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做大醬好吃
首先准備大醬塊,這個根據個人吃的多少而定,我這是用八塊。這里一定用發酵好的大醬塊。用一個盆子倒入清水,把醬塊倒入,用刷子將大醬塊表面的毛刷洗干凈。
B. 東北大醬怎麼做最好吃,
東北大醬
四月二十八,廟會的最後一天,東北城鎮鄉村家家戶戶的主婦幾乎都忙著製作一種家制的大醬,名曰「下醬」。選擇這一天,不僅是藉助那個「八」字的諧音「發」,但不取其俗氣且帶有銅臭味兒的那個「發」,好讓那些擱到了時候的醬塊兒順利「發酵」,更主要的還是節氣使然——端午左右,雨季之前,東北最美好的季節來到了,穩中有升的溫度才能保證大醬里的毛黴菌正常而快速地發酵。
相傳,下醬的傳統起源於滿族人。就像火鍋的吃法一樣流傳下來,經久不衰。至今,滿族人依然下正宗的「盤醬」,即在煮醬豆之前先將黃豆炒熟,其餘做法與普通大醬沒有太大出入。由於東北地區的氣溫常年較低,不利於細菌繁殖,因而人們有生吃蔬菜的習慣,用茄子、芹菜、亦或海帶蘸醬均不足為奇。各家的餐桌上更是少不了一大盤應時應季的「蘸醬菜」。那些青菜鮮拂誘人,青翠欲滴,用它蘸上青花小碟中金黃濃香的大醬,既開胃又可口,能吃下一碗飯的,至少還得再來一碗。
東北人嗜醬如命。從前生活水平不高,青菜小蔥蘸醬權當主菜。而今一日三餐即使七碟八碗俱齊,煎炒烹炸少得,甚至東北的大燉菜少得,卻少不了一碟咸香適口的大醬。
我的父母都是南方人,但他們已經在東北生活了四十幾年,早已入鄉隨俗,惟獨下醬這一點例外。或許是家中沒有老輩人傳承,或許是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使然,我們家基本不吃生的蔬菜,並且從來不下醬。我記得母親曾經試著下過一回,那也僅僅是一次嘗試,很不成功。那看似簡單的下醬過程,實在是有很多技巧和秘訣可言。那裡面既有代代相傳的因素,又有自我理解與適當發揮的因素,同樣是炒豆、煮豆、絞豆、做醬塊兒、封醬塊兒,直到四月二十八那天的正式下醬,這一系列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溫度、濕度、力度的掌握,井水與自來水的選用,碘鹽與不加碘鹽的區別,鹽和水的比例等等,都要把握得恰倒好處,處理得一絲不苟。待到上述一系列工作逐一完成,頭一兩個月里,還得需要一位有耐心的專人,每天至少一次坐在醬缸旁「打爬」、「撇沫兒」,這個任務同樣艱巨,不可忽視。至於雨天給醬缸蓋蓋兒,晴天撤蓋兒,就不屬於有難度的技術類活兒計了。
在北方,菜園門口、庭院南邊的朝陽地帶,以及樓房的陽台內,都常年放置一口大小不一的醬缸。三久天也不必挪動,醬缸當然不會上凍。而衡量這家主婦合格與否的重要標准,就是品嘗她「親手」下的大醬、腌的鹹菜和做的斗包兒。尤其是品嘗她家發透了的生醬的味道。民間有種說法:大戶人家的醬一定好吃。更為准確地講,是家中人口多,環境相對窩囊,不太干凈利落的主婦下的大醬更香一些。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但很多事起初就是這么奇妙,待到後來就變得順理成章了。雖然我們家不下醬,卻總斷不了大醬可供調味兒。鄰里們每每總在自家的大醬剛剛發好的時候,就誠心誠意地邀我們去刀醬,又很合適宜地誇耀自己家的大醬如何地好吃,那口氣和神情,並不亞於誇獎自己家的孩子。而我和弟弟常常是在拿著空碗出門前先商量妥去哪家,因為討醬吃也有學問:一定要把每個邀我們去刀醬的人家都走遍,並且還得有規律地輪上幾遍,不論那家的大醬味道怎樣,吃多吃少倒在其次。這樣,每家都會認為自己家的大醬不錯。看看,去收不是自己種的莊稼,雖然事先省了力氣,卻得大大動些腦筋才行。
