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一句歇後語 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
好吃不過餃子的下一句原話是舒服不如倒著,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沒有戲言那麼順口,但俗語自然有它獨特的魅力,是人們用時間探索總結的經典。
倒著的意思就是躺著,在過去的農村,農民經常為了吃穿奔波,每天干農活可以說是早出晚歸,體力活的艱辛相信很多人深有體會,而在幹活的過程中如果有機會躺著,那絕對是幸福的一件事情了。
即便實在幹活結束,回到家吃完飯後,最舒服的事情也不過是躺在床上,讓自己完全放鬆下來,對於他們來說,只有在一天忙碌過後,才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
(1)好吃不過餃子原創擴展閱讀:
在過去的年代裡,農村的生活很貧窮,像餃子這種食物只有過年過節的,或者大場合才能吃上一頓,而且那時就覺得吃頓餃子就是非常奢侈的了,平時農民的生活都是土瓜玉米面餅子。
難得吃上一頓白面餃子就是人間美味了,哪像現在天天大米白面的人們都吃膩了,玉米粗糧都成了好東西了。所以這句俗語也是為了表達人們對餃子這種食物的最高稱贊,就是沒有比餃子再好吃的食物了。這也就是「好吃不過餃子」的由來。
❷ 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
「好吃不過餃子」的下半句是:「好活不過躺著」。
這下句可接的真是絕妙,沒有什麼是比餃子要更好吃的,餃子餡的內容可以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喜好做出千百種花樣。
在床上躺著不知道是多少早起上班上學人的夢想,也是最舒服的生活,沒有什麼能比在被窩里躺著更舒服的了。這句俗語揭露了人們生活最愜意的形態。懂得生活的人才會把生活過得像詩一樣,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人生在世,不僅是為了賺錢,更是賺錢後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2)好吃不過餃子原創擴展閱讀
還有像是:「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下一句是:「百日夫妻似海深」。這句俗語是形容夫妻間恩愛感情的。只要兩個人結了婚成為夫婦,那麼一日成為夫婦,兩個人就要相守一生,永遠白頭偕老。當你和愛人共同走過一段時間後,你們之間的感情就會如同大海一般深厚。
「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句話,「長出角來反怕狼」。這句話很適用於剛剛參加工作的人,初生牛犢不怕虎,形容的是沒有任何經驗,但卻不畏困難,勇於挑戰極限的人就像是剛出生的牛犢。
根本不知道老虎到底有多可怕,所以看見老虎後反倒不會逃跑。而長出角來反派狼形容的是長大以後經驗豐富的人,因為見識過各種各樣的事情,在做事時反倒卻為手畏腳,小心翼翼。
❸ 散文 | 孔凡蓮:好吃不過餃子
好吃不過餃子
老許和我都愛吃水餃。蘸醋吃,蘸蒜泥吃,就著蒜瓣吃,咋吃都是口口香。每當我將要休班時,老許趁著趕集,買上一大捆韭菜,也不言語一聲,扔進冰箱里,這是告訴我想吃水餃了。雖然擇韭菜麻煩,為了解他饞蟲,也為了自己這張好水餃的嘴,不厭其煩,今兒包,明兒包,後天還包,怎麼吃也吃不夠。
前兩天,下夜班回到家。老許剝了些蒜瓣,散在桌上。腌臘八蒜不到時候呢,這是又饞水餃啦?提前拿出冰箱里的肉餡,洗好藕,睡了一覺,不覺餓,沏上茶,邊喝茶,邊剁餡。藕不用拿水,用「擦闖子」擦細了,加上蔥姜,直接和肉餡混著剁得碎碎的、粘粘的,就OK了。放入花生油,少許醬油,香油,十三香,一個方向攪拌均勻,置一邊。然後和面。和好面後,醒面的時間,擺好面板、刀、擀麵杖、一碗麵粉,以及不銹鋼托盤(灑一層薄麵粉,放水餃)。餡子里放適量鹽,再次攪拌勻了,開始包水餃。一邊包著,一邊尋思著水餃的香,加之喝著茶,頓覺餓得慌。不到四點,不晌不乏的,下了二十五個餃子。不敢下太多,看著熱乎乎的水餃總控制不住筷子,怕吃撐了。把水餃一個不落地消滅掉,然後心滿意足地繼續給老許包。想著老許下班回來,看到一托盤的水餃,洗干凈的蒜瓣,他一定又開心又激動的,念著我善解他意,「蒜計成功",笑了。
當然,老許不只會吃水餃,也會包。
記得有一天,我上白班,他休班。打電話問我想吃什麼,我故意說水餃。沒想到,下班回家,熱氣騰騰的水餃端上桌,個個肥頭大耳,小豬仔似的。我忍著笑,連連誇贊:不錯,不錯,挺厲害啊!受不住鼓勵誇獎,自此,老許學會了包水餃。我上班沒時間,他饞了,高興了,也會大顯身手。
倆孩子上大學之前,由愛吃水餃到厭吃水餃,看到包水餃就撅著嘴嘟囔,又包餃子啊,反正我不吃。我聽了,總是很生氣,餃子多好吃啊,不吃拉倒。說歸說,盛上水餃,想方設法,連哄帶騙,讓他們吃幾個。要不然,再香的水餃也不香了。他們上大學後,放假宅家,尋思人家好不容易吃家裡飯,包水餃前先徵求他倆意見:吃什麼餡的,要不要搗點花生蒜泥,醋里滴不滴香油……也許久不吃我包的水餃,也許念著媽媽的老味道,一盤水餃很快見底兒。看著他們吃得恁帶勁兒,心裡愣恣兒。
偶爾,我會恍然想起父親,他也愛吃水餃。那時,我們住在一個小區,老媽每每包水餃,我們娘仨去吃,老許在家我們四口人去吃。有時,老許會陪父親喝上兩杯。沒有備菜,父親會笑著說,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吃飽喝足回家,還打包些帶上,給孩子煎著吃。我家包水餃時,同樣,會叫上父親和老媽。再後來,老許和弟弟們去外地上班,每每包水餃,常常叫老媽、侄女、弟媳來吃。那時,大人孩子很熱鬧。真想,再為父親包水餃吃,只為他一個人包。可他老人家,再也吃不到了!
