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都必吃特色美食
成都必吃特色美食
成都必吃特色美食,四川成都的歷史十分的悠久,發展到目前已經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文化體現在當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成都的靈魂所在,接下來一起來看看成都必吃特色美食都有哪些。
成都必吃特色美食1
一:三合泥
三合泥是四川成都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前在成都很多地方都能買到,但是如今已經漸漸絕跡於都市生活了。三合泥是用大米、糯米和黃豆為主料精心製作而成的甜點,雖然看起來不好看,但是口感柔滑軟糯、酥香油潤,別具特色。在錦里還能見到這種手藝,還能買到地道的老味道。
二:糖油果子
糖油果子是四川成都的傳統小吃,是用糯米、紅糖和芝麻為主料,先油炸,再裹上白芝麻,最後用竹簽串起來即可。看起來色澤黃亮,吃起來外酥里糯、香甜可口。
三:三大炮
三大炮在成都美食里算是名氣很響亮的一個,因為在製作的過程中會發出「當、當、當」的聲音,所以取名三大炮。吃起來香甜可口、不膩不粘。不過由於成都的高速發展,製作三大炮的這門手藝日漸衰落,現在能買到正宗三大炮的只有文殊坊和錦里這兩個地方了,其他很多地方只有在每年舉行一些大型活動時才能買到。
四:油茶
四川的這個油茶和北方人喝的油茶可不是一個東西,四川油茶是用黃豆和大米為原料製作出來的可以當早餐的小吃,麻辣鮮香。
五:缽缽雞
缽缽雞是成都的傳統名小吃,是把煮好的雞肉用竹簽串起來,然後放進調好料汁的「缽缽」里,吃起來皮脆肉嫩,麻辣鮮香,被成都人命名為優質名小吃。缽缽雞是每一位來到成都的外地遊客都忍不住要品嘗的美食。
六:冰粉
冰粉是四川農村人夏天最喜歡吃的小吃,是用一種植物的種子經過反復搓揉出的汁液凝固而成的美食。吃的時候加上一點紅糖,清涼、冰爽,大人小孩都很愛吃。
七:冒菜
冒菜是成都的特色美食之一,是把各類食材放在調好的湯里煮熟,然後配上調料一起吃。也有人說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火鍋是一群人的冒菜,但是其實冒菜和火鍋還是有區別的,冒菜的湯是可以直接喝的,而火鍋的鍋底一般是不會有人直接喝的。
八:張飛牛肉
張飛牛肉是四川閬中的特產,因為這種牛肉表面墨黑內心紅亮,很像張飛的形象,所以就稱為張飛牛肉。吃起來不幹、不軟、不硬、越嚼越香,是四川省級天府旅遊美食。正宗的張飛牛肉還真不是什麼地方都能買到的,而錦里美食街里吃到的張飛牛肉味道實屬地道。
成都必吃特色美食2
1、擔擔面
擔擔面是四川成都和自貢著名的地方傳統麵食小吃,據說源於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因而得名。擔擔面是將麵粉擀製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肉末而成,具有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的特點,吃時香氣撲鼻,十分入味。
擔擔面是四川小吃中的代表性食物,人們必品嘗的四川小吃之一,2013年,擔擔面入選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評選的「中國十大名面條」,更是入選由中國烹飪協會主辦「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四川榜名單,還被中國旅遊協會評定為「中國金牌旅遊小吃」、「四川金牌旅遊小吃」稱號等。
2、鍾水餃
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中國金牌旅遊小吃中華名小吃作為四川的一道有名的小吃,鍾水餃也稱「荔枝巷水餃」,也是四川省成都市地方傳統小吃之一,有「中華名小吃之稱」。鍾水餃有皮薄、餡嫩、味美等特點,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鍾水餃獲得「中華名小吃」榮譽,還獲得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成都市名小吃」稱號。
鍾水餃更是入選由中國烹飪協會主辦「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四川榜名單,還被中國旅遊協會評定為「四川金牌旅遊小吃」稱號。
3、抄手
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中國金牌旅遊小吃抄手是四川著名的小吃,四川人把「餛飩」叫作「抄手」,據說是因為它皮薄易熟,抄手之間,就已煮熟上桌。抄手皮薄餡嫩,爽滑鮮香,湯濃色白,按口味不同,又有紅油抄手、老麻抄手、清湯抄手。
