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燒烤大全 » 韓非子五蠹怎麼讀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韓非子五蠹怎麼讀

發布時間: 2022-03-31 06:26:31

Ⅰ 韓非子的五蠹里 法趣上下怎麼讀 正確讀音

正確讀音是dú

Ⅱ 韓非子五蠹怎麼讀

蠹,讀dù,聲母d;韻母ù。

「蠹」形聲字,本意指蛀蝕器物的蟲子。引申比喻禍害國民的人和事。《韓非子·五蠹》是戰國末期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

在韓非子所著的《韓非子·五蠹篇》中,韓非子提到了五種威脅到君王法治的人士。所謂「五蠹」,就是五種害蟲的意思。

(2)韓非子五蠹怎麼讀擴展閱讀

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於一身,將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言論及著作。其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

韓非著有《孤憤》《五蠹》《內儲說》《外儲說》《說林》《說難》等文章,後人收集整理編纂成《韓非子》一書。

Ⅲ 韓非子五什麼最後一個字怎麼讀

五蠹 - 韓非子
韓非子的文章,五蠹( dù ),指當時社會上的五種人:
(一)學者(指戰國末期的儒家),
(二)言談者(指縱橫家),
(三)帶劍者(指游俠),
(四)患御者(指依附貴族私門的人),
(五)工商之民。
韓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蟲。韓非認為這五種人無益於耕戰,就像蛀蟲那樣有害於社會。

Ⅳ 韓非子,五蠹。是什麼意思

韓非《韓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簡譯: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隻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注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典故: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以上供參考。

Ⅳ 韓非子的五蠹的翻譯,從儒以文亂法到亦勿怪矣

儒家利用文獻擾亂法紀,游俠使用武力違犯禁令,而君主卻都要加以禮待,這就是國家混亂的根源。犯法的本該判罪,而那些儒生卻靠著文章學說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該處罰,而那些游俠卻靠著充當刺客得到豢養。所以,法令反對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處罰的,成了權貴豢養的。法令反對和君主重用,官吏處罰和權貴豢養,四者互相矛盾,而沒有確立一定標准,即使有十個黃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對於宣揚仁義的人不應當加以稱贊,如果稱贊了,就會妨害功業;對於從事文章學術的人不應當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會破壞法治。楚國有個叫直躬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兒吉發,令尹說:「殺掉他:」認為他對君主雖算正直而對父親卻屬不孝。結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來,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親的逆子。魯國有個人跟隨君土去打仗,屢戰屢逃;孔子向他詢問原因,他說:「我家中有年老的父親,我死後就沒人養活他了。」孔子認為這是孝子,便推舉他做丁官。由此看來。父親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殺了直躬,楚國的壞人壞事就沒有人再向上告發了;孔子獎賞逃兵.魯國人作戰就要輕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間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卻既贊成謀求私利的行為。又想求得國家的繁榮富強,這是肯定沒指望的。

古時候,蒼頡創造文字,把圍著自己繞圈子的叫做「私」。與「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蒼頡就已經知道廠的。現在還有人認為公私利益相同,這是犯了沒有仔細考察的錯誤。那麼為個人打算的話,沒有什麼比修好仁義、熟悉學術的辦法更好了。修好仁義就會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學術就可以成為高明的老師。成了高明的老師就會顯榮。對個人來說。這是最美的事了。然而沒有功勞的就能做官。沒有爵位就能顯榮,形成這樣的政治局面。國家就一定陷入混亂,君主就一定面臨危險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並存的。殺敵有功的人本該受賞,卻又崇尚仁愛慈惠的行為;攻城大功的人本該授予爵祿。卻又信奉兼愛的學說:採用堅固的鎧甲、鋒利的兵器來防備戰亂,卻又提倡寬袍大帶的服飾;國家富足靠農民。打擊敵人靠士兵,卻又看重從事於文章學術事業的儒生;不用那些尊君守法的人,而去收養游俠刺客之類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國家太平和強盛足不可能的。國家太平的時候收養儒生和游俠,危難來臨的時候要用披堅執銳的士兵;國家給予利益的人並不是國家所要用的人.而國家所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好處。結果從事耕戰的人荒廢了自己的事業,而游俠和儒生卻—天天多了起來,這就是社會陷於混亂的原因所在。

