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豬小腸味道鮮美可口,那該怎麼炒才比較好吃呢
尖椒50克、花椒10克、干辣椒20克、蔥段10克、薑片10克、雞蛋2枚、土豆淀老乾媽豆豉1湯匙,白酒1湯匙,醬油1湯匙,蚝油1湯匙,植物油適量,麵粉3湯匙。粉適量、香辣醬10克、雞精5克、糖3克、香油3毫升並不象豬肚那樣厚,還有適量的脂肪。根據豬腸的功能可分為大腸、小腸和腸頭,它們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腸最瘦,腸頭最肥。
㈡ 豬大腸哪個部位最好吃
火爆肥腸的話,最細最薄的那一段,大概有七十厘米長,四川俗稱箭桿腸也就是最後一段小腸;燒鹵要選肉厚有油的大腸,告訴你一個秘訣,紅燒肥腸最好不要撕掉太多的腸油,用玉米面搓洗,再用苦瓜燒制,不要用青筍,吃到後來你會發現苦瓜吃完了肥腸還有剩。還有一個地方叫做花腸,肉厚無油,炒得好很脆很好吃,但這段腸去腥不容易,還要改花刀,火候拿捏超過爆肚頭。希望滿意。
㈢ 豬大腸怎麼做好吃
豬大腸怎麼做好吃?
豬大腸因為含有一定的脂肪,所以又叫肥腸,是豬的內臟器官,具體什麼作用就不用說了吧,由於它的作用,使它變得很有韌性
雖然肥腸有異臭,但由於肥腸的口感以及特殊的味道,讓各大吃貨流連忘返,不過愛吃肥腸,我們一定要了解它
肥腸又分為大腸、粉腸、小腸、腸頭;腸頭比較肥,口感糯糯的,適合紅燒、鹵制,小腸、粉腸適合做湯,豬雜等,豬大腸做法就更多了,煎炒烹炸,怎麼做都好吃,如果讓我選的話,個人覺得還是爆炒比較夠味。
這道肥腸下酒又下飯,肥而不膩,口感脆嫩,是豬大腸的首選做法。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㈣ 是豬大腸好吃還是小腸好吃
1、豬大腸好吃些。豬大腸香,柔軟,豬小腸口感比較硬、嚼起來不香。
2、豬大腸簡介:
豬大腸是著名的客家菜,因三四十年代客家人很窮,便把動物的內臟也炮製成美食。豬腸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鈉、鋅、鈣、磷、鉀等元素,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適量的脂肪,營養價值很高。
3、爆炒豬大腸:
用料:豬大腸500克,青、紅椒共150克,水發木耳50克。調料:蔥1棵,姜1塊,蒜3 瓣,料酒、生抽各0.5湯匙,精鹽3茶匙,味精、香油各1茶匙,澱粉3茶匙,花生油1湯匙。
(1)先將豬大腸洗凈煮至八成熟,改刀成三角片,用料酒、姜腌漬。木耳、青紅椒改刀三角片,姜切片,蔥切段,蒜拍成茸。
(2)鍋加底油下蔥、蒜熗鍋,加青、紅椒、木耳、精鹽、味精炒熟出鍋。
(3)鍋加底油,下入豬大腸爆炒,加入精鹽、生抽、料酒後放入炒好的青紅椒,木耳翻炒,放入香油勾芡出鍋。
㈤ 豬小腸和豬大腸有什麼區別,怎麼做更好吃
豬腸子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大腸,小腸和腸頭。其中豬小腸的特點是韌性足,脂肪的含量少,製作灌腸和炒菜是非常不錯的。豬大腸脂肪含量其次,韌勁稍微差一些, 紅燒和香辣大腸都是非常不錯的。
㈥ 大腸和小腸哪個更適合炒著吃哪個適合燉著吃
