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燒烤大全 » 簸箕怎麼讀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簸箕怎麼讀

發布時間: 2022-04-11 19:05:35

❶ 簸箕的讀音是什麼

簸箕的讀音是:[bò ji]。

簸,拼音:bò,聲母是b,韻母是ò,讀作第4聲。

箕,拼音:ji,聲母是j,韻母是i,讀作輕聲。

釋義: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器具,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用來簸糧食等。也有用鐵皮、塑料製成的,多用來清除垃圾。

(1)簸箕怎麼讀擴展閱讀:

簸箕全是手工編織而成,它既可以以一家為單位獨立進行編織,也可以實行分工,聯戶經營,從而形成了一種規模化的生產方式。男女老幼、父子、夫妻、弟兄、妯娌皆可參與製作,共同切磋技藝,互取短長,無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傳幫帶授徒方式。

全村有85%的人能編簸箕,手藝嫻熟者每天可以編2張,手藝拙劣者兩天可編3張。手藝好的編織的簸箕周正好看,暢銷;手藝差的編織的簸箕不順眼,價格低。這就是本地人常說的憑手藝吃飯,憑力氣幹活。

在編簸箕行里可稱為能工巧匠的約佔20%,核桃峪的簸箕手藝不搞封閉自守,而是敞開胸懷,進行開放式的交流,同時也吸收了四川竹編、南方草編的技藝,使簸箕的編織手藝日臻完美,並傳到了四鄰八鄉。

❷ 「畚箕」和「簸箕」分別怎麼讀

「畚箕」讀作:běn jī

「簸箕」讀作:bò jī

❸ 掃把和簸箕讀音

1、掃帚:sào zhou;聲母:s、zh;韻母:ao、ou

意思:除去塵土、垃圾等的用具。

引證:趙樹理《三里灣·奇怪的筆記》:「她給家裡做過什麼活……在院里沒有動過掃帚!」

2、簸箕:bò ji;聲母:b、j;韻母:o、i

意思:揚米去糠的工具。

引證: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四章:「這個高大的中年莊稼人,不僅幫助寡婦老婆兒,把大黃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幫助她把淘好的糧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籮、簸箕……統統搬到磨棚里來。」

(3)簸箕怎麼讀擴展閱讀

近義詞:

1、掃把[ sào bǎ ] 即掃帚。

引證:《中國歌謠資料·長工歌》:「丟下連枷拾掃把,缸里無水罵長工。」

2、簸萁[ bò qí ] 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器具,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用來簸糧食等。也有用鐵皮、塑料製成的,多用來清除垃圾;簸箕形的指紋。

舉例:她手持大掃帚,先把大片的樹葉和垃圾掃走,然後又拿小掃帚把垃圾攢成一堆掃到簸萁里。

❹ 簸箕的讀音是什麼

拼音: [bò ji]
[釋義] 1.一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 2.揚米去糠的器具 3.簸箕形的指紋

❺ 畚箕和簸箕 讀音

1、「畚箕」的讀音為běn jī,聲母為b、j,韻母為en、i。

畚箕是用木、竹、鐵片做成的一種鏟狀盤,通常有一短把,用以收運從地板上掃除的垃圾,撮垃圾、糧食等,一般也用作農用工具,在農村比較常見。

2、「簸箕」的讀音為bò ji,聲母為b、j,韻母為o、i。

簸箕是一種鏟狀器具,用以裝垃圾;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民間多稱為「斗」),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

(5)簸箕怎麼讀擴展閱讀:

做簸箕需要陰濕、避陽光、不見風的環境。農家一般都在地下打地窯,有如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地道,當地人稱簸箕窯,也有戲稱為冬暖夏涼、濕潤恆溫的「神仙洞」。

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鐵鐮(推刨)、方錐、槽錐、鉤針、撥停、繩錘、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鐵鐮用以刮簸箕舌頭,要颳得平整、薄厚適中。近年來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頭要比鐮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錐,用於在簸箕舌頭上鑽眼。槽錐,用來纏簸箕沿子。鉤針,在簸箕舌頭上用來鉤繩子;用針是循環往復、錯落有致、一氣呵成的一整套動作,針腳密疏、綴條粗細平整都是在瞬間完成的。

❻ 簸箕怎麼拼音

簸箕?我老家有個叫簸箕灣,就是竹山切絲編制的漏斗哦,篩東西用的,拼音是bò jī

❼ 畚箕和簸箕區別是什麼

1、畚箕

畚箕,讀作[běn jī],是用木、竹、鐵片做成的一種鏟狀盤,通常有一短把,用以收運從地板上掃除的垃圾,撮垃圾、糧食等,一般也用作農用工具,在農村比較常見。

古代,畚箕指是用荊條、或草繩、或篾竹等編成的筐類盛器。

兩者區別:

