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將仕郎豆腐真的好吃嗎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將仕郎豆腐真的好吃嗎

發布時間: 2022-11-28 10:45:37

❶ 《隨園食單》中關於臭豆腐的記載

雜素萊單
菜有葷素,猶衣有表裡也。富貴之人,嗜素甚於嗜葷。作《素菜單》。

蔣侍郎豆腐
豆腐兩面去皮,每塊切成十六片,晾乾,用豬油熬,清煙起才下豆腐,略灑鹽花一撮,
翻身後,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蝦米一百二十個;如無大蝦米,用小蝦米三百個;先將蝦米滾
泡一個時辰,秋油一小杯,再滾一回,加糖一提,再滾一回,用細蔥半寸許長,一百二十段,
緩緩起鍋。

楊中丞豆腐
用嫩豆腐,煮去豆氣,入雞湯,同鰻魚片滾數刻,加糟油、香等起鍋。雞汁須濃,魚片
要薄。

張情豆腐
將蝦米搗碎,入豆腐中,起油鍋,加作料子炒。

慶元豆腐
將豆鼓一茶杯,水泡爛,人豆腐同炒起鍋。

芙蓉豆腐
用腐腦,放井水泡三次,去豆氣,火雞湯中滾,起鍋時加紫菜、蝦肉。

王太守八寶豆腐
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草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太濃雞計
中,炒滾起鍋。用腐腦亦可。用瓢不用著。孟亭太守雲:「此聖祖賜徐健庵尚書方也。尚書
取方時,御膳房費一千兩。」太守之祖樓村先生,為尚書門生,故得之。

程立萬豆腐
乾隆甘三年,同金壽門在揚州程立萬家食煎豆腐,精絕無雙。其腐兩面黃干,無絲毫鹵
汁,微有車螫鮮味。然盤中並無車螫及他雜物也。次日告查宣門,查日:「我能之!我當特
請。」已而,同抗董莆同食於查家,則上著大笑;乃純是雞、雀腦為之,並非真豆腐,肥膩
難耐矣。其費十倍於程,而味遠不及也。惜其時余以妹喪急歸,不及向程求方。程逾年亡。
至今悔之。仍存其名,以俟再訪。

凍豆腐
將豆腐凍一夜,切方塊,滾去豆味,加雞湯汁、火腿汁、肉汁煨之。上桌時,撤去雞、
火腿之類,單留香草、冬筍。豆腐煨久則松,面起蜂窩,如凍腐矣。故炒腐宜嫩,恨者直老。
家致華分司,用蘑菇煮豆腐,雖夏月亦照凍腐之法,甚佳。切不可加葷湯,致失清味。

蝦油豆腐
取陳蝦油,代清醬炒豆腐。須兩面漠黃。油鍋要熱,用豬油、蔥、椒。蓬蒿菜
取蒿尖,用油例癟,放雞湯中滾之,起時加松菌百枚。

❷ 嫩豆腐怎麼做好吃

嫩豆腐顧名思義就是嫩一些,質地比較柔軟,嬌嫩,非常容易碎掉,所以烹調的時候還需要小心謹慎。嫩豆腐怎麼做好吃,接下來就讓我來告訴你!

嫩豆腐怎麼做好吃1

嫩豆腐

嫩豆腐食材准備

黃豆500克,石膏粉10克,水適量。

方法步驟

1、將黃豆加水浸泡8小時以上,將泡好的豆子加水打成豆漿;

2、過濾2次,然後倒入大鍋中煮,取小半碗生豆漿加入石膏粉拌勻放入另一鍋中;

3、豆漿鍋中煮沸後沖入裝有石膏的鍋中,蓋蓋,等待凝固;

4、然後將凝固的豆腐花舀入模具中,用平整的東西壓成型即可。

小貼士

自己在家做豆腐確實有一點點繁復,不易掌握,索性就直接買好了。

涼拌嫩豆腐

嫩豆腐食材准備

嫩豆腐適量,花生,香菜,蔥,鹽,生抽,醋,香油,辣椒油適量。

方法步驟

1、將嫩豆腐切成方塊,放入加鹽的熱水中焯燙一下;

2、撈出瀝干後裝盤待用,花生放入鍋中炒熟,晾涼後去皮碾碎;

3、香菜切段,蔥白切碎,小碗中放入生抽,醋,香油,辣椒油,鹽,糖拌勻成汁;

4、將調味汁淋在豆腐上,撒些花生碎,香菜和蔥碎,吃時拌勻即可。

肉末嫩豆腐

嫩豆腐食材准備

嫩豆腐,牛肉,料酒,胡椒粉,鹽,水澱粉,花椒,蒜碎,香油,雞精,蔥花。

方法步驟

1、將嫩豆腐取出用開水焯燙一下待用;

2、牛肉切末後加入鹽,胡椒粉,料酒,水澱粉腌一會;

3、熱油鍋爆香花椒後撈出,然後煸香姜蒜末,下入肉末煸炒至變色;

4、然後下入嫩豆腐,加入辣椒油,少許水,煮5分鍾,放入鹽,雞精,香油和蔥花即可。

小貼士

嫩豆腐下鍋就不要翻炒,豆腐會被炒碎。

嫩豆腐湯

嫩豆腐食材准備

蘿卜半個,洋蔥半個,蒜,雞蛋1個,紅辣椒,嫩豆腐,辣椒粉,金針菇,小南瓜,雞肉罐頭。

方法步驟

1、將洋蔥,蒜和蘿卜放入攪拌機打成泥,然後加入嫩豆腐和醬油拌勻腌半小時;

2、將金針菇洗凈,南瓜切好,紅椒切圈,炒鍋燒熱油倒入雞肉,加入辣椒粉煸炒;

3、炒出紅油後加入腌好的豆腐拌勻,然後加入適量的清水,淹沒豆腐,燒至沸騰;

