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明草怎麼做好吃,清明草的吃法
1.清明草焯水搗爛,野蒜切碎。
2.用熱水和面:糯米粉:粘米粉約6:4,把焯水搗爛的清明草與切碎的野蒜拌到面里,加點鹽。
3.做餡:野蒜切碎 臘肉碎。
4.基本不放鹽,因為臘肉很咸,加點雞精。
5.包餡:像包湯圓一樣,把一團面捏成碗狀,加餡,捏合,壓扁。
6.鍋底抹油,把餅兩面烙黃(本想蒸的,但是家裡沒有粽子葉,怕糯米太黏了)。
7.味道很香,有點像藠頭的味(清明草本身沒有什麼香味)。
B. 清明菜怎麼吃
清明菜做法有很多,下面詳細介紹好吃的清明團做法:
食材:糯米粉200克、清明菜100克。
輔料:豬肉餡200克、雞蛋1個、五香粉適量、白糖適量。
具體步驟:
1、提前將原料准備好。
C. 如何在家做清明草粑粑好吃
清明草洗凈後下沸水中煮熟,將煮好的清明草撈出擠干水分後剁碎(最好是搗成茸);野苦藠擇洗凈後切碎;臘肉切成細粒。
將糯米粉和大米粉按8:2的比例拌勻,加入適量鹽、清明草、少量野苦藠,加水揉成面團。將野苦藠、臘肉拌勻成餡。取適量粉團,包入餡料。
搓成橢圓形,順長放入船船葉中,將葉子兩端像疊被子一樣往中包抄,把粑粑包裹起來。也可以包成半裸的,放沸水蒸鍋中用大火蒸約十分鍾,取出裝盤即可上桌。
在宜賓的東、南片區,清明草粑粑的做法大同小異,但所用清明草的部位卻大不相同。宜賓市區是分界線,以東用的是清明草的嫩葉,做出來的粑粑是綠色的。
D. 筠連清明草粑粑怎麼做
九米飯米各半,打成粗粉,加水和清明草,拌合適,不要太濕,稍微幹些。放在蒸飯器,蒸熟。倒出來,用一個酒瓶子打融,手打濕後擰成粑粑。
E. 清明草的吃法是什麼
清明花糍粑做法:
食材:清明菜300克、糯米飯400克。
輔料:梅菜200克、瘦肉100克。
具體步驟:
1、先將清明菜洗凈,放進料理機打碎。
(5)清明草和糍粑哪個好吃擴展閱讀
清明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基部發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徑約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節間長8-20毫米,上部節間罕有達5厘米。
葉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互生,長5-7厘米,寬11-14毫米,上部葉長15-20毫米,寬2-5毫米,基部漸狹,稍下延,頂端圓,具刺尖頭,兩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較薄,葉脈1條,在下面不明顯。
F. 安順小吃的兩大靈魂是什麼
安順小吃有兩大靈魂——辣椒與米。
在外地無法復制安順小吃的原味,有一大原因是辣椒的新鮮度受損。在安順,若是辣椒做不好,小吃牌子也立不牢。
以辣椒為食材衍生的各種佐餐調料,是安順小吃的靈魂所在。可以說,每一家老字型大小的辣椒醬都是獨家秘方,味道各有千秋。自釀辣椒,對於安順人來說並不是難事。每年八九月份,趕上朝天椒、野青椒上市,城內家家戶戶就開始用最傳統的方法製作「糟辣椒」。
「糟辣椒」,是貴州「剁椒」的叫法,取來新鮮辣椒,加生薑、蒜瓣、生花椒等輔料手工剁碎,再放入鹽、糖、白酒調味,放入壇子里腌制。經過半年的靜置發酵,到了年底,壇子內的糟辣椒釋放出了一絲酸辣的香氣,就算是成功了。
安順人對麵食的興趣總是差了幾分,研究各種米食倒是興致勃勃。無論是米漿,還是米粉,講求的都是一個新鮮,當地歷來發達的食品輕工業,晝夜不息地運轉,為城內每一張挑剔的嘴源源不斷地供應食材。安順有碾米業、米粉業、豆粉業、豆腐業等數十種,碾米業使用礌石把稻穀碾製成米,或藉助水力碾米,養活了全城千餘米工。米粉業以米磨製成米粉,所制的粉條細勻精潔,最適應小食。
糍粑是貴州最常見的食物,原料都是糯米,大致可以分為現吃、火烤、油炸三類,現吃,就是把糯米飯舂成糍粑後,放在帶溫度的鐵鍋里,揪成小團,包上甜咸餡,一邊揪一邊吃。火烤的有白片糍粑,不包餡,切片後烤熟,敷上黃豆面即可食用;豆沙粑,顧名思義,內包豆沙餡兒,呈扁圓形;油炸的糍粑,有片糍粑、片糕粑、豆炒粑。
清明粑是當地人對清明草和米面的高級發揮,師傅取來糯米面和粳稻米面,加上清明草、水開始和面,兩種米的結合,中和了過度糯粘,又帶著一絲女子的溫柔。我吃的清明粑是豆沙餡,咬下去半口,豆沙的氣味飄出來,吃得急了,香氣蔓延到鼻腔,直直地甜到人心底,是一種平實又帶著點活潑的甜味。西南人更喜咸餡,用糟辣椒搭配肉末豆腐乾。
還有一道富有創意的晨間小吃,叫做「油炸粑稀飯」,將米和油藝術性地混煮,再加上一勺黔中特產「引子」,粘稠濃郁的稀飯與摻了米香味的熱油,安慰了一大早空虛的腸胃,油炸粑則保持了它的酥脆香濃。
G. 在家自製青團,究竟是用清明草還是艾青好呢
松花粉用適量的溫水泡開,然後加入白糖調味,最後把它裹入青團皮里,蒸熟後趁熱吃一口,軟糯的皮子夾帶著艾青的香味,裡面黃燦燦的松花餡也裸露了出來,嘗一口是淡淡的甜味。松花粉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起到美容養顏的作用,因此廣受女性的喜愛。由於花粉收集過程很繁瑣,全部需要人工操作,因此價格成本也比較高,目前很少看到用它做青團餡的。而美食君所吃到的松花粉青團,從採摘花粉到製作青團,也都是長輩們一手完成的。