兩者很相似,沒有什麼主要區別。

簸箕比畚箕要大,要重。有的只有一個斗,有的有斗和短把,提手。

簸箕有大簸箕、小簸箕,還有凈物簸箕,隨著生活用途的多樣化,編織者也生產出一種變型的簸箕。這種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開,況且有舌頭,用以「吐廢物」,而這種變型的簸箕叫笸籃[pǒ lán]。



❽ 箥箕怎麼念

讀作:bò ji。

拼音:bò ji,聲母是b,j,韻母是o,i,讀作第4聲和輕聲。

釋義:

1、鏟狀器具,用以裝垃圾;

2、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

3、指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民間多稱為「斗」),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

筆畫:

需知:

簸箕的品種有大簸箕、小簸箕,還有凈物簸箕。凈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間的一種小型簸箕,沒有撐角,主要是裝物時用。隨著生活用途的多樣化,編織者也生產出一種變型的簸箕。這種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開,況且有舌頭,用以「吐廢物」,而這種變型的簸箕叫笸籃,有似我們日常應用的洋瓷臉盆。

從容量上看,有大笸籃、小笸籃,從形體上看,有正方形笸籃、圓笸籃、長方型笸籃;從用途上分有盛饃笸籃、針線笸籃、旱煙笸籃等。笸籃的做工較之簸箕簡單點,但工藝更講究,還加了一道塗染、勾畫的工序。

❾ 簸箕怎麼讀

簸箕 基本解釋: 1.揚米去糠的工具。

詞語分開解釋: 簸 : 簸 bò 〔簸箕〕a.揚糠除穢、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條或鐵皮製成,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b? 詳細>>
箕 : 箕 jī 用竹篾、柳條或鐵皮等製成的揚去糠麩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稱「簸箕」):箕帚。簸箕形的指 詳細>>

❿ 「簸箕」的讀音是什麼

「簸箕」的讀音為bò ji。

釋義有三種,一是一種鏟狀器具,用以裝垃圾;二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民間多稱為「斗」),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

手工簸箕是正寧縣一個名聞遐邇的地方特優產品,這個盛產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鄉核桃峪村。其編織簸箕的手藝是楊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縣侯馬鄉移民時帶來的,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了。核桃峪簸箕之所以著名,正因為它有其獨到之處。

(10)簸箕怎麼讀擴展閱讀:

一、簸箕編制方法

做簸箕需要陰濕、避陽光、不見風的環境。農家一般都在地下打地窯,有如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地道,當地人稱簸箕窯,也有戲稱為冬暖夏涼、濕潤恆溫的「神仙洞」。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鐵鐮(推刨)、方錐、槽錐、鉤針、撥停、繩錘、捋篾刀、量舌、尺子等。

鐵鐮用以刮簸箕舌頭,要颳得平整、薄厚適中。近年來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頭要比鐮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錐,用於在簸箕舌頭上鑽眼。槽錐,用來纏簸箕沿子。

鉤針,在簸箕舌頭上用來鉤繩子;用針是循環往復、錯落有致、一氣呵成的一整套動作,針腳密疏、綴條粗細平整都是在瞬間完成的。撥停,是打繩用的,有的也叫脫螺子。繩錘,用於纏繩,既省力,纏下的繩子松緊又合適。

捋篾刀,刮纏沿子的篾子。量舌,用於丈量簸箕舌頭上所鑽孔眼的距離。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條長短的。還有踏板子、捋篾棒、墊尺和刀子等。編織簸箕時,先將條子裝在簸箕尺上,編結一片,叫做結掌子。然後將掌子弓起結角子。

結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纏沿子,最耗時間,技術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觀大方、實惠耐用,關鍵在這些工序上,所以編織簸箕者緊張時一圪蹴就是半天。有時為了結好角子或做好茬子,連吃飯、上廁所都顧不上。只有這樣,才能編成一張成品簸箕。

二、種類

簸箕的品種有大簸箕、小簸箕,還有凈物簸箕。凈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間的一種小型簸箕,沒有撐角,主要是裝物時用。隨著生活用途的多樣化,編織者也生產出一種變型的簸箕。

這種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開,況且有舌頭,用以「吐廢物」,而這種變型的簸箕叫笸籃,有似我們日常應用的洋瓷臉盆。從容量上看,有大笸籃、小笸籃,從形體上看,有正方形笸籃、圓笸籃、長方型笸籃。

從用途上分有盛饃笸籃、針線笸籃、旱煙笸籃等。笸籃的做工較之簸箕簡單點,但工藝更講究,還加了一道塗染、勾畫的工序。

鳥魚花草等繪於其上,了了數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籃不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還是一個民間藝術產品,在開發其使用價值的同時,也賦予其藝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