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北鍋盔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鍋盔是西北地區特有的美食,是陝西省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省武威地區等地方傳統風味麵食,很多來過西北地區尤其是西安的人都會對陝西的鍋盔夾辣子饃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從小生長在陝西關中地區的渭河流域,准備鍋盔用材料。中筋麵粉500克,高筋麵粉500克,鹽10克,椒葉5克,食用熟油50克,雞蛋2個,水500克,酵母15克,食用鹼2克。
Ⅱ 怎麼做西北干糧,告訴我吧
饅頭?
Ⅲ 稻香村的哪些糕點比較好吃
稻香村糕點好吃的有老婆餅、綠茶酥、蜂蜜蛋糕、牛舌餅。推薦這四種。
1、老婆餅
表面為金黃色,底部稍深,長條形,長短齊整一致,餡內有花椒粉、台灣香料、糖、鹽等,口感酥鬆棉軟,餡芯細膩油潤,具有五香味道。個人感覺口味咸中帶甜,可能有人覺得很怪異,但是我覺得還是可以接受的。
Ⅳ 壓縮干糧怎麼吃
剛開始吃時,還覺得挺好吃、挺香的,一多吃幾次就不怎麼樣了。一般壓縮餅干是100克裝,熱量有450-500千卡,比一頓飯(2兩米飯,一些青菜和肉)高出大約100-150千卡。壓縮餅干可以干吃,但最好是喝一口水吃一口壓縮餅干。
望採納謝謝
Ⅳ 提供一些大西北小吃的資料
看名人雜談都少不了談吃,只魯迅除外。我也極想冒充名人,但既非烹調師,亦非美食家,沒辦法只能聊聊新疆小吃,斗膽談談「文化」。也算是為開發大西北,向國人推出西部拳頭產品做貢獻吧。
新疆小吃為什麼能在西部各省獨樹一幟?正在於它獨特的地域和民族環境。這里既有中原漢族,又有西北回民,還有信奉伊斯蘭教和喇嘛教的西域各民族。故小吃兼有多種風格,甚至幾種風格的混合。豐富的文化背景正是創作的源泉。
抓飯的「王者風范」
一代名臣林則徐流放新疆時曾有一首詩:
豚彘由來不入筵,割牲須見血毛鮮。稻粱蔬果成抓飯,和入羊脂味總膻。
後兩句准確地描繪了「頗羅」(抓飯)的「配方」:「稻粱」(大米)、「蔬果」(胡蘿卜、洋蔥等)、「羊脂」(羊肉、羊油)。林公流放新疆總共只有一年左右,故對新疆小吃「味總膻」尚不習慣。
不止新疆,阿拉伯各國飲食中也有抓飯,用料大致相同,也同樣用三個手指抓取。
維吾爾族家中請客,恐怕抓飯總是最主要的一道食品,一巨盤抓飯放在當中,大塊肉往上一碼,又省事又氣派又好吃又實惠又豪爽又直率,既有飯又有肉又有菜,什麼營養都全了,這就是抓飯的風格。抓飯除了用羊肉外,雞肉、葡萄乾、杏干,甚至木瓜都可以,各具美味。抓飯講究的就是用手抓,三個指頭一抹下肚了,吃完一通歌舞,十足的西部風情。如果用薄片饢當盤子盛抓飯,吃完抓飯「盤子」也被油滋潤得透香,接著再吃「盤子」,連洗盤洗碗都免了,一點不浪費,這是不是也可以算「抓飯經濟學」?
