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濰坊的美食小吃介紹
濰坊小吃
1 綠豆糕
產於安丘市景芝鎮,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特點是工藝獨到,風味奇特,呈淡黃色,結構松軟,富有彈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還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分單料、全料兩種。單料用綠豆和白糖製成。將綠豆煮熟晾乾,去皮、磨細,加白糖調勻,用細篩篩在特製的方形蒸籠內,用銅鏟壓勻,割為適宜的長方形,蒸熟即成,全料綠豆糕,另加青紅絲、玫瑰醬、核桃仁、桔餅等佐料,多味並重,年長及喜清淡者食用,倍感新鮮爽口。
2 金絲面 金絲面源於安丘景芝鎮,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色黃絲細,猶如金絲得名。金絲面以精麵粉、雞蛋和食鹽為原料,先把雞蛋打入盆內調勻,再加入精麵粉和食鹽,和為硬面,擀成透明薄餅,切為細絲,出鍋後放入雞湯內,加適量食醋、芝麻油、蝦米、胡椒面、香椿末、香菜梗或嫩韭菜等佐料。金絲面顏色淡黃,細如金絲,軟硬適度,清香可口。
3 芝畔燒肉
芝畔燒肉相傳始於明代,安丘市芝畔村製作的燒肉肥而不膩,油而清爽,食時有一股淡淡的、獨特的燎煙香味。其主料是豬頭和豬腸、肚等內臟及蹄等。製作時先用細鹽輕搓幾遍,然後放入原湯鍋中煮兩小時左右,煮時放入用紗袋裝好的豆蓉、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撈出,放在鍋內,不加水,用急火將鍋繞紅,再將紅糖、谷糠撒在鍋底,用鍋內升騰的青煙將肉熏成橙黃色即成。
4 臨朐全羊宴
臨朐全羊宴是根據全羊軀干各部肌肉組織的分布不同,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各式各樣的菜餚而成的宴席。如背部、臀部有較多的肌肉組織,便做成溜羊茸、網油羊肉、木須羊肉、鍋燒羊肉、宮爆羊肉、清汁原湯等;腹部、頭部、四肢肌肉較少,可做成糖醋羊排、醬羊排、燒羊頭、扒羊蹄、燜羊腿等;臟腑品可做成燴天花、鹵羊肝、爆腰花、拌羊肚等。全羊宴的特點是素有膻,食之可口,風味獨特,炸、溜、爆、燒製做的,口味脆嫩爽鮮;燜、煨、炒製作的,火色考究,醇香不膩。
5 和樂。。
和字應該讀「huo」四聲
6 朝 天 鍋
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鍋內煮著豬下貨、肉丸子、豆腐乾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並備有薄面餅,隨意自用。然後,根據顧客要求,把腸、肚等切碎,放在餅上,捏上細鹽,捲成火筒狀,送到顧客手中。因其經濟實惠,肉湯隨喝隨舀,深受群眾歡迎。濰坊朝天鍋經不斷改進於1997年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隨著商業的發展,朝天鍋已遍及全市,如今已發展成為「朝天宴」。此宴用雞肉、驢肉煨湯、以煮全豬為主,有豬頭、肝、肺、心、肚、腸,再配以甜面醬、醋、醬油、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蔥、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卜條等十幾種調料和冷盤。食客們坐在一張特製的餐桌周圍,桌中央有一口直徑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鍋,鍋口與桌面齊平,鍋底有特製燃料。圓桌有一缺口,服務員在缺口處,根據客人的要求將鍋內的肉舀出、切好
7 馬 宋 餅
昌樂名吃,出自昌樂縣馬宋鎮馬宋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數世不衰,久食不膩。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和面、醒面、擀烙是製作馬宋餅的3道主要工序。用比例適中的溫食鹽水,將優等麵粉攪拌成團,反復揉搓,待質地光亮後以包袱覆之。面團似流非流時,移於面案,撕為小塊。將小面團壓平後,再三層合一,中間面團兩面塗花生油,隨即擀壓,使之薄如銅錢,形似圓盤,攤至火候適中的鐵鏊上,顏色白中帶黃時,取下涼透即成。馬宋餅的特點是烙花細碎,熟而不糊,色澤艷麗,柔軟芳香,油豐而不膩,微咸而透清香,開人胃口,百食不厭。
8 燒 餅
濰城的燒餅烤成分兩層,面層布滿芝麻,鼓起,脆而香。底層平而脆,撂放片刻便變軟,「燒餅卷油條」即是變軟後的吃法。濰城燒餅品種很多,如酥燒餅、小片燒餅、羊肉燒餅、花椒肉燒餅、脂烙酥燒餅等,風味各異。
9 臨朐全羊宴
