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食米和面,到底吃哪種好
吃米好,還是吃面好?我們經常能在很多場合看到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有的人覺得大米更富有營養,而有的人則覺得麵食更勝一籌!那麼,我們的主食到底選擇什麼更好?下面來看看小編給出的介紹,看完你的內心就有明確的答案了。
三、從誰更安全的角度看。
我們在吃東西時,肯定會考慮食品的安全問題。那麼大米和麵食,誰更安全呢?由於北方人愛吃麵食,所以北方人的鋁平均攝入量為南方人的4.6倍,從這一點來看,可能吃多了麵食存在的一個安全隱患就是會導致鋁攝入過量。至於說到沒一頓都吃大米的話,可能會出現某些重金屬超標的風險,這里所說的重金屬指的是鎘和是砷。為了避免重金屬超標,建議大夥選擇更具有安全性的品牌來選購大米。
2. 面和米哪個好吃為什麼
我覺得面比較好吃,個人比較喜歡吃面,但是我更喜歡吃有勁道的面,個人喜好吧。我爸媽喜歡吃米飯,沒什麼特別的原因,畢竟青草蘿卜各有所愛,不可能所有人的口味都是一樣的。
3. 吃米和面哪個好
1、吃米有營養還是吃面更營養
大米和面的主要營養成分差不多,都是以碳水化合物為最多,其次為蛋白質、脂肪,還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等。
《中國食物成分表》中的數據顯示,跟同等重量的大米相比,麵粉的膳食纖維、維生素、鈣、鉀等大多數的營養素含量要高一些。
其中,膳食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E和鈣的含量是大米的兩倍多。在蛋白質方面,麵粉含量比大米高。
如果是綜合考慮必需氨基酸比重、蛋白質的消化率和可利用率等,大米的蛋白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2、吃米減肥還是吃面更減肥
從熱量上來看,100克麵粉為344千卡,相同重量的大米為346千卡,兩者不相上下。它們做成主食後會有新變化:100克饅頭的熱量為223千卡,米飯為116千卡。因此,吃相同重量的饅頭和米飯,前者攝入的熱量更高。不過,吃饅頭獲得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更多,相對更抗餓。吃面和吃米到底誰更不易胖很難說清。
其實,不管是饅頭還是米飯,它們的飽腹感都比較低,不利於減肥,且升糖指數較高,不利於血糖控制,糖尿病人應該限制吃的量。想控制體重和血糖,要常吃紅豆、芸豆、綠豆等富含澱粉的豆子。它們飽腹感特別強,消化速度慢,血糖升高平緩。
3、吃米養胃還是吃面更養胃
精米和白面都是相當好消化的食物。很多人認為,喝粥和用湯泡飯是養胃的好吃法。但這種觀點有些片面,長期喝粥或吃湯泡飯並不能養胃。
粥和湯泡飯往往未經咀嚼就吞下,沒有被唾液中的唾液澱粉酶進行初步消化,過多的水分攝入稀釋了胃液,還使得胃容量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負擔。長期喝粥也容易導致營養攝入不足。
消化不良的朋友,用米粥、饅頭、軟米飯、軟面條當主食均可。患有胃潰瘍的人吃米面主食,要注意細嚼慢咽。而胃酸過多的人多吃加鹼的面製品是更好的選擇,有助中和胃酸。
所以,胃病患者不能頓頓喝粥,可每天喝一次。還可適當吃一些麵食,每一口多嚼幾次,同樣有助養胃。
4. 米飯好吃還是面條好吃
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面條。習慣愛好不同、就感覺不同。
營養上
從營養上來說,減肥需要營養均衡,而面條的營養成分多於米飯的營養成分。面條含有的維生素和蛋白質都高於米飯,麵食的膳食纖維也比米飯豐富。
能量上
能量上來說,米飯的能量少於面條,食物的能量少,那麼就有利於大家減肥。
糖分
但是米飯的糖分高於面條,大家都知道,糖分進入人體器官吸收以後,會轉化成果糖,而果糖則是會讓人肥胖的。所以從糖分角度來說,面條更適合減肥一些。
面條是小麥製成的,而小麥和大米的細胞壁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構成物質—植酸,植酸遇到鋅這些微量元素以後,會結合形成絡合物。
所以從南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差異來看,南北方的身材差異會在成年之後變得很明顯。因為小時候可能看不出來,一旦養成飲食的喜好,就會影響到人的身材。當然,現在大家可能兩者都吃,時不時換換口味,這樣能夠保持營養均衡。
5. 米和面誰更好吃呀
總的來說,米和面的優劣難以絕對地比較,具體的營養價值與品種、產地、加工的精度、烹調的方法有很大的關系。
既然小麥和水稻是世界上的兩大主糧,又都有細糧之稱,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關於是大米營養好還是小麥營養好的爭論。
在日本,這個爭論卻不是在普通老百姓家進行的,而是營養學家們的討論,對國民的飲食方式影響很大。 在一百年以前,日本人以「小日本」而著稱於世。個子矮,免不了讓人笑話,在高大的歐美人面前很有些自卑的感覺。為了日本人個頭太矮的問題,日本的科學家們沒少動腦子。營養學家們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食上:歐美人以麵包為主食,日本人頓頓米飯,大概麵包中有什麼促進身體強壯的因素吧。因此,日本政府首先下令,在軍隊的伙食中提高麵食的比例。此舉沒有能夠有效地增加身高,但是卻有另外一個大收獲:原來十分猖獗的腳氣病被控制住了,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在這一點上來說,麵粉優於大米是千真萬確的。小麥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以面為主食的人不容易患腳氣病;大米中這種維生素的含量只有小麥的一半左右,如果副食吃得少,容易發生維生素B1的缺乏。
