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徽州臘八豆腐怎麼做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徽州臘八豆腐怎麼做好吃

發布時間: 2022-10-11 02:54:10

❶ 臘八豆蒸排骨的美味做法好吃又營養

臘八 豆是具有湖南特色的食品,傳統上是 立冬 之後,黃豆經過腌漬發酵而成特別的香,在家的寶寶們也可以試著做一下哦。想要了解更多臘八豆蒸排骨的做法,那就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製作臘八豆蒸排骨需要的 食材

製作臘八豆蒸排骨的具體步驟
1.排骨斬成小塊,洗凈

2.放入鍋內飛水

3.水開之後,將排骨洗凈浮沫

4.放入臘八豆

5.加適量料酒及生抽

6.加少許老抽拌好

7.碼放在碗內

8.放入高壓鍋,加蓋蒸制

9.大火上汽之後,中火蒸20分鍾即可
臘八節必吃8種美食
1、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臘八前後,黟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的豆腐,生活簡朴的黟縣人外出經商,作為菜餚可以吃上很長的時間。臘八豆腐是用小黃豆做成豆腐,中間挖洞放入食鹽,在溫和太陽下烤曬而成,使鹽分慢慢吸收。

成品的臘八豆腐圓柱形中間一凹,不易變質隨吃隨取。臘八豆腐可以單吃,也可以和肉類同炒同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

2、臘八豆

臘八豆是我國湖南省傳統食品之一,已有數百年 歷史 ,民間多在每年立冬後開始腌制,至臘月八日後食用,故稱之為“臘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但自古至今一直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製作,並受到季節制約,一直無法成為消費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

3、粘火勺

俗話說臘八天里太冷了,會凍掉下巴,因此要吃一些粘性大的食品把下巴粘住。粘火勺就是一項北方傳統的臘八節食物,臘八這天一次烙上數百個,烙好後,放倉房大缸中以雪凍之,食用時,取出放鍋中餾一下即可。

粘火勺以糯米粉為原料,添加大米粉中和粘性,鍋中大火熬爛紅小豆或是烘熟的芝麻作為餡料。糯米粉揉成面團,中間填入甜甜的紅豆沙餡,壓成小厚餅,上鍋烙熟。出鍋後咬上一口,外皮酥脆粘牙,內餡香甜軟糯,個頭又小巧精緻,像極了中國版的銅鑼燒。

4、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5、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華北一帶的習俗,從臘八前後開始泡製,7到10天就變成湛青翠綠的顏色了。臘八蒜的製作也挺簡單的,挑紫皮的最好,蒜瓣小泡得透,泡出的蒜脆香;普通蒜頭雖說個頭大,但泡出來發紫口感不脆。紫皮蒜去皮後浸入米醋,裝入小壇子封嚴。

米醋色淡,泡過的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蒜辣和醋酸的香味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臘八蒜是過年家常菜的 健康 作料,不論是炒雜菌、炒藕,還是炒肥腸、炒牛肉,都為菜色增添了一抹碧綠。

6、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俗語中有“來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的說法。臘八這一天清晨,人們還要到河邊、泉邊去砸冰,將之背回家,謂之“臘八冰”。誰起得早,第一個打上冰,誰就更有好運氣。

據說臘八冰能治百病,這一天打來的冰,要放很長時間,好讓孩子們有一段吃冰的快樂。當然,大人們也會吃。有意思的是,無論你怎樣吃,都不會 拉肚子 。女人這一天要用“臘八冰”、碗豆與青稞合磨成的面散攪團。

7、臘八飯

寧夏、河南等地的習俗是吃臘八飯。寧夏臘八節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河南的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8、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做臘八面前一 天下 午就得炒好臊子、和好面。做臊子時,先把新鮮的豬肉或羊肉切成肉丁,再把豆腐、白蘿卜、紅蘿卜、大蔥等蔬菜切成丁;把肉丁放進熱油鍋炒到快熟時加入蔬菜丁,炒好後盛出備用;將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再切成菱形長條;鍋里水燒開後,先把洗泡過的黃豆、小米、粉條、木耳、黃花菜等下入,煮至快熟時,下入面,最後再把准備好的肉臊子調進去,加入鹽、花椒等調料,這樣,一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就做好啦。

猜你感 興趣 :

1. 蒸白菜卷的家常簡單美味做法

2. 閩菜清蒸老蟶簡單美味做法

3. 臘排骨怎麼做好吃家常做法步驟簡單

4. 怎麼蒸糯米飯更美味營養

5. 蝦蓉蒸豆腐怎麼做營養美味

6. 魯菜清蒸加吉魚美味做法圖解

❷ 徽州臭豆腐怎麼做好吃

也是非常的家常簡單,下面的是徽州臭豆腐怎麼做好吃,希望能幫助到你!