4、然後加入適量的鹽和醬油,加入南瓜,放入金針菇,辣椒圈,關火前加入蛋液即可。

小貼士

不一定用雞肉,牛肉或者海鮮罐頭都可以。

嫩豆腐怎麼做好吃2

方法一

材料

內酯豆腐、雞脯肉、蔥、姜、蒜、鹽、生抽、醋、辣椒油。

做法

1、內酯豆腐切成5mm的片,上鍋蒸5min。

2、雞脯肉放鍋里,放蔥段,煮熟後涼水沖洗,洗掉表面的膜,撕成細絲。

3、撕成細絲之後,就可以在碗里加一些鹽,把蒜搗成蒜泥,這樣做是為了讓豆腐會更入味。

4、鍋熱油,辣椒粉倒入熱油里。

5、蒸好的豆腐出鍋,倒出多餘水分,擺上雞絲,淋上生抽醋水。

6、撒蒜泥,淋辣椒油,撒蔥花即可。

方法二

主料

老豆腐150g。

輔料

油適量、香蔥適量、姜2片、鹽5g、雞精1g、白糖3g、蒜2瓣、草菇、老抽4g、料酒6g、水澱粉15g、白鬍椒粉適量。

步驟

1、去菜場,把一會要用到的食材都給它准備好了,買的時候要注意看一下食材是否新鮮。

2、把蔥花,姜絲,蒜瓣都給它切一下,大小的'話自己掌握,不要太大就行。

3、豆腐洗凈後切成小塊。

4、提前調好水澱粉。(澱粉量在2小勺左右)。

5、另一個干凈的碗內加入,鹽,白糖,胡椒粉,料酒,草菇老抽,雞精適量。

6、鍋內加水燒開後放入少許鹽,再把切好的豆腐放入煮,等鍋內的水再次燒開後繼續煮20秒左右,撈出控干水分。

7、鍋內倒少許油,煸香姜絲和蒜瓣。

8、把瀝干水分的豆腐放入,稍稍翻炒下。

9、倒入第五步驟中調好的料汁,輕輕翻動豆腐,使上色均勻。

10、開大火,煮半分鍾左右,沿著鍋邊澆入水澱粉。

11、湯汁變稠後,撒上蔥花即可出鍋。(喜歡吃辣的話可以淋上點辣椒油)。

方法三

主料

豬絞肉80克,南豆腐4塊,蒜蓉1茶匙,蔥花1茶匙,泡椒8個切碎。

調料

生抽1又1/2大匙,老抽1茶匙,細鹽1/8小匙,香醋1/2大匙,白糖1茶匙,雞精1/2茶匙,1小匙豆瓣醬。

做法

1、鍋內熱油,放入豬絞肉小火煸炒。

2、至豬肉出油脂時,放入姜、蒜、蔥花、泡椒炒香。

3、注入清水或高湯半杯。

4、加入所有調味料,及切塊豆腐。

5、中火煮開後,轉小火煮至湯汁快收干時,加入水澱粉。

6、至湯汁濃稠時灑上蔥花即可。

小訣竅

1、南豆腐比北豆腐吃起來口感更好,也更容易入味。

2、因泡椒炒出來會有鹹味,所以鹽不需要放太多。

3、做豆腐的時侯,盡量少動鍋鏟,用晃動鍋子的方法讓調味料均勻,否則容易碎爛。

嫩豆腐怎麼做好吃3

材料

豆腐、適量食鹽、適量雞精、適量蔥、適量姜、適量蒜、適量生抽、適量豆瓣、辣醬適量、白糖適量、水適量。

做法

將北豆腐放入蒸鍋中蒸10分鍾左右,取出涼涼備用;

將豆腐切成菱形塊,薄厚適中就行;

鍋內放油燒至6成熱左右,放入豆腐塊,煎至兩面金黃出鍋備用;

青紅椒切段,鍋內用炸豆腐的油燒至7成熱時放入蔥、姜、蒜爆香,放入一勺福臨門辣醬,炒出紅油;

放入煎好的豆腐塊,翻炒,放入一小勺糖,放入適量生抽翻炒,放入少許清水;

翻炒湯汁快沒的時候,放入少許鹽和雞精出鍋即可。

麻辣豆腐

材料

豆腐250克,郫縣豆瓣醬30克,青蒜或蒜苗1小把,姜1小塊,醬油5克,辣椒粉2克,水澱粉少許,花椒粉少許。

做法

1、豆腐切塊,水燒開,撒少許鹽,下豆腐塊煮1~2分鍾撈出;

2、豆瓣醬切碎,青蒜切段,姜切末;

3、油熱後,倒入豆瓣醬炒香,加薑末、辣椒粉;

4、加水煮開後,倒入豆腐塊,醬油、鹽、青蒜段炒勻;

5、水澱粉勾芡後即可出鍋,盛出後撒上花椒面。

小蔥拌豆腐

俗話說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此話不假,此道冷盤只需要最簡單的製作,卻成為豆腐的做法大全中的經典。

材料

嫩盒裝豆腐1盒,香油3克,青蔥2棵,辣椒油5克,花椒面3克,鹽3克

做法

1、取盒裝豆腐去掉薄膜,不要倒出,用小刀劃成方塊;然後倒扣入盤。青蔥切末。

2、加鹽,香油,辣椒油,花椒面少許,撒上蔥即成。

中醫書籍記載: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於赤眼、消渴、休痢等症,並解硫磺、燒酒之毒。這些,都陸續為現代醫學、營養池所肯定,比如,豆腐確有解酒精毒的作用,豆腐可消渴,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

豆腐的做法大全就先為您介紹這些,相信這三種家常的豆腐做法您已經很熟悉了,但是還是要給您介紹的目的,就是希望經典的做法能普及給更多的人。

豆腐的營養價值

豆腐營養極高,含鐵、鎂、鉀、煙酸、銅、鈣、鋅、磷、葉酸、維生素B1、蛋黃素和維生素B6。每100克結實的豆腐中,水分佔69.8%,含蛋白質15.7克、脂肪8.6克、碳水化合物4.3克和纖維0.1克,能提供611.2千焦的熱量。豆腐里的高氨基酸和蛋白質含量使之成為穀物很好的補充食品。豆腐脂肪的78%是不飽和脂肪酸並且不含有膽固醇,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兩小塊豆腐,即可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要量。

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更適於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後調養者食用。現代醫學證實,豆腐除有增加營養、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功能外,對齒、骨骼的生長發育也頗為有益(有此功能的還有果中鈣王--酸角),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鐵的含量;豆腐不含膽固醇,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症及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葯膳佳餚。也是兒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補充營養的食療佳品。豆腐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對防治骨質疏鬆症有良好的作用。還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

豆腐的食用方法

1、苦瓜炒豆腐

苦瓜去籽,切片後撒鹽揉搓,濾去水分。豆腐濾干水分,用手指摳成小塊。(比用刀切入味)。生雞蛋攪拌均勻後待用。鍋熱後放油,加入肉片翻炒至變色後加入苦瓜略炒後加入豆腐繼續翻炒。加入鹽,醬油,日本料理酒,出汁粉末。苦瓜與豆腐熟透後加入雞蛋液並攪拌均勻,盛盤。吃時撒上鰹魚花即可。

2、蔣侍郎豆腐

豆腐兩面去皮,每塊切成十六片,晾乾,用豬油熬,清煙起才下豆腐,略灑鹽花一撮,翻身後,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蝦米一百二十個;如無大蝦米,用小蝦米三百個;先將蝦米滾泡一個時辰,秋油一小杯,再滾一回,加糖一撮,再滾一回,用細蔥半寸許長,一百二十段,緩緩起鍋。

