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雲南的包漿豆腐好吃還是建水豆腐好吃
我沒吃過建水豆腐,但吃過雲南的包漿豆腐,很好吃,是我迄今為止吃過的最好吃的豆腐。
雲南豆腐最有名氣的當屬建水豆腐和石屏豆腐,舌尖上的中國也有播映。包漿豆腐和臭豆腐之類是豆腐的品種,建水和石屏是豆腐產區,而且這兩個地方豆腐的特點是不用點石膏和鹵,只接用當地的井水和泉水就行。包漿豆腐要吃到一口爆漿有一個秘決,就是烹制前要用一定比例的食用鹼或小蘇打泡製3-5小時,烤的時候不用刷油和其他佐料,烤好後用雲南牟定產的油腐乳做蘸水(豆腐蘸豆腐),堪稱一絕。再推薦一個包漿豆腐的吃法,拿來燙重慶火鍋,反正我是吃到了腦花的感覺![舔屏][舔屏][舔屏]
每個人口味不一樣,,同一樣食物,,讓不同的人來品嘗,,能感覺出不一樣的味道!!有時候在品嘗食物的時候也更具自己的心情因素。。凡事不無絕對!!
雲南整個紅河州都有吃燒豆腐的習慣,開遠,蒙自,建水,石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味道,特別是沾料,都好吃,沒有可比性。
跟著你的回味走,我認為自己山泉水製作的包漿豆腐好吃
你好,我是小涼哥,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雲南包漿豆腐好吃還是建水豆腐好吃?這個就要看每個人的口味了,有的人喜歡吃包漿豆腐,有人喜歡吃建水豆腐,就我來說,我麂不喜歡吃包漿豆腐也不喜歡吃建水豆腐,我只是喜歡吃保山的口袋豆腐。
個人認為建水燒豆腐好吃、打個鹵腐蘸水,配點啤酒 舒服呀!
這個問題嗎!問問題的人就沒有問好!就好像是蘇州園林風景好還是江蘇的風景好!
雲南的豆腐包括建水豆腐。所以這樣問,不太符合邏輯。
本人認為,建水豆腐是好吃的。一個地方能把豆腐做到那麼的知名,就體現了當地人的偉大智慧,就好比陝西的麵食。
建水旁邊還有個城市叫石屏,那裡的豆腐才可以跟建水比較。這兩個地方都同屬於雲南省的紅河州。石屏的魚也很好吃。大家有機會來雲南的時候我可以當向導帶你們去品嘗一下。
所以呢!雲南的包漿豆腐好吃,尤其是建水,能作為雲南的一個代表,讓大家熟知,並且記住!
我覺得包漿豆腐烤起來好吃一些。你認同嗎?
推薦雲南包漿豆腐,在雲南,只要談到豆腐,石屏的包漿豆腐一定少不了,那是真正的 外酥里嫩、一口爆漿、唇齒留香!
石屏豆腐的名聲,400多年前就享譽雲南。 清朝時期它曾作為 貢品 ,深受 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 的喜愛。2012年12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石屏豆腐」實施 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石屏偏安於滇南一隅,距離昆明260多公里,是一個安靜的古城。
石屏豆腐好吃不是沒有理由的。 散落在古城各處的一口口古井活水,便是石屏豆腐拔得頭籌的終極秘密。
這里的豆腐都是採用地下的「酸水」,而不是傳統的石膏或鹽鹵來點制。這種獨特的「酸水」僅在雲南石屏有 ,酸水並不能用之炊煮米菜,卻被當地人無意點化出了獨領風味的石屏豆腐。
另人叫絕的是,這種「酸水」離開石屏無論如何也點制不出豆腐。曾有人用此「酸水」請石屏的師傅到外地點制豆腐,但試了無數次都未成功,有人戲稱 石屏包漿豆腐是帶不走的專利。
除了豐富的地下「酸水」資源,石屏包漿豆腐採用的是 東北非轉基因大豆 ,豆顆粒大、豆仁飽滿、出漿率高。
大豆經過浸泡後和水磨成豆漿,磨好的豆漿煮30分鍾左右, 用干凈的細紗布濾去豆渣。 而市場上的很多包漿豆腐為了降低成本,都不濾渣,帶渣的漿做出的豆腐口感自然粗糙。
層層工序下來,2斤大豆才能做出1斤豆腐,雖然用料是其他豆腐的2-3倍。但做出的石屏豆腐白如純玉、細如凝脂、鮮嫩美味,品質遠非一般豆腐能比。
豆腐富含 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E ,老人、小孩都可以吃,補充營養的同時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延緩衰老,對於想保持身材的人來說也特別合適哦~
一般的包漿豆腐很容易粘鍋,一烤或煎就糊,漿汁外流很不美觀。這款包漿豆腐, 基本不粘鍋,不破皮,被烤、煎得滋溜冒氣,蓬鬆柔軟。
一咬爆漿的包漿豆腐,收獲了大批死忠粉,很多小夥伴誇它是 「最好吃的豆腐」。 包漿豆腐乍看和普通的豆腐沒什麼區別,但熟了之後,裡面有像豆漿一樣的汁液。
無論外面烤得有多麼焦黃,皮內的豆腐依然 和豆腐腦一樣鮮嫩。 不管是烤、炸、煎,用空氣炸鍋還是電餅鐺做出來都好吃。每天變著花樣做,早上當早點,中午當配菜,晚上當宵夜小零食,真的一生推!
