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毛驢拉磨豆腐好吃嗎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毛驢拉磨豆腐好吃嗎

發布時間: 2022-09-26 21:06:44

❶ 葫蘆島有哪些好吃的早點你喜歡吃什麼

葫蘆島有非常多好吃的早點。

葫蘆島這個愛吃早餐的城市,花樣繁多不輸湖湘,10塊錢吃得很好。一日三餐,分為早午晚餐,有句話說得好“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簡單的九個字,卻道出了養生的真諦,很多人都開始信奉這句話。而我們葫蘆島更是這句話的真誠“信徒”,所以葫蘆島的早餐店不能說多,但店鋪的數量也不少。

❷ 以前農村經常用草木灰點豆腐,為啥現在少用了呢

以前農村用草木灰點豆腐,現在很少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老工藝都失傳了。我父親就是靠磨豆腐養活我們兄妹五人,賣豆腐是我家的主要經濟來源,父親年紀大了,後由哥哥繼承磨豆腐,水豆腐,千張都做,一直到現在,這幾十年,我也見證了豆腐生產的變遷,小時候是用大石磨盤,一頭毛驢拉著轉,非常慢,泡25斤豆子,能磨1個鍾頭多,其間一個人不停加水,掃汁,再用稀布調,把豆渣過濾出來,用大鍋燒汁,再舀大缸里,就用草木灰或石膏點豆腐,過半個鍾左右成豆腐腦,再用木製模具壓成型,經過這一系列的忙活,就算成品豆腐了。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早都用機器磨了,泡30斤豆子,十多分鍾就行了,渣子很少,燒汁用的電,點豆腐用配好成品粉,非常快,省出三分之二時間,但是做出的豆腐沒有以前的好吃,以前的豆腐豆味濃,可香了,再也回不到以前草木灰,石膏點的豆腐了,剩下的只是回憶。

❸ 在農村,毛驢拉磨為什麼要把眼晴捂上有什麼講究

毛驢拉磨的時候是需要被捂上眼睛的,這樣既能減少眩暈感,也能讓毛驢更加努力的工作,不會只盯著磨盤中的實物看。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可以讓毛驢的工作效率降低,還不會讓毛驢偷吃食物。等拉完磨之後,主人也會給毛驢吃准備好的飼料。

天上龍肉地下驢肉,毛驢也是很好吃的,有一些人就會養毛驢去拉磨,還會將毛驢給賣掉。

❹ 我的家鄉池下村

我的家鄉池下村位於山西省陵川縣西北,東北連壺關,西面望高平,西北接上黨。四塞之地,各地鄉風民俗傳說故事在這里醞釀。

  村莊坐北朝南,大體呈長方形,座落在一個小小的盆地中,背依小朵山,南對社嶺山,東為東坡,西為小溝山。村莊與四山間,四條河流繞村而過,北為小界河,西為西河,西河轉折向南,是為南河,東面一條,叫東大河,四條河流,皆匯於東河,一路向南,直下中原。

一條長街,自西向東從村中穿過,止於村東老槐樹下。以立於街面的「供銷社」(現在叫超市)為中心,西邊兩側,臨街一色青磚瓦房,面牆上一溜鐵環,老輩人講,那是拴牲口用的,這些房屋,統屬於一個李姓的財主,村民都尊稱為「東家院」,我沒有見過姓李的東家,據說,土改時,遭村民批鬥,受不過,跳於柴火堆自焚而亡,房屋分於村民。我進過東家院,高大門樓,院套院,房挨房,氣派之外,有點陰森氣象。

村中廟宇眾多,正立於小朵山巔的為祖師廟,我不知道廟里供奉的是誰,但我知道,村中老人去世,子孫們是一定要上廟的,謂之「告廟」。村東為小四廟,村南為南廟上,村中為玉皇廟,村西無廟,立一烈士亭,每至清明,學校組織紀念活動,都在烈士亭前,所以,亭雖小,但份量很重。