徽州臭豆腐怎麼做好吃

1.准備好所有的食材。

2.臭豆腐切半,青紅椒洗凈切塊。

3.炒鍋倒入菜籽油燒熱。

4.倒入臭豆腐煎。

5.可把臭豆腐煎至兩面微黃。

6.加少許生抽。

7.再加少許鹽。

8.放入青紅椒。

9.翻炒均勻出香味關火。

小貼士

臭豆腐煎至時間可以稍微長一點,兩面微黃起鼓,這樣臭豆腐的口感最好吃,外皮微焦內里卻是軟嫩,鮮香美味。

不用加太多調味料,只用少許鹽和生抽即可,這樣保證臭豆腐的原汁原味。

豆腐不易碎的4個小妙招

1.做豆腐前,如果用鹽水焯一下,再做菜就不容易碎了。特別是南豆腐軟嫩細滑有彈性,水分含量也比較大。烹飪前,先將鍋中的水煮開,放一小勺鹽,把豆腐切塊焯一下,才能保持完整。

2.豆腐中數內酯豆腐最細膩水嫩,但也最易碎。要想內脂豆腐不碎,烹飪前可先去其包裝入鍋蒸20分鍾,待其冷卻後再根據做菜需要切成各種形狀烹飪。

3.北豆腐雖韌性強不易碎,但也應小心,炒菜時可在熱油中煎1—2分鍾,待表面變硬再翻面炒。

4.無論炒何種豆腐,都不要用鍋鏟鏟,而要用鍋鏟反面輕推,這樣既能讓豆腐和配料混合均勻,又能防止鍋鏟鏟碎豆腐。

臭豆腐的'副作用

1、化學的手法導致致癌

如用硫酸亞鐵可產生黑色,再加上其他的臭味物質,即可成為臭豆腐。這是相當危險的,過多的鐵對人體的肝臟非常不利,而且其臭味物質可能是蛋白質的腐敗而成,所以說它有致癌是可能的。

2、腐爛導致致癌

臭豆腐之所以臭,不可否認其臭味會有蛋白質的腐敗物-胺類,它可與亞硝酸鹽作用生成亞硝胺,相信大家都知道亞硝胺是強致癌物;建議在吃臭豆腐時,最好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因為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特別是富含維生素C,可阻斷亞硝胺的生成。

3、毒菌破壞神經系統

臭豆腐在發酵過程中,會揮發大量鹽基氮,有一種叫「肉毒梭菌」的毒菌,常會隨臭豆腐的製作而繁衍其中,而肉毒桿菌是一種致命病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毒素,是毒性最強的蛋白質之一。人們食入和吸收這種毒素後,神經系統將遭到破壞,出現頭暈、呼吸困難和肌肉乏力等症狀。

4、引發人體胃腸道疾病

臭豆腐的發酵工序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易被微生物污染。另外,臭豆腐發酵前期是用毛黴菌種,發酵後期易受其他細菌污染,其中還有致病菌。因此,臭豆腐一次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胃腸道疾病。

❸ 徽州臭豆腐怎麼吃

紅燒徽州臭豆腐

土法 我們安徽的臭豆腐在全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除了常規的炸之外,我們更喜歡用肉末煸炒,成菜口味非常特別,是我們當地每家酒店都有的菜餚。

原料 徽州臭豆腐1千克,豬肉末50克,蔥花2克。

調料 菜子油80克,蒜泥、青椒粒、紅椒粒、辣醬、料酒、濕澱粉各5克,紅燒醬油、雞精各3克,白糖、鹽、味精各2克,高湯150克。

製作 1.鍋內放入菜子油60克,燒至五成熱時,下入臭豆腐,小火煎至兩面色澤金黃,取出控油。2.鍋內放入剩餘的菜子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蒜泥、青椒粒、紅椒粒爆香,下入豬肉末,小火炒至肉變色,放入辣醬、料酒、高湯和臭豆腐,用剩餘的調料(濕澱粉除外)調味,燒制約5分鍾後,淋入濕澱粉勾芡,出鍋裝入容器內,撒蔥花點綴。

關注餐創大課堂

241閱讀
搜索
閩南臭豆腐製作方法
十大臭豆腐菜餚
老北京臭豆腐乳
家常紅燒臭豆腐
胡記臭豆腐怎麼製作
徽州最好的臭豆腐店

❹ 怎樣做臘八豆才好吃

臘八豆因在臘月腌制而得其名,臘八豆鮮香味美,烹飪佳餚魔法無限。

用料

黃豆 適量

生薑,花椒,辣椒碎 適量(略多)

