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晉中市榆次區哪個飯店好
祁縣飯店
1: 將豆腐切成2厘米寬1.5厘厚的小塊,放在蓋簾上控水一天,把豆腐塊用保鮮膜蒙上待生紅菌,准備辣椒面、鹽、味精拌鈞勻,將生了紅菌的豆腐塊在拌好辣椒面里沾兩面就行,放在瓶里碼放整齊,往瓶里到點白酒殺菌封口,一周以後就可以吃了,時間長一點會更好吃。要注意的是製做過程不要沾油,易壞,開封後要往瓶里倒色拉油或香油與空氣隔絕,不易壞,試試吧!做法2: 做霉豆腐要麥桿,夏天收麥時把用鐮刀割下來的麥桿去了頭收好,用時把外面的葉子剝掉。到了入冬,買上幾斤新鮮豆腐,先切成小塊上鍋蒸一下,或只是放到通風的地方晾幾天,如果蒸了就要涼透,主要是去除多餘的水分。找一個紙箱,一層麥桿一層豆腐的擺好,最上面再蓋一層麥桿,放在大約十五度的溫度發酵五天左右,看豆腐變得發紅或長細毛了就行了。要事先把白菜的葉子用開水燙一下晾半干,剝上一大碗蒜,細細的剁碎,把准備好辣椒粉、胡椒粉、鹽、味精(看個人口味,差不多就行,十斤豆腐大概要七、八兩鹽)都和到一塊,把發好的豆腐先放進白酒里沾一下,再滾上和到一塊的調味粉,再沾上蒜(蒜的作用是為了去豆腐的霉味),外麵包上白菜,放進水封壇里過三、五天就可以吃了。用來盛霉豆腐的壇子要干凈,不能有一點的水和油,也不能用腌過咸鴨蛋的壇子,洗凈也不行,那樣過不了多長時間就壞了,不知道為什麼。往外拿時也要注意不能帶進去水、油等,要不也會壞的。這樣做出來的豆腐又咸又辣,有種特殊的風味,就饅頭米飯,越吃越上癮。
『叄』 求榆次好吃不貴的飯店
旺龍面館…我在一中的時候老去
『肆』 辣子豆腐的做法
辣子豆腐是陝西合陽縣一帶的經典小吃。主要原料是豆腐、辣椒面、白菜、蘿卜等,口味是香辣,工藝是燙、煎、炒。先把豆腐切塊放入帶調料的湯中煮20分鍾;再煎好「哨子」。內容有油炸豆腐、蘿卜丁、蓮菜丁、肥腸等;再燒好豬油、清油相攙合的油潑辣子,只取上部辣子油備用。吃時先舀豆腐,再搭梢子,最後淋上辣子油,味美可口,有「寧吃一碗辣子豆腐,不吃十碗席」之說。
中文名
辣子豆腐
主要食材
老豆腐,干辣椒,花椒,生薑,大蒜,香蔥,干澱粉,雞粉, 熟白芝麻,花生油
分類
川菜
口味
辣、脆
快速
導航
製作
家常做法
簡介
辣子豆腐 :Tofu in Hot Pepper Sauce
陝西合陽的辣子豆腐是當地群眾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必不可少的菜餚。
製作
辣子豆腐的製作過和分三部分。
一是油燙辣子。油要選上好的清油加適量大油,辣椒面則要選擇優質色紅者。先將生油煎熟,掌握好油溫,再倒入辣面,攪勻,隨即倒入少量食醋和醬油即可。燙辣子是製作辣子豆腐的關鍵環節,而關鍵的關鍵在於掌握油溫。油溫過低,辣子不熟,辣而不香;油溫過高,辣子變黑,苦而不辣,黑而不紅,大大影響效果。
二是出漿豆腐。目的在於去掉豆腐中的漿味。用具以砂器為佳。砂器中盛入清水,放進食鹽和調料包,再將切好的豆腐放入。關鍵仍是掌握火候,煎至湯沸,豆腐浮出水面即可。時間過短,漿味難以除盡,入口不爽,且調和味未能滲入食而無味;時間過長則豆腐發硬,失去本色。
三是炒臊子。將蔥花、粉條、白菜、紅蘿卜、油炸豆腐、丸子、燒吊子及海帶放上調料,用大油爆炒,再加入少量肉湯,即成臊子。