其中,龍抄手是四川抄手的代表,是成都市著名的傳統小吃,迄今已有70餘年的歷史了。龍抄手獲得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成都市名小吃」的稱號,更是入選由中國烹飪協會主辦「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四川榜名單,還被中國旅遊協會評定為「中國金牌旅遊小吃」、「四川金牌旅遊小吃」稱號等。
4、缽缽雞
缽缽雞起源於樂山,廣泛流傳於成都、樂山等地,是成都及四川著名的傳統特色小吃,屬於川菜系,從清代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缽缽雞是以陶器缽盛放配以麻辣為主的佐料,加上多種調料的去骨雞片拌和而成,有皮脆肉嫩,麻辣鮮香,甜咸適中的特色。缽缽雞於1990年獲成都市個體名小吃優質獎,199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質名小吃。我推薦比較出名的缽缽雞,如缽客藤椒缽缽雞、祥和祥缽缽雞。
5、趙小熙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作為中國傳統小吃,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也寄託著許多人酸甜的童年回憶,喜識致力於實現傳統與潮流的碰撞,探索冰糖葫蘆的更多可能,讓更多人重拾童年的甜蜜,也讓冰糖葫蘆這一傳統小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6、賴湯圓
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中國金牌旅遊小吃賴湯圓,即湯圓,是四川省成都市傳統名小吃,創始於1894年,迄今已有百年歷史,一直保持了老字型大小名優小吃的質量,其色滑潔白,皮粑綿糯,甜香油重,營養豐富。
賴湯圓以湯圓煮時不爛皮、不露餡、不渾湯,吃時不粘筷、不粘牙、不膩口的特點,滋潤香甜,爽滑軟糯,成為成都最負盛名的特色小吃。賴湯圓獲得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成都市名小吃」的稱號,入選由中國烹飪協會主辦「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四川榜名單,還被中國旅遊協會評定為「中國金牌旅遊小吃」、「四川金牌旅遊小吃」等稱號。
7、串串香
串串香,起源於四川成都,不僅是四川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之一,也是草根美食最大眾化的體現,串串香實際上是火鍋的另一種形式,所以人們又往往稱其為小火鍋。「串串香」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這是一種以竹簽串上各種菜,將其放進滾燙的火鍋中涮著吃的小吃
風味濃郁、菜品豐富,深受食客喜愛。串串香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鮮明的特色遍布於全國眾多城市,已成為四川味道的代表之一。據我了解,成都串串香以鋼管廠五區小郡肝串串香、玉林串串香比較著名。
8、甜水麵
成都市名小吃甜水麵又叫棒棒面或棍棍面,是四川省成都市很有名的一道地方特色小吃,因為重用復制醬油、口味回甜而得名。甜水麵的面條如筷子頭一般粗,入口很有嚼勁,澆上花椒油紅油
調入復制醬油,入口微甜,最後撒上芝麻和花生碎,色澤紅潤,充滿食慾。勁道的面條配上脆脆的花生碎,咸香略甜,香辣並重,滑爽綿韌,吃起來感覺爽快,吃完後感覺痛快。甜水麵更是被成都市政府評為「成都市名小吃」。
9、蛋烘糕
成都市名小吃蛋烘糕始於清代清道光廿三年,源於四川省成都市,因吃起來酥嫩爽口,口感特別好,而成為四川成都著名特色小吃。蛋烘糕做法十分簡單,把雞蛋、發酵過的麵粉加紅糖調勻,在平鍋上烘煎成型
再加入各種不同的餡料,一個鬆鬆軟軟、香甜可口的蛋烘糕就完成了。做成後的蛋烘糕香噴噴、金燦燦,綿軟滋潤,外皮酥脆,營養豐富。蛋烘糕常見的餡心有白糖芝麻、仁錦、八寶、水晶、蜜棗、泡豇豆、火腿等,在成都大街小巷和許多名小吃店比較常見。蛋烘糕和三大炮、鍾水餃等一起被成都市政府評為「成都市名小吃」。
10、雞絲涼面
成都市名小吃雞絲涼面是四川成都著名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廣泛流傳於成都等四川等地,在四川全省有很大影響,被成都市政府評為「成都市名小吃」。其特點是多味調合,清爽利口,面條有筋力,為夏季佳品。傳統雞絲涼面的做法很簡單,將機制的面條入沸水中煮熟
煮時不能煮得太軟,撈出放案板上趁熱灑熟菜油少許,抖散快速降溫,到互不粘連且已冷卻為止,成為涼面。然後放在大盤子上,加色拉油和麻油拌勻,盤底放入開水燙熟的綠豆芽。再將雞絲鋪放在面條上(雞胸肉煮熟,放冷後切絲),加上芝麻醬等各種調味料調勻,澆到面上再撒下蔥花和碎花生米即可。
成都必吃特色美食3
1、夫妻肺片
成都還有富有麻辣「怪味」的小吃,如怪味雞塊、怪味兔肉、涼拌肚條、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怪味用紅油、花椒粉、窩油、麻醬、白糖、香油等十幾種調料配製而成,香味濃烈,味中有味。
