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哪裡的面最好吃
中國,是全世界最地大物博的國家之一,全國各地的美食都非常多。今天小編要來給大家說到說到的,就是我們每天必吃的主食。我們的主食基本上分為麵食和米飯兩種。米飯沒什麼好說的,但是面條,在全國各地都有著不同吃法,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面條。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全國最著名的10碗面條,哪一碗是你的最愛呢?
7. 陽春面
水鄉江南,美食眾多,尤其是面條,簡直就像是北方地區,什麼響油鱔糊米面、雪菜肉絲面、刀魚面等等,但是在當地,最經典的永遠是一碗清淡美味的陽春面,俗話說人間至味是清歡,相必就是這個道理。
8. 雲吞面
廣東人無論做什麼點心都是一把好手,面條自然也不例外。廣東的面條叫竹升面,格外的細,很有嚼勁,配上雲吞(就是當地特色的小餛飩),格外的鮮美。
9. 車仔面
香港地區很流行的車仔面,面條勁道,而且加什麼東西自己選,大家應該還記得麥兜最愛的魚丸粗面吧。
⑵ 大多數北方人愛吃麵食,南方人卻喜歡吃米飯,這是為什麼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之所以北方人喜歡吃麵食,而南方人喜歡吃大米,是因為南北方氣候環境不同,導致糧食種植屬性不同。具體體現為北方屬於旱地農耕文化,而南方則多為水田,旱地農耕主要以麥子、花生、大豆、高粱、玉米等農作物為主,而水田則是為水稻而生。
真正以麵食為主的地區,更應該是指黃河流域,像河套麵粉、山西刀削麵、陝西肉夾饃、河南燴面、山東饅頭、河北驢肉火燒等名食也正是這么來的。最後,南方大米、北方麵食的主食文化,也只是指全國大部分范圍內,也有一部分群體在外出上學、就業、遠嫁後改變了傳統的飲食習慣。
⑶ 米飯和面條哪個更有營養
兩者的營養基本上沒有大的差別,營養成分也和它們的品種、產地等有關,特別是含有的一些微量元素和其他營養成分,不能一概而論。
米飯,是中國人日常飲食中的主角之一,中國南方主食。米飯可與五味調配,幾乎可以供給全身所需營養。大米性平、味甘; 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
面條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磨成面團,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花樣繁多,品種多樣。地方特色極其豐富,又如慶祝生日時吃的長壽面以及國外的香濃義大利面等。好吃的面條幾乎都是溫和而筋道的,將麵食的風味發展到極致。[1]
各地特色麵食有武漢熱乾麵、內蒙古的燜面、山西的刀削麵、栲栳栳、揪片、抿面、北京的炸醬面、蘭州拉麵、重慶小面、上海陽春面、高郵醬油麵(又稱高郵陽春面)襄陽牛肉面、揚州陽春面、揚州炒麵、東北的冷麵、保定的大慈閣素麵、陝西油潑面、河南的燴面、撈面、麻鴨面、餄烙面、廣東的雲吞面、福建的沙縣拌面、漳州鹵面、莆田鹵面、廈門沙茶麵、四川的擔擔面、岐山和新野的臊子面等等。
⑷ 你認為哪種面條最好吃
導讀:
獼猴桃(學名: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也稱奇異果(奇異果是獼猴桃的一個人工選育品種,因使用廣泛而成為了獼猴桃的代稱)[1],果形一般為橢圓狀,早期外觀呈綠褐色,成熟後呈紅褐色,表皮覆蓋濃密絨毛,可食用,其內是呈亮綠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或者紅色的種子。因獼猴喜食,故名獼猴桃;亦有說法是因為果皮覆毛,貌似獼猴而得名,是一種品質鮮嫩,營養豐富,風味鮮美的水果。
獼猴桃的質地柔軟,口感酸甜。味道被描述為草莓、香蕉、菠蘿三者的混合。獼猴桃除含有獼猴桃鹼、蛋白水解酶、單寧果膠和糖類等有機物,以及鈣、鉀、硒、鋅、鍺等微量元素和人體所需17種氨基酸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葡萄酸、果糖、檸檬酸、蘋果酸、脂肪。
獼猴桃原產地在中國湖南省湘西地區[2],秦嶺北

獼猴桃花
花為聚傘花序1-3花,花序柄長7-15毫米,