二次大戰後,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影響,麵食的攝入量不斷增加。許多人認為,小麥的蛋白質含量高於水稻,多食麵粉有助於改善民族體質。甚至有人說,多吃麵包使人聰明。於是一時間大米被人們冷落,居然出現了陳米無法處理的問題。
然而,80年代以後,日本的營養學家們卻開始提倡以大米為主食了。他們說,即使不能說米比面營養價值高,至少也不比面差。
若論蛋白質呢,雖然面的蛋白質數量比米中高些,但是其中蛋白質的質量卻比米低。因為面中含有40%的「醇溶蛋白」,其中嚴重缺乏賴氨酸;米中「醇溶蛋白」含量低於20%,米蛋白的生物價值在常見谷類中較高。如此一比較,在蛋白質利用率方面米和面又扯平了。
再說各種維生素。在生活水平低、副食很少的時候,吃米確實容易患營養缺乏症。可是如今各種雞魚肉蛋換樣吃,維生素B1不再成為大問題。此時麵食的優勢就難體現出來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米為國產貨,面全靠進口。靠外國產的糧食吃飯總令人不安心,容易使國家受制於人。於是,日本營養學家大力提倡保持食米的傳統習慣,政府也做了許多努力:提高麵粉價格,限制學校午餐中麵食的比例,宣傳國產米的優點。
在我國的許多貧困地區,生活還沒有達到富裕水平,除了主食之外其他食品比較少。在這個時候,面與米相比仍然具有一定優勢,有助於預防多種營養缺乏症。
總的來說,米和面的優劣難以絕對地比較,具體的營養價值與品種、產地、加工的精度、烹調的方法有很大的關系。
所以,吃米的人沒有必要為了「面的營養好」而拒絕大米,改吃麵食;吃面的人也沒有必要為了米的賴氨酸含量高而拒絕吃面。對人來說,最好是吃多樣化的食品,不論是米、面、粗糧都應當經常調換。在此基礎上,只要我們做到合理烹調,把主食與其他食品合理地搭配,就能夠獲得充足的營養素。
6. 南方人喜歡吃米,而北方人喜歡吃面,你覺得哪個更好吃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其實也並不是北方故意喜歡吃麵食,而是當地糧食結構造成的,南方更多吃米食,那是因為南方多產水稻,祖祖輩輩都是吃米飯長大的。
入鄉隨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要想生存就得先解決吃飯問題,北方地區乾旱少雨,適合當地種植的農作物有高粱,小麥,大麥,玉米等,相比較小麥加工後的麵粉比較可口,也可以做成各類麵食,像饃饃,面條,包子,餃子,餅子,基本都和麵粉有關聯,這都是主食,古時候不像現在這么方便,你不吃麵食就會餓肚子,所以要想在北方生存,只能選擇麵食。
南方高溫多雨,不適合種植小麥,但是適合種植水稻這種農作物,水稻成熟後再加工就成了大米,像米飯,米粉,年糕,螺螄粉,過橋米線,都和米有關聯,原因和北方人吃麵食一樣,民以食為天,不吃米沒法生存。
總結總之,主要是地理氣候條件的差異,造成南、北方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的不同。
7. 面和米哪個更有飽腹感
麵食和米飯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吃到的兩種主食,而對於這兩種主食人們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人說面條的飽腹感會更強烈一些,但是也有人說米飯的飽腹感才會更強烈一些,那麼麵食和米究竟哪個才更加的具有飽腹感呢?
但是面條就不一樣了,面條雖然也是需要用水煮的,但是面條是用麵粉扎扎實實製作出來的,就算是用水煮了之後裡面也不會吸收太多的水分,所以吃起來的話會更加的實在一些,同時在我們的胃部的佔比也會更多一些。
所以很多人就會感覺自己吃了幾碗米飯都沒有太大的飽腹感,但是吃了一大碗面條之後,往往就會感覺自己撐得不行的原因了。
因此從單方面的角度來說的話,面條確實是要比米飯更具有飽腹感的。
8. 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太一樣,你主食是喜歡吃面還是吃米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我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總數高達14億的大國,更是如此,吃飯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頭等大事,雖然全國各地的菜餚派系眾多,且小吃美食數不勝數,但是和大家日常飲食關聯最大的,還是主糧。我有一個朋友,她嫁到北方去了,天天要吃米飯,吃不慣北方的麵食。她的婆婆看見了她天天吃米飯,就經常在與別人閑聊時說:「這樣子胃怎麼受得了哦。」她都納悶——吃米飯胃怎麼會受不了?
在中國吃米飯的人要比面的人要多,由於南方的人大部分吃米飯,北方的人大部分吃面,南方的人要比北方的人多,中國是以米飯為主食。
9. 吃米飯和面條吃哪個更好一些
大家都知道,我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食特色,從南北方來說,南方人比較喜歡吃米,北方人比較喜歡吃麵食,那麼,經常吃米飯和經常吃麵食有什麼區別呢?說出來的答案可能很多網友都不會相信。
不過,凡事不能絕對。在飲食方面,有部分北方人是不喜歡吃麵食的,而有些南方人卻喜歡得不得了;在體型方面,有些北方人的身材也比較嬌小,有些南方人去看著十分高大,就像是在北方長大的一樣。不過,飲食文化對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各位網友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呢?大家覺得米飯好吃還是麵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