3、楊中丞豆腐

用嫩豆腐,煮去豆氣,入雞湯,同鰒魚片滾數刻,加糟油、香蕈起鍋。雞汁須濃,魚片要薄。

4、張愷豆腐

將蝦米搗碎,入豆腐中,起油鍋,加作料干炒。

❸ 蔣侍郎豆腐的家常做法大全怎麼做好

用甜酒釀和海米燒的豆腐,名曰「蔣侍郎豆腐」。「侍郎」是當時的官名,跟「宮保」如出一轍。原譜出自《隨園食單》,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出版於1792年(乾隆57年),是我國清代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

試著做了兩次,很喜歡,鮮香中透著酒釀的甜味,簡單清爽,原汁原味,老少皆宜,非常好吃。覺得這個食譜很好,於是就在網上查了一下這個「蔣侍郎豆腐」。


蔣侍郎豆腐

原料:北豆腐一盒,海米30顆,小蔥,生抽,甜酒釀,水澱粉

蔣侍郎豆腐的做法

1.豆腐切厚片,兩面煎一下;海米泡一下

2.鍋里爆香蔥白,加熱海米和一小碗薄水澱粉水,煮開

3.下豆腐,繼續煮開,放入兩大少生抽,加點水,再煮開

4.下兩大勺甜酒釀,再燒滾

5.下蔥綠,拌勻,出鍋,OK

三鞠躬換來的豆腐,你也來試試吧

蔣侍郎豆腐食材搭配小提示

香菇和豆腐能一起吃:二者同食,有降壓降脂之顯著功效

草莓和豆腐能一起吃:二者同食,有緩解更年期綜合征之功效


豆腐的營養價值

豆腐,可分為硬豆腐、滑豆腐、熏豆腐和凍豆腐。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低脂肪,不含膽固醇,含鈉量低,並且含有豐富的植物性雌激素。由硫酸鈣或鹵水點成的豆腐,含有大量的鈣、鎂等成分。豆腐可做多種菜,不僅昧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容易被胃腸吸收,是理想的補益食療品

.

.

❹ 素雞,千張,豆腐乾,老豆腐,油豆腐,臭豆腐和嫩豆腐的特點

豆腐是豆製品等一種,有老豆腐又稱北豆腐、嫩豆腐又稱南豆腐。其他豆製品包括素雞,千張,豆腐乾,老豆腐,油豆腐,臭豆腐,等。相關圖片上網輸入名稱即有。

黃豆媽媽生了七個孩子:大哥豆腐渣,二哥豆腐皮,三哥豆腐乾,四哥老豆腐,五哥油豆腐,六哥臭豆腐,最小的是七妹嫩豆腐。他們生活在一起,非常開心。

七妹是嫩豆腐,所以黃豆媽媽特別關心七妹,幾位哥哥對七妹真是百般呵護。七妹的生活真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因此七妹變得十分傲慢。

一天,六哥搬來了一盆奶汁。一、二、三、四、五哥和七妹特想用奶汁洗泡泡浴。七妹心想:「我是媽媽最疼的女兒,所以我先洗。」說著便去拿奶汁。六哥生氣了說:「干什麼你先洗,這是我搬來的所以我先洗。」「不行!我先洗你們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嗎?你們要尊重我,你們的兄長!」四哥搶著說。「呸!不要臉!」六個人同聲說道。大哥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七妹你還是別洗了,你那麼嬌,等一會兒溶進水了怎麼辦?還是讓大哥先洗。」說著就去搶小妹身邊的奶汁。七妹生氣了說:「你們都是沒用的東西!豆腐渣你本來就是喂豬吃的,我的腳指頭都比不上;豆腐皮你只不過是我身上取下來的,沒有我還會有你?豆腐乾你只不過是味道好一點,可你一點益處都沒有;還有你……

幾位哥哥們都生氣了,異口同聲地說:「你以為你了不起!」說著都去搶奶汁。只聽「咚」的一聲奶汁被搶掉了。

黃豆媽媽說:「孩子們,你們要知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啊。」幾個人聽了臉上都白一陣,紅一陣。他們又開心的生活在了一起。

詠豆腐
養生若大補,莫若食豆腐。
感謝劉安公,製作之先祖。
四川麻婆辣,河北白勞苦。
生可拌小蔥,熟應炒燉煮。
老幼皆適宜,休分寒與暑。
——張志真

豆腐是中國人民食用最廣、最大眾化的烹飪原料之一,全國各地廣有製作,名產、特產亦多。如安徽壽縣「八公山豆腐」;山東「泰安豆腐」;湖北「房縣豆腐」;廣東英德「九龍豆腐」;湖南「富田橋豆腐」;陝西「榆林豆腐」;江蘇淮安「平橋豆腐」;浙江麗水「處州豆腐」等等,不勝枚舉。

但有人將它分為北豆腐、南豆腐兩大類群、其區別大致為:北豆腐又稱老豆腐,以鹽鹵(氯化鎂)點制,含水分較少,色乳白,味微甜略苦,烹調宜用厚味久燉,包括煎、塌、貼、炸及作餡等;南豆腐又稱嫩豆腐,以石膏(硫酸鈣)點制,含水分達90%.色雪白,質細嫩.味甘而鮮.烹調宜拌、炒、燴、氽、燒及作羹等。

豆腐質地細膩潔白。具有多種軟嫩度,自身無顯味,可與葷素各種原料配用,適於多種工藝加工(包括瓤式菜、丸式菜、糕式菜等)和各種烹調法.宜於各種調味(包括甜菜),烹調應用十分廣泛。可用於製作主食、菜餚、小吃以及用作餡料。製作菜餚,可以作成冷盤、熱炒、大菜、湯羹、火鍋等各種菜式,也可用於作餡。以豆腐製作的菜餚達數千種,既可作「小蔥拌豆腐」、「白菜熬豆腐」等家常低檔菜;又可作宴席菜。有些菜品已形成為地方或世界名菜,如四川「麻婆豆腐」;江蘇「鏡箱豆腐」、「三蝦豆腐」;上海「炒百腐松」;浙江「砂鍋魚頭豆腐」;安徽「徽州毛豆腐」;山東「鍋塌豆腐」、「三美豆腐」、「黃龜豆腐羹」;北京「硃砂豆腐」;湖北「葵花豆腐」;湖南湘潭「包子豆腐」;江西「金鑲玉」;福建「發菜豆腐」、「玉盞豆腐」;廣東「蚝油豆腐」;山西「清素糖醋豆腐餃子」;吉林「砂鍋老豆腐」;河南「蘭花豆腐」;廣西「清蒸豆腐圓」以及素萊「口袋豆腐」;孔府萊「品豆腐」等等。有些烹調師專門研究豆腐菜,甚至創制了「豆腐宴」,用豆腐製作的小吃也很多,知名的如長沙「火宮殿臭豆腐」;貴州「苗家豆腐丸子」;天津「蝦籽豆腐腦」;山東泰安「泰山豆腐面」和臨清「撅腚豆腐」;歐西漢中「菜豆腐」;杭州「菜鹵豆腐」等。豆腐有豆腥味,烹調前用汗水氽一下或蒸一下即可去除。此外、還可製成凍豆腐食用,別有風味。
隨著豆腐製作工藝的日益現代化,海內外不斷出現豆腐佳餚新品種,如豆腐粉、豆腐凍、球型豆腐、海綿豆腐、液體豆腐和蔬萊豆腐、雞蛋豆腐、咖啡豆腐、海藻豆腐、牛奶豆腐、維生素強化豆腐等等。