在用料上更為講究,以牛肉、心、舌、肚、頭皮等取代最初單一的肺。
2、酸辣豆花
酸辣豆花多以攤擔形式經營,普遍流行於城市和農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小吃。用醬油、醋、辣椒面、味精調成味汁,放入事先熬燙的豆花,撒上芽菜末、油酥黃豆、大頭菜末和蔥花即成。酸辣豆花口味酸辣咸鮮,豆花細嫩,配料酥香,味濃滾燙,別有風味。
3、龍抄手
「中華名小吃」。抄手有紅油、清湯、雞汁之分,紅油的「麻辣鮮香」,清湯的「皮薄肉香」,雞汁的「濃郁回味」,味道都不錯。
4、陳麻花
陳昌銀麻花俗稱陳麻花,味道酥軟,口味獨特,如今幾乎成為了重慶磁器口古鎮的代名詞,也成了重慶特色小吃的典範代表,成為了重慶的一張名片。
5、毛血旺
川菜早在千餘年前就頗負盛名,以其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百菜百昧,一菜一格」的獨有特色。成都真可謂老饕們的天堂,從本地的小吃、冷盤炒菜、蒸菜、湯菜到北京烤鴨,蘭州拉麵再到日本料理、韓國燒烤都能吃到。當然,如果到了成都不品嘗一下成都本地美食,我不知道你回去以後怎麼向朋友們炫耀你來過成都。
6、肥腸雞
肥腸雞,可謂是成都最有特色的美食之一。肥腸雞好吃的秘訣在於店家用雞湯煮肥腸,放入秘制醬料爆炒出來的肥腸雞,肥腸綿軟耙糯,雞肉爽口細嫩,蘸上加入了高湯的秘製作料碟,味道一個爽字,麻辣入味,看著就有食慾。
7、南充鍋盔灌涼粉
南充鍋盔灌涼粉,是四川省南充市的著名特色小吃,該品既有新鮮出爐鍋盔的香脆,熱氣騰騰,又有川北涼粉的晶瑩剔透,麻辣綿軟。芳香可口,獨具特色。另廣安市武勝縣也有一道類似小吃,叫做武勝涼粉鍋盔。
8、芋兒雞
芋兒雞,可謂是四川美食里的另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將精選的雞肉、芋頭放在一起燉,配上花椒、蔥、生薑等作料,當然,最重要的是少不紅油。雞肉滑潤可口,芋頭酥而不爛,入口即化的感覺實在讓人難以忘記。
9、兔頭、兔丁
在四川話里,把「吃兔頭」叫成是「啃兔頭」。在成都,吃兔頭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當初的`兔頭就像當初的夫妻肺片一樣,是邊角廢料,常常用小鍋煮著,沿街叫賣。兔頭上的肉比兔子其他部位的肉都要細嫩,而五香兔頭,味道鮮香,色澤紅潤,是一種角色美味。
10、川北涼粉
在四川,最有名的涼粉莫過於川北涼粉。川北涼粉發源於南充市,問世於清朝末年,以其獨具紅辣味醇、鮮香爽口的川味風格飲譽巴蜀,流傳至今。
② 四川人早餐吃什麼 看了保證讓你大吃一驚
1、紅油抄手。紅油抄手是川渝地區的特色小吃,屬於川菜系 。抄手類似於餛飩,皮薄而潤滑,但是它比餛飩還要小一點 。它的做法也不復雜,豬肉碎末放入盆中後加清湯、雞蛋液、味精等攪拌均勻,形成餡心,然後用抄手皮包起餡心,讓它呈現菱角的形狀。這道美食在四川很受歡迎,愛吃的四川人一天三餐都離不開它。
2、南充米粉。南充米粉是四川南充的一道非常有名氣的小吃。據說,南充人一直有早餐吃米粉的習慣,而南充米粉都是他們最愛的一道早餐美食 。南充米粉湯鮮味美、營養豐富,幾乎可以說是老少皆宜 。每當早餐的時候,吃上一碗真的非常過癮。
3、四川油茶。四川油茶是四川本土特有的一道風味美食。雖說是「茶」,其實確是一道美食。它不像北方的油茶,做法是先用米粉調和成米漿,再放上榨菜、黃豆、花生等等配菜,最後潑上辣椒面。傳統的製作四川油茶的米漿需要先磨米粉,再用水調開,最後放在開水裡煮成稀稠合適的米漿。正宗的四川油茶香濃可口,鮮爽開胃。
4、葉兒粑。葉兒粑也可稱為艾饃,是四川非常傳統的一道美食。每逢佳節,四川人都會製作或購買葉兒粑。葉兒粑的做法不是特別容易,製作過程選料考究, 需要精細的工藝,製作完成的葉兒粑色綠形美、細軟爽口 。把它當成早餐的多半是四川的老一輩人,現代人多數不選擇它作為早餐。但是,作為早餐,它的適用范圍更大一點,清香爽口,適宜吃辣或不吃辣的人群。如果你去四川旅遊卻又吃不慣辛辣的早餐,你就可以選擇葉兒粑。
5、綿陽米粉。綿陽米粉在四川也很受歡迎。可能會有人問它跟南充米粉有什麼區別。二者不同之處在於綿陽的米粉要細一些,它很像米線卻是米粉,它的口感比南充米粉更有彈性。可能去四川旅遊或者出差的外地人品不出二者的區別,但是 很多四川的本地人一聞就知道它們分別是什麼米粉了。
6、峨眉豆腐腦。峨眉豆腐腦不同於我們日常見到的清涼解暑的豆腐腦。在製作方法和傳統意義上也和一般豆腐腦有很大區別。一般的豆腐腦以豆花為主,而峨眉豆腐腦卻不是。早餐吃上一碗,既補充了能量又不會有讓人難受的飽腹感。
③ 四川特色美食小吃排名榜
四川著名小吃排行榜!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四川,實在是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這里不僅有讓人流連忘返的優美景色,更誘人的是那一年365天都吃不完的美食,且不說早已名揚天下的川菜,四川的各種小吃已經足夠使人口水長流了!
