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們對餃子的看法
我挺愛吃餃子的,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躺著"。不是我太饞,而是的確好久都沒有吃到真正可口的餃子了。公司食堂的餃子雖然是現煮的,但是皮超級厚,餃子一點兒味道都沒有,我總感覺象面片兒。我家附近有個金鴕鳥餃子,那的餃子薄皮大餡兒,和其他比起來已經算比較好吃的了,但是總是感覺都是飯店的飯菜味兒,吃起來不爽。
家裡,婆婆偶爾高興了,隔個一兩個月的也會包一頓餃子,可我實在是不敢恭維她老人家包的餃子,從皮到餡都有欠水平。首先,從餡兒上說起,我覺得問題有二:一是餡料的搭配不好。可以說三年多了,我吃過她包的餃子也就一個餡兒。每次調餡的時候雷打不動,她必放的材料是肉、蝦仁、雞蛋、木耳,經常放的有藕、香菇,我覺得單獨分開都是好東西,可這些都是她餃子餡兒中的"輔料"。比如包韭菜餡的餃子,她放的餡料肯定是肉、蝦仁、雞蛋、木耳,加上一小把的韭菜,包野菜餡的餃子放的餡料是肉、蝦仁、雞蛋、木耳,加上一小把的野菜。呵呵,所以我基本上認為她每次包的餃子都是一個餡料,雖然她認為"主料"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主料實在是少的太可憐了,基本不能主導味道。對了還忘記說了,婆婆每次包餃子必放的重要調料還有一種,就是花椒油,加上濃濃的花椒油味道,更是基本上每次的餃子味道都一樣了。不過鹹淡還是有差異的,偶爾會很咸,呵呵。唉,我也理解她老人家的想法,貪心不足,總是想集中所有的美味,但是這樣的確造成了不分主次,各種美味都不能得到很好體現。二是調餡的程序有問題。不管什麼餡,都是在調好了之後,在鍋里炸了花椒油,把所有餡料都放到鍋里一頓翻炒,這樣肉基本已經六成熟了,且餡料里的各種材料的湯汁也都被燙出來了,搞得餡稀稀的。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問題是所有餡料的鮮香味道都提前散發出來了,不能很好地包在餃子里。其次說一下麵皮兒,婆婆總是死心眼地說"軟面餃子硬面條",這個俗語我也聽說過了,可她老人家每次包餃子和的面也的確太軟了,加上餃子餡兒稀,為了能夠包住餡兒,皮兒根本不敢往薄里擀,就這樣到煮的時候,還是會有好多餃子漏餡了,本來餡料味道就不濃,這樣下來就更沒有什麼味道了。後來我也明白了,為什麼她在調餡的時候要炒,因為皮兒掌握不好,不提前把餡兒炒個五六成熟,就要在煮餃子的時候多煮一段時間,肯定該兜不住了,全漏餡了。
說來說去,想吃的餃子還是東北的餃子,最絕的就是我老媽包的餃子,皮薄餡大,味道鮮美,餃子餡變化多,有螺肉韭菜的、豬肉酸菜的、羊肉大蔥的 ,而且每次煮出來的餃子都個個完整,賣相兒也好。可惜眼前兒是吃不上了,期待過年回家,好好吃上幾頓!
2.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特別好吃的餃子,怎麼理解
新年剛過,看到題目《特別好吃的餃子》第一感受是什麼?是回味新年餃子的味道,還是沉浸在一家人團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包餃子,吃團圓飯的歡樂之中?題目中「特別好吃」,似乎有深意,是指餃子的味道還是另有所指?好吧,我們先留一個小問號在這里。特別,換個詞就是非常,格外,尤其,味道不一般。說起這個餃子啊,可是大有來頭。傳說是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故事在後面介紹)
為什麼春節吃餃子呢?知道的再溫習下,不知道的科普下。我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天開始是子時,相當於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年三十的時候,這個時間就有著特殊的意義啦!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更是新舊歲的更替,我們中國人管它叫「交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子和餃子正好是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看,原來餃子有那麼豐富的寓意,所以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么個習俗。
除夕夜晚,外面冰天雪地,寒氣襲人,屋內燈光暖暖,鍋里熱氣騰騰。家人團聚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餃子的包餃子,談天說地,其樂融融。美好的祝福連同香噴噴的餃子餡,一同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跳躍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些地方還會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包在餃子裡面,意為吃到得人的面額大小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說了一圈,還是回到課文中來。課文共4個自然段,敘述了「我」邀請兩個外國小朋友到家裡做客,一起包餃子的小故事。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時間,人物,地點,事件,春節一詞告訴我們,這是充滿年味的餃子,而不是平時吃的餃子。第二小節補充介紹了兩個外國小客人,艾麗和尼雷爾。因為面向的讀者是一年級小朋友,所以課文語言簡潔明快,「白皮膚,黃頭發,藍眼睛,進門給我一個大擁抱」,寥寥幾句,艾麗的形象出來了,一個漂亮又熱情有禮的小女孩,跟文中的「我」關系要好。而尼雷爾呢,「皮膚黑亮,笑起來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齒,他還是我們班的大力士呢。」是一個健康可愛有力氣的男孩。這兩個小朋友的到來,家裡氣氛更加活潑熱鬧啦!