㈡ 一個雲南寶藏小城,和它的石屏「爆漿」豆腐
石屏,位於雲南紅河州。若干年前從攀枝花去麗江、騰沖旅行,回去的時候曾路過這個小縣城。從普洱走國道過去,大概500公里的路,開了一天的車。那時的石屏不通高鐵,沒有飛機,周圍一大堆少數民族自治縣,臨近邊境,民風淳樸,風光秀麗。
那時當地的 旅遊 景點還沒有開始大力保護,生態有些原始。古村落散落在路邊、燈盞花開在路邊,賣楊梅的小攤子也擺在路邊……在路邊,我們還吃到了這種終生難忘的小食物——
石屏豆腐,當地最著名的特產。
說來也很有趣,第一次吃它的時候,我先看到的是它沒有加工的樣子,顏色白白的,味道……臭臭的。當時我還招呼旅伴說:快來!這里有臭豆腐!
攤主白了我一眼,沒跟我計較。
在等待出鍋的過程中,我才看清了那豆腐的製作過程,和我想像中的「臭豆腐」是不一樣的。印象中這個豆腐和我現在買到的一小塊一小塊的也不同,原是從一「垛」上切下來的一大條。
攤主手持一把很長的片刀,把豆腐切成片片,放在油里炸,或架子上烤。石屏豆腐這才褪去了鹵水味道,顯露出原本的香氣,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變得通體金黃。趁熱用筷子「扣」了一點點放進嘴裡,香香的,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直到——加上調料,哇!
石屏豆腐,一旦加上調料,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咱們開頭提到的「終生難忘」的那種味道。
我找不到其他的語言來形容,只能說:這個調料才是精髓,調料才是精髓,調料才是精髓,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這才明白,為什麼當地朋友會告訴我說,這個豆腐一定要「配合當地的小米辣一起吃」——哪怕你不能吃辣,也必須要加這個調料。
事實上這個「秘制」的辣椒面面也沒有那麼辣,處於北方人和廣東人輕松拿捏的那個度,但在我的感受中,它真的是整道小吃的精氣神之所在。咱也不知道裡面加了什麼特殊的香料,趁熱咬開,豆腐會在舌尖噴出「一包」香辣辣的漿,口感滑嫩,讓人忍不住一塊接一塊吃下去。但這依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
我以為我發現了寶貝,這個辣椒面是寶貝,於是這辣椒面我私下留了一點。
後來,我又試著拿它蘸了雞塊、燙菜還有面條……不行,雖然也算得上美味,但完全沒有搭配石屏豆腐的口感那麼驚艷。所以,這個事情讓我認識到,一種小吃傳承400年,久經考驗能深入千家萬戶,其 歷史 、地理和文化的呈現必然是一個整體的閉環,少了哪個環節都不行——這是 美食 最有意思的地方,我得研究研究。
連吃了兩頓石屏豆腐之後才發現,最初我聞到的那個臭臭的味道並不是豆腐本身的味道,而是(臨時)泡它的水——嚴格來說那其實也不是臭味,而是酸澀味。這個豆腐之所以出了石屏就再也做不出來,正是因為,它最關鍵的那一道程序並非鹵水點制,而是本土的地下水。
這就是石屏豆腐的精髓之所在。
石屏的井水裡藏著一個秘密。
這個縣城雖然處於高原,但是緯度比較低,從西北到東南的海拔差異達2000多米,但神就神在,人家「差」得很立體:整個縣城的地勢就像一個傾斜的漏斗,但底部200多米的海拔又剛好不高不低。此外,這一地區的氣候干濕得宜,春秋冬天氣多晴朗,雨季集中在夏季,這就為地下水的儲水環境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綜合體。最關鍵的是:
石屏的豆子只有在石坪才能泡得出來這一份口感和營養。
18攝氏度,這種北方冬天的「供暖底線溫度」是做豆腐的豆子的最佳泡水溫度,也恰恰好就是石屏的全年平均溫度。哪怕用最先進的做豆腐的機器調配出和石屏一模一樣的溫度,也沒法跟當地純天然的環境比……如上,石屏豆腐當仁不讓地成了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大家都知道,凡被列為「地理標志」的好吃的,其實都有這個特點。
看看我們自己家鄉的那些個特產、各種神奇物種原料、 美食 或小吃,彷彿技術上大多都沒什麼驚天動地的別致,主要還是靠著一份特定地域的天生麗質,從而區別開了本質。就像石坪人跟我說的:做豆腐的技術我可以教你,但你學了也沒用,你家沒這地理優勢。
所以說吶,一人一個飯碗老天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了。別人碗里的飯再好吃,你家地里不長這個穀子也做不出來。只是說,有的人一出生便踏踏實實接過了老祖宗傳下來的豆腐「碗」,而有的人勞勞碌碌,一輩子都在不切實際地盯著別人的碗……
利用自己的優勢去生存,保證一輩子都有飯吃——石屏豆腐教我的處世哲理。另外: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上網搜了搜,發現石屏豆腐的名字里多了「包漿」二字(也可能一直都這么叫但我之前沒注意?)又發現,原來「石屏包漿豆腐」早已成了「網紅豆腐」,還多了一個名字叫「石屏爆漿豆腐」。