據說維吾爾飲食中最高級的飯是就是抓飯上面再放幾個薄皮包子或烤包子,如果說「沒吃過正宗抓飯等於沒到過西部」,決不算誇張。
關於抓飯有一則有趣的故事。說是古代有位國王得了種奇怪的病——咱中國叫雀蒙眼,其實就是夜盲症,無數名醫無法醫治,重賞之下來了位奇人,開的葯方就是現在的抓飯菜譜,國王一吃不錯,都說「良葯苦口」,這「葯」卻無比的香。一個月下來不吃飯光吃「葯」怪病治好了。後面自然是俗套,什麼賞金賜銀,招婿東床,加官進爵之類。
說是故事,其實完全符合科學:所謂夜盲症其實就是因為缺乏維生素A,而維生素A又可以由胡蘿卜素轉化而來。但干吃胡蘿卜卻不管事,因為胡蘿卜素屬脂溶性物質,說通俗點就是胡蘿卜素非得拿油化開了才好吸收。而抓飯正好是胡蘿卜泡在大量油肉里,著實「脂溶」了一番,故而得以治病。
饢與郭老
饢是維吾爾人最普通的食品,相當於北方人的饅頭、南方人的米飯、西方人的麵包,不可一日或缺。雖普通卻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疆食品。
饢歷史悠久,吐魯番出土文物中便有唐朝的饢。饢,古稱「胡餅」。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詩中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賈思勰《齊民要術》中,也摘錄了「食經」的烤饢技術。
「胡餅」,意即西域大餅,古時「西域」很模糊,有時專指新疆,有時還包括中亞、西亞。今天我們在影視中還經常能看到阿拉伯民族頭頂裝滿烤饢的碩大扁筐叫賣的鏡頭。
文革中新疆博物館某人不知出於什麼動機,杜撰了一個不存在的所謂唐代西域回紇詩人坎曼爾,又為「坎曼爾」偽造了幾首抄寫和創作的「唐詩」,並私自謄寫在一件出土紙片上,混在文物箱中。最後被「發現」,公諸於世,曾轟動一時。
沫若先生為此撰文《〈坎曼爾詩簽〉試探》,對這位捏造出來的「兄弟民族詩人」大加贊賞。但「某人」生造的一個字卻難倒了當代甲骨文大師。詩中有一句「東家豺狼惡,食吾飠良,飲吾血」。郭老不認識這個「飠良」字,只好猜測,當是「糧」的簡化。
後來某「新疆同志」認為「飠良」應為「饢」的簡化。說饢是新疆兄弟民族的一種面制的食品,類似烘餅。郭老恍然大悟,認為這樣「更具體,而且具有地方民族風味,更親切」。該「新疆同志」算是當了一回郭老的「一字師」。
不僅如此,這位子虛烏有的「坎曼爾」詩人,竟堂而皇之地進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選」,而且注釋中也引用了郭老和「新疆同志」交流後的「研究成果」,道:「飠良」,「饢」的簡化字。
沒想到區區「某人」的一個小小惡作劇竟騙倒了一代文化巨匠,一個生造的「飠良」字本是險些露出馬腳的破綻,竟引出一段關於「饢」的「佳話」,「某人」實在可惡兼可惱之極。
不過由此也看出,文字大師郭老對「饢」並不熟悉。在成千上萬漢字中,恐怕「饢」是唯一專用於新疆食品的字,這也算咱們「饢」的光榮吧。
林公在新疆時還有一首專門詠「饢」的詩:
桑葚才肥杏又黃,甜瓜沙棗亦餱糧。村村絕少炊煙起,冷餅盈懷喚做饢。
看來林公雖罷官遭貶,但仍不忘體察民情。詩中所述完全是過去維吾爾農民貧苦生活的真實寫照,以桑葚、杏、甜瓜、沙棗充飢,很少起火做飯,常常「冷餅盈懷」,即懷里揣著饢。
我在南疆所見又不同,老鄉總是把饢卷在圍巾中,橫腰一纏,背後腰帶即顯出圓圓的饢形。維吾爾人有個好習慣,幾個人碰在一起,不管認識不認識,即使只有一個饢也得平分。
饢這種食品的確有饅頭無法比擬的優點,它於專門的「饢坑」中烤制而成,久放不壞。維吾爾朋友背一口袋饢旅遊,即使身處潮熱的南國水鄉也不怕,這是本人與維吾爾朋友一起旅遊親眼所見。據說就連唐僧出使西域時,也曾帶著饢作為干糧。饢即使變得干硬,只要水中一泡立即復軟,就像方便麵似的。南疆老鄉蹲在小渠邊把饢往上游一扔,等饢漂下來也就泡軟了,撈出來正好。
饢的花樣繁多,從形狀上有薄片饢、窩窩饢等,從內容上有油饢、肉饢等。久居新疆的漢族人也都極「熱愛」饢,即使身居口裡也禁不住託人往口裡捎饢。尤其剛烤熟的撒滿芝麻的熱饢,什麼菜都甭就,包你「一吃一個不言傳」(新疆方言,即香得讓你說不出話來)。怪不得如今新疆名牌「阿不拉的饢」,每天長隊排個不斷。
粉湯是「回回飲食」的典範嗎?
