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龍須面和拉麵的區別是什麼
關鍵種類有一般面條、花型面條、手工掛面等;按輔材的種類分是雞蛋掛面、西紅柿掛面、西蘭花面條、紅蘿卜面條、海帶絲面條、磷酸氫鈣面條等。現階段,面條已產生正餐型、口味型、營養型、保健型等相互發展趨勢的布局。面條因口感好、服用便捷、價格便宜、便於存儲,一直是大家鍾愛的關鍵面點之一。面條是以小麥麵粉加上鹽、鹼、水將懸架乾躁再切做成一定長短的乾麵條。
「龍須面」是在我國北方地區傳統式口味宴席中式點心種類之一,是以山東省抻面演化出去的精典,距今300很多年的歷史時間。龍須面為漢人面點,時興於北方地區眾多地域。是一種又細又長、形近龍須的鮮面條。農歷二月二龍抬頭,有吃龍須面之俗。今已為住戶一般食品,長期服用。
伴隨著製造行業的發展趨勢和銷售市場的市場競爭,現如今的飲食業界已將龍須面的標准界定為14扣(16384根),並且在出條時也不一樣與平常抻面那樣簡單的抻拉,面藝演出師會在出條的全過程中融進各種各樣的舞蹈,鮮面條在老師傅們的手上活了起來,一會兒如引蛇飛舞,抻細後在老師傅的顫動下又如洶涌澎湃,讓人贊不絕口。更是以抻至最後一扣,老師傅通常會將面的一端放到地面上,此外一端聚過頭上,不斷顫動,如飛瀑般「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展現在顧客眼前,中華民族面點手藝的源遠流長被被演出師呈現的酣暢淋漓,讓人莫不震撼人心。現階段有紀錄較細的龍須面可抻至20扣以上,數量達到數千萬根。
因此面條是乾麵,而龍須面是手工面條(鮮面),並且龍須面含有演出特性,磨練主廚的基本功。
② 龍須面好吃嗎
很好吃呀,我就喜歡吃,而且很有型,看著很有食慾~只是注意煮的時間要短,尤其是和其它食材一塊煮,要先把別的料煮得快熟再下面,不然太爛了沒有嚼頭~~~
③ 燴面怎麼做最好吃
河南燴面的做法 燴面配料: 麵粉,牛肉(或羊肉),鹽,香菜,蔥花,豆腐皮絲,海帶絲,菠菜,鹽,味精,辣椒。 燴面做法: 1.和面,面稍微軟一點,最關鍵的一點,面里要放鹽,每半個小時活一次,一共活個3、4次就行了,醒面至少3個小時以上,所以晚上准備吃,上午一定要和面,不然面沒勁兒; 2.帶骨牛肉(或羊肉)燉湯,湯里只放姜,連鹽都不要放,待肉燉差不多爛以後將肉撈出,把骨頭、肥肉剔掉,繼續放回鍋里燉; 3.准備香菜、蔥花、豆腐皮絲、海帶絲,有人喜歡吃青菜可以准備點菠菜; 4.在開始做之前半個小時,將面全部寫成兩厘米寬的長條,兩面抹油,再醒半個小時; 5.將長條的面甩開,越拉越長,下鍋中煮熟,快熟時,將海帶、菠菜放入一起煮熟; 6.准備大碗,放入切好的肉、香菜、豆腐皮絲、蔥花、鹽、味精、辣椒(一定要自己炸得有很多辣椒油的才好吃),再把煮熟的面盛入,然後澆上燉肉的湯,一碗香噴噴的河南燴面就完成了。 羊肉燴面的做法 燴面配料: 普通白面600g(如果用高筋麵粉更好),羊骨頭(或羊排骨),面鹼10g,鹽15g,木耳,粉絲,黃花菜,海帶。 燴面做法: 1.將麵粉600g和10g面鹼(就是用拇指食指夾兩小搓那麼多,要是沒有也可不放)、15g鹽,用溫水和,揉成面團,醒半個小時; 2.把醒好的面擀成長條,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拉成窄片,然後抹上油,放置一旁備用; 3.羊骨頭或者羊排骨熬成肉湯,木耳發好,粉絲、黃花菜、海帶都泡好(這些東西有什麼放什麼,隨便了); 4.燒一鍋水,先把面片拉長,再撕成兩半,然後放入,切記,不可拉得太細,燴面的口感就在粗粗厚厚的面上,厚度大概有百合那樣粗細,面下鍋後煮到八成熟撈起; 5.再取一個鍋,放幾勺肉湯,加入粉絲、木耳、黃花菜、海帶等這些煮熟,再把面放進去,煮到完全熟,盛出來隨自己的喜好可放些蔥花、香菜,羊肉燴面即成,最好是配上糖蒜和過了油的辣椒吃。 