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古代豆腐腦怎麼做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古代豆腐腦怎麼做好吃

發布時間: 2022-05-28 20:19:46

㈠ 在古代,人們用什麼工具做豆漿、豆花、豆腐如何做

  • 用石磨,從上面的小孔裡面加泡好的豆子和水,用手握著邊上的那根木手柄推磨碾壓。

㈡ 古代製作豆腐的材料以及製作過程是什麼

一、選料:選用新鮮黃豆,用干選法過篩或用水選法篩除雜物、劣質豆、草木和砂土等雜質。
二、浸豆:把黃豆浸泡於水中,除去浮於水面的雜質,水量以浸沒黃豆為准。在浸泡的過程中,防止泡豆水質變酸變餿,而影響豆漿質量,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換水1次,浸泡時間根據氣溫不同而異,一般是夏天泡豆4-6小時;冬天可延長至9一12小時。
三、磨漿:把泡好的豆分多次加入磨漿機中,邊加黃豆邊加水,磨成豆漿糊,一般是0.5千克泡豆加水0.5千克左右,磨漿時,加豆加水要均勻,與磨速協調一致,這樣才能磨出細膩而嫩滑的豆漿四、過濾:豆漿過濾一般用過濾網布或麵粉袋,把磨好的豆漿糊5千克(約相當於1千克干黃豆)加入約20℃的溫水2.5千克,拌和均勻後裝入布袋,吊起布袋,用手搖動,待漿液流出,反復操作3—4次,直至漿液瀝干為止。
五、煮漿:取過濾後的生豆漿放入鍋內,猛火加熱煮沸(或用水蒸氣加熱)煮至鍋面豆漿泡沫破裂,撤火便得熟豆漿。
六、點漿:點漿一般用鹽鹵作凝固劑,1千克干黃豆需配用鹽鹵約10克(將鹽鹵溶解成25%-30%濃度的液態鹽鹵水30克)。點漿的方法:把煮沸的豆漿舀出鍋後稍冷,待溫度降至80℃時即可點漿。點漿時用小勺將豆漿向前不斷攪動,慢慢加入鹽鹵水(鹵水下面如有沉澱物,其沉澱物不能加入),當豆漿粘勺後,攪動放慢,加鹽鹵水的速度也相應放慢,直到豆漿出現玉米大小的豆腐粒時,停止攪動,蓋上鍋蓋,保持約半小時就可以進行包漿工序。
七、包漿:包漿就是把豆腐腦倒在鋪有棉布的木格內,包好,用重物擠壓,把水擠出,一般不能壓得太干,若制豆腐乾,則可以壓至無水滴出為止。
鹽鹵豆腐的加工製作方法:將大豆浸泡、磨漿、濾凈、煮漿後加入少量鹽鹵,使豆腐的蛋白質凝結成「花」後,再放入木框內,壓去過剩的水份即成鹵水豆腐。這種方法製作的豆腐比石膏製成的豆腐質嫩,無粗糙感。鹽鹵豆腐還可以製成豆腐乾、辣椒豆腐乳、油炸豆腐,營養豐富,消費量大。

㈢ 豆腐腦的做法與歷史

作豆腐腦的方法有很多種,其基本原理都是通過添加的凝固劑使豆漿中的蛋白質凝固,凝固劑有很多種,通常我們日常生活中和市面上使用的有三種:石膏、內酯、鹽鹵。而做豆腐腦主要用石膏或內酯。

家庭型製作方法:
1、制豆漿:建議你買一台豆漿機,干黃豆浸泡3-4小時(夏天),冬天泡7-8小時,豆子泡好後放入豆漿機內,按照機器說明書操作,很快就可以製成熱豆漿了。
2、點漿:漿適量石膏或內酯用少量水調開(凝固劑可買現成的,包裝上會有用量說明,一般石膏粉用量為豆漿量的千分之三至五,內酯用量為千分之一至二)放入裝豆腐腦的容器內,將煮好的豆漿趁熱(做內酯豆腐腦需85攝氏度左右,石膏豆腐腦要達到95攝氏度左右)沖入,如果覺得豆漿與凝固劑混合不充分,沖完後馬上用勺攪動幾下(注意不能攪太多太快,一般不需攪動)。
3、墩腦:漿點好後,將容器蓋好,靜置5——10分鍾,即成鮮嫩可口的豆腐腦。
4、調味:內酯豆腐腦會有稍許酸味,石膏做的豆腐腦有點苦澀味。可以根據你自己的習慣調味。如果是喜歡吃甜的,也可在制漿時就加入糖。

