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雲南西門豆腐好吃嗎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雲南西門豆腐好吃嗎

發布時間: 2022-06-08 03:14:02

❶ 比較昆明與建水傳統小吃的特點的不同

首推燒豆腐,建水豆腐出名,基本大街小巷都是燒豆腐攤,有干豆腐,有新鮮的,還有包漿豆腐,都是一種享受。芍粉老店豆腐偏硬,常去的是老建水味道,也有好多人奔著西門去吃燒豆腐,但西門太多家西門豆腐了,都不知道哪家才是最正宗的。五毛錢一個,其實吃多了也沒覺得有太大差別,每家豆腐的差別,最大的在於蘸料
草芽,肉片炒草芽,清炒草芽,烤草芽,涼拌草芽,草芽米線,吃法很多。草芽也算建水獨有吧,據說比肉還貴,有人覺得很好吃,有人覺得一般般,比如我。
米線,建水米線很大碗,而且米線不夠了可以隨便加。出名的有草芽米線,過橋米線,腸旺米線,口味有點偏咸,或許是這邊的口味都有點偏咸。而涼米線味道又過於偏甜,不放心吃的,可以和店家打招呼少鹽少糖,我就是這么吃的(偷笑)
燒烤,也是在雲南算是比較出名的了,姚家燒烤,老建水味道,紫陽燒烤,阿毛清真燒烤,都是出名的燒烤攤,五花肉,雞腳雞翅,豬皮,土豆茄子,小瓜,肉串,豬蹄……嗯,味道也是偏重口味

❷ 雲南18怪

-- 雲南18怪
一怪:山有多高水長在
一句話說盡雲南地理特徵,內涵深,包容廣,所指准,把雲南絕嶺綿亘、泉溪滴流圖,"山有梯田壩有海,谷有紅河嶺有泉"畫面一一包攬。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獨特地理現象,說的是哈尼梯田。哀牢山泉涌汩汩,流水潺潺,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水資源。
哈尼梯田之最壯觀者,當屬元陽縣。秋收之後,早春之前,是觀賞哈尼梯田的最佳時節。逆光下的層層梯田有如面面明鏡,一層層亮得耀眼,大者如曲池,小者似碎鏡,依山勢而層層彎曲,順坡度而塊塊遞進。
間或有漢子牽牛犁耕,一牛在田,幾無可轉身的餘地,或有更小者,只如同一個洗衣盆大小;間或有幾個婦女頭勒背簍自田埂上走過,遠遠望去,猶如在鏡子階梯上行走。走近看時,田埂寬僅1尺,綠草茂盛,根系發達,抓住田埂使其堅固。每塊田埂邊,均有往下淌水的出口,由上而下,層層涵養,而最高處的田塊,卻是從泥牆中滲出水來。此水何來?追根尋源,水自山裡來,水自草中來,水自樹下來,這是"山有多高水長在"的原由和根據。
"樹能\'扯\'水,樹能保水",這是雲南民間的樸素說法。不論山再高、坡再陡,只要有樹,有森林,龐大錯綜的根系便成了涵養水源的依靠,就能把水從低處"扯"上去,讓水往高處流。盡管地表看不見水,而地下水位卻提高了,當積蓄到一定的量,便自然而然泉涌水溢了。一個"扯"字,有扯上和扯住之意,道盡了"山高水長"的無限奧秘。