在新疆,粉湯是所謂最典型的「回回飯」,只要一「過事」,比如「念索」「割隼乃提」「過爾德」等等,一般都要做粉湯,似乎只要是「回回」就和粉湯離不開似的。其實我們在西北所說的「回回飯」,對中原回民來說全是聞所未聞。比如我在北京和上海的回回親戚們就從沒聽說過「粉湯」一詞。
其實再說清楚一點,全國根本就沒有統一的「回回飯」,回回遍及全國,比如口裡回回從來不知道什麼「九碗三行子,吃上跑趟子」為何物,而北京回回的著名小吃蜜麻花、排叉、羅絲轉兒、豌豆黃,昆明回族的清蒸沙鍋雞,廣東回族的脆皮燒鵝,也都是西北回回聞所未聞的。
我想,所謂回回飯大多與漢民小吃有緣,各地的回回小吃其實與各地漢民的飲食風格相適應,比如西北偏酸辣,北京偏油炸甜食,西南偏麻辣,東南偏海鮮,只有適應當地漢民口味才能生意興隆。似乎回民於小吃獨具天賦,各地小吃往往以回民為最,所以大家都以為這些小吃就叫「回回飯」。
為什麼回族特別精於小吃?因為隨蒙古大軍入駐中國的色目人遍布全國各城市,元滅,色目人便演變為回回,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回民因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飲食習慣,所以各城市中的回民必須專有一批人從事飲食業。大菜無法與漢民爭鋒(牛羊肉也不宜烹制大菜),只好專攻小吃,在原阿拉伯基礎上吸收了當地漢民技藝再加研磨獨創,故特別精於此道。比如饊子就是吸收漢族飲食的例子,宋代蘇東坡曾這樣描寫饊子:「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可見在回族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已有饊子。
漢族地區也有「粉湯」,但那是用粉條製成的,而回族粉湯關鍵區別在於用「粉塊」。陝西、甘肅、寧夏的回民全都會製作「粉湯」或「粉湯餃子」。准確點說,「粉湯」可稱西北回回飲食的典範。但全國回民多集中在西北,所以粗略地稱其為回回飲食典範也無大錯。
粉湯必須就油香(油餅)才算正宗,就像烤鴨必須就薄餅、甜醬、蔥絲才算正宗一樣。粉湯看似簡單,不過是羊肉湯中煮些粉塊和蔬菜,其實真正做好做得特別有「回回味」並不容易。回族姑娘出嫁,首先就得考驗粉湯技藝。誰家的主婦能不能幹,只要一嘗粉湯就知道了,如果說「竄得很」那就是對主婦的最高獎賞。
如此簡單的粉湯,為什麼具有此等魅力?我根據自製粉湯經驗,總結有以下三條構成要素:
第一、漢族人一般都怕羊膻味,君不見南宋陳亮在《水調歌頭》中嘆道「萬里腥膻如許」,粉湯中的粉塊可能具有強烈的吸附功能,再加上大量蔬菜吸附,尤其是胡椒粉的特殊濃烈極能去膻。
第二、味以酸辣為主,典型的西北風格,極刺激食慾。
第三,不放醬油,以免湯色變黑。放西紅柿醬,以呈現湯紅菜綠粉塊白的色彩效果,並可保持羊肉蔬菜的原始鮮美。
綜上,就叫做「竄得很」。
http://www.xianholiday.com/silu/letterShow.asp?ID=102366
中國回族的飲食民俗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從而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飲食民俗,正是這種飲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現。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的飲食習俗,五花八門,各具特點。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最廣的民族,他們的飲食習俗由於生產活動、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不同,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模式,豐富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為中華民族的飲食文明史寫下了光輝奪目的一章。
一、回族的日常食俗
據1990年統計,回族總計人口約860.29萬,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西北幾省區較為集中,其餘遍布全國各地。陝西有回族10餘萬人,西安市與安康地區人數為最多。回族主要從事商業,並附帶經營牧業和當地的交通運輸業,城鎮中的回族多經營商業和各種飲食服務業。回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受伊斯蘭教教律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因宗教化為習俗,逐漸形成習慣,自成一體。