吃時先用漏勺從砂器中舀出豆腐,添上帶湯的臊子,臊子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一,再淋上油辣子即可。辣子色艷,臊子味濃,豆腐軟和,入口流香。[1]
家常做法
食材
老豆腐1大塊 干辣椒2把 花椒1湯匙 生薑1塊 大蒜3粒 香蔥3根
干澱粉適量 鹽適量 雞粉1/3小匙花生油500克(實耗80克) 熟白芝麻1/2湯匙
做法
1、將干辣椒切破,洗凈的香蔥切段,生薑和大蒜切成指甲蓋大小的片。
2、把豆腐切成1.5cm的丁。
3、在每一塊豆腐表面滾一層干澱粉。
4、鍋燒熱,倒入花生油,油熱後將豆腐倒入,中火炸至外面金黃發硬後撈出瀝油。
5、鍋內留底油,讓其放涼,然後放入花椒,泡2分鍾後,用小火炒香。
6、放入干辣椒,炒勻。
7、加入生薑大蒜片炒香。
8、放入炸好的豆腐。
9、調入鹽,炒均勻入味。
10、調入雞粉炒勻。
11、加入香蔥段,翻炒兩下至斷生。
12、起鍋前,撒上熟芝麻,推勻,起鍋。
小貼士
1、豆腐外面的干澱粉要裹勻。
2、炸豆腐時,火不能太大,炸到金黃發硬後,會有香脆可口。
3、用冷油泡花椒,花椒會更能釋放香味。
『伍』 山西晉中榆次區美食特產
山西晉中榆次區美食特產
特產之所以叫特產,就是因為它具有當地特色。下文是旅遊網整理的山西晉中榆次區美食特產,希望能幫助到你。
長凝大蒜
長凝鎮地處榆次市東。長凝紫皮蒜,蒜皮紫紅,頭肥瓣大,辛辣味濃,皮鬆瓣緊,水氣充足,鮮嫩可口,每頭四瓣或六瓣,搗成蒜泥隔夜不變色。
長凝大蒜種植歷史悠久,明、清以來成為皇家貢品,在晉中以及省內外享有盛譽。長凝大蒜以蒜瓣肥大、色香味美、辣味純正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特別是金鑫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榆次區科技局長凝大蒜種植科技協會成立後,該協會會長麻富珍帶領長凝鎮蒜農種植戶潛心研究長凝大蒜種植技術,使長凝大蒜的質量有了顯著提高。“魏榆”牌長凝大蒜獲得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並被評為“山西省十佳特色品牌產品”。
榆次灌腸
灌腸是用蕎面加工製作的。榆次灌腸製作講究,和面先硬後軟,再將稀面摻順。冷食麵宜稀,熱食麵則宜稠,最好摻點豬血。這樣做出來的灌腸勁氣大,晶瑩透亮,精而柔軟,且有彈性。冷食時佐以鹽、蒜、醋、辣醬,再滴幾點香油,利口、涼爽、辣香適口,有咬頭。熱食切塊,豬油烹炒,佐以蒜醋,食之清香可口。灌腸以勁氣愈大愈佳,出名的"雞爪灌腸就是因和面好,在灌腸中間擰著一個雞爪印而聞名。
榆次灌腸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寶"之一。
灌腸以蕎面製成,入口爽利而筋,味烈,素淡開胃。早先,其製作方法比較簡單:用冷水將蕎面打成糊狀,入鍋煮熟,蘸醋、蒜而食,謂之"吃糊糊"。後來,經逐步改進,將糊狀的蕎面放入小碟內,上籠蒸制。蒸制而成的灌腸,形如碗碟,大的直徑20厘米,小的直徑15厘米,色灰如瓷,呈半透明狀,不粘不連,軟而堅韌,富有彈性。佐以醋、蒜汁食之,既可冷食,也可熱炒,別有一番風味。