二鍋頭 1瓶(最小瓶的那種)

鹽 適量(略多)

糖 適量(少少的)

麻油 適量

臘八豆 の 魔法味道的做法

  • 1、將黃豆洗凈,並撇除空皮殘粒,用涼水泡脹,撈出,加水下高壓鍋(煮水要蓋過黃豆一寸),先用大火冒氣後煮5分鍾,再用小火煮10分鍾,關火讓氣閥泄氣。

  • 小貼士

    家裡有暖氣的小角落,溫度保持在20度最好啦,姜和花椒要多多哦。

❺ 中國傳統的臘八節吃什麼

傳統的臘八節吃什麼?
1、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臘八前後,黟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的豆腐,生活簡朴的黟縣人外出經商,作為菜餚可以吃上很長的時間。
臘八豆腐是用小黃豆做成豆腐,中間挖洞放入食鹽,在溫和太陽下烤曬而成,使鹽分慢慢吸收。
成品的臘八豆腐圓柱形中間一凹,不易變質隨吃隨取。臘八豆腐可以單吃,也可以和肉類同炒同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
2、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3、粘火勺
俗話說臘八天里太冷了,會凍掉下巴,因此要吃一些粘性大的食品把下巴粘住。粘火勺就是一項北方傳統的臘八節食物,臘八這天一次烙上數百個,烙好後,放倉房大缸中以雪凍之,食用時,取出放鍋中餾一下即可。
粘火勺以糯米粉為原料,添加大米粉中和粘性,鍋中大火熬爛紅小豆或是烘熟的芝麻作為餡料,糯米粉揉成面團,中間填入甜甜的紅豆沙餡,壓成小厚餅,上鍋烙熟,出鍋後咬上一口,外皮酥脆粘牙,內餡香甜軟糯,個頭又小巧精緻,像極了中國版的銅鑼燒。
4、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5、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華北一帶的習俗,從臘八前後開始泡製,7到10天就變成湛青翠綠的顏色了。臘八蒜的製作也挺簡單的,挑紫皮的最好,蒜瓣小泡得透,泡出的蒜脆香;普通蒜頭雖說個頭大,但泡出來發紫口感不脆。紫皮蒜去皮後浸入米醋,裝入小壇子封嚴。
米醋色淡,泡過的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蒜辣和醋酸的香味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臘八蒜是過年家常菜的健康作料,不論是炒雜菌、炒藕,還是炒肥腸、炒牛肉,都為菜色增添了一抹碧綠。

❻ 徽州到底有多少種小吃,那種小小的燒餅金黃色的叫什麼名字,想買點帶回去~

你說那種小餅兒叫蟹殼黃燒餅,確實很好吃也很有代表性。我覺得屯溪醉蟹和五城茶干也很不錯。
下面是一些徽州小吃,供你參考。

「蟹殼黃燒餅」徽州風味小吃名品。「蟹殼黃」又稱火爐餅,是一種用乾菜和豬肉丁作餡的小燒餅,經火爐烤熟後,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剛出爐的「蟹殼黃」,不待入口,便覺奇香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其味雋永。製作「蟹殼黃」,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籽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層次的面卷,再包上餡,置烤爐烤熟即可。「蟹殼黃」存放一周不壞,適合旅途食用。

「蝴蝶面」徽州風味小吃。「蝴蝶面」在上海、江蘇及沿江一帶享有較高聲譽。具體製法:將麵皮切成菱形片,入油鍋炸發撈起轉放入炒鍋中,加肉片、冬筍、蝦米、火腿、香菇、青菜和肉湯炒燜入味後即成。麵皮炸發燜軟,爽口不膩。因菱形麵皮形似蝴蝶,故名。

「宏譚豆腐乳」黔縣特產副食品。「宏潭豆腐乳」產於黔縣宏潭鄉。腐乳白里透紅,鮮艷明透,入口酥而不臭,細品香、甜、酸、辣、咸五味俱全。「宏潭豆腐乳」的製作方法與一般腐乳不同。腌制時,要加入精鹽、辣椒粉、五香粉、甜酒、芝麻油等佐料,講究的還加蝦米、火腿末等物。這種豆腐乳另有一個特點,就是貯存時間長,可以今年製作明年吃,也有 存放幾年再吃的,如同陳年老酒一樣越陳越香。

「黃山河螺」黃山風味小吃。黃山市境內溪水清澈,淺底盡沙,沒有污染,所產之螺螄,質地高出田螺一籌。肉青白細嫩,且無泥腥氣。黃山河螺略小於田螺,加工時,先剪去其尾端,配上油、鹽、蔥、姜、醋,入鍋燒炒,滋味特別鮮美,深受食客喜愛。

