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的炒肝多少錢一碗,哪的好吃
鼓樓東大街的姚記炒肝不錯,大碗8元,小碗5元。
另外就是鮮魚口的天興居炒肝,還會貴一些的。
B. 北京哪裡的炒肝好吃
南城萬明路上的早點鋪子的炒肝巨好吃 因為沒有牌子只有老北京才知道的地兒 去的晚了就收攤了
C. 北京哪的炒肝、鹵煮好吃
姚記炒肝 北京東城區鼓樓灣東南角
天長源鹵煮火燒店 北京西城區西四南大街105號
鹵煮張 北京東城區東四四條西口
不確定:
陳記鹵煮小腸 宣武區取燈胡同東口
老北京鹵煮火燒 北京宣武區右安門內西街(工商銀行旁
D. 北京好吃的炒肝兒哪得不錯
地址:中國北京市崇文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 電話:67023240
天興居炒肝店是由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創業的會仙居與1930年創業的天興居於1956年合並而成,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的歷史。兩店合並後,為了保持北京炒肝的風味特色,特由原會仙居的老師傅掌灶,博採兩家優良的傳統製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才使北京炒肝繼承發揚。
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按傳統程序,精心製作的炒肝,更是久負盛名。在1992年被北京市商業委員會及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確認為「北京老字型大小」1997年在北京名點名菜鑒定展示會上,天興居炒肝榮獲「北京名小吃」稱號,在1997年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再次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位於鮮魚口。隸屬先達飲食公司。建築面積102平方米,營業面積40平方米。職工24人。1956年由會仙居、天興居公私合營合並而成。1992年被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會仙居創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天興居創建於1933年。清同治元年劉永奎和妻子在鮮魚口中間路南開一酒館,經營小菜和「折蘿」(把飯庄剩飯菜再加工而成)。頗受喜愛,收入大增。遂定名會仙居。1900年,《北京晨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來此店,建議將「白水雜碎」中的心肺去掉,用除去腥臭味洗凈的豬腸豬肝為原料,加上蔥、姜、蒜末醬色和勾芡,定名「炒肝」。稀稠適度,色澤喜人,香味朴鼻,將其盛入喇叭形小碗如寶盞含晶,吃時不用筷子和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著碗邊轉著喝,別有風味。1930年,在會仙居對面又開張一家炒肝店,定名「天興居」。1956年,會仙居與天興居合並,掛上「天興居飯館」的牌匾。聘原天興居經理後代沙德亮為經理,由會仙居做炒肝技術最好的師傅掌灶,另專設洗腸子車間,使北京炒肝得以繼承。1997年營業收入98.63萬元,創稅7.85萬元。1992年天興居「北京炒肝」在京被評為「北京十大名小吃」。1997年在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天興居的「北京炒肝」被評為「中華名小吃」並獲得中國烹飪協會的獎牌。 特色推薦:經營老北京風味小吃,炒肝:1.90元/碗;燒餅、包子:12元/斤(30個);百年老店,正宗炒肝。