H. 湖南省新化一種作糍粑吃的草叫什麼
鼠麴草,俗稱清明草,又名念子花、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 綿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如菊葉而小,開絮狀小黃花,一年生綠色開花草本植物。
【學名不存在鼠鞠(jū)草,依據各地叫法將鼠麴(qū)草叫做鼠鞠草。可參見鼠麴草、鼠麴草、清明草相關介紹】
中文學名鼠麴草
拉丁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
別 稱清明草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合瓣花亞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亞 科管狀花亞科
族旋覆花族
屬鼠麴草屬
種鼠麴草
分布區域我國台灣、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
目錄
1形態
2分布
3葯用功效
4出處
5作用
1形態
編輯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基部發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徑約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節間長8-20毫米,上部節間罕有達5厘米。葉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長5-7厘米,寬11-14毫米,上部葉長15-20毫米,寬2-5毫米,基部漸狹,稍下延,頂端圓,具刺尖頭,兩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較薄,葉脈1條,在下面不明顯。頭狀花序較多或較少數,徑2-3毫米,近無柄,在枝頂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至淡黃色;總苞鍾形,徑約2-3毫米;總苞片2-3層,金黃色或檸檬黃色,膜質,有光澤,外層倒卵形或匙狀倒卵形,背面基部被棉毛,頂端圓,基部漸狹,長約2毫米,內層長匙形,背面通常無毛,頂端鈍,長2.5-3毫米;花托中央稍凹入,無毛。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約2毫米,花冠頂端擴大,3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較少,管狀,長約3毫米,向上漸擴大,檐部5淺裂,裂片三角狀漸尖,無毛。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長約0.5毫米,有乳頭狀突起。冠毛粗糙,污白色,易脫落,長約1.5毫米,基部聯合成2束。花期1-4月,8-11月[1] 。
2分布
編輯
產我國台灣、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生於低海拔乾地或濕潤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見。也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1] 。
3葯用功效
編輯
莖葉入葯,為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尋常用葯,內服還有降血壓療效。[1]
4出處
編輯
鼠麴草、鼠麴草的,音都相同,只是「鞠」字寫法各異,而在安徽安慶地區又被稱為:水萩、水球等。鼠鞠草,俗稱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 綿菜、米菜、地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如菊葉而小,開絮狀小黃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
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本草綱目》中有段記載的文字:「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該草遍布我國各地,先人歷來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團的記錄。
5作用
編輯
在三明,人們把清明果又叫成青青果,選取的野草主要也是鼠鞠草和艾草兩種。用鼠鞠草做的為淡綠色,隱隱有股子清香氣,用艾草做的清明果為深綠色,有股濃郁的艾香味。艾草同樣是我國廣泛用於製作清明果的原料。
鼠鞠草
鼠鞠草(5張)
在四川用這個草和糯米等做的叫清明粑,在清明節當天給祖先上墳時,除了帶鞭炮,香,紙錢
,燭,肉,酒外,還得帶這個粑粑。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
鼠鞠草(5張)
詞條圖片(2張)
I. 貴州安順,如何在小吃攤上打出了一片「美食天地」
貴州是什麼味道?