「徽式炒麵」徽州風味小吃。炒麵採用徽式傳統的座杠刀切面,比機器壓面味道好,皮質柔潤、爽滑、韌性大。配以半瘦肉、熟冬筍、開洋、水發香菇、精鹽、味精、醬油、豬油、黃酒、蒜葉等佐料,炒成後,色澤翠黃,金絲縷縷,鮮香撲鼻,柔軟潤滑,吃而不膩。既是宴席上的點心,又能隨菜上桌。

「徽州裹粽」黃山民間小吃。米粽全國各地都有,但黃山地區的粽子卻獨具風味,在包法、形狀、內容上都與眾不同。「徽州裹粽」大多是「枕頭粽」。長大肥碩,兩道捆索,四隻角,形如枕頭。其品種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棗栗粽、豆沙粽、紅豆粽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灰汁粽,灰汁粽先用草木灰濾水拌糯米裹制而成,因鹼性重,粘性強,吃起來特別可口綿軟,又便於短期存放,所以深受食客青睞。「徽州裹粽」是一種營養豐富、衛生方便、風味可口的旅遊食品。

「火焙豆腐」徽州風味小吃。「火焙豆腐」是黃山市屯溪區和休寧縣一帶的特產。具體製作方法:將老豆腐切成方塊,放在架上發酵,然後在木炭火上烘焙,兩邊烤成蠟黃,隨烤隨吃,吃時在豆腐上抹上辣醬、麻油等佐料,入口更為鮮美。

「火燒冬筍」徽州風味小吃。「火燒冬筍」系山區傳統風味。將冬筍連殼埋入木柴火灰中,燒燜至手按覺微軟時,撥灰取出,去殼、根,用菜刀的後部插入筍肉中向外撬成一塊塊的如劈柴狀的條塊。另用蕃茄醬、甜面醬、辣醬、芝麻油、醬油、蔥薑汁等作調味品,食者擇佐料拌食。冬筍脆嫩,入火灰中焐燜,筍內水分損失少,又不少原味,用刀將筍肉撬下,筍肉表面毛糙,極易吸收鹵汁,故味濃,質清脆鮮嫩。

「績溪菜糕」績溪風味小吃。先將糯米放在水中浸透,然後在鄉間的水碓或石臼上搗碎,再用細細的銅細篩篩出,加工成米粉,曬干貯藏起來。食時將糯米粉盛放在木盆內,加入適量水和微量酒釀,然後攪拌成漿糊狀,讓其發酵,並保持一定的溫度。當糯米粉糊發酵成蜂窩狀時,遂按甜、咸兩種蒸糕味道配料。甜蒸糕在糯米粉糊內拌入若干白糖、小紅棗及紅綠絲即可;咸蒸糕則將事先炒熟的豇豆乾丁、豆腐乾丁和瘦豬肉丁拌入糯米糊中。配好料倒入蒸籠內,厚度均約一公分。蒸糕時,將蒸籠一屜一屜地疊放在鍋內,蓋好鍋蓋後,溫火先燒四五分鍾,旋即轉旺火燒10來分鍾,等鍋內蒸氣上頂數分鍾後,再用溫火燒若干分鍾,鍋內散發出特有的香味,蒸糕便成了。

「綠豆兜」徽州風味小吃。事先將綠豆催芽,待皮破芽露時,拌小麥粉,加鹽、水調和如糊,舀進鍋鏟上的篾箍內,徐徐潛入沸油鍋中,粘結成塊後,撈起篾箍,抽去鍋鏟,炸至暗黃帶綠即可。綠豆兜酥鬆香脆,風味獨特。

「麻酥糖」徽州特色名細糕點。「麻酥糖」為傳統名品,從南宋流傳至今。它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製成,用一張小紅紙包成長方形,小紅紙上印有店家的招牌,其味香甜、質感松軟。麻酥糖中的精品稱為「頂市酥」。頂市酥採用脫殼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麵粉或米粉,拌以飴糖精製而成。成品白中顯黃,抓起成塊,提起成帶,進嘴甜酥,滿口噴香,不粘牙,不粘紙,老幼皆宜。徽州習俗,過年時家家都把小紅紙包糖裝在果子盒裡招待客人,到親戚家去拜年,一定要送上麻酥糖。徽州民諺曰:「拜年不帶麻酥糖,請君不要進廳堂」。