二怪:溜索比船快
李白當年一首詩,世人皆知蜀道難。蜀道十分艱險曲折地向雲南延伸,雲南與四川之間,隔著一條至今尚不能完全通航的金沙江。過了金沙江往西走,就是一排高山,一條大江,相依相繞 。高山許多終年積雪,大江多不見船影子。就像用一架巨大的犁耙,耙出來的一組相互平行的曲線。雲南西部的地形,是地球唯一一處皺緊眉頭的地方,皺紋是如此之深,動輒就達兩三千米,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橫斷山脈。 溜索只懸掛在最驚險的峽谷之中。橫斷山最精彩、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應該是奔騰於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之間的怒江大峽谷。"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有人形容,雨季發洪水時的怒江就像百萬頭在泥漿里狂奔的大象,如遇到險灘,則大發雷霆,咆哮怒吼,驚天動地。說盡了怒江和基本容貌和性情。東邊的碧羅雪山,西邊的高黎貢山,像千千萬萬個排成兩行、身高在兩三千來以上的巨大兵馬俑,沉默不語,相對無言,千秋萬代,地老天荒。 在大江之上、兩山之間,拉一根繩索將此岸與彼岸牽連起來,人懸空吊在繩索上,這邊溜過去,那邊溜過來,這就是溜索。 對於第一根溜索的來歷有三種猜測: 一是"牽手說":兩岸人各執一繩,繩頭有鉤狀物。 二是"漂流說":在上游的江水轉彎處,將繩索飄於水面上,靠江水的流動使繩索伸展開來,使另一端直達對岸。這需要對繩索的長度、江水的流速流向以及彎道的選擇等做出准確的計算和測定。 三是"弩射說":於岸邊造一大型弩弓,將繩子用弩箭射到對岸去。據說上弦拉弓都得用牛的力量,想像不出那弩弓該有多大。 早先的溜索是用竹青皮或藤條扭結成的長繩,綁縛在江兩岸的溜樁或大樹上。溜索分平索和陡索兩種。前者是兩端高度幾近相等,過溜的人溜至中段後,必須雙腳搭於溜板上,雙手握住溜索攀越到彼岸。後者則是兩岸高度不等,溜時自高而下,瞬間可至。要往回返時,得另找溜索亦是此高彼低地溜回去。所以平溜一根便可來回,陡溜"成雙成對",往來各一,當然相距不能太遠,以免"失伴"費找。溜板是過溜最重要的工具,沒有它也只有"望溜興嘆",所以昔日路人溜板是必備之物,人手一副。老式溜板是用一段長30公分左右的木頭做成的:將其一剖為二,取一挖成凹形,似筒瓦,上留一脊凸出,掏一孔,穿入系繩。過溜時先將溜板凹處伏於溜索上,用系繩系住人下或將臀部兜住,雙手抱住溜板,待助溜人一鬆手便一飛即逝。 可以想見以往溜索在怒江地區的生產生活中地位何等重要!是故甚至在一些關隘要道的溜口還沒有專人管理,俗稱"溜官"。由於木質溜板磨損快,易折斷,可謂系人以性命悠關,溜官職責即保管、製作或購買、檢修、更換溜板及助溜。現怒江地區的溜索已全部改為鋼繩,溜板也改為鋼滑輪,安全系數大大提高。 過溜索(陡溜一根長約300米的網索)的時間從開溜到停溜是18秒鍾。就是說,人在溜索上的平均時速是60多公里! 溜索兩頭的固定點位置和溜索的長短松緊很關鍵,需要較為准確的設計,因為這關繫到下滑與上沖恰到好處的傾斜度,而且得兼顧兩岸。由於重力的作用,速度越來越快,當速度最快時,人也正地位於溜索的最低點,隨後,人便藉助慣性接著往上沖,快到終點沖力也差不多使完了。只見雙向單行的兩根溜索,在大峽谷之中,在怒江江面之上,寫成了一個又一個的"X",兩岸往來,人行其上,還真能用"來如風,去如電"來形容。特別是身著白色長裙的僳僳姑娘過溜索,只見白裙飛揚,活生生的仙女下凡。 最刺激的還當有人飛身過江時,溜索上由磨擦而響起的尖嘯聲,那簡直就是強者的吶喊聲,勝利者的歡笑聲。大自然再怎麼發招,此時也只能向人俯首貼耳了。 過溜對於怒江人來說,那是稀鬆平凡的日常交通方式,而對於外地人,那簡直就是驚心動魄的冒險行為,真正是勇敢者的游戲了。 而今,憑著現代社會的科技水平與力量,要在怒江天塹通船架橋已非夢想。"溜索比船快"無疑將成為歷史,溜索勢必成為文物。過溜說不定就成了供人觀賞的驚險風俗表演,成了探險旅遊的項目之一。