況且社會上所說的賢。是指忠貞不欺的行為;所說的智,是指深奧玄妙的言辭。那些深奧玄妙的言辭,就連最聰明的人也難以理解。現在制定民眾都得遵守的法令,卻採用那些連最聰明的人也難以理解的言辭,那麼民眾就無從弄懂了。所以,連糟糠都吃不飽的人,是不會追求精美飯菜的;連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會期望華麗衣衫的。治理社會事務,如果緊急的還沒有辦好,那麼可從緩的就不必忙著去辦。現在用來治理國家的政治措施,凡屬民間習以為常的事。或普通人明知的道理不加採用,卻去期求連最聰明的人都難以理解的說教,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了。所以那些深奧玄妙的言辭,並不是人民所需要的。至於推崇忠貞信義的品行。必將尊重那些誠實不欺的人;而誠實不欺的人,也沒有什麼使人不行欺詐的辦法。平民之間彼此交往,沒有大宗錢財可以互相利用,沒有大權重勢可以互相威脅。所以才要尋求誠實不欺的人。如今君主處於統治地位,擁有整個國家的財富,完全有條件掌握重賞嚴罰的權力,可以運用法術來觀察和處理問題;那麼即使有田常、子罕—類的臣子也是不敢行欺的,何必尋找那些誠實不欺的人呢?現今的忠貞信義之十不滿十個。而國家需要的官吏卻數以百計;如果一定要任用忠貞信義之士。那麼合格的人就會不敷需要;合格的人不敷需要,那麼能夠把政事治理好的官就少,而會把政事搞亂的官就多了。所以明君的治國方法,在於專 實行法治,而不尋求有智的人;牢牢掌握使用官吏的權術。而不欣賞忠信的人。這樣,法治就不會遭到破壞而官吏們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現在君主對於臣下的言論。喜歡悅耳動聽而不管是否恰當;對於臣下的行事,僅欣賞他的名聲而不責求做出成效。因此天下很多人說起話來總是花言巧語,卻根本不切合實用,結果弄得稱頌先王、高談仁義的人充滿朝廷,而政局仍不免於混亂;立身處世的人競相標榜清高,不去為國家建功立業。結果有才智的人隱居山林,推辭俸祿而不接受,而兵力仍不免於削弱。兵力不免於削弱。政局不免於混亂,這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因為民眾所稱贊的,君主所優待的,都是些使國家混亂的做法。現在全國的民眾都在談論如何治國,每家每戶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國家卻越來越窮,原因就在於空談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農具種地的人太少。全國的民眾都在談論如何打仗,每家每戶都藏有孫子和吳起的兵書,國家的兵力卻越來越弱;原因就在於空談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鎧甲上陣的人太少。所以明君只使用民眾的力量,不聽信高談闊論;獎賞人們的功勞,堅決禁止那些無用的言行。這樣民眾就會拚命為君主出力。耕種是需要花費氣力吃苦耐勞的事情。而民眾印願意去干,因為他們認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險的事情。而民眾卻願意去於。因為他們認為可以出此獲得顯貴。如今只要擅長文章學術,能說會道。無需有耕種的勞苦就可以獲得富足的實惠。無需冒打仗的危險便可以得到尊貴的官爵,那麼人們誰不樂意這樣干呢?結果就出現了一百個人從事於智力活動,卻只有一個人致力於耕戰事業的狀況。從事於智力活動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壞;致力於耕戰事業的人少了,國家就會變得貧窮。這就是社會所以混亂的原因。

因此,在明君的國家裡,不用有關學術的文獻典籍。而以法令為教本;禁絕先王的言論,而以官吏為老師;沒有游俠刺客的兇悍,而只以殺敵立功為勇敢。這樣,國內民眾的一切言論都必須遵循法令,—切行動都必須歸於為國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須用到從軍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時期國家就富足,戰爭時期兵力就強盛,這便奠定了稱王天下的資本。既擁有稱五天下的資本,義善於利用敵國的弱點;建立超過五帝、趕上三王的功業,一定得採用這種辦法。

