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個地方的豆腐腦最最好吃
洧川豆腐好吃
『貳』 平陰小吃哪裡好吃
平陰哪裡有什麼小吃啊~在此我推薦一家涼皮,百貨大樓東門出來後右手邊那個公話旁那家,量足夠味,高中三年只吃這一家,現在回家的時候路過還是會去那吃~拉麵就是勇記,不過感覺味道不如從前了,以前在半地下的店面的時候,吃得那叫一個爽,曾經一頓吃過一碗大的一碗小的加大碗的湯~現在在家吃拉麵還是去勇記,面多了,嘗嘗會剩下,但是湯一口也不剩~~現在回去沒注意老一中東南角的那家餅店,忘了叫什麼了,很是酥脆,以前常常排隊買餅~~至於樓上說的那家牛排,去吃過了,還可以,和女朋友一起吃了一份牛排加小盤的炸雞肉(忘了名字了),挺油膩的,最後倆人愣是剩了幾口的牛排~~梨丸子在公安局那個路口買過,好像是一塊五一個,但是感覺就像炸油條似的,不衛生,當時也是餓了,就買了幾個吃了,味道確實不如自己去百龍買速凍的回家做的好吃~~現在的月餅已經沒有任何新意了,但是感覺有一點變化就是,以前常掉皮的月餅不怎麼掉皮了,也沒了小時候剝皮吃月餅的樂趣~~新開了家開心湯姆,不曉得咋樣~~總之,正兒八經的小吃,平陰可以說沒有~~
『叄』 平陰縣美食
平陰縣美食有聖井牛肉、玫瑰梨丸子、東阿豆腐、東阿醬菜、平陰豆腐皮等。
1、聖井牛肉:源於清朝年間,採用安城當地養殖的傳統魯西黃牛,加工為紅燒牛肉、醬牛肉等。
2、玫瑰梨丸子:採用當地大青梨為主要原料,加上玫瑰花糖餡、青紅絲、核桃仁、芝麻、白糖精製而成,味道純正、香甜可口。
3、東阿豆腐:有數百年歷史,浪溪河水泡黃豆,鹵水為凝固劑,有厚、壯、實、白等特點,加上辣椒醬、韭菜花等調料即可食用,也可和白菜、菠菜、肉、蛋、海鮮等搭配,做成家常菜食用。
4、東阿醬菜:有130多年歷史,是遠近聞名的土特產之一,曾遠銷江南蘇州、杭州、常州、無錫等地。
5、平陰豆腐皮:東阿鎮、洪範池鎮的豆腐皮以醬色為主,孝直豆腐皮以絲為主,其工藝各有所長,其特點為鹹淡適宜、味美可口、壯而不散。
『肆』 哪裡的豆腐腦最正宗
當然是峨眉山的嘍,下面給你介紹一下!我的最愛哦!
熱呼呼的豆腐腦成為了不少市民樂於選擇的小吃之一。粉蒸的牛肉、脆脆的酥肉,再撒上不少香香的花生米,黃、橙、綠、白的顏色搭配在一起,使整碗豆腐腦看上去非常有賣相,各種調料放足吃到嘴裡感覺到很有質量,麻辣鮮香,口味剛剛好!這就是書院街上峨眉高記豆腐腦店出品的美味豆腐腦。峨眉的豆腐腦好吃是出了名的,大街小巷上到處都有賣的,可是去了幾次也試了不少店的豆腐腦,到最後還是覺得高記豆腐腦最能代表峨眉山豆腐腦。別看店小也沒裝修,可是卻食客盈門,不少人專程自駕車前來嘗鮮。除了豆腐腦外,這家的牛肉夾餅也很有特色,面餅完全被蒸熱了,軟硬度恰到好處,裡面的餡吃到嘴裡沒有多餘的米粉子,卻有點脆脆的感覺,原來夾餅內不僅有牛肉還放入了酥肉顆粒,感覺很特別!最重要的是這樣的美食,每人花費5元左右就能吃個痛快,真的是經濟又實惠。
美食小貼士:書院街緊挨著峨眉山市體育場,當地人又把這里稱為「水西門」,除了豆腐腦這條街上其他東西也不錯,有興趣的話不妨試試。由於這些美食店都是老店鋪,所以沒有良好的降溫乘涼工具,眼下去嘗美食可得做好汗流浹背的准備。
『伍』 平陰特色小吃有那些