來源:廚影美食
龍抄手
抄手是四川人對餛飩的特殊叫法。龍抄手創始於上世紀40年代左右,當時春熙路"濃花茶社"的張光武等幾位伙計商量合資開一個抄手店,取店名時就諧"濃"字音,也取"龍鳳呈祥"、「龍騰虎躍」之意,定名為"龍抄手"。
當時,抄手在成都多有店鋪銷售,要想生意做得活,做得好,首先要講究質量和特色。據說,張光武等股東很注意汲取前人的經驗。當時,曾有人向他們介紹:古時候做抄手要講究兩點,一是湯要清。
二是餡要細。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記有一煮餛飩法:「細切肉臊子,入筍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醬少許和勻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擀薄用。」
龍抄手汲取了這兩點經驗,講究湯清餡細,除此以外還特別注意制皮薄,用的是特級麵粉加少許配料,細搓慢揉,擀製成"薄如紙、細如綢"的半透明狀。為了使餡心細嫩,採用純豬肉,加水製成水打餡。另據四川的特點,配以清湯,紅油、海味、燉雞、酸辣、原湯等多種味別。
鍾水餃
鍾水餃是成都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相傳鍾水餃創制於1893年,由名叫鍾燮森的小販經營,後設店於荔枝巷,又稱為「荔枝巷鍾水餃」。鍾水餃絕在選料,妙在調味。
在用材上,鍾水餃與北方水餃的主要區別是全用豬肉餡,不加其它鮮菜,上桌時淋上特製的紅油,微甜帶咸,兼有辛辣,風味獨特;鍾水餃在1990年被成都市政府授予了「成都市名小吃」的稱號。
賴湯圓
賴湯圓是成都十大名小吃之一,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從1894年起,老闆賴源鑫就在成都沿街煮賣湯圓,他製作的湯圓選料精、做工細、質優價廉,煮時不爛皮、不露餡、不渾湯,吃時不粘筷、不粘牙、不膩口,細膩柔和、皮薄餡豐、軟糯香甜。
從最開始的黑芝麻、洗沙心積累下一定人氣之後,賴老闆又增加了玫瑰、冰桔、棗泥、桂花、櫻桃等十多個品種。有趣的是,各種餡心的湯圓,形狀不同,有圓的、橢圓的、錐形的、枕頭形的。上桌時,一碗四個,四種餡心,四種形狀,號稱「雞油四味湯圓」,真是美味又賞心。
韓包子
全國著名書法家徐無聞先生生前撰寫對聯一副贊韓包子:「韓包子無人不喜,非一般餡美湯鮮,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真落得香回口暢,賺我頻來。」形象地描繪出韓包子的特色和它在成都名小吃中的地位,以及食客在品嘗時的歡悅心情。
由於用料考究,精心製作,所 以韓包子具有皮薄色白、花紋清晰、餡心細嫩、松軟化渣鮮香可口等特點,其色香味形俱佳。
豆花
豆花是四川常見的家常美味菜餚,比豆腐腦要老一點。小小的一個豆花,四川人也吃出了名堂,發展出了泉水豆花、譚豆花、牛肉豆花、饊子豆花、冰醉豆花、酸辣豆花等一系列令人垂涎的美食。喜咸辣口味可選饊子豆花或麻辣豆花,大熱天或吃辣食時可來一碗冰醉豆花,口感清涼爽滑又稍帶甜味,那解暑消辣的效果絕不比冰淇淋差。
串串
成都,是串串的發祥地。串串的種類很多,從各種口味的特色牛肉到品種豐富的素菜,當然也還少不了四川人愛吃的毛肚鴨腸郡肝黃喉這些經典菜系了。各色葷素被串在竹簽上,抓上一大把簽子,在紅湯里涮過之後,蘸上碟料,過癮得很。吃完之後,數著簽子算錢,一分不差。不論是熱鍋串串、還是冷鍋串串、砂鍋串串等,每個成都人心裡,都有一個常去不厭的串串攤。
如今,走在川渝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串串店鋪,紅漆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熱氣騰騰的一鍋紅湯以及那一大把的竹簽,把葷的、素的往竹簽上一穿,就構成了特別的一景。朋友家人三三兩兩圍著小桌,輕松的環境,熱鬧的氛圍,各拿一大把自己愛吃的串串煮進鍋里,再加上冰鎮啤酒,擺擺龍門陣,聊聊八卦,儼然一幅享受生活的景象。
擔擔面
街巷的美味,擔擔上的傳說。按現在普遍的記載,擔擔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1年,由自貢一位叫陳包包的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
