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做法 » 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發布時間: 2022-04-11 18:14:55

A. 葫蘆絲是什麼樂器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也較為流行.
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近年來受到廣大中小學生,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
傳統葫蘆絲屬簧管類樂器,其結構由一個葫蘆和兩根(或三根)竹管組成,葫蘆上端為吹嘴,下端與葫蘆連接的三根竹管為音管,其中,中間一根較粗較長的竹管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個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個音孔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個泛音孔(出音孔)和兩個穿繩孔.主音管頂端裝有金屬簧片,插入葫蘆,其尾端裝有軟塞子.(見圖一)
主音管音階排列(以全按下主音管一至七個音孔吹奏作「so1梭5為例」)從下到上依次為「mi咪[3]」.「sol梭[5]」.「la拉[6]」.「si西[7]」.「do多[1]」,「re瑞[2]」,「mi咪[3]」,「fa發[4]」,「sol梭[5]」,「la拉[6]」.
副主音管無按音孔,因此裝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蘆主音管左或右兩側,在葫蘆絲吹奏時,如將副音管底端軟塞取出,裝有簧片的副管音就與主管音一同響起,但副管音只能發一個音.
現常用的葫蘆絲有C調,D調,B調,F調等幾種.

B. 「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傣語稱「芘南母倒」。主要流傳於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是青年男女用來表達愛慕思念之情的樂器。在傣族民間神話傳說中相傳: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發,一個傣家小卜冒(小夥子)抱著一個大葫蘆,沖過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愛的小卜哨(小姑娘)……於是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個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蘆吹出了美妙的韻律。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願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

葫蘆絲發音優美、親切、略帶鼻音、含有憂郁的韻律感,古人雲之「彩雲之南獨神韻,繞梁三日音不絕」,葫蘆絲擅長於表達溫柔細膩的感情,給人以朦朧憂郁的美感。因為它的發音猶如抖動的絲綢那樣飄逸、親柔而得名「葫蘆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

巴烏流傳於我國西南邊陲的哈尼族、彝族民間,是一種彈簧震氣吹奏的樂器,外形類似笛子,常用於自娛自樂性的獨奏,極富民族特色,但在雲南主要流傳於西雙版納等少數民族集居的地區。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以前主要流傳於傣、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朴,極富表現力。在雲南,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舞台都能聽到葫蘆絲演奏的優美音樂。近年來在國內外頗受矚目。

葫蘆絲屬於簧管內樂器。常見的葫蘆絲是由一個作為共鳴腔的葫蘆和三根竹管組成。竹管插入葫蘆的一端有簧片。中間竹管為主管,兩邊為附管,主管上開有七個按音孔(上六下一)。副管無按音孔,一般只能發一下固定音,用作和聲以豐富其表現力。曲調多有深情、委婉之特點。

C. 吹葫蘆絲是哪個民族

葫蘆絲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發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廣泛使用的地方為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D. 葫蘆絲的簡介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發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常用於吹奏山歌、農曲等民間曲調。

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其音色獨特淳樸,外觀朴實、精緻,簡單易學,受到許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天然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簧片做成。整個葫蘆做氣室,葫蘆低部插進三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幾個音孔,稱為主管,兩旁是附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指傳統葫蘆絲),只能發出與主管的共鳴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發「3」音,右邊附管不發音(或發低音「6」音)。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氣室,葫蘆口做為吹口,通體長約30厘米。常見三管,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的葫蘆絲。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的竹管為主管,其餘為副管。主管上開幾個音孔,一般前六後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打一個洞,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

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這樣更方便於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復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a音,一管發e音,產生和聲效果。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 ,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 ,在兩支副管緊貼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線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用三根竹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製吹管僅長兩厘米。主管用於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4)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擴展閱讀

葫蘆絲的音調:

葫蘆絲,屬簧管耦合振動類樂器,共有高、中、低音3種類型,常用有D/E/F/G/A/B/等調。各民族之間風土人情、地域環境的不同使得葫蘆絲這種樂器在構造上也不盡相同。

由於傳統葫蘆絲在製作上有七個發音孔(主管),一個發音孔一個音(不能象竹笛那樣通過氣息的變化在一個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來),加上一個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個音來。所以一般傳統葫蘆絲通過移動宮音位置,改變原有的指法,理論上應該可以吹出五到六個調來,但由於受音域和音階排列的限制,傳統葫蘆絲只能轉四個調,而且常用的調只有兩個,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調(筒音作5)最為常用。

