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腐竹是用什麼做的 真假腐竹究竟有何差別
一看:
表面是否油量光澤,有無雜質(就從掛漿,把製作腐竹的豆渣撒在了腐竹表面),顏色是不是豆皮的米黃色(優質腐竹的顏色就是豆皮的米黃色)。6.8元的腐竹,顏色很表面一層白色的粉末狀物質是屬於掛漿摻假的,而且表面粗糙沒有光澤,掰開之後,中間有很多小白點,就是添加的澱粉。8塊的腐竹,看上去顏色鮮亮,一看就很假的顏色不是正常的黃色。13元的腐竹,看上去顏色還算合格,外邊很光滑。20元的腐竹,看上去顏色不是很黃,有淡淡的米黃色,手感很好,油亮的感覺。
二掰:
好的腐竹,質硬易折,條狀折斷有空心,看起來十分的透亮,次的腐竹韌勁很大,掰不動,不易診斷。加澱粉的腐竹橫切面有很多實心,還有很多的澱粉白點。
三聞:
優質的腐竹應該有清香的豆香味,而質量差的腐竹,有異味,像6.8一斤的就有股咸鮮的刺鼻味道,一聞就知道是加過鹽的(在腐竹表面撒一層鹽,以達到增加重量的目的)。
四嘗:
如果你的鼻子不是很靈驗,就建議你掰一塊嘗一口吧,優質的腐竹無異味,味道清淡,口感脆爽,豆香味十足,嚼起來口有餘香,而劣制的腐竹,口感比較硬,嚼起來費勁,沒有香味,而且很軟很面,而且有點很很咸(比如加了鹽的)。
五碘酒:
這可是殺手鐧了,如果再想更明顯的區分,就上咱們的最後武器,一小瓶碘酒就可以搞定了。碘酒裡面含碘化鉀,如果腐竹裡面摻了大量澱粉,這個碘化鉀就會跟澱粉發生反應,產生藍色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這個實驗,測試腐竹里澱粉的含量,泡在碘酒里,看變化(澱粉越多顏色變得越深的)的差別,就可以了,顏色越深說明澱粉含量越高,實驗過後,我們發現,這幾款腐竹中,最便宜的那個顏色變成了黑藍色,而最貴沒有變色。
㈡ 怎樣製做腐竹
製作方法
1.選豆去皮。選擇顆粒飽滿的黃豆為宜,篩去灰塵雜質。將選好的黃豆,用脫皮機粉碎去皮,外皮吹凈。去皮是為了保證色澤黃白,提高蛋白利用率和出品率。
2.泡豆。將去皮的黃豆用清水浸泡,根據季節,氣溫決定泡豆時間:春秋泡4~5小時,冬季7~8小時為宜。水和豆的比例為1∶2.5,手捏泡豆鼓漲發硬,不松軟為合適。
3.磨漿甩漿。用石磨或鋼磨磨漿均可,從磨漿到過濾用水為1∶10(1公斤豆子,10公斤水),磨成的漿汁。採用甩干機過濾3次,以手捏豆渣鬆散,無漿水為標准。
4.煮漿濾漿。漿甩干後,由管道流入容器內,用蒸汽吹漿,加熱到100~110℃即可。漿汁煮熟後由管道流入篩床,再進行1次熟漿過濾,除去雜質,提高質量。
5.提取腐竹。熟漿過濾後流入腐竹鍋內,加熱到60~70℃左右,約10~15分鍾就可起一層油質薄膜(油皮),利用特製小刀將薄膜從中間輕輕劃開,分成兩片,分別提取。提取時用手旋轉成柱形,掛在竹竿上即成腐竹。
6.烘乾包裝。把掛在竹竿上的腐竹送到烘乾房,順序排列起來。烘乾房溫度達50~60℃,經過4~7小時,待腐竹表面呈黃白色、明亮透光即成。
㈢ 我們常吃的腐竹是什麼做的
腐竹是將豆漿加熱煮沸後,經過一段時間保溫,表面形成一層薄膜,挑出後下垂成枝條狀,再經乾燥而成。其形類似竹枝狀,稱為腐竹。腐竹又稱腐皮,是一種漢族傳統豆制食品,也是華人地區常見的食物原料,具有濃郁的豆香味,同時還有著其他豆製品所不具備的獨特口感。腐竹色澤黃白,油光透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營養成分,用清水浸泡(夏涼冬溫)3~5小時即可發開。可葷、素、燒、炒、涼拌、湯食等,食之清香爽口,葷、素食別有風味。腐竹的質量分3個等級,顏色越淺,營養價值越高。腐竹含豐富的蛋白質而含水量少;且含有類似黃豆的營養成分,如黃豆蛋白還有膳食纖維及碳水化合物等。
(3)什麼樣的豆腐渣做腐竹好吃擴展閱讀:
腐竹又稱腐皮,是一種漢族傳統豆制食品,也是華人地區常見的食物原料,具有濃郁的豆香味,同時還有著其他豆製品所不具備的獨特口感。腐竹色澤黃白,油光透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營養成分,用清水浸泡(夏涼冬溫)3~5小時即可發開。可葷、素、燒、炒、涼拌、湯食等,食之清香爽口,葷、素食別有風味。但是患有腎炎、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風患者是不適宜食用腐竹的。
腐竹是將豆漿加熱煮沸後,經過一段時間保溫,表面形成一層薄膜,挑出後下垂成枝條狀,再經乾燥而成。其形類似竹枝狀,稱為腐竹。腐竹是一種由大豆蛋白膜和脂肪組合成的一定結構的產物。營養價值高、易於保存、食用方便,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1] 。
