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泰州最好吃的餃子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泰州最好吃的餃子

發布時間: 2022-06-11 01:54:10

『壹』 泰州冬至吃什麼

泰州
喝雞湯、吃餃子,燒紙祭祖
泰州,有過大冬、過小冬的說法。「冬至」也叫「過冬」;「冬至」這天叫大冬,之前一天叫小冬。各家按照不同的習俗,在大冬或小冬這一天祭祀祖先。也有種說法,冬至前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當天叫「人冬」,一家團聚。按照泰州民間習俗,冬至要喝雞湯、吃餃子。

『貳』 為什麼生煎叫生煎

把生包子放在平底鍋里用油煎就是生煎, 把生餃子放進平底鍋里同樣的煎就是鍋貼。

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在舊上海,茶樓里的老虎灶大都有烘爐和盤爐,除了供應開水,還提供生煎和蟹殼黃給客人享用。生煎用的是半發酵的麵粉包上鮮肉和肉皮凍,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鍋里油煎,在煎制過程中還要淋幾次涼水,最後撒上蔥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 美味秘笈: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著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噴薄而出,味道一級。

鍋貼是泰州一種煎烙的餡類小食品,製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豬肉餡為常品,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菜。包制時一般是餡面各半,呈月芽形。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酥脆,麵皮軟韌,餡味香美。
鍋貼不過是水餃的嬗變與花樣翻新。廣泛地講,包的面餃可煮可蒸可貼,便有了水餃、蒸餃、鍋貼之名。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鍋貼卻有著一段頗為美麗的傳說。
相傳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打圍射獵,路經承德附近上營小鎮,准備在一家餃子館午宴。掌櫃如時炒菜煮餃,但卻不見康熙皇帝駕到。原來為賞鎮邊幽雅風景,一時興發,遲誤了。直到飯菜皆涼時,乃至。掌櫃見勢惶惶,欲將餃子放到油鍋加熱,未曾想由於爐火過急,餃子一落鍋便冒起煙來,掌櫃說時遲那時快,舀起一勺為炒菜備用的鹵水汁潑將過去,急將鍋蓋住,復又減弱了爐火,但聽鍋里先是「哧啦啦」一聲,爾後便絲絲微響。稍傾,揭蓋,獨特香味兒傳來,又見餃面有層焦黃而又薄的脆皮兒,康熙皇帝不由得垂涎欲滴,食慾大振,食之,龍顏大悅,問是什麼吃物,掌櫃隨口答道:「是鍋貼兒!」康熙酒足飯飽之餘,即興揮筆書「鍋貼鋪」牌匾。遂名揚遐邇。

『叄』 泰州人過年為什麼要吃麻糕

泰州最著名的特產,莫過於「三麻」了,坊間流傳這樣一首民謠:泰州人送禮三件頭,麻餅麻糕香麻油。千里送鵝毛,禮輕人誼厚。一片真心拎過來,你不收也要收。
遠在清代,泰州即「揚郡八屬」會考之地,逢大比之年,來泰州考秀才的學生,在臨走的時候,他們總會捎上帶些泰州的「三麻」回去

『肆』 江蘇泰州市海陵區早茶最好吃的地方在哪

泰州的早茶文化歷史悠久,早茶食材鮮美,餐種豐富,海陵區有許多早茶酒店,關鍵是看你喜歡哪一種,自我推薦僅供參考,會賓樓鼓樓店(地址鼓樓路)、富春大酒店(百年老字型大小酒店,早上吃早茶的人很多(地址東進西路),紅高粱餐飲店(喬園左隔壁)(人民醫院南院對面)
老街眾多早茶酒店。歡迎您前去品嘗。

『伍』 揚州最有名的小吃有哪些

10.清燉蟹粉獅子頭


清燉蟹粉獅子頭是揚州傳統特色美食,其起源於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獅子頭就是大豬肉丸子,但肉裡面還摻著螃蟹肉、蟹黃和調料,下面再墊上青菜,然後放到蒸籠上蒸。成菜豬肉肥嫩,蟹粉鮮香,菜心酥爛,十分美味。

9.熗虎尾


熗虎尾是揚州傳統名菜,是選用鱔魚尾背一段凈肉,再用開水稍汆加濃計調味拌制而成。因其形似虎尾,所以叫做熗餐尾。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唐朝以後就十分流行。