我在這樣的村中出生、長大,15歲離開,至今40年,然鄉音未改,鄉情未變,土地物產、鄉風民俗,很多東西不能忘懷。

                    一

家鄉位於太行腹地,土地不算肥沃,但也並不貧瘠,屬於典型的黃土地吧。大陸性氣候,加上黃色的土地,似乎註定了家鄉的物產只能是五穀雜糧,種得最多的,當然是玉米,家鄉缺水,而玉米是雜糧中最耐旱的植物。春種、夏耘、秋收、冬藏,村民們一年四季幾乎都在玉米上作文章。

玉米對土地的要求不高,平地、坡地、濕地、旱地,好像都不影響它的生長,從春天下種到秋天收割,玉米寄託了農人們一年的希望。我喜歡盛夏時節長在田野中的玉米,高高大大的,綠油油的莖,綠油油的葉,頭頂像報話機天線一樣的花,懷抱紅纓綠皮的「孩兒」,精神抖擻地站在田野里,一排排,一列列,形成綠色的海,將村莊圍在其間,如海中的島。這時,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歌「青紗帳里  游擊健兒呈英豪」!

除了玉米,村人也種穀子,黑豆、小麻。在玉米、黑豆、小麻等農作物中,穀子是屬於比較嬌貴的一種作物,玉米、黑豆、小麻種下基本上不要管了,隨它自然生長,穀子不行,播種要用耬,前面人拉著,後面人搖著,再後面人踩著,出苗了,多餘的苗,要撥了。撥苗,看著輕松,其實是最累人的一種活,手撥著,腿脆著,腰挺著,一天下來,人像機器散了架。我發誓要好好讀書,就源於我的拔苗經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孩們吃飯不愛惜糧食,你在飯桌上給他講千萬遍這樣的詩,不如讓他就撥一次谷,一次,足矣!

我們老家也種麻,麻分雌雄。雌的,叫小麻,雄的,叫花麻,基本不佔地,主要種在田間地頭,大片種的,是花麻。一塊地,種了玉米或者穀子了,地岸邊就種小麻。圓圓的種子,一溜撒進地岸邊,長大了,像一棵棵小樹,殺倒,曬干,找一塊場地,摔出果實一一小麻。上鍋,炒,用碾,磨,加入鋼圈,上機,壓!黃澄澄的液體流出來了,那是家鄉的特產一一小麻油。十里八鄉,我們村的小麻油是最有名的。花麻也有用,殺倒,水漚,剝皮,上機,一條條麻繩就這樣製造出來,如果納鞋底,那要用細一點的麻繩,用自製的手搖麻繩機,慢慢搖就可以了,秋冬時節,農婦們沒什麼事,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說著別人的閑話,銜著自家的麻皮,搖著自製的搖機,一條條麻線就搖出來了。

家鄉也種土豆,春天切片下種,秋天收獲。土豆其貌不揚,但好吃,耐飢,煎,炒,烹、炸、煮,皆宜,土豆塊,可以當煮圪瘩、土豆絲,可以炒菜,土豆泥,可攤烙餅,6、70年代,糧食缺乏,糠菜半年糧,土豆可救命!

土豆之外,村人也種豆角、南瓜,紅白蘿卜,紅薯油菜都種過。豆角種在玉茭地,不用插桿,玉米桿是天然的桿,秧子順玉茭桿而上,既不誤長玉茭,也不誤產豆角,一舉兩得。

我的家鄉,豆角基本喝稀飯時煮著吃,或用來吃悶面,拿豆角炒著當菜吃,是我到礦山後才知道的。我知道阿Q為啥笑話城裡人把「長凳」叫「條凳」了,哈哈。

    吃豆角和南瓜,不像現在,蔬菜大棚,四季皆有,想吃就吃。兒時,靠天吃飯,非到夏季,是吃不到新鮮的豆角和南瓜的。所以,吃這樣的菜蔬,是有一定儀式的。那年,我13歲,第一次隨同學們出外村植樹,中途遇雨,回家後,母親做好一大鍋湯面,裡面就有新摘的豆角南瓜,我以為母親因我植樹累而特意「慰勞」我,飯中,母親說,好好吃,今天是菜蔬節,喝湯面,裡面一定要放豆角南瓜的。原來如此,那一天是農歷六月初六,初臨改革開放的農村,喝頓湯面不易,所以至今記得!