臨朐名吃,起源於清代,是在宮廷全羊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臨朐城有一家菜庄,名「德順樓」,烹調羊肉馳名齊魯。當時曾有「青州游,莫過德順樓」之說。經歷代廚師發掘創新,無論菜品特點,還是烹調技藝,都已使全羊宴有了自己的風格。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為「山東名小吃」。「全羊宴」是把羊的軀體和內臟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異的各種菜餚,並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稱,雖系全羊,卻無羊名。如龍門角、采靈芝、雙鳳翠等,一隻羊做菜80多種。在製作上,刀工精細,調味考究,炸溜、爆、燒、燉、燜、煨、炒,醇而不膩,具有軟料、清淡、口味適中、脆嫩爽鮮等特點。選用羊身各個部分做而成的「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開夜合、迎風扇、迎香草、五福玲瓏、八仙過海等菜餚,質脆而嫩,味美形奇,各具特色。上菜程序上先涼後熱,先羊頭後羊蹄,中間上素菜。
10 芝 畔 燒 肉
安丘名吃,產於安丘臨浯鎮芝泮村。其主料是豬頭和豬腸、肚、蹄、心、肝、肺等。採用明朝宮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種中葯,經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定為「山東名小吃」。製作時,先用細鹽輕搓幾遍,然後放入原湯鍋中,煮兩小時左右,煮時放入用紗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撈出,放在鍋內箅子上,加糖熏烤即成。芝泮肉已發展到燒豬肉、牛肉、驢肉、雞肉、兔肉、香腸等十幾個品種。特點肥而不膩,有燒烤香味。
南宮和樂最正宗了,吃起來那才叫香呢! 我小時候回濰坊在白浪河邊上吃過一次朝天鍋,真的很好吃!
諸城燒烤 相州燒雞 景芝三頁餅
㈡ 我家鄉的美食朝天鍋例文
朝天鍋。濰坊名吃,始於清初,因露天設攤,鍋無蓋,故曰:朝天鍋。將母雞和豬的腸肚一起煮。熱肉湯加上香菜、蔥花、醬油,每人一碗。腸肚切好捲入餅中,就湯吃。杠子頭。濰坊有名的硬麵食品。和硬面,用棗木杠子壓。中間薄,有孔,邊厚。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
補充:
雞鴨和樂 濰坊傳統名吃,據說起源於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坊.馬宋餅 昌樂名吃,出自昌樂縣馬宋鎮馬宋村。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和面、醒面、擀烙是製作馬宋餅的3道主要工序。臨朐全羊宴 臨朐名吃,起源於清代,是在宮廷全羊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為「山東名小吃」。「全羊宴」是把羊的軀體和內臟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異的各種菜餚,並冠之以吉祥而如意的名稱,雖系全羊,卻無羊名。如龍門角、采靈芝、雙鳳翠等,一隻羊可做菜80多種。在製作上,刀工精細,調味考究,炸溜、爆、燒、燉、燜、煨、炒,醇而不膩,具有軟爛、清淡、口味適中、脆嫩爽鮮等特點。選用羊身各個部分合做而成的「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開夜合、迎風扇、迎香草、五福玲瓏、八仙過海等菜餚,質脆而嫩,味美形奇,各具特色。 芝灃燒肉 安丘名吃,產於安丘臨浯鎮芝泮村。其主料是豬頭和豬腸、肚、蹄、心、肝、肺等。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定為「山東名小吃」。製作時,先用細鹽輕搓幾遍,然後放入原湯鍋中,煮兩小時左右,煮時放入用紗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撈出,放在鍋內箅子上,加糖熏烤即成。芝泮肉已發展到燒豬肉、牛肉、驢肉、雞肉、兔肉、香腸等十幾個品種。特點肥而不膩,有燒烤香味。 燒烤扒 「後宮眾粉黛,養顏有秘方。御宴多名菜,唯攝燒烤扒。」據載,宋朝大學士蘇東坡從汴京貶至密州時,宋神宗趙頊因賞識其詩文,便派了一名御廚隨從,名為照顧生活,實為早得其詞,「燒烤扒」御宴秘方便從此傳至諸城。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為「山東名小吃」。傳統的燒烤扒是將干凈的豬蹄、耳、舌、肚、大腸、雞爪、雞腿、雞翅等加鹽、大料、香辛料煮熟,然後在一隻干凈的鐵鍋底加適量白糖,熬成糖稀,鍋上加鐵箅子,將熟豬蹄等置於箅子上,蓋蓋,繼續加溫,翻動燒烤物數次,熏至暗紅色即成。 紅扒肘子 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為「山東名小吃」。主料:帶皮、帶骨、豬肘一個。製作方法1.將肘子刮洗干凈,放凈水中浸泡三四個小時後撈出,瀝干水分。2.將肘子、蔥、姜、桂皮』、料酒、醬、食鹽一並放入老湯中,用文火煮之,滋味入里,肉爛熟為止。特點是爛而不散,肥而不膩。