如何定義「貴州味道」,是個難題,因為它遠不止大家熟知的「酸」和「辣」。
從地理上看,貴州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是與中央政權遙遙相對的「化外之地」,這里世居的也多是非漢族群,所以把黔味道的底色說成是少數民族風味,並不為過。
貴州味道豐富又獨特,卻並未以「黔菜」之名揚名,除了它的菜色深受周邊省份的影響,更是因為貴州菜沒有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烹飪技藝。「菜系」的核心和靈魂,是處理食材的烹飪方式。
位於西南邊陲之地的貴州,雖然本是烹調之技貧乏的地方,卻恰被幾個菜系大省環繞,川菜的麻辣鮮香、湘菜的燒臘勁爽、粵菜的清烹淡調,隨著阡陌交通在黔地形成了口味的交匯。同時,貴州作為移民大省,不同時期的移民潮相互作用從根本上造就了「黔菜」的特質——融合,這是一種美味不問出處,口味海納百川的特質。
如果想體驗「黔之味」這種生於阡陌交通的特質,那麼位於黔中的安順,或許是你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1.自帶商業光環的安順小吃
安順商貿發達,當地的小吃因此繁復多樣。安順建城於明朝,地理位置處於「扼鎖滇黔」,是滇黔主要通道的要塞之地,安順逐漸成為貴州全省的重要商埠,被稱為「貿易之冠」。清人吳其濬在《滇行紀程》描繪了當年的圖景——「安順府城圍九里……賈人遠集,遠勝貴陽」。
等到民國,貴州開放煙禁,倡種鴉片,為此,川、湘、粵、桂等販煙大商雲集安順,安順一躍成為了大型物資集散地,據《續修安順府志》記載,「四通八達,商賈輻輳,紗羅綢緞,光怪陸離;洋貨足頭,爭奇斗艷;商業之盛,甲於全省。」
商業的活躍推動了安順商圈格局的形成,「自城門至大十字鍾鼓樓,街長里余,寬三丈余」,往北三處,「一通蔣衙街,二通望春台,三通儒林路」,往南四口,「一通曹家街,二通碧漾灣、三通顧府街,四通同知巷」,安順小吃就在商圈內生發、興盛和傳播,這些小吃點心,其實是食客無數張挑剔的嘴試驗出來的。
2.「貴陽的穿著,安順的吃喝」
安順小吃之密集,連省會貴陽都要禮讓三分。顧府街頭看似低調的幾家粉面攤,說起來個個都有幾代人的傳承,每一家都算得老字型大小。
走遍安順城的最好方式就是:吃過去。當然,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每個來到安順舊城的遊人,都想試試「過街調」,從街這頭吃到街那頭,從這條街吃到那條街,逍遙又自由。
裹卷是安順的經典冷食小吃,食客可自選四種秘制辣椒醬。番茄肉沫醬入口時,先是粉皮爽口的涼,繼而是餡,被裹起來的酸蘿卜、綠豆芽、酥黃豆都是極為爽脆的食材,甜辣里還有一點酸,唇齒之間都覺得輕松爽快。更辣幾分的泡椒風味裹卷,整體口味延續了清爽的味道,辣椒醬濃郁的香辣略帶霸道地轉悠了一圈,讓人必須接連吃好幾個,才能罷手。
裹卷以一口就能吃進嘴裡的大小為宜,但也隨著市場需求,出現更能飽腹的大尺寸裹卷,也可以自己搭配米皮的配菜和醬料。
在路邊不起眼的角落裡,總有一汪油鍋燒得正沸騰。雞蛋糕被炸得個個金黃酥脆,讓人忍不住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糕,就想直接往嘴裡送。但是這雞蛋糕,需淋上辣醬和折耳根食用,才算是吃對了。
油炸雞蛋糕原產於鎮寧,製作起來像是「三明治」:先是用大米、黃豆漲發後摻入米飯、粉絲末,然後搗磨成漿,裝入金屬六邊形模具,填入餡,再裝漿後,炸至金黃後取出,脆殼金黃,內瓤雪白。
安順小吃走的一貫是富油重辣的路數,卻毫無上火、粘牙之氣。由於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即便是最冷的一月,安順最低溫也維持在4攝氏度。冬無嚴冬,夏無酷夏的環境,塑造了安順小吃冷、熱兼具的格局,熱食聚而食之,大汗淋漓,冷食鮮腴爽口,痛快至極。