第三小節是重頭戲,包餃子。課文敘述雖然簡單,但言有盡意無窮。三個小朋友學包餃子的情景可以引起我們許多的想像。「艾麗心靈手巧,包的餃子像模像樣。」心靈手巧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心思靈敏,手靈巧,形容人聰明能幹。其實就是聰明能幹,幹啥學得快。像模像樣首先要注意模的讀音,mú,這里指艾麗包的餃子還挺好看。課標對於第一學段詞語理解的要求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所以,對詞語的理解,不要求孩子們說得多麼准確,只要說出大意即可。「尼雷爾餃子沒包幾個,臉上倒沾了不少麵粉,惹得大家都笑了。」尼雷爾則帶給大家更多的歡樂。初學包餃子,步驟差不多,無外乎包的餃子形狀不同,而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還不能精細地觀察表達,所以,寫尼雷爾的時候,只是寫他包餃子時的一個狀態,活躍了氣氛,也避免了重復。課文配了一幅插圖,畫的是大家圍坐在一起包餃子的場面,從圖上看,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當時的場景一定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一年級的小朋友,不光是學文,看圖也是一種很好地學習方法,圖文對照,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而且課標也指出: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這兒也留一個小問題,為什麼沒有寫「我」包餃子呢?
第四自然段點題,「開飯的時間到了,熱騰騰的餃子端上來,大家都覺得特別好吃。」我們學習要學會前掛後連,這時候,回顧前面的文字,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特別好吃呢?聯系前文,一定有小朋友能讀到,因為這個餃子每個人都動手參與了,親手包的,從心理上來說就會感覺特別好吃,這是其一;其二,學包餃子的過程本來就很有意思,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有說有笑地包餃子,吃餃子,在這樣的氛圍中,會覺得餃子特別好吃。這兩點都是附加在餃子上的情感的因素。第三,餃子本身味道就好,皮薄餡大,當然好吃。
縱觀全文,這篇文章很突出的兩個主題:一是表現中外小朋友的友好交往;二是表現春節包餃子習俗的美好。課後習題共有三大項,第一是描紅臨寫,教材提供了九個生字的書寫順序,這個練習緊扣課標第一學段要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幣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第二項是積累運用,包含兩部分,一是生字詞,二是片語、短語。生字詞用吃,學,節,客四個字分別組兩個詞,吃和學是生字,也是高頻字。一年級的小朋友,因為學的生字比較少,常常會把同音字弄混淆,這個練習旨在幫助小朋友通過認讀更多的詞語,了解漢字的字義以及音形義之間的關系,更輕松愉快地學漢字,用漢字,積累詞語。短語重點理解詞語特別,特別好吃的餃子,特別好看的菊花。然後,讓學生自己補充「特別好玩的」,「特別」短短的兩個小填空,卻是有梯度的,第二個填空給了孩子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特別好聽的,特別有趣的,特別好用的……學生在交流的時候,回顧自己的生活,把感受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會讓小朋友產生愉快的學習體驗,原來學習這么好玩,這么簡單,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第三項是朗讀理解,也包含兩個內容,一,朗讀課文;二,想一想,為什麼大家都覺得今天的餃子特別好吃?這個練習更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幾道練習,緊扣學段特點,從識字寫字到詞語理解運用,課文朗讀理解,都有涉及,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能抓住重點,而不會出現跑偏的現象。
3. 北方習俗,大年初一吃餃子,你喜歡吃餃子嗎
北方人過年都喜歡吃水餃。當然我也喜歡吃。
餃子古代叫「嬌耳」,民間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東漢末年,災害嚴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爛耳朵病。名醫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看見,於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塊空地,搭起醫棚,架起大鍋,給人們舍葯治病,救活了很多窮人。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有些地方還會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包在餃子裡面,意為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4. 餡餅一元一個,餃子七元二十個,
餡餅大該1個雞蛋 一些麵粉 餃子大該成本2.5元1個 餡餅每個賺3毛 角子20個賺3塊 而且還有工人常客所以 .....求採納謝謝
5. 自己做的餃子,拿到市場上去賣,得賣多少錢一個啊
摘要 一元錢一個價錢最合理,這里賣的就是一元錢一個蕎面驢肉的,餃子不小蒸餃,要是放開了吃吃10個都沒問題,可是每天早少吃個5到6個就不餓了,才花5到6元錢感覺還不貴,你最少也得賣一元一個,因為這里賣的也是和你一樣手工包的!
