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螃蟹可以和蘋果一起吃嗎
可以吃蘋果的。
螃蟹不可與紅薯、南瓜、蜂蜜、橙子、梨、石榴、西紅柿、香瓜、花生、蝸牛、芹菜、柿子、兔肉、荊芥同食,會導致食物中毒;吃螃蟹不可飲用冷飲,會導致腹瀉
螃蟹不可與紅薯、南瓜、蜂蜜、橙子、梨、石榴、西紅柿、香瓜、花生、蝸牛、芹菜、柿子、兔肉、荊芥同食,會導致食物中毒;吃螃蟹不可飲用冷飲,會導致腹瀉。
注意:
1. 螃蟹性咸寒,又是食腐動物,所以吃時必蘸薑末醋汁來祛寒殺菌,不宜單食;
2. 螃蟹的鰓、沙包、內臟含有大量細菌和毒素,吃時一定要去掉;
3. 醉蟹或腌蟹等未熟透的蟹不宜食用,應蒸熟煮透後再吃;存放過久的熟蟹也不宜食用;不宜與茶水同食,吃蟹時和吃蟹後1小時內忌飲茶水;蟹肥正是柿子熟的季節,應當注意忌蟹與柿子混吃;
4. 挑選蟹時應注意:必須是活的且動作靈活,用手翻過螃蟹後,能夠馬上翻過身來,好的河蟹還能不斷吐沫並有響聲;
5. 螃蟹清洗:先在螃蟹桶里倒入少量的白酒去腥,等螃蟹略有昏迷的時候用鍋鏟的背面將螃蟹抽暈,用手迅速抓住它的背部,拿刷子朝著已經成平面狀的螃蟹腹部猛刷,角落不要遺漏,檢查沒有淤泥後丟入另一桶中,用清水沖凈即可;
6. 切忌食生蟹及未煮熟的蟹,民間雖有生吃螃蟹活吃蝦的說法,但這是不可取的;
7. 螃蟹肉味鮮美,營養豐富,但死螃蟹忌食之;因為螃蟹喜食動物屍體等腐爛性物質,故其胃腸中常帶致病細菌和有毒物質,一旦死後,這些病菌大量繁殖;另外,螃蟹體內還含有較多的組氨酸,組氨酸易分解,可在脫羧酶的作用下產生組胺和類組氨物質,尤其是當螃蟹死後,組氨酸分解更迅速,隨著螃蟹死的時間越長,體內積累的組氨越多,而當組氨積蓄到一定數量時即會造成中毒。
㈡ 吃螃蟹可以吃水果嗎
不能和螃蟹一起吃的水果:
1.柿子。原因是:蟹肉中富含蛋白質,而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二者會形成蛋白質凝固成塊狀物人體難消化。
2.梨子。梨為涼性食物,與寒性的螃蟹同食,會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
還有螃蟹還不能和濃茶、冰水、雪糕、羊肉、狗肉、泥鰍一起吃,都會引起腸胃不適。
螃蟹與柿子
傳言:螃蟹與柿子均為寒性,同食後經反應會造成疼痛、腹瀉。
破解:柿子中含有鞣酸,螃蟹富含蛋白質,兩種物質之間會產生相互影響。但在人體環境內是否產生反應並不確切。這種影響不會造成腹瀉、中毒或其他明顯不適。
其他魚蝦、肉類、雞蛋等富含蛋白質食物類似螃蟹,都很容易腐敗變質、細菌繁殖並導致腹瀉或過敏症狀,但這與柿子無關。
㈢ 吃了螃蟹吃蘋果可以嗎
不可以的,螃蟹屬於海鮮,蘋果不宜與海鮮同食,蘋果中含有鞣酸,與海鮮同食不僅降低海味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還易發生腹痛、惡心、嘔吐等。同理,其他含鞣酸多的水果,如草莓、楊梅、柿子、石榴、檸檬、葡萄、酸柚等,都不宜與海鮮同食。
螃蟹不能和以下食物一起食用。
1、吃螃蟹後勿吃柿子
從食物葯性看,柿蟹皆為寒性,二者同食,寒涼傷脾胃,體質虛寒者尤應忌之;柿中含鞣酸,蟹內富含蛋白,二者相遇,凝固生成鞣酸蛋白,不易消化且妨礙消化功能,使食物滯留於腸內發酵,會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
2、吃螃蟹後勿飲茶