三怪:豆腐燒著買
豆腐的老祖宗在中國,中國人最早發明了豆腐,然而翻遍菜譜,"燒豆腐"這一味兒,卻是"典無所載,譜無所記",最早可謂"滇邑獨有,他鄉俱無"。 確切地說,可以"燒著賣"的豆腐主要是"滇南豆腐",因為其製作工藝獨特,不用鹵水而用井水點豆腐的緣故。
滇南石屏北門豆腐、建水西門豆腐均是"燒豆腐"的正宗產地。 在石屏縣城北門一條小巷裡,有一許姓人家,有小院一座,狹小逼窄,但院中那眼井,卻是稀有這物:井中之水不可飲用,百年來專門用做點豆腐鹵水。據稱石屏豆腐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北門豆腐好而有名的緣由是因為"水好",要兩種水:一種井水泡黃豆、煮豆漿;另一種井水專點豆腐;甜井水和澀井水共用,相輔相成。
建水西門豆腐,也與一眼井有關。西門井有龍潭氣派,直徑可達3米左右,稱為池亦可。西門豆腐用鹵水點,所不同者,功夫在"包"上。所謂"包",即"包豆腐",各人面前一桶豆漿,豆漿呈半干狀,人人動作麻利,舀一撮放於手中紗布上,三五下團捏成一雨見方的小豆腐塊,然後置於篾板上,擺滿後拿去晾乾。手上飛快包豆腐。 現在,石屏、建水豆腐仍然是"燒豆腐"的主要供應地,北門、西門豆腐已被公認為"正宗",暢銷雲南各地。
"雲南十八怪,豆腐燒著賣",說"燒",是雲南方言,實際是"烤"。豆腐買來,先放三五日,即將豆腐置於屋角不通風處,上覆稻草或紗布,待其略有酸臭味方才拿出。新鮮豆腐在火上烤不出那層"殼",入口發酸;太臭的豆腐烤不出"形",入口發膩。就是說,豆腐不臭不行,太臭也不行,要臭得恰到好處,這全憑感覺和經驗。 燒豆腐要用栗炭火,炭火盆呈長方形,上置鋼筋焊成的有縫烤盤。若火力過猛,則烤盤下墊起木索,使之升高寸許;火力偏小,則取下墊坨,使之貼近炭火。 吃豆腐要有佐料:乾料,便是碗中只放辣椒面、胡椒面、味精、鹽巴等佐料;濕料,則是在干佐料中再加入醬油及芫荽少許。後來又有"蒜油佐料",不放醬油,而放蒜油及鹵腐汗少許,又另有滋味。 雪白的豆腐塊滾滿烤盤,排列有序,逐塊翻烤,在中間的翻得勤,在邊上的翻得慢。三五分鍾扣,只見中間的若干豆腐塊漸漸腫起,顏色變黃,原本四方形的豆腐塊,眼見得膨脹成圓球形,可當得乒乓球一般拍跳,拿筷子壓一壓,略有彈性,便可吃了。將豆腐塊掰作兩半,外焦里嫩,直接蘸佐料吃。若是濕佐料,則外涼內燙,外濃內淡,入口香糯,濃淡相宜,味美到不可言傳;若使干佐料,則外焦里燙,入口脆香,辣咸有之,美味亦難以言表。
雲南正宗的燒豆腐有幾處:一是建水縣東門外,二是燕子洞,三是個舊市區農貿市場,四是石屏縣縣城各處。通海、曲江等處亦可。

四怪:石頭長在雲天外
石林彷彿在日月精華滋潤下如筍拔節,如竹生長,石林的大勢與大氣,石峰戟指,劍刃刺雲,其勢森然羅列,雲天為之破,其鍔未見殘。 石為什麼會長大而且成林呢?這一帶地處喀斯特地貌的滇東高原中心,屬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謂"喀斯特地貌"。石林縣境內62%為石灰岩覆蓋,是典型的岩溶地區也就是說,石林的"成長",主要是由於水的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如同一把不懈的雕刻刀,2.7億年來,一刀一刀地把可溶的石灰岩雕刻成森林的模樣。因此說,並不是石頭從水下冒出後又慢慢長高入雲、長大成林,而是由於水經年累月的溶解、侵蝕而使之成形成林。
水能穿石,如何不能刻石?可以說,石林是水的傑作。 石林風景區的總面積為350平方公里,包括了"二林、二洞、二湖、一瀑"——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奇風洞、月湖、長湖,大小疊水七個景區,其精華所在是大小石林。 石林景觀的主角,是那些造型各異的岩柱體。岩柱體的千姿百態,原本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而人們卻喜歡將這些似是而非、含糊抽象的岩柱造型具象化、明晰化,使自己的觀察感受、審美情趣對象化,"出水觀音"、"青牛戲水"、"石屏巍峨"、"千鈞一發"、"雙鳥渡食"、"犀牛望月"、"象踞石台"、"千年壽龜"、"風凰梳翅"、"蝙蝠狂舞"、"二龍戲珠"、"金龜探海"、"阿詩瑪"等等。
今日之石林,已成為雲南建設旅遊大省的一個經典品牌,幾乎所有旅行社的第一景區都是石林,而國內外遊客的首選景點也多是石林。 石林以石成林,蔚為奇觀,土林、沙林亦有其林,只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地點在滇邑僻壤。 土林,在雲南元謀縣境內。土峰土柱的頂端都呈賀錐型,或者扁平型,峰柱的峰頂,使得土峰兀立,巍巍乎不倒。最高者相當於10幾層的高樓。 日影西斜,座座土峰漸成金黃之色,浸染於一種古老荒蠻的輝煌之中。遠觀有蒼涼遺世之美,近察有漫步隔世火星之奇,每一座峰柱都有像這像那的形似與神似。
聚沙成林在雲南陸良縣,而且是彩色的。沙林的構成主體是沙土混合的崖壁和丘峰,大都壁峰相連,少有獨立成林者。 沙林小巧玲瓏,嫵媚去動人。遠觀各具形狀的沙峰沙柱是土黃色,走近仔細觀察,竟是些五彩繽紛的沙礫,赤橙黃綠青藍紫,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耀眼的光,層層道道,緊緊密密地堆積在一起。日影西斜,殘陽如血,斑駁陸離的沙溝沙柱、橫穿沙林的溪水及水中的沙礫,都在余輝下閃耀著彩色的光芒。聚沙而成林,且色分五彩,不見漫漫黃沙,不見飛沙走石,亦不聞駝鈴叮當,眼前只是參差錯落的沙屏、沙峰與沙崖,靜靜壁立,五彩繽紛,旅人到此,無不砰然心動…… "雲南十八怪,石頭長在雲天?quot。石林那黑灰的冷峻,土林那金黃的溫暖,沙林那五彩的迷離,各盡其妙趣,各顯其怪意。
正所謂: 石是詩詩是石石石是詩石石詩 土為圖圖為土土土為圖土土圖 沙作畫畫作沙沙沙作畫沙沙畫