「梅干月餅」徽州風味小吃。「梅干月餅」為休寧縣特產。其表皮是油酥皮,用上等麵粉與素油攪拌加工製成,餅焰採用野菜(苦板菜),經過腌制加工,拌以新鮮豬板油和白糖而成。製成的月餅與廣式和蘇式月餅不同,其味清香,酥軟可口,甜而不膩,營養豐富,素有盛名。

「魔芋豆腐」徽州特產副食品。以魔芋為原料製成。魔芋又名鬼芋、鬼頭、花連桿、蛇子頭、天南星、蛇六穀,徽州各縣山區均有出產。魔芋具有醫治瘧疾、閉經、疔瘡丹毒、燙傷和降血壓、降脂、開胃、防癌等功效。具體製法:魔芋磨成漿,煮成糊狀,置於盆內,冷卻後即成豆腐。

「魔芋豆腐」為新型保健食品,既可單獨烹食,亦可佐其它菜餚共食,其味清爽。

「臘八豆腐」黟縣特產副食品。「臘八豆腐」是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具體製作: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餚。

「臘八粥」徽州時令小吃名。績溪縣風俗,農歷臘八前將「臘八粥」的佐料准備好,一般以精白大米為主,另摻以玉米、豆子、山芋、芋艿、瓜干、菜乾、干角豆等數十種干鮮蔬果同煮而成,有的雅稱「百菜粥」、「百味粥」或「百寶粥」。按舊俗,「臘八粥」煮成後,先作為供品祭祖先,然後才合家食用。

「青精飯」風味小吃名。又稱烏飯。《新安志》「南燭」條載:「叢生春晚,苗葉紅赤,照耀山谷。道家用以餾飯,故又謂之青精飯。」南燭即烏飯樹,屬杜鵑科常綠灌木,葉草質,橢圓狀卵形,新葉鮮紅,老葉深綠;總狀花序腋生,花冠白色;漿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初夏徽州人採摘烏飯樹嫩葉(也可用莖、果), 洗凈後搗爛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和少量的明礬,稍加熱,濾出汁液。將糯米洗凈浸泡於該汁液中著色,約經半天取出,煮成熟飯,烏亮噴香。有的在飯內添加少許火腿片,其味更佳。吃烏飯一般在農歷四月初八日,有「四月八,吃烏飯」之俗。相傳古時江南有一名叫傅相的員外,夫人劉氏中年生一子,取名蘿卜。後來父子雙雙出家,劉氏因思夫念子染成重病,一日在妻弟劉五的勸說下,破戒開葷,觸怒閻羅天子,遂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淪入餓鬼道。其子生性至孝,在地藏菩薩的相助下,常去為母送飯。兒子每次送飯都被餓死鬼搶走,母親仍挨餓。後來兒子發現山上有一種樹葉能將白米染成黑飯,且味道更好,就試煮了一次送到地獄,餓鬼發現飯是黑色的,均不敢吃,此後劉氏就再沒有餓過肚子,這天恰好為四月初八日。後來人們為防自己死後飯被餓鬼搶食,就在四月初八這天吃起了烏飯。

「紗面」歙縣風味小吃。產於歙縣南鄉。紗面製作先用鹽水和面,揉透揉勻,搓成條狀,塗上菜油盤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細條,均勻交叉繞在兩根長約尺余的芭茅桿上,一掛為一款,在保溫的稻桶中靜置半小時後移至戶外的面掛上,下架後盤成餅狀,曬干即成。紗面韌性足,鹹淡適宜,口味純正,宜於久貯。倘若來年開春天暖多雨,紗面返潮,只須包塊生石灰擱入壇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深渡包袱」徽州風味小吃。深渡是舊徽州歙縣一個古渡口,由浙江方向出入徽州的客商大多經此渡口。明清時行商多背包袱旅行,深渡的飲食攤主遂仿其形,創制出一種在餛飩皮上放上餡,卷包成如商人背負的包袱形狀的小吃。這種小吃因為保持了徽菜原汁原湯的烹任技術,吃起來特別鮮嫩、香美,深受客商的青睞,很快便流傳開來。「深渡包袱」配湯食用,入水鍋煮熟撈出,餡中有火腿、香菇末,湯中除放熟豬油、醬油外,還有豬油渣末、蔥、蒜、薑末,是一種方便的美味小吃。

「雙冬肉包」徽州風味小吃。因餡心中配有冬菇、冬筍,故名「雙冬」。相傳300年前,黎陽一家夫妻小店開始經營這種小吃,取名「冬菇冬筍肉包」。1840年以後,城內一家最有名氣的紫雲樓餐館,也製作這種包子,但改進了方法,餡心原料除了鮮豬肉、冬菇、冬筍外,又添進了蝦米,不放味精,保持了原汁原味,並更名為「雙冬肉包」,「雙冬肉包」不僅餡心講究,做工也精細,利用馬尾松毛墊籠蒸制。食之鮮潤爽口,風味獨特。