正宗的擔擔面重在兩個精髓。一是煮麵,不能煮太軟,煮的過程中一般需加涼水一次,熟了立馬挑入碗里。看似簡單,其實大考功力,挑早了口感生硬,挑晚了就勁道不夠且不爽滑。
二是制臊,肉須是豬後腿肉,剁成末,入滾油炒制吐油,加姜米、小蔥、老抽等佐料翻炒上色。最後和炒香的芽菜拌在一起臊子就製成了。一碗好的擔擔面是面條滑爽,根根勁道,面臊酥香,加上細嫩的芽菜和花生碎,香味濃郁撲鼻。
怪味面
成都的怪味面是當地一絕,說它「怪」,是指面入嘴裡,似乎都能感覺到很多種味道,麻、辣、鮮、香、甜、酸。吃起來百味交陳。怪味面重點全在調料上,它分為底碗調料和湯汁調料,底碗是用香油、花椒粉、味精、糖、鹽、醋、紅油等製作的怪味底料,湯汁是用豬骨、海米和墨魚等海鮮放雞湯里燉好的,面條出鍋,盛進底料碗中,再澆上湯汁。一碗面,海鮮的清香加上麻辣酸甜融合而成了怪味。
宜賓燃面
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自古便是繁華水碼頭。尤其是清後期至民國中期,更因「水陸交會,貿易四達」,成為西南著名的商貿重鎮和最大的轉口市場之一,開創了「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之物流神話。當時宜賓碼頭工人眾多,於是在清代光緒年間,燃面雛形——「油條面」應運而生。
當時水碼頭上的挑夫們將水葉子面(也稱「水面」)甩干後,拌上豬油與辣椒油(紅油),便可大快朵頤。這碗面,富含熱量且香辣爽韌,不求精緻,但能滿足勞動者的熱能需求與口腹之慾,吃上一大碗,就能扛住艱苦體力勞作。而且,宜賓水碼頭容納百川,又塑造了宜賓人兼容並蓄的精神氣質。燃面雖不求登大雅之堂,卻仍是調和多種作料,口味復合,有麻、辣、鮮、香、脆、韌等重疊豐富的香味與口感,在味蕾上滑行流連。
燃面是否真會「燃」?燃面之「燃」有兩層含義,一指燃面中紅油多板油多,色澤紅亮,像火焰欲燃一般;二是燃面需要煮得干、甩得干,又富含油脂,所謂「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
據了解,燃面需要宜賓糧食做成的水葉子面,久煮不混湯,其作料更需本土出產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宜賓芽菜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小磨麻油有八十餘年製作歷史,辣椒最好是高縣特有的辣椒,花生是本地的瘦地花生,口味芳香;連蔥,最好都是宜賓小香蔥……小小一碗燃面,融會著的是宜賓本地物產之精髓。
甜水麵
甜水麵是四川的傳統小吃,因為重用復制醬油(四川特有醬油,用紅糖香料等與醬油熬制而成),口味回甜而得名。面條大概有筷子頭那麼粗,所以這個面入口有嚼勁,加之紅油辣椒、復制醬油、芝麻醬、蒜泥調味,夠刺激,吃起來感覺爽快,吃完後感覺痛快。
三大炮
三大炮是著名的四川地區傳統特色小吃,也是舊時「趕花會」時才有的一種「糍粑」的特殊售賣形式。主要由糯米製成,由於在拋扔糯米團時,三大炮如「彈丸」一樣,發出「當、當、當」的響聲,分為「鐵炮」,「火炮」,「槍炮」,故名總稱「三大炮」。
你看那一張木板上,擺著12個銅盤,兩兩相疊,分排行。木板下面放著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鐵鍋,裡面裝著煮好,又用木槌舂茸的糯米飯。旁邊是一個大大的圓形竹簸,裡面還有已經鋪上了一層炒得甘香的黃豆粉。
當有人點餐,師傅就會先從鐵鍋中扯出一把糯糍粑,分截三坨,有節奏地打到隔壁的銅板上,發成三聲清脆響亮的「砰砰砰」,如炮聲然。神奇的是三坨糍粑會利用自身彈性而彈入隔壁的竹簸中,然後自動滾上一層黃豆粉。然後從竹簸中拿出,澆上紅糖,撒上芝麻,三大炮就做好了。
甘香軟糯,微微的溫度加上薄薄的紅糖汁,一大口下去都不會燙到。黃豆粉整好完全包裹著滿滿的糯米香,一口一個香,怎麼吃都不膩。吃完「三大炮」,再喝一口清香醇厚的「老鷹茶」,真是舒心愜意,回味綿長。
老媽兔頭
在成都,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成都一大怪,兔頭炒來賣」。說的就是雙流老媽兔頭,以其麻、辣、鮮、香的特點風靡大江南北。辣味十足的二荊條,色澤丹紅、醇麻爽口的漢源花椒,在醇香濃厚的菜子油混合下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再加上獨具四川特色的豆瓣、豆豉和薑末,讓兔頭的色香味層次更加多元。每一個兔頭都要求品相整齊、肉質細嫩。對食材的嚴格挑選體現了「老媽」的品牌信念——質量過硬,才能做出真正好吃的兔頭。精選的原料,獨特的配方,再以陳年鹵湯數小時細火慢燉出來的兔頭,麻辣鮮香、肉質細膩,讓眾多美食饕餮者趨之若鶩。