現在卻不是這樣。儒士、游俠在國內恣意妄為,縱橫家在國外大造聲勢。內外形勢盡行惡化,就這樣來對付強敵。不是太危險了嗎?所以那些談論外交問題的臣子們,不是屬於合縱或連衡中的哪一派,就是懷有借國家力量來報私仇的隱衷。所謂合縱。就是聯合眾多弱小國家去攻打一個強大國家;所謂連衡,就是依附於一個強國去攻打其他弱國。這都不是保全國家的好辦法。現在那些主張連衡的臣子都說:「不依附大國,一遇強敵就得遭殃。」侍奉大國不一定有什麼實際效應,倒必須先獻出本國地圖,呈上政府璽印,這樣才得以請求軍事援助。獻出地圖,本國的版域就縮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聲望就降低了。版域縮小。國家就削弱了;聲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亂了。侍奉大國實行連衡。還來不及看到什麼好處,卻已喪失了國土,搞亂了政治。那些主張合縱的臣子都說:「不救援小國去進攻大國,就失了各國的信任;失去了各國的信任,國家就面臨危險;國家面臨危險。君主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國不一定有什麼實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國為敵。援救小國木必能使它保存下來。而進攻大國未必就不失誤一有失誤,就要被大國控制了。出兵的話,軍隊就要吃敗仗;退守的話,城池就會被攻破。援救小國實行合縱。還來不及看到什麼好處,卻已使國土被侵吞,軍隊吃敗仗。所以,侍奉強國,只能使那些搞連衡的人憑借外國勢力在國內撈取高官;援救小國,只能使那些搞合縱的人憑借國內勢力從國外得到好處。國家利益沒有確立起來,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祿都弄到手了。盡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盡管國家土地削減了,而私家卻變富了。事情如能成功.縱橫家們就會依仗權勢長期受到重用;事情失敗的話,縱橫家們就會憑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君主如果聽信臣下的游說,事情還沒辦成就已給了他們很高的爵位俸祿,事情失敗得不到處罰;那麼,那些游說之士誰不願意用獵取名利的言辭不斷去進行投機活動呢?所以國破君亡局面的出現,都是因為聽信了縱橫家的花言巧語造成的。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論是公正確,事敗之後也沒有堅決地實行處罰。縱橫家們都說:「進行外交活動,收效大的可以統—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證安全。」所謂統—天下,提的是能夠打敗別國;所謂保旺安全,指的是本國不受侵犯。兵強就能打敗別國。國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國家的強盛和安定並不能通過外交活動取得,只能靠搞好內政。現在不在國內推行法術,卻要一心在外交上動腦筋。就必然達下到國家安定富強的目的了。

鄉間諺語說:「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這就是說,物質條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國家安定強盛,謀事就容易成功;國家衰弱混亂,計策就難以實現。所以用於秦國的計謀,即使改變十次也很少失敗;用於燕國的計謀,即使改變一次也很難成功。這並不是被秦國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國任用的人腦子必笨,而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治亂條件大不相同。所以西周背棄秦國參予合縱,只一年工夫就被吞災了;衛國背離魏國參與連衡,僅半年工夫就被消滅了。這就是說合縱滅了西周,連衡亡了衛國。假使西周和衛國不急於聽從合縱連橫的計謀,而將國內政治嚴加整頓,明定法律禁令,信守賞罰制度,努力開發土地來增加積累,使民眾拚死去堅守城池;那麼.別的國家奪得他們的土地吧,好處不多。而進攻這個國家吧,傷亡很大。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不敢自我拖累在堅城之下,從而促使強敵自己去衡量其中的害處,這才是保證本國必然不會滅亡的辦法。丟掉這種必然不會亡國的辦法,卻去搞勢必會招致亡國的事情,這是治理國家的人的過錯。外交努力陷於困境,內政建設陷於混亂,那麼國家的滅亡就無法挽救了。

人們的習慣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私利而避開危險和窮苦。如果讓他們去打仗。前進會被敵人殺死,後退要受軍法處置,就處於危險之中了。放棄個人的家業,承受作戰的勞苦,家裡有困難而君主不予過問,就置於窮困之中了。窮困和危險交加,民眾怎能不逃避呢?所以他們投靠私門貴族,求得免除兵役,兵役免除了就可以遠離戰爭,遠離戰爭也就可以得到安全了。用錢財賄賂當權者就可以達到個人慾望,慾望一旦達到也就得到了實際利益。平安有利的事情明擺在那裡,民眾怎能不去追求呢?這樣一來,為公出力的人就少了,而依附私門的人就多了。

明君治理國家的政策,總是要使工商業者和游手好閉的人盡量減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從事農耕的人少而致力於工商業的人多。現在社會上向君主親近的侍臣行賄托情的風氣很流行,這樣官爵就可以用錢買到;官爵可以用錢買到,那麼工商業者的地位就不會低賤了。投機取巧非法獲利的活動可以在市場上通行,那麼商人就不會少了。他們搜括到的財富超過了農民收入的幾倍,他們獲得的尊貴地位也遠遠超過從事耕戰的人,結果剛正不阿的人就越來越少,而經營商業的人就越來越多。