說起來好象很復雜,其實很簡單的,多做幾次後就一氣呵成了。
豆腐腦的起源:關於豆腐腦的起源,歷來說法很多。古代即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孔子時代即有豆腐腦,一說是豆腐腦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前一種說法支持者不多,後一種說法則自宋以來長期流傳。

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封為淮南王,都邑設於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名揚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

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 清冽之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於無意中成為豆腐腦的老祖宗。

㈣ 古代有豆腐腦嗎

古代應該是有豆腐腦的,只是具體年代已不可考。

而豆腐的發明者應該是淮南王劉安,古代的玩煉丹的道士都是化學家,沒事兒就整個鍋做實驗,練點兒水銀珠子什麼的吃一吃,吃的皮膚潰爛,但是也有好的發明,比如發明了火葯,造了煙花(無語),劉安發明了豆腐。

而在明清,也正是南方經濟和技術高速發展的時候,大概就這樣,如果你有更細的考證的話,歡迎指證一下子。

㈤ 豆腐能做什麼

【剁椒醬燒豆腐的做法】

  • 食材用料:

    北豆腐 500克、剁椒醬 50克、玉米澱粉 適量、姜 2片、大蒜 3瓣、

    蔥 1根、食用油 適量。

  • 醬汁材料:

    醬油 1大匙、白醋 2湯匙、糖 1湯匙、玉米澱粉 1湯匙、鹽 少許、清水 約80毫升。

步驟:

  1. 准備好所需食材和調味品。

  2. 將豆腐洗凈瀝水,然後切成長方形的塊狀。

  3. 小蔥切蔥花、大蒜和生薑分別切碎備用。

  4. 將豆腐塊的表面裹上一層薄薄的玉米澱粉。

  5. 鍋中倒適量食用油燒至七八成熱,將豆腐塊排放鍋中。

  6. 用小火將豆腐塊的兩面煎成焦黃色,盛出備用。

  7. 小碗中調入醬油、醋、糖、玉米澱粉和少許鹽攪拌均勻,再添入清水攪拌均勻,醬汁就調好了。

  8. 就著煎豆腐的鍋中底油放入姜、蒜末小火炒香,再倒入剁椒醬翻炒均勻。

  9. 接著放入煎好的豆腐翻炒均勻,倒入調好的醬汁。

  10. 改大火翻炒收汁,出鍋前撒入蔥花即可。

  11.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剁椒醬燒豆腐就做好了,簡單又好吃。

小 貼 士

豆腐要選擇北豆腐,比較結實,煎制到時候裹上澱粉豆腐不容易碎,同時也會使豆腐的口感更好。我用的剁椒醬是酸甜口味的,僅有一點辣度,所以放的就比較多,這個要根據個人所用的剁椒醬來掌握用量,還有醬汁也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做調整的。


【麻婆豆腐的做法】

  • 食材用料:

    豆腐 500克、肉麻 150克、植物油 適量、郫縣豆瓣醬 30克、

    花椒 8克、麻椒 8克、薑末 適量、蒜末 適量。

步 驟:

  1. 豆腐切一厘米見方的小塊;

  2. 肉末剁好;

  3. 花椒和麻椒冷油下鍋,慢火2-3分鍾爆出香味後撈出扔掉;

  4. 鍋里底油放入蒜末和郫縣豆瓣醬小火翻炒1-2分鍾;

  5. 然後放入肉末翻炒至熟;

  6. 炒熟的肉末加入一小碗半開水煮2-3分鍾;

  7. 然後加入豆腐塊,不要用鏟子翻板,輕輕的將豆腐推開即可,在煮4-5分鍾,讓豆腐完全入味;

  8. 出鍋前加入少許澱粉水,讓湯汁更加濃稠;

  9. 這道菜不用加鹽,因為郫縣豆瓣里的鹹味已經足夠了。如果喜歡更加麻辣的口感,可以加入少許椒鹽。為了讓菜品好看,我在豆腐上撒了蔥花,自家吃可以不用加蔥花哦!