3.米和辣的花樣結合
安順小吃有兩大靈魂——辣椒與米。
在外地無法復制安順小吃的原味,有一大原因是辣椒的新鮮度受損。在安順,若是辣椒做不好,小吃牌子也立不牢。
以辣椒為食材衍生的各種佐餐調料,是安順小吃的靈魂所在。可以說,每一家老字型大小的辣椒醬都是獨家秘方,味道各有千秋。自釀辣椒,對於安順人來說並不是難事。每年八九月份,趕上朝天椒、野青椒上市,城內家家戶戶就開始用最傳統的方法製作「糟辣椒」。
「糟辣椒」,是貴州「剁椒」的叫法,取來新鮮辣椒,加生薑、蒜瓣、生花椒等輔料手工剁碎,再放入鹽、糖、白酒調味,放入壇子里腌制。經過半年的靜置發酵,到了年底,壇子內的糟辣椒釋放出了一絲酸辣的香氣,就算是成功了。
安順人對麵食的興趣總是差了幾分,研究各種米食倒是興致勃勃。無論是米漿,還是米粉,講求的都是一個新鮮,當地歷來發達的食品輕工業,晝夜不息地運轉,為城內每一張挑剔的嘴源源不斷地供應食材。安順有碾米業、米粉業、豆粉業、豆腐業等數十種,碾米業使用礌石把稻穀碾製成米,或藉助水力碾米,養活了全城千餘米工。米粉業以米磨製成米粉,所制的粉條細勻精潔,最適應小食。
糍粑是貴州最常見的食物,原料都是糯米,大致可以分為現吃、火烤、油炸三類,現吃,就是把糯米飯舂成糍粑後,放在帶溫度的鐵鍋里,揪成小團,包上甜咸餡,一邊揪一邊吃。火烤的有白片糍粑,不包餡,切片後烤熟,敷上黃豆面即可食用;豆沙粑,顧名思義,內包豆沙餡兒,呈扁圓形;油炸的糍粑,有片糍粑、片糕粑、豆炒粑。
清明粑是當地人對清明草和米面的高級發揮,師傅取來糯米面和粳稻米面,加上清明草、水開始和面,兩種米的結合,中和了過度糯粘,又帶著一絲女子的溫柔。我吃的清明粑是豆沙餡,咬下去半口,豆沙的氣味飄出來,吃得急了,香氣蔓延到鼻腔,直直地甜到人心底,是一種平實又帶著點活潑的甜味。西南人更喜咸餡,用糟辣椒搭配肉末豆腐乾。
還有一道富有創意的晨間小吃,叫做「油炸粑稀飯」,將米和油藝術性地混煮,再加上一勺黔中特產「引子」,粘稠濃郁的稀飯與摻了米香味的熱油,安慰了一大早空虛的腸胃,油炸粑則保持了它的酥脆香濃。
4.安順人的生活,從餐桌上開始
消費生活讓安順的食物一點一點金貴起來,也養出了安順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生活熱情。清末民初時,安順的餐飲業開始飛速發展,《續修安順府志》載:「市場繁榮,大異往昔。商人獲利頗豐,生活日趨奢靡;以筵席論,過去不過盤盤菜、八大碗、蹄筋頭,今則為海參席、魚翅席、燒烤席。」
不論哪個階層,但凡願意講究的人家,女主人都有一身好廚藝。一年四季,皆制應節小食,三月三做清明粑,四月八吃糯米飯,九月重陽打糍粑,臘月初八又該熬臘八粥,食之有味,清歡無限。
戴明賢曾在《一個人的安順》中提到安順小城的市井之聲,「三更前後,市聲俱寂,獨有『炒米糖開——』的叫賣聲」,此外也有零星的幾家面館營業,在長夜中安靜地吐露出白汽,等到天稍亮一些,「賣甜酒——」,「印拓粑混糖粑!」,「熱——糕粑——啦!」伴隨著一聲聲叫賣,天際變成青白色,日光逐漸晃眼,安順舊城越發熱鬧起來,溜達到東大街一帶,尋著聲和味,便可找到絕好的早餐館子。
安順人還有一套逗趣兒的早餐「行話」,多放食油稱「漫子足」,不要辣、蔥叫「免紅」、「免青」,湯多叫「湯寬」,連湯匙和筷子都有別稱——「鴨子」和「蒿桿」。
安順的早餐也有明顯的融合特質。破酥包是雲南點心,但在安順也遍地開花。只有趕早才能買到剛出爐的包子,趁著熱乎勁兒咬開一口,能看到一層層酥皮,配合豬肉咸餡,入口即化,口齒生香。裹卷也是在安順街頭最常見的小吃,一般論盒賣,回家路上隨手買上一盒,帶回家老少咸宜。
每天清晨,到儒林路吃早飯總是不錯的選擇。老街上的青石路面,被時間磨得圓滑可鑒。只要有琳琅小吃的日子,小城就永遠保持著氣定神閑,古樸平和的姿態,一如歲月本身。
原文取自《地道風物·貴州》有增減、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