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榆林豆腐的介紹
榆林豆腐是陝西省榆林市經典的漢族小吃。用優質黃豆和「桃花水」磨製加工而成,點豆腐用酸漿,則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軟、韌細、味美、康熙皇帝巡視榆林時,當地名廚上了此菜,味美鮮嫩,皇上贊不絕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從此名傳古今。具有白嫩細膩、味香可口、營養豐富、價廉物美的特點,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遠方來客,都以品嘗榆林豆腐為佳趣。豆腐高蛋白,低脂肪,具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是生熟皆可,老幼皆宜,養生攝生、益壽延年的美食佳品。
㈡ 榆林豆腐哪家做的好
我想學做榆林豆腐,哪裡可以帶徒弟,做豆腐的流程
㈢ 榆林都有什麼特產呢
榆林是陝西的地級城市,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榆林這座歷史有的城市,自然有很多特產了,來看看榆林的十大特產吧!
榆林特產一:榆林豆腐
小米涼粉是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的傳統小吃,選用優質的小米為主要原料,再用傳統的製作工藝製作成涼粉。小米涼粉的食用方法非常多樣,可以加入辣椒油,紅醬油,蔥花等調料涼拌著吃,也可以鍋中放入少量油,在配以蔥姜蒜,炒著吃,不管是哪種食用方法,吃起來都是非常美味的。
㈣ 榆林地方第一名菜——榆林豆腐
榆林豆腐稱為 榆林文化 中的第一名菜。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細膩,味香可口,營養豐富,價廉物美的特點。要是用別的地方來的客人,都會以品嘗榆林豆腐慕名而來的。豆腐本身高蛋白,低脂肪,老幼皆宜。所以是益壽延年的佳品。榆林豆腐極具特色,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馳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細膩、味香可口、營養豐富、價廉物美的特點,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遠方來客,都以品嘗榆林豆腐為佳趣。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但是,由於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細膩,昧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慢慢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榆林豆腐是用優質黃豆和「桃花水」磨製加工而成,點豆腐用酸漿,則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軟、韌細、味美、康熙皇帝巡榆時,當地名廚上了此菜,味美鮮嫩,皇上贊不絕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從此名傳古今。
1、炕曬:對干濕不一和大小不勻的黑豆,採取分別炕曬,勤攤勤晾,便於脫皮。同時要把豆類中的雜物撿凈,嚴防打壞磨片。
2、脫皮:將黑豆放在石碾上進行碾壓脫皮,豆皮除凈後裝袋。一般是每100斤黑豆產85斤豆黃,15斤皮面。要求達到豆黃細,豆皮凈。原料產品好,豆腐質量高。
3、浸豆:浸豆須配備好豆黃與水的比例,為100:17。同時要掌握好水溫,夏季用涼水,冬季用溫水,浸泡四小時左右。
