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做法 »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

發布時間: 2022-01-21 08:52:11

A.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人

花木蘭北魏時期的人。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1)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擴展閱讀:

《木蘭辭》說它是北朝(魏)樂府,大概不會有人反對。

秦漢以降的朝廷大多設有專門的樂府官署,南北朝也不例外,具體職能是負責收集整理民歌、訓練樂工等,屬掌禮儀教化的太常寺該管。

《木蘭辭》被宋代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樂府雙璧,不是沒有道理的。郭茂倩的父親郭源明曾做過太常博士,家學淵源、慧眼獨具。

樂府歌辭的來源一般有兩種:御用文人創作和民間採集。《木蘭辭》顯然屬於後者。重讀,我們眼前會呈現這樣的景象:一個利落樸素、自戀成痴的姑娘,在娓娓敘事,旁邊還有一個小秀才做記錄。

實際上,漢魏時期流傳下來的《戰城南》、《東門行》、《十五從軍征》、《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樂府經典,無不帶有上述「寫實」的特點。

這種民間「寫實」非常可貴,我們稱其為「民間述史」,也即老百姓自己寫的歷史,相當於某人傳記或非官方大事記。為何這么說呢?古代官方修史,帝王將相、改朝換代是大餐,後妃本傳、怪力亂神只是小菜兒,民間小事小情小人物,史書不顯。

老百姓通過民歌創作的形式,把一些他們看到的親歷的認為有意義的事口述下來,經民間文人的潤色,再被官署採集後稍加整理,即成樂府歌辭而傳世。它們,可為史料之補充,其真實性,足與地方誌、文人筆記相媲美。

B.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 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370-447),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

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

木蘭文化

大量的史料證明,木蘭故里在虞城早已為大家所認同。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把木蘭祠作為詞條已列入其中,並註明其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標著:木蘭祠。

「木蘭文化」的影響力在於其深邃的「木蘭精神」。20世紀90年代初,虞城就率先開始嘗試挖掘和開發木蘭文化,宣傳木蘭精神,打響文化品牌,並在文化保護和弘揚中探求「文化興縣」之路。

2007年,虞城被中國民協正式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並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木蘭祠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2008年6月,「木蘭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虞城積極把特色文化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使過去的國家級貧困縣成為「中國鋼捲尺城」、「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潛力縣、最佳投資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蘋果生產20強縣」,全國糧食先進縣,河南省「軟環境治理先進縣」、「平安建設先進縣」、「對外開放重點縣」、「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

流淌著木蘭精神血脈的虞城大地,真正實現了文化與經濟比翼齊飛!

C. 漲知識:花木蘭究竟是哪個朝代的人

一說是南北朝時的北魏,二說是隋朝,不過第一種說法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歷史爭論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

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里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該碑現存木蘭祠大殿前。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該碑現存木蘭祠大殿前,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歷史記載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

《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在據《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在據《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

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意思是木蘭姓魏,替父從軍後辭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後又想把她召到後宮中,但木蘭寧死不從,自殺身亡,皇上大驚,於是追贈木蘭「將軍」稱號。現河南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

隋朝,我國出現了一位女扮男裝的巾幗英雄,這就是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虞城縣營郭鎮建造了木蘭祠。該祠始建於唐代,後又經多次重修擴建。至清代時,佔地為一萬多平方米。原祠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配房、僧人住室等百餘間。圍牆內外,植有高大的唐槐翠柏。大門過道內,有花木蘭的戰馬塑像,按上有花木蘭全家塑像。祠堂內外有十餘塊歷代名人、官吏贊美花木蘭的詩文、書畫碑刻。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牧留詩道:「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清朝查岐昌詩曰:「帕首弓腰出閣姿,卷漳營郭記完碑。女郎剩取花名在,歲歲春風一度吹。」

原祠毀於1943年戰火。現在石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證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高3.6米,寬l米,1982年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一是清朝《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高2.14米,寬0.78米,碑座方隊兩碑的主要內容都是考查辯正木蘭的時代、家鄉、事跡及木蘭祠、木蘭像等。

據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死於隋代。故里在虞城營郭北魏庄(今廢)。北周時可漢募兵,本是木蘭父被徵招,但他年老體弱,難以應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蘭胞弟又年輕。無奈,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自邊防歸來時,北周已亡,拜見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換上舊時衣裳,又現女兒真面目。後朝廷聞之,召她人京,欲納她為妃,木蘭以死拒之。

據今人尚起興考證,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木蘭詩》,系木蘭根據其自身經歷寫成。唐代追贈木蘭為將軍,謚孝烈,並在其故居建祠紀念之。

