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談美食餃子普通話
水餃或者說餃子,是餃子在全國范圍內的一個標准稱謂,然而在不同地方,它又有著不同的稱呼。
在山東,濟寧、菏澤、聊城、濰坊等部分地區管餃子叫「扁食」。扁食這一稱呼最早源於元明時期,現在北方很多地區仍在使用這種古代叫法,據說是因為水餃作為一種吃食,外形長而扁,得名扁食。
到了山東煙台、青島、威海、濰坊等部分地區叫「箍扎」。一般逢年過節、家人團聚或家裡有喜慶事則必食水餃,因山東人比較顧家,很多出外謀生的山東人有機會便回家,家人則包水餃慶祝團聚,吃水餃便有「顧家」的說法,因方言的緣故,時間久了,水餃便有骨扎的叫法。也有說法因包水餃方法得名,包的時候要一「箍」、一「扎」,得名箍扎。
令很多人感到驚訝的是管餃子叫作包子的,在淄博、棗庄、濰坊、日照、濟南一帶就這么叫,而把蒸包叫做菜包子或大包子,也有的管水餃和蒸包都叫做包子。
很多外地來的人,會對這叫法不適應,誤把這種叫法理解混淆。因為做法都是麵皮加上餡料包成,所以都叫包子。水餃吃的時候要先下鍋煮,有的地方也叫「下包子」。
拋開地域不同叫法不同不談,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名稱,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貳』 「餃子」在山東土話中叫什麼
一、扁食
主要是春節食用的餃子,比如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餃子,以及大年初一五更(天蒙蒙亮,還未開門出去拜年磕頭)的那頓餃子。這些重大節日的餃子都叫扁食。
二、小包
顧名思義: 小包是相對於大包子而講的,屬於一種相對的叫法, 如果說扁食是一種特定的叫法的話,那麼小包是一種民間的俗語。
十里不同俗。 盡管是相近的地方也是叫法不同,不過現在餃子的叫法有:水餃、餃子、扁食、小包這四個名。 餃子的不同叫法從名稱上也反映了我國的地域文化以及麵食文化的各自特色。
歡迎在評論區交流你的看法。
山東地廣人多,所以往往同一種事物用方言都有好幾種叫法,就拿餃子來說吧,大約有以下四種叫法:
1箍扎(讀音gu zha),膠東半島一代將餃子叫做箍扎,包括濰坊地區的安丘、諸城、昌邑、高密以及整個青島地區。所謂「余做不如愜著,好吃不如箍扎」 ,應該說自古以來「箍扎」就是上八仙的 美食 。
2包子,覆蓋面最廣的一種叫法,為了和真正的包子區分,人民將餃子叫做小包子,而真正的包子則叫做大包子。地區包括濟寧、泰安、淄博以及濰坊北部等地。當然這也是最土的一種叫法,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中已經聽不到這種叫法了。
3扁食,這個叫法倒是很形象的概括了餃子的外部特徵。但是本人要強調下,南方和北方的扁食不是一種食物,南方的扁食其實就是餛飩,而北方的扁食則是水餃。這個稱呼應該源自山西,明初山西往山東大量移民,於是這個稱呼也移民來到了山東。
4水餃,這個標準的稱呼對山東人民來說就是舶來品了。原來在老一輩人當中並沒有這個稱呼,後來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以及各種音像影視的傳播,這個時髦的叫法就被年輕讓們採納 逐漸取代了原來的方言稱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基本統一用水餃這個稱呼了。
最後就是餃子了,在山東來說 ,這基本只是個書面用語,本人從未見過有人在口語中用這么拗口的詞彙。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俺老家就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山東莘縣,從小在老家依偎伯母長到八歲,兒時的記憶印象頗深,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肚子都吃不飽,娘(伯母)精打細算,勤儉過日子,常把野菜樹葉搭配著有限的糧食製成食物,一家人賴以充飢。一年難得吃幾次餃子。只記得過年吃餃子,我們那還有老人去世,按老人年齡包多少餃子的風俗,然後近門也會端幾碗餃子去祭奠,主家會留下一碗餃子。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美其名曰餃子,其實就是薄薄的麵皮,隨便弄些青菜餡,放些鹽,油調拌一下包住而已,就連過年的餃子也是有點肉末或煉過油的油渣渣,大部份是蘿卜菜,過年看著娘自己趕皮自已包小包,彎彎的小包一圈圈擺在圓圓的面拍上(把茭草桿用針線繩穿連在一起製做的使用家什〉
自己忍不住纏著娘也要包,記得娘說:小包不怕丑,來回三遍走。意思是包餃子要來回捏三遍,只要不露餡就好。現在想來,娘包餃子也很慢,一隻餃子來回捏三遍呢!也難怪一年難得吃幾次小包,怎能練出快手呢!這算是幼時最好的 美食 了。長大成家後,娘來我家,我總愛給娘包幾次餃子吃,看我包餃子很快,一捏一擠,娘會高興的說,俺妮真馬利兒,包的小包又快又好看!可惜娘早已去世,我再也無法對她老人家盡孝了!現在的餃子豐富多樣:
豬肉,
牛肉,羊肉,
魚肉,鮮蝦,
吃膩了肉餡,又吃野菜餡,三鮮餡,
可以說各式餃子應有盡有,飯店就有百餃宴,我常對孩子們說,現在食物太豐富了,生活太富裕了,天天都像過大年!哦,差點忘了主題,我老家那裡餃子叫小包,也有的叫扁食!村裡有人綽號叫扁食,小時候不知道啥意思,大了才知道原來扁食就是餃子!