4、磨漿:適當控水,掌握稠稀,粗細灌勻,不能粗放。要求達到豆糊發黃。無論冬、夏季節,每隔3—4小時,用水沖洗一次磨槽,嚴防豆糊變質,影響產品質量。
5、過濾:過濾豆糊必須掌握每鍋豆糊的數量和輕重均勻。過濾加水要加熱水,熱水容易濾凈。每加一次水濾干濾凈,不能打過水,更不能將筒籮內帶渣的豆糊擠進鍋內。同時要經常檢查筒籮是否有裂縫,以防豆渣漏入生槳內。
6、煮漿:大鍋煮漿,輕重要勻,時間要到,一般煮沸時間需要10—20分鍾。沸騰豆漿及時出鍋,出鍋豆漿不許一邊掏漿,一邊摻生漿,生豆漿容易變質,點不成豆腐。
7、點漿:此道工序是榆林豆腐製作過程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獨特的技藝。榆林豆腐是用酸漿點制而成的,酸漿是製作豆腐後瀝出的汁水,溫度適宜的情況下,由自身的乳酸菌作用變酸,行業稱酸漿。酸漿一般是前一天的漿水酸化後,第二天使用,循環往復,酸值過度就不能用了。點漿時提耙摻漿看到漿花為止,漿花像米粒一樣大。摻漿濃淡適中,不宜過急。
8、壓制:豆腐點的好,還要壓的光。壓豆腐槽框長80公分,寬30公分,高22公分,槽板長寬各加10公分。壓制中分兩次緊縛榨包,間隔時間3—5分鍾。壓榨時間長達10—25分鍾,時間壓到,四角飽滿,塊形完整。
豆腐成品要求達到皮細膘靈,色澤黃亮;有骨有肉,四棱界線;茬口細膩,軟中帶韌;老嫩適宜,美味可口。
㈤ 榆林招待外賓最好的特色
美食榆林豆腐、燉羊肉。
馳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因採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出,白嫩細膩,香甜可口,再經獨特工藝製作,口感好,白嫩細膩,營養豐富,品質精良,屬純天然綠色食品,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明正德年間,武宗朱厚照巡視榆林,地方官將豆腐上供,武宗食後,稱贊不絕,嘆為京城御廚所不及,在榆每日必食之。
羊肉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榆林燉羊肉味道鮮美,新鮮羊肉連骨剁成大塊,大鍋旺火燉熟,大盆盛上,美味誘人。尤其是橫山縣吃地椒葉長大的山羊,肉質鮮美。府谷、神木、靖邊、橫山也均有此美食。近年來,橫山鐵鍋燉羊肉走出榆林,風靡北京、西安、銀川等大城市,深受廣大食客青睞。
㈥ 榆林最正宗的特色小吃
榆林最正宗的特色小吃
榆林因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人風俗,其中地方美食種類繁多,獨具特色。豆腐宴、砂鍋扁食、拼三鮮等地方風味入選中華名小吃,倍受遊客青睞。來到榆林,你可以在明清步行街近南門處找到不少特色小吃店。
燉羊肉
羊肉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榆林燉羊肉味道鮮美,新鮮羊肉連骨剁成大塊,大鍋旺火燉熟,大盆盛上,美味誘人。尤其是橫山縣吃地椒葉長大的山羊,肉質鮮美。府谷、神木、靖邊、橫山也均有此美食。近年來,橫山鐵鍋燉羊肉走出榆林,風靡北京、西安、銀川等大城市,深受廣大食客青睞。
羊肉面
有句民謠「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四十里鋪的羊肉面。」可見,羊肉面在當地人眼睛裡是多麼重要的飲食。精選剔骨羊肉,切成小塊,用草果、桂皮、花椒、生薑、紅蔥等佐料製成純肉臊子,然後澆到厚薄均勻、筋道有嚼頭的白皮面片上,噴香撲鼻,極為誘人。「綏德羊肉面」已成為知名美食。
羊雜碎
羊雜碎由羊的頭、肚、肝、肺等混合燴制而成,味道酸辣兼宜,無腥不膩,連同粉條燉在湯里,撒上蔥花,香味撲鼻而來,入口生津,食之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禦寒冷,尤其適合在氣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在榆林,榆陽區、神木、靖邊、橫山、綏德等縣羊雜碎最為特色,且是當地人早餐必吃之美味。