吃螃蟹的時候,最佳的飲料是溫黃酒,吃螃蟹前後最好不要飲茶。因為蟹腳、蟹腮中不免帶有一點細菌,喝酒飲醋可以殺死它們,我們的胃液也有一定的殺菌能力,但喝茶水之後,會將胃液沖淡,殺菌效果就大打折扣;並且茶水和柿子一樣,也含有鞣酸,同食會引起腸胃不適。故吃螃蟹時和吃螃蟹後一小時內忌飲茶水。
(3)吃完蝦和蟹可以吃蘋果嗎擴展閱讀:
蘋果的營養很豐富,吃蘋果時要細嚼慢咽,這樣不僅有利於消化,還能防病抗癌。所以雖然說蘋果的營養價值是很豐富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麼我們就要從飲食上注意了,這樣才能讓蘋果吃的健康的。
㈣ 吃完螃蟹可以吃蘋果嗎
吃完螃蟹後不能吃蘋果。
蟹肉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還含有鈣、磷、鐵和維生素A等。因此不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但是如果和水果同食,很容易與水果中含的鞣酸結合形成鞣酸蛋白,不容易消化,加重胃腸負擔,會出現腹瀉等症狀。
(4)吃完蝦和蟹可以吃蘋果嗎擴展閱讀
食用螃蟹的禁忌:
1、螃蟹忌與酸奶同食
螃蟹是寒涼的食物,本身就容易引起腹瀉,而酸奶含有豐富的乳酸菌,有加快胃腸蠕動的作用,因此,酸奶與螃蟹同時食用,特別是對於脾胃虛寒的人更容易出現腹瀉情況。
2、螃蟹忌與啤酒同食
很多人在吃螃蟹時都愛喝啤酒,這很有可能就會引起痛風發作。螃蟹屬於高嘌呤食物,嘌呤在人體內的代謝終產物尿酸會加重痛風病情。因此,嘌呤代謝異常或者痛風患者一定要慎食螃蟹。
3、忌食死螃蟹和未蒸熟螃蟹
不要食用死螃蟹和未蒸熟煮透的螃蟹。螃蟹一旦死亡,體內細菌就會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細菌還產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㈤ 吃完螃蟹能吃蘋果嗎
常識,吃完螃蟹後不能吃蘋果。
蟹肉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還含有鈣、磷、鐵和維生素A等。因此不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但是如果和水果同食,很容易與水果中含的鞣酸結合形成鞣酸蛋白,不容易消化,加重胃腸負擔,會出現腹瀉等症狀。
另外不要食用死螃蟹和未蒸熟煮透的螃蟹。吃活螃蟹要蒸熟煮透。活螃蟹可以通過新陳代謝將體內細菌排出體外。螃蟹一旦死亡,體內細菌就會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細菌還產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㈥ 吃完蝦可以吃水果嗎
不可以的。魚、蝦、蟹等海產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海產品後,馬上吃水果,不但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海鮮中的鈣還會與水果中的鞣酸相結合,形成難溶的鈣,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甚至引起腹痛。
蝦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成分,很多人會食用一些蝦,想知道蝦不能和什麼水果一起吃呢?吃完蝦多久可以吃水果?