玫瑰梨丸子 平陰傳統風味小吃。相傳此菜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平陰縣城內的「崇華樓」飯館做的梨丸子,用料講究,製作精細。以當地所產個大、質嫩、脆甜、無渣的大青梨為主料,以平陰特產玫瑰醬做主要輔料,加青紅絲,核桃仁、芝麻、白糖等精製而成。其外形似毛栗,呈金黃色。不僅具有外酥里嫩、香甜可口、玫瑰香味濃郁等特點,並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有清肺、止咳、化痰之功效。
東阿醬菜(五香疙瘩、包瓜) 東阿鎮生產的醬菜五香疙瘩、包瓜,有130多年的歷史,是遠近聞名的土特產之一,曾遠銷江南蘇州、杭州、常州、無錫等地。在1983年同類產品評比中,曾被評為省供銷系統優質產品。
五香疙瘩:選用個大、無傷疤的菜疙瘩為原料,去皮劈開,反復腌制,晾曬,搓勻五香面,悶缸數月加工而成。具有肉肥、無渣、軟脆、咸甜可口,食後余香綿長,五香味濃等特點。
包瓜:選用五成熟甜瓜為原料,先開小口去瓤腌製成坯,然後撈出洗凈鹽漬,再裝入攪拌均勻的花生仁、醬萵苣、杏仁、姜丁、桔餅、玫瑰醬、核桃仁,然後將切口縫合,放入甜醬缸內,醬制呈紅褐色。這種包瓜香甜可口,咸甜相宜,質脆肉嫩,老少皆宜。具有開胃健脾,增加食慾之功效,是佐餐之珍品。
煎餅 是平陰人的日常主要食品。它是一種直接把用原糧磨成的糊狀,均勻的攤在鏊子上烤熟的食品,或軟或脆,味香可口,男女老少都喜歡吃它。
煎餅作為食品,在平陰由來已久,到底起於何朝何代,已無從考究。
煎餅多以小米、玉米、高梁為主料,加入適當的黃豆、黑豆,用水浸透,用水磨磨成細糊,然後均勻的攤在鏊子上烤熟,揭下來就可食用。為了改變口味,也可在煎餅之間加入雞蛋或各種餡,烤熟後吃起來更為香甜。
水餃 水餃是平陰人喜愛的食品。每逢重要的節慶或來了尊貴的客人,常包水餃慶祝節日或招待客人。水餃根據餡的不同有白菜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蝦仁雞蛋韭菜水餃等。味道都很鮮美可口。
水餃的主料是用小麥磨的細麵粉和用肉和蔬菜調和的餡包制而成。軟綿可口,皮滑餡香。
包水餃時要先選好蔬菜,如韭菜或白菜擇好洗凈,用刀切碎,再把選用的豬肉或牛羊肉切碎或用餃肉機攪成肉醬,把切好的菜和肉拌在一起,先加些熬過的植物油,拌和一下然後再加入蔥、姜、五香面等調味品,但鹽要在包餃子之前放入調勻,放得早了餡容易出水。拌好餡後,再和面,面要和得稍軟一些,也可用雞蛋和面,和出的面更有勁。面和好後,要多揉一會兒,最好揉到手摁下去一松時,面會隨之起包。然後把揉好的面搓成比拇指粗的長條。用刀切成約一厘米長的面系,再把面系壓成薄而圓的麵皮。包時用左手托著小餅,右手把餡放入餅上,以能包起來為宜,夾好餡後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由右到左依次捏攏。把餡完全包起來為止。包好的水餃一般成半月形,在捏攏部有十幾個小折皺。把包好的餃子依次排在一起。到吃的時候,先把鍋內加足水,燒沸,然後把水餃依次放入鍋內。放水餃的多少要因鍋的大小和水的多少為准,一般要寧可少些,不要放多了。這樣煮出的水餃不容易破。放入水餃後一般要用勺子把水餃推一下,讓它們能在水中自由飄動,不可讓其沾在鍋底。待鍋里的水再沸起來,水餃都漂到水面後,再稍煮2分多鍾熟後即可出鍋食用。平陰人吃水餃一般要蘸些加了香油和醋的蒜泥,這樣吃起來會更香更清口。
