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做法 » 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人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人

發布時間: 2022-04-12 20:09:34

⑴ 貝多芬是哪國人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是德國人。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

⑵ 貝多芬是哪國人

德國。

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2)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人擴展閱讀:

早年經歷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

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貝多芬13歲時的肖像畫貝多芬13歲時的肖像畫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完成《三首鋼琴奏鳴曲》(woO36)。

貝多芬青年時期的畫像貝多芬青年時期的畫像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於維也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貝多芬

⑶ 貝多芬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

貝多芬不是德國人也不是法國人,而是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人。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

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貝多芬的創作特點: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繫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徵。

⑷ 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 音樂家。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 女兒。

⑸ 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音樂家

名字: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生日:1770年12月16日 星座:射手座 出生地: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城市--波恩 地位:德國作曲家,鋼琴家 「竭力為善,愛與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貝多芬(1792年手記)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生於夫拉芒家族,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叫魯特維克,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團長,父親是一個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一個女僕,一個廚子的女兒。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分,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關在家裡,或整天逼在羽管鍵琴旁邊練習。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弗朗茨·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Johann Albrechtsberger,1736-1809)和安東尼奧·薩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愴》、《月光》鋼琴奏鳴曲和「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聰;他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貝多芬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第三「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月光曲》、《悲愴鋼琴奏鳴曲》、《庄嚴彌撒曲》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⑹ 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人

貝多芬是德國人。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在這個世界頂級音樂家身上我們認識到「苦難成就偉大」,即使命運捉弄,即使聽不到命運的希望之聲,仍然堅持自己的信仰,用心譜寫出震撼世界的聲音。

作品

貝多芬在創作中期寫就了大量曲目,其中包括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熱情》、《第四鋼琴協奏曲》、《祖莫夫斯基四重奏》、《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歌劇《費德里奧》。他的第四、第五交響曲也誕生於這一時期,尤其是《第五交響曲》,其主題世界聞名,是音樂創新性進程中的一個標志。

同樣具有創新意義的是他的《第六交響曲》,即《田園交響曲》,在這部交響曲中,貝多芬利用木管樂器模仿了當地鄉下的鳥鳴聲。第七、第八交響曲的問世,則標志著充斥著管弦樂名作的時代的終結。

⑺ 貝多芬是哪個國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生於德國波恩市,祖籍佛蘭德

主要作品:

交響曲:
貝多芬 C大調第一交響曲
貝多芬 D大調第二交響曲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貝多芬 降B 大調第四交響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 A大調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調第八交響曲(悲愴)
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
協奏曲:
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 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序 曲:
貝多芬命運序曲
貝多芬 《科里奧蘭》序曲
貝多芬 《萊奧諾拉》序曲
貝多芬 《菲岱里奧》序曲
貝多芬 《愛格蒙特》序曲
其 他:
貝多芬 G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 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悲愴》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熱情》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黎明》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田園》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暴風雨》
貝多芬 鋼琴曲《致愛麗絲》
貝多芬 鋼琴曲《月光曲》
貝多芬 管弦樂曲 《土耳其進行曲》
奏鳴及練習曲:
作品49之2(G大調)
之1(g小調)
作品79(G大調)
作品14號之1(E大調)
作品2之1(F小調)
作品14之2(G大調)
作品10之2(F大調)
作品10之1(C小調)
作品10之3(D大調)
作品13號(C小調也叫悲愴)
作品26號(降A大調)
作品27之1(降E大調)
作品28(D大調)
作品22(降B大調)
作品2之2(A大調)
作品2之3(C大調)
作品78(升F大調)
作品90(E小調)
作品7(降E大調)
作品31之3(降E大調)
作品54(F大調)
作品31之2(D小調)
作品27之2(升C小調月光)
作品31之1(G大調)
作品109(E大調)
作品110(降A大調)
作品81a(降E大調告別)
作品53號(C大調,華爾斯坦)
作品57號(F小調熱情)
作品101(A大調)
作品111(C小調)
作品106降B大調(錘子鋼琴)
相關文學作品,影視作品:
1《約翰.克里斯多夫》
2《名人傳》(羅曼.羅蘭)
3《復制貝多芬》
4《音樂巨人貝多芬》

⑻ 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人

貝多芬的國家介紹

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這個問題在網路上的流傳度還很高,很多網友現在還搞不清楚,其實貝多芬是純粹的德國人,他的出生地在波恩,他的父親母親都是正宗的德國人,所以他一生下來就屬於德意志民族,他一生中的主要精力都是在歐洲度過的,所以說歐洲就是他創作的搖籃。

關於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這個問題其實還有別的答案,因為雖然貝多芬出生在德國,但他經常周遊世界,在德國的周圍法國波蘭奧地利都留下過貝多芬的影子,貝多芬最後的人生時光是在波蘭度過的,所以很多人也認為他屬於波蘭民族。不過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判斷一個人屬於哪個國家肯定是要看他的出生地和他父母的籍貫,貝多芬是徹底的德國人,只是在波蘭住過一段時間。

其實貝多芬的官方資料上也詳細回答了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這個問題。貝多芬身上流淌著德意志民族的血液,他身上有著典型的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堅忍不拔,意志力超群,在他人生的最後時光貝多芬忍受著病痛的折磨,是他身上這種堅忍的意志幫助他戰勝了病魔和困難。

所以說,貝多芬是德國人民,堅韌富有創造力的德國人民。

⑼ 貝多芬是哪個國家的

貝多芬是德國人。

貝多芬是純粹的德國人,他的出生地在波恩,他的父親母親都是正宗的德國人,所以他一生下來就屬於德國人,他一生中的主要精力都是在歐洲度過的,所以說歐洲就是他創作的搖籃。

貝多芬全名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貝多芬是歐洲歷史上成就最高的音樂家,被後世的人尊稱為樂聖,由此可以看出他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多麼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世界音樂史上承前啟後的人物。

貝多芬的家世背景:

他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

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⑽ 貝多芬是什麼國家的人

貝多芬是德國人。
1、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 父親是當地碌碌無為的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貝多芬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但貝多芬常常遭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在五歲時患上中耳炎,八歲便開始登台演出。貝多芬在十一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當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十三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

2、貝多芬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
3、四十六歲時貝多芬聽覺完全喪失,依然堅持音樂創作。晚年的貝多芬創作最後幾首弦樂四重奏。1826年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去世。
4、他是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5、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