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前腿肉和後腿肉都是豬肉,買哪個部位會更好吃
平日下班去市場買豬肉時,我一般都是選擇瘦肉或是肥肉,不過身邊一些阿姨卻頗為專業,跟老闆說要裡脊肉,要哪一塊切多少,用手翻轉看一看,再用手捏一捏看肉質新鮮程度,這樣之後才把豬肉買了。一旁的我都是懵的,買豬肉還有這么多講究。後來老闆告訴我,豬肉好不好吃,除了要新鮮,其實跟選哪一個部位有很大關系。
⑵ 前尖好還是後夾好
前夾肉和後夾肉都好吃,看你怎麼做。
前夾瘦肉炒肉片,炒肉絲,為首選,因肉質脆嫩細膩,而成為各大廚師用肉首選。切的時候一定要剔干凈那層,夾在瘦肉中間的白色綿筋。
豬前夾肥肉帶皮做蒸肉,紅燒肉。去皮餃成肉沫,做餃子餡,餛飩餡,炒肉沫茄子,肉沫虹豆。
豬後夾肥肉比較細膩緊實,炒鹽鹼肉(去皮),回鍋肉(帶皮)必備肉。後夾_肉粗糙裝香腸做臘肉比較好。
⑶ 豬肉前腿肉和後腿肉哪個好
豬前腿。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豬前腿的肉最好吃,豬後腿或者是豬身上其他部位的肉遜色在哪裡,其實是這樣的,一隻豬運動量最大的部位就是前腿,使得前腿肥瘦相間,肉的口感更加有嚼勁,也更細膩。所以,別看豬前腿和豬後腿都是豬腿,豬前腿的肉就是比豬後腿的肉好吃呢!
用豬前腿做菜,我們可以選擇做炒菜或者是餃子餡,吃起來更Q彈和入口。值得一提的是,我最喜歡吃的紅燒肉也是用豬前腿製作的,前腿肉雖然肉質是肥厚的,但總體的瘦肉比較多,質地也更細膩,在做紅燒肉時入味快,吃上一口能吃出香甜松軟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豬後腿肉肉質較硬,筋膜少,瘦肉是發柴的,炒菜口感不佳。如果大家想吃豬後腿肉,可以選擇用來涼拌、腌鹵或燉湯。我喜歡用豬後腿肉燉湯,製作時加入一些營養蔬菜,比如蓮藕或蘑菇,健康又美味,給身體補充滿滿的能量。豬後腿肉因為比較緊實,可以選擇攪碎做成肉丸子,會非常有彈性和嚼勁。
而豬後腿的豬蹄部分,當然是最適合做醬肘子了,酥爛香醇的醬肘子是很多人的心頭好呢!醬肘子是我奶奶的拿手好菜,奶奶做的醬肘子不僅看起來秀色可餐,吃起來更是肥而不膩、色濃味厚。小時候每次家裡做醬肘子,那誘人的香味飄得老遠了,能讓在鄰居家貪玩兒的我屁顛屁顛地趕快跑回家,恨不得馬上大快朵頤!