節假日,一家人圍坐一起,你切餡,我和面,有的軋皮,有的包,大家一起勞作,一起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天倫之樂溢於言表,和睦氣氛充溢其間。水餃真可謂是家庭和睦的助推食品。
炸藿香葉 農家夏季時令菜。藿香葉能解暑、化濕、和胃,有食療的作用。用藿香葉沾糊後炸制而成。外脆肉嫩,味清香。
製法:選用藿香生長中的中部嫩葉,洗凈,用開水燙一下,空干水份,用雞蛋清把少許精粉調成稀糊。將炒勺放小火上,倒入油,燒半熱時,把藿香葉沾些麵糊,下入油中,炸約3分鍾撈出。將油用旺火燒沸,再將藿香葉放入促炸一下,撈出盛盤即可。
清氽丸子 選用精豬肉(最好是裡脊)為主料,配料為雞蛋清、蔥、姜、精鹽、粉團、香菜等。
做法是先將精豬肉用刀剁成肉茸,再加入蔥、薑末、精鹽、蛋清和粉團,用手攪均,以軟硬適中為好。待鍋內清水將沸不沸時,用手做成丸子下鍋,煮熟後撈出。上桌時把原湯或加水另做的湯煮沸,加精鹽、香菜末、味精等做成清湯把丸子放湯內煮透即可。它以軟脆嫩香,味道鮮美爽滑為一方名吃。
平陰燒雞 平陰燒雞是平陰縣南門「崇華樓」飯店的名菜,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內里酥爛。吃時,用筷子一挑,肉脫骨離,又叫脫骨雞。香味濃郁,鹹淡適宜,余香悠長。
作法是:選用當年飼養的1公斤左右的子雞宰殺。殺時放凈血,水燙脫毛,尾下開孔,去除內臟,洗凈空干。油炸至金黃色後再放入鍋內鹵煮。湯內加良姜、花椒、陳皮、砂仁、食鹽等十幾味佐料。先猛火燒至水沸,後小火回酥,以求味入肉爛。出鍋後的燒雞,油潤光亮,熟而不破,觸肉脫骨,色味俱佳。
紅燒肘子 是宴席佳品,以色形、味俱佳而受人歡喜。其色桔紅,其形橢圓。肉爛膠粘,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味厚香美。
肘子即豬腿上截,腿如把柄,故名肘子。製作時將肘子洗凈,空盡水,然後在無煙煤火或木炭上燒烤至微黃。洗去臟物後再放入油鍋內,炸至黃而不焦出鍋。再放鍋內,用火慢燉兩小時,爛熟後,出鍋即可上桌食用。
油炸全蠍 是平陰名菜。一般做法是將鮮活全蠍放入清水中,浸泡1小時,使其吐凈泥沙,然後撈出空盡水,放入油鍋內,炸至酥脆微黃,撈出裝盤食用。
蠍子味咸辛,性平,有毒,具有祛風、止痙、通絡解毒之功效,常吃能控驚厥、降血壓。
豆腐腦 平陰小吃。豆腐腦在全國各地多有製作,與豆腐同源,介於豆汁與豆腐之間,是一種半流質食品。食之軟嫩潤滑,易消化,有營養。因色狀如腦,故稱豆腐腦。製作方法與豆腐相似,只是比點豆腐的程度要嫩得多,不上包,故含水分較多。
平陰豆腐腦白嫩細膩。豆腐腦多裝在一個大肚瓦缸里待售。為了保溫,缸外多套棉外罩。盛豆腐腦多用一手掌大,薄而淺的鐵勺,層層盛入碗內,使其不散不澥。平陰豆腐腦的調料有:芝麻醬、香油、醬油、醋、韭花泥、辣椒醬、香菜末、蒜泥、薑汁等,澆入盛有豆腐腦的碗里。食者也可自由選擇,自行調和。
東阿豆腐 以白嫩滑爽,入口香醇綿長為其特點。又因其營養豐富,質軟易食,故老幼皆宜,人人喜食。可以趁熱加上辣子、韭花等調料即吃,也可和其它蔬菜如白菜、青菜、菠菜、肉、蛋、奶、海鮮等搭配,做成家常菜食用。如可用沙鍋做白菜豬肉燉豆腐、奶湯豆腐、蝦仁豆腐,可加肉餡作成豆腐丸子、豆腐箱,可用香椿芽和小蔥做成椿芽拌豆腐、小蔥拌豆腐、油炸豆腐、油煎豆腐等菜,甚至可以豆腐為主做成一桌豐盛的宴席。
東阿豆腐的製做過程,基本如豆腐腦中介紹的那樣,不同的是東阿鎮是用浪溪河水泡豆子,用鹵水為凝固劑,故有其特殊的風味。