(文、圖 / 孔凡蓮)
孔凡蓮 ,喜歡讀,喜歡寫,喜歡拍照,喜歡聽歌。唯求平凡瑣碎的日子裡用文字溫暖自己,溫暖他人。
❹ 好吃不過餃子全部順口溜是什麼
好吃不過餃子全部順口溜有好受不如倒著,誰有不如自己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關於餃子的順口溜如下:
1、想吃餃子先和面,放面放水竹筷拌。
2、不想皮破放雞蛋,要想面軟放點鹽。
3、拌到適當用手和,手不粘來盆不粘。
4、醒面時候忙切餡,肉餡一個方向拌。
5、素餡最後再放油,可把菜湯包里邊。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❺ 好吃不過餃子全部語錄是什麼
好吃不過餃子全部順口溜有好受不如倒著,誰有不如自己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關於餃子的順口溜如下:
1、想吃餃子先和面,放面放水竹筷拌。
2、不想皮破放雞蛋,要想面軟放點鹽。
3、拌到適當用手和,手不粘來盆不粘。
4、醒面時候忙切餡,肉餡一個方向拌。
5、素餡最後再放油,可把菜湯包里邊。
簡介
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西安的酸湯水餃、衡水的豬肉白菜餃,上海的鍋貼煎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沈陽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鍾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栗子硬幣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幣則是財源不斷。
❻ 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
完整的說法是:「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倒著。」
解釋分析:因為農村人經常下地幹活,一天的勞作很辛苦,而且農村的條件沒有像城市那麼優越,所以農民們對生活要求也不高,能吃飽喝足就行了。
偶爾吃一頓餃子就是非常美的事情了,而且幹完活躺在炕上休息也是最舒服的時候了,所以也就有了「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倒著」這句歇後語了。
(6)好吃不過餃子原創擴展閱讀:
在過去的年代裡,農村的生活很貧窮,像餃子這種食物只有過年過節的,或者大場合才能吃上一頓,而且那時就覺得吃頓餃子就是非常奢侈的了,平時農民的生活都是土瓜玉米面餅子。
難得吃上一頓白面餃子就是人間美味了,哪像現在天天大米白面的人們都吃膩了,玉米粗糧都成了好東西了。所以這句俗語也是為了表達人們對餃子這種食物的最高稱贊,就是沒有比餃子再好吃的食物了,這也就是「好吃不過餃子」的由來。
❼ 好吃不過餃子順口溜好吃不過餃子順口溜的由來
1、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倒著。
2、俗語是民間流傳下來的順口溜,大多數都是在老百姓生活中,口口相傳的生活經驗或人生哲理。俗語既顯出了一種民間傳統習俗,又有一定的生活道理。但是隨著人們生活的隨意性和玩世不恭,很多俗語都被帶偏了。其實「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應該是「舒服不如倒著」。
3、餃子是老百姓餐桌上經常出現的一種美食,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所以平時吃餃子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古代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有機會吃上一頓餃子。所以一家老小經過一整年的努力,就等著這一頓豐盛的餃子。
❽ 許多人被帶偏了,俗語「好吃不過餃子」,下半句是什麼
好吃不過餃子的下半句應該是舒服不如倒著,其實這句話也是非常好理解的,首先前半句的意思就是指餃子應該是所有食物當中最好吃的一種。而後半句的意思則是指每天勞作完成以後,躺在床上睡著則是最爽的。
而我們看一看下半句,下半句是舒服不如倒著。在古代人們都是遵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幾乎都是如此,所以對於這些辛苦勞作的人們來說,每天最舒服的就是躺在床上好好的睡上一覺了。一年當中也難得有幾個休息的日子,在可以休息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在床上好好的享受一下的。
❾ 「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嫂子」的由來是什麼
據史料記載,蘇聯紅軍在東北對兩件事情興趣,吃餃子,玩嫂子。
所以這是句蘇聯諺語: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嫂子
以前我們宿舍也有一孩子天天拿這個當順口溜,一吃完餃子就說這個,於是就上網查了這個
❿ 好吃不如餃子完整段子
這句俗語的完整版是: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是河南流傳的一句俗語。
農村俗語是農村比較常見的一種文化現象,是過去和現在的勞動人民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可以說是包含了鄉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這些俗語有適應當今的時代,也有落後於現在觀念的,但不管怎樣都是生活的一種縮影。
(10)好吃不過餃子原創擴展閱讀:
相傳,餃子最初由東漢時期的南陽人張仲景在冬至那一天發明,叫作「祛寒嬌耳湯」,並被張仲景用來舍葯救治患有傷寒及耳朵凍傷的家鄉人民。
舍葯從冬至一直持續到人們凍耳全部康復的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早上,人們為了慶祝新年和凍耳的康復,並感謝張仲景的恩情,就模仿「祛寒嬌耳湯」中嬌耳的樣子製做早上吃的食物,後來這種食物被稱為「餃餌」。
紀念張仲景施葯濟民之恩,是河南民間對於冬至和春節吃餃子習俗流傳最廣的解釋。到了宋代餃子在河南又被稱為「角兒」,元代又稱之為「扁食」,直到明清才被稱為「餃子」。就這樣,老實巴交的河南人在美食界一不小心趕了回潮流,成了第一群「下海」吃餃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