1
柿子
蝦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100克蝦中的蛋白質含量比雞蛋中的蛋白質含量都高,食用可以補充蛋白質。但是蝦會和柿子中的鞣酸生成蛋白質鞣酸絡合物,不好消化,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對身體健康不利,還會降低蛋白質的吸收率。除了柿子之外,還有生香蕉、石榴、山楂、酸布林、酸桑葚、李子等含有鞣酸的食物也不建議和蝦一起吃。
2
葡萄
葡萄中除了酒石酸、蘋果酸等常見酸,還含有一些草酸,會與蝦中豐富的礦物質成分發生沉澱反應,降低蝦的營養價值,長期這樣食用的話,沉澱物堆積,可能會在體內形成晶體,排不出來,影響身體健康。除了葡萄之外,還有山楂、草莓、橘子、聖女果等。
3
菠蘿蜜
蝦中蛋白質、脂肪含量較高,消化難度不小,食用過多消化負擔重,容易出現不適的情況。如果再和菠蘿蜜這種不好消化,又富含果膠的食物一起食用,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刺激胃酸的分泌,大量胃酸和果膠發生反應,會生成不好消化的成分,同時加重腸胃負擔,導致人體不適。除了菠蘿蜜之外,還有柿子、黑棗、杏、雪蓮果。無花果、火龍果等。
4
烏梅
烏梅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適量食用可以增加腸道的動力,但是食用過多會在腸道吸水膨脹,影響腸道蠕動,如果在食用蝦的同時食用過多的烏梅等食物,消化負擔很重,容易影響腸道健康。除了烏梅之外,山楂干、無花果乾、楊梅干、李子干、李干、酸棗等也富含纖維素,不建議和蝦一起大量食用。
5
榴槤
蝦是一種性溫的食物吧,適量食用對身體有好處,但是食用過多會增加體內的燥熱之氣,如果還和性味熱的榴槤一起食用,燥熱之氣更重,有可能會影響身體的健康。除了榴槤之外,還有龍眼、荔枝、桃子、石榴、釋迦、櫻桃、紅棗等性味溫熱的食物。
6
吃完蝦多久可以吃水果
1到2個小時之後。
其實蝦和水果食用的後果不嚴重,多數是影響營養成分的吸收或者是加重消化負擔,適量一起食用幾乎沒有影響。但以防萬一,可以將蝦和水果間隔1到2個小時食用,因為蛋白質的消化時間在1到2個小時左右,因此通常食用蝦1個小時之後蛋白質都已經分解,形成短肽等,此時食用水果一般不會出現不適。
㈦ 大閘蟹和蘋果能不能一起吃
蘋果和螃蟹是不能一起吃的,因為蘋果與螃蟹中含有的營養成分會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營養價值降低,而且還很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不過蘋果和螃蟹單獨食用,對健康也可以帶來很多的好處的。
螃蟹中含有較多的礦物質、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而蘋果中含有較多的鞣酸、果酸等酸性成分,這些營養會相互作用,生成不宜被人體吸收的沉澱物,從而會導致營養價值降低。而且由於沉澱物的影響,還會對腸胃造成刺激,進而引起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腹瀉等不適症狀。
螃蟹是寒性的食物,它不宜和同是涼性的食物一起吃,否則會對脾胃造成傷害,所以,螃蟹不能和蜂蜜、梨、香瓜等涼性的食物一起吃。同時,螃蟹和柿子是不能一起吃的,柿子中含有鞣酸,會影響人體吸收螃蟹中豐富的蛋白質,還會阻礙消化。螃蟹和兔肉相剋,一起吃會導致食物中毒。