8.雞湯煮干絲


雞湯煮干絲屬於淮揚菜系,干絲是指豆腐干切成的絲,一般是用雞湯,加筍絲,雞絲,木耳,蝦仁,蛋皮等食材烹飪而成,十分的鮮香美味。

7.拆燴鰱魚頭


拆燴鰱魚頭是揚州的傳統名吃,它是用鰱魚頭為主要材料,裡面加上香菇、雞腿肉、火腿等食材一起燉煮而成。成菜魚肉肥嫩,湯汁濃稠,口味鮮美,營養豐富,十分的美味。

6.揚州春卷

揚州春卷是當地著名傳統小吃,相傳是由春餅演變而來。其創始於唐朝,多為長形,一般是用豬肉、芽筍、韭黃、木耳、冬菇、胡蘿卜為餡料,味道鮮咸美味,十分可口。

5.蝦籽餃面

蝦籽餃面從字面意思就是餃子加面條,其實這道美食就是餃子和面條放在同一個碗里,混沌皮薄如紙,肉餡鮮美飽滿,面條筋道爽滑,然後用蝦籽熬成醬色湯汁,它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最為鮮美的其實就是湯了。

4.翡翠燒賣

翡翠燒賣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其是將青菜剁碎,裡面加上精鹽、白糖、熟豬油拌勻成餡,以半熟燙面擀成薄皮,捏成菊花型。其皮面白亮,餡心碧綠,甜潤清香,十分美味。

3.三丁包子

三丁包子是揚州的傳統名吃,相傳起源於清朝乾隆時期,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揚州廚師丁師傅為其製作的早餐。裡面是用海參丁、雞丁、肉丁、冬筍丁、蝦仁為餡做成的包子,後來因為考慮到平民的消費水平,所以講海參丁和蝦仁去除,於是就有了現在的三丁包子。

2.千層糕

千層糕是揚州當地的傳統名吃,據悉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一般是用上白麵粉、生豬板油、白砂糖、甜紅瓜絲、食鹼、熟豬油等製成。千層糕的特點是層層糖油相間,綿軟甜嫩,十分可口。

1.揚州炒飯

揚州炒飯是揚州當地的傳統名吃,其起源於隋朝時期,一般主要食材為米飯、火腿、雞蛋、蝦仁等,發展到現在風味各異,品種繁多,深受人們喜愛。

『陸』 泰州市後悔餃子館在哪

打開GPS,信號還可以的話,應該就會看到的。高德地圖:在我們的手機裡面..

