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侉字怎麼讀
侉
拼音: kuǎ, 筆劃: 6
部首: 亻 部首筆劃: 2
解釋1: 侉 kuǎ 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合:他說話有點兒侉.侉子(蔑視語). 筆畫數:8; 部首:亻; 筆順編號:32134115
解釋2: 侉 咵 kuǎ 【形】 [方言]∶口音不正的,特指口音跟本地語音不同的〖(speak)withanaccent〗.如:說著蠻不蠻,侉不侉的官話 粗大、不細巧的〖bigandclumsy〗.如:侉車子(蹩腳車子) 侉子 kuǎzi 〖apersonspeakingwithanaccent〗[方言]∶指說話帶很重的外地口音的人
⑵ 請問單人旁加誇念什麼組詞怎麼讀啊
侉[kuǎ]
1、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合:他說話有點兒~。~子(蔑視語)
2、粗大、不細巧的: 如:侉車子(蹩腳車子)
⑶ 侉叫蛐蛐的特點
蟋蟀是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對象。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約 4649 種。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身體不具鱗片。
蟋蟀的分布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
⑷ 胯怎麼讀軸怎麼讀撂怎麼讀
胯讀作:kuà,軸讀作:zhóu、 zhòu,撂讀作:liào
一、胯
釋義:腰和大腿之間的部分:胯襠。
二、軸
釋義:
1、zhóu:穿在輪子中間的圓柱形物件:軸心。輪軸。
2、zhòu:[大軸子]戲曲演出排在最末的一出,一般都是重頭、精彩的劇目。
三、撂
釋義:放,擱:他撂下飯碗走了。
(4)侉怎麼讀擴展閱讀
胯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胯子[kuà zǐ]
侉子。指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同的人。
2、犀胯[xī kuà]
古時塊茶名。
3、腿胯[tuǐ kuà]
腰以下至大腿的部分。
4、拉了胯[lā le kuà]
服軟。
5、大胯子[dà kuà zǐ]
方言,指一個人胯骨寬,走路難看。
⑸ 侉子是什麼意思
侉子指說話帶很重的外地口音的人(指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同的人)。舊時稱口音跟本地語音不同的外鄉人。侉子是中國一些地區的漢語方言詞彙,該詞具有輕蔑和嘲笑的意味,是一種不禮貌的稱呼。其讀音為kuǎ zi。
出處:
1、張天翼《清明時節》一:「那些穿灰布衣的侉子倒很講理:一直住到現在二三月——沒鬧過什麼事,頂多不過在買東西的時候要賒賒賬。」
2、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二:「潘大獒原姓包 ,是潮河北的侉子,因在家鄉殺了人,便逃到淤黃河岸,投靠了潘一豹 。」
(5)侉怎麼讀擴展閱讀:
近義詞:
1、奤子
讀音:tǎi zǐ
釋義:南方人稱操北方口音的人。
出處:明 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二:「南人罵北人為奤子。」;趙元任《鍾祥方言記》:「奤,稱北方人叫奤子。」
2、蠻子
讀音:man zi
釋義:最早是華夏族對南方民族的蔑稱,是一種歧視性稱呼,是帶有非常不友好語氣的詞語。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針對對象。
出處:《春秋·昭公十六年》
⑹ 侉字怎麼讀
侉
拼音: kuǎ, 筆劃: 6
部首: 亻 部首筆劃: 2
解釋1: 侉 kuǎ 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合:他說話有點兒侉。侉子(蔑視語)。 筆畫數:8; 部首:亻; 筆順編號:32134115
解釋2: 侉 咵 kuǎ 【形】 [方言]∶口音不正的,特指口音跟本地語音不同的〖(speak)withanaccent〗。如:說著蠻不蠻,侉不侉的官話 粗大、不細巧的〖bigandclumsy〗。如:侉車子(蹩腳車子) 侉子 kuǎzi 〖apersonspeakingwithanaccent〗[方言]∶指說話帶很重的外地口音的人
⑺ 「侉」是什麼字怎麼讀
讀音:kuǎ
⑻ 人們常說的侉子什麼意思
指說話帶很重的外地口音的人(指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同的人)。舊時稱口音跟本地語音不同的外鄉人。
侉子
讀音:kuǎ zi
詞性:貶義詞
出自:清代佚名揚州評話《宋江·推棗包劉唐混西城》:「侉子有意和少年人瞎扯蠻。」
譯文:侉子故意和年輕人瞎扯。
(8)侉怎麼讀擴展閱讀:
侉子近義詞:
1、奤子
讀音:tǎi zǐ
意思:為南方人稱操北方口音的人。
出處:明 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二:「南人罵北人為奤子。」
譯文:南方人罵北方人是奤子。
2、蠻子
拼音:man zi
意思:最早是華夏族對南方民族的蔑稱,是一種歧視性稱呼,是帶有非常不友好語氣的詞語。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針對對象。
出處:春秋末年左丘明《左傳·哀公四年》:「蠻子赤奔晉陰地。」
譯文:蠻子赤逃亡到晉國的陰地。
⑼ 胯骨的胯怎麼讀
胯骨的」胯「讀作:「kuà」,聲母是k,韻腹是u,韻母是a。
釋義:
1、形聲,字從肉,從誇,誇亦聲。
2、「肉」為「股」省,「股」意為「腿」。
3、「誇」為「跨」省,「跨」意為「跨騎」。
4、「肉」與「誇」聯合起來表示「雙腿分開,跨馬騎背」,本義:兩股分開。
筆畫:
(9)侉怎麼讀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
一、胯襠[ kuà dāng ]
釋義:兩條腿的中間。
二、胯骨[ kuà gǔ ]
釋義:髖骨的通稱。
三、胯部[ kuà bù ]
釋義:腰和大腿之間的部分。
四、帶胯[ dài kuà ]
釋義:亦作「帶銙」,佩帶上銜蹀躞之環,用以掛弓矢刀劍。
五、胯衫[ kuà shān ]
釋義:古時宦者之服,亦借指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