溫度是限制獼猴桃分布和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每個種都有適宜的溫度范圍,超過這個范圍則生長不良或不能生存。獼猴桃大多數種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即亞熱帶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緯18~34度的廣大地區,年平均氣溫約在11.3~16.9℃,極端最高氣溫42.6℃,極端最低氣溫約在一20.3℃,10℃以上的有效積溫為4500~5200℃,無霜期160~270天。
獼猴桃種群間對溫度的要求也不很一致,如中華獼猴桃在年平均溫度4~20℃之間生長發育良好,而美味獼猴桃在13~18℃范圍內分布最廣。獼猴桃的生長發育階段也受溫度影響,有研究表明美味獼猴桃當氣溫上升到10℃左右時,幼芽開始萌動,15℃以上時才能開花,20℃以上時才能結果,當氣溫下降至12℃左右時則進入落葉休眠期,整個發育過程約需210~240天,這期間日溫不能低於10~12℃。
水分
獼猴桃是需水又怕澇,屬於生理耐旱性弱、耐濕性弱的果樹,因此對土壤水分和空氣濕度的要求比較嚴格,決定了獼猴桃最適宜在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空氣濕度較高、濕潤但不漬水的地區栽培。中國獼猴桃桃的自然分布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220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為74.3%~85%。一般來說,凡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200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在80%左右的地區,均能滿足獼猴桃生長發育對水分的要求。如果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則必需考慮設立灌溉設施,以備乾旱時灌溉所需。高山地區霧氣較多、溪澗兩旁的土壤濕潤,常年濕度大,對獼猴桃生長是比較理想的。在中部和東部地區4~6月雨水充足,枝梢生長量大,適合獼猴桃的生長要求。
猴桃的抗旱能力比一般果樹差,獼猴桃葉型大而稠密,蒸騰量大,對水分需求量較大,據測算,樹冠面積25平方米的成年獼猴桃樹,每天蒸騰失水在75升以上。一般在土壤含水量減少到5%一6%時,導致水分不足,引起獼猴桃枝梢生長受阻,其葉片開始受旱,葉片下垂變小,葉緣枯萎。在乾旱時,葉片開始乾枯,這時必須及時灌溉或噴水,尤其幼苗期,根系還未完全展開,更需補充充足的水分。除不抗旱外,獼猴桃還怕澇,在排水不良或漬水2~3天時,植株死亡40%左右。中國南方的梅雨或北方的雨季,如果連續下雨而排水不良,則使根部處於水淹狀態,影響根的呼吸,時間長了根系組織腐爛,植株死亡。因此種植時應進行深溝、高畦栽,果園應修建完備的排、灌系統。
光照
多數獼猴桃種類喜半陰環境,喜陽光但對強光照射比較敏感,屬中等喜光性果樹樹種,要求日照時間為1300—2600小時,喜漫射光,忌強光直射。結果株要求一定的光照,自然光照強度以42%~45%為宜。
土壤
土壤以深厚肥沃、透氣性好,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有機質含量高,PH值5.5-6.5微酸性的砂質土壤為宜,強酸或鹼性土壤需改良後再栽培。
海拔高度
獼猴桃一般在800-1800米都能種植,但以海拔1000-1600米較為適宜。
其他條件
獼猴桃的抗風能力相當弱,易受風害,主要原因是其葉片大,缺少彈性,強風使幼嫩枝折斷,葉片破碎,果實摩擦碰傷或搖落,從而降低產量和商品性能。因此山區建園應盡量避免選在迎風口、山脊和山頂風大的地區,適宜選在背風坡為宜,坡向為早陽坡、晚陽坡。
分布范圍
編輯
中國是獼猴桃的原生中心,世界獼猴桃原產地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鎮。[2]獼猴桃生於山坡林緣或灌叢中,有些園圃栽培。獼猴桃屬共有6
開心和思考:主持人問:貓是否會爬樹?老鷹搶答:會!主持人:舉例說明!老鷹含淚:那年,我睡熟了,貓爬上了樹…後來就有了貓頭鷹…
15:倆屎殼螂討論福利彩票,甲說:我要中了大獎就把方圓50里的廁所都買下來,每天吃個夠!乙說:你丫太俗了!我要是中了大獎就包一活人,每天吃新鮮的!