榆林豆腐
馳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因採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出,白嫩細膩,香甜可口,再經獨特工藝製作,口感好,白嫩細膩,營養豐富,品質精良,屬純天然綠色食品,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明正德年間,武宗朱厚照巡視榆林,地方官將豆腐上供,武宗食後,稱贊不絕,嘆為京城御廚所不及,在榆每日必食之。
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又名「洋芋撥拉」、「洋芋庫勒」。先將土豆擦成扁平長條,然後裹上麵粉上籠蒸熟,再以熱油爆蔥花等清炒,拌入佐料即可,令人百吃不厭。榆林各縣均有此美味。
黃米饃饃
黃米饃饃是陝北地區特有的美食,其製作方法是先將硬黃米和少許軟黃米按一定比例搭配浸泡一晚,撈出後磨成面,發酵後包上用紅棗和豆類擠壓合成的豆棗泥為餡料,揉成饃饃狀,上籠蒸熟,顏色金黃,吃起來味道香軟酸甜,久食不厭。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捧紅了綏德縣黃國勝的黃饃饃,「黃老漢黃饃饃」一夜之間風靡全國,供不應求。
拼三鮮
拼三鮮以豬肉、羊肉、雞肉為主料,輔以片粉及其他蔬菜,精做而成,加調料製成水丸子、炸丸子、酥肉、燒肉等投入三鮮湯中,再配以魷魚、海參、木耳、黃花等十多種配料,味道鮮美無比。據說康熙皇帝私訪榆林時,曾吃過此菜,贊不絕口。後來被帶入宮中,做為招待外國使臣的壓軸菜。
油饃饃
用黃米磨面、細籮,再用軟米熬成滾米湯燙面,置熱炕發酵,面發後,攤製成一個個中間有孔的小圓餅,入油鍋炸至紅褐色即可。油饃饃色澤金黃、細膩柔軟,經久而不變色不變質,味道甘甜、可口。
黃蘿卜扁食(餃子)
扁食是榆林特有美食,以綿羊肉加黃蘿卜為主料,輔以各種佐料包成餃子狀,蒸煮皆可。諺曰「羊肉扁食油洝洝,挖出餡餡踢蛋蛋」。正月初一早飯必是扁食。舊時每逢喜慶節日,或接待貴客吃扁食,新婚次晨,新人必須吃「兒女扁食」,寓吃了兒女扁食將會兒女滿堂。榆林各地都有,做法大致相同。
宰羔肉
定邊有名的風味小吃,上等佳餚。將羊羔連骨剁方塊,鍋內燒麻油、入花椒、地椒、蔥絲、蒜片、鹽、面醬、爆出香味,投入肉塊炒10分鍾,加溫水燉半熟,再裝盆上籠蒸透熟。上席時撒蔥花、芫荽,味美鮮嫩,難以用言語描述,只有親口品嘗才能知道,是當地百姓招待貴賓之佳餚。
爐饃饃
爐饃饃做工精細,工藝、用面、用油十分考究,選用上好的春小麥麵粉,豬油要色白純凈。爐饃饃酥脆可口、餡味清香,是定邊群眾春節、中秋節必備的食品,也是走親訪友所帶的上等禮品。合家福爐饃、付翔爐饃為當地知名產品,遠銷各地。
黃河鯉魚
黃河鯉魚尤以府谷縣天橋峽所產最負盛名,明清時黃河鯉魚被列為貢品,其特點是嘴大、鱗少,脊樑上有一道紅線,肉肥味美,獨具風味。
小米涼粉
府谷名小吃。小米掏凈,冷水泡配合清水磨成米漿,入鍋熬煎,邊熬邊攪,將熟時加入蒿籽粉。把熬熟的米漿在高粱箔子上攤成薄餅,晾冷後再攤一層,如此反復攤晾即成。吃時切成細條,調上芝麻、芥末、辣椒油、香油、醋、等調味品,涼吃味道甚佳。
手擀雜面
雜面是陝北地區一種特有的風味小吃,橫山的手擀雜面最有特色,它的主要原料是白面和豌豆面,將白面、豌豆麵粉加進沙蒿粉和成面團,手工擀成的長如絲、薄如紙的面條,配以羊肉臊子,味道清香,營養豐富。
響水凍豆腐
響水凍豆腐選用營養價值極高的上等黑豆為原料,用鹵水點制而成,經過冷凍後,色澤鮮亮,遍布針尖大小的沙眼,極富彈性。與羊肉湯合燉,味道鮮美,口感棉軟。
豬肉撬板粉
豬肉撬板粉是佳縣人餐桌上最受歡迎的一道家常菜,本地人稱之為「專利」。用小炒豬肉和洋芋片、寬粉條同炒,另加木耳著色,紅褐誘人,配菜協和,豬肉噴香,洋芋酥綿,粉條滑爽。
面燕