家鄉有一菜園,因園里新打了一口井的緣故吧,所以這園子就叫新井上。說是菜園,其實是果園,蘋果梨桃,都種,只是在新打的一眼井跟前,種了一片蔬菜,小蔥、韭菜,菠菜、小瓜、園白菜、水蘿卜,只是沒有西紅柿,我第一次見到西紅柿,還是在一個叫晉普山煤礦的地方。

    新井上的井之所以叫新井,還因為我們村村北小朵山上有三口老井,村民用水,從老井用管路把井水引下來到井口砌的一口小井裡,人們從井裡打著吃。兒時井水豐沛,從山上接下來的井水用不完,外溢流入村中,沿街西流,形成小溪。秋日,村民做酸菜,洗菜,切萊,都圍在井邊完成。稍長,井水枯乾,我上小學的時候,和同學上山擔水,常常將繩拴在腰上下井去舀,不像現在孩子,高中了,還需父母「陪讀」。

新井上的水倒是沒斷過,但離村有二、三里之遙,擔水很辛苦,加上畢竟是果園,閑人免進,出入很不方便,所以,不是迫不得已,人們還是願意到老井上去挑。

我兒時到常常跟大人到新井的菜園去玩,最吸引我的是新井的取水,不用扁擔打,不用轆轆搖,用水車推。拉上一個小毛驢,備在水車上,轉著,走著,井水就從井下汲上來了,順著渠道,清凌凌地流著,流到一畦一畦的菜地里。青枝綠葉的菜蔬,水一澆,搖著頭,顯得格外精神。以後我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頭「我家的後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就叫百草園」,就會想到家鄉的新井上,感到格外親切!

家鄉的油菜,我不想多說了,前幾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叫《春來還看村花俏》,記得結尾是這樣的:

油菜花是人為種植的油菜所開的一種花,它當然也是屬於鄉村的,我們那裡是有名的油菜之鄉,等到金燦燦的油菜花鋪滿整個鄉村田野的時候,我知道,一個名叫夏天的季節就要到來了,那時候,我們的整個鄉村,就會被一片濃綠所淹沒……

可惜,現在不種好多年了。

陵川雄居太行,號為「行山之巔」。現在各地積極發展旅遊業,發布了很多很多的旅遊口號,比如我戶口所在的澤州縣,旅遊口號為「古韻澤州  全域旅遊」,老家陵川的旅遊口號結合陵川實際,是為「清涼世界  領秀陵川」。既突出了陵川的風景,又凸顯了陵川氣候,說是清涼,實際是高寒,晉城所轄大多區縣,主要作物是小麥,唯陵川例外,除靠近澤州的西河底外,其它鄉鎮難覓小麥的蹤影,原因就在於「高寒」。

我們村位於陵川西北,從陵川回村,一路西下,地勢低平,氣候相對和暖。大集體時,村莊名稱為山西省陵川縣楊村公社池下大隊,下轄七個小隊,一個專業隊,我家隸屬第六生產隊。那時候,村裡還有油房、磨房,油房所產小麻、菜籽兩種油,銷路很好,也賣給村民,磨房,村人叫加工廠,主要加工麵粉和小米,現在這些都不知魂歸何去了,連加工廠也只剩了遺址,磚瓦都不知去向。但那時候,卻是村裡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兩件與麥子有關的事情,一是拾麥,由學校組織統一到收割後的麥田裡去,叫「顆粒歸倉」,「我是公社小社員,手拿小鐮刀喲,身背小竹籃,放學以後去勞動,搳草積肥拾麥穗,越來越喜歡」,兒時,我和我的同學們就是唱著這樣的歌,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麥田的。