⑸ 河南的燴面好吃嗎
河南燴面真的非常的好吃,而且也被稱作十大面條之一,所以也可以看到河南的燴面,真的深受網友喜歡。而且燴面也算是葷、素湯、飯集一體的風味小吃,在味道鮮美的同時又經濟實惠並且遍及全國。在做燴面的時候原料一般都是優質的高筋麵粉,這其中要用高湯以及各種配菜來搭配才能夠做出來。而且燴面在做出來的時候就像寬面條一樣,湯好,面也很筋道,營養價值也非常的高。
並且很多河南人都是從小就吃燴面,而且每一次大家在說起會面的時候都會流口水,這其中給大家留下的也是滿滿的回憶。所以大家如果有興趣了,河南也一定要去嘗一嘗燴面,保證會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在回味無窮的同時去感受燴面的美味。
⑹ 為何中原地區的老百姓,特別喜歡吃燴面
自古以來都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中原地區的老百姓喜歡吃燴面的原因,也正是因為中原地區盛產小麥,所以他們的主食就是麵食,所以製作簡單且味道美味的燴面就成了當地老百姓最喜歡吃的主食之一。
中原地區的人以面為主食,江南地區的人以米為主食,二者的飲食差異就在於此,但是不管是吃面還是吃米,其實都是大環境所造成的,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的飲食習慣,中原地區的人們就喜歡吃麵食,這就是他們千百年來所傳承下來的飲食習慣,而我們江南地區則是吃白米飯。而且我們的祖先可以把單一的食物做出不同的花樣,可謂是物盡其才,完美的掌握了食材的特性以及食材的作用。
⑺ 據調查河南人每年吃掉20億碗燴面,這種面有多好吃
河南燴面的好吃之處在於它是以香醇濃郁且兼具營養的“白湯”作為湯底,接著再搭配上千張絲、粉條等配料,然後再通過香菜、辣椒油等作料加以提味。河南是一個非常熱愛麵食的省份,而在各類麵食中燴面尤為受到河南人的喜愛。燴面是河南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麵食小吃,關於它的起源流傳著多種傳說。這其中有一個傳說認為燴面的出現與唐太宗有關。
除了有營養豐富的白湯作為湯底之外,燴面的面也是非常勁道的。燴面的面選用高筋麵粉製作而成,然後通過反復揉搓使面變得富有勁道。待揉好面之後再將其擀成面片,然後外層塗抹上植物油,放置一旁備用。待准備吃燴面時便可以白湯作為湯底,然後按照個人喜好搭配羊肉、牛肉以及三鮮等不同配料。此外還可加入粉條、千張等輔料以及辣椒油、香菜等佐料。如此一來,一碗兼具湯與面,葷與素的燴面便完成了。
⑻ 南方人喜歡吃米,而北方人喜歡吃面,你覺得哪個更好吃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其實也並不是北方故意喜歡吃麵食,而是當地糧食結構造成的,南方更多吃米食,那是因為南方多產水稻,祖祖輩輩都是吃米飯長大的。
入鄉隨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要想生存就得先解決吃飯問題,北方地區乾旱少雨,適合當地種植的農作物有高粱,小麥,大麥,玉米等,相比較小麥加工後的麵粉比較可口,也可以做成各類麵食,像饃饃,面條,包子,餃子,餅子,基本都和麵粉有關聯,這都是主食,古時候不像現在這么方便,你不吃麵食就會餓肚子,所以要想在北方生存,只能選擇麵食。
南方高溫多雨,不適合種植小麥,但是適合種植水稻這種農作物,水稻成熟後再加工就成了大米,像米飯,米粉,年糕,螺螄粉,過橋米線,都和米有關聯,原因和北方人吃麵食一樣,民以食為天,不吃米沒法生存。
總結總之,主要是地理氣候條件的差異,造成南、北方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