榆次灌腸分紅、白兩種。紅灌腸用鮮豬血與面知成;白灌腸不用豬血,故呈灰白色。
榆次歷史上以民國初期大乘寺街范慶林的灌腸最為有名。他製作的灌腸,每片先成團而後放開,不變不裂,故有"范一品"之美稱。
德盛園“頭腦”
“頭腦”是一種時令性滋補營養小吃。榆次的“頭腦”最早,相傳是根據明末清初山西著名人士傅山先生“八珍湯”的配方和工藝製作的。榆次城內南馬道街有座古廟,名為“大乘寺”寺內建有藏經樓。民間傳說,藏經樓落成後,傅山先生和其母曾在此住過一段時間。居住期間,因母年高體弱,為孝敬高堂0,傅山研製了用四種原料配製而成的“四物湯”即“頭腦”讓母親每日早晨服用,後增補改進,又增加四種原料,成為八種,俗稱“八珍湯”。後傳入民間,成了廣大群眾喜愛的滋補食品。在清代,榆次市面有數家店堂經營“頭腦”,其中衙門街“德盛園”最為有名,堪與太原“清黃芪、黃酒糟、煨面、良姜為主體,腌韭菜為引,食用時佐以“銷麥”“帽盒子”等麵食,具有軟、綿、香、甜熱的特點,而且無腥味,食之可口,益氣調元,活氣健胃,滋補虛勞虧損,是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佳品。
一品燒餅
榆次城內北大街“永生號”,是有名的糕點老號,“一品燒餅”就是該號所產糕點中的一種名產品。當時內行稱之為“籠子貨”,是從北京傳藝而得。該產品在製作工藝上,非常考究,原料選用上等白面、白糖、豬油等;輔料選用鮮玫瑰花、青紅絲、桃仁、白糖等配餡;用豬油做皮,用芝麻做面。將產品做好,放入鐵籠內,在香油鍋里火炸而成,因此得名“籠子貨”。該產品有酥、脆、甘、香、口潤之特點,散發著香油的香味、食而不硬、酥綿適口,吃的香,看的美,是糕點中奪魁之品。
榆次熏蛋
榆次熏蛋是山西晉中榆次的特產。
榆次“熏蛋”是民國年間,衙門街(現東大街)“同玉昌”熏肉鋪的傳統名產。“同玉昌”的老掌櫃叫冀正安,人們只知道是多年的老字型大小,究竟最早起於何時,無據可考。據老人們傳說:“同玉昌多年的老鹵鍋里的鹵湯,從開張以來一直延用著,色重而味濃,人們叫‘老鹵湯’”。
“熏蛋”:是選用鮮雞蛋,先把蛋煮熟、去皮、放入鹵鍋浸泡,然後用柏木末熏制而成。其色質金黃,味道咸香可口,柏木的熏味更有特殊的香味,而且蒼蠅不落,實為下酒、佐飯之佳餚。
“四眼井”陳醋
山西的醋響譽海內外,尤以晉中榆次、清徐為正宗。榆次懷仁老醋廠生產的“四眼井”陳醋是傳統的品牌陳醋。榆次懷仁的老醋坊,開辦於明代萬曆年間,清道光年間,起號名為“鈺泉慶”,後代有傳承,現為榆次懷仁醋廠。因懷仁地處平川,是古代榆次的重要集鎮之一,盛產優質高粱,加之特定的水土和特殊的工藝,使其生產的陳醋優質味美,久盛不衰,1983年,在全省鄉鎮企業食品釀造工業會上,被評為同類產品第一名。1985年,再次被評為山西省優質產品。1998年,該產品定名為“四眼井”商標。
“四眼井”陳醋,呈黑褐色,體態清亮鮮明,味道酸醇烈長,不沉澱、不混濁、不生白皮的特點,存放時間越長越好。打開瓶蓋、香酸濃郁的氣味撲鼻而來,品嘗一口,甜、綿、香、酸,餘味無窮。該醋不僅是調味佳品,還具有補益強身,助消化、預防感冒、痢疾,與有關葯物配製,可消腫、止痛、除疾塊、降低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治療高血壓等功效。與石灰粉混合、塗患處,還可除治孤臭等。