E. 北京炒肝,老正興飯庄,北京小吃街還有嗎
當然是姚記炒肝了,很正宗,我基本上一星期要去3次,離得也進,在鼓樓邊上
F. 想吃炒肝,該去哪裡呢!
同意姚記炒肝,小店,大腕3塊,小的2塊,我一般是在要一份灌腸,3塊。
天壇南門往南也有,不過不是很好找。一家看上去不怎麼樣的店,沒有名字,不過很好吃。
G. 北京哪家的老北京炒肝最好吃
炒肝是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
1,天興居。最老牌兒的炒肝店,特點是大腸的火侯掌握得恰到好處,碗還是那種最傳統的高樁小瓷碗。以前俺老去,因為是正宗名門,俺的要求比較高,用挑剔的眼光來看有兩點不足:首先是沒有大小碗之分,就一種規格,一碗兩塊;此外偶爾會發現肝片並不全是肝尖,白玉微瑕。地點在前門往南約300米,過「都一處」後,順路東的鮮魚口街向東約150米路北,店內牆上還貼著炒肝的介紹和天興居的由來。
2,凱琳飯館。俺覺得比天興居的蒜味更濃些,口味偏咸,包子一般般。上文提到過,他那裡的鹵煮也不錯。地址在虎坊橋路口西100米兩廣路路南,緊挨著湖廣會館飯庄。
3,鼓樓腳下一飯館。對著鼓樓吃炒肝的感覺真的很好,要是碰上邁著方步、提籠架鳥的一位爺,准得迷惑一下是不是又回了清國。有兩次周末早上去過,都排隊二十餘人。芡汁挺鮮,可俺覺得實質性內容偏少,蒜味似乎還應該更濃些。飯館好象沒名字,但挺好找,地點在鼓樓東北牆外,鍾樓灣胡同的路牌正對著,門口有炒肝、鹵煮火燒的招牌,下回俺准備試試那裡的鹵煮。
4,安樂林炒肝趙。離南二環比較近,最近去得勤些,跟以上三家有明顯區別:芡汁顏色淺、整體口味淡;加了薑末;豬肝片比其它地方更大更醒目。雖然跟正宗的炒肝略有不同,但給的多,實惠,大腸在碗里的密度很大,口輕和加姜都恰好符合俺的要求。盛肝兒師傅的動作頗有些表演成分,大勺上下揮舞,盛肝兒的時候全身似乎沒有一處不使勁的。地點在南二環景泰橋(天壇南門)往南約500米,蒲黃榆路口奔西約400米,景泰路與安樂林路交叉口的東北角。
H. 北京哪的炒肝最地道啊
老北京的吃食---炒肝
老北京的俗語有句話:"炒肝兌水---熬心又熬肺!"炒肝是老北京特有的吃食,是老北京早點的好吃食,炒肝包子不分家,老北京的早點攤大多都有製作,但都是漢民。那時的飲食業也盛極一時,既有伺候大宅門的飯莊子,又有招徠顧客的小飯鋪,更何況那遍布京城的茶樓、茶館、二葷鋪和大酒缸。要說「吃在北京」,此不虛言。每當提起北京的風味小吃炒肝兒,北京人都會想到前門外鮮魚口裡的「天興居」。說起來大概您還不知道,就在天興居的斜對面,曾有一家歷史更為悠久的鋪子,這就是炒肝兒老店「會仙居」。當年,「會仙居」以它獨特的風味招徠八方客,名噪京華,就連附近廣和樓戲園的梨園界人士都常常是「會仙居」的熟客。提起炒肝,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劉永奎的北京人,在鮮魚口內租了間鋪面,於是,便開了個夫妻小酒店,並起了個很有些雅趣的名字──會仙居,專營黃酒和小菜。到了庚子之後,這小店則由他們的後代劉寶貴哥兒仨經營。初時,劉氏兄弟經營炒肝兒時,沿用熬、炒、勾芡的烹調技術,做出的炒肝兒味道鮮美可口,物美價廉,遠近聞名,它不僅受到北京老百姓的歡迎,即便是達官貴人也被這炒肝兒的香味所吸引。可說來說去,這炒肝兒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小吃呢?老世年間,曾有人這樣描述它:「稠濃汁里煮肥腸,一聲過市炒肝香。」原來,這炒肝兒並不炒,只不過是燴肥腸,以澱粉勾芡,里邊配上一點下水,最後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這道小吃就做成了。要說,劉氏兄弟在做買賣上精明過人,炒肝兒如果用大碗出售肯定賠本;價定高了又怕不上座,因此他們向瓷窯里定製了一種專盛炒肝兒的碗,這種碗口大底尖,像個喇叭形,看上去好像挺大,其實呢,盛不了多少。這樣,雖然每碗只賣兩個銅子,卻仍然有賺頭。久而久之,這小碗賣炒肝兒倒成了氣候,成了吃炒肝兒的一種講究,即使今天你在北京的小店中吃炒肝兒,依然是用不大的小碗。據說,當年有一次,慈禧太後忽然也想嘗嘗炒肝兒的味道,可經她這一嘗不要緊,雖博得贊賞,卻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許更好。金口玉言,小民豈敢違命。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炒肝的主料是豬的腸子和豬肝,裡面要放大大的蒜末,用澱粉勾芡,哪的做法都是這些東西,但是"會仙居"的炒肝怎麼就能出名呢?