還有一件是打麥,大集體時的農村是三級核算,隊為基礎,一個生產小隊就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我家居村南屬村裡第六生產隊,西北一片為第三生產小隊,那年夏天,麥收到三隊小朵山場地,就在祖師廟前,社員用手扶拖拉機碾場,煙筒噴出火星,引燃垛著的麥垛,大火熊熊,將場地小麥燒得一干二凈,以後我讀食指的《相信未來》,讀至「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場大火,悲哉!但我「相信未來」,我們今天也意氣風發地走進了未來。

如果要說第三件事,那就是分小麥了,有一年全村分小麥,我隊社員每人分6斤,為全村之魁,引來一村艷羨,那是六隊人最驕傲的一年,所以至今忘記不得!

現在,村莊早已不種小麥了,因為有足夠的玉茭去換,大米白面「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早已成了村人的家常便飯,感謝鄧小平,感謝改革開放!

農民是最懂得感恩的!

          二

除去種地外,村人也織布和打鐵!

織布主要是女人們的事情,我的母親在村裡是比較手笨的人了,我們那地方叫拙,手拙,但她會織布!

木頭做成的織布機,仿半個的「凸」字,母親坐在鄰家的機子上,穿梭織布,滋啪,滋啪,一根跟棉線就在這滋啪聲中,一點一點織成老粗布,然後,上色,如果女孩穿,那就再印花。有一年走親戚,我沒有新褲子,借穿的就是鄰家姑娘的小花布褲,如果放在現在,擱我兒子身子,「打死」也不會穿的,再說,現在,需要嗎?

打鐵是男人們的事情,確切地說,是有手藝的男人們的事情。我小的時候,一開始村裡只有一家鐵匠鋪,在街面上,後來發展到二家,在自家的院子里。街面上的姓李,自家庭院里的姓和,再後來,村裡統一開了兩個打鐵的場所,一處就有十幾人,集體打,主要是打耙釘!

李姓鐵匠鋪是一家老鋪子,父子5人干,主要打一些錘鋤鐮刀鈀等農具和家庭日常用具,一台風箱一爐火,一把小錘,若干大錘,齊活。

打鐵的時候,把鐵塊放入爐火中,一人拉風箱,把鐵塊燒紅,紅彤彤的用鐵鉗夾出,放在鐵砧上,師傅用小錘指,徒弟用大錘打,叮叮當,叮叮當,有節奏,有樂感,打鐵的漢子往往赤裸上身,露出豐滿的肌肉,打鐵先得本身硬,病歪歪的,怎能拿下這活?

村裡也織過地毯,和縣地毯廠聯合,可惜時間不長,造過鋁線,曇花一現,制過缸,沒成什麼氣候。唯打耙釘幹了些年頭,究竟幾年,我卻記不清了。

關岺山地處長治與陵川之間,山北是長治(現在叫上黨區),山南就是陵川了。長治的蔭城是著名的鐵器之鄉,聽說現在建了個鐵器博物館,我一直未去觀賞過。父親活著的時候經常給我講,他年輕的時候,套上八股繩,從蔭城擔上鐵器下山進薄壁到河南,換上糧食上山西,來回百把里,從中掙個辛苦錢,我村地處四縣交界,過去是有名的商道,有鹽店、葯房、當鋪,東家院沿街牆上一溜鐵環,就是馱鹽馱貨的駱駝用的。

我的眼前院出一溜溜商駝來往的畫面,昂著頭,緩緩從街面走過,滿眼是艷羨!

受蔭城影響,我村的打鐵看來是有傳統的!現在而今打耙釘,打鐵的材料一一鐵片,來自蔭城,成品一一耙釘,銷售地一一一蔭城!