都知道山東人引以為榮、與之豪爽之氣一脈相承的「煎餅卷大蔥大醬(此醬定然與東北大醬有區別)。在東北,就因地而易,換成了「大楂子」就大蔥蘸大醬了。與玉米面相比,玉米楂更能體現東北人的粗線條,更能顯示其粗獷的個性。一大鍋挾著雲豆香氣的大楂子,上面浮著魚泡般的咸鴨蛋,在配上飯桌上一大堆翠綠可人的時鮮青菜,最不能少的,是那盤剛剛出勺、香氣四溢的雞蛋醬。這樣的場面你是不是邁不開步了?當然,好客的主人更會熱情邀你入坐。無須什麼山珍海味,甚至沒有炒菜,你卻覺得這樣的吃法很新穎很對路,與東北的環境和人文很相配很和爐。有些像阿成先生說的殺豬菜的吃法——很開牙很土匪的那種。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陰雨天的黃昏,老師派我去班上那對孿生姐妹家通知一件要緊的事。我費了很大週摺才輾轉找到她們家。正趕上她倆在吃晚飯——大楂子拌大醬,連棵青菜也沒有。可是,她倆竟然吃得那麼起勁兒,一碗接一碗,本來我就分不太清楚她倆誰是誰,這下搞得我更是看花了眼,居然忘了剛在家裡吃過晚飯,不自覺地隨著她倆面前那個越來越空的醬盤子變得飢腸起來。回家後馬上說給父母聽,還要去鄰家討一碗大醬回來試試,看自己像她倆那樣只拿大醬當菜,能吃下幾碗大楂子。母親笑我是吃多了炒菜,起膩了,就像幾歲時拿蛋糕跟別的孩子換大餅子一樣可笑。父親則很形象地學著地道的東北人家的做菜程序:先去菜園里摘菜,洗凈後再刀上一小碟大醬,根本不見動大勺就喊開飯。他們的話我定然沒聽進去多少,不然,至今回想起那個黃昏的情景,依然如同印在腦際那般深刻。
別看我家不下醬,可是我確實很喜歡吃大醬,特別是我親手做的用瘦肉和紅辣椒炸出來的熟醬。在外面上學時,每次離家,都要帶走滿滿一大罐子,那也吃不到放假。因為在食堂吃飯,同學們你一勺、他一勺地「幫忙」,進度就快得驚人。到了三十多歲去京城學習,還少不了帶上一瓶自製的辣醬。一到飯時,必得將它擺上餐桌,就著食堂不甚可口的菜下飯。有幾個男生吃得多了,便有些不好意思,問這醬的名字,打算照著買。當他們得知這是我自己做的時,還以為我騙他們呢!我還因此結交了不少文友。印象最深的要數那位初次見面就很大方地吃我辣醬的武漢學姐。那次晚飯,我倆都去晚了,恰巧坐同一張餐桌。她贊不絕口地吃下三小勺後,給了個很中肯的評價:這樣的醬吃著太香,很容易上癮。正是這罐極其普通的辣醬,奠定了我與她日益深厚的友誼。
東北大醬是相當當的調味品。用它可以做醬茄子、醬豆角,還可以炒菜乃至蘸餃子。所以,由東北遷到南方工作和生活的人,回到故鄉時,最喜歡吃自己家剛從醬缸里舀出來的大醬——那久違的、原汁原味兒醬香,讓超市裡林林種種的老乾媽、阿香婆們相形見絀。遊子們帶走的東西里,當然少不了大醬。更有甚者,坐飛機都不怕超重,用便於攜帶的塑料桶十斤二十金地滿滿裝上,翱翔於藍天。由此可見他們對大醬的獨鍾之情。