什錦燴面的做法 燴面配料: 麵粉,鹼,豬腿肉,火腿,豬肚,雞肉,鮮筍,香菇,黃花,木耳,雞蛋,蔥花,胡椒粉,甜面醬,澱粉,鹽,味精,熟豬油。 燴面做法: 1.在麵粉內加入鹼和清水,反復揉勻,擀成麵皮,越薄越好,再切成菱形片,撒上澱粉待用; 2.將豬腿肉、火腿、豬肚、雞肉、鮮筍、香菇都切成菱形薄片,黃花切成段,木耳撕成片,雞蛋打散後加鹽攪勻後待用; 3.炒鍋置旺火上,加適量清水燒沸,下面片煮至斷生撈起; 4.鍋內放入熟豬油,甜面醬炒,然後下肉片,隨即加火腿、豬肚、鮮筍、黃花、香菇、雞湯、雞肉燒開後,再加鹽、醬油、木耳、薑末; 5.第二次開時下入面片,燴煮入味後淋入蛋漿攪勻,起鍋放入味精、胡椒粉、蔥花,什錦燴面即成。[吃地帶] 本面特點: 味極鮮美,營養豐富。 蝦仁燴面的做法 燴面配料: 龍須面(干)250克,蝦仁150克,筍肉100克,蛋清半隻,青豆15克,蔥5克,姜3克,雞湯750克,生粉3克,黃酒、精鹽、熟豬油、胡椒粉、味精各適量。 燴面做法: 1.蝦仁加精鹽、少許水浸片刻,輕拌幾下,用清水沖凈,取干布吸去水分,加上打勻的蛋清、少許精鹽、生粉拌和,至蛋粉糊緊裹蝦仁,筍肉切丁; 2.水1000克燒沸,撒入龍須面,一面煮,一面挑散,見泛玉白色,迅速撈起,用冷水沖涼,盤放於籮內; 3.鍋內加熟豬油50克燒至四成熱,入姜絲爆片刻,倒入蝦仁,隨即用筷子撥散,見泛白立即盛起瀝油,余油中倒入筍丁煸透,入青豆炒至色翠綠,盛起; 4.鍋內加進雞湯,待沸以精鹽、熟豬油、味精調味,散入煮麵條,烹上黃酒,加蓋燜煮10分鍾,加入筍丁、蝦仁、青豆略燜,淋上熟豬油,撒些蔥末,連鍋上桌,蝦仁燴面即成。 本面特點: 面條軟和,清鮮而入味。因連鍋上桌又名鍋面。
④ 燴面跟拉麵有什麼不同啊
我不喜歡吃拉麵,我真吃不慣拉麵,拉麵有一種怪味
⑤ 燴面和面條有什麼區別,那種面比較好吃
燴面 特點:湯鮮味美面勁道
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
燴面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節奏加快,燴面已成為中原地區有口皆碑的佳餚,經營羊肉燴面的飯店林林總總,遍布華街冷巷,鄉鎮、農村也陸陸續續開起了大大小小的燴面館。更有不少家庭把燴面當作主食,隔三差五來一頓,香噴噴、熱乎乎,回味無窮。
燴面按是否帶湯可分為:湯面和撈面兩種。 面條,是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和成面團,之後或者壓或擀製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面條的種類: 北京的炸醬面、龍須面;
山東的福山拉麵;
濟南的打鹵面;
蓬萊的小面;
河南的燴面,糊塗面條,手工面葉,漿面條,撈面,熗鍋面,鹵面(俗稱蒸面條)等;
貴州的腸旺面;
岐山的臊子面;
山西的刀削麵;
蘭州的清湯牛肉麵(蘭州拉麵);
武漢的熱乾麵;
四川的擔擔面;
上海的陽春面;
廣州的餛飩面(有餛飩、面線合成);
香港的撈面(不同於北方撈面)、車仔面、蝦子面等;
台灣的擔仔面、牛肉麵等。
安徽的板面
河北的龍須面、勁面王。
北方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以其為主食,南方多用其作早點。米粉,米線和河粉也是面條的種類。
個人比較喜歡吃面條。
⑥ 河南什麼小吃最好吃
1 燴面
燴面是河南漢族特色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
2 五香兔肉
是河南開封著名的漢族小吃,屬於野味。許多外地遊客品嘗後都會贊不絕口。此菜色澤紅亮,肉質軟爛,鹵制精良,工藝獨特,香味撲鼻,無草腥味,咸香發脆留味綿長。一般選用1.5公斤以上的野兔製作。
3 道口燒雞
