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正宗川北涼粉的做法
方法/步驟
用清水將豌豆浸泡6—8小時左右,直到泡漲為止;
對泡漲的豌豆進行水磨(即在磨的時候加適量的水)
豌豆全部磨完後,用豆包布過濾。第一遍過濾出的是原汁漿,濃度大,用容器裝好單獨放在一邊。第二遍、第三遍再加清水過濾,目的是將大部分的澱粉濾出,經3小時左右,去掉上面的清水,取出沉澱在下面的油粉和澱粉;
將第一遍濾出的原汁漿倒入鍋內,一邊加溫一邊用木質小擀麵杖不斷的進行攪動,待燒沸後,再將第二、第三遍過濾出的油粉和澱粉(濃度約60%)緩緩加入鍋內,一邊加一邊不停地朝一個方向攪動,使之和先下鍋的原汁混為一體,並繼續用小火煮10分鍾即可起鍋;
注意:後加入的油粉、澱粉要適量,太多吃起來有僵硬感,加少了,就可能像干稀粥一樣,不成形。是否適量,可把攪動的擀麵杖舉起來看能否形成片狀。
5
將做好的成糊狀的熱粉倒入陶瓷器皿中進行冷卻(不用木製器皿)
6
將冷卻後的涼粉,切成約8厘米長,0.8厘米寬(厚)條狀,裝入碗內,加入精鹽、蔥花和紅辣椒油即可食用。根據各自的愛好,也可加適量的香油、大蒜和醬油。
⑵ 北川臘肉有什麼特色呢
臘肉,大家都比較熟悉。北川的臘肉獨具特色。它以「色、香、味」兼具而獨領風騷,遠近聞名。
春節之際,人們為過年作準備,幾乎天天都聽到人們在宰年豬預備腌制臘肉。腌制時把豬肉砍成大小不等的肉塊,用熱鹽一敷,然後放進大缸內,一塊疊一塊緊緊地碼放在一起,不時上下翻一番。就這樣腌上十天半月,待鹽味兒完全滲進肉里,就取出來掛在一塊兒,用松柏枝葉慢慢地烘熏,水分一干,臘肉也就成了。焦黃焦黃的,讓人一看便饞得流口水。
臘肉可以長期保存,即使盛夏七月,它依然如故,顏色、肉質一點兒不受影響。
北川的臘肉之所以能獨占鰲頭,是因為腌制和烘製有其獨到之處。鮮肉敷鹽時,鹽要炒得燙手,肉塊厚的要多抹,肉塊薄的要少抹,多少得憑經驗,否則不是太咸就是太淡。太咸了口味差,太淡了也不好吃,而且不易保管。烘熏時,要選用「香松」的樹枝,每天要不間斷,這樣烘乾的肉才會是橙黃色,煮熟的肉才會香味四溢,讓人饞涎欲滴。肉乾後要懸掛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太熱不行,太潮也不行。
臘肉吃法基本一致,先得燒皮,皮兒都燒得要裂了口,活像一個笑呵呵的娃娃嘴,然後在水裡洗刷一遍,它那誘人的姿態便呈現在你眼前,橙黃橙黃的皮,鮮紅鮮紅的瘦肉,晶瑩白嫩的肥肉,折射出誘人的光芒。那顏色,你見過么?
臘肉可以做成各式各樣的佳餚。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炒著或燉著吃,可以單獨做菜,也可以和其它原料做成混合菜,你看飯桌上,一盤盤熱氣騰騰的和著各種作料的臘肉,散發著陣陣清香,鼻子一吸,香氣沖你而來。那香,你聞過么?
夾起一片放在嘴裡,真是「口感舒適,餘味悠長」。吃上一頓,雞鴨和魚在人們心中的位置連降三級。那味兒,你嘗過嗎?