「甜酒釀」徽州風味小吃名。「甜酒釀」系用上等糯米釀制而成,在黃山市城區或集鎮的街頭巷尾,常可以看見有人挑擔子叫賣「甜酒釀」。擔子兩頭是兩只石鼓形的竹籃,竹籃上的蓋子中間鑲著玻璃,玻璃下面放著一碗碗米酒釀;那米酒釀中間還有一個凹坑,裡面溢滿了甜酒汁。「甜酒釀」的做法很講究,吃法也分為兩種。涼吃,若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自是五腑透涼;熱吃則在冬天,將酒釀與金絲琥珀蜜棗或雞蛋一起煮沸,吃起來又香又甜,令人寒意頓消。

「屯溪醉蟹」屯溪風味小吃名品。用活蟹四隻,每隻重三兩,醬油、徽州風光酒、蒜瓣、姜、冰糖、花椒、鹽、高粱酒若干,將蟹洗刷干凈,瀝盡水。取花椒一兩,精鹽一斤,下鍋炒至出香,盛出涼透,稱取四錢使用。姜拍松。取蟹撇開臍蓋,用手擠出臍底污物,放一小撮鹽,花椒一粒,合上。然後掰下蟹爪尖一個,從臍蓋上部扎進,以釘牢臍蓋,放入小壇內。取醬油倒入壇內,再加徽州風光酒(或黃山蜜酒)、姜塊、蒜瓣、冰糖,最後倒入高粱酒,用油紙蓋壇口密封。一個星期後即可開壇食用,蟹色青微泛黃,味甜,有濃郁酒香。民國以前,浙滬客商多原壇購買,作為禮品,債贈親友。

「五城茶干」徽州風味小吃。「五城茶干」是黃山傳統特產,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偶爾得嘗,曾贊不絕口。該茶干以配料講究、製作精細、色香味美而著稱。它是黃豆漿液過濾後,用傳統方法緊壓,加配料熬煮而成的。主要原配料有優質大豆、原醬、冰糖、香油、丁香、桂皮、大香等,含有植物蛋白質、還原糖等多種營養成分。「五城茶干」是品茗之佐餐,下酒之佳餚,其味美適口,老幼皆宜。過去因手工製作,市面上出售不多,現在休寧縣糧油食品總公司下屬廠採用先進技術,成批生產「龍灣」牌「五城茶干」。

❼ 臘八豆腐怎麼切

臘八豆腐怎麼做好吃

1、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

2、然後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即成臘八豆腐。

3、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

如今當地人為了一年四季都吃上臘八豆腐,製作的店家改用柴火烘乾,白天做好的豆腐,晚上拿來烘。外面燒柴,鼓吹的熱風在一層層的臘八豆腐間循環。每天烘三四個小時,5天才能將豆腐烘得嚼勁十足,一個重約半斤左右(約合七八兩豆子做成)。

臘八豆腐的吃法介紹

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餚。

臘八豆腐雖美味卻不宜過量食用

臘八豆腐風味獨特,不過,無論是臘八豆腐的哪一種做法,都會加入大量食鹽以保證豆腐不變質,而冬季正好因為氣溫關系是血壓最難控制、高血壓最易發的季節,因此臘八豆腐不能多吃,否則容易導致食鹽攝入過量,不易控制血壓。

臘八豆腐是哪裡的小吃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特色民間傳統小吃之一,是當地在臘八節時的應景食品。在農歷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其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咸中帶甜,又香又鮮,若是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❽ 臘八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臘八節吃什麼傳統食物1

臘八節介紹

臘八節的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避邪和逐疫。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漢地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也稱「法寶節」,為佛教徒盛大節日之一。道教《八道秘言》亦提及這天為五臘日中的「王侯臘」,需修齋並祭祀先祖。

在古代中國,「臘」是重要的祭祀活動。《禮記》中有「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意思就是:臘月是辭舊迎新的日子,舉行盛大的慶典是為了向祖先回報一年的收獲;因為臘祭在十二月(丑月)舉行,這樣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之際的農歷十二月稱「臘月」。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佛教將此定位紀念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

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各種乾果等,到初五晚准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里監督稱糧、運柴。

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鼓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念經,隨後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後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

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皇宮,第三鍋給王公貴族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大臣和封在各省大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捨。

臘八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1、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

2、臘八蒜

中國北方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3、臘八面

臘八面,即臘八節的節令食品。傳統麵食,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在陝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4、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