㈢ 山東濰坊當地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1、紅扒羊頭
紅扒羊頭又名麒麟頂,是全羊宴中的第一道菜。臨朐全羊宴為傳統名吃,從創立至今,經過幾代烹飪工作者的精心鑽研,已經發展到了一百多個菜種,風格各異,口味獨特,又極有食療作用。
2、雞鴨和樂
山東濰坊特色傳統名吃,據說起源於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坊,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 蕎麥面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面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坊人對此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蕎麥面,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鹵子,用期諧音取名「和樂」,因鹵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
3、濰城火燒
濰城火燒是山東濰坊的一種有名的傳統小吃。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皮酥,瓤有異香而不膩。
濰城的火燒品種很多。單是面火燒就有若干種,如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等。較為出名有特色的有杠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杠子頭火燒,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里薄,中間隆起。
4、濰城燒餅
濰城燒餅是山東濰城的傳統名點,由小麥和芝麻為原料製作而成. 「濰城燒餅品種很多,如酥燒餅、小片燒餅、羊肉燒餅、花椒肉燒餅、脂烙酥燒餅等,風味各異。
5、馬宋餅
馬宋餅是源於山東省昌樂縣馬宋(現為營丘鎮)一道傳統麵食,故稱之為馬宋餅。至於起源於何時,由於歷時年代久遠,故無從考究。相傳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的昌樂馬宋,是清朝初期魯東南士子進京趕考的必經之地。古時進京趕考之人多以步行,經過長途跋涉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才以到達目的地。由於馬宋餅便於攜帶、存放時間長、耐消化之優點因此深受各方舉人的喜愛。
㈣ 濰坊到安丘美食一條街怎麼走 在哪坐車
先做安丘車到安丘>再坐二路公交就行
㈤ 濰坊的地方特色小吃是什麼
雞 鴨 和 樂
濰坊傳統名吃,據說起源於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坊,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蕎麥面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面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坊人對此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蕎麥面,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鹵子,用期諧音取名「和樂」,因鹵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經民間食品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至今,成為人勻喜聞樂見的麵食。它以製作考究,佐料齊全、味美湯鮮而聞名齊魯大地,又以味美價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1997年雞鴨和樂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評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
朝 天 鍋
