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做法 » 溫州糕點哪個牌子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溫州糕點哪個牌子好吃

發布時間: 2023-02-28 11:04:52

⑴ 溫州什麼牌子蛋糕好吃

我知道溫州連鎖的有 桂新園 ,集味園,在溫州很多家連鎖的。

⑵ 溫州有什麼美食


浙江溫州每年有不少人去遊玩,來到溫州就一定要吃溫州特色美食了,到底溫州有什麼美食值得吃呢?今天為大家推薦幾款最有名的溫州特色美食,一起看看吧!
溫州有什麼美食?
矮人松糕
矮人松糕在溫州很有名,很多人喜歡吃,矮人松糕用料很講究,製作工序也很精細,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美味。矮人松糕用的是純糯米,將糯米過水磨成細粉,拌上了肉丁,煮熟成板。松糕咸甜適口,帶著糯米的清香,非常好吃。
清江三鮮面
清江三鮮面是一種傳統麵食,三鮮面的特點是味道鮮,配料也很足,湯料很濃,所以吃過的人都很喜歡。正宗的三鮮面一般會放多種海鮮,比較常見的就是牡蠣、蟶子、小蝦、跳魚、蛤蜊之類的,所有的麵食都是現做現賣,很多的餐廳都有。
豬臟粉
豬臟粉很多人都知道,這是溫州很有代表性的美食,基本上老溫州人都是從小吃到大的,溫州特色美食之一。豬臟粉並不是任何人都喜歡吃,因為它是採用豬大腸,小腸,豬血等材料製作而成,豬臟粉一般是用粗米粉做成,下鍋30秒就可以起鍋,新鮮唯美,早餐和宵夜都可以吃。
雙炊糕
雙炊糕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傳統風味美食,溫州知名糕點,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擁有百年歷史的李大同雙炊糕。來到溫州一定要嘗嘗李大同雙炊糕的雙炊糕,雙炊糕用麵粉和白糖製成,香甜可口,十幾道工序製作而成,絕對味道正宗。
馬蹄松
馬蹄松是溫州特色小吃,至今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因為外觀很像馬蹄,所以得名。馬蹄松麵粉和紅糖作皮,是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一般在街邊就能吃到,價格不貴,成為了老溫州人喜愛的特色小吃之一,來到溫州是一定要好好品嘗一下的。
看了介紹,到底溫州有什麼美食是你的最愛呢?來溫州,美食還遠不止這些,豐富多樣的街邊小吃,還有特色菜餚,絕對讓你驚喜。