東阿豆腐有著數百年的傳統,近百年來以趙家飯館(趙永福)、吳家飯館(吳長山)做的豆腐最好。現在,東阿鎮大小飯店都能做幾道以豆腐為主的菜,但要數德豐齋、谷城大酒店做得最好。
『陸』 民間美食---豆腐腦
民間美食---豆腐腦
齊鳳池
我國著名中醫專家劉佩然老先生說:「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這話聽起來土點,但仔細巴的巴的這話對養生很有益處。
九0年我患上了一種叫不上名的怪病,我去了好幾家大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麼病來。但我始終感覺渾身不舒服。後來,經朋友介紹,我找到當時已經退休的我國著名的老中醫劉佩然先生。劉老給我號脈之後,看看我的舌頭,給我開了十五副葯,叫我回去熬著吃。他還特意囑咐:「要少吃葷的,多吃素的,注意休息。」臨走時他說:「你得得是植物神經紊亂,無大礙。吃幾副葯就好了。」劉老還說:「要注意生活有規律,不要暴飲暴食。」由於我生活沒有規律,飢一頓飽一頓,每天和朋友喝酒,夜裡不睡寫東西,所以得了這種怪病。每天我精神恍惚,睡覺做惡夢,吃東西沒口味,渾身不舒服,胸悶氣短,我也說不出哪痛,總之,就是渾身不好受。回來後,我吃了劉老的葯,剛吃到九副我就好了。為了感謝劉老,我知道劉老喜歡書法,我給他寫了一幅行書,刻了兩枚印章,送給了劉老。我給劉老寫的是《皇帝內經》、《問素》里的一段文字。「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胡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我給劉老刻的章是「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另一方是「妙手回春」。一方是鐵線陽字,一方是陰字大篆。劉老看了非常高興而且贊不絕口。打那之後,我成了劉老的朋友。
按照劉老的囑咐,我開始學會了養生方法,並養成了良好的飲食休息習慣。在飲食上,朋友們都知道我喜歡吃豆類食品。我一年四季離不開豆製品。
開春到入夏每天桌上總有一碗炒青豆菜,有時用韭菜炒,有時用石榴紅炒,有時用辣椒炒。從來不重復。
到了夏季,每天必須吃一盤豆皮拌黃瓜。拌一盤豆皮黃瓜來兩瓶啤酒,又防暑又降溫,既爽口又開胃。
到了秋天我每天吃豆片。豆片的吃法很多,可葷可素,用海米燒,用蟹籽燒味道非常鮮美。用肉炒配上青椒、胡蘿卜炒香而不膩,喝酒就飯均可。
到了冬天每天是大白菜燉豆腐,香噴噴、熱乎乎,吃了又暖身又健胃。
就連我每天的早餐也離不開豆製品,上班前,在早餐點買三毛錢的豆腐腦,五毛錢的油條,再來兩毛錢的豆漿,一塊錢吃得又好又飽。
吃豆腐腦是我的強項,而且有很長的歷史。我小的時候就愛吃。上小學的時候,每天早晨上學拿一個玉米面窩頭買二分錢的豆腐腦,吃得飽飽的。到了中午還沒餓的感覺。
那年代的豆腐腦不僅好吃,而且便宜。二份錢就給一大碗。
那年代的豆腐腦點的特別嫩,吃起來又香又甜。
那年代的豆腐腦小料最齊全。有蒜末,韭菜花,花椒水,辣椒油,香菜末等等。想吃什麼自己配。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上小學的冬天,我們幾個同學早上五點起來,背著書包一人拿一個玉米面的窩頭,跟家長要二分錢,到離家五里外的花園大食堂吃豆腐腦。我們下午放學商量好了,早晨集合,第二天早晨天不亮,我們背著書包排著隊就去吃豆腐腦。