小 貼 士

麻婆豆腐是川菜麻辣味典型名菜,雖簡單易作,但要達到「麻、辣、燙、酥、嫩」,色香味俱全的標准在製作過程中也還有些小講究:

  1. 豆腐的前期處理很重要。豆腐塊須用沸鹽水浸泡,水溫應保持在70℃左右,才能保證豆腐質嫩並有效除去石膏味、豆腥味,並且在燒制過程中有楞有角,不易碎。

  2. 碎肉末一定要煸炒至酥香,一顆顆,一粒粒,入口香酥。豆腐入鍋後應少攪動,保持塊形完整。

  3. 兩個「2分鍾」兩次「勾芡」很重要。做「麻婆豆腐」,先燒制豆腐2分鍾,豆腐燒入味後勾1次芡,再放入肉末,再燒2分鍾再勾1次芡,兩個兩個「2分鍾」兩次「勾芡」,燒出來的味道不同凡響。

㈥ 古代豆花叫什麼

豆腐花,一道著名的特色傳統小吃。別 稱:豆花 豆腐腦
豆腐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分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溫至90℃。最後步驟稱為「沖豆花」,意即需沖入凝固劑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鍾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控制,以及沖豆花的速度與技巧。

㈦ 豆花的製作

豆腐花 [dòu fǔ huā]
豆花(豆制食品)一般指本詞條
豆花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展開
豆腐花,豆腐花是一種用黃豆製作的小吃,個別的會用豌豆、蠶豆等豆類製作。 將黃豆用水泡漲,磨碎過濾出豆漿,豆漿如果加入鹽鹵或石膏,就會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

豆腐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待黃豆吸飽水分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溫至90℃。最後步驟稱為「沖豆花」,意即需沖入凝固劑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鍾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控制,以及沖豆花的速度與技巧。

還可以做成美味的豆花湯,做成豆花魚

中文名
豆腐花
外文名
Beancurd Jelly
分類
小吃,特色美食
口味
甜、咸
主要食材
豆豉,干黃豆,生菜油,熟石膏粉,葡萄糖內脂,水
快速
導航
基本分類

所需食材

製作方法

食用須知

食物營養成分
豆花起源
豆腐花與豆腐同源,豆腐的起源 ,歷來說法很多 。古代即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孔子時代即有豆腐 ,一 說是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 。前一種說法支持者不多 ,後一種說法則自宋以來長期流傳 。南 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 「: 種豆豆苗稀 ,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南術 ,安坐獲泉布 。」並自注 「世傳豆腐本乃淮南王術」;與朱熹同時代的楊萬里 ,寫過一篇《豆盧子柔傳》的文章 ,副標 題為「豆腐」,其中也提到漢代已有豆腐 。之後持此類說法者頗多 ,如李時珍亦認為「豆腐之法 ,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明葉子奇《草木子》中有 「: 豆腐始於漢淮南王之術」句,明羅頎《物原》也說 ,西漢時的古籍中有「劉安做豆腐」的記載 。可以說,自宋明以來 ,人們一直認為豆腐發明始於西漢時期 。然而奇怪的是,現存漢唐文獻 ,無論是《淮南子》、《齊民要術》,甚至各類文學作品等等 ,都沒有一丁點兒關於豆腐以及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的記載 。因此 ,許多學者對豆腐 「始漢說」提出質疑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觀點 ,較早的有日本學者,田統的「始唐說」以及袁 翰青的「始五代說」。
發現最早記載關於豆腐的文獻 ,是五代陶谷(公元 903年—公元 970 年)撰寫的《清異錄》,其中《官志門》「小宰羊」條曰 「: 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
基本分類
豆腐花食用時用一個類似碟子的淺鏟將其撇入碗中,加上糖水或辣椒、小蔥等佐料,各地不同。根據我國南北食用的口味不同,分為咸豆花和甜豆花。
1.甜豆花
有加入糖漿或砂糖、紅糖,夏天通常將豆腐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
中加入薑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粉圓一起食