豬小腸是適合炒菜吃的,營養豐富而且非常的干凈,首先先把小腸里里外外都清洗干凈,放上適量的鹽刷洗干凈兩遍之後。再用清水沖一下,干凈了之後,起鍋燒水水中,放入八角、醬油、白酒,再放辣椒,放入一點清水,等火開了把小腸放進去煮20分鍾,這段時間把香蔥切出來,大蒜切片,辣椒切圈,等小腸差不多了之後,把它盛出來。四鍋中倒入油,放入姜、蒜、辣椒炒香之後,再放入大腸裡面,五接著再放入白糖、姜、油、鹽、清湯翻炒均勻。六燉好後的大腸就做好了。然後可以放上自己喜歡的蔬菜,起鍋的時候還可以放入一點香菜。非常的香。
小腸里邊的營養非常豐富,有大量的鈣、鎂、鐵是人體必須要的成分,而且它的膽固醇非高,如果有高血脂高膽固醇的人不適合吃小腸,小腸可以止血、止咳,補虛也有很好的功效,一般人都可以吃,但是高血壓高血脂不能吃。肥胖者也不能吃,因為它非常的長胖。
㈦ 豬大腸小腸誰更有營養價值
豬腸是用於輸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強的韌性,並不象豬肚那樣厚,還有適量的脂肪。根據豬腸的功能可分為大腸、小腸和腸頭,它們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腸最瘦,腸頭最肥。
豬大腸每100克所含營養元素:
熱量196 (千卡)硫胺素0.06 (毫克)鈣10 (毫克)蛋白質6.9 (克)核黃素0.11 (毫克)鎂8 (毫克)脂肪18.7 (克)煙酸1.9 (毫克)鐵1 (毫克)碳水化合物0 (克)維生素C0 (毫克)錳0.07 (毫克)膳食纖維0 (克)維生素E0.5 (毫克)鋅0.98 (毫克)維生素A7 (微克)膽固醇137 (毫克)銅0.06 (毫克)胡羅卜素0.8 (微克)鉀44 (毫克)磷56 (毫克)視黃醇當量73.6 (微克)鈉116.3 (毫克)硒16.95 (微克)。
豬小腸營養成分:
熱量(大卡)65 鈉(毫克)204.8膽固醇(毫克)183鉀(毫克)142磷(毫克)95鎂(毫克)16蛋白質(克)10硒(微克)7.22鈣(毫克)7維生素A(微克)6煙酸(毫克)3.1鋅(毫克)2.77脂肪(克)2鐵(毫克)2碳水化合物(克)1.7
㈧ 怎樣辨別豬大腸和豬小腸
要看一下腸的大小,豬大腸比豬小腸形態上要大一些,一般大腸上比如盲腸和結腸,沿著腸的綜軸有結腸帶,由腸壁縱行肌增厚形成,有些還有結腸袋,在結腸帶附近由於漿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腸脂垂。所以大腸形態比小腸大。
看一下腸的切口,一般來說,大腸比小腸的腸壁厚,可以看一下切口處的腸壁厚度,比較一下,用手捏一捏感覺一下,就能看出來了。
(8)豬大腸和小腸哪個好吃擴展閱讀:
根據豬腸的功能可分為大腸、小腸和腸頭,它們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腸最瘦,腸頭最肥。豬大腸爆炒最為口味,湘菜一般喜歡爆炒做法,趁熱食用非常美味。
食療價值
性味甘平。常用來「固大腸」,作為治療久瀉脫肛、便血、痔瘡的輔助品。可用適當的葯物如槐花、枳殼納入腸中,扎定,煮熟食。古方也有作丸劑用的。如《奇效良方》豬臟丸,將槐花炒研為末,納入腸中,用米醋煮爛,作丸服。
㈨ 豬肉的哪個部位最好吃帶圖片的
豬肉到底哪個部位最好吃?