我記得有一年冬天特別冷,雪下得特別勤,特別大。早晨從屋裡出來,大雪把門都封住了,街道上的積雪有一尺多厚,我們從車軋的印里走。
一路上我們不知摔了多少跤,到了花園大食堂,我們穿的棉鞋被雪侵透了。
我們排著隊買豆腐腦,等大夥都買齊了,我們幾個同學圍在一個桌子上吃。吃得又開心又飽。吃完了,我們背著書包上學了。
這事過去已經四十年了,我記得仍然很清楚。那年代吃豆腐和現在吃海鮮一樣,可不是頓頓都能吃的事。盡管豆腐腦才二分錢一碗,但天天能吃的人畢竟是少數的。我們班有六十個學生,能天天花二分錢吃豆腐腦也夠不上百分之十,每天早上也就是我們五六個同學去吃。我們的那二分錢,一是平時買東西攢的,二是過年過節家長給的。我們平時啥不得花留著冬天吃豆腐腦用。那時,我們每人都有一個攢零錢的小罐。小罐是瓷的,樣式啥樣的都有。我們在一起寫作業時,寫完作業都拿出來,倒出錢來數數,看誰攢得多,然後用除法算算能吃多少次豆腐腦。有的夠吃80次,有的夠吃120次,有的夠吃220次,最少能吃40次。我的零錢能吃25次,因為正好五角錢。
那年代我們手頭能有五毛錢就不錯了,這五毛錢還是過年給兩個長輩拜年給的呢。我打開用紅紙包的小包,在沒人的地方打開一看是兩張嶄新的一毛錢票,我高興得不得了。再把另一個打開一看,是一小沓二分的紙幣,數一數正好十五張。這五毛錢我一直留著,就藏小瓷老虎里,等著同學們一起吃豆腐腦時,父母不給錢時,拿出來花。
能吃二百二十次豆腐腦的是我們班的班長東海,他家有錢,他爸他媽和三個哥哥都上班。他三個哥哥每月開支都給一塊錢,他在班裡的同學中是最富有的,我們都管他叫小地主。但這個小地主可不象真地主那樣剝削人。每次他哥開支的時候,他手頭有錢了,吃豆腐腦的時候,他給我們每人買一碗,我們都特別高興。後來,我給他取了個外號,叫人慈的小地主。
現在這個人慈的地主可不一般了,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開著自己的車,他說錢在他手裡成了王八蛋,花完了再賺。他平時想我們的時候就打電話約我們到飯店聚群,大夥吃一頓喝一頓,然後到茶座喝點茶,再到練歌房吼一陣,這一折騰就是大半夜,這一折騰就得花個千八百。
小地主每次和我們聚在一起時總說,吃點喝點這算什麼,我最珍惜的是咱們六個同學的情。每當我看到你們我就想起當年咱們一起吃豆腐腦的時候。想起大雪天咱們排著隊到花園大使躺的情景。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那年代,要是咱們全班的同學都能吃上豆腐腦該多好哇!我不僅想你們,而且也想咱們小學的那五十四個學生。
為了滿足小地主的心願,在二零零三年,我把全班同學聚在一起,搞了一次同學聚會,讓小地主開了心。那次的開銷,都記在了小地主的帳上。我們大夥都說,每人湊錢結帳,小地主不讓,他非要記他的帳上,他在酒桌上拍著胸膛說:「花點錢那算什麼,有多少錢也買不來我們同學之間情意,今天我花這點錢,我就是想找回當年吃豆腐腦的感覺和同學之間真摯的情感。」我帶頭為小地主使勁鼓了一次掌,大夥的掌聲特別響亮,就象當年我們開班會一樣,掌聲不斷。
『柒』 全國各地的豆腐腦哪裡的最好吃
以前我干過一段時間的早點,主營就是油條、豆腐腦、豆漿,因為這三樣基本就是北方早點的組合。
所以我覺得全國要說豆腐腦,應該還是黑龍江人做的不錯、好吃,因為原材料在那擺著呢!
