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方的豆腐和東北的豆腐區別
南豆腐並不是南方的豆腐,北豆腐也不是北方的豆腐。那麼南豆腐和北豆腐有什麼不同,這里我們來比較一下就明白了。
2
/6
口感不一樣,北豆腐一般塊大,吃起來比較硬也比較粗糙易碎。南豆腐比較薄,吃起來比較細膩比較柔軟滑嫩有彈性。
3
/6
點豆腐的材料不一樣,北豆腐一般是用鹽鹵點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鹵水點豆腐。南豆腐一般用石膏點豆腐,所以南豆腐非常細膩。
4
/6
含鈣量不一樣,北豆腐的含鈣量比南豆腐要高很多,這是因為點豆腐的材料所造成的。
5
/6
食用方法不一樣,北豆腐因為比較硬更適合燒制時間比較長或是大火煎炒,比如蔥燒豆腐、豆腐餅等。南豆腐比較適合冷盤、湯菜或是不需要煎炸的豆腐菜,比如皮蛋豆腐、豆腐湯、麻婆豆腐等。
6
/6
南北豆腐沒有孰好孰壞之分,因為很多豆腐菜南北豆腐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多吃豆腐對身體還是很有好吃的,除了含鈣比較高外豆腐中含豐富的植物蛋白。用植物蛋白代替肉類中的蛋白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的發生幾率。
Ⅱ 我國最好吃的10大豆腐是什麼
豆腐有南北豆腐之分,主要區別在於點豆腐的材料不同。南豆腐用石膏點制,因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高而質地細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多用鹵水或酸漿點制,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較少,質地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左右,但是由於含水量更少,故而豆腐味更濃,質地更韌,也較容易烹飪。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下面就來看看我國最好吃的10大豆腐,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你認為哪裡的最好吃。
1、雲南石屏豆腐內酯豆腐,改變了傳統的用鹵水點豆腐的製作方法,可減少蛋白質流失,並使豆腐的保水率提高,比常規方法多出豆腐近1倍,傳統的豆腐製作,多採用石膏、鹵水作凝固劑,其工藝復雜、產量低、儲存期短、人體不易吸收。而以葡萄糖酸內酯為凝固劑生產豆腐,可減少蛋白質流失,提高保水率。大大地增加了產量,且豆腐潔白細膩、有光澤、口感好、保存時間長。
Ⅲ 南豆腐和北豆腐,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你知道嗎?南豆腐和北豆腐有什麼區別?分別適合做什麼菜餚?豆腐是最常見的豆製品,又稱水豆腐。相傳為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葯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豆腐除有增加營養、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功能外,還有補鈣的作用,對牙齒、骨骼的生長發育也頗為有益,素有「植物肉」之美稱。
豆腐越來越多樣化,豆腐有南豆腐和北豆腐的叫法,豆腐要分南北,那麼南北豆腐有什麼不同之處?豆腐的南北之分,並不是來源於地域性,而是豆腐製作工藝與口感的差別。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呢?哪種營養價值更高?分別適合做什麼菜餚?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材料:內酯豆腐1盒、皮蛋4個、油適量 、榨菜1包、尖椒1個、泰椒2個、大蒜2瓣、蒸魚豉油3湯匙、