後來,村裡受鄰村影響燒耐火磚,我們那地方叫鋼磚,據說,效益不錯,可是現在突然消聲匿跡了,不知何故。

要說還有什麼產品,那就是磨豆腐和做粉條了,黑豆做成的豆腐很磁石,但口感好,粉條不用說,正終的土豆玉米粉條,好吃得很哩。我到現在愛吃粉條,就是小時候留下的口味!

我的鄰村主要做醋、做酒、做醬,不知何故,我們村一直沒有酒房、醋房,現在是連油房和粉房都沒有了。

只有做豆腐的還在!

                    三

家鄉的飲食主要以圪糝為主。

將玉米碾碎成小顆粒就是圪糝,過去以石碾為主,現在早已是機器加工,機器加工粒小省力省時,石碾也就成為歷史陳跡了。

圪糝主要是早飯,半碗圪糝半鍋水,水開下鍋慢慢熬,由稀變稠,圪糝飯做就,土豆切片,炒,配菜,又粘又香,美!

出來40年,回家屈指可數,每到家,我還是願意吃碗圪糝飯!

但我的最愛是湯餃子,羊肉餡的。過去只有過年才能吃到,所以「好受不如躺著,好吃不過餃子」,可能由此而來吧。

羊肉一斤,蘿卜若干,剁,做餡,和面,揪片,包餃子,大年三十,炸豆腐、炸丸子、炸土豆,放海帶、下粉條,和餃子一鍋煮,大蔥熗鍋,熱滕滕的餃子做好了,一人盛一大碗,我能吃二碗半,那半碗是肚飽眼睛飢!

忘了,一定要記著放香菜哦!

再就是拉麵了。豬肉臊子犁刀面,也有光用大蔥炒的,我三姑就常用大蔥炒,大蔥臊子,吃面也很壯嘴!

河洛是不用白面的,玉茭面加榆皮面,和成團壓河洛,是平常最好的飯了。13歲那年,隨表哥到晉城,夜住王台,房東壓的是白面河洛,我大吃一驚,白面也能做河洛?而且很有儀式感,做好盛碗端桌後,切蔥,上蒜,一小碗韭菜、香菜、小瓶香油,我心底直呼浪費,白面是用來做拉麵,怎麼能和玉茭面一樣做河洛呢?

小米飯當然是少不了的,有小米稠飯,還有小米悶飯,小米里放豆角、土豆、粉條,就做成小米悶飯,一般不吃,只有改善生活了,母親才做一頓!

村人吃得最多的是菜飯,下一些圪糝,再加一點米,夏季,瓜果豆角下來,那就土豆切塊,下南瓜,下豆角,加一團自製的酸菜,如果再趕點白面、小粉、豆面三和面下鍋,那就是晉城地區著名的和子飯,我們那裡叫調和飯,我能連喝三大碗,不撐!這飯,現在,也愛喝,要的就是這個和!

老玉茭應該是陵川的特色,玉茭去皮即老玉茭,這是改革開放後的新吃法。改革開放前,一年飯半年慌,還有心思吃花樣?糧多了,花樣也就有了,老玉茭就是。

脫了皮的老玉茭提前用涼水泡好,小火煮,我們村的百姓們,往往下地前坐在火上,放足夠的水去小火慢慢熬,下地歸來,玉茭煮好,舀一大碗,連湯帶玉茭下肚,既頂飽又解渴,很實惠。這幾年我回家,總跟他們要一點,回來,換換口味,也算是改善吧!

相比於高平的十大碗,陽城的八八六六,陵川的美食似乎單調了些,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玉茭土豆將我養活大,我到現在也很難改掉這口味!

                四

相較家鄉的飲食物產,我更沉迷家鄉的文化!