新鮮豆腐怎麼變成臭豆腐呢?清光緒年間,北京前門外延壽寺街有個叫王致和的讀書人,家裡經營豆腐作坊。有一次,做了太多豆腐,沒賣出去而發了霉,捨不得扔掉,他嘗試在發霉的豆腐上撒鹽和辣椒粉,抬到後院放著。有一天,王致和到後院讀書賞花時,無意中發現豆腐上的霉不見了,他覺得很奇怪,嘗了一口頓覺味道醇美,非常地可口。從此臭豆腐「臭名遠揚」,遍及尋常百姓家。
更奇的是,王致和還因臭豆腐而踏入仕途,飛黃騰達起來。話說有一年王致和參加順天府鄉試,他打開考卷,只見是一道「知味下車」的試題,他想到了自家的「臭豆腐」,便獨出心裁地寫了一首五言詩,題為《國香臭豆腐》:
明言臭豆腐,名實正相當;自古不釣譽,於今無偽裝。撲鼻生奇臭,入口發異香;素醇饒回味,黑臭蘊芬芳。珍饈富人趣,野味貧者光;既能妖容賽,更可佐酒漿。餐饌若有你,宴飲亦無雙;省錢得實惠,賞心樂無央。
主考官見到這份答卷,勃然大怒,斥責王致和玩世不恭,還要拿他問罪。朝廷大臣張之洞得知此事,不以為過,反而疏通說:「眾舉子見試題為『知味下車』,多以詠酒為詩,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獨該生以臭豆腐命意,格調迥異,詞旨豁達,自當另行計議。」同僚李慈銘等人也贊同此議。於是王致和便以一首臭豆腐詩得中舉人,放任奉天府鐵嶺知縣,後來又升遷到河南衛輝知府之職。張之洞又特地為王致和的臭豆腐鋪書寫牌匾「素醇坊」,黃體芳也送一匾「臭名遠揚」。臭豆腐,得到了朝廷命官的認可,從此身價大增。
後來,這種異香撲鼻的臭豆腐進至皇宮,成為御膳。民間老百姓,更是家家戶戶具備,成為一種獨特的風味小吃。

豆腐文化

不錯,中國的豆腐——不論男女老少,不分民族、宗教,人人皆可享用。這白白嫩嫩、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價廉物美的豆腐,也引出了一個「豆腐文化」。
豆腐文化中頭一個問題就是豆腐的發源地。中國是確信無疑的豆腐之鄉,它的老家就在安徽淮南。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詩末自註:「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

中國豆腐文化節
首屆:1992年
時間:9.15
地點:淮南,台北同時舉辦
「中國豆腐文化節」簡稱「豆腐節」, 英文名稱:Chinese Beancurd Cultural Festival。
中國豆腐文化節是由原商業部、原國內貿易部、原國家國內貿易局、中商會先後分別與安徽省人民政(蟹)府主辦,淮南市人民政(蟹)府承辦,每年9月15日海峽兩岸(淮南、台北)同時舉辦的,集文化、旅遊、經貿於一體的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自1992年起連續在淮南舉辦至今。
豆腐雖然現在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上,但是生產豆腐真正的企業沒有幾家,蔣氏豆腐就是一家專門生產豆製品的加工企業,蔣氏豆腐成立於1997年,到現在已有十幾年光陰,在技術與管理上不斷成熟。 本公司目前擁有豆製品數十種製作技術,如南豆腐(軟豆腐,嫩豆腐)北豆腐(硬豆腐,老豆腐),彩色豆腐,日本豆腐(內酯豆腐),能夠滿足不同口味的消費群體,目前已成為中國豆製品行業的領航者
公司本著「服務為本,誠信第一,顧客至上」的宗旨,以科技創新為理念,永走豆製品行業龍頭。

豆腐傳說

孫中山先生提倡多吃豆腐,甚至將它寫進《建國大綱》里。歷代許多文人雅士也撰寫過不少有關豆腐的文章。清代才子袁枚,是一位康乾盛世的美食家,在他那影響至今的《隨園食單》里,記敘了一款「蔣侍郎豆腐」:「豆腐兩面去皮,每塊切成十六片,晾乾,用豬油熬,清煙起才下豆腐,略灑鹽花一撮,翻身後,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蝦米一百二十個;如無大蝦米,用小蝦米三百個;先將蝦米滾泡一個時辰,秋油一小杯,再滾一回,加糖一提,再滾一回,用細蔥半寸許長,一百二十段,緩緩起鍋。」

在《寒夜客來》與《肚大能容》等近現代著作中也論述到此菜。它是一道用豆腐去皮切片,用豬油煎香,加甜酒、大蝦米一起烹煮的美味。此菜曾在香港鏞記酒家演繹,他們採用上乘的安南大蝦米,經過酒糟的腌制,與豆腐共烹,堪稱鏞記精心研製的一道古典菜餚。
陸游稱豆腐為「黎祁」,元代的詩人虞集則稱之為「來其」,其實都類似於四川方言對豆腐的稱呼。豆腐以鮮嫩柔滑、豆味香濃者較受歡迎,它可烹制出不計其數的佳餚。而在眾多的豆腐菜式當中,川菜的「麻婆豆腐」最為膾炙人口。麻婆豆腐的創始人是陳麻婆,發源地在成都北門外的萬福橋頭,當時的老店是雙間鋪子,方桌長板凳,頗為簡陋,但其出品卻留給人們無盡的回味。陳氏老婦臉上有一些麻子,時人藉此名之。她所做的豆腐,選料精細,講究配搭,採用黃牛肉烹煮,食味口感達到嫩、滑、麻、香、辣,所以一舉成名天下知。筆者有一次在成都與川菜老師傅聊到此菜,得知炮製此豆腐時,掛芡也要3次,才可達致上佳的效果。
有人說豆腐能解酒,是因為豆腐里的大豆蛋白及維生素有分解酒精的作用。古時有個偏方,是用切薄片的豆腐貼在醉漢的身上,此舉能緩解酒後的「醉狀」。這條偏方到底行不行,試過便知。不過,這偏方可能是夏天用的,把去皮豆腐貼在渾身發燙的醉漢身上,冰涼的豆腐,可以吸去人體的熱氣,肯定舒服,這是想當然。