其實到今天為止,石屏縣依然沒有完全進行 旅遊 開發。或者說,開發了,但動搖不了千年老城的古舊韻味以及當地土著民近乎固執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這里至今依然是一個雲南寶藏小城,很小眾很小眾的那種。不過如今的石屏已經有一大堆的「中國地理標志產品」,非遺的非遺、入葯的入葯,保護的保護。時過經年再吃這豆腐,這一番味道,依然無可代替。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台 旅遊 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㈢ 全國哪的豆腐最好吃經過評選,這8個地方比較出名,有你家鄉嗎
相傳2000多年前,淮南王劉安的媽媽喜歡吃黃豆,有次因為生病的原因沒法吃整顆黃豆。劉安便命人把黃豆磨成粉,加水熬成豆乳,再加入鹽鹵調味,沒想到竟然成了塊狀,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豆腐花。據說,這就是豆腐的起源說法之一。李時珍也曾在《本草綱目》中有所提到,「 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根據生產豆腐時用的凝固劑不同,還可以將豆腐大致分成鹵水豆腐、石膏豆腐、 內酯豆腐 、酸湯豆腐這四大類。其中前三種豆腐比較常見,酸湯豆腐因為產量小、難儲存等原因,在市場上已經鮮少能看到。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早已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國產豆腐的地方非常多,這其中有8個地方,較為出名。當地產的豆腐,也是各有各的本事。
那今天,懶喵就跟大家聊聊有關豆腐產地的話題,一起來看看,這8個地方都在哪裡?產了哪些名豆腐?你的家鄉有沒有上榜?
淮南,地處安徽中北部,淮河之濱,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城市。提起淮南 美食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淮南的牛肉湯。經過長時間熬制的牛肉湯,配上粉絲和干絲,清香可口,吃起來叫一個美味。其實,除了淮南牛肉湯,當地還有道名菜,淮南豆腐宴,選用的主料豆腐,就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產自淮南地區的八公山豆腐。
相傳西漢時期,豆腐發明人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八公山一帶,嘗試用八公山的泉水、黃豆和鹽鹵製作「靈丹妙葯」,結果丹葯沒製成,倒是做出了豆腐。後人將其稱作「八公山豆腐」。八公山豆腐細膩嫩滑,做出的菜餚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非常誘人。
宜賓,隸屬四川省,地處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處,素有「中國酒都」之稱。大名鼎鼎的白酒品牌五糧液,正是產自四川省的宜賓市。除了是知名的白酒產地外,宜賓當地產的沙河豆腐也非常出名,還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沙河豆腐產自宜賓的高縣,當地人很早就喜歡做豆腐,吃豆腐。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沙河豆腐在進行一番改良後,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愛。製作沙河豆腐選用的是當地產的優質黃豆,以及上龍山的山泉水,吃起來帶有濃郁的豆香味,回味無窮。
劍閣,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地處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結合部。在劍閣縣城南部,有個非常出名的景點——劍門關,是世界上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自古就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法。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劍門關豆腐,正是產自這里,距今已有上千年的 歷史 。相傳唐玄宗入蜀時途經劍門一帶,因為較為疲勞,寢食難安,隨從便給他端來一碗劍門豆腐。唐玄宗吃後胃口大開,還將當地產的黃豆封為「皇豆」。劍門關豆腐軟硬適中,韌性較好,吃起也是滋潤爽口。
資中,隸屬四川省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的中部,是孔子老師萇弘的故里。產自資中羅泉鎮的羅泉豆腐,既是當地知名的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羅泉氣候溫和,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合大豆的生長。加上水質較好,做出來的豆腐,品質自然不會差。