每年清明,各家各戶都有捏燕的習慣,主要用於祀祭和食用,也作為觀賞品饋贈親友。捏燕用料簡單,但工藝精細,用發起的白面捏成大小不等的各種動物。特別是朱家坬申溝村的方保國、方保衛兄弟二人捏得十二屬相,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深受國內外民間文化愛好者的青睞。
酥餃
佳縣酥餃來源很早,具體時間無從考證,其外形美觀,因其形似蒸角,口感香酥故名酥餃。酥餃主要原料是麵粉、白砂糖、熟豬油和酥油等。其特點是甜美可口,清香酥脆,是頗受人們喜愛的甜食麵點。
馬蹄酥
馬蹄酥,因形似馬蹄而得名,陝西佳縣漢族特色小吃,原是佳縣民間走親訪友時的名貴糕點,是用精粉、豬板油、蜂蜜和白糖等為原料製成,色澤褐黃,紋層清晰,脆酥綿甜,且耐存放。
蕎面圪坨羊腥湯
由精製蕎麥面製作成貓耳狀,與陝北羊肉湯相配食用,味道鮮美可口,回味悠長。在陝北,民間以「蕎面圪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喻愛情之堅貞。
剁蕎面
剁蕎面是靖邊人待客時必吃的一種美食佳餚。做剁蕎面首先把蕎面和好,擀至比面條略厚,然後用2尺長,帶雙柄的特製刀由前向後操刀剁面,准確勻稱,面條翻動,若銀絲飛舞。剁好後將面入鍋煮熟,出鍋後配上羊肉臊子,佐以蔥花、香菜,吃起來鮮潤滑爽,面香可口。
驢肉蓋米飯
驢肉蓋米飯是將「佳米驢」驢肉鹵制後與粉條、土豆一起用紅辣椒、紅蔥、生薑、大蒜等佐料爆炒,熟後蓋在米飯上食用,味道醬香爽口,獨具風味。
驢板腸
驢板腸是取自「佳米驢」的整副驢大腸做原料,反復用醋水搓洗干凈,放入清水鍋煮半熟。撈出再入鹵湯鍋,加醬油湯、辣椒、花椒、蔥花、薑片燉煮至綿軟。吃時切成小段,加原湯汁,口味麻辣咸嫩,香味襲人,可謂一絕。
黑楞楞
土豆磨成沫放在水中,瀝干水分,加生粉2克,韭菜末0.5克,加鹽、味精、姜面、花椒面,用手把加工好的土豆沫擠成圓形,上籠蒸15分鍾,配上調料便可食用。品嘗後才能體味令人難忘的味道。
煎餅
清澗煎餅是當地有名的小吃,其做工精細,營養豐富,色澤如雪,薄似蟬翼,入口綿軟,暖胃耐飢,食後回味無窮。清澗街道兩邊的煎餅館比比皆是,當之無愧成為了清澗最具代表的美食之一。
棗糕
棗糕是將軟米粉糕坯卷進煮熟的紅棗,不經油炸即食的糕,充滿紅棗甜蜜和黃米清香,口感甜蜜,柔軟勁道,特別耐飽。孩子過生日,讓孩子在棗糕案板前跳三下,預示著孩子跳的高,長的快,早成人。
八碗
每逢婚喪嫁娶,都要操辦宴席,當地人俗稱「過事情」。而「八碗」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主人所辦「事情」的好壞。在清澗當地,蒲三做「八碗」很有名氣。色香味俱全的紅燒肉、紅條肉、清蒸羊肉、金錢肉、紅燒排骨、紅燒丸子、燉肉、小酥肉不僅只是美味的享受,更代表著婚喪嫁娶事主的殷實生活和熱情好客。
碗托
用蕎面仁加水滲透碾成糊狀,過濾去渣盛碗入籠,旺火蒸熟,晾涼後脫出成坨。食時切成片,愈薄愈佳,加麻辣羊肝湯和調料湯,清爽利口,為夏季之美食,有解暑之功效。
老席
神木老席是神木地方菜的傑出代表,老席根據食材選用的類型和數量的不同又分為「八大碗」、「十大碗」、「十二件」、「十六件」、「三十六件」。老席中最為常吃的是「十二件」。相傳老席起於宋席,楊家城楊府家宴「八碗三盤」,興於明,盛於清,後傳入民間,經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成就出經久不衰的美味。
攤黃兒
攤黃兒以黃米為主。攤黃兒的做法比較細致,首先取麵粉適量,調為糊狀,經發酵後,用勺子舀取,均勻地傾入鏊子中烙蒸。攤制攤黃兒要嚴格控制火量。火力不夠,費時;火力太猛,攤黃兒易焦糊。有經驗的師傅攤制的攤黃兒,每一張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無他,惟手熟耳。
粉皮卷
神木粉皮多以綠豆粉製成,柔韌勁道,光滑細膩,不僅好吃且有降脂、抗氧化、抗菌、改善腸胃等功能,符合人們在美食選擇上注重營養和健康飲食的標准,尤其對愛美的女性而言更是小吃首選。粉皮配上香醋、香油,撒上香料等佐料,夾一口到嘴裡,酸辣恰當,綠豆清香,總能感受到神木在粗狂豪爽背後的溫柔細膩。