『柒』 泰州春節文化景觀之我見

春節民俗文化
一、春節的來歷:
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這種凶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二、春節前的准備(臘月初八以後,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展開)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稱"灶神",俗稱"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備活動:寫春聯,准備肉食,准備麵食以及理發、沐浴,打掃衛生。
三、民俗活動--靜態民俗
3.春聯:(1)春聯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說,東漢王充《論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郁壘,也害怕桃樹。於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聯:公元965年,後蜀皇帝孟昶在皇宮內門的桃符上寫了:新春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春聯。此後春聯成了春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有人家喜歡貼"福" 字,而且倒著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倒貼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畫:(1)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於神荼、郁壘的神話傳說,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鬼。一源於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鬼,並把二將畫在宮門上。一源於唐玄宗夢見鍾馗為自己捉鬼,醒後命令畫工把鍾馗畫在門上。(2)灶神畫的來源:民間傳說灶神在除夕從天宮返回人間,所以人們總在這時候買新的灶神畫貼在門上,希望他能帶來吉祥與幸福。(3)其他常見的年畫。
5.福字:最早?"福"字--傳說史於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為窮神,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過年貼"福"字,史於慈禧,每至年,太後有給大臣賜福之習。一年賜福,恭王福晉把賜給的福拿倒了,犯殺頭之罪,李連英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今年賜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聽極高興,連說:"福到了……"傳至民間,"福"也貼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貼在窗戶上慶賀新年的剪紙作品。窗花有兩種製作方法。第一種是剪刀剪,巧手的婦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紙剪出許多花樣。第二種是刻刀刻,一般由專業的民間藝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張窗花,供應市場。
四、春節民俗--動態民俗
1.除夕守歲:1)什麼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由於農歷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臘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臘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歲:除夕重要的活動是守歲。因為秦漢以後,我國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相當於現代計時方法的23點到1點。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辭舊歲,迎新年的關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守候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麼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鍾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2)爆竹的來歷:據南朝梁代示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後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里裝上火葯,點燃火葯,發生爆響。後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3)鞭炮的種類: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
3.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4.其他民間活動:扭秧歌,踩高蹺,敲鑼鼓。
5.祭神祭祖:在傳統的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設有專門的神龕,供奉各位神靈,同時還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畫像。正月初一早上,人們恭敬地在神龕與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其中包括剛剛煮好的第一碗餃子),點上香火。十分虔誠地感謝神明與祖宗在天之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並祈求他們保佑來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後,兒孫們開始向長輩親人拜年。傳統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在大多已經改為三鞠躬。一邊行禮,一邊祝願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後,把一個紅包送給兒孫們。這就是"壓歲錢"。一般作為孩子們春節期間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續,可以持續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財"或"春節好",以示慶賀。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懷。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一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正月七日為什麼稱為"人曰"呢?這和中國古代神話有關。神話中說,神在初一創造了雞,初二創造了狗,初三創造了羊,初四創造了豬,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初七創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類誕生的日子。於是,古人把這一天稱?"人日"。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時候,人們就剪出彩色的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用來象徵人們在新的一年裡,面貌煥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紙的內容又有發展變化。唐代詩人余延壽《人日剪綵》:"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貼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所剪內容包括紅花綠葉,飛燕家禽。個個栩栩如生。這已經於現代民間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節民俗--飲食民俗
年糕與餃子是春節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採用黏性較強的穀物製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2)餃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著豆腐餡的,還有一個包著一枚硬幣。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裡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里。
六、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漢文帝曾於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亂,所以規定這一天為"上元節"。東漢明帝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點燈。此後,元宵就逐步演化為觀賞花燈的民俗節日。故名"燈節"。元宵的應時食品是湯圓,北方也叫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
唐代,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舉國同慶。《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盞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寬數十丈的燈樓,供遊人觀賞。宋代又有過之,無不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草把縛成戲龍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皇帝還親自率領盛大的儀仗參加賞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見娛樂活動通宵達量,熱鬧非凡。
可以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狂歡,為整個春節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七、總結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回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進行了采訪和研究,同時還對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區進行調查,得出以下結論: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各民族的春節民俗趨於漢化,各地區的春節民俗也趨於一致,標志著民族大團結和祖國的繁榮發展。另外,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春節民俗更是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捌』 六月初六是吃餃子的由來

7月14日是2009年苦夏三伏中的頭伏.頭伏是每年夏至節氣(今年是6月21日)算起的第三個庚日進頭伏.6月24日是庚子日,7月4日是庚戍日,7月14日是庚申日,這天進頭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所謂「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時間通常在農歷六月,每一伏各佔十天。伏天的到來,意味著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悶熱日子的到來。過去,老北京人認為,每年陰歷的六月初六是夏季中最熱的一天。到了這一天,會進行很多以避暑納涼為主題的民俗活動。清代《京都風俗志》中記述,六月初六日,寺廟都忙著晾曬經書,商販們敲擊著銅盞叫賣酸梅湯,賣西瓜的遍布街頭巷尾。人們在三伏天會做些「異於平日」的好飯菜來犒勞自己,「謂之貼伏膘」。在當時,餃子、面條、烙餅、雞蛋都是美味,老北京流行的「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即源自「貼伏膘」。7月14日入伏,頭伏吃餃子「元寶藏福」,「好吃不如餃子。」餃子是最具中國傳統特色的美食,一年中最喜慶的節日———春節中的代表美食也是餃子。為什麼國人如此鍾情餃子?又為什麼要在初伏吃餃子呢?過去,人們感覺炎熱的夏季是一大災難,伏天被稱作「苦夏」,清代文人李漁在《閑情偶記》中就說:「一歲難過之關唯有三伏……」入伏的時候,恰恰過完麥收,家家有糧,正好利用這個時候享個口福。餃子是平時難見的食物,當然是首選。天熱令人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而餃子正是傳統習俗中開胃解饞的好東西。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玖』 想在泰州開一家正宗東北餃子館,請問大家咱們泰州人都喜歡東北餃子嗎