五怪:火車沒有汽車快
"雲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快",在所有"雲南十八怪"中,這是流傳最廣的幾怪之一。 "火車沒有汽車快",在很大程度上,此說肇源於滇越鐵路。 滇越鐵路1901年開工,1910年竣工,歷時9年。昆明至海防全線總長854公里。其中:雲南境內(昆明至河口)465公里;越南境內(老街到海防)389公里。工程耗資:158466888法郎。築路工人:6.4萬余。滇越鐵路迄今已近百年,在這條百年老路上,列車至今仍在隆隆前行,從河口的中越鐵路大橋往南行,一路呼嘯,一天一夜可直抵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港口城市海防。 若干年前,我國以鐵路和外國直接交通的地方並不多,在北方僅有中俄鐵路,而在整個大西南,就只有這條滇越鐵路了。若是論起誰更早,則滇越鐵路是當然的老祖宗。雲南是中國最早擁"國際鐵路"的省份,這個"中國第一"大約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也因此才有"雲南十八怪,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 滇越鐵路是法國人投巨資修築的一項浩大工程。這條代表本世紀初鐵路工程技術最高水平的鐵路。在雲南境內的465公里路段,有百分之八十在險惡的崇山絕嶺間穿行,坡度大,落差大,從海拔2000多米至912米,有隧道150個,有橋173座,橋梁隧道工程在當時舉世無雙。其中河口的人字橋工程,在兩座絕壁這間以"人"形橫空飛架,不用一根支撐墩,令人嘆為觀止,至今仍在中外鐵路工程教科書中列為典範。這其中,有法國工程師的智慧,有中國工人的心血。近百年來,這條鐵路始終暢通無礙,這本身就證明了這項浩大工程的質量。 其次,由於滇越鐵路的開通,使滇南開遠、個舊等工商城市得以在本世紀初即開文明之先。開遠成為滇南商業重鎮;個舊因大錫經過滇越鐵路發往世界各地,又隨火車輸入先進的生產設備及采選技術,使得個舊的采選冶技術在當時達到一流水平。 再次,由於滇越鐵路的成,火車運輸很快取代了從昆明到河口一線的馬幫運輸。 歷史地、唯物地說,滇越鐵路雖然是法國人在特定歷史時期所強行修築的,但鐵路交通本身所代表的進步與文明卻在近百圻來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滇越鐵路的雙軌之間的距離為1公尺,俗稱"米軌",所用機車與車廂均為法國和德國製造稱為"中火車","個舊-碧色寨-石屏"的寸軌火車,雲南人稱之為"小火車"。 "小火車"的鐵路是修一條從個舊直抵蒙自碧色寨的鐵路,後又處長至石屏縣。軌距僅為6公寸,俗稱"寸軌"。"中火車"和"小火車","米軌"與"寸軌",兩種軌距的鐵軌縱橫在滇南的絕嶺河谷間,穿行於礦山和田疇,連接起城市與鄉村,使得滇南在本世紀上半葉就已享受到鐵路帶來的文明成果,並率先成為雲南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雲南多山,山地面積約33萬多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4%,如果加上半山區則達94%,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在雲南高原上,除滇東一帶壩子較多外,滇西南河谷深切,峽谷縱橫、滇西北高山連綿,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谷底與山嶺的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全省最高點為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在河口南溪河與元江匯合處,海拔僅為76.4米,兩地相距900公里,相對高差竟達6663.6米。由於雲南緯度低,海拔高,因而形成復雜多樣的地形特徵:高原、山地、峽谷、壩子、丘陵、河流、湖泊等等,一應俱全。在這樣的地理狀況下修鐵路,面臨的難題絕非一般人可以想像。 選擇米軌和寸軌,正是為了適應彎道半徑小、路基狹窄的實際情況。軌距小,則車體相應減小,轉彎靈活安全,上坡下坡便於控制速度。而寸軌小火車則更慢,約20-30公里的平均時速。與馬幫行路相比,中火車與小火車都顯得快極了,不僅跑得快,而且拉得多。但自1921年雲南開始出現公路,與平均時速30-40公里的汽車相比;且火車繞行多;車體蜿蜒蛇行亦顯慢,"火車沒有汽車快"便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實。 中火車小火車如此,准軌大火車在雲南境內的速度也快不到哪兒去。貴昆線和成昆線是雲南兩條較早的准軌鐵路,一出昆明,兩條線路均先後遭遇高山峽谷,尤其以成昆線最為突出。"橋遂工程"是成昆線的最大特色:兩山之間一座橋,過了大橋鑽山洞,出得洞來過大橋,橋接洞來洞接橋。全線平均2.5公里的一座隧道。最密集的是峨邊站至烏斯河站一段,48公里的線路就有34公里的隧道之中,人稱"地下長廊"。平均1.7公里就有一座橋梁,而"一線天"單孔石拱橋長54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石拱橋。金沙江大橋是我國最大的鋼桁梁單孔鐵路大橋,一孔跨越192米。橋隧佔全線總長的46%,至今仍是世界鐵路工程中橋隧最多的鐵路之一。由於地質的復雜性,還被稱為"地質博物館"。而進入四川盆地之扣,列車明顯提速,時速可達80公里,與時速50-60公里相比,當又成一怪:"雲南火車沒有外省火車快"。 不僅如此,在有的地段,為了從山腳爬至山頂,鐵路便修成螺旋形狀,一圈一圈盤繞著往上爬。有的地段還必須在列車尾部加一輛車頭,前面的車頭使勁拉,後面的車頭拚命扒。轉彎之時,前面車廂里的人可看到後面車頭拚死拼活的樣子。如此這般,能快嗎?敢快嗎?!"欲速則不達",1987年2月昆明至上海的61次特快在雲南境內宣威段深夜顛覆,造成人財物重大損失。據稱這是因為速度過快,轉彎時離心力猛增,導致列車脫軌,震驚中外。這就是快"的教訓。 那麼中火車小火車究竟慢到什麼程度呢?以米軌為例,從昆明至開遠,約需8小時,而一般汽車約5小時。現在高等級公路開通,小轎車只需3-4小時,幾乎快一倍。 如今,小火車已經停運。車頭入庫安息,只剩下節節鐵軌,仍然安卧於崇山峻嶺間。車站鐵軌盡頭處已是雜草叢生,蟬蟲鳴叫。金湖岸邊,昔日的鐵軌猶存,常有戀人一邊一人,腳踏單軌,相互扶持,趑趄而行。昔日鐵路,如今成了戀愛小道。據稱,當地政府有意在市區恢復小火車開行,使之成為旅遊項目,未知可行否……倒是開遠已建成火車博物館一座,火車發展史盡在其中,有機會不妨帶孩子去做一次愛國主義、人類科技文明之旅。