水炒羊肉
因烹炒羊肉時,不用油只用水,故名「水炒羊肉」。用鮮嫩的前胛或後腿肉,輔以花椒粉、辣椒粉、生薑絲、大蔥絲等佐料製成。水炒羊肉的特點,一是快,烹炒時間只需一兩分鍾;二是香,味道醇厚,越吃越香;三是鮮,不腥不膻,口感新鮮;四是嫩,酥軟渲滑,易嚼易化。拌面、就餅皆宜,下酒、配飯最佳。凡品嘗之人,無不吃而不忘,入口叫絕。綏德吉鎮水炒羊肉最有名。
黑粉
綏德特色小吃,為綏德人每天必吃的食品。以綠豆為原料,吃時切條,加上調料湯、醋、香油,色澤淡黃、清香適口,是待客的上品,風味甚佳。
油旋
綏德油旋手工烙制,其色澤金黃油亮,層層餅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綿軟,油香撲鼻。若乘熱用刀沿邊劃口,填入涼拌豬頭肉,口味更佳,又得名「獅子大張口」。
雪花
綏德雪花是糕點中的珍品,有「糕點之王」的稱譽,據說在金代便開始製作,那時包的餡子是單一的糖,只在老鄉家中自製自食。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制售雪花的店鋪逐步增多。雪花形似月餅,呈黃白色,皮酥而餡香。其外表面潔白,薄且多層,人們食用時,掉下去的碎片酷似天空中飛揚的雪片,紛紛落下,故名雪花,圓圓的雪花,象徵著團圓、幸福、和諧。
空殼月餅
吳堡月餅,又稱提糖月餅,吳堡人俗稱糖餅,它的製作工藝說簡單也不簡單,關鍵在於技巧,要有一定的功夫。主要製作流程為制餡—和面—包餡—成形—鏊烤—爐烤。口感酥甜,老少皆宜。
雞蛋爬漏粉
雞蛋爬漏粉是吳堡地道的特色小吃,選材講究,工藝精密,程序嚴謹。選粉要先觀其色,以干凈、半透明的灰白色為上,出鍋後才會晶瑩剔透,婀娜如脂。雞蛋要以鄉下的土雞蛋為上佳。做時要掌握好火候與速度,先將蔥花爆出香味後放入線粉炒熱,後加入放花椒粉、味精、適量鹽,並將打好的蛋液澆在線粉上,用猛火炒均勻即成。上桌後集色、香、味、形、神於一身。
炸豆奶
炸豆奶是榆陽傳統名小吃,以濃豆漿為主料,配雞蛋、白糖、澱粉、麵粉、豬油,燒沸,冷凝,油炸而成,出鍋口,色澤金黃,外脆里嫩,味道甘美。
鎮川干爐
溫水和面,包一撮乾麵粉(加鹽),手壓成形,先烙後烤而成,內空外脆,最宜貯存或上路做干糧。和面時加油可製作油干爐,又酥又脆,順口溜道:「吃著香,咬著脆,飽嗝上來干爐味」。
抿節
抿夾是一種陝北地方風味麵食,是將小麥、豌豆和沙蒿一起磨成麵粉,然後和成面團,在特製的抿夾床上使勁壓搓面團,擠壓出長約2—3厘米的小圓條直接掉進水鍋里煮,待熟後,撈到碗里,放上臊子和佐料即可食用。抿夾光滑有豆香味,且粗細糧搭配,營養豐富,清淡可口,易於消化吸收,是陝北麵食中的佼佼者。
餜餡
以油酥面團包棗泥餡,用木模壓,中心點紅,外沿鼓圓如輪,成形後擺入平底鍋內,文火烤至焦黃。其皮酥肉嫩,棗香宜人。古人常用來祭祀祖先或敬供神靈,故又曰「果獻」。子洲周家礆的果餡最有名氣。
;㈦ 榆林豆腐怎麼做
榆林特色豆腐的各種做法:
1、煎肉片豆腐卷
1)把豆腐切成薄片,長度跟涮肉片的寬度一致,寬度則和一片口香糖寬度差不多。
2)最好是用豬肉片或牛肉片做這道菜。把肉片平鋪在案板上,把豆腐片放在肉片的一端,然後,用肉片捲起豆腐。
3)把卷好的豆腐卷都擺到淺盤子上,在上面澆上生抽醬油、料酒、少許澱粉和少許白糖調好的汁,腌10-15分鍾。腌制過程中要翻一次面。
4)煎鍋里熱少許油,把腌好的豆腐卷擺放進去,小火慢慢煎至豆腐卷的兩面都成漂亮的金黃色,盛出擺盤即可。
2、釀三角豆腐
1)盒豆腐切成4個大小相等的方形豆腐塊兒。取一塊兒,沿著對角線切開,得到2個三角形。將三角形立起來,底邊接觸案板,豎切三刀,就切出4片厚薄相等的小三角塊兒了。
2)在一片三角形的豆腐上,抹上拌好的蝦肉餡,上面蓋上另一片豆腐,然後,再抹上一層肉餡兒,再一層豆腐,四片豆腐為一組,之間夾上三層肉餡兒。
3)把豆腐放入蒸鍋蒸熟。
4)用蒸豆腐流出的汁水,加一些辣醬,拌勻,澆在釀好的豆腐上,撒熟芝麻。