單獨吃螃蟹對健康也可以帶來很多的好處,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促進消化、健脾養胃、養肝、美容護膚、強筋健骨、清熱解毒等功效,適當食用還可以治療或緩解四肢乏力、消化不良、上火、跌打損傷、黃疸、動脈硬化、脾胃虛弱、淤血、皮膚粗糙、皮膚乾燥等不適病症。
說到吃螃蟹的禁忌,很多人其實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大家在吃螃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五大禁忌。
第一,生螃蟹沾有很多細菌和淤泥,需要多遍清洗才能烹飪;
第二,死螃蟹不能吃,因為死螃蟹體內已經有大量的細菌開始繁殖;
第三,不能一次性吃太多,螃蟹性寒,過量食用會導致腹瀉;
第四,吃螃蟹後不能飲茶,茶水會沖淡胃酸,影響對螃蟹蛋白質的消化;
第五,冷熟蟹需要加熱後再食用。
吃螃蟹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螃蟹為寒性食物,不可一次性食用過多,否則很容易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而且體質虛寒、脾胃虛弱者、腹瀉患者要少吃或不吃,以免病情加重。吃螃蟹前後不宜吃水果,容易導致蛋白質沉澱,因此和容易引起腹脹、腹痛等不適症狀。吃螃蟹前後不宜飲茶,否則會導致螃蟹中的蛋白質凝固,不僅會導致營養價值降低,還容易引起腸胃不適。
㈧ 吃了蝦之後多久之後吃水果比較安全
同時吃都沒關系。
又見報端 謬種流傳"維生素C+海鮮=砒霜」 於康難辭其咎
本站訊:《南京廣播電視報道》2007年8月10日在「家周刊-健康」版刊登「常用葯忌口備忘錄」,其中有:維生素C---蝦(海鮮)服用維生素C前後2小時內不能吃蝦或其他海鮮。因為蝦等海鮮中含量豐富的銅會氧化維生素C,令其失效,當中的五價砷成分會與維生素C反應,生成具有毒性的「三價砷」。
類似的錯誤報道、荒謬報道在媒體在網上幾乎隨處可見,真所謂謬種流傳,貽害無窮。維生素C本來被用於解砒霜的毒,現在竟成了製造砒霜的「原材料」。我們不禁要問,如此違背科學的報道,怎麼會越傳越神。筆者以為,推波助瀾的所謂營養學家、北京協和醫院於康先生,難辭其咎。
解毒功臣維生素C——駁以訛傳訛的虛假報道:維生素C+海鮮=砒霜
這里,所謂虛假報道是:「有報道指台灣地區一位女士暴斃,死因很可能是晚餐吃了大量的蝦,同時又服用了大量的維生素C。」這條消息查無實據,完全是杜撰。
最近兩三年來,報端常有「維生素C+海鮮=砒霜」的報道,現代傳媒,特別是網路,已經把它傳遍了幾乎每一個角落,且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
為此,筆者就此消息開展追蹤求源調查,結果發現,原來竟是以訛傳訛的虛假報道。該虛假報道危害極大,如果再不及時糾正,勢必貽誤大眾的健康,特別是好吃海鮮一族的健康。
最早的報道來自深圳的《晶報》,時間是2003年7月1日,題目為:《維生素C+海鮮=砒霜?》文中說:
「愛吃海鮮的朋友要小心了,不久前,有報道指台灣地區一位女士暴斃,死因很可能是晚餐吃了大量的蝦,同時又服用了大量的維生素C。專家指出,大量海鮮+大量維生素C=砒霜。
現在很多人都養成了每天服用維生素C片的習慣,認為維生素C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有益健康。吃海鮮更不用說了,很多人面對美味,情不自禁。可這二者結合竟然會造成這么可怕的後果,事實果真如此嗎?