⑶ 溫州有什麼比較特別好吃的東西嗎 求推薦

溫州好吃的很多,有矮人松糕、長人餛飩、八字橋松糕、米面、炒粉干、馬蹄樺、 陡門頭燈盞糕、豬油糕、馬蹄松、白蛇燒餅 、五味香糕、山楂糕、芝腳糖、荷花酥、福壽糕、雙炊糕、麻巧、溫州松糖、象生雪梨、薄餅、膠凍、溫州牛肉焙片、溫州高粱肉、縣前頭湯圓、強能魚丸等,約有四五十個品種.
李大同的雙炊糕
瑞安有許多名小吃和糕點,有著百年歷史的李大同雙炊糕更是聞名遐邇。在溫州市烹飪協會秘書長潘錦賢的帶領下,我們特意去拜訪了李大同第三代傳人(老五房)李觀成先生。
「雙炊糕的特點是:細、軟、韌、香、甜。」李老先生用手指掰著雙炊糕,向我們介紹其工藝和歷史
捏一塊雙炊糕放在嘴裡細嚼,口味香甜,糯米細膩軟韌。別小看了,這小小的一塊糕點,要經過十幾道的工序才能完成呢。「其中一道工序,需要將糯米與鐵砂一起炒制,這樣做成的雙炊糕才更香」,李老先生介紹說,之所以叫「白糖雙炊糕」,是因為需要用糯米粉加白糖,經過兩番炊制而成。
李大同茶食品店始創於清朝光緒十四年,創始人李瑞慶系清末浙南一帶糕點名師。如今,經營有雙炊糕、麵茶糕、芙蓉糖、空心月、芝麻巧等茶食糕點,先後獲得過中華老字型大小、中華名小吃、溫州知名商標等榮稱。第三代傳人李觀成先生發揚「大同精神」,在口味和包裝上不斷出新。多少年來,前來溫州、瑞安探親訪友、觀光旅遊者,都紛紛到李大同選購糕點,分贈親友。
長人餛飩
1930年前後,樂清人陳立標在市區鐵井欄口經營餛飩,注重質量,餛飩皮薄,用鹼得當,餡心新鮮,蓋料講究,有紫菜、蛋絲、肉鬆、酒浸蝦米等。所煮餛飩,湯清見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因他個子很高,人稱長人餛飩。(
而且,在幾十年以前,還有人一些在夜晚,冒著嚴寒,擔著餛飩出來叫賣,過路的人因為有些飢餓,也想暖暖身子(餛飩也很便宜),所以就坐下來,嘗嘗鮮。就這樣,十傳百,百傳千,長人餛飩就這樣出了名。時間過得很快,現在幾乎沒有人在街上叫賣。只有在瑞安等地還有這樣的風俗。現在,「長人餛飩」已經在溫州打下基礎,創建了品牌,並開了好幾家分店!
永強泥蒜糕:吃過的人沒說不好的,好就好在土得有特色。泥蒜是一種產在灘塗上的軟體動物,其貌不揚,泥蒜是當地漁民的叫法。要說清泥蒜的形狀還真有點困難,反正海邊的人可能都見過,對了,就象肥肥的蚯蚓。泥蒜泥蒜顧名思義,全身都是泥,要用力搗、踩,才能洗干凈,這樣說吧,一斤的活泥蒜也就能洗回一二兩凈物,可想而知它有多少泥了。煩是煩了點,可這東西實在是鮮啊,鮮得人不知他味了,把它和糯米糕一炒,滑嫩鮮香,幾乎不用咀嚼就順著喉舌滑到胃裡去了,等你回過味的時候,只有滿口的鮮香了。
***洞頭的帶魚番薯粉:直至今日,我還沒有吃到過有比洞頭的帶魚番薯粉這樣把海鮮和山土貨結合的如此美妙的小吃。山蛋蛋和帶魚是如此差異,卻又如此美妙的融合在一起,山番薯的純朴和海帶魚的生猛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就如同冰與火的奇異約會,使普通的東西具備了獨特的魅力。
燈盞糕
據說,清光緒年間溫州有姓陳的兄弟二人,在市區東門陡門頭路亭制賣一種形似燈盞的點心,形似燈盞,獨具風味,一時名聲大振,便被稱為「燈盞糕」。現在,在溫州比較有名的是「大王」燈盞糕和「扁頭」燈盞糕,以鮑魚為餡的是最貴的,最普通的就是蘿卜絲陷的了,只見師傅先在一個大湯勺里鋪一層面漿,用蘿卜絲將湯勺填滿,再蓋上一層面漿。聽師傅說那面漿是要恰到好處的,要看起來挺稀,明擺著溢到湯勺外面卻流不下來。這樣做完以後,再把湯勺伸到沸油底下,「茲啦」一聲響,香氣就冒出來了。光聽著聲音就讓人直流口水了,更何況那香氣;燈盞糕在油里炸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需要翻過來了。把湯勺提起來,微顫幾下,把油甩掉,再猛地一拎,燈盞糕就在半空中轉了一個身,然後穩穩地落回到勺子里。這樣高水準製成的燈盞糕,味道自然不同凡響,外皮酥鬆脆甜,肉餡則煞是爽口。