北川的臘肉可真是「色、香、味」俱全的佳餚。
⑶ 北川有什麼特色小吃,推薦一下
淌皮子、雜糧醪糟、酸辣蕎面、桂花百合羹、九大碗
米粉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的著名特色小吃,該品分為紅湯和清湯兩大類,紅湯米粉有酸辣牛肉、紅燒肥腸,清湯米粉有雞湯筍子、三鮮口味,分別滿足不同食客對辣味的需求。
鍋魁中間有一個「龍眼睛」似的鍋魁頭,把龍眼牽出、提出來,整個鍋魁一層層旋開而不會斷,鍋魁則層層都酥。製作油旋子鍋魁要求精細製作,特別是在和面上。好的和面師傅做出來的鍋魁口感酥脆,十分值得一嘗。
北川臘肉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的特產。北川臘肉採用北川傳統工藝腌制。製作出的臘肉色澤洪亮,味道醇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九大碗」,也叫做「九斗碗」,流於四川各地。成都平原農村的地區風俗,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兒誕生、老人壽辰等喜事,都要辦一頓豐盛的酒席。舊時,除豬肉外,或雞或羊必上滿九碗主菜,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即: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咸燒白。後來發展演變為上九道菜,依次順序為:一、干盤菜;二、冷盤;三、炒菜;四、鑲碗; 五、墩子;六、膀;七、燒白;八、雞;九、湯菜。
⑷ 北川臘肉香腸做法
准備:
瘦豬肉750克,肥豬肉250克,糖100克,鹽40克,葡萄糖20克,白酒100克,腸衣50克,姜粉(汁)、味精、五香粉各適量。
步驟:
1.將肉洗凈,抹乾表面水分,切成蠶豆粒大小的塊。肥肉切成同樣大小的塊,與瘦肉拌勻。
2.將糖、鹽、白酒、味精、姜粉、五香粉等調味料加入肉中拌和均勻。
3.將腸衣用溫水泡軟,洗凈。腸衣的一端用白線扎住(封口)。腸衣的另一端套在洗干凈的漏鬥嘴上,然後將調好味的肉塊裝入漏斗中,慢慢往腸衣中灌。
4.用手將肉塊輕輕從腸衣入口處往腸衣的下端擠,擠得稍緊一些為好。但不宜過分使勁,以免把腸衣擠破。直至將肉塊灌完,如剩下腸衣,可用干凈剪刀將腸衣剪下,晾乾,留下次再用。
⑸ 北川臘肉有什麼吃法
北川臘肉的做法
一:材料准備:綠色糧食以及青草養出來的豬、松柏樹枝、食鹽、花椒、茴香、桂皮等輔料
二:製作北川臘肉的步驟:
1、備料:取皮薄肥瘦適度的鮮肉或凍肉颳去表皮肉垢污,切成0.8一1公斤、厚4—5厘米的標准帶肋骨的肉條。如製作無骨臘肉,還要切除骨頭。加工有骨臘肉用食鹽7公斤、精硝0.2公斤、花椒0.4公斤。加工無骨臘肉用食鹽2.5公斤、精硝0.2公斤、白糖5公斤、白酒及醬油備3.7公斤、蒸餾水3—4公斤。輔料配製前,將食鹽和硝壓碎,花椒、茴香、桂皮等香料曬干碾細。
2、腌漬的三種方法:
(l)乾脆。切好的肉條與干腌料擦抹擦透,按肉面向—下順序放入缸內,最上一層皮面向上。剩餘干腌料敷在上層肉條上,腌漬3天翻缸;
(2)濕腌。將腌漬無骨臘肉放入配製腌漬液中腌15一18小時,中間翻缸2次;
(3)混合臆。將肉條用乾脆料擦好放入缸內,倒入經滅過菌的陳腌漬液淹沒肉條,混合腌漬中食鹽用量不超過6%。
3、熏制:熏前必須漂洗和晾乾。通常每百公斤肉胚需用木炭8—9公斤、木屑12一14公斤。將晾好的肉胚掛在熏房內,引燃木屑,關閉熏房門,使熏煙均勻散布,熏房內初溫70℃,3—4小時後逐步降低到50—56℃,保持28小時左右為成品。剛剛成的臘肉,須經過3—4個月的保藏使成熟。
⑹ 綿陽市北川縣有什麼好吃的
北川臘肉
北川臘肉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的特產。北川臘肉採用北川傳統工藝腌制。製作出的臘肉色澤洪亮,味道醇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適應現代人對營養健康飲食的需求。
北川馬槽酒
北川馬槽酒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馬槽鄉的特產。北川馬槽酒取水於馬槽蕎花岩山泉,水質優良,獨具特色。產品遠銷山東、北京等地,在綿陽市內及阿壩的松潘、茂縣、黑水等地享有盛譽,倍受消費者青睞。
九大碗
「九大碗」,也叫做「九斗碗」,流於四川各地。 成都平原農村的地區風俗,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兒誕生、老人壽辰等喜事,都要辦一頓豐盛的酒席。舊時,除豬肉外,或雞或羊必上滿九碗主菜,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即: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咸燒白。後來發展演變為上九道菜,依次順序為:一、干盤菜;二、冷盤;三、炒菜;四、鑲碗; 五、墩子;六、膀;七、燒白;八、雞;九、湯菜。