❺ 《豆腐的吃法》閱讀答案

折疊蔣侍郎豆腐
豆腐兩面去皮,每塊切成十六片,晾乾,用豬油熬,清煙起才下豆腐,略灑鹽花一撮,翻身後,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蝦米一百二十個;如無大蝦米,用小蝦米三百個;先將蝦米滾泡一個時辰,秋油一小杯,再滾一回,加糖一撮,再滾一回,用細蔥半寸許長,一百二十段,緩緩起鍋。
折疊楊中丞豆腐
用嫩豆腐,煮去豆氣,入雞湯,同鰒魚片滾數刻,加糟油、香蕈起鍋。雞汁須濃,魚片要薄。
折疊張愷豆腐
將蝦米搗碎,入豆腐中,起油鍋,加作料干炒。
折疊慶元豆腐
將豆豉一茶杯,水泡爛,入豆腐同炒起鍋。
折疊芙蓉豆腐
用腐腦,放井水泡三次,去豆氣,入雞湯中滾,起鍋時加紫菜、蝦肉。
折疊王太守八寶豆腐
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濃雞汁中,炒滾起鍋。用腐腦亦可。用瓢不用箸。孟亭太守雲:「此聖祖賜徐健庵尚書方也。尚書取方時,御膳房費一千兩。」太守之祖樓村先生,為尚書門生,故得之。
折疊蝦油豆腐
取陳蝦油,代清醬炒豆腐。須兩面熯黃。油鍋要熱,用豬油、蔥、椒。
折疊冰豆腐
一般冰(凍)豆腐的作法是直接把豆腐放到冰箱的冷凍層存放1~2天即成,但如果能在放入冰箱前,先在豆腐上面澆上滾水淋灑一次,則凝凍出的冰豆腐更堅硬,層孔更多。在選購豆腐時,宜選購質地較堅硬的「老豆腐」,口感更佳。由於豆腐被冷凍後,裡面的組織會分開一層一層的,層與層之間產生空隙如海綿一般,蒸煮時可以將汁液保存在豆腐裡面,咬起來時有一層一層的彈性口感,口味特殊。
折疊凍豆腐
將豆腐凍一夜,切方塊,滾去豆味,加雞湯汁、火腿汁、肉汁煨之。上桌時,撤去雞、火腿之類,單留香蕈、冬筍。豆腐煨久則松,面起蜂窩,如凍腐矣。故炒腐宜嫩,煨者宜老。家致華分司,用蘑菇煮豆腐,雖夏月亦照凍腐之法,甚佳。切不可加葷湯,致失清味
折疊豆腐濃湯的做法
1)蝦挑去蝦線、豆腐切小塊、鴨蛋用叉子按碎。
豆腐濃湯的做法
2)花生油燒熱,下姜絲、花椒、八角烹香。
3)放入蝦炒變色,攏在一邊。
4)放臘肉煎至肥肉變透明。
5)倒1大碗清水,大火煮開後,用漏勺撇去浮沫和大料。
6)加咸鴨蛋。
7)加豆腐,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20分鍾。蒜頭切碎丁,撒入湯中關火。
折疊麻婆豆腐的做法
材料:
豆腐300克,牛肉餡100克,香蔥1棵,生薑1小塊,大蒜6瓣,花椒1大匙,澱粉適量,干辣椒2個,
調料:
食用油30克,香油1大匙,醬油1/2大匙,豆瓣醬1大匙,白糖2小匙,
做法:
1.豆腐切丁,香蔥、生薑、大蒜、干辣椒切細末備用,
2.鍋內放入油燒熱, 先爆香蔥末、生薑末、大蒜末、干辣椒末和豆瓣醬,再放入豬肉餡炒熟,加入適量水,煮開後加入豆腐丁、醬油、白糖煮3分鍾,再用水澱粉勾芡,即可盛入盤中,
3.燒熱香油,爆香花椒,將花椒油淋在豆腐上即可。
特點:
麻辣味濃,爽滑開胃。
廚師一點通:
也可以用牛肉餡代替豬肉餡。
折疊三杯豆腐的做法
用料:豆腐500克、食鹽2克、醋1勺、香油1勺、蚝油1/2勺、生抽1/2勺、蒜4瓣、小米椒3個
1、備豆腐、小米椒、蒜,豆腐切丁,蒜和辣椒切碎,豆腐裝碗里撒鹽
2、先腌製片刻,倒出腌出的水分、放上蒜末,放上米椒
3、三杯:沒有杯盅所以就用勺,三勺:1勺醋、1勺生抽加蚝油、1勺香油
4、倒進生抽和蚝油、淋上醋和香油、拌勻置十分鍾上桌
烹飪技巧:豆腐先用鹽腌制入味。

❻ 醬豆腐可什麼牌子味道好

| 南北豆腐,明爭暗鬥 |

豆腐總是以本色示人,包容百鮮,清淡樸素,吃了卻口舌生津,更被廣泛共識為「中國味」。可做宴席珍餚,也是百姓家中的家常菜。

一塊簡簡單單的豆腐,不僅是奇妙的食材、遠離家鄉時的想念、還像中國人內斂寬厚的性格。雖無味,卻也盡是百味。

❼ 蔣侍郎豆腐的來歷

蔣侍郎豆腐的來歷具體如下:
「蔣侍郎豆腐」的來歷: 「話說,某日袁枚應邀去了蔣侍郎家做客。酒過三巡,面頰微紅的蔣侍郎向美食家袁枚炫耀自己的廚藝,做了一道豆腐。豈料,袁枚嘗過贊不絕口,定要蔣侍郎傳授技藝。 蔣侍郎本意顯擺廚藝,不想袁有此反應,便故意難為道:「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若要我教授豆腐技巧必得三折腰。」誰知話音未落,袁已恭恭敬敬的向蔣行禮了。 於是,袁枚得到了菜譜,回家試行,果然美味。至此,將這道菜命名為「蔣侍郎豆腐」。」

❽ 爨豬肉... 什麼什麼豬肉

這周的古菜菜譜上寫的,是一道爨豬肉。

等...等會兒,什麼?什麼豬肉??

連菜名都不認識

可能不少人連這道菜的名字都念不出來。咳咳,又到了「博物教您來識字」節目時間了!