⑷ 豬的前膀子和豬的後座哪個肉質比較好
前膀子肉好,豬的前腿肉的肉質要更加細膩,吃起來的口感也是比較鮮嫩的,一般經常會用來做炒豬肉或者包餃子等等,不少人在研究自己炒豬肉為啥沒飯店好吃的問題上,很多人都只會想到做法,但其實這也是跟食材的選擇有密切的關系的,因為豬的前腿經常運動,所以它的肥瘦相間,吃起來也會更嫩。
夾心肉位於前腿的上部,因為這個部位活動比較多,所以肉質較老,而且有筋,比較適合用來包餃子、丸子等等。梅花肉位於豬的上肩肉。正宗的梅花肉,每個豬身上大概只有五六斤,很少,比較難買,這種肉的肉質鮮美,很嫩又香,而且煮的時間久也不會老。所以基本上所有烹飪方式都適合。
(4)前夾肉和後夾肉的哪個好吃擴展閱讀
豬後腿肉的肉質是比較緊致的,相對於前腿肉來說,上面的筋膜會比較少,只是表面一層肥肉,再其他的都是瘦肉,所以後腿肉用來做丸子和燉湯非常適合,因為瘦肉比較偏多,那麼在烹飪的時候就容易變柴,為了保證後腿肉的口感,最好是在烹飪之前用料酒腌制一下,這樣烹飪出來的菜品才會更加美味。
前腿肉的筋膜要比後腿肉的筋膜多,這也就導致了吃起來的口感會比較嫩,要是家裡主要是炒豬肉和包餃子的話,最好是選擇前腿肉,因為裡面的肌肉比較多,吃起來也會更加可口,但要是家裡喜歡做肉丸吃的話,可以選擇買後腿肉,這樣帶點湯汁肉質吃起來也會比較鮮嫩。
⑸ 包水餃用前夾肉還是用後腿肉好
包餃子適合用肥瘦肉,可以選用瘦肉加五花肉或者前後腿肉。肥瘦比例為3∶7 或者 4∶6 比較合適,豬前腿肉比較嫩,但筋膜較多,除非買回來剔除筋膜後自己剁碎。
否則不如買後腿肉加一點肥肉一起做成肉餡。因為後腿肉瘦肉多,口感有點柴,所以做成肉餡時需要加點肥肉或多打水。
(5)前夾肉和後夾肉的哪個好吃擴展閱讀:
剁餡時或用機器絞餡的過程中,由於機器轉動較快,使得肉餡的溫度上升,蛋白質會受熱變性而影響其吸水,導致餡料的口感變老。建議在攪拌肉餡時加入少量的冰水,可以降低溫度,使肉餡的口感更鮮嫩。
肉餡里加入醬油、鹽和雞精等調味品之後,要往同一個方向充分攪拌。這樣,肌肉細胞中的「肌球蛋白」在遇到鹽之後,就會從細胞中跑出來,變得很有吸水性,能讓肉餡變黏,黏住蔬菜等其他配料,煮的過程中也不易散開。
後加蔬菜。蔬菜細胞的滲透壓較低,遇鹽易汁液外流,使餡變稀,所以最好在肉餡拌好之後再加入。切菜的時候最好要細切而不是剁碎,從而減輕對蔬菜細胞的破壞。
⑹ 老鵝前夾好還是後夾好吃
差不多。
前夾的肉比較瘦也比較多,如果你喜歡吃肥一點的,可以要後半個,後半個肥肉比較多一點。
⑺ 豬肉前夾肉和後座肉哪個好點
由於豬前夾肉是豬經常活動的部位(也稱活肉),所以這塊豬肉有嫩和韌兼具的特點,最適合用來炒食或爆溜,比如農家小炒肉、青蒜苗炒肉或辣椒炒肉等。
豬前夾肉也適合用來燒湯,比如汆肉丸湯、金針菇肉湯和茶樹菇肉湯等都可以用前夾肉來做。豬前夾肉用來做成紅燒肉也是很好的,但製作紅燒肉的最佳選擇還是五花肉和腰條肉。
用豬前夾肉製作肉湯時可以肥瘦分開切,先把切好的肥肉煎至出油(這個部位的肥肉煎出的油很香,而且煎過以後的肥肉口感也很好),然後再放入瘦肉爆炒,再加調味料炒勻後加水煮滾即可。
如果把豬前夾肉與豬後腿肉相比,前夾肉的肥膘明顯要比後腿肉厚很多,肌間脂肪含量也比後腿肉要高。而豬肉的口感與肌間脂肪含量是成正比的,肌間脂肪含量越高的豬肉就越香,越嫩,口感越好。
豬後腿肉
因為後腿肉吃起來確實口感比較柴,所以很多地方賣的價格相對低一些。肉質本身我們無法改變,後腿肉炒、煮著吃口感柴,但我們可以改變烹飪方法和增加烹飪時間,但切成大塊,紅燒著吃卻是非常美味,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保證吃了以後還想吃。
品名:嫩南瓜燒後腿肉
特點:勁道美味 大塊吃肉 營養下飯
主料:豬後腿肉 輔料:嫩南瓜 辣椒 生薑 大蒜 生抽 蚝油 料酒 食鹽 食用油