哈哈
『叄』 形容餃子好吃的口號
1、金元寶銀元寶不如麵皮元寶,菜飄香飯飄香怎敵餃子飄香。
2、天為皮地為餡包進世間百態,錢似水財似湯流入萬戶千家。
3、白面書生溫水浴,清湯百味暖客心。5、無所不包。9、展乾坤包萬象百家各異,藏玄機納錦綉人間飄香。10、莫道離別愁幾許、一餃此中攬。來年早歸喜幾多、吃餃話團圓。11、好受不如躺著,好吃不過餃子。12、舉家同樂吃餃子。14、有才何須多開口,萬般滋味肚中藏。有緣伴君三杯酒,相逢一笑齒留香。15、俗客常笑撐船肚,知己方知腹中珍。牢騷太盛難容物,我輩豈是蓬蒿人。
『肆』 威海的民風民俗——鮁魚水餃
鮁魚餃子在膠東一帶很有名氣,威海人也特別愛吃。因鮁魚鮮嫩,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元素,更深得當地人喜愛。做為餃子餡料兒的鮁魚肉質更鮮美,無需加其他多餘的調料,和入少許姜蔥、韭菜,細膩的口感讓人回味無窮。基本在威海各大小飯店都能吃到,不過做得好的那些靠海的漁村或飯店,靠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大多選用剛剛上岸的新鮮大鮁魚做餡。因此若來威海旅遊,選擇住在漁村的朋友,可別忘了嘗嘗特色的鮁魚餃子。
溫馨的膠東餃子食俗
2011年,膠東海鮮餃子製作技藝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膠東餃子食俗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許多老威海人的日常生活中,元旦、春節、中秋等傳統佳節都要吃餃子,尤其是在除夕之夜,更要吃餃子。餃子被稱為「餶飿兒」和「元寶」,寓意辭舊迎新,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結婚時也要吃餃子,而且餃子餡要有包括鮁魚餡在內的八山八海(即八種山珍、八種海產品),祝福新婚夫妻日子過得八面玲瓏。結婚時新郎新娘吃的餶飿兒叫「遇見盅」,寓意一見鍾情、姻緣美滿。
孩子出生時、金榜題名時、迎客送行時、親友團聚時等都要吃餃子。
我市周邊地區曾流傳這樣一句俗語:穀雨到,鮁魚跳,老丈人笑。意思是穀雨前後,鮁魚最為肥美時,女婿要送老丈人兩條大鮁魚,回來時還要拿回來一條,表示孝敬和分享。此外,新女婿剛上門時也要拎一條新打撈上來的鮁魚,越大越好。魚越大,表明女婿越能幹,岳父岳母在街坊四鄰眼裡就越有面子。
如今,以鮁魚水餃為代表的膠東餃子食俗已經融入威海人的血液里,有著約定俗成的民間禮儀和特徵,成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隨著社會的發展盒人口的流動,越來越多的人想嘗嘗威海的鮁魚水餃,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其中發揚威海的民風民俗。
福和楽是威海長長行行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款自主品牌,主打威海地域美食,鮁魚餡,黃花魚餡,魚香蝦餅,蝦滑等等。充分吸取了民間製作工藝,結合現代生產技術,自主研發的新產品,為更多的人提供了新的餐食選擇。
『伍』 懂威海方言的進~~~
么子蓋兒:形容時間很短,沒一會兒的意思。
不當孩兒:沒有關系、不要緊的意思。
聽不懂罷是:聽不懂就算了的意思。
『陸』 形容餃子好吃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形容餃子好吃的四字詞語有入口即化、大快朵頤、美味佳餚、回味無窮、唇齒留香、肉汁四溢等等。
入口即化[ru kou ji hua]:形容美食煮的很到位,不需要過分的咀嚼就可下咽;
大快朵頤[da kuai o yi]:吃起來很滿足很酣暢;
美味佳餚[mei wei jia yao]:形容食物的美味;
回味無窮[hui wei wu qiong]:吃完美食上時間以後還能感受到口中殘留的香味;
唇齒留香[chun chi liu xiang]:吃完美食以後,口中還殘留著食物的味道;
肉汁四溢[rou si yi]:指料理中的肉類湯汁飽滿,品質新鮮。
『柒』 用四字詞語形容餃子的好吃
餃子好吃的四字詞語形容詞有:鮮美無比、熱氣騰騰、滿口生津、色鮮味美、皮薄餡大、珍饈美饌、其味無窮、唇齒留香、色味俱佳、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垂涎欲滴、美味佳餚、香飄十里、意猶未盡、芳香四溢、口舌生香等。
(7)威海話餃子好吃怎麼說擴展閱讀: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