這個爨字,讀作cuàn,四聲,這可是個很古老的字了。要說老祖宗們真是有時間,活活造出這么一個復雜的字,整整30筆,不放大根本看不清是怎麼寫的。

cuàn

爨字上面類似於繁體字的高興的興,也就是「興」,只不過兩點一橫變為一個禿寶蓋。下面是個林字,底下一個大一個火。有人總結為「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

這么一說是不是就記住了?記住也沒用,反正繁體的「興」你也不會寫。

這個字的表意非常明確,大火燒木頭,加熱上面的一個東西。頂上這部分象形古代的炊具,這也是爨字的原始意義——鍋灶。

篆書爨字寫法

《詩經》里有「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意思是——掌膳的廚師謹慎麻利,盛肉的銅器碩大無比。

其實爨字和灶字互為訓文,在《說文解字注》里就明確講過,兩個字雖然字音字形不同,但可以看作是同源的會意字。後來,爨還衍生出了烹飪的意思,「爨豬肉」就是取這個意思。

另外,這個字還是姓氏和部族名。

位於北京西郊的爨底下村

三國時期諸葛亮手下有一位鎮守雲南的大將爨習,在雲南威名極大。清代出土過兩塊石碑,分別叫《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記述的就是南北朝時期雲南爨氏的名人事跡。

這兩塊碑的書法極有特點,既有隸書的穩重,又有魏碑的雄渾,古樸別致,還有點萌。後世稱之為「二爨碑體」,影響極大。今天的電腦字體也有選取。

《爨寶子碑》

萬物涮火鍋,吃法特別多

具體地講,爨豬肉的爨和今天的「汆」字意思相同——就是放在沸水裡一涮,很快就撈出來。

聽著很像火鍋的做法。

汆丸子

這還得說說火鍋,其實火鍋種類很多,並不一定是一涮就吃的。

早在發明鍋的年代,火鍋就是祖先們喜歡的吃食,歷朝歷代都有記載。只不過漢族一直管它叫「暖鍋」,煮些豆腐蔬菜、海鮮面點,甚至煮大肘子也可以。南方很多地區至今有過年吃暖鍋的習慣。

暖鍋

現代意義的火鍋始自四川,據說是原來下里巴人,纖夫船工的 美食 。這種吃法省時省力,尤其是涮內臟、下腳料,又省錢又解饞,麻麻辣辣,的確是窮人盛筵。

一涮就吃的火鍋原來專指北方涮羊肉。羊肉羊肚切薄片,一燙就吃,講究火候,吃的是口感。

很多人都說涮羊肉是忽必烈的御廚在行軍過程中發明的。因為要給大汗做飯,又要馬上開戰,燉羊肉來不及,只要切成薄片,一煮就吃。據說還得到了大汗的盛贊。

銅鍋涮羊肉

不過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查遍元朝典籍菜譜,宮廷記錄,也沒有關於涮食羊肉的記載。相反,在遼代的古墓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和現代銅鍋非常像的畫面,那比元朝又早了很多。

相信北方少數民族很早就掌握了涮羊肉這門技術,簡單方便又美味,對於 美食 有天賦的我們怎麼可能想不到?這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本領吧。

清朝源自關外,火鍋當然非常受重視。據清宮記載,乾隆爺著名的「千叟宴」就是一個規模極大的火鍋局,3000多老壽星圍著1500多個火鍋吃,想必不是圍桌而食,倒像今天的「呷哺呷哺」,小鍋分餐。估計也是老壽星們眼慢手遲,涮大鍋撈不著。

這種風氣也影響了漢人的飲食習慣,爨豬肉大概也借鑒了涮羊肉的方法。

電視劇中的千叟宴

古菜文藝,卻未必好吃

和涮羊肉的吃法不同,爨豬肉的肉片要先腌制,然後再涮。這其實有違 美食 的規律——涮講究的是快,肉一斷生就吃,鮮甜脆嫩,不能等嚴重脫水了再吃,那就老了。而爨豬肉先用調料腌過,細胞已經脫水,不可能有涮的口感了。

再者,腌過的肉用清水一涮,調料味十去其九,實在是事倍功半,遠不如蘸料的方法實際。

看來古人的做法也不完全靠譜。

爨豬肉

這道菜出自清朝的《食憲鴻秘》,作者叫朱彝尊,浙江秀水人。康熙十八年舉科博學鴻詞,以布衣授翰林院檢討,入直南書房,還寫過《明史》。所以這本書雖然是珠玉在內,卻有很多華而不實或者偽科學的內容,文藝氣息嚴重。

我們上周說袁枚的時候就提過,文人吃飯,多少是有點矯情的。

《食憲鴻秘》

比如《食憲鴻秘》里有一道「腌雪」,說的是臘月的雪化水加鹽,在缸里放半年,等到夏天在加入煮肉暴腌,味道就格外驚艷……

先不說一個咸鹽腌肉有什麼好吃,這衛生情況也非常堪憂啊。

再如書中說麵粉這玩意有「面毒」,必須加上黑豆才能解毒。開始朱彝尊還不信,試過幾回之後才知道說的有理。這更是陳年老謠了。

如今想想,很可能是一部分人有麩質過敏的症狀(之前講到過,點這里復習),或者南方儲存不易,容易霉變,讓一部分人有點腹瀉之類的。不是什麼大問題,更談不上有毒。

唐代的官方葯典《唐本草》就明確指出面是無毒的。真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這不,到清朝了,朱大人還說有毒呢。不僅信謠,還立書傳謠。要按照現在500次轉發的量刑標准,朱大人說不定死十幾回了。

所以,爨豬肉這道菜我們雖然原樣介紹給大家,您也不必刻舟求劍。

腌過的肉片炒著吃更好,或者找個餅鐺來個「炙子烤肉」,比爨豬肉應該是好吃多了。

原料:

五花肉200克、澱粉10克、蔥10克、姜10克、醬油10毫升、黃酒5毫升、薑汁10毫升

步驟:

1.五花肉冷凍半小時後,切薄片備用

2.化凍後加入澱粉逐一揉搓,等到澱粉吸收肉表面水分變色後,加入蔥、姜、黃酒和醬油

3.靜置20分鍾後,下入沸水中,30秒後撈出

4.吃時蘸薑汁即可

相關古菜菜譜

帶凍姜醋魚蘿卜湯圓芙蓉肉剝殼蒸蟹

鰻面炙排骨生炮雞羊肉膏蝦腐

山海兜空心肉圓法制牛肉八寶豆腐松黃餅

山家三脆蘑菇煨雞酥黃獨蔣侍郎豆腐

號內搜索

《博物》微信公眾號開通「 號內搜索 」服務啦!

只要進入「博物」公眾號首頁,點擊左下方菜單欄中的「 精彩內容 」,再選擇第一項「 號內搜索 」,即可進入搜索頁面。輸入你想要查看的 關鍵詞 ,所有相關往期內容都能看到哦。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編輯 | 高興

❾ 《隨園食單》:豆腐與「吃貨」的自我修養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是我國清代著名學者。盛年時,他的文筆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他是清代「性靈派」的代表人物,主張「筆隨心動」,認為行文不必固守規矩。他也是大清文壇的「非主流」,喜高歌縱酒,隨性而為,放盪不羈,不願被傳統桎梏束縛。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偏愛美食、擅寫食譜的老饕。用現在的俏皮話來說:「他就是一枚吃貨,妥妥的頂級吃貨。」

何以見得?有書為證。

《隨園食單》是袁枚花了40多年的時間總結出來的食譜集,更是一部吃貨物語界的經典之作。

「隨園」就是袁枚的家。

據說這個園子最初叫「隋園」,前主人被罷黜。當時三十多歲的袁枚偏偏看中了這個遭人嫌棄的廢園,遂將它買下。前後改造數次,最終打造為江南極負盛名的「隨園」。袁枚他自己個兒是這么說的:

您瞧瞧,身為「性靈派」代表的他就是這么任性,隨時而生,隨心無愧,隨意有為。

為什麼說《隨園食單》是美食界的不朽經典呢?