3、蝦皮鍋塌豆腐
1)雞湯半碗、料酒一匙、鹽適量、香油少許調成味汁,加入洗凈的蝦皮。蔥末、薑末備用。
2)雞蛋打散成蛋液,另取一隻盤子放入麵粉。
3)豆腐切片後,先沾上麵粉,然後再裹上蛋液。
4)把沾了麵粉和蛋液的豆腐片雙面都煎成金黃色。
5)豆腐煎好之後,在鍋里擺好,調味汁澆在豆腐上,撒上蔥薑末,中小火,塌至汁盡豆腐入味就好啦。
4、金果綠葉
1)肉餡中加入一個生雞蛋,以及洋蔥碎、生抽醬油,鹽,糖,料酒,白鬍椒粉,香油,把肉末順著一個方向用筷子攪打勻。
2)把肉餡兒填入油豆腐里。
3)鍋里熱一點點油,把油豆腐塞了肉餡兒的一面緊貼鍋面,中小火煎一至肉餡兒金黃。
4)把肉餡兒的一面翻到上面,取一小碗雞湯,加一點醬油,糖,攪勻之後,倒入鍋里。
5)轉小火,慢慢把湯汁燜干,使油豆腐入味。同時准備一些生菜葉子,把燜好的每一塊豆腐塞肉放入一片生菜葉子里,裝盤就好了。
5、韓式牛肉豆腐湯
1)牛肉一小塊,切薄片,用生抽醬油腌上。嫩豆腐一盒切成大塊兒。
2)鍋加熱,倒入香油,油溫熱的時候,倒入牛肉片,翻炒變色。加3杯水和2大匙料酒,蓋上鍋蓋,燒開。用勺子撇去浮沫。
3)放入豆腐和一把乾的裙帶菜,也可以用切成小片的海帶代替。再加一點點鹽、胡椒粉和糖,蓋上蓋子,燒開後,轉中小火,煮5分鍾。
4)湯盛出時撒上點兒炒好的芝麻。
㈧ 我國最好吃的10大豆腐是什麼
豆腐有南北豆腐之分,主要區別在於點豆腐的材料不同。南豆腐用石膏點制,因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高而質地細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多用鹵水或酸漿點制,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少,質地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左右,但是由於含水量更少,故而豆腐味更濃,質地更韌,也較容易烹飪。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下面就來看看我國最好吃的10大豆腐,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你認為哪裡的最好吃。
1、雲南石屏豆腐內酯豆腐,改變了傳統的用鹵水點豆腐的製作方法,可減少蛋白質流失,並使豆腐的保水率提高,比常規方法多出豆腐近1倍,傳統的豆腐製作,多採用石膏、鹵水作凝固劑,其工藝復雜、產量低、儲存期短、人體不易吸收。而以葡萄糖酸內酯為凝固劑生產豆腐,可減少蛋白質流失,提高保水率。大大地增加了產量,且豆腐潔白細膩、有光澤、口感好、保存時間長。
㈨ 全國哪的豆腐最好吃經過評選,這8個地方比較出名,有你家鄉嗎
相傳2000多年前,淮南王劉安的媽媽喜歡吃黃豆,有次因為生病的原因沒法吃整顆黃豆。劉安便命人把黃豆磨成粉,加水熬成豆乳,再加入鹽鹵調味,沒想到竟然成了塊狀,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豆腐花。據說,這就是豆腐的起源說法之一。李時珍也曾在《本草綱目》中有所提到,「 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根據生產豆腐時用的凝固劑不同,還可以將豆腐大致分成鹵水豆腐、石膏豆腐、 內酯豆腐 、酸湯豆腐這四大類。其中前三種豆腐比較常見,酸湯豆腐因為產量小、難儲存等原因,在市場上已經鮮少能看到。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早已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國產豆腐的地方非常多,這其中有8個地方,較為出名。當地產的豆腐,也是各有各的本事。
那今天,懶喵就跟大家聊聊有關豆腐產地的話題,一起來看看,這8個地方都在哪裡?產了哪些名豆腐?你的家鄉有沒有上榜?