豬油糕
這其實是一個糯米團,把它攤成薄薄的,放在豬油里煎到外皮稍脆時就可以吃了,吃時撒上些白糖,然後用粽子葉包著,豬油糕簡單而古樸,為一代代的溫州人所喜愛,它並沒有象溫州的其它小吃那樣有那種特別通俗的「招牌」店,而是分散在各個簡單而古樸的小巷裡。
楠溪麥餅
其實這種食品比較多見,把麵粉和好,裡面放入梅菜,肥豬肉,包好,擀成薄薄的,放進爐中烤就可以了。但是溫州永嘉的楠溪江「王大媽麥餅」吃過後絕對不會讓你忘記。做麥餅的師傅告訴我,和面、做陷、包的時候皮的厚薄和烤的時間和火候都是十分講究的,正是這一步步的精工細作才會有鬆脆弱、噴香的美味麥餅。
魚丸湯、敲魚湯
作為沿海城市的溫州,它的小吃中自然不會少了魚製品,魚丸和敲魚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了。溫州的魚丸不是原形的,以魚肉或海鰻肉為主料,切成細條,用酒、味精、鹽漬片刻,加白澱粉,用手揉透,然後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吃的時候連原湯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蔥花,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唇齒間溢滿一股淡淡腥味的魚鮮味道,用力一嚼,還會發現這「魚丸」頗有勁道,彈性十足。溫州大街小巷設有許多魚丸店攤。1998年12月,溫州酒家的魚丸以其風味佳,有特色,同縣前湯圓店麻心湯圓一起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而敲魚湯也可以說是溫州的一道名菜了,它也是魚去骨和麵粉,不過要把它敲得很薄很薄的一張。吃時,把它切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用加三絲(也就是蘿卜絲之類的)煮,加醋,胡椒粉。吃起來不僅鮮,因為它是被反復敲打出來的,所以特別有勁道。這道菜應該是別的地方沒有的,所以有機會去溫州的話一定要嘗嘗這道名菜。
白蛇燒餅
又名蔥油熏酥燒餅。傳說此餅的創制者是一位喜穿白衣的女子,因而稱此餅為白蛇燒餅。白蛇燒餅以每50公斤麵粉用8.5公斤豬油揉成酥面;餡心也很講究,將豬肥膘肉切成條,加鹽腌漬3天,切丁;甜醬瓜切丁;蝦米浸酒後切末,加芝麻油拌勻。將麵粉和水加熟豬油,撳成圓形皮子,裹入鹹肉、甜醬瓜、蝦米、蔥等,包成餅生坯,取飴糖水刷在餅面上,撒上芝麻。待燒餅爐升溫至約200℃時,將燒餅生坯貼在爐壁上,烘至餅呈淡黃色時,封住爐口,再燜烘約5分鍾出爐。出爐的餅色呈淡黃色,入口酥化,酥鬆味香。
縣前頭的湯圓:
溫州有名的縣前湯團原名鄭德大湯團,始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相傳至今,久盛不衰。那湯圓潔白晶瑩、滑糯爽口、湯清香馨、入口即化。記得我在溫州讀書的時候,時常逃課偷跑到縣前頭去吃湯圓,至今想起還不禁使人莞然溫.州人視吃湯團為吉祥,歷來有湯團待客的風俗習慣。市區青年訂婚要向親友贈送湯團券,以示結緣誌喜。華僑歸國更視吃湯團為故鄉情。縣前湯團選用上等糯米製作,煮而不破,口感細膩,獨負盛名。麻心湯團香甜可口、擂沙湯團味醇爽口,鮮肉湯團入口咬開,便有一股香汁流出,鮮美無比,這3個品種最受人喜愛。1998年12月,國內貿易部在杭州舉辦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縣前湯圓店的麻心湯圓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馬蹄松