『捌』 全國各地的豆腐腦哪裡的最好吃
豆腐腦是我最喜歡的一種小吃。都說「南甜北咸",我的老家在北方,我認為我家鄉做的豆腐腦是最好吃的。
豆腐腦不但具有黃豆的營養,還用其特殊形態,讓我們對它更加的喜愛。它是食材從固態到液態又到固態的轉變,讓你感到食材的奇妙之處。
豆腐腦入口即化,柔滑鮮嫩,老幼皆宜。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吃豆腐腦了。那時都是在農村的大集上,每個集都會讓媽媽領我去吃。特製的小鏟把豆腐腦鏟進碗里,不需要很多三四片足矣,加入大骨熬制的鹵汁,豆腐腦就會漂在上面,一片一片的,非常的好看,當乳白色的膏體滑進嘴裡的時候,就能讓我記住它的味道,滿足我味蕾對食物的需求。喝上它就感覺無比的幸福和滿足。
豆腐腦的作法都基本差不多,就不用一一說明了。
我老家做豆腐腦與別地不同的就是鹵汁的熬制。新鮮的豬大骨,放在大鍋里,加上蔥,姜,花椒,大料,料酒等簡單調料,熬煮二個小時,充分熬出骨髓油,加鹽調味即可。熬好的鹵汁,咸鮮味美,香氣撲鼻,油花滿滿,讓人垂涎欲滴。
在吃的時候,可佐以辣椒油,蒜汁,香醋,香菜。可按各自口味添加,味道會更加豐富。
當然,各地的鹵汁都有不同。如回民,多以雞肉,香菇,黃花菜為原料。而我國南方多以甜食為宜。都會成為自己最好的標准。
我喜歡老家的豆腐腦,除了地域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我兒時的美好記憶。
50多年前我在河北雄縣,大清河畔的橋頭有一老豆腐攤,賣的老豆腐是用大清河水磨的,鹵水點的,一付擔子一頭挑著做好的老豆腐,一頭放置各種佐料。白白的飄著豆的香氣,有米醋,蒜汁,韭菜花,薑汁,鹽水,芝麻醬,辣椒油,紅白相間甚是好看,刺激著你的味蕾。再就著酥脆的火燒和這老豆腐那個美,真是到了極至。時光荏苒,今天這老豆腐攤還有沒有,是否還保留著當時的味道。。。。。。如今雄安新區建設如火如荼,希望這一傳統 美食 繼續光大。我記得這攤子的老闆是一甫東的,打火燒的叫白邦子。幾十年過去祝他們和他們的後人安好。
豆腐腦我的最愛,早飯我就是煎餅果子加豆腐腦,天天吃也吃不膩。我生活在北方,小時候的豆腐腦和現在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保定的豆腐腦是用鹵水點的,然後澆上做好的鹵湯,保定鹵湯是咸口的,裡面有木耳、干黃花菜、還有麵筋,完後再加上蒜汁、韭菜花、香油、香菜齊活。近些年有好多打著西安風味的叫老豆腐,其實也是嫩豆腐加上海鮮醬油一類汁和小鹹菜,口味也不錯。老豆腐是大塊的豆腐塊沒有壓成豆腐,呈現蜂窩狀,湯就是點豆腐後留下的鹵水,豆香味很濃,只加韭菜花和蒜汁,別有一番風味。
本人在家用使用內酯做過豆腐腦,詳見最後兩張圖,鹵也是自己做的,全部是按照老味道做的。豆腐腦可能是保溫不太夠,有點太嫩了。這也需要多多積累經驗。
豆腐腦島島吃過的並不算多,但南北確實差異蠻大的,沒有說哪個更好吃,只能說都各有特色吧。
島島從小生活在重慶,小時候的豆腐腦都是挑著賣的。偶爾能吃上也要靠運氣。看見賣豆腐腦的,還需要自己回家拿個碗再來買。重慶的豆腐腦就只有鹹的。白白如雪的豆腐腦搭配蔥、姜、蒜、辣椒油、花椒油、香菜等食材,一碗香噴噴的豆腐腦就好了,豆腐腦一定要趁熱吃,入口香滑嫩,好吃。
後來島島去北京生活了一頓時間,發現這邊的豆腐腦竟是甜的,這完全打破了島島對豆腐腦的印象。原以為加糖的豆腐腦應該不會好吃,沒想到吃上一口竟也如此美味。
