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燒烤大全 » 新生兒吐奶怎麼回事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新生兒吐奶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 2022-04-02 20:46:21

A. 新生兒吐奶該怎麼辦

新生兒吐奶,多數屬於生理性的。嬰兒期胃部相對成人的胃部,是呈水平狀的,當嬰兒體位改變;當吃奶以後,乳汁不能從食管快速到達賁門;當嬰兒吃奶時,進入氣體等,都會發生吐奶現象。 每次餵奶,把寶寶抱起來喂。家長的手臂呈45度,寶寶的頭部墊高了,可以讓乳汁盡快從食管進入賁門。媽媽餵奶不僅要把乳頭放入寶寶的嘴裡...,乳暈也要送進去一些,這樣可以減少氣體進入。用奶瓶奶嘴餵奶的寶寶,餵奶時奶嘴要用乳汁全部堵滿,防止氣體進入。寶寶吃完奶以後,豎抱起寶寶使其下巴靠在家長的肩部。家長的手掌呈空心狀。自下而上地輕拍寶寶的後背,直至打嗝、再豎著抱20分鍾把寶寶放平。放平寶寶時,臉側向一邊,防止突然吐奶嗆入氣管或流入耳朵。隨著寶寶長大,這種生理性吐奶現象會逐漸消失。

B. 新生兒吃奶後總吐奶是怎麼回事

這和寶寶消化道有待發育成熟有關,足月兒吞咽功能已經完善,但食管下部括約肌鬆弛,胃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較發達,易發生生理性溢乳吐奶。隨著寶寶慢慢長大,約4-6月齡,極個別需要到7月齡後,這種現象會逐漸減輕,並完全消失。溢奶與吐奶的寶寶,身長和體重增加都正常,一般生長發育不會受影響。 預防與處理: 1、...不管是母乳喂養,人工喂養,餵奶後都要把寶寶豎直抱起,讓其趴在母親的肩膀上,喂養者把手指並攏、掌心呈杯狀,從下自上拍背部,讓其嗝氣。 2、人工喂養時,奶瓶應倒立,使奶嘴充滿乳液,以防止寶寶在吸奶時,吞入太多的空氣。 3、注意,控制喝奶的速度,不能過急;或邊哭鬧邊吃奶,以免帶入大量空氣,引起嘔吐。 4、剛吃完奶,准備放床上睡時,頭15分鍾最好讓其右側卧位,有利於胃內容物引流到小腸,這樣寶寶會很舒服。 5、剛吃完奶後,不要突然改變體位或擠壓腹部,以免誘發溢奶,例如換尿片或豎抱時擠壓腹部等。 6、也可讓寶寶每次吃九成飽就可以了。 7、如果吐奶同時伴有體重增加緩慢,精神差,嘔吐物異樣等情況需要及時就醫,與病理性嘔吐鑒別。 8、飲食要合理。如果是母乳喂養,有可能因為媽媽飲食不好,所提供的奶水不好消化,所以導致寶寶吐奶。如果是奶粉喂養,有可能是所選的奶粉不適合寶寶,也會導致寶寶吐奶。這方面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我的小寶寶從來沒有出現過吐奶或溢奶現象呢。我們是奶粉喂養的,奶粉吃的旭貝爾,口味清淡,類似母乳。口感和配方都接近母乳,對寶寶的腸胃刺激小,寶寶不僅容易接受,還很容易消化和吸收。所以寶寶每次喝完奶都很舒適,自然就不會吐奶。