據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師於康醫生介紹,多種海產品,如蝦、蟹、蛤、牡蠣等,體內均含有化學元素砷。一般情況下含量很小,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可能使這些動物體內砷的含量達到較高水平。蝦體內含有五價砷,一般情況下,這砷對人體是沒有害處的,但當高劑量的維生素C(一次性攝入維生素C超過500毫克)和五價砷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會轉變為有毒的三價砷(即我們常說的「砒霜」),當三價砷達到一定劑量時可導致人體中毒。
於醫生認為,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女士的情況生活中較為罕見,只有在大量吃蝦(特別是可能被嚴重污染的蝦)的同時,一次性服用500毫克維生素C片,才可能導致「砒霜」中毒。
但是,於醫生為愛吃海鮮又服用維生素C的朋友提出了一些忠告:(1)吃新鮮的海鮮。(2)在夏季氣溫較高的條件下,要謹防海鮮類食物腐敗,也應特別注意蔬菜和水果的飲食衛生。(3)盡量由蔬菜和水果中自然獲取維生素C。(4)未經醫師允許,不要擅自吃大劑量的維生素C片。並非服用維生素C越多越好,一次性服用維生素C片超過4片(400毫克)或每日服用總量超過600毫克,不會增加葯效,吸收率也不會增高,同時還會導致結石,使一些疾病的症狀加重,如痛風等。所以,正常情況下,日服V-C片不能超過4片,一次不能超過2片。(5)服用大量維生素C片(每日超過5片)期間,忌食海鮮。(6)金屬類元素容易沉積在海鮮的頭部,所以盡量不要吃蝦頭、魚頭。」
這里,所謂虛假報道是:「有報道指台灣地區一位女士暴斃,死因很可能是晚餐吃了大量的蝦,同時又服用了大量的維生素C。」這條消息查無實據,完全是杜撰。
既然事情發生在台灣,那麼,理應看看台灣是怎麼報道的。
據台灣有關網站報道,自從這個消息流傳以後,許多網民向有關醫學網站發帖子咨詢,網站的醫生請網民提供消息來源,有網民發回帖子,查到這條消息最初是從台灣新竹縣竹東鎮工研院環安中心處理組資源化室林莉玲發出的。
文章[帖子]是這樣寫的:
「在繁華的街上,有家生意興隆的服裝店,它的女老闆李小倩突然無緣無故的暴斃,使人們無不感到十分驚異,明明昨天還好好的,笑咪咪的接待顧客,怎麼一夜之間,就奔赴黃泉呢?警局接到報案的電話,火速趕到現場,只見死者七孔流血躺在地上。經過初步驗屍,斷定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砒霜從何而來?警員展開了深入而廣泛的調查。
鄰居有人說:李小倩昨天下午到醫院看過病,是不是開錯處方?吃錯了葯?結果-李小倩患有壞血病,即維生素C缺乏症。這種長期缺乏維生素C所引起的營養缺乏症,主要由於血管壁害,產生齒齦、粘膜、皮膚以及身體其它部位出血滲血,防治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或服用抗壞血酸即維生素C。因此,醫生開的處方和她服的葯,無非是維生素C罷了,又哪來的砒霜?
是不是食物有問題?
李小倩昨天與家人共進晚餐,吃是一樣的飯菜,喝一樣的湯汁,家裡每個人都沒有異樣,食物會有什麼問題呢?經過進一步偵查的結果發現,李小倩開服裝店這幾年來,財運不錯,賺了些錢,家庭和睦,夫妻恩愛,日子過得順心,人很樂觀,同時她生性厚道,待人謙和,人際關系融洽,從未與人有過什麼嫌隙,或發生過什麼爭執,她怎麼會自殺或被人殺害呢 ?
不久,一名醫學院的教授被邀趕來協助破案。他詢問了一下偵查情況,仔細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個小時,李小倩的暴斃之謎便揭曉。
教授說:李小倩既非病死,亦非自殺,更不是他殺,而是死於無知的它殺!他在紙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它字?它殺?大家莫名其妙?那砒霜是從何而來?
教授回答說:是在她腹內產生的。李小倩患壞血症,醫生給她開了維生素C這是對症下葯,完全沒有問題,而問題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蝦,本身沒有問題,所以她的家人吃了都沒有事,但李小倩卻同時服用了維生素C片,問題就出在這里!
前不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種濃度較高的-五鉀砷化合物。這種物質食入體內,本身對人體並無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維生素C片劑之後,由於化學作用,使原來無毒的-五鉀砷,即砷酸酐,亦稱五氧化砷,其化學式為As205,轉變為有毒的三鉀砷,即亞砷酸酐,亦稱為三氧化二砷, 其化學式為As203,這就是人們俗稱的砒霜!