6. 一元一個餃子貴嗎
這個要看這個餃子有多大,是用什麼餡料做成而定,正常用豬肉現做的餃子賣一元錢一個,也並不算是十分貴了。
7. 餃子的詳細資料和吃餃子時的習俗
起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的餃子是與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葯物用來治病。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風俗文化:餃子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北方的年節食品。大年三十包餃子。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典故: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歷史發展: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個吃。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著吃。
相關典故: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古代名稱: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風俗文化:大年三十包餃子。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春節習俗:提到過年,許多人想到的都是一家圍在一起包餃子。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餃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活動。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准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那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把它固定下來。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系,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麼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么個習俗。 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裡,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鍋里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有些地方還會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包在餃子裡面,意為吃到得人的面額大小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餃子的烹調方法
鮮美豐富的餃子餡料
餃子的烹調方法,主要是煮,蒸、烙、煎、炸,烤
餃子皮的製作方法
1.和面:最常見的是小麥粉,有的地方用蕎麥粉。用涼水。面與水的比例:四碗面,一碗水。在盆中揉成面團後,放置20分鍾,讓面團「餳餳」(水充分的滲入麵粉顆粒)。如果水偏多,則和好的面偏軟容易包,但煮的時候易破;反之如果水偏少,面硬,擀皮費事,包亦費勁。好的口感一般要求面要和得硬一些,有軟餅硬餃子之說。 制皮: 2.擀:把餳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搓成直徑2-3厘米的圓柱形長條。把柱條揪(或切)成長約1.5厘米左右的小段——劑子。把劑子用手壓扁。再用擀麵杖擀成直徑適度(4-7厘米)的、厚約0.5-1毫米的、中心部分稍厚些的餃子皮。擀皮時,案板上要撒些乾麵(浮面),以防粘到板上。由於擀皮相當花時間,今日許多手工麵店都有出售機器做好的餃子皮。使用機制餃子皮通常須用手蘸水方能捏合。 3.捏:用擀麵杖擀餃子皮似乎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鄉村地區,大多採用手工捏的方法。捏時,先將劑子揉成扁圓形,然後一邊用雙手手指捏壓,一邊旋轉。捏成後,皮呈碗狀(而擀的皮呈平面狀),且所帶乾麵較少,所以更易包。缺點是捏皮比擀皮耗時多。
餃子餡的做法