由於回族分布較廣,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差異很大,各地回族的食俗、食品結構及烹調技法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以米、面為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米、玉米、青稞、洋芋為日常主食。麵食的製作方法很多,常見的有蒸饃、花捲、燒鍋、面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麵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揪面片,在面湯中加入蔬菜、調料和紅油辣椒,稱為湯面或連鍋面;將清水煮好的面條、面片撈出,澆上肉湯料或素湯料,稱為臊子面。他們還喜食調和飯,將煮好的粥加入羊肉丁、菜丁和調料,再把煮熟的面條或面片添入,稱米調和;在面條或面片中加入米干飯和熟肉丁、菜丁、調料等稱面調和。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青魚、鰱魚、草魚、鯉魚、鰉魚等。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平原物產豐富,為回族人民提供了眾多優質烹飪原料。如金絲黃河鯉魚,肉質細嫩的鴿子魚,鮮美的銀鯽魚,肥壯的綠頭草魚;又如鹽池的綿羯羊;中衛的大紅辣椒、大紅棗;中寧、靈武的枸杞;固原的「山菜之王」蕨菜,等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放飛,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如傷寒恢復期,徵得伊瑪目(阿訇)同意,可作補品食用。西北地區的回民喜食手抓肉,也喜食腌菜。民間特色食品中有釀皮、拉麵、大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羊雜碎、燴 飠合 飠各等。
Ⅵ 蒸玉米干糧怎麼做好吃
用料
玉米(葉子也要) 若干
鹽 很少很少
香油 一點點(借個味)
蔥花 少量
蒸玉米干糧(東北)的做法
玉米:一定要選擇粘玉米,我在安徽,這種玉米比較多,第一次買,還好挺粘的。玉米葉也要留著,葉子要裡面的,干凈,不用清洗
用這個東西把玉米擦碎,加很少鹽和香油。蔥花按個人口味加(這是我第一次做,下次做我打算加一點美奶滋)。個人感覺如果料多了會蓋住玉米本身的香味
小貼士
Ⅶ 甘肅人民日常吃的麵食,除了牛肉面,還有哪些
1、蘭州牛肉麵起源於清嘉慶年間,創始人是國子監太學生陳維精,蘭州牛肉麵是一道常見的麵食,也是蘭州的傳統名食。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徵,且色香味美,譽滿全國。全國各地都會有「蘭州正宗牛肉拉麵」的招牌,但其實都並不正宗,蘭州牛肉麵只有在蘭州才能達到原汁原味。蘭州牛肉麵
是甘肅最具有知名度的美食之一,也是很多人到當地一定會吃的,所以如果你到蘭州,不吃蘭州牛肉拉麵就真的是白來了,蘭州拉麵一般要選擇的是高筋麵粉,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高,製作出來的拉麵,營養價值高,而且保鮮期更長,口感也比較好。蘭州的牛肉麵講究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子油紅)、四綠(香菜綠)、五黃(面條黃亮),面也有十餘種形狀。
6、武威三套車
不論是外地遊人還是涼州居民都愛食用涼州小吃「三套車」,它經濟實惠,屬於大眾化的風味美食佳餚。走進城區北關市場和其它一些市場,當一碗行面、一盤臘肉、一杯圓棗茯茶映入你的眼簾,就會使你產生一種較強烈的食慾。涼州小吃「三套車」極適宜老幼食用,被稱為涼州快餐。
Ⅷ 玉米干糧的做法步驟圖,玉米干糧怎麼做好吃
主料:玉米漿350克
輔料:蔥25克、雞蛋2個、鹽適量、花椒粉少許
1、將新鮮的嫩玉米用擦板擦出漿。
Ⅸ 北方有什麼好吃的是南方吃不到的
那些南方吃不到,只有東北才有的上凍美味~
1.凍梨
凍梨的品種主要有花蓋梨、大香水梨、白梨和秋子梨,低溫下產生褐變反應,梨子變得又黑又亮硬如石頭,掉地上一砸一個坑。原本略酸的花蓋梨和白梨冷凍後變得甘甜。早在北宋時期,遼人就有吃凍梨的習慣。宋使龐元英出使北遼,到了松子嶺地界,當時正是窮冬臘月,遼人把硬如石塊的凍梨放冷水中,梨子表面結冰,敲碎冰殼,已經融化的梨吃起來甜津可口。
2.凍柿子
凍柿子的品種則是磨盤柿子和火柿子。略微酸澀的柿子,果肉冰凍後嚼起來甜脆,帶著冰碴口感絕佳。
3.凍豆腐糖葫蘆到處都有,南方夏天也有賣的,不過我總覺得少了一個冰字就不夠味道。梢條棍串起去核的山楂,裹上麥芽糖稀遇冷風迅速變硬。冬天的糖葫蘆,酸酸甜甜冰涼可口,凍硬的糖稀一口咬下去嘎嘣脆。現在賣冰糖葫蘆的,開發了無數花樣,大棗黑棗香蕉桔子草莓,還有黃瓜聖女果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出的。但我還是喜歡山楂,就像歌里唱的一樣,「都說冰糖葫蘆兒酸/酸裡面它裹著甜/都說冰糖葫蘆兒甜/可甜裡面它透著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