砒霜有原漿毒作用,能麻痹毛細血管,抑制巰基梅的活性,並使肝臟脂肪變肝小葉中心壞死,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竅出血。所以為慎重起見,人們在服用維生素C期間,應當忌食蝦類。」
該網站營養保健咨詢科饒月娟營養師看了帖子後回答:
「此篇流言乍看之下的確令多數人覺得非常恐怖,但冷靜思考之後,也許您會和我有同感,覺得它比較像一篇推理小說,但如果這是一篇推理小說,作者的想像力是很豐富沒錯,可是專業知識不足與沒有正確搜集資訊的結果變成一則危言聳聽的文章。
由於此篇文章末有署名與連絡電話,於是為了詢問文中所提及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於是撥了電話至工研院,林小姐本人不在,但她的同事轉述說明此篇文章並非林小姐所發出,而她也不知有這樣的一篇研究報告。」
台灣陳正育營養師對上述報道評論說:
「關於這篇網路報導,其實根據衛生署向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葯物咨詢中心查詢相關文獻,幷無發現任何有關維生素C引起蝦類中毒的醫學報告。
此外,該中心表示,甲殼類如蝦、蟹、龍蝦及貝類如蛤、牡蠣中雖含有砷,但絕大部分以有機砷的形式存在,佔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達百分之九十九,而有機砷可以很快排出體外,幾乎沒有毒性。然而無機砷(包括三價砷及五價砷)確實有毒,若保守估計無機砷含量為海鮮含砷量的十分之一,而蝦含量若以4ppm計算的話,欲達到最低可能致死劑量二十毫克,必須一口氣吃下五十公斤的蝦,才可能致命。 此外,在學理上,已純化的維生素C與五價砷,如果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加以化學催化作用,或許有可能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變為三價砷(俗稱的砒霜)。然而餐點當中所食用之維生素C及蝦子,其分別所含之維生素C與五價砷量甚低,又無化學催化劑及適當之反應條件,實際並沒有產生砒霜的疑慮。
因此所得到的結論是:除非是一口氣吃下220~512隻以上的草蝦,並且同時馬上吞下極大量的維生素C,才有可能引發中毒!其實若在短時間內大量服用維生素C,是會促使腸道蠕動過快而引發腹瀉,進而將維生素C排出體外。所以要造成維生素C+蝦類=砒霜中毒事件,是超困難度的挑戰。」
看來,我們大陸的消息似乎是從台灣傳過來的。深圳《晶報》傳播虛假消息、以訛傳訛難辭其咎。
然而,這篇報道中有關對於康醫生的采訪卻是真實報道,盡管於康醫生所言充滿謬誤。
筆者於2003年曾去信給於康醫生尋求消息來源和詢問有沒有科學文獻記載,四年過去了,還沒有收到於先生迴音。然而,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這篇虛假報道已越傳越廣,居然作為一種飲食禁忌,被多種書籍、報刊、雜志「定格」。虛假消息出來了,還有專家推波助瀾,它傳播的速度當然會更快,傳播的力度當然勢不可擋。
至於說於康醫生錯在何處,關鍵錯在對維生素C的解毒功能缺乏了解。就科學性而言,維生素C+五氧化二砷(低毒)=三氧化二砷(砒霜、劇毒),也完全是虛構。
維生素C是解毒功臣。維生素C可以解砷毒,解砒霜的毒。
196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農村醫生手冊》是當年非常暢銷、非常普及、非常實用的一本書。
該書第三章第十一節為「常見職業病和職業性毒害」,在第255~256頁「砷中毒」一節,提到:
「在以白砷制土農葯時,在熔煉砷礦石和焙燒其他含砷礦石時,均可能發生中毒。
白砷是亞砷酐(AS2O3),為白色粉末,能溶於水。毒性較砷酐(AS2O5)高,比硫化砷(如雄黃)的毒性更高。」