道口燒雞是特色傳統名菜之一,由河南省滑縣道口鎮「義興張」世家燒雞店所制。道口燒雞,用多種名貴中葯,輔之陳年老湯,其成品燒雞色澤鮮艷,形如元寶,口銜瑞蚨。極具食療和保健功能。
4 逍遙鎮胡辣湯
胡辣湯,又名糊辣湯,是中國北方早餐中常見的湯類食品。常見於街上的早點攤點,其特點是微辣,營養豐富,味道上口,十分適合配合其它早點進餐。胡辣湯主要起源於河南周口市西華縣逍遙鎮的「逍遙鎮胡辣湯」和漯河市舞陽縣北...。
5 濮陽大肉壯饃
壯饃,壯者也。有民諺為證「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杠腰」。壯饃是干糧中巨無霸,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嘗,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而且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6 花生糕
花生糕是河南省開封地區地方傳統名特產。花生糕是古代宮廷膳食,源於宋朝,後經元、明、清三個朝代600餘年,流傳至今。花生糕以精選花生仁為主料,輔以白糖、飴糖等,經過熬糖、撥糖、墊花生面,刀切成形等工序製成。
7 開封小籠灌湯包
開封小籠灌湯包是河南省開封市一道著名地方風味小吃。已有百年歷史,創始人是黃繼善。現有國營第一樓包子鋪經營,是著名風味面點。小籠灌湯包皮薄餡大,灌湯流油,成品出籠後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去像菊花,小巧玲玲。開封人吃灌湯包子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先開窗,後喝湯,再滿口香"
8 饊子
饊子是河南很常見的一種油炸食品,很細很長,焦黃酥脆,格外饞人。河南南的饊子俗稱「細饊子」,說來頗有歷史:「細饊子系鍾興和所創制。鍾在歷下區鍾樓寺街為攤商,制售饊子三十餘年,技藝精良,有獨特風味,甚為消費者所喜愛。」(《中國名吃譜》)如此看來,饊子在河南已有不短的時間。以前,由於生活水平較低,饊子並非是誰想吃就吃得起的,尤其是貧苦人家很少捨得買饊子,所以平常百姓吃饊子會當作一件很大的事,不像現在拿著就吃,而是有著約定俗成的程式。這程式就是要與馬蹄燒餅配套夾著吃,或放在甜沫或粥內泡著吃。
9 油饃頭
油饃頭是河南地方漢族傳統麵食小吃,有的叫面托 有的叫老鴰頭。搭配胡辣湯最好。
10 太康肘子
太康肘子是享譽中原的風味名吃,用料為上等豬肘,輔以特製名貴材料和獨特製作工序,特點「肥而不膩、色澤鮮亮、濃香怡人、酥爛可口。」被譽為「天下美味之大成」而馳名中原。正宗「肘子」,唯有「宋記」。宋記「太康肘子」唯一正宗。創始人為宋友華先生,故品牌名為「宋記」。
⑦ 中國的四大名面是那幾個啊
是山西的刀削麵、四川擔擔面、山東伊府麵、武漢熱乾麵。
1、刀削麵是山西麵食文化的招牌,堪稱「天下一絕」,有數百年的歷史。「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不愧為麵食之鄉。」這是日本友人明星食品珠式會社長卜厚昌先生考察山西麵食後說的一句贊譽。自古以來,山西麵食就以品種多樣和養生健身而著稱於世。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據可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
2、擔擔面成菜後,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2013年,擔擔面入選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首次評選的「中國十大名面條」。