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鍋內煮著豬下貨、肉丸子、豆腐乾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並備有薄面餅,隨意自用。然後,根據顧客要求,把腸、肚等切碎,放在餅上,捏上細鹽,捲成火筒狀,送到顧客手中。因其經濟實惠,肉湯隨喝隨舀,深受群眾歡迎。濰坊朝天鍋經不斷改進於1997年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隨著商業的發展,朝天鍋已遍及全市,如今已發展成為「朝天宴」。此宴用雞肉、驢肉煨湯、以煮全豬為主,有豬頭、肝、肺、心、肚、腸,再配以甜面醬、醋、醬油、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蔥、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卜條等十幾種調料和冷盤。食客們坐在一張特製的餐桌周圍,桌中央有一口直徑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鍋,鍋口與桌面齊平,鍋底有特製燃料。圓桌有一缺口,服務員在缺口處,根據客人的要求將鍋內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嘗。「朝天鍋」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湯清淡而不渾濁,加以薄餅配用,其味無窮。
馬 宋 餅
昌樂名吃,出自昌樂縣馬宋鎮馬宋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數世不衰,久食不膩。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和面、醒面、擀烙是製作馬宋餅的3道主要工序。用比例適中的溫食鹽水,將優等麵粉攪拌成團,反復揉搓,待質地光亮後以包袱覆之。面團似流非流時,移於面案,撕為小塊。將小面團壓平後,再三層合一,中間面團兩面塗花生油,隨即擀壓,使之薄如銅錢,形似圓盤,攤至火候適中的鐵鏊上,顏色白中帶黃時,取下涼透即成。馬宋餅的特點是烙花細碎,熟而不糊,色澤艷麗,柔軟芳香,油豐而不膩,微咸而透清香,開人胃口,百食不厭。火 燒
濰城的火燒品種很多。單是面火燒就有若干種,如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等。較為出名有特色的有杠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杠子頭火燒,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里薄,中間隆起。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於攜帶,適合旅途食用。脂烙酥火燒,系有特製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豬油,拌以適量蒸好的麵粉,化油時加適量花椒、桂皮,油化後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焰。火燒皮用香油和面,包制好入爐,用文火烘烤而成。其特點是皮酥,瓤有異香而不膩。
燒 餅
濰城的燒餅烤成分兩層,面層布滿芝麻,鼓起,脆而香。底層平而脆,撂放片刻便變軟,「燒餅卷油條」即是變軟後的吃法。濰城燒餅品種很多,如酥燒餅、小片燒餅、羊肉燒餅、花椒肉燒餅、脂烙酥燒餅等,風味各異。
臨朐全羊宴
臨朐名吃,起源於清代,是在宮廷全羊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臨朐城有一家菜庄,名「德順樓」,烹調羊肉馳名齊魯。當時曾有「青州游,莫過德順樓」之說。經歷代廚師發掘創新,無論菜品特點,還是烹調技藝,都已使全羊宴有了自己的風格。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為「山東名小吃」。「全羊宴」是把羊的軀體和內臟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異的各種菜餚,並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稱,雖系全羊,卻無羊名。如龍門角、采靈芝、雙鳳翠等,一隻羊做菜80多種。在製作上,刀工精細,調味考究,炸溜、爆、燒、燉、燜、煨、炒,醇而不膩,具有軟料、清淡、口味適中、脆嫩爽鮮等特點。選用羊身各個部分做而成的「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開夜合、迎風扇、迎香草、五福玲瓏、八仙過海等菜餚,質脆而嫩,味美形奇,各具特色。上菜程序上先涼後熱,先羊頭後羊蹄,中間上素菜。
黃 燜 甲 魚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間,濰城陳子久先生任京師巡城御史時,有廚師跟隨其回籍傳入,成為濰城的傳統名菜。特點是:無腥味,肥而不膩,鮮美清香,被稱為「百壽湯」。
芝 畔 燒 肉