六怪:粑粑叫餌塊
"餌塊"則專門稱謂用米飯舂制而成的食物,《說文解字》的解釋:"餌,粉餅也"。 "餌之言堅若玉珥也"。在製作時先將稻米蒸熟,再舂搗加工,以保持稻米原有的筋芡,做出的食品即"餌"。
雲南的筒狀、卷狀餌塊屬"年貨"。雲南人過年,不能沒有餌塊,春節做餌塊、吃餌塊及互送餌塊是古老的民間習俗。餌塊是昆明官渡的好,尤以官渡子間人舂的包餌塊最佳。用純好潔凈的寶象河水與飽滿晶亮的官渡大米做成的餌塊潔白細膩,筋骨好,又軟又糯。 "瞥見子間兜裙屐,上市傳呼餌塊來"。
餌塊的醬,昆明人最愛吃的醬是芝麻花生醬,這種醬香甜可口。G還有芝麻花生醬,還有甜醬、辣醬,甚至雲南豆腐乳也做了餌塊醬,還有甜醬、辣醬,甚至雲南豆腐也做了餌塊醬。 由"雞絲炒餌絲"發展成了鹵餌塊,以"端仕街的鹵餌塊"最為出名油亮紅潤、濃香撲鼻,油而不膩。
大理巍山的"粑肉餌絲"可謂"都餌塊"之精品。肥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瘦肉並不用刀切斷絲,筷子一戳就分解開來。昆明塘雙路有一巍山籍人士開了家小店,知情者找上門去吃,香餌塊直吃得人油汗淋淋,頰齒留香。
除了鹹的煮餌塊外,還有甜的。如用甜白酒煮的"甜白灑餌塊",用麻花白糖煮的"麻花餌塊"、"牛奶煮餌塊""等等,很受喜愛甜食者的青睞。 類似西安的羊肉泡饃是把餌塊切成片烤熟後,一小塊一小塊地掰碎,泡進雞湯中食用,類似西安的"羊肉泡饃",別有一番風味。
而在燒餌塊中間夾睛一片鹵牛肉,有 "滇味漢堡包"美稱餌塊製品也算是怪中一絕吧!
七怪:有話不說歌來代
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用歌聲來傳情達意,用歌聲來確定終身大事的,可謂不勝枚舉。
電影<五朵金花>就是一個最佳寫照。 用歌聲來代替言語是雲南許多少數民族傳遞信息的一大特點,歌聲承擔了交流、教育、禮儀、抒情、敘事等等功能。 雲南山高谷深,河流縱橫,交往不便,流通不暢,"隔山相望歌對歌,相會下山又爬坡"的情形下,歌唱確實比講話要實際得多、有效得多、好聽得多。而且高昂激越的歌聲穿透力強,能跨山越河,快捷、迅速地傳遞信息。
許多少數民族用這種原始的信息交流方式進行著日常的交往,久而久之,歌唱又加進了娛樂功能,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
雲南少數民族的歌唱習性也是傳統文化、歷史宗教的積淀。在原始宗教崇教崇拜和禮儀中,歌舞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形式,而且也成為宗教活動的內容之一,人們通過歌舞表達對神的敬畏,對未知的祈求。 "有話不說歌來代"是原始宗教的一種遺風。貫穿於雲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滲透到生產勞動、婚喪嫁娶、喜怒哀樂的各個領域中。哈尼族人對唱歌跳舞的痴迷表現在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隨身帶著樂器,到了"不唱歌來嗓發霉,不跳舞來腳發麻"的程度;
阿昌族的諺語是:"知了三個,叫聲滿山凹,阿昌三個,唱得滿山歌", "阿昌生得犟,不哭就要唱";僳僳族無論在喜慶節日,還是蓋房打獵,都要唱歌跳舞。
雲南少數民族的歌唱形式既是原始宗教禮信儀的殘留物,更是他們生活中與柴米油鹽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必需內容。所以說到了雲南,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唱的比說的好"。
在雲南,生死祭拜要歌唱,愛與恨要歌唱,生活勞動要歌唱,可以說歌唱比言說更接近人的表達本性。