C. 新生兒吐奶怎麼辦

如果只是輕微的吐奶,不需要採取什麼特別的治療,只要耐心地幫把寶寶輕輕拍一拍後背,或是調整餵奶的方式就可以了。如果寶寶出現噴射性吐奶、量比較大,則必須帶寶寶去醫院檢查,在確認病因後再進行診治。通常寶寶吐奶的現象在開始食用固體食物後就會逐漸改善。當然如果檢查下來寶寶是病理性吐奶,就需要採取一些的治療手段,比如頻繁吐奶的寶寶可能需要禁食,這需要遵從醫生的建議開展禁食。還可以通過體位治療,就是將吐奶的患兒上半身抬高45度右側卧位,可防止嘔吐物嗆入氣道引起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還可以通過腸胃減壓,一般建議用於有明顯腹脹的患兒,醫生會幫助患兒持續胃腸減壓,必要時予以靜脈補液或靜脈高營養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供給熱量。如果是喂養不當引起的吐奶,可改進喂養方法。最後可以考慮葯物治療,葯物治療並非首先考慮的治療手段,病理性吐奶患兒應在醫生明確具體病因後,再制定相應的用葯方案。

D. 初生嬰兒吐奶怎麼回事

嬰兒因為胃賁門功能發育還並不是太完善,在一些刺激因素下就比較容易引起惡心嘔吐的現象的,這與喂養有關的。餵奶過快,餵奶量過多或不足,頻繁更換奶方,過早添加輔食,餵奶前較長時間的哭鬧,餵奶同時吞入大量的空氣,吃奶後末豎起拍背或餵奶後體位變動過大如換尿布等均可引起嘔吐。注意給寶寶每次奶量,喂八成飽就夠了。吃奶時不能急促或大哭,以免帶入大量空氣入胃內。剛吃完奶後,不要翻動體位誘發溢奶,例如換尿片等。 另外寶寶吐奶之後如果沒有及時擦乾凈的話,很容易長濕疹,寶寶會很難受的。要是家長們發現寶寶確實產生過敏症狀,那麼就需要及時檢查寶寶身邊的環境,讓寶寶遠離過敏源。當寶寶產生輕度症狀例如輕度濕疹和紅疹的時候,則可以採用蘊含天然洋甘菊、金盞花、澳洲堅果籽油等花草精華的貝悅嬰兒護膚品舒緩寶寶皮膚瘙癢、紅腫、乾燥和濕疹症狀。雙12貝悅又整點秒殺活動,我准備囤貨了

E. 新生兒有時吐奶怎麼回事

首先要分清你孩子是吐奶還是溢奶。吐奶一般是因為新生兒胃幽門狹窄,同時胃與食管結合部比較鬆弛,當胃強烈蠕動時,胃中的奶從食道返流,由口中吐出,形成吐奶。吐奶時,奶水強有力地從嘴巴吐出,甚至呈噴射狀。溢奶是由於食管末端的括約肌發育不夠完善,致使胃和食管之間不完全閉合,因而進入胃裡的奶水再次返流到食管,從嘴邊溢出。
吐奶量較多,多發生在餵奶後。寶寶的吐奶前會出現伸脖子或者張口等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量少,一般發生在寶寶吃完奶時,隨意的吐出一兩口奶。
吐奶在新生兒是正常現象,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頭幾個月基本上每天都要吐幾次奶。
寶寶吐奶的原因:
新生兒發生吐奶,不僅僅是因為吃奶後改變抱姿引起的,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嬰兒生理上的特點。首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嬰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吐奶的原因:寶寶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
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孩子吐奶後,什麼情況下需要看醫生?
關於避免吐奶,吃母奶的孩子在這方面要優於吃奶瓶的孩子,吃奶瓶會吞咽大量空氣,吃母乳則不會,因為寶寶的嘴和媽媽的乳頭形成一個真空吸附,空氣不容易侵入。至於吐奶量,只是看上去很多,其實大部分是胃液,孩子不會因此而餓肚子。只要寶寶沒有表現出不適,也沒有減少體重,或者出現大量頻繁嘔吐、顏色發綠、哭鬧咳嗽等等異常現象,就不必看醫生。
但孩子吐奶後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卻是需要我們多加留意的。在嘔吐得到緩解後,如果寶寶還有精神不振、只想睡覺、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則可能是生病了,應該看醫生。