5、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在春節前夕的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6、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

7、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臘八節的故事

傳說一: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臘八節吃什麼傳統食物2

冬天喝粥有什麼好處?中醫認為,粥有和胃、補脾、養心、益腎、清肺、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和安神等多種功效,幾乎把人體的五臟六腑都兼顧到了。而從營養學的角度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第一條就是「谷類為主,食物多樣,粗細搭配」,而粥在這三個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首先是谷類為主,絕大多數粥都是以米、面、雜糧為主,體現了「谷類為主」的基本原則。其次,食物多樣,粥的包容性強,想吃葷的,雞鴨魚肉都可以加到粥里;想吃清淡的,蔬菜、水果、花卉等都能煲粥;想吃得「金貴」,加點鮑魚、海參、燕窩;想吃得「低調」,地瓜小米也可組搭配合。

至於粗細搭配,粥的最主要原料是穀物,其中粗糧、雜糧和全谷類食物,如小米、高粱、玉米、蕎麥、燕麥、薏米、紅小豆、綠豆、芸豆等,都可以放在一起煮成「一鍋粥」。

在傳統的臘八粥里,都少不了糯米和紅棗這兩樣食材。糯米和紅棗有著同樣的功效,兩者都屬於性溫食品,能夠補養人體正氣,特別是糯米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

糯米的主要功能是溫補脾胃,紅棗的主要功能為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兩者非常適合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如在冬季有脾胃虛弱、腹脹、倦怠、乏力感覺的人,可用糯米配紅棗、蓮子、淮山和其它豆類一起煮成粥食用,以緩解身體的不適。

臘八節吃什麼傳統食物3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歷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歷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

記憶中的舊京,進了臘月已有了年的氣息。到了「臘八節」,街市店鋪開始籌集玩具、小吃等年貨,商品漸增。許多家婦女提前動手製作小磨豆腐、餷之類吃食,還要抽空碾些豆面、黃面等以備春節前炸丸子、蒸糕之用。記得以前從臘月初六晚飯後,母親總會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紅小豆、芸豆篩選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紅棗洗凈待用,到臘七晚間便開始熬粥。

母親做吃食很有經驗,先把不易煮爛的豆類下鍋。待豆軟湯紅時,再把棒糝、米類、果仁下鍋,並不斷攪動。約一個多小時後,濃濃的香氣從蓋沿四溢,讓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時,就可以出鍋盛入瓦盆內待用了。除此之外,母親還要蒸兩屜白面加棗兒、金糕條的大發糕。上面放上青紅絲、瓜仁,用大料瓣點上蓮花形紅點,象徵吉利滿門。到晚上,奶奶、姐姐要剝蒜皮,然後浸入盛滿醋的壇內泡成臘八蒜。

初八晌午,母親把「臘八粥」、「吉祥餅」加上紅糖、白糖溫熱,端上炕桌,全家人在溫暖如春的房間里,歡歡樂樂共度「臘八」,共同品味傳統節日的溫馨與祥和。喝完粥,提罐出門,把特意准備好的「臘八粥」和發糕,送到親友家,大人們也備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門的親友。那種和諧的氛圍充滿了深情厚誼,至今想起來仍感到溫馨。

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近年來市場上紫皮蒜不多見。用一般的蒜,泡出來,別看瓣大但口感不脆,發紫。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過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口感較差,尤其是熏醋,略帶糊味,也許這正是它的特色,其實這只是習慣罷了,好吃不如愛吃嘛!

過去人們都說不是臘八這天泡的蒜顏色不綠。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醋泡蒜的反應就是綠蒜瓣辣酸;醋酸香而辣。如今您要是到老北京風味的餐館用飯,吃炸醬面,一年四季都給您上一小盤翠綠的臘八蒜。

臘八節吃什麼傳統食物4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北方地區忙著剝蒜制醋,吃臘八面臘八粥,南方卻顯得靜悄悄。廣州人年前過的節日也不少,比如冬至、年二十八...但臘八確實很少提,沒有過這個節的習慣,臘八似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北方有「過了臘八便是年」之說,正如南方的「臘月二十三——祭灶入年關」。北方進入臘月後,天氣開始發生明顯變化,過臘八意味著進入年關。古時「臘」同「獵」,代表一年到頭有收獲,進入年關就要祭拜天地,祈求來年也有收獲。而廣東人過的「臘月二十三」,廣州人稱之為「小年」,要舉行「祭灶」的儀式,其實與北方的「臘八」意義一樣,只是日子不同。

廣東也有人過臘八,不過主要在珠三角一帶,是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習俗,但用來做臘八粥的材料已經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紅棗,而南方則多用糯米、百合、蓮子等等。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雖然廣東很少人過臘八節,但在臘八節不妨煮碗臘八粥,對養生保健有作用哦!