八怪:房子空中蓋
蓋樓房都講"拔地而起",房子與大地貼得越緊就越踏實、越穩定。而在我們雲南,偏偏有"離地而起"蓋樓房,懸空建屋。 樹上居住與空中蓋房 有專家考證,雲南的"南"字,就是一所蓋在空中的房子。上面的" "是蓋在屋頂上的草,中間那個"冂"是用兩根柱子支起的屋頂,而下面那個" "則是屋樑,樓板和又一根撐在地上的柱子。再看看"南"字為" ",篆文中的"南"字為" ",它們的形狀則更是像一座空中樓房,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干欄式建築,俗稱高架屋。 而最早的"南"字與干欄有關,干欄本為"干南"古人的房屋,南方設"干欄",所以一說干欄,就是指南方。最早的干欄,實際上是指蓋在樹上的房子,像鳥兒們的窩一樣,這從滄源佤族古老的岩畫中可以直觀地看出來。雲南省許多地方出土的歷代文物中,也多次發現了干欄式建築的蹤跡。在雲南很多地方,雲南人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居住在這種用竹木搭建在空中的干欄式樓房之中。 干欄應該包含從"巢居"到"樓居"的意思:"鳥窩——"樹上巢居" ——"架木為巢" ——"架空蓋房",是對干欄式建築發展歷程的直觀描述。 干欄式民居分高、低樓兩種。高樓的底層架空可以關養牲畜、堆放雜物,低樓則除了林立的柱子之外,別的什麼也沒有。
干欄式建築,是雲南各族百姓在與大自然長期打交道、反復磨合中,創造出來的最佳住宅設計方案——傣族的各式竹樓,僳僳族與怒族"千腳落地"房,景頗族的"矮腳竹樓",壯族的"吊腳樓"等等。 特別是在濕熱多雨的地方,干欄式建築更是優勢明顯。亞熱帶地區,常常是大暴雨和大太陽輪流當值,空氣中濕度很大,洗好的衣服晾不幹,身上的熱汗流不出,十分難受。住在用木頭和竹子建造的房子里,樓下面是懸空的,八面來風,均可從腳下吹過,這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住房乾爽、透氣。人在屋內,光腳踩在涼涼的竹皮紡織成的地板上,再席地而坐,喝上幾口涼茶,自下而上,由里到外,即刻涼爽起來。
傣族人通過民歌唱出了他們對這種建築的喜愛"走進竹林一片黃,/挑選一些來蓋房,/不要磚來不要瓦,/冬天溫暖夏天涼。" 干欄式建築還有幾個優點:避蟲獸、洪水以及抗震。竹木構架節點用扣榫、銀錠榫可增強建築構架的整體性,從而減少部件的坍塌傷人。 空中蓋房這種建築形式的由來,在傣族地區聽到大約三種民間說法—— 第一種是"孔明說"。傳說孔明率軍南征後,要回成都去了,當地傣族百姓捨不得讓他走。孔明先生也十分感動,看見當地人的房子又破又爛,不成形狀,還常被山洪和暴雨毀壞,他靈機一動,在地上插上幾根筷子,取下自己的帽子來朝上一放,叫大家依照他帽了的形狀蓋房了。從此以後,當地傣族的房子就建成了孔明帽子的模樣。 第二種是"鳳凰說"。傣族天神帕雅桑木底有一天看見一隻鳳凰站在地上,兩翅張開低頭垂尾,前後左右,四面均是斜面,而鳳凰的兩只腳又細又長,落地而立。他馬上靈機感悟,決定就照這個樣子建房,房子四面都是斜坡,樓面高懸在地面之上。於是不管天上風怎麼吹,雨怎麼下;也不管地下水怎麼淌,獸怎麼爬,而天與地之間的住房總相安無。傣語稱這種建築為"很"、"烘哼",意思是"展翅住房"。這實際體現出人從動物身上獲取生存技能的仿生本領。 第三種是"動物說"。帕雅桑木底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善良仁慈,當洪水泛濫時,他救了萬物。為表達感激之情,各種動物紛獻出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為這位傣族首領蓋房子。因此,傣家住房中,便有"狗柱"、"龍梯"、"白鷺膀柱"、"狗脊樑"、"象舌頭"、"貓下巴"之類的叫法,一直延用至今。這生動地說明了在過去年代裡,人與自然界萬物友好相處、唇齒相依的關系。
"房子空中蓋"的蓋房過程―― 立柱。建房是傣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先要選好吉地,犁耙碾平夯實石基,然後便開始立柱架梁。因為是空中蓋房,立柱便成了關鍵,而這個過程大約經歷選柱、迎柱、洗柱之後,方才立柱。 傣家竹一般說有32根柱子,其中主要的是中柱。選擇中樁是件嚴肅而隆重的事情,要選高大挺拔的樹,樹放倒時必須直接落地,不能磕磕碰碰的。被藤纏繞的樹不能用來做房柱,否則房子蓋好後,討來的媳婦"開小門",用城裡人的話來說,就是會有第三者插足。中柱從山上運進村寨,家人要去迎接,並潑水祝福。迎回來的柱子為什麼要洗?傣族民歌唱道:"洗去灰,洗去汗,/洗去凶惡與災難,/房柱更堅固。" 立柱先立中柱。有的說中柱一般是8根,分男柱("紹岩")、女柱("紹楠"),立柱時要分別穿上男女服裝。有的說中間靠卧室這一根是中柱,這根柱子的樓下一節不準拴馬,樓上一節不準人靠,也不準釘釘子掛東西,只有老人去世時才能靠。在卧室內的一根柱子"紹寬",據說上門的新姑爺念家想父母就靠在這根柱子上發呆,是上門女婿的排憂解愁柱。 架樓梯。前面提到的蓋房"動物說"中,說是各種飛禽走獸都來幫助傣家人蓋房子。當初人不會造樓梯,兩條老龍和七條小龍就互相盤繞起來做成梯子式樣給大家看,所以傣家樓梯一般都做成九級。 樓下一般是飼養牲畜、堆放柴禾等雜物以及舂礁等"笨重"傢具,現在也用來停放自行車、手扶拖拉機等,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改為車庫了。 登上木梯,可見走廊陽台