這里的所謂白砷、亞砷酐(AS2O3),就是俗稱的砒霜。
在治療急性型砷中毒的項下有6項措施,其中第4項為:靜脈注射加維生素C500毫克的25~50%葡萄糖溶液20毫升,必要時可隔4小時再重復注射。
對慢性型砷中毒:採用對症狀療法、維生素療法(維生素B和C)和增加體力的措施(如營養)。」
由此可見,在1969年之前,維生素C已是排解砷毒的有效措施。對急性砷中毒一般用量為500毫克,必要時可4小時一次。500毫克在今天看來量並不大,但是在那時已經是超大劑量了。
砒霜中毒在當時主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是製作土農葯時,二是服用砒霜自殺。用維生素C解砒霜毒原理何在,書中沒有講述,或許那時只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未可知。
在有關解毒原理方面,維生素C可以解許多化學物質的毒。
我們的肝臟是負責解毒的最大器官,其次為腸和腎。肝臟通過過濾血液、合成及分泌膽汁、中和有毒物質這三個途徑排毒解毒。
在中和有毒物質方面,解毒酶(細胞色素P450酶系統)起到關鍵的作用。而要解毒酶有活性,據研究,需要大量維生素C(此外還需要適量銅、鎂、鋅)。 肝
臟還生產一種叫谷胱甘肽的解毒物質,許多金屬毒物和非金屬毒物都是脂溶性的,要排解必需將其轉化為水溶性形態。而谷胱甘肽即擔負這一使命。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C可以提高機體製造谷胱甘肽的數量,從而有效參與解毒。
在解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對肝臟有傷害的自由基,而維生素C恰恰是最強力的自由基清除劑。
有關專業書籍均提到,維生素C可以解多種金屬毒和非金屬毒,比如汞、砷、鉛、鎘、鉻、苯、酒精、亞硝酸等。
2004年出版的《實用農葯中毒急救》在論述各種農葯的解毒原則時,除嘔吐、洗胃外,作為解毒(包括砷毒)葯物,首先就是維生素C,盡管用量只有500毫克。
維生素C本來可以解砷毒即解砒霜的毒,但在虛假新聞的渲染和「專家」的推波助瀾下,竟然成了製造砒霜的「禍首」。這不是把功臣打成罪犯嗎!?虛假新聞何其毒也!
有關媒體對維生素的報道出現如此大的失誤,後果是極其嚴重的,這勢必增加人們吃海鮮中毒的機會。海鮮本身所帶的五氧化二砷雖然是低毒,但畢竟是有害的,對某些人來說,也會引起嚴重過敏。加之現今環境常常被污染,海鮮河鮮都不能倖免,因此,對現代人來說,解毒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正確的結論是:吃了海鮮要吃維生素C,因為海鮮往往有毒,而維生素C可以解毒。 在這個虛假新聞中,有所謂「一次性服用維生素C片超過4片(400毫克)或每日服用總量超過600毫克,不會增加葯效,吸收率也不會增高,同時還會導致結石,使一些疾病的症狀加重,如痛風等。」這些都是錯誤的。
關於結石,服用維生素C不會引起腎結石,請參閱《現代營養學》第八版。
關於痛風,維生素 C 可將葉酸轉化成亞葉酸(folinic acid),以便儲存葉酸。葉酸是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所必需,又是核甘酸形成嘌呤 ( purines ) 所必需,若缺乏維生素C,則嘌呤代謝會失常,痛風形成機會會增加。維生素C還可降低血清尿酸的含量。
㈨ 吃玩蝦後能吃水果嗎
不可以的。。。。。。。。。。。
蝦蟹類忌維生素,蝦、蟹等食物中含有五價砷化合物,
如果與含有維生素
C的生果同食,會令砷發生變化,轉化成三價砷,
也就是劇毒的「砒霜」,危害甚大。長期食用,會導致人體中毒,免疫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