臘八節吃什麼傳統食物5

臘八節傳統食物

臘八粥

臘八節的時候最著名的食物就是臘八粥了,因為味道可口,在冬日的寒冷季節裡面就變的很特殊了,臘八粥幫助身體補充營養,帶來暖氣。八寶粥的原料也是用大米或糯米(主料),添加小米、綠豆、紅小豆、核桃仁、花生、小棗、山葯、蓮子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賴氨酸、脂肪酸以及各種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

臘八蒜

臘八蒜不用多說就是很常見的食物,北方吃的比較的多,不過有的時候在春秋夏季也是可以自己製作吃的,看得出是非常受歡迎的食物。冬天經常吃些臘八蒜,對人的身體是有好處的,既殺菌,還解毒。成品蒜呈淡綠色,味道酸甜辣俱全,十分可口。就餃子吃更是美不勝收。

臘八豆

臘八豆就是一種豆製品,在湖南本地好時候很有名的,而且是作為一種腌製品來進行吃的。其成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

臘八節吃什麼好

吃冰

臘八節的時候也是很多地方開始下雪的時候,為了來年過得更好,很多人會選擇吃一點冰,也是代表清除一年的霉運。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的一年裡都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和臘八豆是一樣的,也是很不錯的腌製品,很多人會選擇在臘八節去吃一點豆腐,豆腐含有很多的蛋白質,冬季吃還是很有好處的。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主食是不會少的,和上海的辣肉面是差不多的做法,臘八面也是選用肉糜和其他的蔬菜作為面條上面的澆頭,也是很美味的。人們將豆類與菜系相結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蓮子、青菜、菠菜、黃花、木耳等同面條同煮,調成湯面,營養豐富,十分好吃。

臘八飯

臘八飯也是很常見的食物,一般是糯米飯製成的,而且裡面含有很多的營養元素,豐富多樣。煮飯時,先煮臘肉,再放入海帶、花生米,略煮後再放入米、豆腐乾、白蘿卜、白菜梗及調料,使其成熟一致。此飯配料豐富,味道鮮香,富有營養。

各地臘八節習俗介紹

1、北京臘八舊俗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2、天津人的食療臘八粥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3、山西的八寶粥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4、陝北臘八用粥供奉祖先

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5、甘肅的臘八粥要敬神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6、寧夏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7、西寧人臘八不吃粥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8、山東「孔府食制」臘八講究多

在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9、河南的五穀豐登臘八飯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10、江蘇地區的特色臘八粥

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11、有故事的浙江臘八粥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12、四川五花八門的臘八粥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13、河北人

河北臘八粥製作方法:將大白雲豆提前(頭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去綠色芯,同白雲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鍾,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鍾,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粥熟後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

14、煮「五豆」

另外,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國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

❾ 臘八豆的製作方法

所說的臘八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是哪天了,只有一些比較有年紀的人還對臘八這天有著一定的情節,按照傳統在臘八這天要做臘八豆和臘八蒜。這個習俗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了,在臘八這天製作出來的臘八豆和臘八蒜都有著其特殊的香味,非常受人們的歡迎,並且製作方法簡單。

臘八豆的製作方法

原料:黃豆、鹽、花椒、生薑。

臘八豆
臘八豆做法:
(1)將黃豆洗凈,並撇除空皮殘粒,用涼水泡脹,撈出,加水下鍋(煮水要蓋過黃豆一寸),先用大火煮熟後,再用小火煮爛。
(2)把豆從水中撈出(煮豆水中放點鹽,保存備用),攤涼放在布袋內,
(3)把布袋放在草編袋子里或其它容器里,用稻草或棉絮圍裹保溫,放在20攝氏度左右的地方。約2-3天後,黃豆發燙,發酵長出白黴,取出晾涼;
(4)然後把豆子裝在缽子(陶盆)里,加入原來的煮豆水;再加適量配料,按每斤黃豆加食鹽50克,花椒2錢,適量加入鮮生薑碎,愛食辣者加辣椒粉5錢一起拌勻;拌時如鹹味不夠,可以添加些食鹽,最後加點白酒,拌勻。
(5)拿一個壇子,用白酒將壇內擦一下,把拌勻的豆料裝入壇內,封嚴壇口,10天後即可取食。臘八豆可配做多種菜餚,蒸、煮、炒炸均可;葷素食法都是佐餐美味。
臘八來歷
農歷十二月初八(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
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