3、伊府麵簡稱「伊面」,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為中國著名傳統麵食之一,源於中原開封,後傳入廣東、福建、蘇州等地。
它以雞蛋面條先煮熟再油炸,可貯存起來,飢餓時下水一煮即可吃,面色澤金黃,面條爽滑,湯濃味鮮,可加不同配料,炒製成不同風味的伊府麵。
4、熱乾麵(Hot dry noodles)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湖北武漢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有多種做法。通常以油、鹽、芝麻醬、色拉油、香油、細香蔥、大蒜子、辣蘿卜丁,鹵水汁、生抽為輔助材料。其色澤黃而油潤,味道鮮美,由於熱量高,也可以當作主食,營養早餐,補充人體所需的能量。
(7)燴面和龍須面哪個好吃擴展閱讀
熱乾麵營養價值:
1、富含碳水化合物,是構成機體的重要物質;儲存和提供熱能,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調節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節約蛋白質;解毒,增強腸道功能。
2、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發、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子和肝、心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3、其他功效:補充營養。
⑧ 河南名吃十大排行榜是怎樣的
有開封小籠包、信陽板鴨、滑縣道口燒雞、鄭州燴面、潢川貢面、西華逍遙胡辣湯、薛湖牛肉水煎包、偃師銀條、開封桶子雞、洛陽牡丹燕菜等。
1、開封小籠包
開封小籠包是河南開封地區特色傳統名點之一,歷史悠久。風味獨特。開封小籠包子選料講究,製作精細。採用豬後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制而成。
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小巧玲瓏,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清香利口,還被人說為「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燈籠」這樣一種稱法。
4、鄭州燴面
鄭州燴面是河南麵食的代表作之一,口感勁道。也是河南的三大小吃之一。鄭州燴面興起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燴面之香,功夫在於湯,湯是由小山羊肉和腿骨熬成的,加入黨參、當歸、黃芪、白芷、枸杞等中葯熬上一天,既去了羊肉的膻氣,又消減了羊肉的火氣,十分滋補。
舀上幾勺高湯,把新鮮燴面和少許紅薯粉直接放入高湯中煮,燴面盈潤如百合瓣,外滑內韌,湯的鮮味細細滲透進面里,鮮香撲鼻;
加上幾塊羊肉,配以枸杞、黃花菜、木耳、鵪鶉蛋等。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鮮。把面一小段一小段咬下,喝口湯,夾片羊肉,色、香、味足了。
5、潢川貢面
潢川空心貢面又稱光州貢面,歷史悠久,相傳創制於唐朝,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曾為歷代朝廷貢品。
潢川空心貢面選用優質小麥粉,芝麻油、精鹽等,經傳統手工工藝百遍揉和製成,富含人體所需多種營養,具有條細如絲,心似管狀,筋通爽口,耐煮不粘,久不粘湯等特性。
其絕妙之處是每根貢面雖細,但皆有微孔,心似管狀,工藝精巧,素有「長素麵、長親面、龍鳳面」等美稱。
⑨ 為什麼面館沒有用龍須面
給龍須面太細了,一煮就容易爛吧!