❸ 西施豆腐好吃嗎

好吃極了!這種西施豆腐營養豐富,入口即化!

❹ 建水燒豆腐的當地風俗

雲南氣候好,大小城鎮夜間活動的人多,夜市飲食也興旺,到晚來,各種燒烤店鋪和攤點上,最普遍的就是燒豆腐。
這燒豆腐的臭豆腐塊,每個約一寸見方,小巧玲瓏,以建水產為最好。在炭火上慢慢燒熟,一熟就鼓脹起來,疏鬆可口。燒時刷些油在豆腐表面,豆腐油黃油黃的,香氣飄到很遠,蘸以乳腐汁、燒煳辣子面、香菜末調成的汁或是辣椒面、鹽、花椒面、味精拌成的乾料吃,往往有人一氣吃數十個還不夠,佐酒特妙。
在建水一帶吃燒豆腐最有趣:炭火上鐵屜特大,豆腐多堆在一角,食客圍屜而坐,火上熟一個,揀食一個;豆腐堆上撥入生的燒上,源源不斷。攤主南向坐,不斷翻動、刷油。屜角備數個小罐,每一食客有一對應,每吃一個豆腐,攤主就扔一粒包穀在那罐中,待吃完要結賬,他就傾罐中之包穀粒計數收款,很有「撒豆成錢」的意味。
雲南建水的燒豆腐不大,象棋子大小。炭火燒好,架上鐵箅子,邊烤邊吃。每吃五個,老闆在客人面前的搪瓷口杯中投一顆玉米粒,最後數數算帳。在建水的夜市上,當當聲不絕於耳,甚是有趣。豆腐經火烤,逐漸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咬破脆皮,就見熱氣從無數蜂窩狀小孔中散出,香味撲鼻。調料有乾料和潮料兩種,乾料為干焙辣椒和鹽,潮料為腐乳汁。豆腐浸泡入潮料,小孔中吸滿了腐乳汁。一嚼之下,汁液四濺,直如極樂世界。
建水的街頭巷尾,燒豆腐果隨處可見。幾個人坐在小板凳上,圍著一個小火盆,上面架個鐵箅子,寸方的豆腐在上面烤焦黃的顏色,每個人用筷子或者直接用手抓起一個,蘸些辣椒面、鹽、花椒面、味精配製而成的佐料,吃得好來勁。再喝幾口小酒更是妙不可言,或者再來上一碗建水當地小吃——涼勺粉(紅薯粉),那味道真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除了本身的質地外,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蘸水此時已顯得可有可無,入口時是一層焦脆的香皮,咬合後是順著舌尖,慢慢灌入鼻腔的一股熱氣和難以抗拒的濃香。