安丘名吃,產於安丘臨浯鎮芝泮村。其主料是豬頭和豬腸、肚、蹄、心、肝、肺等。採用明朝宮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種中葯,經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定為「山東名小吃」。製作時,先用細鹽輕搓幾遍,然後放入原湯鍋中,煮兩小時左右,煮時放入用紗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撈出,放在鍋內箅子上,加糖熏烤即成。芝泮肉已發展到燒豬肉、牛肉、驢肉、雞肉、兔肉、香腸等十幾個品種。特點肥而不膩,有燒烤香味。
紅 扒 肘 子
紅扒肘子為濰坊地區歷史名菜,因其軟、料、肥而不膩,且營養豐富備受人們青睞。1997年被山東省貿易廳評為「山東名小吃」。
㈥ 安丘老車站燒烤街在哪
這邊就三合那裡燒烤多,再就是建安花園那裡
㈦ 濰坊有什麼好吃的東西
杠子頭
濰坊有名的硬麵食品。和硬面,用棗木杠子壓。中間薄,有孔,邊厚。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
臨朐全羊宴
已有200年的歷史。用當地山羊,做成鍋燒羊肉、宮爆羊肉、溜羊茸、醬羊排、燒羊頭、扒羊蹄、燜羊腿、燴天花、鹵羊肝、炒腰花等。重頭菜要數"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膻。上菜的順序為:先上糖、鹽、醬、醋、大蔥、胡椒面,再依次上冷盤、拼盤、熱菜。
景芝金絲面
雞蛋和面,擀成龍須面條,煮熟後澆海米、香菜高湯。色澤金黃,刀工精細,滑爽不粘,鮮香清口。
諸城辣絲子
特點:酸、甜、辣、香,清淡爽口,提神通氣,增進食慾,下酒佐餐。朝天鍋
所屬區縣: 山東省-濰坊市 類型:小吃
清朝初年,有一屠戶在濰縣城白浪河灘大集上支起一口大鍋,把屠宰下來的豬心、肺、腸、肚等洗凈放到大鍋里煮爛,讓趕集的人們圍鍋而坐,用荷葉餅卷肉吃,喝湯不收錢,人們因為鍋子是露天的,就給這種實惠又好吃的吃法取了個簡單響亮的名字做「朝天鍋」。
把一精緻圓桶鍋置於特製的餐桌中央,可加溫,將精選的豬下貨用老湯分別煮爛放到圓桶鍋內,用豬骨、老雞燉的湯繼續加溫,另備熟雞蛋、大頭丸子、驢肉等,並提供六個餐前開胃小菜和蔥末、香菜末、蘿卜條、鹹菜條、蒜泥、芝麻鹽等各式調料,由廚師根據客人要求將原料切碎用荷葉餅卷好給客人食用,客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調湯。
雞鴨和樂
傳說老濰縣城內有一經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齊心協力,十幾年後,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可是,幾個兒子結婚後,兒子在媳婦們慫恿下,妯娌之間、兄弟之間常常為爭奪財物鬧得不可開交,甚至相互打架。無奈之下,主人打算將家產分給兒子們各自經營,在全家共吃最後一頓團圓飯時,他拿出精心准備的麵食給大家吃。大家不知何物。主人告訴他們:這是和樂,希望你們兄弟、妯娌之間,互幫互助,合家歡樂,兒子兒媳們感到非常慚愧,此後,和好如初。經過歷代人的努力終於發展成為現在的雞鴨和樂。其製作方法為:把麵粉和澱粉和成的面用和樂床子壓入老田雞、鴨共煮的湯內,熟後撈出,再配入原湯、雞鴨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特點是:和樂條柔韌有勁,肉香、湯醇,別有風味。
濰城的火燒
品種很多。單是面火燒就有若干種,如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等。較為出名有特色的有杠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杠子頭火燒,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里薄,中間隆起。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於攜帶,適合旅途食用。脂烙酥火燒,系有特製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豬油,拌以適量蒸好的麵粉,化油時加適量花椒、桂皮,油化後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焰。火燒皮用香油和面,包制好入爐,用文火烘烤而成。其特點是皮酥,瓤有異香而不膩。
綠豆糕
產於安丘市景芝鎮,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特點是工藝獨到,風味奇特,呈淡黃色,結構松軟,富有彈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還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分單料、全料兩種。單料用綠豆和白糖製成。將綠豆煮熟晾乾,去皮、磨細,加白糖調勻,用細篩篩在特製的方形蒸籠內,用銅鏟壓勻,割為適宜的長方形,蒸熟即成,全料綠豆糕,另加青紅絲、玫瑰醬、核桃仁、桔餅等佐料,多味並重,年長及喜清淡者食用,倍感新鮮爽口。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 類型:特產