第一個,燉好的肉湯不能再添加其他東西。燉好的肉湯,類似於糧食釀造的酒,由於裡面形成鮮香的物質豐富,就表現得極具特性。特別是在外來物質加入時,就會顯得性質很不穩定也很脆弱,調稀調稠都會破壞肉湯里的原有結構,味道隨之發生變化。譬如加水沖淡,或者繼續熬濃。就湯下面更是直接改變了肉湯,生面熟化過程中吸水,還釋放出麵粉味道,更有乾麵粉混淆到湯里,讓肉湯的實際濃度加大,味道大變不說,吃著不膩人才怪。
第二個,接著上面的。面條水煮過程中,澱粉熟化要吸收水分,還要釋放出麵粉的味道,防粘連的乾麵粉也會糊化在湯里。如果是原湯面就正好,原湯原食,要的就是面條的本味。可是肉湯面就不行了,所以要單獨的煮麵,再與肉湯合作才成。
第三個,就湯煮麵也不是不行,但要滿足不改變肉湯品質的要求。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到。這就是「寬湯下面」,湯很多,面很少,適合單獨煮一碗的。譬如面館那麼大的碗,差不多1000ml的容量。下這樣一碗面,800ml的原湯,煮100mg的面,基本不會影響到湯的品質,煮出來最是好吃。過去最早的鄭州燴面就是這樣煮法,一碗一煮,原湯下面,也叫小鍋面,所以好吃,才0.4元一大碗。如今沒人做了,太耗肉湯,不是面館捨不得,實在是來不及那樣做,否則湯都燉不過來。
根據上面的分析,得出三點結論:面館不會原湯煮麵。捨不得。家裡也不要原湯煮麵。除非人少。真要想做了,一定寬湯下面,而且肉湯只能用一次,喝不完就要倒掉,不能再次使用。
⑩ 哪個地方的面條最好吃
全國各地對面的做法不盡一致,各地群眾的喜好也不盡相同,很難說什麼面最好吃,樓主喜甜喜辣回答者無從得知,所以給你【中國各地50種面條】博覽,^_^ 花樣做法齊全,自己挑吧~
01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歷史,最早始於周代。製作時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烹湯澆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盤、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點而聞名遐邇。
02 楊凌蘸水面
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面分盆裝、越嚼口越香。楊凌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吃的時候從大面盆里夾出寬厚且長的面條拉到碗里的湯中,然後夾著面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
03 鮑魚翅面
面中溶入鮑魚翅粉、雞蛋,面體通透、筋道,營養豐富。
04 biang(音)biang(音)面
biang(音)biang(音)面流傳千年,久負盛名。面「筋、光、香」,用炒鍋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筍片、菜瓜等與面共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風味。
05 戶縣擺湯面
有點像過橋米線。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湯,越是陳年的越好,黑黑的醬油色,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吃時,夾一小箸面條,放入湯里擺一擺,然後再吃,故名「擺湯面」。
06 蒜蘸面