腐皮一詞最早出現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說,將豆漿加熱時,表面出現一層膜,將膜取出,乾燥後即得腐皮。腐竹的質量分3個等級,顏色越淺,營養價值越高。腐竹含豐富的蛋白質而含水量少;且含有類似黃豆的營養成分,如黃豆蛋白還有膳食纖維及碳水化合物等。 [2]
在網路流行語中,「腐竹」也可為服主的意思,因為二者諧音。
㈣ 腐竹用什麼原材料製成
答案是:豆漿煮沸產生的膜。腐竹又稱腐皮,是一種漢族傳統豆制食品。好的腐竹營養豐富,因為它正是豆漿煮沸保溫段時間後浮在表面的皮,含有很多有益元素。購買腐竹的時候最好選擇正規廠家、顏色淡黃油亮、容易掰斷的。

腐竹(又名:豆腐皮、豆腐衣),是我國著名的民族特產食品之一,是一種滋味鮮美,風格獨特,營養豐富,價格便宜,深受廣大人民所喜愛的豆制食品。它含有蛋白質51%左右,脂肪21%左右,與其它豆製品相比,營養價值最高。腐竹適合拌冷盤、炒肉、調湯等美餐佳餚。
㈤ 自己在家做涼拌腐竹,選腐竹該怎麼選呢
豆腐是我國特有的豆製品,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便有了成熟的製作豆腐工藝。豆腐雖然鮮香滑嫩、美味怡人、營養豐富,但是,豆腐不耐貯存與運輸,只能是現吃現買。在以前沒有製冷條件下,夏季制出的豆腐也極易變質變味。迫切需要一種豆腐的替代品、干製品,可以一年四季都能夠吃到,方便貯存與運輸,腐竹便應運而生了。腐竹其實就是樹枝狀的干豆腐皮,主要產自我國南方地區。
㈥ 腐竹是怎麼樣做出來的,要怎麼煮才好吃
生產製作
工藝流程
選豆→去皮→泡豆→磨漿→甩漿→煮漿→濾漿→提取腐竹→烘乾→包裝
選豆去皮
選擇顆粒飽滿的黃豆為宜,篩去灰塵雜質。將選好的黃豆,用脫皮機粉碎去皮,外皮吹凈。去皮是為了保證色澤黃白,提高蛋白利用率和出品率。
泡豆
將去皮的黃豆用清水浸泡,根據季節,氣溫決定泡豆時間:春秋泡4~5小時,冬季7~8小時為宜。水和豆的比例為1∶2.5,手捏泡豆鼓漲發硬,不松軟為合適。
磨漿甩漿
用石磨或鋼磨磨漿均可,從磨漿到過濾用水為1∶10(1公斤豆子,10公斤水),磨成的漿汁。採用甩干機過濾3次,以手捏豆渣鬆散,無漿水為標准。
煮漿濾漿
漿甩干後,由管道流入容器內,用蒸汽吹漿,加熱到100~110℃即可。漿汁煮熟後由管道流入篩床,再進行1次熟漿過濾,除去雜質,提高質量。
提取腐竹
熟漿過濾後流入腐竹鍋內,加熱到60~70℃左右,約10~15分鍾就可起一層油質薄膜(油皮),利用特製小刀將薄膜從中間輕輕劃開,分成兩片,分別提取。提取時用手旋轉成柱形,掛在竹竿上即成腐竹。
烘乾包裝
把掛在竹竿上的腐竹送到烘乾房,順序排列起來。烘乾房溫度達50~60℃,經過4~7小時,待腐竹表面呈黃白色、明亮透光即成。
㈦ 什麼樣的腐竹是好的 怎麼挑選腐竹
答:腐竹是以優質大豆為原料,經精選、脫皮、半脫脂、超微粉碎和組織化等一系列工序製成的精美食品。消費者在選購腐竹產品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選位置。到規模較大的超市、商店或正規農貿市場購買,並認真仔細查看產品的標簽、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名和廠址等信息,如沒有或過期則不要購買。
二看外觀。也可折斷再仔細觀察。好的腐竹為枝條或片葉狀,質脆易折,條狀折斷有空心,無霉斑、雜質、蟲蛀;劣質腐竹有較多折斷的枝條或碎塊,有較多實心條,有霉斑、蟲蛀、雜質。
三看色澤。腐竹是用黃豆製成的,好的腐竹呈淡黃色,略有光澤;劣質腐竹則是顏色黃中發白,色澤光亮,或呈灰黃色、黃褐色,色彩過暗。
四聞氣味。優質腐竹具有腐竹固有的香味,無其他任何異味;劣質腐竹有霉味、酸臭味、刺鼻的不良氣味及其他外來氣味。
㈧ 好吃的腐竹是怎麼做出來的
腐竹又叫豆腐皮,目前市面上的腐竹大多是採用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作為中國傳統的民族特色食品,腐竹在各種類型的菜餚當中幾乎都是人見人愛,不管是冷盤還是調湯、炒菜,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更關鍵是,營養價值在豆製品中最高,卻又特別便宜,簡直性價比爆棚。
因此,腐竹的市場需求比較穩定,開展腐竹加工項目,只要不是在當地有特別多同質化的競爭,市場方面的風險比較小,加工工藝也比較簡單易學。
Step 8 乾燥:待竿上放滿皮後,將其送到乾燥室進行乾燥。乾燥室的溫度要保持在40℃以上,乾燥時間為12小時左右。
Step 9 成品:判斷成品質量的標准,首先從外觀看,腐竹呈現金黃色,從質量來看,不折、不碎、無濕心,並且水分含量不超過10%。
經過以上加工工藝之後,就能得到腐竹的成品了,只要各個步驟的參數控製得當,腐竹的味道肯定不會讓人失望。
本文來源土流網農業頻道,轉載請註明來源「土流網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