餃子餡主要分肉餡、素餡、葷素餡,買回來的肉餡做之前要先加少量水拌一下,然後加入蔥花,薑末,花椒面或五香粉,味素,鹽,少量醬油,料酒之類的,不嫌膩的話還可以加些植物油,但如果肉餡夠肥,就可以省了,之後朝一個方向攪拌均勻,後調節鹹淡.喜歡的話還可以加香油,看個人口味了.攪好的肉餡稍放一會兒就可以包餃子了.還可以用這方法做牛肉餡羊肉餡等。 蒸餃之製作 和面:多用開水燙面。余同餃子皮的和面方法。 做餡:菜的水份可以大些。不宜作水餃餡的菜,如西葫蘆,可作為蒸餃餡。 蒸:冒大氣後20分鍾可出鍋。 煎餃之製作 當因餃子包的太多而一次吃不完,留著下餐再吃的時候,可以改用煎的方式,其味亦甚佳。習慣上人們都會用食用油把餃子煎熱。不過近年飲食潮流崇尚健康,多油的食物不太受歡迎。其實單單隔水煎,或用上湯代替食用油來煎餃子,口味也很好。煎餃也稱作鍋貼。 雞肉冬筍餡 原料:雞脯肉750克,凈冬筍100克,蔥花50克,香油、薑末、精鹽、味精、高湯適量。 做法:將雞脯肉洗凈剁成細泥,冬筍切成細丁放在油鍋內煸炒片刻。將雞泥放入一盆中,加蔥、薑末、料酒、高湯、精鹽、味精攪勻後,放入冬筍末,再攪幾下即成。 魚肉韭黃餡 原料:去皮魚肉700克,肥膘肉50克,韭黃200克,蔥花50克,料酒、薑末、精鹽、味精、高湯各適量。 做法:將魚肉放清水中漂清,去粗刺,放案板上敲剁成細泥。將肥膘肉切成細粒,韭黃切碎。取深鍋一隻,放入魚泥加高湯,打開,加料酒、蔥、薑末、味精、精鹽,用手順時針攪打,最後加入肥膘肉、韭黃即成。 如何調出嫩滑的肉餡:五花肉剁成泥,放入少許的醬油,料酒,鹽,香油,切得細細的蔥末和姜泥。如果肉餡比較瘦的話要加一些植物油進去。攪拌均勻。然後往肉餡里加少許水,繼續攪,攪至肉餡有彈性,再加水,再攪。如此大概3-4次,肉餡粘稠又有彈性就好了。記住每次加水都要少,要分幾次加。這樣做的肉餡無論做餡還是做肉丸都很嫩很好吃。 青菜豬肉餡: 青菜剁碎,和調好的肉餡混合。 胡蘿卜豬肉餡: 胡蘿卜刨細絲,和調好的肉餡混合。 香菇肉餡: 新鮮香菇切細丁,和調好的肉餡混合。 香菜餃子餡 原料:香菜250克,豬肉餡150克。 輔料:生抽、料酒、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1、香菜擇洗干凈,瀝干泥水分剁成碎末,拌入少許香油待用。2、豬肉餡放入盆中,加入全部調料,攪拌均勻。3、最後加入香菜末攪拌均勻即可。 提示:1、香菜剁好之後,如果水分非常多,可以用紗布擠出菜汁,菜汁可留為調餡用。2、豬肉餡要肥瘦適中,最好為肥三瘦七的比例,煮熟的餃子餡才會香。 西瓜皮餃子餡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西瓜皮去瓤及外皮,刨成細絲放鹽腌制30分鍾後擠掉水,拌入蔥姜鹽味精麻油等調料,最後加入蝦仁(不用太多),這樣的餃子餡就做好了。做成的餃子清脆爽口、甜咸適中。我這個西瓜皮不是切絲而是切碎,前面的做法大致也是用鹽腌制,拌入肉餡(與正常餃子餡做法無異),這樣做成的餃子特別爽口。 茴香餃子 材料:(1)冷水面團1份(約2杯麵粉量)(2)茴香1把、豬肉餡375克調味料酒1大匙、醬油2大匙、鹽小半茶匙、清水2大匙、麻油4大匙 作法1.面團分小塊,擀成餃子皮。2.茴香洗凈,摘下菜葉切碎,肉餡再剁細,先和所有調味料調勻,再拌入茴香調成餡料。3.每張餃子皮包入餡料少許,捏成餃子,放入開水中煮至浮起,反復點水兩次後,即可撈出食用。 番茄雞蛋餃子餡 主料是熟雞蛋(炒)300克、西紅柿300克;調料為蔥8克、姜5克、鹽6克、糖5克、香油10克。 做法:1、雞蛋入油鍋翻炒(要炒嫩些)2、西紅柿切丁去掉最稀的水,(留種子類的濃汁)3、加調料,順時針拌勻4、快速包水餃,以防出汁太多 韭菜蝦仁餃子餡 主料:蝦仁150克、瘦豬肉150克、鮮韭菜150克 輔料:薑末適量,調味品適量 做法:將瘦豬肉切0.4厘米左右的丁,加料酒、醬油適量淹制20分鍾以上,蝦仁取蝦線後切與肉同大的丁加少量醬油、料酒淹制20分鍾(肉用老抽、蝦仁用生抽哦)。將韭菜切末,加入薑末、鹽、味精、五香粉少量、花生油適量、香油少量、淹好的肉和蝦仁攪拌均勻。哈哈!這么簡單的水餃餡就好了,出來的水餃味道鮮美無比。 煉油紅糖蒸餃製法 主料:紅糖,肥豬肉,澱粉 做法:肥肉過油,榨去脂肪,留渣待用 和面:多用開水燙面。余同餃子皮的和面方法。 將紅糖,油渣加澱粉混合 燙面擀皮,包裹糖餡,捏成三棱狀上鍋蒸熟,乘熱食用。 特點:甜而不膩,滑而不粘,忌多食,難以消化。
餃子折疊法
波餃 取餃皮一張於掌心,放入適量餡將餃皮對折封口成半圓形,食指稍過拇指前捏,住餃邊食指微微將餃皮往前推出褶折,重復褶折直推至右端頂處放手,這樣一隻波波餃就完成了。 蛤蜊餃 取餃皮一張於掌心,放入適量餡,將餃皮對折並將兩側往裡折。將對折的邊捏牢,並將兩邊折起來的口捏牢,右手拇指安捏住右頂端角,將之捏薄,將變薄的頂端往下按,連續向下按捏形成絞邊紋直至左端一個蛤蜊形水餃出現了 四喜蒸餃 取餃皮一張於掌心放入適量肉餡,將麵皮捏成「田字形」方格(既四角空、中間粘合的四方角形),田字形可以用手指沾少許水以便粘合放上燙軟切碎的菠菜,熱炒切碎的蛋皮,泡軟剁碎的香菇末和燒肉末分別放入四個小口中,入鍋蒸約8分鍾取出即可食用。 所謂「四喜」即指蒸餃上所放入的四種顏色各異的菜,可根據自己喜好有所改變! 魚形餃 左手握拳,大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取餃子皮一張放上並放入餡料,把餃皮對折,把其中一邊向里折起約1-2CM,捏緊再向里折1-2CM,再捏緊如此重復直至另一邊,最後收口時把尾巴稍微向上翹捏牢既可。 元寶餃 取餃皮一張於掌心,放入適量餡對折成半圓形,捏牢中間將右半邊餃皮封口,同樣將左半邊餃皮也封口,將餃皮封牢,然後把餃子兩端向中間彎攏,將兩端餃邊相互捏牢,使半圓形的邊微微向上翹。 月牙餃 左手握拳,大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取餃子皮一張放上並放入餡料,將右端邊角捏住,右手拇指向外輕推內側皮,食指將外側皮形成褶折,右手拇指獎褶折捏緊,重復步驟至左端餃邊並將兩端封口處捏牢。看看像不像一輪彎彎的月牙呢? 錢包餃 取餃皮一張於掌心,放入適量餡,將餃皮對折封口成半圓形,右手拇指安捏住右頂端角,將之捏薄,將變薄的頂端往下按,連續向下按捏形成絞邊紋直至左端就完成了! 小鎖餃 取餃皮一張於掌心,放入適量餡,將餃皮對折立起,兩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別從餃皮左右兩端往中間捏,中間自然留一個口,把左右兩邊合攏,留口部分折起捏牢,兩邊各形成一條褶折。