具體做法
1.將新鮮的豬後腿肉改刀,去除白色的網狀肉,將其切成大小均勻,3厘米見方的大肉塊,撒入適量的食鹽拌勻後再加入適量的食用油拌勻,腌制10分以上。
後腿肉塊
2.將嫩南瓜切去瓜蒂,分成若干塊寬的長條,再切成大小相當的南瓜塊,裝盤備用,其他配料備好。
嫩南瓜塊
3.起鍋燒油,油稍多,用小火將配料爆香,將後腿肉塊下入鍋中,開中火不斷翻炒,炒至表面微干,加入適量的生抽上色和適量的食鹽,繼續翻炒後加入適量的清水,蓋上鍋蓋燜煮30分鍾左右至肉微爛,將嫩南瓜塊下入鍋中,翻炒一下蓋上鍋蓋繼續燜煮10分鍾左右,期間翻炒兩次,待南瓜斷生時開大火開始收汁,期間不時翻動防止糊底,汁快收好時加入蚝油等調味調色,繼續翻動收汁後即可出鍋,這樣勁道軟爛、美味的嫩南瓜燒後腿肉就做好了,好吃到爆。
⑻ 做肉圓豬前腿肉好還是後腿肉好
做肉丸使用豬的前腿肉最好。下面介紹一下豬肉的分類:
前腿肉:又稱夾心肉,位於前腿上部,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收水分能力較強,適於做餡和肉丸子。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適宜作糖醋排骨或煮湯。
按照所處的部位不同,豬肉大體分為10種。不同部位的豬肉在脂肪含量和口感上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適合不同的烹調方法。
裡脊肉: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肉中無筋,是豬肉中最嫩的一部分。水分含量多,脂肪含量低,肌肉纖維細小,炸、熘、炒、爆等烹調方法都適合。
臀尖肉:位於臀部的上面,都是瘦肉,肉質鮮嫩,烹調時可用來代替裡脊肉。
坐臀肉:位於後腿上方,臀尖肉下方。全為瘦肉,但肉質較老,纖維較長,一般多在做白切肉或回鍋肉時用。
五花肉: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是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夾起的,適於紅燒、白燉和做粉蒸肉。
前排肉:又叫上腦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瘦肉夾肥,肉質較嫩,適於做米粉肉和燉肉。
奶脯肉:在肋骨下面的腹部,結締組織多,均為泡泡狀,肉質差,一般做臘肉或煉豬油,也可燒、燉或用於做酥肉。
彈子肉:位於後腿上,均為瘦肉,肉質細嫩、筋少、肌纖維短,適用於炒、煸、炸等。
蹄膀:位於前後腿下部,後蹄膀比前蹄膀好,紅燒和清燉均可。
頸肉:又稱血脖、槽頭肉,在前腿的前部與豬頭相連處,是宰豬時的刀口部位,多有污血,肉色發紅,肥瘦不分,肉質差,一般用來做餡和叉燒肉。
⑼ 夾心肉和後腿肉哪個嫩
夾心肉嫩。
前腿因為活動頻率比較大,所以肉質細膩,骨頭也較為勻稱。
後腿肉肥肉比較少,瘦肉部分很厚。前腿一般是瘦肉稍少肥肉開始增多,開始有肥瘦相間的情況。
前腿肉也被稱之為夾心肉,吃起來口感更為細膩,吃起來比較鮮嫩。而且其中的筋膜也比後腿肉要多,因此吃起來更有嚼勁。前腿肉整體是肥瘦相間的,但是肥肉相對來說比較少,因此不會過於油膩。
前腿肉更適合炒菜、剁碎做成包子或餃子餡。
五花肉
五花肉在生活中是十分受歡迎的,不過有些人很疑惑,五花肉不是很肥嗎,對於不喜歡吃肥肉的人來說,簡直不能接受。
其實可能是你沒買到上好的五花肉,真正品質好的五花肉,是肥瘦相間的,這樣的五花肉吃起來不會過於油膩,並且特別香嫩。
五花肉在日常炒菜的時候用處很大,還可以做成紅燒肉、東坡肉、粉蒸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