吊制的素高湯增鮮。
中國素菜是中國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顯著特點是以時鮮為主,選料考究、技藝精湛,品種繁多,風味別致。
素菜通常指用植物油、蔬菜、豆製品、麵筋、竹筍、菌類、藻類和干鮮果品等植物性原料烹制的菜餚。
寺院素菜中的一種名菜「羅漢齋」,是用十八種原料做成的,喻意對佛教十八羅漢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羅漢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鮮磨菇、草菇、發菜、銀杏、素雞、素腸、土豆、胡蘿卜、川竹筍、冬筍、竹筍尖、油麵筋、黑木耳、金針菜加調料做成的,外形豐肥,吃口清鮮。
羅漢齋原為寺院菜,初時製作比較簡單,是將選用的原料合煮一鍋而食,後來因隆重佛事活動,為法師講經、沙彌受戒、居士拜佛等,常由法師、沙彌、居士出錢設齋供眾,製作逐漸豐盛講究,並根據出錢多少,分為千僧齋、上堂齋、吉祥齋或如意齋。
此菜流傳至市肆素餐館後,又得到進一步改進和提高,並有上齋、下齋之分,也有上、中、下三齋之分,其用料因時因地而異。但一般不少於十餘種。製作方法也同中有異,但均具有咸鮮、清香、淡雅的特色。
6. 齋飯怎樣做好吃*^_^*
簡單的來說,寺院裡面都是素食,而且不能放蔥,洋蔥,韭菜,大蒜這幾種有難聞味道的蔬菜,也不能放雞蛋,使用的油也是植物油,不能用豬油之類的.鹽當然要放了啊.
寺院里的飯真的很香的,很讓我懷念我皈依師父那裡的饅頭,好甜,呵呵,說遠了.
做完功課了我見廚房裡的菜雖然做好了卻只有一個人在分菜,於是就去幫忙。今天要開八台,每台十人,八菜一湯。我分好菜後自己也到齋堂去吃飯了。有些居士為了顯示自己的特殊身份就呆在廚房裡與師傅共桌。這樣其實是很笨的。因為廚房裡面雖然有大風扇可也仍舊是熱,而齋堂是只有蓋沒有牆的,不用開風扇也有一陣陣的山風吹來,好爽。
今天的湯是蓮子冬瓜黨參紅棗湯。煲了有好幾個小時了,甜甜的很好喝同時也解暑去濕非常有益。菜式方面是有炒大白菜、炒青瓜、炒苦瓜、焯薯絲、燜南瓜、燜油豆腐、以及炸茄條和羅漢齋。
我很喜歡吃炸茄子。其製作也很簡單,就是開好炸漿(麵粉和鹽、味精),把切成三四厘米長的茄段放進炸漿里滾動一下就放進沒鍋里炸十分鍾左右就行了。吃起來又脆又香。此外羅漢齋也非常好吃。這是寺院中幾乎最貴重的菜,它是由香菇、金針花、銀耳、筍乾等干貨浸泡後炒成的。當然,要多點油,因為這菜很「吃油」的。
我很喜歡在寺院里吃飯。不知為什麼我自己在家做的齋菜就沒這樣好吃。後來想想,哦,可能是火的問題。因為寺院里都是用柴火來燒飯的。菜很好吃,所以我吃了一碗飯之後還到廚房裡盛了一碗銀針粉。這種粉是由大米粉和糯米粉混合製成的。兩頭尖長度是十厘米左右,直徑就和普通豆角差不多。用青紅椒絲和豆芽炒了非常美味。
我國民間素食風俗,早在先秦時就有了,佛教傳入我國,漢族僧侶「持齋吃素」,寺院素烹飪發展起來,在人們飲食生活中別樹一貼幟,推動了民間的素食風俗。
寺院僧人平日清早醬瓜、腌蘿卜過粥,午餐吃黃米飯、大燴菜,逢到「佛歡喜日」(佛教節日)為素席,吃香粳米飯。寺院的廚房,稱為齋廚,香積廚,除管和尚們的膳食外,還要為各地接踵而來的行腳僧解決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為他們供茶供飯,這樣,促使齋廚素食烹調日趨講究。
梁武帝時,南京建業寺有一僧廚,素菜烹調技藝精湛,「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燙春芽、燒春菇和白蓮湯(甜食),製作精美,是佛門子弟的美食。五祖寺的春卷是採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乾,豆豉汁、麵筋泡和各種調料,外用青菜葉或油皮包好煎成的。
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許多菜餚,以葷托素,如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等,不但與葷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點相近。寺院齋廚可以用白蘿卜或茄子加發面等原料製成「豬肉」,可以用豆製品、山葯泥烹制出「油炸魚」,可以用綠豆粉摻水仿製成「鴿蛋」,用葫蘆卜加土豆仿製成「蟹粉」,廚師的巧思和手藝滿足了人們飲食情趣上的需要。當然,佛教中也有反對素菜葷名的,認為這樣是犯了「意殺戒」,因而稱素魚為「如意」,稱素香腸為「瑪瑙卷」。