現“四眼井”陳醋年產達2萬噸,遠銷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和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倍受人們的青睞。
丁里白菜
丁里白菜是山西晉中榆次的特產。
榆次東陽鎮地處晉中平原,農業生產條件非常優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蔬菜產業化經營,迅速發展成為山西省蔬菜生產第一鎮,以大白菜、蔥頭、青椒、西紅柿等諸多品種享譽省內外。其所產白菜更是歷史久遠,遠近聞名,尤以丁里村最為著名。
上戈小白梨
上戈小白梨是山西晉中榆次的特產。
東趙鄉上戈村地處丘陵地帶,有史以來多植梨果,所產的小白梨最具特色,曾為歷代皇家貢品。其特點是色美皮薄,果嫩肉厚,汁多渣少,香甜味美。
榆次元宵
“三件寶”之一的元宵,在榆次歷史上負有盛名。民國初年,榆次街市,元宵經營者眾多,唯有南門洞昌盛號韓正保的元宵,因其風味獨特而最有名。
元宵製作採用的原料主要有軟大米,白糖及輔料,均繫上等原料,其做法是:先把餡子用香油火炒,冷卻後剁成丸葯大小。餡子由白糖、核桃、杏仁、花生等配製而成。滾法上,用面內粗外細、滾而不躍。煮出來看著膨頭大,吃著軟而香,餡子化不成水,嚼著有“噌噌”的冰糖聲,並有桂花等輔料香味。
元宵在榆次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聲譽,不論是喜慶節日,還是婚禮宴席,元宵常常是“席上客”,倍受群眾的喜愛。
三郝瓜
三郝瓜,人稱"蜜罐子"又稱"冰糖罐",因產於榆次瀟河南岸的東郝、西郝、中郝三個村而得名。在榆次方言中"郝""合"同音,也稱"三合"西瓜。
"三郝瓜"源於何時,無據可考。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7月,康熙皇帝巡遊三晉,來到榆次,酷暑難耐,吃榆次土產三郝西瓜解渴消消暑,結果瓤脆澤豐,甘甜可口,頓感清心氣爽,暑解渴去,喜悅之餘,提筆親書"劇暑悲難度,清秋喜卻回",御定為朝廷貢瓜。從此"每歲瓜熟之時,知縣即挑選精品,筐裝騾運,專人護送到京城,貢於朝廷,歲貢640枚。至嘉慶三年(1798)後,奉上諭免其半,每歲正貢二百,隨貢一百。至光緒六年(1880)才得永遠豁免"。據《榆次史法》記載:進貢皇上"三郝瓜"前後達176年之久。故"三郝瓜"聞名天下。
"三郝瓜"瓜型端正,個頭不大,但很均勻,皮薄而堅韌,易保存,瓜瓤沙脆,糖份高,連瓜皮都帶甜味。它最大的特點是:將瓜切成兩半,瓜瓤即能凸起,瓜皮不能閉合,盛夏酷暑,切開的瓜放置兩天而不爛。清末大學者王平格(榆次西長壽人)曾為"三郝瓜"提詩雲:"一股清味釀瓜園,不敢先嘗奉至尊,幸得升乎安樹藝,甘分滁瀝是君恩。"
榆次豆腐腦
榆次"三寶"之一的豆腐腦,歷數百年而不衰,至今仍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榆次豆腐腦,奇特之處,在於"打鹵"。