最早產於清雍正年間樂清白象地方,以形如馬蹄得名。它以麵粉和紅糖作皮,餡入糖心和鹹肉丁、紅瓜絲、熟芝麻粉、桂花。邊斜,五刀開口,用手下壓露出糖心, 貼在2000度高溫火炭爐桶內壁,用明火燜烘,具有皮脆心軟的特點。
麻巧
原名巧食,源自農歷七月初七民間婦女向織女星「乞巧」的風俗。麻巧採用優質麵粉、蔗糖、 豬油、食鹽、蘇打等原輔料,經調製成舌形,撒以芝麻,烘烤而成.
薄餅
溫州人有端午吃薄餅的風俗。制薄餅有一定難度,首先是麵粉和水的比例要適當,攪勻後,抓在手中掛而不掉,將麵糊往鐵煎盤中的輕拖一圈,便烙出一張直徑約21厘米、薄如絹帛的面片來。置面片於平盤上,放進肉絲、香菇絲、綠豆牙、蛋絲、鱔絲和韭菜炒成的餡子,捲成圓柱狀,蘸原餡心鮮鹵而食
膠凍
以黃魚膠或其他魚類的膘作原料,加水(50克千魚膠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後冷卻即成。吃時用刀開成小粒,用醬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調味。口感清涼、滑潤。
油卵
以麻心或豆沙為餡的糯米粉團,外蘸白芝麻,然後油炸,熟時呈老黃色。形狀似鴨蛋而略長、空心,因此叫油卵;也有用鮮豬肉和香菇等作餡,形似圓台乒乓球而稍大,名為麻球。瑞安百年老店李大同就是做油卵和油條起家的。
黃牛骨由於燉的時間長,肉和筋都很酥爛,濃香溢滿腮幫。都說骨邊肉特別香,這一整套的黃牛骨還因為配料講究獨特,所以芳香馥郁,入味特濃。牛骨配湯味道營養俱佳,尤其牛排口感純正,入嘴香酥而不膩。1998年謝秉軍,謝秉國兄弟倆在鰲江鎮打出了『平陽黃牛骨』的招牌,專門經營以黃牛為原材料製作的各種小吃,因為味道正宗很多客戶慕名而來,如今天「平陽黃牛骨」真正做到家喻戶曉,成為溫州的一道特色風味小吃。
【魚餅】
溫州魚餅早在民國十年(1921)就已出名。當時,永強沙村人周阿實專賣魚餅。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肥肉,打成長條,放在蒸籠里蒸熟,而後再放在油鍋里去炸,人們稱他為「魚餅實」。現在魚餅製作法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做時先刮取黃魚、帶魚等少刺多肉的魚肉剁成肉泥,加入酒料,拌人豆腐、菜泥、蔥、姜等和番薯粉揉成粉團,然後作餅形,或上蒸籠,或下油鍋炸至焦黃再入鍋燉熟,可單獨食用,也可以切成片塊煮,或切絲加佐料翻炒。
【江蟹生】
江蟹是一個泛指,一般約定俗成的是甌江中的梭子蟹,經過精劈分解,用醋、醬油、黃酒浸制或輔以其它密法原料,制浸時間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因此江蟹生的表面味道就是酸、甜、醬、鮮,蘸了芥末吃,就變成了鮮猛辛辣。我以為,江蟹生是甌菜系最鮮之一道,在密法調料的浸制下,生的蟹肉果然味道新銳,鮮氣逼人,只道是那永寧江,源龍泉溪一泓清流向東,流經南北雁盪山雄險奇峻的山區,沿江是樹繁竹秀,清泉淺溪,幽谷鋪雲,石立風行,蟹便生於這條江上,蟹生甌江。
【花蛤】
