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吃餃子的節日
農歷正月二十五「打囤」日,按傳統今天應該吃餃子。這一天人們為了求金銀滿櫃,糧食滿囤,燃放鞭炮意思是「打囤」。
春節吃餃子。餃子,是北方大部分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食品。餃子形狀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古語有 「好吃不過餃子,輕松不過睡覺」的說法。
農歷正月初五吃餃子。初五俗稱「破五」,這天吃餃子有「捏小人嘴」、送年和祭財神之說。初五這一天吃了餃子,禁忌小人讒言。送年,初五過了,年也就算過去了,農民們開始了一年的勞作。祭財神,這一天上供祭財神,為的是求發財致富之意。
一伏吃餃子。民間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小米撈干飯。
立秋吃餃子。吃了立秋餃子就會秋胖,因為過去人們生活條件不好,對胖是一種嚮往吧。
立冬吃瓜餡的餃子。有「吃了立冬瓜,活到八十八」還有「吃了立冬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元旦,吃餃子。
大年三十晚餐吃餃子。據老一輩人說,古代除夕晚飯是吃合子,取和和美美的諧音,那會兒因條件所限除夕吃的合子,是用玉米面加麵粉做成的,後來人們日子好過了,就把合子換成餃子了。
過生日吃餃子,常言說:短命疙瘩,長命面,吃了餃子活一萬。
北方吃餃子的節日,還有小孩兒過滿月、老人過大壽等都要吃餃子的。
古代,北方人把餃子視為最好的食品。
㈡ 正月初幾包餃子
農歷正月初五是俗稱的「破五節」,在「破五節」這天有許多的習俗,大年初五是「送年」的日子,過了這天人們恢復正常的勞作,商鋪恢復營業,一切都要恢復到除夕之前的樣子。很多地區在大年初五有送「5窮」的習俗,五窮分別指的是智窮、學窮、命窮、文窮和交窮。
1、餃子餡要剁得叮當響。
北方在大年初五這一天吃餃子,餃子餡一定要用力剁,要剁得聲響越大越好,餃子餡要剁細膩,剁餃子餡的聲響可以趕走五窮。
2、餃子收口要捏緊,捏實。
在包餃子時要將餃子皮用力捏起來,餃子包上餡料對著,餃子皮上下類似於上下嘴唇,而餡料相當於肚子里的話,民間傳唱「初五捏住小人嘴」,人們希望在新的一年中通過捏餃子來吧小人的嘴捏起來,以避免被小人算計,多生是非。
㈢ 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吃餃子取何寓意讓百姓如此喜愛
每年的春節都是回有吃餃子的習俗,大家也覺得餃子像是元寶,在初一的時候就吃餃子,這對一年的寓意都很好。
實際上早在清朝的時候就開始了在重要的日子裡會選擇吃餃子呢。每年在三十的時候會早早的就把餃子包好,晚上接神的時候在開始煮餃子,這也就是農歷正月初一的時候,吃餃子是「更歲交子」的意思,「子」就是「子時」,交和「餃」聲音是相同的,是「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好意思,所以大家吃餃子的時候會感到快樂和滿足。
我們在大年初一的時候會吃餃子,初二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吃的是面,當然大家也非常喜歡吃餃子呢,在過年的這幾天都會選擇吃餃子。
㈣ 春節習俗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根據史料記載,餃子真正成為春節的吉祥食品,是在明朝中期以後。王來華表示,春節吃餃子有很多美好寓意,特別是在除夕夜。除夕夜的這頓餃子之所以非比平常,一是由於尾月三十夜的23時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時,正好交子時,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二是人們期望把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不如意的煩惱事,像吃餃子那樣一塊吃掉,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三是吃餃子還有祈求來年早生貴子,全家人丁興盛,孩子有出息的意思。
此外,餃子成為春節吉祥物,還由於其外形像銀元寶,春節吃餃子有象徵「新年大發財,元寶滾滾來之意,寄予著人們「招財進寶的美好希望。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予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春節吃餃子有良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因為天寒地凍,黃土著土偶的耳朵很輕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著土偶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庶民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外形,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物,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利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經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蜜,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祥。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聚發財。
㈤ 吃餃子的節日是什麼
春節、冬至、除夕、正月初五、立秋、立冬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習慣,和「冬至吃水餃醫治凍耳朵」的傳說。相傳我國古代的一位名叫張仲景的名醫在奇寒的嚴冬用水餃(古時稱餛飩)醫治凍傷的故事。那年冬至(數九)這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許多人因飢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凍傷,他就把這些人邀至家中,親自動手包制水餃,餡料選用高熱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後連餃子帶湯盛到碗里,讓大家趁熱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凍傷得以緩解並逐漸痊癒,由此而來便留下「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美談。這段佳話仍在被現代人傳頌。