清朝年間,榆次小東關的白海馬,以製作豆腐 腦而聞名遠近。白海馬的'豆腐腦,由"三鍋"組成。大銅鍋里,是以上等的粉條、黃豆、澱粉及各種調料煮制而成的鹵汁。售賣時將銅鍋架在籠圈套盒裡,下置木炭 盆以保溫;火鍋里,燉上丸子、豬肉片、油炸豆腐片等:直徑尺余的砂鍋(俗稱皮鍋)里,則盛著腦豆腐。食時,先將一勺腦豆腐盛入碗底,澆上銅鍋里的粉條、黃 豆、鹵汁,再放上火鍋里的丸子、肉片、油炸豆腐片,再滴幾滴香油。色澤微褐,香氣四溢,尤適於冬季食用。
魚羊包
魚羊包被稱為是一個漢字造就對"中華名小吃"。
魚羊包是用新鮮魚肉、新鮮羊肉、家傳老湯及多種調味作料混合製作而成的肉陷食品,其配膳獨特,營養合理,製作精細,滋味鮮美,皮薄餡嫩。
榆次有很多特產和小吃,榆次名吃首選“魚羊包”:“魚羊包"始創於公元1866年,壽陽名廚王大財跟隨三代帝王師祁雋藻司廚行走大江南北,在吸收和掌握南北菜品的同時,注重對養生食品的研究,有一年祁雋藻的母親因年老體弱,雖服用很多滋補葯品身體仍不見恢復,而且常常厭食,家廚王大財根據祁母喜食包子、餃子的特點,用魚肉和羊肉製作了養生膳食“魚羊包”、“魚羊餃”為祁母補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祁母的身體得以恢復。
“魚羊包”傳承人王同雲在繼承祖方的基礎上潛心研究解決了“魚肉”有腥味,“羊肉”有膻味的技術難題,使魚羊肉餡通過滲汁增養產生了一種“靈味”,這種“靈味”就是“鮮”。所以今天人們品嘗到了世界上最鮮最美的包子。
;『陸』 辣子豆腐好吃不貴,她得做法有哪些
辣子豆腐也是非常的好吃,有很多的人也都表示辣子豆腐真的是非常的美味。所以說他們也是格外的追捧這種食物,有不少的人也都是覺得辣子豆腐非常的下飯。很多的人也都能夠吃兩大碗干飯。不少的人也都會選擇自己在家製作辣子豆腐,這樣也能夠方便人們更好的食用。
不少的網友也都覺得這道菜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再加上這道菜也是非常的美味,所以說他也是深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和認可。人們也都是覺得這種菜非常的好吃,他們也是對這種菜進行了追捧。不少的網友也都表示這樣的菜真的是非常的美味,還給人們帶來了比較特殊的感覺。這也就吸引到了不少人的興趣,人們也都是格外的喜歡這樣的菜。
『柒』 榆次有什麼特色美食
1、平遙甜茶煮湯圓
昔陽拉麵是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特產。拉麵,又名抻面,是昔陽縣獨具地方風味的麵食名吃。過大年時,俗有:「初一的扁食,初二的面」。昔陽人善於製作拉麵和普遍愛吃拉麵的習慣,是外地人不能相比的。至今昔陽縣仍然保留著婚嫁用拉麵待客、生辰用拉麵祝壽的傳統習慣。
『捌』 麻辣豆腐的做法,要好吃哦!!
家常做法
1.准備材料:豆腐切丁(硬度適中)、牛肉切末、豆瓣醬、鹽、酒、干紅辣椒碎、青蒜、薑末、花椒粉、水澱粉、醬油、少許糖。
2.鍋內加少許菜油,大火加熱,油熱後依次加入豆瓣醬、鹽、干紅辣椒、青蒜、薑末、花椒粉、牛肉末、也可將牛肉末用上述調料腌好後一並加入。
炒香。
3.加入切成小塊的豆腐。改小火,煮沸。
4.待豆腐熟後,改大火,加入由水澱粉、糖、酒、味精、醬油調好的芡汁。待芡汁均勻附著後,關火,起鍋。
5.起鍋,撒上花椒面,香噴噴,川味十足的麻婆豆腐上桌啦!