摘要 你好朋友,東北餃子,無論在國內任何地方都是挺受歡迎的,可以選擇這樣的項目。

『拾』 靖江哪裡有好吃的

1.靖江肉脯。當之無愧,第一名。實在太有名了,不想多說。有好幾種牌子,最好吃、最貴的當數「雙魚」,是靖江人的保留項目,第一品牌,有單盒裝和禮盒裝兩種。傳說蘇州、上海人也只認「雙魚」。由於技術外泄,導致現在市場上的肉脯種類很多。吃白粥的時候,加以碎的肉脯佐餐,實在逍遙至極。
2.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魚。刀魚也太有名了,而且價格不斐,不說也罷。鰣魚已經絕種,也不提。河魚,現在市面上的幾乎都是養殖的,毒性小,肉質尚可。河魚劇毒,吃的時候要廚師當面先嘗,沒事後才能動筷,但當年吃野生的時候,還是有人中毒,該魚毒是神經麻痹,效果快,死亡率高。內臟血液和卵巢一般深埋的說。但由於味道鮮美,便有「拚死食河豚」一說。總之,「長江三鮮」已名存實亡。
3.蟹黃湯包:太太太太太有名了。用靖江當地的說法:出了靖江,所有的湯包都是對湯包的褻瀆。在南京中山路,中山大廈旁本來有一家,但不知什麼原因,拆了。偶曾經有幸見過湯包的做法:皮要上等。蟹黃、蟹肉+肉湯煮成瓊脂狀,冷卻後用皮裹住,要不留縫隙,否則在蒸的時候會露餡。吃湯包有句口決: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後吸湯。加以醋和姜絲,上乘美味,今年過年的時候我還吃了哦,順便說一下,最有名的是鴻運飯店的湯包。傳說乾隆當年吃的時候把湯包當作包子吃,結果被滾燙的湯汁燙傷了龍嘴,但還是流連忘返。
4.秈子粥。比以上的要普及。只有泰州一代有。江陰都沒有的說。在這種季節,小的時候,坐著小板凳在院子里乘涼喝粥,加一個冒油的咸鴨蛋,無比愜意。ps:秈子粥不加鹼的是白色,只有加鹼的才會紅。鹼較多了會澀,而且很紅,不好看。靖江有句土話:「秈子粥灌灌,養的像罐罐」。
5.老汁雞。又一平民食品。老汁的秘方是特配的,偶不懂的說。靖江季市鎮的最有名。

6.酵(靖江話讀gao)燒餅。偶很喜歡。大如臉盆,飛碟狀,褐色,有芝麻,有嚼頭。
7.餛飩。南京的太爛了,餛飩湯要是開水,皮要薄,加蔥、鹽、味精、少許醬油做湯,最好有豬板油,極品。我們那有個馬橋餛飩的很有名的。
8.紅燒蹄膀。各地有各地的燒法。偶們家講究文火燉,甜而不膩,又一極品。
9.手擀麵。又是一個有嚼頭食品。對於不愛吃面的偶來說,此面面子夠大。據說魚婆橋附
近有家麵店口碑很好。
10.團。通俗講,就是糯米粉包餡,雞蛋那麼大,煮法同餛飩,逢年過節必備。有芝麻餡,
肉餡、豆沙、還有菜的,比之寧波湯圓一個字:香。
11.蟛蟣。也就是腿毛多,個體小的螃蟹。一般不食的說。河邊、江邊俯拾皆是,偶們小時
候拿蟛蟣的螯拿來炸,燒法同龍蝦,肉嫩賽螃蟹,難得的美食,也只有童年有吧。
12.竹筍。靖江曾經是竹器之鄉,小時到鄰居家偷竹筍,竹筍嫩的時候,用腳一踹就倒,回
來燉鹹肉,引的附近的小孩都來了。
本地靠江,水產很多,鮰魚、鱸魚,各地都有。
不吃餃子,沒見過米線、酸菜魚什麼的。
早餐以粥、豆漿、豆花、油條(現炸的,要脆)、蒸飯、煎餅、包子(靖江管包子叫饅頭
)、燒餅(黃橋燒餅最美)、實心饅頭(就是不加餡的饅頭)
中餐主食一般是飯。
晚餐多種,不贅述。
清淡,色香味俱全,不甜,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