肥腸粉
肥腸粉+鍋盔,是四川人最愛的早餐種類之一。肥腸粉必須腸白嫩、粉勁道。腸要洗得乾乾凈凈沒異味,小火慢燉得柔中帶一點嚼勁,紅油滑過,沾染少許,彎彎里還要勾住些湯汁,才讓人吞得盡興。
粉要選優質紅薯粉,最好是手工做出來的,口感才有勁道。調料要下足,醬料沒得含糊,必須得是陳釀郫縣豆瓣醬,香味才有層次,再加上鮮蔬,紅油飄香,梅乾菜、榨菜末星星點點,炒黃豆焦黃渾圓。如此一碗下肚,方覺十分安逸。
缽缽雞
缽缽雞在成都的名氣不比串串低,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講,缽缽雞因其簡單,美味又低廉的價格更受大家追捧。實際上缽缽雞起源於樂山,從清代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缽缽"指瓦罐,缽外面是畫著紅黃相間的瓷質龍紋,缽內盛放配以麻辣為主的佐料,菜品在特珠殊加工後用簽串制,晾冷浸於各種口味的佐料中,食用時自取自食,除味道悠長外更添情趣盎然。
缽缽雞烹制簡單,關鍵是選原材料。雞要選「跑跑雞」。樂山本地的土雞種,敞放於鄉下山腰,稻田偷谷、林下啄蟲,一身跑跑肉,嫩香無比,就是骨頭渣渣都是極耐咀嚼的。關於缽缽雞的香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調料———藤椒油的運用。藤椒油幾乎就是為烹調缽缽雞而天生的。
四月的藤椒果,由青而紫,玲瓏剔透,掛在樹上都是誘人的。摘來鮮果,盛於陶缽,將熱菜油浸淋,輔以鮮芋荷葉、芭蕉葉遮蔽香氣。這個程序叫「閉藤椒油」。以藤椒油拌和的雞肉,緊跟在奇香後面的,是一股山野的浸人清涼。要是換成花椒油、辣椒油,上火不說,色香味就大不如,而且滿盆都是喧賓奪主的椒末,就根本不能叫「缽缽雞」了。
缽缽雞,還是可以觀賞的。將肉煮熟,不能煮爛,八分火候就行。爾後晾乾,切成片,用竹簽分門別類串成串。肉片是肉片,臟腑是臟腑,雞腿是雞腿,翅膀是翅膀。放進藤椒油湯里一撈,再舉至嘴邊,油艷欲滴。粉紅的肉,青綠的湯,翠藍的缽,層次分明,賞心悅目。缽缽雞發展到今天,除了可以吃到皮脆肉嫩的雞肉以外,還加溶入更多的飲食元素,葷素菜品皆可,麻辣清淡皆有。
冒菜
「冒菜」是成都的特色菜,「冒」字在這里是動詞,是一種在高湯沸水裡煮燙的動作展現。准備一鍋麻辣鮮香的湯汁,把菜用一個竹勺裝好,一般一勺就是一份。在鍋里煮熟,然後盛到碗里,順便再舀一勺湯汁,加入老闆調制的各種調料。冒菜原料不限,和串串香、火鍋類似,什麼都可以冒,什麼都可上桌。
蛋烘糕
味道是有情懷的,也是有歷史的。蛋烘糕在成都人心目中的地位,非一年半載所能鑄就。它固有其自己漫長的發展與流傳歷史,以至於今日,蛋烘糕成為了一代又一代成都人心中的記憶共鳴。
蛋烘糕據說起源於清朝,成都文廟街石室書院旁,是一位姓師的老漢兒從小孩子玩的「姑姑筵」得到啟發,首創了用雞蛋、發酵的麵粉、紅糖等調成麵糊,在平底鍋上烘煎而成一種外焦里嫩的糕點。因其吃起來酥嫩爽口,口感特別好,遂成成都名小吃。可添加芝麻或辣椒、三鮮、芝麻醬、椒鹽、肉末紹子等等幾種餡料,口味非常豐富,深得男女老少的青睞。
鍋盔
鍋盔,也寫作「鍋魁」,一個成都人生活中再稀鬆平常不過的小吃。製作鍋盔,也喚作「打鍋魁」。而「打」這個字,可能來源於製作鍋魁的過程中發出的聲響。鍋盔以來自彭州的軍屯鍋魁最出名,以香,酥、脆、細嫩化渣而名揚川西,打鍋魁的只要標明「軍屯」二字,就可吸引買主。
冰粉
「在成都,沒有吃冰粉,就不算過夏天」,冰粉原本是四川歷史悠久的消暑小吃,製作的原料簡單,成本低廉,狀如無色果凍,佐以濃淡合適的糖水和山楂葡萄乾花生碎等,不過分的甜;一大勺碎冰給它注入內力,不刺激的涼。
一碗本地人眼裡的合格冰粉,一定會有高貴的氣泡,還有一些非常輕微的絮狀懸浮物。你會發現它竟然是略酸的,口感綿厚,帶著友好的頓感,像年幼的果凍——這個時候你就知道為什麼成都人總說,「手搓」對於冰粉的無可取代。
這個「手搓」,指的是用干凈手帕或紗布把冰粉原料「冰粉籽籽」包住,放到適量的涼白開里反復揉搓,等滑溜溜的液體充盈於其中。取出手帕包後,再加一點石灰水之類。待它凝固,原料天然、手工精製,出身高貴、隔夜即化的冰粉就可以出街了。
這個過程充滿了慢的哲學和快的韻味,配料更是不明覺厲的簡約又考究——花生瓜子要酥要酥脆不能受潮,山楂片葡萄乾橙皮糖醪糟放入後,糖水還在舒適的甜度里。