一小碗干辣椒面、切好的蒜瓣、澆上煮沸的油,吱拉一聲,金黃色的油層慢慢蓋住辣椒面,碗邊浮起油沫,然後加些陳醋和少許鹽,寬大的面條撈出來倒進一個大碗里,放入青菜即成一碗蘸著蒜湯,酸辣鮮香的蒜蘸面。
07 華縣洋芋面
源自於華縣的一種民間麵食。
08 蕎面
陝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歷史。尤以陝北、韓城、 西安 校場門白蕎面最為有名。製作時選用新鮮蕎麥現做,一般涼食,亦可加羊肉臊子熱吃。特點是清香利口、條紅筋韌。
09 關中涼面
多味調和,清爽利口,面條有筋力,為夏季佳品。
10 藍田面
是一道用料考究、獨具特色,已有千年歷史的風味麵食。初以蕎麥面為面料,配以熟羊肉、蔥花及茴香、八角、辣椒、花椒、胡椒等熬制的羊肉湯,吃起來香而不膩,味道鮮美。
11 宮廷罐罐面
罐罐面又稱壽面,流傳此面是唐朝宮廷宴品,是專為皇帝和楊貴妃特製的。配料經過切、碾、濾、烘、炒、爆等工藝。面色感鮮艷、氣味香醇、麵筋湯濃、無腥不膩。
12 田莊羊肉面
羊肉面是田莊的一大飲食特色,到田莊不吃羊肉面就如同到西安沒有吃羊肉泡饃。純純的羊肉湯、地道的田莊手工面,熱氣、香氣、辛辣氣撲面而來。
13 韓城羊肉糊卜
講究的是原汁原湯。先將蒜片、辣椒面、香菜略炒,再下羊肉片,加肉湯。最後放入切好的面餅絲,出鍋前澆入辣椒油,再烹以香醋。一絲一絲,甚有嚼頭。
14 禮泉烙面
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 方便食品 。燒一鍋開水,將面盛在碗中,反復用開水澆之,稱之為「泖」。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面,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可加湯食用,亦可干吃。
15 春節臊子面
陝西當地別具一格的春節食品。
16 鹵肉菠菜面
將鹵制的肉品加入菠菜面中,別具特色。
17 扯麵
扯麵是關中地區的傳統麵食小吃,陝西八大怪之一,寬如褲帶。用燒熱的油潑後攪拌食之,其特點是色澤協調、光滑柔韌、淡雅清香。
18 油潑面
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寬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面,滾沸的油鍋里舀出幾乎一勺花生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面及面條上。面條經油潑燙,表皮焦黃,食時焦辣香脆柔韌兼而有之。
19 西紅柿 雞蛋面
西紅柿與雞蛋炒熟,澆到煮熟的面條上,紅艷多汁,味道鮮美。
亦稱「細長面」,特點是「薄、光、煎、稀、汪、酸、辣、香」。柔軟耐嚼,湯香撲鼻,做法精細,別具一格。
21刀削麵
以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
22西府幹拌面
把面條放進沸水鍋燙熱後撈出,用好的醬油,加上豬油,不用湯,拌以醋、花生醬等調味品,特色:香辣多味。
23韓城大刀面
大刀面全在技術,使用傳統大刀,切時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邊提邊落,案隨刀響,刀隨手移,面搓成絮,木杠壓,成硬塊,擀成一毫米薄厚,疊起成半圓形。面切細如絲,水開下鍋,兩滾即熟。
24翡翠面
即菠菜面,綠色的面條輔以筍絲、雞絲、火腿、青菜等彩色「澆頭」,色彩鮮艷,味道可口。
25撈面
撈面是北方常見的大眾麵食,用杠子壓成一尺寬的長幅面片,疊起來用刀切成細條。煮熟後輔以炒蝦仁、溜魚片、焦炒麵筋等。
26菜面
菜面是地道的「素麵」。面條煮熟後過冷開水、瀝干,用適量熟油拌勻,放於大盤中,拌以時蔬菜品,輔以各種佐料。