身為能夠嘗遍各地珍饈美味的老饕,袁枚是用心的。每到一處,只要是發現了讓自己欲罷不能的美食,他都會想方設法記錄下來。如果捉摸不透具體做法,他不惜放低姿態地讓自家廚子前去打探。甚至,他自己還會拉下老臉,親自去求食譜。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袁枚竟為了豆腐「三折腰」。你看,作為一枚資深吃貨,我們是認真的呀。

《隨園食單》大體內容包括:

第一章是《須知單》,涉及20條注意事項(包括作料須知、調劑須知、搭配須知、火候須知、上菜須知等),可以理解為廚師的自我修養。袁枚認為烹飪是一門學問,馬虎不得。「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這部分內容比較像烹飪說明文,中規中矩。

相較而言,第二章《戒單》會更有趣一些。「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本章涉及14方面的內容。

比如「戒耳餐」。「何謂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貪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意思就是說我們請客吃飯吶,不能只去追求菜品的名聲,不管是富麗堂皇的星級酒店還是街頭巷尾的「蒼蠅館子」,都有讓人心生敬意的美食存在,要心誠,不要妄圖虛名。

再比如「戒火鍋」。原文是這樣講的:

清代的頂級吃貨在diss廣大人民群眾賴以過冬的火鍋呢:

「你們不知道烹飪要講究火候的嗎?」

「你們不知道不同食材不能一起扔進鍋里同煮的嗎?」

然後,有人不服,便問他:「那大冬天的,菜涼了可咋整啊?」

誰知老饕不樂意了:「菜涼了你還有理了?菜都放涼了,食客還未把它們吃完,可見你的烹飪手藝是有多糟糕啊!」

呃......(眾人無語)

剩下的幾個章節就是正經介紹各種菜譜了。共計300多道菜品,分類很全面,有葷有素,有飯粥有點心,有茶酒有小菜。內容十分詳細,有理論有做法,有總結有評價,有實際操作有心得體會。論一枚資深吃貨的自我修養,如果可以,我都想以此為題寫一篇論文了。

再來說說豆腐。

豆腐是我們十分熟悉的食材,它歷史悠久,營養豐富。

我自那年隨幾個小夥伴在學校附近一家魯菜館子吃了一次「老豆腐」,從此愛上。每每從附近經過,必去吃一碗。服務員端來一個木製蒸屜(形似方形食盒),雪白的豆腐被蓋在薄薄的屜布下面,害羞似地緩緩冒著熱氣。隨蒸屜一起端上桌的還有韭花醬、腐乳、青蔥末、香菜末、蒜泥、香油等調味碟。吃的時候,各自取一小碗,盛出軟嫩的熱豆腐,添些心儀的調味輔料一拌,趁熱吃下,那叫一個爽。

我在吃這道「老豆腐」的時候,不禁想起老舍先生所描述的祥子吃老豆腐的場景:

袁枚也是極愛豆腐的。

在《隨園食單》的第八章《水族有鱗單》中,介紹了一道「鰱魚豆腐」:

俗語講「千燉豆腐萬燉魚。」豆腐與魚一起燉煮熬湯,味美且營養足。我最喜歡的豆腐吃法,是與鯽魚同燉,喝湯吃肉抿豆腐,真是快意人生。老媽做的「鯽魚豆腐湯」,最是深得我心:買來鮮活的鯽魚,處理好、洗干凈,擦乾水分,打上斜花刀,擱蔥、姜、料酒稍作腌制。鍋中燒熱油,放入魚,煎至兩面金黃,倒入熱水(高湯最佳),加八角、花椒、香葉等,武火煮開。再放切好的豆腐塊,放少許鹽、蚝油、雞精、糖,等再次燒開後,轉文火慢燉。直到湯汁收成醇厚的乳白色,出鍋前撒些小蔥碎或是香菜段,簡直是味道的一種升華。魚肉鮮甜,豆腐嫩滑,湯汁濃郁,僅憑一己之力,我可以消滅大半鍋。

除了「鰱魚豆腐」,袁枚在第十章《雜素菜單》中還集中介紹了其他幾道豆腐菜品。

「蔣侍郎豆腐」

前文所提袁枚為了豆腐「三折腰」,說的就是這道菜。

那日,袁枚到蔣侍郎家中做客,席間自然是各種珍饈美味,看得人應接不暇。但是有道豆腐菜品,格外受推崇,剛端上桌,就被食客們消滅得乾乾凈凈。

作為最敬業的「吃貨」,袁枚急忙問:「這道菜是怎麼做的呢?」

侍郎不客氣地說:「要想知道烹飪之法,那就作三個揖吧。」

袁枚聽罷毫不猶豫,隨即照做,侍郎終傾囊相授。

我們來細看一下書中所記這道菜的做法:

瞧瞧這用料:豆腐,豬油,鹽,甜酒,大蝦米,秋油,糖,蔥。

我去查了一下,「甜酒」是清代黃酒的一種,功效類似現在的料酒,當然用酒釀好像也可以。「秋油」,在《隨園食單》中的不少菜品中都有提到,即秋天裡頭抽的醬油,應該就是醬油中的上等佳釀。

把豆腐(我理解的是北豆腐,而非南豆腐或內酯豆腐)切成薄厚均勻的片,然後過油炸,再把其餘配料調製成汁,與豆腐混合在一起,三滾後再收湯,佐小青蔥配色提味後起鍋。對菜品用料、食材用量、烹飪火候都有很明確的要求。

看這做法是不是有些許眼熟?

這不就是我們現在吃到的家常豆腐嘛。菜品的味道應該就是鮮甜可口的。鮮味來自大蝦米,甜味來自酒釀。豆腐本身味寡,但是經油煎後,表面會形成利於吸收湯汁的細微孔洞。如此一來,侍郎豆腐的口感就會暗藏乾坤。現今如做此菜,我會再配些青紅椒、木耳或是蒜薹,讓其營養更為豐富一些。

這道菜是「以葷佐素」的代表,所以千萬不要吝惜大蝦米的用量。想想紅樓美食中的那道「茄鯗」。

你看看,若不是花費十幾只雞和各種珍貴食材來搭配,想必也難成流傳至今的美味。

「程立萬豆腐」

袁枚在揚州程立萬家中吃了一道「煎豆腐」,「豆腐兩面黃干,無絲毫鹵汁,微有硨螯鮮味;然盤中並無硨螯及他雜物也。」袁枚甚是喜歡,稱其味美絕倫。次日,他迫不及待地將此道菜品告訴好友查宣門。這位好友聽後,大手一揮:「這有何難?我也會做!」又過了些時日,查宣門請袁枚來家裡吃飯,也做了一道「煎豆腐」,認為與程家的那道豆腐菜並無一二。然而當袁枚品嘗後發現,這哪裡是豆腐嘛?這分明是雞和雀的腦髓,動物蛋白跟植物蛋白怎能相提並論?吃著會有膩的感覺。