寶寶吐奶如何護理?
1、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勢
一旦嘔吐物進入氣管會導致窒息。因此在讓孩子躺下時,最好將浴巾墊在孩子身體下面並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孩子躺著時發生吐奶,我們可以把孩子臉側向一邊。
2、吐奶後,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狀況
在孩子躺著時要把孩子頭部墊高,或者索性把孩子豎著抱起來。吐奶後,孩子的臉色可能會不好,但只要稍後能恢復過來就沒有問題。另外,根據情況可以適當地給孩子補充些水分。
3、補充水分要在嘔吐後30分鍾進行
孩子吐奶後,如果馬上給孩子補充水分,可能會再次引起嘔吐。因此,最好在吐後30分鍾左右用勺先一點點地試著給孩子喂些白水。
4、吐奶後,每次餵奶數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
在寶寶精神恢復過來,又想吃奶的時候,我們可以再給寶寶喂些奶。但每次餵奶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左右,不過餵奶次數可以增加。在寶寶持續嘔吐期間,我們只能給寶寶餵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輔食。
如何預防寶寶吐奶?
一、選擇適合大小的奶嘴
奶嘴孔如果過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從而導致空氣與奶汁被一起吸了進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過大,孩子吸吮時就容易被嗆著而引起劇烈的咳嗽。所以,在選擇奶嘴時,我們要考慮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二、注意不要讓寶寶吃的太急,如果奶脹、噴射出來,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
三、餵奶中以及吃飽後注意拍嗝
孩子在3-4個月大之後,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賁門的收縮功能也已發育成熟,所以吐奶的次數也就會明顯減少了。而在此之前,每次餵奶後我們最好還是要幫助孩子拍嗝。
四、餵奶後最好讓寶寶豎立20到30分鍾,也別急著忽悠寶寶玩兒。

F. 嬰兒吐奶是怎麼回事

小於四個月的寶寶吐奶主要是因為生理的原因,這個時候的寶寶胃是水平狀的,容量也有限,而且胃腸的消化能力也比較差。而且從食管到胃的入口松,而胃到十二指腸的出口緊。所以容易出現吐奶的情況。



還有喂養工具的選擇:沖奶時要注意不再有太多的湯,合適寶寶年齡的奶嘴。奶的出口不要太大。

喂養後要注意:吃飽後,不要馬上放孩子躺下來,豎抱於懷,拍奶嗝。

G. 新生兒吐奶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胃的位置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也較鬆弛,一旦攝入奶量稍多,即可發生溢奶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胃的位置逐漸變垂直,賁門括約肌肌力加強,溢奶次數就會逐漸減少,七八個月時停止。