每逢飯時,隨意穿行於東北的尋常街巷,炸醬的香味兒不時飄來,縷縷不絕。在日益崇尚返樸歸真的今天,蘸醬菜越來越博得人們的青睞。我在此引用幾年未回國的同學的哥哥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家鄉的變化可真大,人的變化也很大,沒變的就只是媽媽下的大醬了。
C. 怎樣做大醬好吃
1、材料;黃豆、曲子(一種用來發酵的菌)、鹽、水。
2、先把黃豆用鍋煮熟,然後用攪肉機攪碎,也不是特別的碎其中還有好多半顆的豆瓣,參入曲子。(我媽做的是用了十斤黃豆放了兩小把曲子)
3、墩成二個立方體,放到陽光下面曬,要把每個面都曬干成一層殼,其實中間還是軟的當六個面都曬好了,用紙包上放一段時間(裡面基本上也是乾的了)。
4、到下醬的日子,以前有特定的日子,現在你想什麼時候都可以,把曬好的醬塊弄成小塊,你會看到有好多毛,就是長毛了,放到壇子里後放水放鹽(嘗一下)。用細紗布蓋上放在陽光下(這樣醬才會發酵)。
5、最後就還需要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每天搗(一定要),把沫子盛出來丟掉,每天弄醬會變的很細。
6、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
問題由點我吧:http://www.dianwoba.com/為您整理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D. 大醬怎麼做好吃,自製東北大醬的家常做法
純豆香味東北大醬的製作方法
1.選擇大粒黃豆,豆粒越大味道越濃越香。(大粒黃豆不存在轉基因的問題)。
2. 時間選擇在立春前後(正月初十之前),也就是公歷2月份上旬和中旬烀豆做醬塊。
3. 把黃豆挑洗干凈,用水泡18-24小時,然後用高壓鍋(最好是26cm高壓鍋,每鍋5斤半豆)燒開,保持15-20分 鍾再燒開一次,即可將黃豆烀爛。
4. 待高壓鍋降壓後,打開鍋蓋,把裡面的水倒出控干,把烀爛的黃豆揉成塊,一鍋(5斤多黃豆)做成一塊。醬塊 越大,發酵效果越好。
5. 醬塊在有光的室內放3-4天,外表乾燥,整體結實,即可裝入紙箱保存發酵。紙箱底用苞米秸稈鋪墊,根據醬塊的干濕程度確定紙箱的通風。保持水分,防止風干,可以用苞米窩葉子封在紙箱里的醬塊周圍,存放醬塊的溫度在16-22度,緩慢發酵豆香味純正;正常的發酵醬塊上會長出黑灰色的毛。
6. 下醬的時間是穀雨季節根據天氣確定,最好是連續的晴天,氣溫在18-25度。吉林、遼寧(北部)在公歷4月份下旬的穀雨季節,寒冷地區在5月上旬。
7. 醬缸的大小視醬塊的多少確定,醬缸里的醬越多發酵效果越好;醬缸位置一定要朝陽和通 風, 陽光越多越好。把發酵好的醬塊弄碎,放入醬缸里,按每斤黃豆加4兩鹽的比例加鹽。加水憑經驗,開始不 要加過多的水,可逐步添加。
8. 兩天後,開始打杷,把雜物漂出扔掉,連續打5天,把漂浮出來的雜物除凈;然後每2天打杷 一次,直到發酵完畢,約45天。下醬60天香味濃厚,此方法做的東北大醬再經過一個冬天 味道更好,連續存放4年可以保持香味不變。
【以上主要介紹的是做純豆香味的東北大醬, 根據不同口味要求也可以做帶有臭豆腐味的「東北臭大醬」,有以下區別:
1. 如果做「東北臭大醬」,烀黃豆時間需要比做豆香味大醬晚25-30天,也就是許多人說的「二月二烀醬」,在農歷二月二到二月十二這 段時間,即驚蟄到春分節氣。