㈥ 春節那天吃餃子最好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㈦ 什麼節吃餃子
「春節、冬至、除夕、正月初五、立秋、立冬」吃餃子。
1、春節
餃子是中國人最常用的名字,它的形狀也有著各種各樣。春節餃子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餃子的形狀和元寶一樣,所以在春節的時候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意思。第二:餃子按照古代的習俗是在過年的時候祭祀用的食物。講究守歲的時候包餃子,在辭歲的時候吃餃子也就是到子時的時候吃餃子。
2、冬至
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與南陽名醫張仲景有關。說是東漢時期河南安陽的著名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曾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他在長沙為官期滿告老返鄉時,恰遇大雪紛飛,沿途看見不少人耳朵被凍爛了,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煮熟後剁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作為葯物給每人吃了兩個,治好了鄉親們的耳朵。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並稱它為「扁食」或「餃子」,留下了「吃冬至餃子不凍人」的說法。
3、除夕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古代北方底層人民生活很艱辛,一年到頭不餓肚子已經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的美食只能留到大的節日和特殊的日子時才能吃,而被列為最好吃的美食「餃子」也是最難吃到的,所以才找機會就吃餃子。
4、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
5、立秋
對於立秋吃餃子,也是一種貼秋膘的吃法,那麼,貼秋膘又是什麼意思呢?上面已經說到了,夏季人體會有所清減,古人會在立秋這一天稱一下自己的體重,如果發現自己變清瘦了,大家會吃一些肉類食物補一補,俗稱「貼秋膘」。而餃子也是一種肉類食物,所以立秋吃餃子也是一種貼秋膘的吃法。
6、立冬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㈧ 什麼節日吃餃子
答:
春節
農歷正月初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
冬至
㈨ 在我國過哪些節日都要吃餃子呢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吃餃子也是我國在春節時特有的傳統文化。餃子象徵著“更歲交子”,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歡。民間甚至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春節的時候,餃子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美味佳餚。餃子在北方人的年夜飯是必不可少的,包餃子和吃餃子是大多數家庭的一個重要活動。
還有冬至,北方地區在冬至有吃餃子和吃餛飩的習慣。南方則是吃冬至米團和冬至長線面。正月初五也是要吃餃子的,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也就是指初一到初五這幾天不能輕舉妄動,禁忌是比較多的。過了初五就不用再講究忌諱了,所以要吃餃子進行祝賀。
俄羅斯的餃子個頭比較大,用的是牛肉,胡蘿卜,雞蛋等,煮餃子也是用的牛骨湯。義大利的餃子都是加入了乳酪,但他的餡料和我國的大不相同。包餃子也是先將面壓成長塊,再放上餡料,然後就用同樣大小的另一塊面片,合在一起壓好,再用刀切開煮著吃。
㈩ 什麼時候是吃餃子的
每年的除夕,正月初五,立秋,立冬,冬至都要吃餃子。各節吃餃子原因如下:
一:除夕為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
二:正月初五吃餃子 :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
三:立秋吃餃子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
四: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五:冬至吃餃子 :在我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習慣,和「冬至吃水餃醫治凍耳朵」的傳說。
(10)正月哪天吃餃子好吃擴展閱讀
張仲景發明「餃子」救治百姓
張仲景是南陽人,生活在東漢末年,他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句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建安年間,張仲景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端坐於大堂之上為民治病。張仲景此舉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葯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稱作「坐堂先生」,用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
張仲景後來不滿官場的黑暗辭官回鄉,返鄉之時正值隆冬季節,他見許多無家可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不少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食百姓。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便學著張仲景「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在過年時食用,稱之為「餃子」,至今南陽一帶仍有「過年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