H. 新生兒吐奶很多是怎麼回事

吐奶 溢奶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幾周內常會有溢奶,一般表現為餵奶後的一種強烈的、無壓力的、非噴射性地從口邊流出少量奶汁。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但不影響生長,嬰兒亦無其它不適或異常情況。新生兒溢奶一般不需要治療,隨著嬰兒成長,溢奶逐漸減少,約在6月至8月時可完全消失。 病理性嘔吐與生理性溢奶則不一樣,它是新生兒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引起新生兒嘔吐的疾病眾多,有一些是嚴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性,需要及時做手術治療。因此,要正確區別新生兒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嘔吐。 一般來說,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嘔吐情況較嚴重,次數頻繁,嘔吐量大,常呈噴射狀,嘔吐物中除進食的奶汁外,還會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如果嬰兒出生後唾液較多,初次進食,吞1、2口奶後即有嘔吐、嗆咳、青紫甚至窒息,多為食管閉鎖所致;出生後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後會出現腸梗阻症狀:頻繁嘔吐,嘔吐物中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腹脹明顯,腹壁發亮,有擴張靜脈,經直腸指檢或灌腸後排出大量大便,多為先天性巨結腸;出生後無症狀,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2-3周後出現嘔吐,逐漸加重,直至每次餵奶後立即嘔吐或不久即嘔吐、常呈噴射狀,則多為先天性幽門肥厚狹窄。先天性畸形一般需手術治療,葯物治療無效。 小兒內科性疾病所致的嘔吐常常發病症狀明顯,嘔吐一般不甚嚴重或間歇性發作,如新生兒窒息所致的腦水腫和顱內出血除嘔吐症狀外,常有呻吟、發紺、抽搐等症狀;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常有發熱、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狀;敗血症和腦膜炎常有反應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動、黃疸等症狀;肺炎常有發熱、呼吸急促、口吐泡沫、發紺等症狀。 總之,嬰兒出現了吐奶症狀,如果嘔吐嚴重或除了嘔吐症狀外還有上述的其它症狀,則要考慮並非正常的生理性溢奶,而是病理性嘔吐,要及時去看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或錯過手術機會。 根據臨床表現就可以作出診斷。 預防 漾奶多半是由於嬰兒在吃奶時吸進了空氣。空氣進入胃後,因氣體較液體輕而位於上方,容易沖開賁門而出,同時也會帶出一些乳汁,這樣就引起漾奶。所以,在餵奶時,要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氣乘虛而入。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頭,不要怕奶太沖而只到奶頭的一半,這樣就容易吸進空氣。喂完奶後,最好讓孩子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輕拍孩子背部,可使吸進去的空氣跑出來。喂完奶後,抱起和放下孩子時動作要輕,活動度要小些。搖晃太厲害,就容易漾奶或吐奶。漾奶時的量一般較少,對孩子生長發育不會有多大影響。隨著月齡的增長,自然就好了。 減少吐奶 嘔吐、溢奶是新生兒時期很常見的症狀之一。 新生兒的胃容量較小,食管較鬆弛,胃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較差,以上種種生理特點是引起新生兒易嘔吐的原因。 新生兒的嘔吐可以是生理性的,如正常新生兒一天可有1-2次嘔吐;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亂或消化道梗阻的主要表現。餵奶過快、餵奶量過多或不足,頻繁更換奶方,過早添加輔食,餵奶前較長時間的哭鬧,餵奶同時吞入大量的空氣,吃奶後豎起拍背或餵奶後體位變動過大如換尿布等均可引起嘔吐。但嘔吐頻繁,或同時伴有腹脹、腹瀉、發熱等症狀,要考慮存在病理情況。較常見的有胃食道返流、感染、幽門痙攣等,而嘔吐物中有黃色膽汁樣物質要考慮外科情況。 喂養不當所致的嘔吐,經過改善喂養方式,避免以上所述的一些影響因素後會好轉,有胃食道返流的新生兒在餵奶後應抬高頭部30度俯卧位或60度仰卧位,少量多餐喂以較厚的奶方,嗎丁啉、西沙比利目前作為治療胃食道返流的葯物應用於臨床,有一定的療效。但嘔吐頻繁,嘔吐物中帶有膽汁、血液或糞便,或同時伴有腹脹、發熱等症狀應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治療。