寺院素菜中的一種名菜「羅漢齋」,是用十八種原料做成的,喻意對佛教十八羅漢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羅漢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鮮磨菇、草菇、發菜、銀杏、素雞、素腸、土豆、胡蘿卜、川竹筍、冬筍、竹筍尖、油麵筋、黑木耳、金針菜加調料做成的,外形豐肥,吃口清鮮,可以與雞鴨魚肉之味相媲美。此外,揚州大明寺的「筍炒鱔絲」(主料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主料麵筋)等均屬素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質感都可亂真。
寺院素菜在民間很歡迎。明清時江蘇人喜吃的什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寧寺文思和尚先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稱贊的醋漬蘿卜和腌大頭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過粥菜。寺院的素什錦早已成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
7. 寺院吃齋飯有什麼講究
1、僧尼吃飯都要過堂,早晨、中午到"五觀堂"或"齋堂"用食。五觀之意為: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葯,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2、在過堂時,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眾在兩邊就座。飲食之前,先要敲掛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息,廢寢忘食。
3、吃飯中間,如果需要添飯菜,應將空碗送到桌邊,由齋堂服務員添,不可出聲叫喚,碗筷應擺在桌邊放齊。
4、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擱在碗邊上,表示他要對大眾講話;筷子放平,即不準備講話。
5、過去,大寺廟因僧眾較多,多用過堂形式吃飯,並實行分食制。現在一般小廟,人數不多,多採用四菜一湯共食制。佛教主張過午不食,現已有改變,多數僧尼為了工作和學習,也吃晚飯,叫做吃放參。
(7)如何拍好吃齋飯照片擴展閱讀:
齋飯的來源:
佛世時,比丘們身披袈裟,手持著缽,四處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處結夏安居,此時不再出外托缽。
對僧人而言,「乞食」蘊涵著深遠的意義──一方面是降伏驕慢,不貪美味,毫無選擇,專心修道;另一方面則是藉著乞食因緣與居士接觸,給予布施種福田、說法的機會。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墾土掘地、種植蔬果以致傷害生命,這是原始佛教所不許的。
但是在中國的文化里,「乞討」是卑賤的行為,何況在普遍重視勞動的大社會,僧人乞食,被視為「不事勞作,不事生產」,難以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與尊敬。
其次僧團人數不斷增加擴大,寺院又位處偏遠,端賴托缽乞食有實質的困難。在此情況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貴族以賜田與舍田的方式供養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飲食;相對地,僧團也必須自行組織生產的方式,以便自給自足。
到唐朝時,馬祖大師創建叢林,百丈禪師立下清規,正式開啟中國僧伽生活新型態,僧人開始過著「晝而農、夜而禪」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體力行的高風亮節,成為後代僧人效法的榜樣,在作務中修行也成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8. 寺廟的齋菜真的那麼好吃嗎
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去寺院吃一段時間齋飯會特別好。齋飯全是素食,平淡不油膩,並且味道鮮美。最棒的是長時間飲用齋飯會把你的胃調理過來,所以非常推薦您去寺院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