做好「麻婆豆腐」的3點小講究
1.豆腐的前期處理很重要。豆腐塊須用沸鹽水浸泡,水溫應保持在70℃左右,才能保證豆腐質嫩並有效除去石膏味、豆腥味,並且在燒制過程中有楞有角,不易碎。
2.碎牛肉一定要煸炒至酥香,一顆顆,一粒粒,入口香酥。豆腐入鍋後應少攪動,保持塊形完整。
3.兩個「2分鍾」兩次「勾芡」很重要。做「麻婆豆腐」,先燒制豆腐2分鍾,豆腐燒入味後勾1次芡,再放入牛肉,再燒2分鍾再勾1次芡,兩個兩個「2分鍾」兩次「勾芡」,燒出來的味道不同凡響。
更多方法技巧見於鏈接······
『玖』 陝西渭南名吃辣子豆腐怎麼做
辣子豆腐。顧名思義,這菜,有辣子,有豆腐。好比四川人吃的麻婆豆腐,西安人吃的家常豆腐,都是口味偏辣,豆腐鮮嫩,相信是一道好菜,值得一吃。然而你恐怕不會想像到,合陽人的愛吃辣子豆腐,有些兒近乎瘋狂,近乎痴迷,特別是過紅白喜事,辣子豆腐簡直就在唱主角,平常人家,一次紅白喜事過下來,吃掉三五百斤豆腐,不在話下,多的要七八百斤上千斤。人們說:辣子豆腐吃好了,事就過成了。
顧名思義,辣子豆腐,應該是一道以辣椒與豆腐為原料製作的菜餚。然而你或許還是沒有明白,合陽辣子豆腐,實際是由三部分食物組成的一種吃食,一種當飯吃的菜餚。三部分食物分別製作,吃時合三為一。製作的三部分食物是:煮豆腐;熗辣子;炒捎子。
煮豆腐。開水鍋加適量花椒、鹽。將豆腐切成鏈條狀,下鍋猛煮,直至豆腐浮於水面。《話說合陽》一書認為,目的在於「排除豆腐中的漿味」,並說:「水煎沸後豆腐飄浮水面即為恰到好處,時間過早則豆腐含漿未盡,食有漿味,且調料未能滲入豆腐,食而無味;過遲則豆腐硬化,食之不光軟可口,夾到筷子上也不呼嚕。」 ①這里的「呼嚕」是指一種顫動的狀態,說明那豆腐柔軟而有韌性。
熗辣子。或者叫燙辣子。用清油或者大油均可,以菜油為主,加適量大油最好。油入鍋,燒紅,稍涼,將辣椒面倒入,隨即用勺將紅油舀起來再倒回去,這樣的「揚湯止沸」,一則為著使大油、清油與辣椒面混合均勻,二則為著避免因了油溫過高造成辣椒油焦糊,變色,變味。合陽的路井地區,還倒入少量醋和醬油。所謂的熗辣子,其實是燒制辣椒油,即紅油。用的是辣椒油,不是油辣椒面。
炒捎子。以油豆腐片或塊、肥腸段或節、肥肉片,配時鮮菜蔬,燒炒而成。也有將蔥、粉條、青菜、肉丸子、燒豆腐以及海帶片等等物料,一起用大油爆炒,加入少量肉湯,放上各種調料的。這倒是一個獨自成立的菜餚,或者彷彿陝西人吃面條時常用的臊子。然而是否「臊子」?合陽人有不同說法,《話說合陽》一書稱之為「炒臊子」。合陽縣老資格的民俗學者史耀增認定,這不是臊子,是「捎子」。說「捎子」,意思是捎帶著的東西。在合陽人看來,吃辣子豆腐,最最緊要的是那個煮豆腐,也叫白豆腐;其次是熗辣子,也重要,沒有它,不夠味,不過癮;最後才是這個你可能認為是一道菜餚的捎子。在吃這個辣子豆腐時,豆腐佔了四分之三,捎子只佔四爭之一,倒也印證了一種「捎帶」的意思。