做法:
1.將內脂豆腐從盒內取出,切成小塊
2.尖椒切成丁,榨菜切成丁,大蒜切末,泰椒切成辣椒圈
3.將皮蛋剝去外皮洗凈,再將每個皮蛋切成4瓣
4.將皮蛋擺在豆腐上,再將尖椒丁,榨菜丁,蒜末,泰椒圈依次放在皮蛋上
5.鍋加油燒熱,將油加熱至冒煙,將熱油澆在辣椒圈和蒜末上即可
小貼士:挑選豆腐是有訣竅的,優質的豆腐切面比較整齊,無雜質,豆腐本身有彈性,劣質豆腐則不然,切面不整齊有時還嵌有雜質,容易破碎,表面發黏。
Ⅳ 歷史熱議話題:南北豆腐誰好吃
說到豆腐其實有的人要說了這個東西其實還真的是蠻好吃的,當然了自己喜歡的口味就覺得豆腐好吃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的了,那麼如果有的人一不小心要是吃到了北方的豆腐,你會發現作為南方的小夥伴是崩潰的,那麼我們就做個對比,到底是北方的豆腐好吃,還是南方的豆腐好吃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小時候,經常跟我母親到住家附近的副食店買「南豆腐」或「北豆腐」,都是豆腐,但稱呼不同自然有不同的道理。怎麼不同,過去說不清,也沒心思琢磨這豆腐名兒。但是突然想起來這南、北豆腐,那就應該對朋友有個交代。其實質性不同,我是聽說的,根本不同點是,「南豆腐」用石膏做凝固劑;「北豆腐」則用鹽鹵做凝固劑,所以前者外觀潔白、松軟,後者外觀顏色灰暗、質地堅實,當然,二者做法兒和吃法兒,亦有所不同。「北豆腐」又被咱老北京人稱作「老豆腐」(其中包括「老邊兒豆腐」)、「鹵水豆腐」,要不怎麼流傳一句歇後語兒,即「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呢。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喜歡「南豆腐」的「容貌」,可是卻愛吃「北豆腐」。記得在副食店買「南豆腐」時,看到那「豆腐」總是泡在清水裡,潔白光鮮,招人喜歡。買「南豆腐」時,掌櫃的小心翼翼地用笊籬從水中撈出「南豆腐」,放在我們的瓷盆里,那「南豆腐」總是水淋淋的。記得「南豆腐」呈正方形餅狀,四角是圓的,好像這「南豆腐」中間部分還刻著花紋兒圖案。這種「南豆腐」不能用手捏,因為一捏就碎,所以回家後也是放在笊籬里,那豆腐上的水還一滴一滴地滴個沒完。我父親愛吃「南豆腐」,我家做「南豆腐」菜時,就是把這「南豆腐」與打散的雞蛋一起在鍋里加水燒開,然後用澱粉勾芡。做熟的「南豆腐」雞蛋湯,入口感到湯鮮味兒美,鮮嫩爽口,確切講不是吃「南豆腐」菜,而是喝「南豆腐」湯。關於「南豆腐」做法兒,我母親就會做這「南豆腐」湯,所以我也沒什麼好寫的了。
提起這「北豆腐」,我就興奮不已,既然咱老北京人所稱的「豆腐」就是指「北豆腐」,所以咱也別瞎費勁兒地一個勁兒地給「北豆腐」加引號兒,乾脆就稱作「豆腐」吧。
說豆腐營養價值高,沒錯兒,用不著多費筆墨了。要說這豆腐的做法兒,各有所能,各有所好。咱先別說我家的做法兒,就是回憶小時候自己去副食店買豆腐,都有說不完的樂趣兒。我四歲時,所住胡同的6號院,就是一家「豆腐房」,即專門做豆腐及豆製品,如麻豆腐、豆汁兒等,是一家家庭作坊。掌櫃的是位慈祥的老人,我們這些孩子都稱呼他「大爺爺」。這位老人善良、熱情,由於我家距這豆腐房僅30米距離,有時候我母親為了鍛煉我接觸社會能力,就讓我去買豆腐。我每次買豆腐時,就按照我母親囑咐我的話說:「大爺爺,我買兩塊豆腐,要『老邊兒』!」大爺爺聽了總是一笑,然後拿兩塊老邊兒豆腐放在我的小鋁盆兒里。所謂「老邊兒豆腐」,就是一塊大豆腐切成長方形小塊兒時,那邊緣部分豆腐,這「老邊兒豆腐」比其他部位的豆腐質地更堅實,似乎也稍厚一些,所以無論是煎炸還是做湯,那豆腐都不會碎。