棒棒雞
棒棒雞原本是樂山地區的傳統小吃,特點是雞絲不是用刀切成,而是先棒打松後再以手撕而成的。將早已制好的調料澆上後還要再加入花生米,芹菜節等,吃起來麻辣香甜,是佐酒的好菜。
葉兒粑
又名豬兒粑、鴨兒粑,是遍及四川的風味名小吃,因其製作時用良姜葉等包裹蒸食而得名,具有色澤淡綠、皮面滋糯、咸甜兼備、清香可口的特色。最正宗的宜賓葉兒粑在當地製作時,是用糯米粉做皮,內部加入芽菜和鮮豬肉炒制的餡,外面用裁切好的良姜葉包上即可。
三合泥
三合泥真稱的上是成都小吃中的元老了,現今已經幾乎絕跡於都市生活,只有老成都才能回憶起老春熙路口那老字型大小三合泥的味道。三合泥之所以叫「三」合泥,是因為它由三種主要材料炒制而成。其實配料加起來有十八種左右。
糯米、芝麻和核桃構成了三合泥的主體,先將這三種主材用慢火炒熟——糯米要事先泡24小時以上,隨後磨成粉末,把粉末加少量水煮熟,形成「泥狀」。煮的時候水一定要少,並且要邊煮邊攪動,否則容易結塊。
主要材料准備好以後,就可以根據各店家的風格加入炒熟的碎花生、黑豆、黑米面等等來增加香味。將這黑灰的」泥」放到大炒鍋里,用豬油慢慢炒,炒時加入白糖或紅糖,以及炒好的花生碎粒等配料。炒熟以後一般一直用小火煨著,保持不糊鍋就可以了。
三合泥的特點是觀之顏色黑亮,口感柔滑糯軟,聞之香味濃郁。芝麻、核桃、花生、糯米等都是香味突出的原料,經過長時間翻炒,這些原料的香味已經淋漓的散發出來,並且糅合在一起,再加上豬油不可替代的特殊香味,真是讓清寡的腸胃得到無比的犒賞。
傷心涼粉
傷心涼粉是四川名小吃,其主料為豌豆,經手工精製而成。傷心涼粉一說有二解:一為居住在洛帶鎮的當年湖廣填四川來的廣東客家人思念家鄉時做的涼粉,因為思念而傷心,故得名;二則指該涼粉禿辣,吃了涼粉的人都會被辣出眼淚,個個淚汪汪,別人還以為遇到了什麼傷心事。
傷心涼粉,物如其名,一吃就會流淚。涼粉有兩種,主料是豌豆做的米黃色的涼粉,還有一種是土豆粉或者大米粉做的白色的涼粉。白涼粉口感爽滑,黃色豌豆涼粉更多了綿綿的味道。
涼粉佐料有醋、味精、蔥花、老抽、蒜泥、白醬油、花椒粉、五香粉、郫縣豆瓣、芹菜、豆鼓鹵、紅油辣椒、芽菜粒、花椒粉等,平均一碗涼粉大概13種以上的調料。道地的傷心涼粉上餐時是用大竹編簸箕端上桌的,十分特別。
蒸蒸糕
蒸蒸糕由大米、糯米、豆沙、紅糖和熟豬油混合製成,蒸糕時,用清水灑濕米粉,用蚌殼作勺撮入木做的蒸盒內,然後輕輕地把米粉填滿壓平,上面再加上點白糖、紅糖、洗沙或湯圓心子,還得放一小坨豬油,再蓋上木製的籠蓋,放在鍋里蒸,僅幾分鍾就可蒸好。
蒸蒸糕如同馬蹄狀,但比馬蹄袖珍些,它色澤油亮潔白或白里透紅、透黃,松泡軟糯,香甜不膩口,滋潤又不沾牙。摻雜其中的紅糖、豆沙,更平添出幾分鄉土味。旅居海外的一位成都老人說:「我在海外吃過的美食無數,都無法淡化對蒸蒸糕的記憶。我試過,不管什麼現代化的炊具,精美的原料,都做不出那種滋味,那種風情。蒸蒸糕,今生只有了回憶。」
油茶
油茶是川渝地區特有的名小吃,由米糊糊、饊子、酥黃豆或花生、大頭菜碎,加上鹽、花椒面、辣椒油、味精、蔥花,和勻而食,麻辣香香的,非常好吃。在南充閬中,當地人習慣一大早到油茶館吃碗油茶饊子,俗稱油茶饊子「趕早台」。
冷吃兔
冷吃兔又名香辣兔,是四川自貢地區一種民間傳統美食,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自貢人常說,冷吃兔是「出川必備,入川必吃」的特產,當地幾乎家家都會做,人人都愛吃,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的自貢冷吃兔最正宗。自貢冷吃兔分為兩類,一類是有骨冷吃兔,傳說吃起來更香,更有嚼頭;一類是無骨冷吃兔,更加入味,吃起來更方便,放心。
做冷吃兔,一般選用兩斤左右的仔兔,肉質更加飽滿緊實,經過清洗、腌制、爆炒,在蔥、姜、蒜、肉蔻、八角、小茴香等十幾種輔料的烘托下,麻辣鮮香、味美柔嫩,既可空口白食又能作為主菜食用,口感極佳。並且冷吃兔有一大特點,越冷越好吃。因為越冷肉質越干,越有嚼勁,而且此時湯汁已全部浸入肉中,吃起來更是入味。
④ 去四川巴中必吃美食有哪些可以幫推薦一下么
巴中是秦巴山片區中心城市之一,巴中自然風光優美,北方的雄偉壯觀與南方的秀美溫婉在這里完美的融合,素有 「川東北氧吧」之稱。今天我們不探究美景,只探究美食,那麼巴中有哪些好吃的東西了!
刨湯
烤全羊選用不滿一歲的公山羊,用啤酒白酒與食鹽混合,加入拍散的蔥段製成的調料汁!去除羊肉的膻味並提鮮,烤制兩小時不離人!
有這么多美食的巴中,你想去么?