在製作過程中,羅泉豆腐選用的是來自溶洞深層的優質泉水來浸泡大豆,再經過手工石磨研磨製成。羅泉豆腐外觀呈乳白色或淡黃色,帶有濃濃的豆香味,吃起來也是細膩嫩滑,鹹淡適口,具有白、嫩、細、綿4大特點。
洛南,隸屬陝西省商洛市,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產自洛南地區的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洛南豆腐,是用當地無污染的洛河兩岸山泉水,和本土優質大豆加工製成,具有非常悠久的 歷史 ,還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膳貢品。
關於豆腐的發明人,民間流傳的說法還不少,前面有提到是淮南王劉安,其實在洛南一帶,還有豆腐是戰國時期孫臏發明這一說法。相傳孫臏的母親年紀大了,牙齒咬不動食物,孫臏便想用大豆給母親做吃的,但是煮出來的豆漿始終無法成團。孫臏的師弟龐涓暗中使壞,將一盆酸菜湯悄悄倒進了豆漿里,沒想到竟然凝結成了塊狀,也就是現在的豆腐花。
榆林,地處陝西省的最北部,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也是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五省區的交界地。產自榆林的榆林豆腐,是以當地產的優質黑豆和榆林桃花水為原料,經過傳統的酸漿點漿工藝製作而成。
榆林豆腐的獨到之處,在於用的不是鹵水或石膏製作豆腐,而用的是做豆腐後瀝出的 富含乳酸菌的汁水做凝固劑。做出來的榆林豆腐色澤潔白,質地軟嫩,韌勁較足,口感清香爽口,還帶有甘甜味。2010年,榆林豆腐被正式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甘泉,隸屬陝西省延安市,屬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素有「美水之鄉」之稱。甘泉地處洛河岸邊,土壤肥厚,日照時間長,非常適宜大豆的生長。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甘泉豆腐,選用當地產的雙青豆和「美水泉」的山泉水加工製成。
雙青豆是一種從外皮到豆粒都呈綠色的一種大豆,產量較少,比較少見。美水泉的泉水清澈透亮,甘甜味美。優質的大豆,加上天然的泉水,結合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豆腐製作技藝,自然也就醞釀出了甘泉豆腐的獨特品質,吃起來是嫩滑可口, 讓人唇齒留香。
石屏,隸屬雲南省紅河州,是非常出名的魚米之鄉。 美食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專門介紹過石屏當地產的石屏豆腐。石屏製作豆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 歷史 。逢年過節,當地人還有贈送豆腐的習俗。在石屏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見到豆腐攤。民間還有「雲南十八怪,石屏豆腐烤著賣」的說法。
和其它很多地方用鹵水或石膏製作豆腐不同,石屏豆腐採用的是天然地下水作為凝固劑,俗稱「酸水」。做出來的豆腐,細膩滑潤,豆香味十足,油炸後色澤會變成金黃色,非常有嚼勁,再搭配上醬汁,真叫人垂涎三尺。
【懶喵心得】
上面提到的8個地方,安徽淮南、四川宜賓、四川劍閣、四川資中、陝西洛南、陝西榆林、陝西甘泉、雲南石屏,都是我國非常出名的豆腐產地。產自這些地方的八公山豆腐、沙河豆腐、劍閣豆腐、羅泉豆腐、洛南豆腐、榆林豆腐、甘泉豆腐、石屏豆腐,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也可以說是經過評選,比較出名的8種豆腐。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要我說,一方水土也能養一方豆腐。決定豆腐好吃與否,有三大關鍵因素,選用的大豆、水源,以及豆腐的生產工藝。上面這8種豆腐,在這3個方面優勢滿滿,可以說是各有各的本事。
㈣ 昆明哪裡有比較好吃的燒豆腐請標注具體位置,不然燒豆腐攤很難找到~~
我也愛吃燒豆腐啊,有一家在祥雲美食城後面那條南強街上,出美食城左邊。一個紅河州人開的,那家店好像是叫建水燒烤,就是自己擺著燒烤桌的店,凳子矮矮的,他家做的味道蠻好的,我去吃過幾次。 昆明名氣最大的燒豆腐還算是西南何大媽臭豆腐,許多逛街的女孩子一定要去吃幾個何大媽的燒豆腐。昆明最好吃的燒豆腐大體是新迎小區新迎路46號昆明大學東校區旁的建水沙鍋葯膳米線店,這里的燒豆腐個大鮮嫩、味道純正,即使不蘸作料也可以品出淡淡的香味。此外,這里的干豆腐也很特別,味道香濃,有韌勁,噴香的燒豆腐會在雙牙之間可以把酒迅速地消滅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