這家豆腐房後來停辦後,我就到胡同東口馬路對面兒那家副食店(又叫「油鹽店」)去買豆腐,當時這副食店也是私人經營,那家店的掌櫃的姓李,我稱呼他李伯伯。我6歲時,就經常去這家副食店買豆腐了。我從小喜歡編順口溜,一次,我母親讓我去這家副食店買一塊老邊兒豆腐、5分錢團粉(澱粉)、3分錢醋,根據當時的價格標准,這5分錢團粉和3分錢醋的量就不少了。我走進店後,對李伯伯說起了「順口溜」:「一塊豆腐要老邊兒,5分團粉要好的,3分醋要酸的,李伯伯您看著辦!」結果,把李伯伯逗得直笑,他把我所要的東西,一一放在我的小鋁盆兒後,還誇我聰明,以後我只要去那裡買東西,總是把要買的東西,編成順口溜,直到我上小學時這家店撤銷(公私合營與其它副食店合並了)。
說起豆腐的做法和吃法兒,估計誰也說不全,因為根據各人的口味和琢磨的做法,真是各有所好,僅那些具有普遍性的做法兒,就說不清楚。別人家怎麼做咱不管,就說我家吧,從我小時候起,家裡經常做的豆腐菜餚就是「熘豆腐」,把豆腐切成1寸見方、約1厘米厚的豆腐片兒,然後放在熱油鍋里炸,待豆腐片兒表面呈焦黃色時,用笊籬撈出把油控干。接下來就做那熘豆腐的芡汁兒,在一個碗里倒進醬油、醋、料酒、味精和適量的水,再放進蔥末兒、薑末兒、蒜末兒,最後再放進澱粉用筷子攪拌均勻。我不會做但會看、會問,我覺得這熘豆腐的口感和滋味兒,就在那芡汁兒調得如何,而關鍵是澱粉和水的量要與炸豆腐的量相應。我母親和我太太做的熘豆腐都非常好吃,直至現在,我太太經常給我做熘豆腐,我吃熘豆腐時基本以這道菜為主,即一大盤兒熘豆腐和1兩米飯,把熘豆腐當成「主食」了,而且百吃不厭。
我家的豆腐菜餚還有海米豆腐湯、肉末兒炒豆腐、「紅白豆腐」(和「豬血」一起炒)、麻婆豆腐、釀豆腐、雞蛋豆腐條兒湯,等等。其中這「釀豆腐」要把豆腐切成正方體塊兒狀,一塊豆腐切成4——6塊兒,在每塊兒豆腐中間掏一個小孔,然後把肉餡兒一點點塞進去放在熱油鍋里炸。待豆腐塊兒所有表面兒都炸成黃色時,用笊籬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再放進蒸鍋里蒸。蒸半個小時左右(那豆腐塊兒已經被油炸得七八成熟了)後,在豆腐上澆汁兒,這「汁」由適量的水、醬油、雞精、鹽、白糖、澱粉調合、和成,因為肉餡兒裡面已經有蔥姜蒜末兒了,所以「汁」里不再放這些。這「釀豆腐」是不是別有風味,您自己做自己嘗吧!
至於那「雞蛋豆腐條兒湯」,那勾芡的湯既可以做湯菜,也可以作為面條兒的澆料,做面條兒澆料時,那面條兒就叫「豆腐雞蛋打鹵面」。這豆腐菜餚也有不少「冷盤兒」,如著名的小蔥拌豆腐,還有皮蛋豆腐等;那炸豆腐和豆面兒丸子在一起又可以做老北京小吃「炸豆腐湯」;和剩饅頭、肉餡兒混合在一起可以炸丸子;如果凍成「凍豆腐」,那吃法兒又有多樣兒,等等,所以我說這豆腐的做法兒說不清。
至於大小飯館里的豆腐菜餚,那名堂就更多了,甚至不少飯館打出「宮廷豆腐御菜」的牌子,是真正傳承的「宮廷菜」,還是「騙」,就靠各位自己琢磨啦!要說在飯館里我喜歡的豆腐菜餚,主要有「一品豆腐」、鍋塌豆腐、石鍋豆腐等。倒是在某家老北京風味飯館里的那道「石鍋豆腐」菜,真是別有風味。那大塊兒豆腐做得真是入味兒,就連那豆腐心兒部分,都有滋有味兒。所以我經常到這家飯館吃飯,每次必點這「石鍋豆腐」。現在一些農家飯館或郊區飯館,推出的「豆腐宴」,還真是各有所長,各具美味兒。所以再往下寫,篇幅再長也寫不盡呀!得嘞!關於豆腐的事咱們今天就聊到這兒吧!
Ⅳ 南豆腐和北豆腐哪個好吃
各有千秋。
北豆腐的吃法:
老豆腐,切成扁方塊,油榨成淡黃,撈起加些水,中火慢慢煮,放些咖喱粉,番茄切小塊,油煸後入鍋,作料斟酌放,勾芡裝入盤。-網友KATHY23友情提供。
Ⅵ 南豆腐好吃,還是北豆腐好吃﹖
中國人發明了豆腐。
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封弟弟劉安出任淮南王。劉安喜歡道士,經常招納數千道士,其中一個道士無意中把鹵鹼掉入豆漿里,於是豆漿凝固了,因此這個道士認為豆漿腐敗了。可是其他的道士嘗了嘗,認為可以吃,於是就出現了一種新的食品——豆腐。