一、豬身上哪些肉能吃
(一)先說不能吃的肉。有人會說,豬身上就沒有不能吃的肉,你這是不懂二師兄啊。其實不是的,豬身上還真有不能吃的肉,一共有3個部分:
甲狀腺,俗稱栗子肉,外觀像板栗模樣圓球肉,有甲狀腺激素,吃了會擾亂激素分泌,表現出頭暈惡心,心律不齊。
囊包肉,豬肉里寄生囊蟲而形成的肉疙瘩。搞不好會活體混進人的身體,繁殖害人。
淋巴結,不好吃還有感染病菌的風險。
除此之外,還有個部位要慎吃,就是血脖肉,經常打針注射,又是淋巴結集中的地方,還是甲狀腺所在位置,外行很難清除干凈,吃著有風險,吃它要慎重。
(二)除此之外的豬肉都能吃。這里不用生理學名詞,就用廚房概念介紹豬肉的部位和名稱。從頭到尾排列:
豬頭。分豬臉肉和豬頭肉,包括豬耳、豬舌。
槽頭肉。血脖肉。
梅花肉。上肩部位。
肋條肉。分前排肉和排骨肉。
前胛肉。前腿部位。
裡脊肉。靠著脊骨的整條肉。
五花肉。軟肋部位。
囊膪肉。下乳部位。
坐板肉。後臀部位。
後腿肉。
豬蹄。
豬尾巴。
豬下水。
(烀豬肉是我國最原始的吃法,如今早就成了地方名菜,在東北最為普遍。吃之前的處理就像大爺這樣,火燎再刮洗干凈,整體入鍋,烀個爛熟,好吃的不得了。)
二、豬身上哪些肉好吃
有句俗話,「只有不會做的廚子,沒有不好吃的肉」。尤其是豬肉,不同部位都有不同做法,出來不同的風味和口感,滿足不同場景的需要。
我們還按著順序介紹,只說比較典型的部位,也就是常做到的、有名堂的肉菜:
(一)豬肉部分
前胛肉。最佳肥瘦對比,3:7,而且脂肪混在瘦肉里,不像肋條肉和五花肉那樣截然分開。適合所有做法,燉蒸煎炸,餃子丸子首選。
排骨肉。簡稱排骨,紅燒、清燉、粉蒸都是美味啊。
裡脊肉。最適合爆炒,好看好吃。滬菜的大排用的也是這塊肉。
五花肉。最適合做紅燒肉、米粉肉。
後臀肉。做回鍋肉,鹵肉。
脖子肉。除了剁餡還是剁餡。
囊膪肉。也是剁餡。
(二)豬雜部分
豬臉肉。也叫豬頭肉,鹵啊。還有豬耳朵、豬舌頭,鹵出來就是豬頭鹵三寶。
豬頭。這個要單列。兩種做法:一是連皮整個大鍋里煮熟,歷史上有名堂的菜,江淮菜里和東北菜里叫烀豬頭,做好了是豬肉菜餚里最最香的一道菜;二是去了豬臉,單獨烀熟,也是囫圇個的烀。那個香,寫到這里就忍不住饞涎欲滴。
豬蹄。鹵、清燉、紅燒,絕味絕菜,無與倫比。
豬尾巴。鹵和紅燒,只是因為個小量少,不易買著。因而吃的較少。
腿骨。清燉了,有肉有湯,肉香湯鮮。
(三)豬下水
心肝肺。各自等份清燉湯,鮮、鮮、鮮!
豬肚。爆肚尖、溜肚片、肚包雞、二補鍋……
豬大腸。九轉大腸、葫蘆頭、各種燒、鹵……
豬腰子。腰花菜式說不完。
豬小腸。主要用來做腸衣和手術線,很少吃到。
(紅燒肉里東坡肉,好吃到什麼程度?把外國人都給鎮住,感覺著要成為中餐代表了。)
三、豬身上哪些肉最好吃
(一)屠夫說的三塊
護心皮。只要傳統手工殺豬,這塊肉別人甭想吃到,都屠夫和主家共享,市場上絕對買不到。
心肝肺。殺豬菜主角,就是和護心皮一起燉了。
腹腔挨著脊骨的裡脊肉。這塊肉的確是豬身上最好吃的一塊肉,比護心皮還要好,只是太少了,挨著脊骨一邊一小溜。爆炒最香。而且剛殺的豬,割下來爆炒。這塊肉無法買到。因為家養的豬,屠夫不給你留,當頓吃了。商品豬生長時間短又活動少,這塊肉弱到基本割不著。
(把回鍋肉做到這樣,誰還能說不是最好吃?)