這裡面就有它的訣竅,裡面加了口蘑泡的湯,口蘑就是張家口外的野生蘑菇,特別的鮮香,可算是山野珍品,用它泡水後加入炒肝里,那當然是別有風味了,就是香,所以遠近聞名!老北京吃炒肝的樣子也是別有風格,站著吃,一條腿蹬在條凳上,一手捧著炒肝碗,一手抓包子吃,喝的時候不能用筷子和勺子,得用嘴吸溜著喝,喝一口轉一下碗,喝一口,抓個包子送進口中,要得就是那個派頭!那叫一個美!這就是享受!聽老爺說:"我母親懷我的時候就好這口!"我從小也最好這口,北京哪有炒肝我都要去嘗嘗,嘗來嘗去還得算是鮮魚口"天興居"的最地道!後來我父親也學會了做炒肝,也很地道!前幾天聽說前門地區拆遷了,以後"天興居"這口喜好可能只有在夢里才能嘗到了!現在每個月我家就做一回!一邊吃的父親做的炒肝,一邊吃著母親蒸的包子!真是美味呀!嘴上美,心理更美!這就是家的味道,這就是京味!
I. 姚記炒肝店(鼓樓店),怎麼樣
姚記炒肝店(鼓樓店)味道很好,服務很棒。
杏仁豆腐也非常好吃,冰冰涼涼入口即化,像雙皮奶。炸灌腸沒有肉,是粉,炸嘎吱和糖卷果等小吃不是油就是甜,吃多了容易膩,但天冷嘗一下沒問題。炸松肉也好吃!我非常推薦姚記炒肝店(鼓樓店)。
J. 請問,北京哪裡的炒肝比較好吃
地址:中國北京市崇文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 電話:67023240
天興居炒肝店是由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創業的會仙居與
1930年創業的天興居於1956年合並而成,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的
歷史。兩店合並後,為了保持北京炒肝的風味特色,特由原會仙居的
老師傅掌灶,博採兩家優良的傳統製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才使北京
炒肝繼承發揚。
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按傳統程序,精心製作的炒肝,更是久負
盛名。在1992年被北京市商業委員會及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確認為「北京老
字型大小」1997年在北京名點名菜鑒定展示會上,天興居炒肝榮獲「北京名小吃」
稱號,在1997年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再次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位於鮮魚口。隸屬先達飲食公司。建築面積102平方米,營業面積40平方米。職工24人。1956年由會仙居、天興居公私合營合並而成。1992年被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會仙居創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天興居創建於1933年。清同治元年劉永奎和妻子在鮮魚口中間路南開一酒館,經營小菜和「折蘿」(把飯庄剩飯菜再加工而成)。頗受喜愛,收入大增。遂定名會仙居。1900年,《北京晨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來此店,建議將「白水雜碎」中的心肺去掉,用除去腥臭味洗凈的豬腸豬肝為原料,加上蔥、姜、蒜末醬色和勾芡,定名「炒肝」。稀稠適度,色澤喜人,香味朴鼻,將其盛入喇叭形小碗如寶盞含晶,吃時不用筷子和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著碗邊轉著喝,別有風味。1930年,在會仙居對面又開張一家炒肝店,定名「天興居」。1956年,會仙居與天興居合並,掛上「天興居飯館」的牌匾。聘原天興居經理後代沙德亮為經理,由會仙居做炒肝技術最好的師傅掌灶,另專設洗腸子車間,使北京炒肝得以繼承。1997年營業收入98.63萬元,創稅7.85萬元。1992年天興居「北京炒肝」在京被評為「北京十大名小吃」。1997年在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天興居的「北京炒肝」被評為「中華名小吃」並獲得中國烹飪協會的獎牌。 特色推薦:經營老北京風味小吃,炒肝:1.90元/碗;燒餅、包子:12元/斤(30個);百年老店,正宗炒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