因此,造成國家混亂的風氣是:那些著書立說的人,稱引先王之道來宣揚仁義道德;講究儀容服飾而文飾巧辯言辭,用以擾亂當今的法令,從而動搖君主的決心。那些縱橫家們,弄虛作假,招搖撞騙,藉助於國外勢力來達到私人目的,進而放棄了國家利益。那些游俠刺客,聚集黨徒,標榜氣節,以圖顯身揚名,結果觸犯國家禁令。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權臣貴族,肆意行賄,而藉助於重臣的請托,逃避從軍作戰的勞苦。那些工商業者,製造粗劣器具,積累奢侈資財。囤積居奇,待機出售,希圖從農民身上牟取暴利。上述這五種人,都是國家的蛀蟲。君主如果不除掉這五種像蛀蟲一樣的人,不廣羅剛直不阿的人,那麼。天下即使出現破敗淪亡的國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為怪了。

Ⅵ 韓非子五蠹怎麼讀

韓非子五蠹讀作dù。

《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說理文進一步發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韓非文章的一般特點。作者舉出了大量的事實,於對比中指出古今社會的巨大差異,論據充分,詞鋒銳利,推理事實切中肯綮。

《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韓非(約公元前280~233年),後人稱韓非子或韓子,戰國時期韓國人,為韓國公子,與李斯同學於荀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全書由五十五篇獨立的論文集輯而成,裡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韓非,除個別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該文主旨。

其學說的核心是以君主專制為基礎的法、術、勢結合思想,秉持進化論的歷史觀,主張極端的功利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主要是利害關系而仁愛教化輔之,強調以法治國,以利用人,對秦漢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

該書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邏輯嚴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經整理之後又輯為各種寓言集,如《內外儲說》、《說林》、《喻老》、《十過》等即是。

Ⅶ 韓非子 五蠹 稱俗而行也的稱的讀音

薄罰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韓非子·王蠹》

#chèn
【釋義】
適合;相當:稱職|對稱|稱心如意。

Ⅷ 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讀音是什麼

五蠹讀音是wǔ dù,wǔ聲母d,韻母:u,聲調:第三聲,dù,聲母d,韻母:u,聲調:第四聲。五蠹散文篇名,載於《韓非子》。

文中以學者(戰國末的儒家)、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俠客)、患御者(依附權貴逃避戰爭或勞役的人)、工商之民為「五蠹」,認為必須將其清除,國家才能免於衰落、滅亡,並提出了重視耕戰之士以富國強兵的觀點。體現了法家的治國原則。

五蠹主要內容

《五蠹》文章標題的意思就是國家的五種蛀蟲。在這篇文里韓非揭示了古今社會變遷情況,闡明法治思想合乎當時的時代要求。如果用現代化的語言為這篇文起一個標題的話,那應該是:論地主階級專政的對象。國家要想強大,就要對以下這五種人實行專政,加以驅逐。

儒者:儒家學派的人,用文辭擾亂法紀,蠱惑君主和世人。

縱橫家:言談者,在國與國之間搞外交,花言巧語、搬弄是非,輕易挑起戰爭。國家不能靠外交強大,要靠修內政強大。

游俠:劍士、刺客,聚集黨徒,效力於貴族,觸犯法令。

患御者:害怕服兵役的青壯年,為逃兵役投奔權臣貴族門下。

不法商工之民:製造殘次商品,賣給辛苦耕種的農民來獲取巨大利益。

Ⅸ 《韓非子·五蠧》:「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瀆」怎麼讀

希望對你有幫助:課本和字典有沖突,按課本進行,因為出題人是按照教材進行編寫的。這個字的確有兩個讀音 :水溝,小渠,亦泛指河川:溝~。四~(古代對中國「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的合稱)。 dou:通「竇」。 本義: 洞; 穴 [hole] [鄭伯有]晨, 自 墓門之瀆入。——《左傳》。 杜預注:「 墓門, 鄭城門。」

Ⅹ 韓非子的五蠹主要都講了什麼

五蠹( dù ),指當時社會上的五種人:(一)學者(指戰國末期的儒家),(二)言談者(指縱橫家),(三)帶劍者(指游俠),(四)患御者(指依附貴族私門的人),(五)工商之民.韓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蟲.韓非認為這五種人無益於耕戰,就像蛀蟲那樣有害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