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鄧州人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
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
詞語解釋:
1、珍饈美饌:滋味好的食物,珍貴而味道好的食物。
2、其味無窮:其中的味道沒有窮盡,形容含義深刻,使人回味不盡。
3、垂涎欲滴:饞得連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非常饞想吃的樣子,也比喻看到好的東西,十分羨慕,極想得到。
4、芳香四溢:香氣四處飄散,形容餃子味道鮮美。
5、意猶未盡:對某種事物或吃的東西覺得還沒過足癮,還想再來一次。
『捌』 談談美食餃子普通話
說到餃子呢,相信不管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會對這樣一道美食情有獨鍾!餃子,相傳統食物。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做法1:韭菜雞蛋餃子
准備食材如下:餃子皮適量,韭菜100克,木耳30克,雞蛋1個,蒜5克,鹽2克
具體做法如下:蒜末5克、木耳30克、韭菜100克切絲,雞蛋一個打散,食用油5毫升,倒入雞蛋,翻炒成熟,出鍋,倒入木耳、韭菜、雞蛋、蒜末、薑末、鹽2克,攪拌均勻,用餃子皮將餡包成餃子,鍋里加水1.5L,煮沸後倒入餃子,待餃子飄起後繼續煮1分鍾即可出鍋!
做法2:煎餃
准備食材如下:白菜80克,豬肉糜90克,餃子皮80克,蔥13克,料酒3克,蚝油4克
具體做法如下:碗中放入豬肉糜,料酒,耗油,白砂糖,鹽,蔥花,白菜末,攪拌均勻,准備好餃子皮,包成餃子,鍋中放入餃子,加入油,中小火煎2分鍾,加入水,轉小火煎10分鍾即可出鍋!
做法3:玫瑰花餃子
准備食材如下:豬肉300克,餃子皮4張,蔥末適量,料酒3克,生抽5克,蚝油3克,雞精3克,鹽3克,澱粉2湯匙
具體做法如下:五花肉去皮剁成泥,放入蔥末,加入料酒3克,加入生抽5克,加入蚝油3克,加入雞蛋3克,加入食鹽3克,加入澱粉2湯匙,攪拌均勻,腌制15分鍾,四張餃子皮擺在一起,把肉餡兒擺成一條,餃子皮蓋起,捲成玫瑰花形狀,上鍋蒸熟即可!
做法4:菠菜餃子
准備食材如下:麵粉350克,菠菜50克,豬肉400克,食鹽5克,香蔥20克,生抽10克,白糖3克,料酒10克
具體做法如下:菠菜清洗干凈,放入榨汁機,加入少許清水,榨成菠菜汁,然後放入到350克麵粉裡面,揉成光滑的面團,醒發一會,再分成均勻大小的小劑子,再用擀麵杖擀成餃子皮備用!豬肉400克剁碎成末,加入5克食鹽,加入20克香蔥,加入生抽10克,加入3克白糖,加入10克料酒,再將肉餡包到餃子皮裡面,鍋里加水煮沸,放入餃子煮熟即可!
『玖』 山東各地的方言中「餃子」分別叫什麼
山東人喜歡麵食,眾多麵食中又以餃子為最,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好受不如倒著」。不過,山東各地對於餃子的稱呼各不相同,通過這些稱呼也可以看出各城市文化、語言上的差異。
1、餃子的本意是什麼?
先來看看「餃」的本意,餃,是會意字。從交,從食。而「交」是象形字,小篆中如同兩腿交叉,所以引申意為「交叉」。所以,餃的本意就是「交叉」後可以吃的麵食。那麼「交叉」是什麼?無疑是指面與餡料的交叉。
「子」的本意又是什麼?子,是象形,甲骨文中如同孩子在襁褓中,頭、身、臂膀和雙腳並起來的樣子。因此「子」的引申意為「小」。這樣一來,餃子的含義就是指製作的很小的、面和餡料「交叉」(引申為包裹)起來的麵食。

通過餃子的不同叫法,我們也能看到山東大地的地區文化豐富多彩、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好吃不如餃子」,過去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得上的餃子,如今天天吃也不稀罕。吃完餃子才「倒」上一會兒,這日子就兩個字:舒坦。
圖據網路,文為指動濟南原創,轉載請註明
『拾』 威海特色美食
威海特色美食:
一、干炸小黃魚
小黃魚是山東威海的著名特產,干炸小黃魚雖然很簡單,但入口酥脆鮮香,令人慾罷不能。裹玉米澱粉簡直絕了!特別酥脆,是帶著聲響的那種酥。金黃的粉衣被炸得又香又酥又脆,鮮味卻一點都沒有破壞,吃過一次後讓人久久無法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