吃時先用漏勺將豆腐由鍋里盛到碗中,那鍋是燒著火的,所以,那豆腐是熱的,然後舀一勺捎子,澆一勺辣油,捎子和辣油也都是熱的,甚至應該都是燙的。這合陽辣子豆腐,是必須熱著吃的,要吃熱的,吃得人心裡熱,身上熱。
合陽人過紅白喜事,請來幫忙的廚師一到位,立即動手製作辣子豆腐。無論客人或者幫忙的,來了就吃辣子豆腐。吃時應該先吃碗里的豆腐與捎子菜,留在碗底的油湯,用來泡饃饃吃。饃饃是為紅白喜事特別蒸制的小白饃。合陽的辣子豆腐油氣很重,一般人家過事時都要宰豬,那肉湯基本上都用在辣子豆腐里頭了。合陽人厚道,尤其是過紅白喜事,你吃得再多也無妨,主人看你碗里沒東西了,就來給你添加。除非你放下碗筷,表明已經吃飽吃好。正式的宴席,還配有四到六碟小冷盤。有青辣子拌香菜、拌蘿卜絲、豆芽、菠菜、芹菜等。
合陽的辣子豆腐,人們在紅白喜事時,製作出來,不只自己吃,也不只給登門的客人吃,還送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吃,同巷的,同街的,甚至同一個村子的,都有份,每家一碗。過事前就送,好似發出一紙通知,並含有邀請志願者幫忙的意思。也有一種彌合關系的作用,若是以往因了種種原因有點不那麼融洽,送一碗辣子豆腐,就意味著希望恢復正常的鄉親關系,是主動請求諒解的舉措。
合陽人文化水平不低,很講究生活品味。反映在辣子豆腐上:他們講究挑選精美的碗盛辣子豆腐,將這樣的精美的餐具叫做「品」,誰家用了好的餐具,就說誰家「有品」;誰家紅白喜事辦得好,就說誰家「辦事有品」;誰會吃能吃辣子豆腐,就說誰「會品」。都是一個「品」字。
即以那送辣子豆腐給鄉親的情形說吧,也是很有點兒「品」的。一般都用相當大的盤子盛著送去。有的大盤子,長一米五,寬七八十公分,有隆起的沿,兩邊帶著鐵環,要兩個人抬著走。先前是木盤子,現在多是鐵盤子。還須客客氣氣地說:用「品」盛了辣子豆腐送上門,請你們家老人小孩品嘗品嘗。
辣子豆腐,合陽人普遍愛吃,但是,最愛吃,吃得最多,也最講究的,要數合陽的路井地區。這里的老百姓,逢年過節或者紅白喜事,招待親友,辣子豆腐都是不可或缺的大菜名菜。《話說合陽》一書寫道:辣子豆腐「盛滿一大碗,紅艷艷,香噴噴,油漬漬。動筷子一抄,豆腐塊塊都是活的,忽閃忽閃,入口流香。真可謂色味具佳,使人們望而垂涎。」這里的「忽閃忽閃」,與所謂的「忽嚕」異曲同工。
『拾』 麻辣豆腐怎麼做好吃又簡單視頻
用料:豆腐400克、豬肉餡100克、郫縣豆瓣醬30克、白糖10克、雞精2克、花生油60克、花椒5克、大蒜1頭、蔥適量、芝麻油5克。
步驟:
1、用戶需要將豆腐提前焯水後撈出瀝干水分切塊備用,熱鍋倒入花生油燒至六成熱時,加入花椒粒小火慢慢炸出香味後,放入蔥姜絲爆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麻辣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