以C調葫蘆絲為例,除可以吹出本調(第三孔作1)還可以吹出 G調(筒音作「1」),它是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為基礎的六聲調式,在吹奏樂曲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樂曲都能演奏,要根據樂曲的音域情況適當的來選擇,最佳調就是以第三孔作「1」演奏,若樂曲需要轉調可通過更換葫蘆絲來解決,一般常用葫蘆絲有降B、C、D、F調等。

葫蘆絲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樣能達到三個8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內,最多不超過11度,為民族調式音階。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朴,柔美迷人,極富表現力,深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樂,還是專業舞台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動聽的聲音。

葫蘆絲常用於吹奏山歌、小調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抒情的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情深意長》等成為其代表性的經典曲目。葫蘆絲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 「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其動聽的聲音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E. 葫蘆絲是哪的樂器

葫蘆絲,是一種流行於雲南地區傣、彝、阿昌等民族的樂器。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
這種樂器用半截小葫蘆作為音箱,以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在葫蘆的竹管下端,嵌有銅質築片,中間較長的一根竹管開七孔。吹奏時,口吹葫蘆細端,指按中間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時,左右兩根竹管同時發出固定的單音,與旋律構成和音。葫蘆絲音色柔和,常用於獨奏和合奏。

葫蘆絲是由一個葫蘆和一根主管兩根副管構成的。是全手工作的。管內有簧片,而簧片的製作對技術上的要求特別高,它基本上決定了葫蘆絲的音色和壽命,而葫蘆絲的價值也就在簧片上了。演奏時是氣流通過葫蘆傳遞使簧片振動產生聲音。另外葫蘆絲因配上了副管,演奏時就多了一到兩個附加音,顯得更加豐滿而熱烈,音色優美飄逸!葫蘆絲分為高音葫蘆,中音葫蘆和低音葫蘆。一般葫蘆大音低,葫蘆小音就高。挑選葫蘆絲要注意幾點:一是音準程度,特別是低音5和3;二是高音區要明亮,無雜音,中音無沙音;三是主管和副管要協調;最後就是外觀無開裂,破損。一般未曾吹過的葫蘆絲剛開始要用些力,吹了一段時間後,音色就會變美,吹也輕松多了

網路MP3搜索頻道有一個中國民樂專題
裡面有很多葫蘆絲的精彩曲目

F. 「葫蘆絲」是我國古代哪地區常見的民族樂器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

G. 葫蘆絲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樂器

葫蘆絲是簧管樂器,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
葫蘆絲:簧管樂器,又叫葫蘆簫。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
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為「篳朗叨」,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它是把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竹管下端,嵌有銅簧片,中間一根較長的竹管開七個按音孔,前六後一,可吹出由(g~g1)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為主管。其餘兩根是副管,只設簧片、不開音孔,葫蘆柄端開有送氣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時,主管奏主旋律,副管發單音,形成和聲效果,音色柔美悅耳。 阿昌族的葫蘆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潑勒翁」,意為「有葫蘆的簫」。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條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簫為「拜洪廖」,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的竹製吹管僅長兩厘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著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1958 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 個音。近年來,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H. 葫蘆絲是我國古代哪個民族樂器

葫蘆絲是中國古代傣族樂器。
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葫蘆絲發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絲(或葫蘆蕭)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也較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製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樂聲。
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

I. 葫蘆絲是那個民族的樂器

葫蘆絲是傣、佤、阿昌、德昂和布朗等族的樂器它有一個八度的音.聲音婉轉動聽.

J. 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葫蘆絲發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天然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簧片做成,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低部插進三根粗細不同的竹管。

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七個音孔,把它稱為主管,兩旁是附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指傳統葫蘆絲),只能發出與主管的共鳴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發「3」音,右邊附管不發音(或發低音6音)。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音箱 ,葫蘆咀做吹口,常見者以各自裝有一片舌簧的3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底部。通體長約30厘米。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者。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一根為主管,其餘為副管。

主管上開7個音孔,前六後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開通,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

這樣更方便於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復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a音,一管發e音,產生和聲效果,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

(10)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擴展閱讀:

葫蘆絲是德宏傣族群眾最喜歡吹奏的傳統樂器之一。葫蘆絲,傣語稱"篳朗道",意為"用葫蘆做成的吹奏樂器"。民間吹奏葫蘆絲,

一是老年人自娛自樂,排遣孤獨,內容多為敘事性的古調,音符悠長、蒼涼、凄楚,是老年人懷古、排遣孤獨感的方式之一;

二是年輕人談情說愛時,吹奏葫蘆絲傳遞情感,曲調優美、抒情、浪漫。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

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

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在中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