用。更新穎的吃法會加上巧克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巧克力豆花」,
在香港還有配以黑芝麻糊的「芝麻糊豆腐花」,有人根據它的外形形象
地將其稱為「太極豆腐花」。
2.咸豆花
部分北方地區以石膏作作為凝固劑點制,具有細嫩感。以醬油為主配以老乾媽食用。
有加黃豆、牛油、芹菜、花生、青紅辣椒、芝麻葉(乾菜)、豆腐皮(千張)、麵粉、醋、麻油
製成的咸豆花為北方人常見小吃。
所需食材
石膏豆腐花
熟石膏粉50克,干黃豆1000克,生菜油25克,醬油200克,豆豉100克,花椒粉1.5克,熟油辣椒150克,味精0.5克,蔥100克。

玫瑰豆腐花
主料:一小包速溶豆腐花 兩朵玫瑰花
配料:100毫升開水

㈧ 豆腐花製作

原料:黃豆 300克、內脂 3.5克、清水 2200ml(不含泡黃豆的水)。

做法:

1、把所有材料准備好。

2、黃豆洗干凈,並霉變的黃豆挑選出來,加入清水泡浸。

3、浸5小時左右,泡至黃豆全部漲鼓鼓的,泡滿泡滿,表面光滑光滑的即可。

4、用水再次沖洗衣干凈泡好的黃豆。

5、開始磨豆漿,把泡好的黃豆放入豆漿機里,加入適量清水,磨成豆漿糊。

6、把磨漿後的豆渣倒入瀝布中,用手擠出豆漿水。

7、再用濾網過濾豆漿。

8、開始煮豆漿了,用大火把豆漿煮開,在煮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攪拌,以防粘底。

9、煮開後,關火,晾至80度左右。

10、內脂用30ml的溫開水溶開備用。

11、開始點豆腐了,把浮在豆漿上面的豆漿皮挑出去。

12、邊加入內脂邊快速地攪拌,攪拌的手法就像攪拌蛋糕糊一樣,用湯勺從鍋底向上撈,一定要均勻。

13、蓋上鍋蓋,悶15分鍾左右。

白白嫩嫩的,香香滑滑的豆腐花就做好啦。

嫩嫩滑滑的,自己做的健康又放心,媽媽喜歡,孩子們也非常喜歡。

㈨ 豆腐腦是哪個年代發明的為什麼會有甜豆腐腦和咸豆腐腦之分

豆腐腦,滑嫩鮮美,非常可口。如果追溯起豆腐腦的發明時間,那麼要溯及西漢時期,據傳漢高祖的孫子劉安自幼不學無術、無所作為,整日就想著煉丹,以求長生不老,他用糖和豆子為原料,最後卻煉成了嫩滑美味的豆腐腦,這就是豆腐腦的由來。而發展到現在,豆腐腦分為了甜口和咸口兩種,這是因為北方人喜歡吃咸口豆腐腦,而南方人喜歡吃甜口的豆腐腦,南北方口味差異,讓豆腐腦有了不同的分類。

豆腐腦無論是咸口還是甜口都好吃,滑滑嫩嫩,而且豆香濃郁,極為美味。

㈩ 想要做出嫩滑的豆腐腦,豆漿和內脂的比例應該是多少

想要做出嫩滑的豆腐腦,豆漿和內脂的比例應該1000:1來放置,也就是1000克的豆漿需要放1克的葡萄糖內脂。想要製作出嫩滑的豆腐腦,葡萄糖內脂作為一種凝固劑是必不可少的。在用量方面,由於豆腐腦比較注重輕薄綿滑,所以葡萄糖內脂的量是不宜過多的。每1000克豆漿放置1克的內脂,這種比例做出來的豆腐腦不會凝固過度,出現馬蜂窩狀的氣孔。從口感上來看,也不會出現發澀發酸的味道,做出來的豆腐腦還是比較成功的。

那麼,你吃豆腐腦的時候,喜歡添加哪些配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