豆腐就被分為兩種:
①使用鹵鹼製造的豆腐,叫做北豆腐,又稱鹵水豆腐;相比南豆腐質地要堅實一些,但切面不如南豆腐細滑。隨著食品市場的豐富,現在又有了很多新型的豆腐可供選擇。
②使用熟石膏製造的豆腐,叫做南豆腐,又稱石膏豆腐(東北地區稱暖豆腐);它使用的成型劑是石膏液,與北豆腐相比,質地比較軟嫩、細膩。
個人口味不同,南豆腐軟,比如豆腐腦那種,北豆腐硬點,吃起來有嚼頭,像豆乾;具體哪個豆腐好吃,就要看個人口感喜好了。
Ⅶ 南豆腐和北豆腐哪個好吃
南豆腐又稱石膏豆腐,它使用的成型劑是石膏液,質地比較軟嫩,細膩。北豆腐又稱鹵水豆腐,顧名思義它的成型劑是鹵水,相比南豆腐質地要堅實一些,切面也不如南豆腐細滑。隨著食品市場的豐富,現在又有了很多新型的豆腐可供選擇。挑選豆腐是有訣竅的,優質的豆腐切面比較整齊,無雜質,豆腐本身有彈性;劣質豆腐則不然,切面不整齊有時還嵌有雜質,容易破碎,表面發黏。
北豆腐或稱北方豆腐,又稱老豆腐、硬豆腐。指用鹽鹵作凝固劑製成的豆腐,其特點是硬度、 彈性、韌性較南豆腐強,含水量較南豆腐低,一般在80%~85%之間,口味較南豆腐香。
南豆腐和北豆腐的區別
從外觀上看:
南豆腐色澤白,非常嫩。而北豆腐則相對發黃,比較老。
從製作上看:
南豆腐是用石膏作為凝固劑的,而北豆腐是用鹽鹵作為凝固劑的。
平時我們去超市裡買的一盒一盒的豆腐,都是南豆腐,水分比較多,也比較嫩,不適合炒菜,但可以用來做湯。飯館里的小蔥拌豆腐,也都是用的南豆腐。。
而超市裡現做的那種一塊一塊的豆腐,基本上都是北豆腐,看上去比較老,可以用來炒菜。
Ⅷ 南北豆腐有什麼區別
1、含水量不同
南豆腐又叫嫩豆腐,含水量約90~92%。
北豆腐又叫老豆腐,含水量約85%。
2、用處不同
南豆腐相對水分多一些,所以適合做湯。
北豆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豆腐,水分含量不高,更適合煎、炒、煮、炸。
3、口感不同
南豆腐比北豆腐更加細嫩;北豆腐更堅實、口感更濃厚。
北豆腐內行又叫著鹵水豆腐,顧名思義它是以鹵水來成型的,因而質地要比南豆腐更堅實一些,切面不及南豆腐細滑。
南豆腐的成型劑是石膏液,因而和鹵水所制的北豆腐相比,南豆腐質地就更為軟嫩,口感更細膩一些。
Ⅸ 南豆腐和北豆腐有什麼區別
南豆腐和北豆腐的區別
北豆腐或稱北方豆腐,又稱老豆腐 、硬豆腐,北豆腐是指用鹽鹵作凝固劑製成的豆腐。其特點是硬度、彈性、韌性較南豆腐強,而含水量較南豆腐低,凝固出來的豆腐比較硬,質地也粗糙一些。切面不及南豆腐細滑。北豆腐則相對發黃,北豆腐的鈣含量高,不亞於牛奶,有比較好的補鈣效果。因為水分含量不高,更適合煎、炒、蒸、煮、炸等菜餚做法。
南豆腐又稱石膏豆腐,它使用的成型劑是石膏液,南豆腐色澤潔白,質地細膩、軟嫩,富含蛋白質,營養價值高,常食石膏豆腐,可使人的面部變得白嫩。南豆腐的水分較之北豆腐要多,質地細嫩,所以不適合炒,更適合做涼拌、蒸、湯、燉等菜餚做法。
Ⅹ 在家自製麻婆豆腐,南豆腐與嫩豆腐哪個口感更好呢為什麼
做麻婆豆腐,對豆腐的選材很關鍵,想要做的好吃豆腐就不能選錯。做麻婆豆腐一定要選用石膏(膽水)豆腐或嫩豆腐,選擇老豆腐的話做出來口感就不嫩滑。
豆腐做之前,需要焯水,目的是去除豆腥味兒,增加豆腐的韌度,防止燒的時候易碎。接下來呢,就是炒牛肉末,油熱後放入,給煸酥香了,也就是把肉末中的水分煸幹了,然後再放郫縣豆瓣醬炒香,然後給盛出來一部分,酥的口感就來自於這牛肉末哦。然後,加水,微開,下入豆腐,調味,燒入味兒,燒的時候,轉鍋就行,如果用鏟子的話,由里往外輕輕推,不然豆腐就碎掉了。
最後為了攏住味道,出鍋前勾個芡,就大功告成!趁著熱乎勁兒,來碗米飯,真的是絕配!
所以最好用嫩豆腐,才能吃出麻婆豆腐麻辣鮮香的味道,加上嫩豆腐獨特的口感,簡直讓人根本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