I. 嬰兒老是吐奶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

1、仰卧餵奶 可能是怕寶寶累著,或是便於餵奶,不少家長都是採取寶寶仰卧時餵奶的方法,其實這是不太科學的。由於寶寶胃結構的特殊性,仰卧時,很容易造成奶水在胃裡 滯留,很容易導致吐奶。比較正確的姿勢是抱起寶寶餵奶,讓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裡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這樣就能有效減少因躺著餵奶而造 成的吐奶幾率了。 2、餵奶時空氣進入 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人胃部,這樣在打嗝或晃動身體時很容易出現吐奶。 抱著寶寶餵奶時,一是動作盡量要輕,不要劇烈晃動寶寶的身體。二是在餵奶時,要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讓空氣乘虛而入。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頭,盡量避免空氣在餵奶時帶進孩子的胃裡造成吐奶。 要特別留意的是,喂完奶後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把寶寶豎直抱起靠在肩上,輕拍寶寶後背,讓他通過打嗝排出吸奶時一起吸入胃裡的空氣,再把寶寶放到床上, 這樣也就不容易吐奶了——這個「放」也是要講求技巧的哦,專家提示我們,餵奶後最好能讓寶寶多立一會兒,放下時的最佳姿勢是右側卧位,枕頭略抬高點,這些 小措施都能有效地減少吐奶。 那麼,除了以上原因以外,會有哪些疾病引起新生兒吐奶呢? 二、引起吐奶的八種疾病 1、羊水吸入:由於羊水大量吸入,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新生兒常在生後不久即出現嘔吐,吐出清水、粘液或帶少量血性液體,但一般情況良好,對於羊水吸入導致的頻繁嘔吐可用1%的蘇打水洗胃。 2、幽門痙攣:新生兒時期由於幽門功能暫時失調常在餵奶後不久出現噴射狀嘔吐,臨床常吐出大量乳汁和乳凝塊,時好時壞。對於幽門痙攣,可以用 1:1000阿托品在吃奶前5-10分鍾滴入口內,先從1滴開始,逐步增加,最大量不得超過4滴,直到小兒出現面紅為止,一般能獲得明顯療效。 3、新生兒便秘:新生兒一般生後10小時內開始排出胎糞,如果生後數日排便極少或胎便排出時間明顯延長,臨床也可出現腹脹、吐奶。對於新生兒便秘可以用生理鹽水灌腸,一旦大便通暢,腹脹和嘔吐常隨之緩解。 4、感染因素:是新生兒嘔吐最常見的原因,除了消化道本身感染如流行性腹瀉、肝炎等外,消化道外的感染如中耳炎、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也是引起新生 兒嘔吐的常見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消化道畸形在新生兒嘔吐的發病中常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危害極大,我們應該特別引起重視。 5、食道閉 鎖:新生兒生後即發生劇烈的嘔吐,吃啥吐啥,常吐出象螃蟹吐的泡沫狀液體。 幽門肥厚性狹窄:臨床常常在生後2周左右出現嘔吐,進行性加劇,常表現為噴射性嘔吐,但吐後仍有飢餓感,由於頻繁嘔吐,新生兒常出現脫水和營養不良,腹部 體檢時,可以摸到棗核樣的塊物。 6、腸閉鎖:生後1天內常出現持續性嘔吐,吐奶後症狀常有所緩解,但吃奶後幾小時又開始嘔吐,吐出物常伴有奶、膽汁和糞便樣的液體。 7、腸旋轉不良:生後數日內常出現間隔性嘔吐,時輕時重,嘔吐物可為奶汁或膽汁。 8、先天性巨結腸:生後無胎便或有頑固性的便秘,臨床常伴有進行性的腹脹、嘔吐。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時期的嘔吐,了解病史、生產史、是否吸入羊水、喂養史以及胎便排出情況和其他伴發症狀是非常重要的,臨床應該注意新生兒的腹部,觀察有 無胃型、腸型、腹部腫塊以及應仔細檢查肛門。

J. 嬰兒吐奶是怎麼回事

人的胃有兩個門,一個是與食管相連叫賁門,即胃的入口,另一個是與腸道相接的叫幽門,即胃的出口。嬰幼兒賁門比較松馳,關閉不緊,易被食物沖開。當胃內食物稍多時,就會沖開賁門而倒流回食管。幽門關閉較緊,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發生痙攣,使出口阻力更大,食物通過緩慢或難以通過,食物則由幽門處反流到賁門處,破門而出,孩子就會吐奶。 另外,嬰兒的胃呈水平位,胃的容量小,存放食物少,同時也容易返回到賁門處。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如進食過多,吃奶後立即平卧,乳汁也容易沖開賁門,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如果孩子偶爾吐一次奶,精神很好,就不用緊張。如每次餵奶時均吐,並且吐奶量比較大,可能胃腸道本身有問題,也可能其他系統有病變存在,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吐奶是嬰兒最常發生的一種毛病,尤其是六個月以內的嬰兒更容易發生。這是因為嬰兒的肌肉還不夠發達,收縮力很不夠,在胃與食道相接之處還不能關閉得很緊;同時,嬰兒胃的位置還不是傾斜的,幾乎是橫位,因此奶容易向兩端流動,特別是在胃中奶汁過多或活動激烈時,更容易向兩端流動而引起吐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