⑤ 四川這18種特色小吃,你吃過幾種
葉兒粑。 葉兒粑又叫艾饃,是四川地區特色傳統小吃。用糯米粉麵包餡心,外裹新鮮綠色粑葉,置旺火蒸制。其色潔似乳,味道香醇可口,不沾盤、不沾筷、不沾牙,被稱作三不沾葉兒粑。分甜的和鹹的兩種,甜的餡是豆沙加上核桃等果仁,大多在表面加了紅糖,這樣更好吃;鹹的則是肉末加芽菜。葉兒粑攜帶方便,老少適宜,保存時間長,加熱幾分鍾就可以吃,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美味綠色食品,為四川名小吃之一。
油茶。四川油茶是川渝地區特有的漢族名小吃,屬於川菜系。當做早餐,由米糊糊、饊子、酥黃豆或花生、大頭菜碎,加上鹽、花椒面、辣椒油、味精、蔥花,和勻而食,和北方的油茶不是一個東西,麻辣香香的,非常好吃。 傳統的米糊糊需要先磨米粉,普通的大米就可以,然後用水調開,放開水裡煮成稀稠合適的米漿。
冰粉。冰粉是一道著名的傳統小吃。冰涼香甜,嫩滑爽口,生津解暑,清涼降火。作為夏天的一道 美食 ,因其爽滑、透明、冰爽、美味、價廉而倍受人們青睞。
白糕。白糕又稱泡粑是人們喜愛的早點之一,它是用糯米或者大米泡漲後,再用石磨推出成細面,並採用自然發酵的方式發酵,最後用蒸籠蒸熟食用,其味是天然的糯米清香,甜中有回味,老少皆宜。
方鍋盔。南充方酥鍋盔起源於明清年間,朱德老家南充儀隴的一個小鎮。盛行南充、廣安、閬中一帶,隨著改革深入,方酥以獨特的明間配方,融合現代烹飪工藝,從而形成酥脆化渣的特有口感,再套入中華名小吃"川北涼粉"吃後令人叫絕,直呼安逸。
姜糕。姜糕是蓬溪地區傳統糕類特產。創始於清代同治年間,以糯米、蜜糖、麻油、薑汁四物合制而成。曾作為貢品進貢,慈禧太後品嘗後評其為玉糕,曰「有油不膩,有糖不傷,潔如脂玉,軟似秋雲」。從此蓬溪姜糕名揚天下。
夾絲豆腐乾。在酥脆的豆腐乾中夾入脆爽的蘿卜絲,花生粉與黃豆粉的濃香配上四川特有的麻辣味道,在蘸上甜酸味的汁水。一道簡單、營養、 健康 的嘉州 美食 就呈現在您的面前了。在盡情享受酥脆濃香的同時,麻辣酸甜也在一起挑逗著您的舌尖,堪稱嘉州一絕。
薄餅。薄餅是犍為的一道名小吃。是用一張半個巴掌大的很薄幾乎透明的餅,將拌好的蘿卜絲+抄黃豆米+白糖+芝麻面,全部包裹好,為一個薄餅,10個薄餅為一份。配上調好的甜醋。 整個薄餅放入醋里浸泡一小會,撈起來一口吃掉,酸酸甜甜的,又帶點辣味,蘿卜絲又是脆脆的,又有幾顆小黃豆,咬起來噶甭噶甭的。這就是樂山小吃的精緻之處。記的蘸醋的時候一定要把薄餅夾好了,要不它一不小心就散掉的。
羅江豆雞。羅江豆雞是四川傳統名小吃,在川菜菜譜和眾多食品行業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該產品1991年榮獲"四川省優質產品"稱號;1994年榮獲"四川省名、優、特、新產品博覽會"銀質獎,2010年羅江,被商務部被評為中華老字型大小。還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燒麥。燒麥又稱燒賣,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在中國土生土長, 歷史 相當悠久。明末清初起源於內蒙古西部地區,後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後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 ;南北方的燒麥在製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蒸涼面。蒸涼面,四川省廣元市的一道特色小吃。採用廣元當地優質的涼面米,經多道工序製成。涼面口感勁道,具有麻、辣、香的特點。傳說,當年女皇武則天最喜愛蒸涼面,因此,蒸涼面出名。
肉湯圓。肉湯圓是用糯米粉和豬肉餡做成的圓形食品,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屬於傳統節日食品。肉湯圓作為湯圓的一種,即裡面的餡為肉製作的一種湯圓。
兔子面。兔子面這獨具特色的地方 美食 ,如今也隨著資中兒女的身影傳到了全國各地。2015年」資州仔「推出了方便裝的兔子面,讓資中兔子面成為了資中最具特色、能夠帶走的城市名片,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品嘗到資中的美味、資中的兔子面。
獅子糕。獅子糕獅子糕的產地是四川西充縣,西充獅子糕 歷史 悠久,採用西充獨有的「白沙糯米」,輔以鮮花醇蜜、米質甜飴、川蔗綿糖、脫皮芝麻、小磨香油、鮮雞蛋蛋青等為原料,集歷代名師之傳統工藝,屢經改良,精工製作而成。味道甜美,集香、甜、酥、脆於一體,油而不膩,嚼蜜不粘,其味可與被稱為「西湖佳點」的西湖獅子糕媲美。曾多次獲獎,遠銷日本、香港、東南亞。
糟蛋。宜賓「敘府陳年糟蛋」是把鮮鴨蛋採取糟腌制而成的。糟蛋腌制過程中,要歷經三期 規程,十幾道工序,其中尤以敲蛋工序最為嚴格。須用小指粗的竹棍輕輕敲擊蛋殼, 以蛋殼輕微破裂,蛋膜完整無損為合格。從生產到翻壇儲存一年方能出廠,三年以上 者味道更佳。
缽缽雞。缽缽雞是四川成都的當地傳統名小吃,屬於川菜系。從清代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 歷史 。是以陶器缽盛放配以麻辣為主的佐料,加上多種調料的去骨雞片拌和而成。有皮脆肉嫩,麻辣鮮香,甜咸適中的特色。吃奶湯面時配以缽缽雞,別具風格。1990年獲成都市個體名小吃優質獎,199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質名小吃。
肥腸粉。肥腸粉是四川省成都市眾多地方傳統名小吃中最有特色的品種之一,其麻辣鮮爽,色紅味美,配上特色的拌肥腸既可作為小吃品味,也可權作特色一餐。肥腸粉完全具備「快餐」的特點。
三大炮。三大炮是著名的四川地區傳統特色小吃,主要由糯米製成,由於在拋扔糯米團時,三大炮如「彈丸」一樣,發出「當、當、當」的響聲,分為「鐵炮」,「火炮」,「槍炮」,故名總稱「三大炮」。吃時配以「老鷹茶」,別有風味。三大炮有香甜可口、不膩不粘又化渣的特點,且價廉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