淮南,地處安徽中北部,淮河之濱,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城市。提起淮南 美食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淮南的牛肉湯。經過長時間熬制的牛肉湯,配上粉絲和干絲,清香可口,吃起來叫一個美味。其實,除了淮南牛肉湯,當地還有道名菜,淮南豆腐宴,選用的主料豆腐,就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產自淮南地區的八公山豆腐。
相傳西漢時期,豆腐發明人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八公山一帶,嘗試用八公山的泉水、黃豆和鹽鹵製作「靈丹妙葯」,結果丹葯沒製成,倒是做出了豆腐。後人將其稱作「八公山豆腐」。八公山豆腐細膩嫩滑,做出的菜餚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非常誘人。
宜賓,隸屬四川省,地處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處,素有「中國酒都」之稱。大名鼎鼎的白酒品牌五糧液,正是產自四川省的宜賓市。除了是知名的白酒產地外,宜賓當地產的沙河豆腐也非常出名,還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沙河豆腐產自宜賓的高縣,當地人很早就喜歡做豆腐,吃豆腐。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沙河豆腐在進行一番改良後,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愛。製作沙河豆腐選用的是當地產的優質黃豆,以及上龍山的山泉水,吃起來帶有濃郁的豆香味,回味無窮。
劍閣,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地處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結合部。在劍閣縣城南部,有個非常出名的景點——劍門關,是世界上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自古就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法。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劍門關豆腐,正是產自這里,距今已有上千年的 歷史 。相傳唐玄宗入蜀時途經劍門一帶,因為較為疲勞,寢食難安,隨從便給他端來一碗劍門豆腐。唐玄宗吃後胃口大開,還將當地產的黃豆封為「皇豆」。劍門關豆腐軟硬適中,韌性較好,吃起也是滋潤爽口。
資中,隸屬四川省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的中部,是孔子老師萇弘的故里。產自資中羅泉鎮的羅泉豆腐,既是當地知名的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羅泉氣候溫和,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合大豆的生長。加上水質較好,做出來的豆腐,品質自然不會差。
在製作過程中,羅泉豆腐選用的是來自溶洞深層的優質泉水來浸泡大豆,再經過手工石磨研磨製成。羅泉豆腐外觀呈乳白色或淡黃色,帶有濃濃的豆香味,吃起來也是細膩嫩滑,鹹淡適口,具有白、嫩、細、綿4大特點。
洛南,隸屬陝西省商洛市,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產自洛南地區的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洛南豆腐,是用當地無污染的洛河兩岸山泉水,和本土優質大豆加工製成,具有非常悠久的 歷史 ,還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膳貢品。
關於豆腐的發明人,民間流傳的說法還不少,前面有提到是淮南王劉安,其實在洛南一帶,還有豆腐是戰國時期孫臏發明這一說法。相傳孫臏的母親年紀大了,牙齒咬不動食物,孫臏便想用大豆給母親做吃的,但是煮出來的豆漿始終無法成團。孫臏的師弟龐涓暗中使壞,將一盆酸菜湯悄悄倒進了豆漿里,沒想到竟然凝結成了塊狀,也就是現在的豆腐花。
榆林,地處陝西省的最北部,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也是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五省區的交界地。產自榆林的榆林豆腐,是以當地產的優質黑豆和榆林桃花水為原料,經過傳統的酸漿點漿工藝製作而成。
榆林豆腐的獨到之處,在於用的不是鹵水或石膏製作豆腐,而用的是做豆腐後瀝出的 富含乳酸菌的汁水做凝固劑。做出來的榆林豆腐色澤潔白,質地軟嫩,韌勁較足,口感清香爽口,還帶有甘甜味。2010年,榆林豆腐被正式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甘泉,隸屬陝西省延安市,屬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素有「美水之鄉」之稱。甘泉地處洛河岸邊,土壤肥厚,日照時間長,非常適宜大豆的生長。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甘泉豆腐,選用當地產的雙青豆和「美水泉」的山泉水加工製成。