編輯本段種類介紹
古代的餃子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代的餃子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稱之為「餛飩」和餃子稍有不同,餛飩的皮更薄,餡更少。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有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嘆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東北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鍾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西安還創制出餃子宴,用數十種形狀、餡心各異的餃子組成宴席待客。 許多外國人與中國人一樣,每逢春節也吃餃子,但是,他們的做法與吃法都各具特色。
包餃子的象徵意義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線穿元寶"。 餃子形狀的講究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麵皮對折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徵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徵著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餃子擺放的講究 年三十包的餃子,不僅形制上有講究,就連擺放也有定規。首先是不能亂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日常包餃子,橫排豎擺,皆隨其意,年三十包的餃子則不行。 山東等地蓋簾子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只元寶形餃子,然後繞著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層擺放整齊,民間俗雲「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規定,蓋簾無論大小,每隻蓋簾上只能擺放99個,且要布滿蓋簾。因此,只能靠調節餃子的間距和行距來實現,謂之「久久福不盡」。 關於這個習俗,民間傳說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面。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合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裡。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小料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卜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裡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但是在黑龍江部分地區的農家,餃子卻不能擺成圓圈。據說把餃子擺成圓圈,會使日子越過越死。必須橫著排成行,這樣方能使財源四通八達地涌來。
俗語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詳細內容見前述「典故」部分。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寓意日子越過越好 頭伏餃子二伏面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吃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葯方 相傳戰國初年,秦城神醫扁鵲妙手回春,百治百愈。有一年冬天,正逢百年未遇嚴寒,許多人發生凍傷,有的人還把耳朵都凍壞了,怎麼辦?神醫扁鵲拿來白面,搓成耳朵狀,粘在那些被凍掉耳朵的耳根上,再運氣功動力,使那耳朵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又用禦寒草葯煎給病人喝,病人只覺渾身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再也不怕冷了。後人為紀念這位既有高超醫術,又有為人解除病痛的仁心的神扁鵲,便用麵粉做成耳朵狀的食品,放在禦寒的草葯湯里煮食,該俗語由此而來。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 這句北方的名言在這里驗證,北方人是非常喜歡吃餃子的。 出門餃子進門面 歇後語: 餃子開口——露餡了 瞎子吃餃子——心裡有數 啞巴吃餃子——肚裡有數 茶壺里煮餃子——肚裡有貨倒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