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現在的豆腐很不好吃了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現在的豆腐很不好吃了

發布時間: 2022-08-30 05:15:17

⑴ 為什麼現在的豆腐沒以前的好吃了

我來自豆腐之鄉石牌。我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現在的豆腐不好吃,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大豆原料的問題。過去的大豆是不用肥料本地大豆。味道好,但是產量低。現在的大豆是進口的,或者是東北大豆。為了追求產量而使用肥料和轉基因技術
2,工藝問題。傳統豆腐使用柴火燒。現在是用鍋爐蒸汽加熱。
3,配料問題。傳統豆腐是用石膏,現在豆腐很多使用內脂,葡萄糖。
3,工藝問題。傳統豆腐製作使用重物壓制。現在使用油壓千斤頂。
4,設備問題。傳統豆腐是用石磨,現在用鋼磨,為了追求產量,把豆渣都磨進去了。當然味道差。
5,配料問題。傳統豆腐。除了石膏,不添加其它輔料。現在的豆腐添加葡萄糖和澱粉。是為了追求產量。
講個笑話:有一人,請客只買青菜豆腐。曰:豆腐就是我的命!後,朋友回請,然,此人只吃魚肉不吃豆腐。問為何故?曰:豆腐就是我的命。看見肉我命都不要。

⑵ 現在市場上賣的豆腐為什麼沒有豆腐香味兒了

工業豆腐佔領市場後的突出貢獻,滿足了城市化進程的剛性需求,人們能夠隨時買到、吃到。唯一不足之處,就是沒有了豆腐味,准確的說,沒有了傳統手工豆腐的豆腐香味。用美食家的說法,如今的豆腐沒有了豆腐的靈魂。看著還是豆腐,甚至比手工豆腐好看,漂亮,還都打著品牌印記,吃著更細膩。但是不香,沒豆腐味。

現在超市裡買來的豆腐和我小時候吃的豆腐差別很大,基本上沒有豆腐香味。概括一下主要原因:現在的豆腐工業化,流水線化生產,企業為了效益,增加了很多添加劑,省去了很多工序。

⑶ 現在的豆腐都沒原來的好吃了為什麼呢

因為從前的豆腐大都用鹵水做成型劑,而現在的豆腐大都用石膏調制。

⑷ 市場上的豆腐為什麼沒有豆腐香味了

傳統手工豆腐一斤黃豆做2.3斤豆腐,如今有能做到出10斤豆腐。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或許就是豆腐沒了香味的原因吧?豆腐早就淪陷,被工業豆腐攻城掠地,從中心城市開始,全覆蓋的向農村漫延。目前已經佔領了各大市場。傳統手工豆腐一退再退,目前情勢危機,縣城即將失守,集鎮即將失守,村莊也開始有了工業豆腐。

我們這個不大的小縣城,僅有的兩個農貿市場里,傳統豆腐攤位只有兩個,其餘十幾個都成了流動攤位,到處游擊著買賣,根本沒有了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工業豆腐佔領市場後的突出貢獻,滿足了城市化進程的剛性需求,人們能夠隨時買到、吃到。唯一不足之處,就是沒有了豆腐味,准確的說,沒有了傳統手工豆腐的豆腐香味。用美食家的說法,如今的豆腐沒有了豆腐的靈魂。

看著還是豆腐,甚至比手工豆腐好看,漂亮,還都打著品牌印記,吃著更細膩。但是不香,沒豆腐味。然而,強大的習慣力量在挽留著傳統豆腐,喜歡那個味道,只有手工豆腐不摻假、原滋原味的觀念,固化在人們的印象里。這個千百年的生活習慣,成了手工豆腐生存的基礎,不至於灰飛煙滅。盡管重新振興的希望渺茫,能讓人們還可以吃到帶著豆香的豆腐,構成做豆腐人和吃豆腐人的共同願景。


(不能讓祖先的寶貝成為懷念的歷史,起碼豆腐是。)

最後,分享幾個辨別傳統手工豆腐和工業豆腐的方法,也是中醫的診病方法:望。看豆腐色澤自然,帶有淡淡的淺灰色或淡黃色。整體豆腐的表面不一樣規整,沒有工業生產的痕跡。聞。這個最關鍵,也最好掌握,一般只要聞聞就足以判斷是不是手工豆腐。聞到豆腐香味必定是手工豆腐。

問。很多賣豆腐的不隱瞞豆腐身份。為了更方便知道,也可以這樣問,哪兒拿的貨。說自己做的,還自己在賣,規模一般不會大了,做不到工業化標准。切。摸摸手工豆腐比較硬,有彈性,抗壓。工業豆腐有爛泥般的觸摸感。

⑸ 現在的豆腐越來越難吃了...

沒辦法現在豆腐太老了..加上老的你不一定能買的到.. 太好的豆腐都被有錢人帶走了..=。=!!!