❺ 雲南建水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和好吃的東西啊

好玩的:燕子洞那會是肯定要去的,朝陽樓下可以聽建水小調、沿著步行街走,路邊有家賣勺粉的,很爽!走一段可以去朱家花園、天君廟(最近兩年才開放的)、孔廟(九十月份的時候有祭孔慶典,可以參觀)、朱德故居,出來可以做馬車去西門,賣西門豆腐看西門井,然後可以做麵包車走觀光大道去雙龍橋,從雙龍橋可以到張家花園,其他還有世界著名的文筆塔、地方小道的仙人洞、仙人橋。

不出名的還有什麼小石橋、三眼井……

好吃的:燒考,過橋米線、小卷粉、燕窩稀飯

特產:草芽、酸石榴(七八月份才有)、獅子糕、燕窩酥

❻ 推薦雲南紅河州建水縣小吃

建水的特色小吃很多,晚上可以去吃燒烤,如果想吃點特色菜的話,推薦你去老八碗,在新交警大隊旁邊,早點的話去朱家花園吃點腸旺米線。想吃涼米線,燒豆腐的話,有很多地方都好吃,吃豆腐去西門,或者臨安飯店,裡面還有很多特色小吃

❼ 建水哪裡的燒豆腐好吃

建水最有名的是西門豆腐,據說是西門有一口雙井裡的水做豆腐特別好吃.

❽ 雲南黃豆腐怎麼做好吃

豆腐這個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食材,雖然都是以黃豆為原料,但不同的地域還是出現了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雲南的幾種出名的豆腐。
建水燒豆腐
建水燒豆腐,在紅河州挺出名的,幾乎每個縣都很常見,記得幾年前去的時候,一口氣能吃好幾十個,特別喜歡這種感覺,是按照個數算錢的,有意思的是你吃一個老闆就放一個玉米粒計數。

建水豆腐剛做出來的時候是雪白的(要好吃必須用的是西門水),工藝還挺繁瑣的,好的建水豆腐必須經過篩選、脫殼、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成型、劃塊、發酵才能做好美味的建水豆腐,這樣的豆腐烤出來才好吃。

石屏豆腐
石屏最正宗的豆腐必須是用當地的井水點鹵,因為那個井水帶點酸澀,剛好適合做豆腐,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豆皮一定要泡了淘洗干凈,這樣的話吃起來不會太澀,口感正好。

石屏的豆腐皮也是很不錯的,我喜歡用開水燙軟了,涼拌吃。

密祉豆腐
密祉豆腐出名在他們的豆腐宴,用珍珠泉水做出來的豆腐,被做成了各種樣式的豆腐,好看好吃。

這是荷花豆腐

鹵水豆腐

在密祉看似很簡單的豆腐被賦予了各種活力,什麼蛋松豆腐、金絲豆腐等等創意十足啊

倘塘黃豆腐

大家都知道雲南有個十八怪,殊不知還有個雲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栓著賣。黃豆腐出產於宣威倘塘的一個小鎮,這種方方正正的豆腐,可以直接就吃哦。上面的黃色其實是用一種叫做姜黃的植物煮出來的。

其實每個形成特色的豆腐,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大部分和當地的水質是分不開的,除此之外製作的工藝也還是比較考究的。
來源:六村本來的味道

❾ 雲南建水有哪些小吃,分別哪些店的最出名

建水的小吃很多,過橋米線,酸湯蘿卜,涼勺粉,都很好吃。如果來建水,吃涼

勺粉還是去建水的木瓜老店旁邊的那家店,那店是個老店了,我很小的時候就經

常去吃的,味道正! 西門的燒豆腐 工人俱樂部的梭粉 大碗米線

白天你就是出去遊玩,晚上就是去聽聽建水的「沙莜腔」,還有晚上可以去吃建

水的燒烤,很爽的~ 蘭波吃燒烤(在人民商場對面,分店在永禎路),或者在老

電影院有家姚記燒烤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