這下可好,袁枚更加想知道程家豆腐的烹飪秘訣了。正當他准備去程家求製作方法的時候,得知妹妹病危,趕忙回家。由於急於奔喪,他沒來及向程家請教食譜。次年,楊立萬也離世。

再後來,袁枚又有機會品嘗到口味相似的「煎豆腐」,並得其製法:豆腐煎好後放一旁備用,拿來魚翅等名貴食材煲湯煨之,端上桌前把魚翅撇去,只食豆腐。此法稱作「撇翅」。

袁枚悟出其中奧義:原來「程立萬豆腐」是取硨螯肉來煎豆腐,豆腐煎好後,再把硨螯肉挑出去不用。所以,吃的時候有硨螯的鮮味,卻不見硨螯。

「硨螯」又是啥?就是文蛤,汪曾祺老先生也曾寫過它。

那我們不妨把這個菜譜稍加整理:

取文蛤肉洗凈切片,北豆腐切片後油煎至兩面金黃。另起鍋加入高湯、料酒、鹽、醬油等,把文蛤和豆腐放進去同煮。小火煨入味之後,把豆腐取出,再在炭火上略微烘乾。成品自然色澤黃潤,表面微干卻香氣襲人,看似沒有絲毫鹵汁,咬一口卻有豐盈的汁水浸潤口腔,細細品來確有文蛤之鮮。

「王太守八寶豆腐」

據傳,康熙爺在位的時候,特別喜歡「質地較熟、口味鮮美」的菜餚。有一次,御廚依其喜好做出一道「八寶豆腐」。這菜餚異常鮮美,康熙爺品嘗之後贊不絕口。後來這菜譜被高價賣出(以一千兩銀子被賣給徐健庵尚書),然後又傳到王孟亭手中,王太守便把這道「八寶豆腐」作為自己的府邸私房菜。

具體做法:把所有輔料切成細碎的末。豆腐(嫩豆腐)用雞湯煨熟,切成小方塊,蝦米加料酒稍浸去腥。熱鍋滑油,下豬油炒化,將雞湯和豆腐同時倒入鍋內,再加蝦米、鹽等調味。待武火燒開湯汁,加入除火腿以外所有其他配料的碎末。轉文火慢燉,最後旺火收汁、勾芡。出鍋盛入湯碗內,撒上熟火腿末,即可上桌。

「凍豆腐」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覺得「頂級吃貨」太過於矯情,這是在赤裸裸地「炫富」呀?莫慌,還有一道菜品——凍豆腐。

把凍豆腐焯水,除去豆腥氣,再用高湯煨。依舊是上桌前把湯中的葷菜輔料統統挑出來,只留下看似朴實無華的蘑菇和冬筍。

除以上所講,書中另有幾道豆腐菜品:「楊中丞豆腐」、「張愷豆腐」、「慶元豆腐」、「芙蓉豆腐」、「蝦油豆腐」。每一道都獨具匠心,充分體現文人食豆腐的那股子認真勁兒,著實有趣。

像這樣精彩的菜譜,《隨園食單》中還有300多條。袁枚歷經數十載,揮毫寫出的這本美食寶典,堪稱集大成之作。

「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對於「干飯」,我們是認真的。

誠然,烹無定法,食無定味。尊重食物,喜於實踐,能在廚間方寸之地自在揮灑,是人生一大幸事。深諳此道,縱使身添膏肉二兩,又有何妨?

❿ 食趣|會吃懂吃為美食折腰的袁枚

凡事不成方便,而於飲食尤甚。

——袁枚

袁枚好美食,是個會吃,懂吃的「吃貨」。

袁枚家的菜為什麼能那麼好吃?

因為他嘴刁,會吃,所以也搜羅了眾多好廚師。

最知名確當屬名廚王小余,兩人堪稱飲食上的良知。

王小余做菜有自己章法,一定會自己買菜、切菜、掌勺。他對美食有一套講究,清楚料到食客的神色,投其所好,以辣味刺激食慾,以酸味掃除煩膩。

因為廚師技術好,許多人都想挖走王小余。但王小餘一直堅定地留下。

有人問他,「你如此的能力,不去權貴辦事,卻選在隨園里終老,這是為什麼呢?」

王小余淡淡地說了句,「知己難,知味更難。」

好一句「知味」,想來在王小余心中,隨園主人袁枚是個知道食品美味、懂得佳餚的人。若非雲雲,他才懶得留在隨園,真以至情至性之人,這也與袁枚的性格不約而合。

惆悵的是,王小余只在隨園做了十來年,便因病去世了。

後來袁枚每次吃飯時,想起他都流淚不止,就寫了篇《 廚者王小余傳 》,以此希望擁能被後人更多人曉得。王小余也成了歷史上第一位有傳記的廚師。

袁枚雖然寫下了這本《隨園食單》 ,被稱為是古代烹飪著作,但他只是美食家,不是烹飪家。他對美食的愛,源自對慾望的追求與滿足。他活得很真實,也活得自在可愛。

據說有一次,他在某戶人家吃到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如白玉,嫩若涼粉,且有淡淡清香,他直接去那想問清楚做法。

店家是位年老賦閑在家的官吏,看到是大詩人袁枚,有意刁難,老人家便開玩笑說,「這是金不換!陶淵明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那你是否願意為這豆腐三折腰?」

袁枚二話不說,馬上彎腰三鞠躬。這下子老人家覺得自己玩笑開大了,更覺得愧疚,就把秘方都告訴了袁枚。

這是袁枚為豆腐三折腰的故事。他對豆腐絕對是真愛,不僅愛吃各種做法的豆腐,還會記下不同人家裡做的豆腐,比如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程立萬豆腐。

在為了果腹的三餐中,有多少人能細細咀嚼?所以,王小余那句「 知味更難 」,可能也是萬千食物的心聲細語。

袁枚當然是個真實可愛的人。他既耽於聲色味的慾望里,卻因此活出了至情至味。

就像 江西新東方烹飪學院 教授不僅是各大菜系,將會為傳承烹飪技藝、發揚烹飪文化精髓、創新經典菜餚的研發與教育做出重大貢獻。我們的課程源於傳統,不拘泥傳統,讓每一位學生懂吃,懂做,創新研發出更多的經典菜餚。

入讀江西新東方學院

成為下一個美食家

撩我了解更多

{  今日話題  }

作為美食家,你做過什麼?

有獎互動:

本文參與留言的小夥伴

江小新均送兩本電子書

漫畫《隨園食單》 、 《隨園食單》

感興趣的童鞋,趕快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