(二)賣肉說的三塊
裡脊肉。這塊肉賣的最快,喜歡炒肉的首選裡脊肉,好切好炒。
排骨肉。這塊肉最先賣完,因為不像裡脊肉,還有肥肉連接,賣肉的會故意壓一壓,目的是捎帶上肥肉。
五花肉。其實三樣肉賣的一樣快,去肉市晚點就會發現,肉還很多,這三樣肉都基本沒了。
(喝酒人要說這個菜不是最好吃的就不算喝酒人。)
(三)廚師說的三塊
紅燒肉。紅燒肉很多菜式,首選東坡肉,燒肉類首選。
回鍋肉。和青椒炒肉一起,位列炒菜之首。
米粉肉。蒸肉類首選。
最後結論:只有不會做的廚子,沒有不好吃的豬肉。至於到底哪個部位最好吃,我實在說不上來。要不您來說道說道?
㈩ 豬大腸和豬小腸的區別
一、豬大腸和豬小腸的區別
豬大腸就是我們所豬的內臟器官,豬腸是用於輸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強的韌性,並不象豬肚那樣厚,還有適量的脂肪,所以長久的累積是會有一股味道的,就是俗稱的臭味。
豬小腸特徵瘦細。豬小腸營養價值高,還具有清熱祛火、涼血止血、補氣益氣、調理腸胃、滋陰補陰、消暑解暑、開胃消食的營養功效。
一般大腸口徑較粗,腸壁較薄,盲腸和結腸還具有三種特徵性結構在腸表面,沿著腸的綜軸有結腸帶,由腸壁縱行肌增厚形成;由腸壁上的橫溝隔成囊狀的結腸袋,在結腸帶附近由於漿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稱腸脂垂。所以形態比小腸要大。
大腸好吃,辨別時,大腸比小腸粗,短一些,大腸干凈一些,小腸一般是用來做香腸的外衣。
二、豬大腸簡介
豬大腸是著名的客家菜,因三四十年代客家人很窮,便把動物的內臟也炮製成美食。豬腸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鈉、鋅、鈣、磷、鉀等元素,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適量的脂肪,營養價值很高。
爆炒豬大腸
用料:豬大腸500克,青、紅椒共150克,水發木耳50克。調料:蔥1棵,姜1塊,蒜3 瓣,料酒、生抽各0.5湯匙,精鹽3茶匙,味精、香油各1茶匙,澱粉3茶匙,花生油1湯匙。
1、先將豬大腸洗凈煮至八成熟,改刀成三角片,用料酒、姜腌漬。木耳、青紅椒改刀三角片,姜切片,蔥切段,蒜拍成茸。
2、鍋加底油下蔥、蒜熗鍋,加青、紅椒、木耳、精鹽、味精炒熟出鍋。
3、鍋加底油,下入豬大腸爆炒,加入精鹽、生抽、料酒後放入炒好的青紅椒,木耳翻炒,放入香油勾芡出鍋。
三、豬小腸簡介
豬腸有潤燥、補虛、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弱口渴、脫肛、痔瘡、便血、便秘等症。
1.新鮮豬腸,呈乳白色,質稍軟,具有韌性,有黏液,不帶糞便及污物;
2.變質豬腸,呈淡綠色或灰綠色,組織軟,無韌性,易斷裂,具有腐敗惡臭味不易購買。
豬腸適於燒、燴、鹵、炸。
豬大腸和豬小腸的區別有很多點,豬大腸是煮的內臟器官,有很強的韌性,也比較大、粗一些,平時我們都比較喜歡吃豬大腸,爆炒著吃格外好吃。豬小腸營養價值比較高,吃法也很多,但是我們不常吃,一般用來做香腸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