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做豆腐過程中用什麼 點漿
做豆腐過程中用到醋,以下是具體做法。
主料:干黃豆300克
輔料:水1400克、米醋40毫升
1.黃豆提前浸泡一晚。
B. 什麼是沖漿豆腐
主要的關鍵是採用沖漿的方法,凝固效果好,質量才有保證。 其關系有以下五個方面:(1)凝固劑棗石膏液必須是打制的。石膏粉用少許生豆漿拌和均勻,一定要干,不能稀,用錘在臼中錘打粘熟,一般需要一個小時。拌和錘打要快要緊,慢了石膏發脹,影響凝固效果。打好後的石膏用水稀釋,除去粗粒雜質以8%的濃度為好。石膏選用白色透明的纖維石膏,豆漿的凝固物挺刮,綿筋,結合力強。其它種類的石膏效果是不及它的。
(2)沖漿必須掌握好正確的沖入角度。沖漿用的少量豆漿和石膏溶液(簡稱漿膏)對著盛漿的容器壁以15~35°的角度沖下,漿膏准穩的沿著器壁順利直下沖入器底,沖動豆漿上翻上,上翻下,全部翻轉同石膏均勻地混合,凝固效果好。小於15°角度沖入的漿膏會有部分沖出容器外面去,沖力減弱,石膏的用量減少了,凝固定會不完全。40~50°角度平斜沖入的漿膏由於器壁的反作用而四濺,大部分撞回在被沖豆漿的中上層晃盪,只有極少部分的漿膏沖入底部,沖力太小,豆漿翻轉不上來,石膏混合不均而下沉,凝固就出現了局部不完全,又局部過頭。角度再大,效果就更不好。
大豆在7.5公斤以下的豆漿量較少,採取先把石膏液倒入器底,全部豆漿一次直沖的效果好。
(3)石膏的用量一般是干豆重量的2.4~2.6%。石膏用量少,鈣離子搭橋作用的量不夠,蛋白質之間的結合力弱,凝固不完全呈半凝態。石膏和量大,鈣離子的作用相對增強,蛋白質之間的聯結迅速,結合力強,凝固物組織結構粗松,疏水性強,凝固就過頭。
(4)沖力的掌握,即便是在沖漿的角度和石膏的用量都能掌握的情況下,沖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沖力小,豆漿翻轉的速度慢,靜置得快,石膏下沉,鈣離子作用中底層增強,凝固過頭,上層不完全。沖力大,豆漿翻轉的速度快,靜置得慢,達初凝狀態而不能靜置,凝固就遭失敗。
沖漿結束後在20秒左右停止翻轉,在30~50秒達到初凝,結果是凝固適中效果最佳,質量產量雙全其美。兩個要求的時間不夠,凝固過頭,超過的凝固不完全。正確地沖漿方法是在角度正確的情況下,取用最小的石膏用量,以最大的沖力,豆漿達到初凝的時間在40~50秒左右。
(5)靜置時間一定要保證有30分鍾左右,否則,前功盡棄。因為,豆漿雖然初凝,但蛋白質的變性和聯結仍在進行,組織結構仍在形成之中,必經一段時間後,凝固才能完全,結構才能穩固。做嫩豆腐又不要脫水,所以,靜置時間就需長些,其道理就在這里。靜置時間短了,結構脆弱,脫水快,嫩豆腐不保水就不細嫩光亮,反變粗硬。靜置時間長了,凝固物溫度降低了,結合力差,不脫水,嫩豆腐過嫩易碎,成型不穩定,食用易碎不能成片成塊。
凡是凝固不完全和過頭所做出的嫩豆腐,質量差劣,產率低落,不完全的產率減少10~15%,過頭的產率減少10~20%。
C. 做豆腐黃豆粉與泡黃豆打漿哪個好
用黃豆浸泡以後磨漿做出來的豆腐口感和質量都要更加的地道一點。
D. 豆腐的沖漿和點漿有何區別
沖漿硬度大 點漿硬度小 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其次就是你的技術問題了
E. 豆漿點豆腐問題
我說點粗淺的經驗。豆漿做成豆腐的傳統方式有兩種。第一:沖漿,將豆漿過濾,去掉豆渣,把豆漿煮滾5分鍾,離火,稍涼,待豆漿溫度大約降低了5度C左右,將事先研磨好的石膏水,或者鹵水置於木桶或者木盆內,邊晃動,邊將豆漿沖到石膏水或鹵水中,蓋上干凈的紗布或者白扣布保溫。石膏與黃豆的比例一般是:一斤黃豆,放3錢石膏,但各地的水不一樣,石膏的量會有差別。沖漿後,豆漿就凝固了,還要將凝固的豆腐花裝的格子中,將水分壓出來,再切塊,把豆腐塊移到干凈的清水中冷卻,並漂去石膏。這樣的豆腐就算加工完成了。第二種是點漿法:磨漿、過濾和煮沸和第一種是同樣的。煮過的豆漿離火後,稍量,就開始點漿,做法是,用一個木瓢將豆漿不停地攪動,使之旋轉,將石膏水或鹵水徐徐地加如到豆漿中,流量要小,當看到豆漿有綠豆大小的豆花出現就立即停止加石膏水或者鹵水,也停止攪動豆漿。當豆漿凝固後,同樣用布蓋上保溫。後面的工序和第一種相同。第二種方法:「點漿法」主要靠經驗,觀察豆花出現。我比較主張用第一種方法。但是,第一種方法也有新舊黃豆的區別,新黃豆出漿率高,陳年黃豆出漿率低,豆漿的多少,當然,石膏或者鹵水的用量就有差別。在不知道水源和黃豆是新豆或陳豆的情況下,則應該選擇點漿法。我不知道這樣講你是否聽明白了。
F. 做豆腐怎麼點漿,點漿的技巧
漿豆腐的要點就是點漿,這個時候要停火,然後將酸漿均勻的倒入豆漿中,然後慢慢的開始攪拌,開火,知道豆漿馬上要燒開的時候關火,這時候基本就成型了
G. 點漿豆腐好吃還是沖漿豆腐好吃
點漿豆腐好吃
H. 做豆腐泡沖漿可以放生漿
點漿和漲漿是老豆腐生產工藝流程中重要的兩個環節,製作老豆腐時,大豆經過浸泡、磨漿、濾漿、煮漿後,為了使豆腐更有光澤、口味更細膩、品質更佳,有的還要二次過濾熟漿,然後就是點漿和漲漿環節了。
點漿:俗稱點腦,點漿的方法較多,今天只介紹其中的一種:「沖漿」,具體操作方法是:製作老豆腐按50kg大豆、1.9-2.0kg石膏、400-500kg水配料,煮漿完成,等煮沸的熟豆漿降溫至75℃左右時,盛出1/3放在熟漿桶中,准備沖漿用,其餘2/3仍留在豆花缸里,將經過碾磨的石膏乳液盛在提桶里,沖漿時,把1/3的熟豆漿和提桶里的石膏乳液懸空相對,同時沖入留在豆花缸里的豆漿中,並使豆花缸里的熟漿上下均勻翻滾,然後靜置3分鍾,豆漿即初步凝固為豆腐花。
漲漿:也叫養花、養腦、蹲缸、蹲腦。點漿後形成的豆腐花,需要在豆花缸里靜置15-20分鍾,確保大豆蛋白質進一步凝固。通過漲漿的豆腐花,在潑腦(澆制)時顯得有韌性,製作的豆腐持水性也會更好。注意,冬季由於氣溫較低,漲漿時要在豆花缸上加蓋保溫。
三聯磨漿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