⑹ 我國每年進口大豆8000萬噸,這是豆腐越來越難吃的原因嗎

當然不是。進口大豆是用來壓榨大豆油和做飼料的,國產大豆做豆製品,如豆腐、豆乳、豆皮等。豆腐越來越難吃的原因更多的是技術上的問題。

最後:物價不知道漲了多少次了,唯有豆腐價格一直處於穩定狀態,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技術上的“成熟”讓豆腐價格一直非常穩定。

有得有失,我們在享受著機器化的時代,就會失去傳統味道。

⑺ 現在的豆腐為什麼沒以前的好吃

製作方法

1.原料處理。取黃豆5公斤,去殼篩凈,洗凈後放進水缸內浸泡,冬天浸泡4~5小時,夏天2.5~3小時。浸泡時間一定要掌握好,不能過長,否則失去漿頭,做不成豆腐。

將生紅石膏250克(每公斤黃豆用石膏20~30克)放進火中焙燒,這是一個關鍵工序,石膏的焙燒程度一定要掌握好(以用錘子輕輕敲碎石膏,看到其剛燒過心即可)。石膏燒得太生,不好用;太熟了不僅做不成豆腐,豆漿還有臭雞屎味。

2.磨豆濾漿。黃豆浸好後,撈出,按每公斤黃豆6公斤水比例磨漿,用袋子(豆腐布縫製成)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捏緊袋口,用力將豆漿擠壓出來。豆漿榨完後,可能開袋口,再加水3公斤,拌勻,繼續榨一次漿。一般10公斤黃豆出渣15公斤、豆漿60公斤左右。榨漿時,不要讓豆腐渣混進豆漿內。

3.煮漿點漿。把榨出的生漿倒入鍋內煮沸,不必蓋鍋蓋,邊煮邊撇去面上的泡沫。火要大,但不能太猛,防止豆漿沸後溢出。豆漿煮到溫度達90~110℃時即可。溫度不夠或時間太長,都影響豆漿質量。

把燒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一碗(約0.5公斤)調成石膏漿,沖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里、用勺子輕輕攪勻,數分鍾後,豆漿凝結成豆腐花。

4.制水豆腐。豆腐花凝結約15分鍾內,用勺子輕輕舀進已鋪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它容器)里,盛滿後,用包布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板,壓10~20分鍾,即成水豆腐。

5.制豆腐乾。將豆腐花舀進木托盆里,用布包好,蓋上木板,堆上石頭,壓盡水分,即成豆腐乾。一般10公斤黃豆可制25公斤豆腐乾。

⑻ 為什麼現在市場上的豆腐沒有豆腐香了

所以說,雖然時代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不過相信很多朋友們也還是很懷念小時候吃到的那種豆腐味吧。為什麼現在的豆腐沒有豆香味兒了,真正變味的其實是鹵水與內脂的原因,雖說產量變大了,但味道也變了,不知道現在你還能買到純黃豆做的豆腐嗎?看完是不是長知識了。

⑼ 石磨豆腐為何沒有了現在的豆腐用豆粉不除渣,不好吃。

傳統的東西就是好,但是就是效率低,好多生產的生產商都不再用石磨了,都改為現代化的科技,有些機器功能不是很好所以除渣不幹凈,但有些機器還是很不錯的。

⑽ 外面賣的豆腐越來越不好吃了,想自己做豆腐吃,但是買不到鹵水,希望可以提供自己做點豆腐的鹽鹵的配方,

首先要洗豆腐包。這要分是做干豆腐還是做大豆腐。做干豆腐,那是長長的粗紗白布,大約半米寬,幾十米長。做大豆腐的豆腐包,則是很大很大的方形,也是粗紗布,邊長大約要兩米左右。把豆腐包洗凈後,晾乾,備用。

黃豆泡開,大約要泡一個晚上,上磨拉成豆漿,放在很大的鍋里熬,直到熬開,停火。這時,要過包,使豆腐渣和豆漿分離。在棚上吊一個十字架,將一塊方形的豆腐包吊在十字架的四個角上,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網兜。

將熬開的豆漿一飄一瓢地倒進豆腐包中,另一個人就一搖一搖地晃動著豆腐包,使純豆漿從豆腐包中漏下來,流到放在下面的大缸里。到一定的程度,要用夾板夾住豆腐包中剩下的豆腐渣,將殘留的豆漿擠凈。直到所有的豆漿都過完包了,豆腐渣就和豆漿完全分離了。

將豆漿放在大缸里稍微涼一下以後,就開始點鹵水了。豆腐倌將鹵水盛在一個小碗里,倒里邊一點,就用勺子在豆漿中攪一攪,眼睛始終注意著豆漿的變化。再放一點鹵水,再攪一攪,直到認為滿意為止。這是做豆腐的最關鍵的手藝。