2. 做「東北臭大醬」,發酵溫度就要在25-30度快速發酵。
3. 做「東北臭大醬」,下醬時間要在5月下旬,民間常選擇農歷四月十八和二十八這天。
4. 做「東北臭味大醬」,存放年頭越多,臭味越濃,適合當年食用,不宜多年存放。】
E. 炸大醬怎麼做如何做好吃
我的做法是一斤豬肉餡、一個圓蔥切成丁、一袋醬(蔥伴侶、大醬,無論什麼醬都行),鍋里到油,比平時炒菜稍多點,油開後放入肉餡炒,待肉餡基本炒熟後放入元蔥丁,繼續翻炒,圓蔥稍變色後,把醬放進鍋里,再繼續炒,注意放入醬後把火關小點,以免糊鍋,最好少到一點水。如果願吃辣醬,可以放入碎辣椒末或辣醬面,這樣抄出的醬不是很咸,拌面、蘸菜、吃饅頭都很棒,你可以試試。
F. 農村家做大醬怎麼做好吃
純豆香味東北大醬的製作方法
1.選擇大粒黃豆,豆粒越大味道越濃越香。(大粒黃豆不存在轉基因的問題)。
2. 時間選擇在立春前後,也就是2月份上旬和中旬烀豆做醬塊。
3. 把黃豆挑洗干凈,用水泡18-24小時,然後用高壓鍋(最好是26cm高壓鍋,每鍋5斤半豆)燒開,保持15-20分 鍾再燒開一次,即可將黃豆烀爛。
4. 待高壓鍋降壓後,打開鍋蓋,把裡面的水倒出控干,把烀爛的黃豆揉成塊,一鍋(5斤多黃豆)做成一塊。醬塊 越大,發酵效果越好。
5. 醬塊在有光的室內放3-4天,外表乾燥,整體結實,即可裝入紙箱保存發酵。紙箱底用苞米秸稈鋪墊,根據醬塊的干濕程度確定紙箱的通風。保持水分,防止風干,可以用苞米窩葉子封在紙箱里的醬塊周圍,存放醬塊的溫度在16-22度,緩慢發酵豆香味純正;正常的發酵醬塊上會長出黑灰色的毛。
6. 下醬的時間是穀雨季節根據天氣確定,最好是連續的晴天,氣溫在18-25度。吉林、遼寧(北部)在4月份下旬的穀雨季節,寒冷地區在5月上旬。
7. 醬缸的大小視醬塊的多少確定,醬缸里的醬越多發酵效果越好;醬缸位置一定要朝陽和通 風, 陽光越多越好。把發酵好的醬塊弄碎,放入醬缸里,按每斤黃豆加4兩鹽的比例加鹽。加水憑經驗,開始不 要加過多的水,可逐步添加。
8. 兩天後,開始打杷,把雜物漂出扔掉,連續打5天,把漂浮出來的雜物除凈;然後每2天打杷 一次,直到發酵完畢,約45天。下醬60天香味濃厚,此方法做的東北大醬再經過一個冬天 味道更好,連續存放4年可以保持香味不變。
【以上主要介紹的是做純豆香味的東北大醬, 根據不同口味要求也可以做帶有臭豆腐味的「東北臭大醬」,有以下區別:
1. 如果做「東北臭大醬」,烀黃豆時間需要比做豆香味大醬晚25-30天,也就是許多人說的「二月二烀醬」,在農歷二月二到二月十二這 段時間,即驚蟄到春分節氣。
2. 做「東北臭大醬」,發酵溫度就要在25-30度快速發酵。
3. 做「東北臭大醬」,下醬時間要在5月下旬,民間常選擇農歷四月十八和二十八這天。
4. 做「東北臭味大醬」,存放年頭越多,臭味越濃,適合當年食用,不宜多年存放。】
G. 東北炸大醬怎麼做如何做好吃
主料
東北大醬兩湯匙 雞蛋兩個
蔥 姜適量 花生油適量
東北炸大醬的做法步驟
8.美味大醬 快快享用吧
H. 大醬怎麼做好吃
大醬的做法有很多種,如果按照農家原始的做法,就是大醬用黃豆做醬,黃豆呼熟,做成坯子,發酵好之後,再用攪碎機攪碎,放在陽光下,暴曬,一般一個月以後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