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做法 » 馬頭琴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馬頭琴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發布時間: 2022-04-13 10:44:33

『壹』 馬頭琴是那個民族的

蒙古族.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馬頭琴(mǎ tóu qín),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爐王出鋼記》詩:「牧區的人們聽說鋼花噴,蒙古包里拉起了馬頭琴。」

『貳』 「馬頭琴」是哪個民族常用的樂器

馬頭琴,蒙古族拉弦樂器。蒙語稱莫林胡兀爾。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

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1155—1227)已流傳民間。據《馬可波羅游記》載,十二世紀韃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種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時期用於宮廷樂隊。

琴桿用梨木、紅木製,大者全長124、小者全長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框板用硬木製,兩面蒙馬皮、牛皮或羊皮,並繪有圖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兩側開有出音孔。琴桿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軸。弓用藤條作桿拴以馬尾。張兩條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

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改革製成數種馬頭琴。一種全長100厘米。蟒皮蒙面或木板面,張尼龍弦。反四度定弦d1、a,音域a—a3。另一種全長128厘米,音箱膜板結合,面板中央挖橢圓形洞框,蒙以蟒皮。增置弧面指板,張三條金屬弦。定弦A、d、a。音域A—c2。

演奏時坐姿,音箱夾於兩腿中間,琴桿偏向左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按弦法頗為獨特,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頂弦,無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頂弦。有顫指、滑音、雙音、撥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頓弓、擊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傳統樂曲有《硃色烈》、《阿斯爾》、《走馬》、《四季》等。

『叄』 馬頭琴是那個名族習俗

馬頭琴是哪個民族習俗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樂器。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潮爾"。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
相傳有一牧人為懷念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爐王出鋼記》詩:"牧區的人們聽說鋼花噴,蒙古包里拉起了馬頭琴。"

『肆』 馬頭琴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

馬頭琴夫人起源:馬頭琴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

成吉思汗時(1155—1227)已流傳民間。據《馬可波羅游記》載,12世紀韃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種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時期用於宮廷樂隊。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間藝人和牧民們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4)馬頭琴是哪個民族的樂器擴展閱讀:

馬頭琴的別名:由於流傳地區的不同,它的名稱、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馬頭琴蒙古語稱「綽爾」。

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則叫做「潮爾」。

還有「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內蒙古外,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馬頭琴琴身木製,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

『伍』 馬頭琴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樂器() A. 藏族 B. 滿族 C. 蒙古族 D. 朝鮮族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傳統樂器.
故選:C.

『陸』 馬頭琴是哪個民族的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為「潮爾」,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由於流傳地區的不同,它的名稱、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馬頭琴,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

『柒』 "馬頭琴"是什麼族樂器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捌』 馬頭琴是我國什麼名族的

蒙古族的!
中國樂器的性格:

中國樂器大多都是悲劇性格,馬頭琴更是這樣,而且往往拉馬頭琴的人還在那裡調著琴弦,那悲劇的味道就出來了。馬頭琴能不能演奏歡快的曲子?我認為幾乎是不能,它是一種骨子裡哀傷的樂器。草原的晚上是一無遮攔的空曠,你站到蒙古包的外邊去,天和地都是平面的。沒有樹也沒有山,什麼都沒有。忽然馬頭琴就那麼渾渾地響起來了,拉的是什麼?是《嘎達梅林》。那樣哀怨,那樣悲傷,那遠方飛來的小鴻雁真是令人柔腸百轉。聽馬頭琴演奏這只曲子的時候你最好要喝一些烈酒,但是不能太醉,也不能一點也不醉,這時候你也許會被馬頭琴感動得流淚,那是一種極好的體驗。馬頭琴也能演奏節奏快的曲子,比如《駿馬奔騰保邊疆》,節奏是很快的,配著敲打得一如疾風暴雨的木魚,讓人從心裡憐念那駿馬們踏來踏去的草場,如果是碰巧剛剛下過一場雨,想那草場是一塌糊塗的。演奏這種節奏快速的曲子不是馬頭琴的本色,馬頭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蒼涼。迂迴,哭泣般的渾渾的音色效果。二胡和馬頭琴相比,還有那麼一點點亮麗在里邊,馬頭琴即使演奏那些調侃一些的曲子,如蒙古民歌《喇嘛哥哥》,性的挑逗在這支曲子里明顯是很強烈的,但一演奏起來,還是不脫悲劇的味道。這悲劇的味道讓人產生強烈的及時行樂的慾望,這倒合乎常理,越悲傷的人越想去行樂。

『玖』 馬頭琴屬什麼類的民族樂器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樂器。
馬頭琴以琴桿上端雕刻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中心任務「奚琴「,因為它起源於東胡的」奚「(庫莫奚)。馬頭琴有梯型、方型、八角形等形狀。它的共鳴箱的框板用硬質木板做成,箱的兩面蒙以馬皮或牛皮。馬頭琴的弓是在兩弦的外面拉奏。多用於獨奏或自拉自唱。它的旋律深沉悠揚,音色寬廣優美。