地處四塞之地的老家,長治高平陵川壺關,四地風俗民情在這里碰撞交叉融合,高平的上黨梆,長治的上黨落子,壺關秧歌、長子說書,陵川當地的干板秧歌武故事,像一鍋薈菜,在這里煮、煮、煮,味道杠杠的!

陵川的主流文化當然是上黨文化,大戲,當然還是一一上黨梆子,主流劇團,陵川縣上黨梆子劇團。

一句話腦的我火燃雙鬢,

且慎言莫亂測我忠良之心。

自楊家火塘寨把大宋歸順,

為江山稱得起忠烈一門。

……

這是《楊門女將》

擂罷了三通鼓山搖地動,

威威坐下我金刀令公。

眾兒子披了甲威風齊整,

賽過天將與天兵。

這是《闖幽州》

    這些都是上黨梆子的拿手戲。上黨梆子唱腔高亢嘹亮,慷慨悲壯,把人物不屈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曲唱罷,渾身通泰,即使刀山在前,慷慨赴死,又有何妨!

    朝霞    映在 噯噯噯噯噯  陽澄湖上 昂昂昂昂昂

    這是現代戲《沙家濱》,用上黨梆子唱來,開闊,豪壯,雄渾,兩個字「大氣」!

    當然也有委婉的,比如《皮秀英打虎》

    老爹爹且息怒暫把氣消

    父恩情女兒我終身記牢

    娘死後孤苦女把父依靠

    父為兒在深山日夜操勞

    ……

    我很喜歡上黨梆子的垛板,一字字,一句句,從演唱者心中流出,融進聽眾的心裡。

    大集體時,村裡有高音喇叭,晨起喚人出工,即發上黨梆,一開唱,父親就能說出,哪曲是郝同生、哪曲是郝聘芝,哪是郭金順、哪是吳婉芝,一人不差。不管潞城人,還是高平人,都離我們不遠,上黨挷子浸透了腳下的土地,抓一把都能擠出蘊含的音符和樂曲。

    梆子之外是落子,我們村就有落子劇團

    後崖溝離咱村五十餘里

    過河灘走峭壁山路崎嶇

    ……

這是我們村自編自演的現代戲《後崖溝》

清早起堂鼓響

王朝馬漢站兩廂

八十歲老漢來告狀

狀告洛陽賊趙王

上黨落子《鍘趙王》,村裡人張口就來,耳熟能詳。

村裡也聽秧歌,最多的是壺關秧歌。農歷二月初二,是村裡廟會,記憶里,每年廟會,壺關秧歌必唱。

壺關歌舞發達,據說因朱棣,朱棣篡權後,將其侄後宮解散,宮娥彩女,悉數趕往壺關淪為歌女,從那時起,奠定了壺關的歌舞之鄉。傳說而已,我不敢確認,但壺關秧歌的悠雅動聽確實是真的,我到現在還能簡單哼唱。

我們那裡也說書,潞安鼓書、河南墜子,陵川本地說書,都說,一說就是三天、或者五天,最多有半個月的。《包公案》、《戰上海》,我都全本聽過,有專業的,也有業余的,每年正月十五,村裡壘拱火,一位姓趙的村民,就常在拱火房訪古說書,常說的不是呼延慶打擂,就是《薛家將》。

我們村有一大片河灘叫河家灣,是東大河流過時形成的河灘,小時候,每每走到這里,我就想起薛丁山打雁的故事,我覺得,薛丁山打雁的地方就在河家灣,現在也難改變。

最熱鬧的當然是臘月和正月了,舞台上是梆子、落子、秧歌劇,地面上武故事、耍馬調、跑旱船,攪得天翻地覆,那真叫一個紅火!