葬地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今谷熟縣(今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考證

相關記載

花木蘭(一說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06年。)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崑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特別是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復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年代考證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而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等等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這種說法來自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後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托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隋唐演義》第56、57、60回 )。

D. 花木蘭故事發生在什麼朝代

花木蘭故事發生在南北朝。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4)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擴展閱讀

在四百年前,在我們巴蜀大地上,卻有一個名符其實的「花木蘭」,那就是明未巾幗英雄——秦良玉。在中國歷史上,正式被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

她代夫從征,北上抗清,戰功顯赫,功勛卓著。為抵禦外侮,立下汗馬功勞,在巴蜀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流傳下了「巴蜀自古出女將」這一千古佳話。

1、自幼奇志,文韜武略

明末巾幗女英雄秦良玉,字貞素,大明萬曆二年(1574年)出生於四川忠州(現重慶市忠縣)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畔。這里山環水繞,地勢雄奇,風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親秦葵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歲貢生。

「丁亂世,喜談兵」,從小培養孩子們學習文韜武略,勉勵他們長大後:「執干戈,以衛社稷」。良玉有兄弟三人,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父親尤其鍾愛她,認為雖是女孩子,也應習兵自衛,以免在兵火戰亂中「徒為寇魚肉」。

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課章句,學經史外,還得以和兄弟一起隨父習武。她不但學得一身騎射擊刺的過人武藝,而且熟讀兵史,精於謀略,顯露出非凡的軍事才能。

父親感慨地說:「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並不因為自己是女兒家而感到自卑,她少懷大志,經常用歷史上愛國名將、民族英雄的業績激勵自己,她豪邁地表示:「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秦良玉及笄之後與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結為夫妻。千乘是東漢名將伏波將軍之後,祖籍是陝西撫風,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為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千乘英俊嚴毅,「整蒞軍伍,莫不股慄」。

他十分愛慕、敬重秦良玉,夫妻相敬如賓,就邊治軍用兵方面的事宜也常和她商議。石柱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本非用兵重地,但秦良玉向丈夫提出「男兒當求樹勛萬里,奚用坐守為?」 她立足於為國報效的遠大眼光,協助丈夫精心簡練士卒。

這支石柱士兵使用白木削成「矛端有鉤,矛末有環」的一種獨特長矛,機動靈活,驍勇善戰。史稱秦良玉「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憚」。

2、隨夫出征,初露鋒芒

大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義)宣慰使楊應龍,割據地方,魚肉鄉里,朝廷調他東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師,反而乘機煽動叛亂。播州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

次年二月朝廷集結重兵,兵分八路圍剿叛軍,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隨,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桿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最後,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裡,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想以此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桿兵為主力。

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准備一舉吞滅,於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桿長矛,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只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殞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

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長矛掄得像飛族舞輪,所向披靡。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攏,將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

她已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著長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將。眾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秦良玉的白桿兵乘勝追殺,沒一頓飯的工夫,敵兵就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五千人馬潰散無遺。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接著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

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桿兵頭上,限於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凌晨,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並馳,沿正路攻向關口,只見兩桿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擁而上。

可當秦良玉夫婦兩人並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幾千白桿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勝防,落荒而逃。原來,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機,其他白桿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桿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

攻下婁山關後,叛軍失去了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克了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徹底平息下來。

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桿兵戰功卓著,被列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將軍」的英名遠播四方。在平叛戰爭中,秦良玉初露鋒芒,「連破金築七塞,取桑木關,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E.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F. 花木蘭是什麼朝代的

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

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

從南北朝的《木蘭詩》開始到明代徐渭的《雌木蘭》、豫劇《花木蘭》,已形成了一個木蘭故事演變系統。

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

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G. 花木蘭哪個朝代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 花木蘭像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1]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H. 花木蘭是什麼朝代

花木蘭是南北朝。

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事跡流傳至今,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中國木蘭之鄉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I. 花木蘭是什麼朝代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

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

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9)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擴展閱讀:

據《木蘭辭》的介紹,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然而,令讀者疑惑的是,作為一個女子,能隱身軍旅12年,而不被人識破身份,確實是太過傳奇,甚至荒誕;但是,人們寧願相信歷史上有這么一位女英雄,在心中一千遍一萬次地構想她的英姿,而不願懷疑。就連唐朝的皇帝也為花木蘭的忠孝節義所感動,而追封花木蘭為「孝烈將軍」。

而事實上確是,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直到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後,花木蘭的身世才「明晰」起來: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