再後來島島來了青島,青島當地特色十大小吃竟有豆腐腦。這邊的豆腐腦店,少說也有好幾十家吧。青島這邊的豆腐腦也是咸口的,但跟重慶的豆腐腦完全不用。表面厚厚的一層糊,裡面加了很多的肉沫,還有黃花菜、木耳什麼的,配料那是相當的豐富,如果喜歡吃辣,老闆還會撒上一些辣椒,更是美味。再搭配一個火燒,早餐簡直完美了。
除了以上城市的我豆腐腦,或許還有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當地的豆腐腦吧,雖然豆腐腦總體口味就只分咸和甜,但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在裡面,沒有說哪個豆腐腦更好吃,只能說每個人在自己的城市吃習慣了也就覺得最美味了。你說是嗎?
說的不全的,記得留言告訴島島你們家的豆腐腦是怎麼樣的,有機會島島一定去嘗嘗
『玖』 豆腐腦,哪的最好
樂山市的牛華鎮的豆腐腦非常好吃而且在四川都很有名。牛華豆腐腦現在有很多風味的,最經典的還是牛肉豆腐腦。以前是1塊錢一碗,現在漲價了2塊5才吃的到牛肉豆腐腦,吃豆腐腦一定不要忘了吃個牛肉卡餅,或者加一盤粉蒸牛肉,那才經典啊!至於牛華鎮的串串香也好吃但是並沒有形成規模而且也不出名,本人覺得也不是樂山串串香最好吃的地方。以前最好吃的串串香在樂山老公園里,現在老公園拆了串串香搬到了步行街那邊,價格也漲了,不過個人覺得沒有以前的經典了。樂山市中區最好吃的豆腐腦也是牛華人開的,以前也在老公園旁邊,現在搬到了新廣場附近。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斗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里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製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家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
經驗。後來,人們從豆漿久放變質凝結這一現象得到啟發,終於用原始的自淀法創制了最早的豆腐。
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始創豆腐術。他曾招集大批方士改進了農民制豆腐的方法,採用石膏或鹽鹵作凝結劑,潔白細嫩的豆腐製作出來了。
豆腐,古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登泰山去拜佛和游覽的人都要嘗嘗綿滑細膩的泰安豆腐。古代泰安城裡多豆腐作坊,夜間全城磨輪轆轆,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腦、廣西桂林腐竹、浙江紹興腐乳等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製品。
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圓豆腐、水豆腐、凍豆腐、包子豆腐等分別,都是豆腐鮮貨製品(包括豆腐乾、豆腐皮、豆腐腦等);豆腐的發酵製品,有臭豆腐、乳腐、長毛豆腐等,這些都是我國人民傳統的副食品。
『拾』 平邑縣哪裡的豆腐腦最好吃
水磨坊永和。豆腐腦是一種美食,位於平邑縣的水磨坊永和,是一家老字型大小豆腐腦店,該店鋪在美團上平邑縣豆腐腦店的評分為4.5分,而平邑縣其他豆腐腦店在美團上的評分均低於4分,所以水磨坊永和的豆腐腦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