雙青豆是一種從外皮到豆粒都呈綠色的一種大豆,產量較少,比較少見。美水泉的泉水清澈透亮,甘甜味美。優質的大豆,加上天然的泉水,結合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豆腐製作技藝,自然也就醞釀出了甘泉豆腐的獨特品質,吃起來是嫩滑可口, 讓人唇齒留香。
石屏,隸屬雲南省紅河州,是非常出名的魚米之鄉。 美食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專門介紹過石屏當地產的石屏豆腐。石屏製作豆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 歷史 。逢年過節,當地人還有贈送豆腐的習俗。在石屏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見到豆腐攤。民間還有「雲南十八怪,石屏豆腐烤著賣」的說法。
和其它很多地方用鹵水或石膏製作豆腐不同,石屏豆腐採用的是天然地下水作為凝固劑,俗稱「酸水」。做出來的豆腐,細膩滑潤,豆香味十足,油炸後色澤會變成金黃色,非常有嚼勁,再搭配上醬汁,真叫人垂涎三尺。
【懶喵心得】
上面提到的8個地方,安徽淮南、四川宜賓、四川劍閣、四川資中、陝西洛南、陝西榆林、陝西甘泉、雲南石屏,都是我國非常出名的豆腐產地。產自這些地方的八公山豆腐、沙河豆腐、劍閣豆腐、羅泉豆腐、洛南豆腐、榆林豆腐、甘泉豆腐、石屏豆腐,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也可以說是經過評選,比較出名的8種豆腐。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要我說,一方水土也能養一方豆腐。決定豆腐好吃與否,有三大關鍵因素,選用的大豆、水源,以及豆腐的生產工藝。上面這8種豆腐,在這3個方面優勢滿滿,可以說是各有各的本事。
㈩ 陝北的土特產主要有哪些
1,榆林豆腐
榆林豆腐,陝西省榆林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榆林豆腐是用榆林桃花水和當地優質黑豆磨製,經過炕曬、脫皮、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壓制八道工序製作而成。2010年09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榆林豆腐」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橫山羊肉
橫山羊肉,陝西省榆林市橫山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橫山的白絨山羊,長期食用地椒、苜蓿、沙蔥、香艾等多種富含微量元素的菊科、豆科、禾本科植物,其肉質細嫩、肥瘦相間、低脂無膻、香味濃郁。2010年09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橫山羊肉」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3,橫山大明綠豆
橫山大明綠豆,陝西省榆林市橫山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橫山大明綠豆,株型直立,株高45-65厘米,葉片闊卵圓形,葉色濃綠,花黃綠色,無限結莢習性,豆莢成熟時黑色,主莖分枝6-8個,單株結莢22-24個,莢長10-12厘米,單莢粒數12-14粒,百粒重6.5-8.0克,籽粒圓柱形,深綠色有光澤。
2008年8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橫山大明綠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4,子洲黃芪
子洲黃芪,陝西省子洲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子洲黃芪素以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色鮮、質優而著稱,是國家六大中葯材基地中唯一符合出口標準的產品,在中國黃芪產地中,最早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5,定邊馬鈴薯
定邊馬鈴薯,陝西省定邊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定邊縣海拔高、氣候冷涼、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加之土地廣闊、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宜耕,為馬鈴薯生長發育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氣候環境,是中國馬鈴薯最佳優生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