北川羌紅咂酒
北川羌紅咂酒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的特產。北川羌紅咂酒秉承羌族傳統釀酒古法,吸收現代釀酒技藝,經嚴格用料,古法釀造,長期儲存,精心勾調而成。 據說,「羌紅」即羌族的「哈達;「咂酒」是羌族地區最古老的一種釀造酒,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後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壇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並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淌皮子
淌皮子以蕎麥麵粉或小麥麵粉作主料(用蕨根粉更佳),摻入適量洋芋澱粉,加雞蛋和清水調和如稀糊狀;鍋洗凈,加適當火力,鍋內先放入適量菜油,當油熱後,舀一勺麵糊入鍋,即用鏟底把麵糊攤平,愈圓且薄愈佳,每張麵皮約小碗口大;當面底黃後立即翻面,再炕至熟即可起鍋,勿使焦脆。如法攤制若干張。
雜糧醪糟
雜糧醪糟將玉米磨碎,去膚皮及細面,只存如麥粒與小豆般大小的玉米胚部顆粒,加上適量糯米、青稞,用溫水浸一宿,濾起,隔水蒸至八分熟,取出,晾冷,拌入適量甜酒麴,裝入陶瓷瓮壇內,密封壇口,放進發酵簍內,包裹以保溫,置火塘旁,過幾小時轉換一下簍的方向,使其均勻受熱;發酵成功後,滿屋酒香襲人,即從簍中取出,開壇口,用干凈竹筷將壇內醪糟攪拌一下,再封口於陰涼潔凈處存放;吃時取出適量,放入開水中,加雞蛋、糖,煮食。
酸辣蕎面
酸辣蕎面以適量蕎麥麵粉(須取頭面,可加入約20%野薴麻根麵粉),加水揉成團,施以撲面,用擀麵杖擀開,愈薄愈好,再迭在一起,用面刀發成細絲,然後入沸滾的開水鍋煮熟,撈至碗中,澆上調料趁熱吃。羌人喜用酸油菜湯煮蕎面,別具羌鄉風味。
桂花百合羹
桂花百合羹取新鮮大百合數個,只用其中部鱗片(去包片與芯),以剪刀剪掉每片的尖部和著生部,洗凈,入清水中浸泡2-3小時後撈起;鍋人加適量清水,煮沸,投入百合片,放適量化豬油、蜂蜜,共煮至百合熟透,但不能過熟過爛,再放入少許姜絲、胡椒末,即可盛起,用有蓋茶碗,碗內預先放入干凈桂花20—30朵,百合蜜羹趁熱盛入碗中,隨即蓋上碗蓋,悶泡一陣後,即可開蓋食用。具有糯甜、濃郁之香味。
⑺ 北川王燒雞的做法
主料:土公雞10隻(17.5千克)配料:菜油1.5千克、調料:食鹽75克,八角25克,山萘10克,草果25克,白蔻25克,砂仁25克,干松25克,白芷20克,橙皮25克,花椒粒25克,小茴香25克,陳皮15克,桂皮25克,冰糖250克,甜酒釀250克,料酒250克
製作過程:將活雞割斷食管,扔在地上任其撲騰,流盡血液;放入熱水燙洗煺毛,掏去內臟,洗凈全身,抹上甜酒釀,放入燒沸的油鍋內,炸至表皮呈醬紅色撈出,把油滴干。將鼎罐置於火上,盛入清水,加冰糖、鹽和料酒,再放入用紗布包好的各種香料,用大火燒沸,把雞放入鼎罐,煮一個半小時至熟取出即成。
⑻ 北川有什麼特產
【北川羌紅咂酒】
北川羌紅咂酒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的特產。北川羌紅咂酒秉承羌族傳統釀酒古法,吸收現代釀酒技藝,經嚴格用料,古法釀造,長期儲存,精心勾調而成。 據說,「羌紅」即羌族的「哈達;「咂酒」是羌族地區最古老的一種釀造酒,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後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壇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並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是羌民族地區待客的最佳用酒。
民間有首《九碗歌》:主人請我吃晌午,九碗擺得勝姑蘇。頭碗魚肝炒魚肚,二碗仔雞燉貝母。三碗鯉魚燕窩焯,四碗豬肉燜豆腐。五碗金鉤勾點醋。六碗金錢吊葫蘆。七碗墩墩有塊數。八碗肥肉火巴漉漉。九碗清湯把口漱,酒足飯飽一身酥。
⑼ 北川有什麼值得帶的
去北川旅遊必須帶的特產一定是北川臘肉了。很好吃,做法也多,買回去自己吃也行,送人也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