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玉門關是那個省
是甘肅省,萬里長城的最西頭嘉玉關,有春風不渡玉門關的詩句。
『貳』 玉門關是在現在的哪個省
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區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約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遺址區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南至南三墩。
核心區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東西線性分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0.5公里。現遺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長城遺址18段,已對遊客開放有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和當谷燧周邊漢長城遺址。
(2)玉門關在哪個省擴展閱讀:
公元前約770——221年,月氏、烏孫相繼駐牧。
公元前138年 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聯絡月氏,共破匈奴。
公元前121年 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敗匈奴。當年置武威、酒泉郡。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08年趙破奴出敦煌,破姑師。遂「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
公元前104年 貳師將軍李廣利出玉門伐大宛,不果,退兵敦煌,上書請求罷兵。漢武帝怒,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斬之。」貳師恐,因留屯敦煌。
公元25年竇融據河西,自稱五郡大將軍,敦煌屬之。
公元73年 班超帶三十六吏士出使西域。
公元75年 漢肅宗詔班超回都,被西域諸國抱馬勸留。
公元93年班超為西域都護。
公元102年 班超奉詔由西域經敦煌返回洛陽。
公元107年 絲綢之路歷經三絕三通,復為安道。
公元266年 敦煌和尚竺法護西遊歸,始譯經典。
公元275年 敦煌令狐豐建造河倉城。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漢學家斯坦因等多次私探玉門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玉門關
『叄』 玉門關在哪個省市
就在敦煌附近玉門關到底在哪裡,但地理位置很不統一,玉門關多次出現在文獻內,你去玩,這目前來說還是考古界的一個謎,導游會介紹。
目前的玉門關,玉門關坐落在今甘肅河西走廊酒泉至敦煌一帶。但是是不是各種詩詞文獻中提到的當時的玉門關呢?沒人知道。
只能說。
從漢以來
『肆』 玉門關在哪個省哪個市
位於 甘肅省 敦煌市
『伍』 玉門關的地理位置
玉門關
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陽關,玉門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車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翻超阿爾金山,就可以到達青海省的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薩。今天前往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飄渺的海市蜃樓;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這些景物與藍天、大漠、綠草構成了一逼遼闊壯美的神奇畫面。提起玉門關首先要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大約公元前121年---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玉門關。
『陸』 玉門關在哪個省
古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71公里小方盤城(一說位於大方盤城)。 中國漢代長城西段重要關口。古代內地通往西域的門戶。因昆侖山之玉石經此運往內地得名。古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71公里小方盤城(一說位於大方盤城)。 1982年在小方盤城西5公里馬圈村發掘一處古關遺址,據考證為古玉門關的一部分。漢武帝開辟河西後置關。元封三年(公元前108)自酒泉築亭障至玉門,遂為長城關隘。唐代(一說六朝),因自安西星星峽通伊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附近)道路日益重要,將關址東移至合河戍(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宋以後關漸廢圮。玉門關地當河西走廊西端,北依天山余脈,南鄰阿爾金山麓,疏勒河自東而西流經關北,沿河兩岸水草豐足,為天然通道。元封三年,大將趙破奴率騎出玉門,破車師(古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西)。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太初三年,李廣利兩度伐大宛(今蘇聯費爾干納盆地),均出師玉門。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竇固攻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俱經玉門關。
『柒』 玉門關屬於哪個地區
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記載,漢武帝為抗禦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辟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分段修築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築塞至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築塞至玉門關。王莽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關閉,漢塞隨之廢棄。東漢初,西域大道北移,後坑以西的塞牆再未復建,在小方盤城西側新築南北向塞牆,塞牆以南掘壕置「天田」(壕內平鋪細沙,以檢查越塞者的足跡),直至陽關(位於今敦煌西南的南湖鄉)。敦煌一帶的漢代障塞烽燧,一直沿用至魏晉時期。東晉以後,逐漸廢棄,鮮為人知。1906~1916年,英人斯坦因(AurelStein,1862~1943),兩次對敦煌境內漢代烽燧遺址進行考察、編號,獲漢代簡牘700餘枚。1944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合組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調查了南湖、小方盤城遺址及其以東的漢代烽燧遺址。1979年以來,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河西漢代障塞烽燧遺址進行全面調查,並對敦煌西北的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進行了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捌』 玉門關在哪個省份
俗稱小方盤城,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
『玖』 雁門關和劍門關,玉門關各位於哪個省的市縣
雁門關 在山西代縣城西北20公里雁門山腰
劍門關是古今聞名的雄關險隘,位於四川廣元南50公里的劍閣縣大劍山口
玉門關 玉門關在甘肅敦煌西北75公里的戈壁灘上,是漢代以來通往西域諸國最西邊的國防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