據說,馬頭琴最早是由察哈爾草原上的小牧童——蘇和做成的。蘇和是靠老奶奶撫養大的,婆孫倆只靠著二十多隻羊過日子。蘇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幫助奶奶做飯。十七歲的蘇和已經長得完全象個大人了。他有著非凡的歌唱天才,鄰近的牧民都很願意聽他唱歌。

一天,太陽已經落山了,天一會比一會黑起來了。可是,蘇和還沒有回來。不但老奶奶心裡著急,連鄰近的牧民也都有點著慌了。就在人們十分焦急的當兒,蘇和抱著一個毛茸茸的白東西走進包來。人們圍過來一看,原來是匹剛出生的小馬駒。蘇和看著大夥驚異的眼光,便笑嘻嘻地對大家說:「在我回來的道上,碰上了這個小傢伙,躺在地上直動彈;」我一看沒人收拾它,騾馬也不知去向了,我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來啦。」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小白馬在蘇和的精心照管下;已經長大了。它渾身雪白,又美麗又健壯,人人見了人人愛,蘇和更是愛得不得了。

一天夜裡,蘇和從睡夢中被急促的馬嘶聲驚醒。他想起小白馬,便急忙爬起來,出門一看,只見一隻大灰狼被小白馬擋在羊圈外面。蘇和趕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馬渾身汗琳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來了很久了,多虧了小白馬,替他保護了羊群。他輕輕地撫摸著小白馬汗濕的身子,象對親人一樣地對它說:「小白馬呀!多虧你了。」

時間過得很快,一年春天,草原上傳來了一個消息,說王爺要在喇嘛廟舉行賽馬大會,因為王爺的女兒要選一個最好的騎手做她的丈夫。所以誰要得了頭名,王爺就把女兒嫁給誰。蘇和也聽到了這個消息,鄰近的朋友便鼓勵他:應該領著小白馬去參加比賽。於是,蘇和便牽著心愛的小白馬出發了。

賽馬開始了,好多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揚起了皮鞭,縱馬狂奔。到終點的時候,蘇和的小白馬跑在最前面。王爺下令:「叫騎白馬的上台來!」等蘇和走上看台,王爺一看,跑第一名的由來是個窮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親的事,無理地說:「我給你三個大元寶,把馬給我留下,趕快回去吧!」

「我是來賽馬的,不是來賣馬的研!」蘇和一所王爺的話,頓時氣惱起來。我能出賣小白馬嗎?他這樣想著,便毫不思索地說出了那兩句話。

「你一個窮牧民竟敢反抗王爺嗎?來人哪,把這個賤骨頭給我狠狠地打一頓!」不等王爺說完,打手們使動起手來。

蘇和被打得昏迷不醒,還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爺奪去了小白馬,威風凜凜地回府去了。

蘇和被親友們救回家去,在老奶奶細心照護下,休養了幾天,身體漸漸地恢復過來。一天晚上,蘇和正要睡下,忽然聽見門響,問了一聲:「誰?」但沒有人回答。門還是呼隆隆地直響。老奶奶推門一看:「啊!原來是小白馬!」

這一聲驚叫使蘇和忙著跑了出來。他一看;果真馬回來了。馬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蘇和咬緊牙,忍住內心的痛楚,拔掉了馬身上的箭。血從傷口處象噴泉一樣流出來。馬因傷勢過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來,王爺因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馬,心裡非常高興,便選了吉日良辰,擺了酒席,邀請親友,來進行慶賀。他想在人前顯示一下自己的好馬,叫武士們把馬牽過來,想表演一番。

王爺剛跨上馬背,還沒有坐穩,那白馬猛地一蹶子,便把他一頭摔了下來。白馬用力掙脫了韁繩,沖過人群飛跑.而去。

王爺爬起來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們的箭象急雨一般飛向白馬。雖然身上中了幾箭,白馬還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親愛的主人面前了。

白馬的死,給蘇和帶來了很大的悲憤,他幾夜都不能入睡。一天夜裡,蘇和在夢里看見白馬活了。他撫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時輕輕地對他說:「主人,你若想讓我永遠不離開你,還能為你解除寂寞的話,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個琴吧!」蘇和醒來以後,就按照小白馬的話,拿它的骨頭、筋、尾做成了一個琴。每當他拉起琴來,他就會想到對王爺的仇恨;每當他回憶起乘馬疾馳時的興奮心情,琴聲就會變得更加美妙動聽。從此,馬頭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們傾聽著這美妙的琴聲,忘掉了一天的疲勞,久久不願離去

『拾』 馬頭琴是哪個民族

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