村裡的幾座廟宇,等我長大,只剩遺跡了,不過,村中的玉皇廟我還記得,釘有鐵釘寬大的紅門,高高的門檻,門洞里威武的泥塑像還都在,幾年過後,不知道去了何方,如果現在還在,我們村也可以搞旅遊了。

❺ 石磨豆漿怎麼做(怎麼磨 怎麼煮 所有步驟 越祥細越好)

黃豆用水泡一夜。水多一點。泡好黃豆撈出來,開動石磨,邊加水邊加黃豆。磨好後用紗布過濾一下,出來的就是豆漿了。根據自己喜愛的濃度加適量的水
燒開就可以飲用了。家裡沒有石磨可以用榨汁機代替。豆腐坊一般是電磨。飯店用的是小型石磨,主要是展示用的。真正的石磨是毛驢拉的。很大很笨重。

❻ 驢會做菜嗎

驢不會做菜。但驢能被做菜吃。
驢,是馬科、馬屬植物。
驢的形象似馬,多為灰褐色,不威武雄壯,它的頭大,且耳朵長,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軀干雖短,但較長於四肢,因而體高和身長不相等,呈小長方型。頸項皮薄肉厚,蹄小堅實,體質健壯,抵抗能力很強。
李時珍說:驢臉長額寬,耳朵像長矛,夜晚嗚叫的次數與更次相應,還有一種善於馱負的野驢,像驢但它的皮斑駁,尾巴和鬃毛很長,骨骼大,它的攻效與驢相同。
驢很結實,耐粗放,不易生病,並有性情溫馴,刻苦耐勞、聽從使役等優點。驢可耕作和乘騎使用。每天耕作6至7小時,可耕地2.5至3畝。在農村還可乘騎趕集,適於山區馱運及家庭役用。驢肉又是宴席上的珍餚,其肉質細味美,素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之說。經測定,每百克驢肉中含蛋白質18.6克,脂肪0.7克,鈣10毫克,磷144毫克,鐵13.6毫克。
驢肉具有補血、益氣補虛等保健功能。食驢肉之風也在廣東、廣西、陝西、天津、河北、山東等地興起,這表明開發飼養肉驢大有潛力。著名小吃有保定五香驢肉,產於山東德州驢皮質柔韌厚實,可用於製革,並且具有葯用價值,是名貴中葯「阿膠」的原料。種驢和役驢售價均在千元以上。我國驢的品種約在30種以上,其中優良品種產於山東省,關中驢、德州驢、佳米驢、泌陽驢、廣靈驢、河西驢等久負盛名,體重為250至290公斤,身高1.1至1.3米,拉載重量達250至350公斤,日行30至50公里,是農村特別是山區、半山區、丘陵地區短途運輸、拉車、馱貨、耕田、磨米面的好幫手。

❼ 葫蘆島有什麼美食

葫蘆。。。

❽ 電磨做的豆腐好吃還是以前用石磨套毛驢拉磨做的豆腐好吃呢

其實味道差不了多少,因為工藝相差不多,有差別的是現在的豆子大部分都是施了化肥的,所以不如以前種出的豆子純天然,所以好吃不好吃取決於原材料,而不是取決於工藝!

❾ 真正的好豆腐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好豆腐的製作,關鍵在於選材要地道,以及製作手法製作工具。

先說選材方面。製作豆腐的豆子,一般選用黃豆,選用粒大飽滿,色澤均勻的新黃豆。而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五彩豆腐,這些豆腐的選材主要是其他豆類:黑豆,紅豆,綠豆……不同豆類富含不同維生素,適合人群也不同。可以在製作豆腐時加入其他豆類,但是,除了顏色不同以外,口感上面差別不大。

准備好豆子後,首先進行第一步,泡發。將豆子洗凈後放在大一些的容器里,加水(夏天使用冷水,冬天使用溫水)沒過豆子表面十厘米左右。泡發時間要掌握好,過長的話豆子會爛掉,過短的話豆子泡不開太硬。所以,只有用手輕輕擠壓豆子,豆子皮可以剝離的時候,才是豆子泡好的表現。

製作豆腐,不但要使用原始工具,而且要把握好時間,這樣才能做好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