這時候,把缸的蓋子蓋上,等一會兒,看到豆漿已經成了腦了,里邊有一朵一朵的豆腐花,與清水相伴的時候,也就是豆漿分離為豆腐花和清水的時候,就可以壓豆腐了。

先將壓大豆腐的木框擺好,用那種大豆腐包,即極為寬大的方形豆腐包放在木框之中,開始將豆腐花一瓢一瓢地舀到木框里,水嘩嘩地從下邊流出來,豆腐花沉積在木框里。等到木框里的豆腐花積滿了,將豆腐包的四角翻過來,將豆腐花包住,上面用木板壓好,上邊再用石頭壓好。等到豆腐不老又不嫩的時候,揭開木板和豆腐包,豆腐就做成了。用刀割成一塊一塊的,就是好吃的豆腐了。
內脂豆腐製作方法
內脂豆腐以β一葡萄糖酸內脂為凝固劑,其工藝簡單,質地細膩潔白,保質期長。現介紹製作方法如下:
1.泡豆 選用豆臍(或稱豆眉)色淺、含油量低、粒大皮薄、粒重飽滿、表皮無皺而有光澤的大豆。將大豆洗凈,在春秋季水溫10oC—20oC時,浸泡12小時—18小時;夏季水溫30oC左右;浸泡6小時—8小時(每24小時換水);冬季水溫5oC,浸泡約24小時。水質以純水、軟水為佳。用水量一般以豆水重量比1:3為好,浸泡好的大豆約為原料干豆重量的2.2倍。泡好的豆要求豆瓣飽滿,裂開一小線。但浸泡時間如果過長,會影響出漿率。

2.磨漿 一般選用能進行漿渣自動分離的磨漿機,粗磨、細磨共2次--3次,盡可能提高大豆蛋白的抽提率。由於不再像用鹵水、石膏作凝固劑生產豆腐那樣還需壓榨成型,所以磨漿過程中加水量的多少就決定了成品內脂豆腐的老嫩。一般做老豆腐時水與干豆的比例是3—4:1,做嫩豆腐時水與干豆的比例是6—10:1。第一次粗磨時加水量為總加水量的30%,第二次調節磨漿機螺旋進行細磨,加水量為30%,第三次的加水量為40%,盡可能地把豆渣裡面的漿沖洗出來。磨好的渣應手感細膩無顆粒。

3.煮漿,把磨好的漿放在不銹鋼制的煮漿桶里,用蒸氣將漿煮至60oC-70oC時放人約 0.3%的食用消泡劑,把加熱過程中產生的泡完全消掉為止。然後繼續加熱把漿煮開,漿沸騰後 保持3分鍾—5分鍾把漿煮透。

4.冷卻 把煮好的漿進行冷卻,降溫至 35oC以下。

5.點脂(加凝固劑) 先將β一葡萄糖酸內脂用少量冷開水溶解。用量:做老豆腐時1千克漿加30克內脂,嫩豆腐 1千克漿加24克—30克內脂。將溶解好的內脂加入已冷卻的豆漿中緩慢調拌均勻即可。

6.成型 將點脂後的漿倒進成型模中,放入凝固槽。在 80oC—85oC之間保溫 20分鍾即為成品。剛成型的豆腐暫不能搖動,應靜置一段時間讓其目然冷 卻。如生產盒裝內脂豆腐,需配備灌裝封口機。

鹵水是鹽井中打上來的鹽鹵,與石膏一樣,點在豆漿中都是起到凝固的作用。點進去就會凝起豆花,將豆花用布包起,擠出水,壓實,就成了豆腐。水留下的多就嫩,水留下的少就「老」。北方人喜歡「老」豆腐,南方人喜歡嫩豆腐。南北豆腐不是以用什麼東西點來區分的,主要是以嫩和「老」來分的,另外在工藝有點不同。
你將醋、醬油掉在豆漿里,一樣會凝起豆花來,也好吃。
現在工廠生產的豆腐已經沒有鹵水點的豆腐了!
吃石膏點的豆腐更健康!但鹵水點的豆腐更好吃!
家庭型製作方法:
1、制豆漿:建議你買一台豆漿機,干黃豆浸泡3-4小時(夏天),冬天泡7-8小時,豆子泡好後放入豆漿機內,按照機器說明書操作,很快就可以製成熱豆漿了。
2、點漿:漿適量石膏或內酯用少量水調開(凝固劑可買現成的,包裝上會有用量說明,一般石膏粉用量為豆漿量的千分之三至五,內酯用量為千分之一至二)放入裝豆腐腦的容器內,將煮好的豆漿趁熱(做內酯豆腐腦需85攝氏度左右,石膏豆腐腦要達到95攝氏度左右)沖入,如果覺得豆漿與凝固劑混合不充分,沖完後馬上用勺攪動幾下(注意不能攪太多太快,一般不需攪動)。
3、墩腦:漿點好後,將容器蓋好,靜置5——10分鍾,即成鮮嫩可口的豆腐腦。
4、調味:內酯豆腐腦會有稍許酸味,石膏做的豆腐腦有點苦澀味。可以根據你自己的習慣調味。如果是喜歡吃甜的,也可在制漿時就加入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