27乾縣澆湯面
前鍋下面,後鍋調湯。在涼水裡冰一冰,更光更筋,口感更好。之後放入加了臊子的滾湯。
28 龍須面
龍須面是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面細如發絲,猶如交織在一起的龍須,故名龍須面。
29燴面
燴面特點是碗大、麵筋、肉爛、湯醇、味美,以羊肉燴面最為正宗。
30炒麵
以瘦肉、冬筍、香菇為配料,切成絲炒過,放入上等手工面條炒熟,口味獨特。
31旗花面
「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的。因面上五顏六色似花非花,故曰「奇花面」;也有叫「七花面」的,因它所用的雞蛋花、蔥花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樣的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故得名「旗花面」。
32臘八面
用八種蔬菜和肉製成臊子,包括豆腐、胡蘿卜、白蘿卜、核桃、花生米、蓮子等,與面同煮。
33苞谷糝面
細包穀糝稀飯中下入韭菜葉寬、長10厘米的面,炒蔥花、調辣子即可,為了正宗起見千萬別放醋。
34拌湯面
湯和面各佔一半(菜一般是:豆腐、紅白蘿卜、黃花、 木耳 、肉、韭菜、 西紅柿 、菠菜)。
35耀州疙瘩面
將面擀成掛面粗細,煮熟放入涼水中,用筷子將面捲成圓團形,即成疙瘩面。放入臊子湯、辣椒油、蒜泥即可食用。
36箸頭面
細細的「箸頭面」,碗內放入鹽、醬油、醋,再撈入面條,放少許青菜在上面。
37耀州蘑菇窩窩面
將加入雞蛋和好的面切成筷子粗細的條,再切成方丁,用筷子將面丁掀成窩形。備料包括蘑菇、核桃仁、海參、魷魚等。
38蕞面
擀好的面,切韭菜葉寬,長10厘米;菠菜、豆腐、蒜苗炒熟,倒入下好面的鍋內。
39耀州咸湯面
面條拌油,各種調料如鹽、辣子,放入湯鍋,煮沸化開。食用時將湯澆在面上,放蔥、姜、豆腐絲。
40 漢中梆梆面
漢中風味食品,將很薄的面片切成1-3厘米寬的面條。湯里加醬油、醋、鹽、辣椒油、胡椒粉、蔥花,最後加少許豬油。
41合陽頁面
製作頁面和煎餅相同,食用時調入鹽、五香粉、醋、麻辣油、韭菜、蒜苗,淋入熟豬油。
42猴頭面
將面條扯成小手指粗的長條,揪成三角形的面片,形狀像猴頭。
43定邊蕎剁面
將蕎麥麵粉和成面團,擀成薄餅,用專用剁刀(月牙形、長約一尺、兩端有柄,雙手操作)剁成韭葉寬的長條,再將羊湯澆入即可。
44麟游血條面
用豬血將麵粉和成團,在擀好的面條上抹一層豬油,折疊、切成細條,蒸熟,剁好臊子(肉丁、菠菜、豆腐、生薑)拌入即可。
45彬州御面
彬州地方風味特色,也稱「玉面」,因其色亮如玉而著稱。是一種有別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
46澄城手撕面
面和好後,不用擀、不用切,只用手來撕,然後配以各種湯料,麵筋道,口感好。
47 安康雜糧漿水面
以漿水為湯汁,以雜糧做面條,先將手工擀制的長面煮熟,涼開水浸過,盛入碗內,澆上熗過油的蔥花、花椒水,調入辣椒油、撒上香菜末即成。
48撥刀面
所有面都是同時下鍋,因此一樣筋道。所用的面使用新麥面,因此具有濃厚的麥香味。
49扶風涎水面
一鍋盛湯,一鍋煮麵。湯是蔥花雞蛋豆皮海帶香菜蘑菇臊子湯,面條薄筋光滑,澆上熱氣騰騰的煎湯,吃過面條的湯再倒進鍋里加熱,因此稱涎水面。
50大荔爐齒面
因其形似爐而得名,原料有麵粉、五花豬肉、筍瓜、油炸豆腐等21種,經和面、制爐齒面、制鹵、煮熟調味等工序,可謂選料嚴格,配料多樣、工藝精細、面條柔韌光潤,臊子香辣味濃,誘人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