為傳統養殖貝類,寧德梅田花蛤以顆粒飽滿、含沙質少而聞名海內外。福安溪尾是花蛤種苗生產基地,霞浦鹽田花蛤亦久負盛名。溫州的產量也很客觀,不過這道菜給外地朋友點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不然很尷尬的……經常出來操外地口音的大叫:「服務員把你們經理叫過來,這個什麼蚌的還有血,不燒怎麼吃呀……」真是愕然呀……
【溫州高梁肉】
相傳創制於清代溫州橫井巷廣進樣臘味店。用豬脯肉切成薄片,拌以白糖、味精、醬油、紹酒,精鹽。經過攤曬,烘乾而成。呈圓形,半透明,具有厚薄均勻、脆香可口。食而不厭的特點
【清明餅】
在清明節前,溫州城鄉家家磨糯米粉做餅,餡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在山區,則采清明草作餅。清明草,即綿菜,也叫「米菜」。學名叫「鼠麴草」,一年生草木。清明季節,會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凈搗爛,和之糯米粉,以鮮筍、芥菜、肉丁為餡,制餅蒸熟而食。有的人家,從田間采來綿菜、馬蘭頭、薴麻嫩腦等野菜或青草後,先炊熟曬干,磨細作為餅餡,和上米面或麵粉制餅,用兩片香泡葉包裹,然後,在飯鍋中或蒸籠中蒸熟即成,俗稱「蒿餅」。在泰順,先一日,以綿菜葉或蓬蒿和米粉,餡糖阿日饅頭,謂之「蒸糍」。綿菜,色青具有韌性,不但好吃,且貯藏得久,有暖胃作用。清明日這天不舉火,以冷食為果腹之物,這即古代為紀念介子推焚綿山取寒食之遺意。現在樂清城關,每當清明前後,街上便有清明餅在賣,味道很好!
【平陽炒粉干】
溫州地攤小吃之一,多以粗粉干為多現在炒粉干,基本上以平陽細粉干為多粉干炒的時候加的配料不同,味道也隨之不同。
鴨舌
在溫州食愈久,就知鴨舌的重要性,無舌不成席。卻原來,溫州也是水城,一條甌江浩浩盪盪穿城注入東海,小河且是無數,據說早年,溫州城就像威尼斯,城的主要街道是河,是活水的河,上世紀下半葉才將其信河、蟬河等等革命性地填起,遂成為城中主要大道,仍取名信河大道,蟬河大道。今在永昌堡,小河臨街,或街臨小河,風景依然,可見縮影。水城的溫州就應該有大群的鴨子生活,然我不說是鴨子的天堂。不過,我是未謀鴨面,惟在楠溪江見過數只悠遊的番鴨。卻也是,鴨子這禽,乃江湖隱士,喜蘆盪與水澤。
蝤蠓
在甌菜系中,多是要蒸蝤蠓,蒸熟後的蝤蠓,背殼就是蟹黃色,偏紅,螯內之肉尤多,如百合之莖塊樣潔白。溫州人將蟹簡分為二:一為膏蟹,是有蟹黃之蟹;一為白蟹,是有蟹肉之蟹。今在雁盪山吃的蝤蠓是白蟹,肉鮮,蘸了浙醋或芥末吃,以蘸醋為鮮。
.肉末海蟄頭~
溫州地處海濱~盛產海鮮類。海蟄生於海中,本身帶比較重的鹹味,所以一般吃之前,應該放水裡浸泡去掉一些鹹味,把肉末加調料拌勻後放入鍋中蒸5分鍾,放入海蟄頭即可。海蟄是可以生吃的,而海蟄頭是海蟄最好吃的部分。嚼起來脆脆的~同時,很多地方都直接把比較淡的海蟄頭切好入盤,放上「花子」(偶只知道方言是這么說的,學名不會叫,叫是那紅紅的海里生物,有點象給魚吃的那種小生物那樣,但是個頭大很多的~),蘸著吃下酒別有一番風味~
鳳尾魚
俗稱籽鱭,在溫州可大名鼎鼎。「雁盪美酒茶山梅,江心嶼後鳳尾魚」,其優美的體形不得不多說兩句:魚體有優美的弧線而側扁,雄大雌小,鱗呈耀眼的銀白色,腹部有棱鱗,尾部分叉,尖細窄長,形如傳說中的鳳凰尾部,所以名為鳳尾魚。其實據我看來,更象一把弧線優美的小巧剃刀,一下就剌出了我們的思鄉之血。據《溫州府志》載:「甌江江心寺後,產鱭魚長尾扁身,腹背而刀。具有子者,名子鱭。其肉鮮嫩,美味可口。」 溫州人吃子鱭多採用油炸之法,食之又香又脆,鮮美可口。「一袋鳳尾魚,萬里思鄉情。」溫州僑鄉的一些眷屬,每逢鳳尾魚上市,就將它曬得半干,佐以茴香、茶葉和食糖,然後將魚泡熟,放在小篾排上烘乾,精製成魚干,寄給海外的親友,讓他們分享家鄉的溫暖與馨香。

⑷ 有哪些好吃又便宜的點心招待客人

這幾款我國「老式糕點」,每一款都是經典老味道,好吃又便宜。
一、溫州特產 桂花糕
溫州特產桂花糕,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曾經是宮廷糕點,採用天然的糯米粉、芝麻、花生碎、干桂花等,採用傳統的手工工藝蒸制而成,無添加劑,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的原味原香,老人孩子也愛吃。原味、紅糖口味、紅豆口味桂花糕口感相差不大,看著造型很像蛋糕,並不像蛋糕那麼蓬鬆,口感很扎實,也很有嚼勁,還帶著淡淡的桂花香,嘗到味道就心心念念,把它當作日常三餐主食都適合,好吃又營養。
二、陝西西安清真糕點 全盛齋椰蓉酥
陝西西安歷史悠久,美食眾多,特別是清糕點全盛齋椰蓉酥,更是吃一次就愛上!雪白的酥皮層層起酥,裡麵包裹著飽滿的椰蓉餡料,略有似無的微微甜,卻能輕易打動味蕾,三兩口就吃掉一整個,忍不住又拿起一個送入嘴裡。酥香好吃不甜膩,以前逢年過節才能吃得到的傳統糕點,現在可以說家家戶戶吃得起,還是傳統地道老味道!
三、浙江特產糕點 梅乾菜肉酥餅
是我國浙江特產糕點,造型很普通,金燦燦的酥皮上點綴著芝麻,吃上一口餅皮又酥又脆,梅乾菜肉餡加持,口感非常豐富,就好像吃餅干,兩口一個,越嚼越香!家裡、辦公室里經常會放上一袋梅乾菜肉酥餅,工作到下午肚子餓,或者偶爾加夜班時,隨時吃上幾個,口口酥香,頂餓管飽又解饞,好吃又便宜。
四、湖北崇陽眾望麻花
麻花是我國傳統點心,很多人都喜歡吃,坊間有「北有天津大麻花,南有眾望小麻花」之美譽,湖北崇陽小麻花,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個頭只有小拇指那麼大,很是乖巧可愛,吃上一口又酥又脆,麥香味濃郁,「咔嚓、咔嚓」越嚼越香,好吃到停不下嘴。
五、滿族傳統沙琪瑪
在保留傳統老滋味的同時,降低了甜度,又有水果堅果沙琪瑪、紅棗枸杞沙琪瑪、黑糖燕麥沙琪瑪、香蕉牛奶沙琪瑪、鹹蛋黃肉鬆沙琪瑪、奇亞籽木糖醇沙琪瑪等10多種口味可以隨心換著吃,就算是接連吃上半個月,也不容易重樣,口感不乏味!老式糕點沙琪瑪,就連挑食的孩子也愛吃,經常和好朋友,小夥伴們共分享,飽腹解饞又便宜。

⑸ 溫州特色名吃十大排名是怎樣的哪種最好吃

溫州特色小吃十大排名是燈盞糕、糯米飯、炒粉干、永嘉麥餅、豬臟粉、魚丸、魚餅、瘦肉丸、醬肉、鴨舌。最好吃是燈盞糕和鴨舌。

在溫州話中舌發音和虧錢發音相近,但是溫州生意人多,覺得「舌」的發音不吉利,所以把鴨舌改稱為「鴨賺」。在我的印象里,提到溫州小吃,第一反應便是鴨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溫州人愛吃鴨舌的程度很深,如果將一年吃的鴨舌連起來的話,估計可以繞地球好幾圈。

⑹ 溫州特產零食有哪些

1、藤橋鴨舌

藤橋鴨舌,溫州風味古溫州名曰甌,龍泉為源,支有甌江、楠溪江,系水城;城內河道交通,盛產優秀水禽,如櫻桃骨鴨。

2、橋墩月餅

浙江溫州名餅,當天生產,特點:食料講究,陷料營養豐富,傳統手工製作,外皮酥脆,內陷順滑,甜而不膩。

3、豬油渣

豬油渣是把豬肉中的脂肪組織經過熬制提煉使得其中的多種脂肪酸(即豬油,葷油)與脂肪細胞組織分離,熬制後提取豬油後餘下的固體硬塊就是豬油渣,其含有脂肪細胞組織與大量無法分離的飽和脂肪酸。

4、燈盞糕

溫州小吃燈盞糕。據說,清光緒年間溫州有姓陳的兄弟二人,在市區東門陡門頭路亭制賣一種形似燈盞的點心,形似燈盞,獨具風味,一時名聲大振,便被稱為「燈盞糕」。

5、矮人松糕

矮人松糕為溫州有名的特產,因創制人谷進芳矮小而得名。此糕選用純糯米,過水磨成細粉,拌以腌漬了幾天的豬臀肥肉丁,並配以上等桂花和白糖拌勻,炊熟成板,切成方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