安丘景芝鎮的一種特殊面餅。300年前隨著景芝酒的興盛,客商日多,為調眾口,擀餅工藝漸進,逐漸形成了三頁擀在一起,每頁薄如紙,軟如綢,焦柔相濟,清香可口,一抖即成三頁的三頁餅。以麵粉、食油、食鹽為原料,先將白面用溫鹽水和成油條面狀,再折團擀餅,每張三個面劑兒,擀至碗口大時,三頁摞在一起,三層之間塗以食油,擀薄後置鏊上文火烙,邊烙邊翻轉,隨時清除鏊上糊渣,烙至兩面微黃,不帶糊花,晾透疊起,數日不爆,柔軟如初。
箱中藏寶
此菜是在淄博豆腐箱的基礎上的一個創新菜,相傳淄博豆腐箱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時期,歷史悠久,內裝餡心,色澤鮮艷,味道清香可口。原料:豆腐750克、雞肉300克、蝦仁50克、干欠50、鮑魚5個、菜心10克、鹽5克、香醋20克、味精3克、薑末5克、濕澱粉10克、麻油50克、花生油1000克、青豆5克、香菇5克、火腿末5克。做法:1、豆腐切成長5厘米,寬、厚各25厘米的塊(16塊)放盤內。2、鍋內加油燒熱放入豆腐塊炸至外皮呈金黃色時撈出,貼長邊從上留0.2厘米的片,留下一面相連,用小刀挖去中間的豆腐,逐塊挖完。中間填上調好的餡,入籠蒸透取出,整齊擺放盤內,用青豆、香菇末、火腿末製成汁後澆到上面即可。
芝畔燒肉
安丘市芝畔村素以製作燒肉馳名,相傳始於明代。其主料是豬頭和豬腸、肚等內臟及蹄等。製作時,先用細鹽輕搓幾遍,然後放入原湯鍋中煮兩小時左右。煮時放入用紗袋裝好的豆蓉、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撈出,放在鍋內,不加水,用急火將鍋繞紅,再將紅糖、谷糠撒在鍋底,用鍋內升騰的青煙將肉熏成橙黃色即成。其特點是:肥而不膩,油而清爽,食時有一股淡淡的、獨特的燎煙香味。
馬宋餅
昌樂名吃,出自昌樂縣馬宋鎮馬宋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數世不衰,久食不膩。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和面、醒面、擀烙是製作馬宋餅的3道主要工序。用比例適中的溫食鹽水,將優等麵粉攪拌成團,反復揉搓,待質地光亮後以包袱覆之。面團似流非流時,移於面案,撕為小塊。將小面團壓平後,再三層合一,中間面團兩面塗花生油,隨即擀壓,使之薄如銅錢,形似圓盤,攤至火候適中的鐵鏊上,顏色白中帶黃時,取下涼透即成。馬宋餅的特點是烙花細碎,熟而不糊,色澤艷麗,柔軟芳香,油豐而不膩,微咸而透清香,開人胃口,百食不厭。
小炒肉
以瘦肉、香菜為主,爆炒,香脆可口。
㈧ 安丘經濟實惠環境舒適的飯店有哪些
錦昊的菜還不錯啊,就是酒水貴,劉一鍋 不錯小城故事不錯啊。招待所1號樓的菜不錯108元1位。到天下客、佳樂家永安店地下停車場出口處的希波燒烤店,可以吃燒烤,炒菜,小火鍋,味道好,價格便。宜泰華東邊那條路進去有個原味廚房,不貴,菜做得挺好的。水庫那裡的魚肉韭菜合子就奇好吃,是不是用小魚兒做的。景芝小炒澳門粥貌似不錯哦 去吃了幾次 挺好的。白求恩醫院門口旁邊的豆腐火燒和豆腐腦挺好吃的,朋友們可以去嘗嘗,很便宜,味道很好,很有特色。原味廚房,挺好的。環境也很有格調。
㈨ 濰坊那有好吃的
1、東風東街跟新華路口沃爾瑪超市三樓的「香鍋年代」特色:香鍋雞、香辣蝦、香鍋玉兔、飛紅銀魚、絕代雙椒雞、毛哥老鴨湯、竹蓀雪耳老雞湯樣樣都讓你吃到 上癮。尤其是香鍋雞去晚了就沒得吃了!4個人點一鍋吃光光了不夠還可以再加上湯涮一下,湯都是免費的,美其名曰:一菜兩吃,先吃後涮!
2、行政街中段路南「清真餐館」特色:牛舌頭、羊排骨湯、拌牛肚、五香牛肉都不錯!價格實惠、地道!尤其是牛舌百吃不厭,同樣是牛舌這道菜,這家的味道別人做不出來,每天限量,去晚了沒有!
3、北門大街小學對面的"鍾意餐館"各種炒菜非常地道,而且價格適中,三五人小聚或八九人湊撮都可.
4、望留的全豬不錯,有機會各位去嘗嘗
5、新華路"金火爐唰烤城"的羊蠍子不錯!!炸雞脖子 炒腐竹 大頭丸子飩酥肉 鳳尾魚炒菜 ........
6、一定不忘科技大廈曹家巷子往北一百米左右(曹家巷子居委會東臨)的那家季家老店 價格實惠干凈衛生停車方便 4人以下就餐最合適
7、四平路佳樂家對面 差不多 香格拉米線「牛肉炒米線」味道也很不錯哦!電子街里有家的「朴家冷麵」,他家的「石鍋拌飯」很不錯!
8、東方路和福壽街交叉路口北50米路西的巴蜀小吃城不錯,四川特色小吃很多,價格不貴!適合中午吃快餐!
9、四平路電子街天橋下面有一個東北燒烤烤的羊寶不錯,還有做的炒麵超級棒!第一次跟朋友去吃沒想到在這種不出名的小店能出這么好吃的炒麵來!!!
10、健康街社會主義新農村裝修比較有特色!
11、寒亭的過大年水餃店,羊肉丸子、雞、魚三大鍋不錯!
12、坊子有個心連心小店,野鴨、野雞、魚等都很有味!
13、寒亭運河西街西首路南,木頭全驢店,正宗實惠
14、聖榮大酒店對面的針巷子走到頭有個「食為天」,蒸餃粉8錯的說!價格:30個十二元。
15、東風西街苗圃三路有個家庭餐館不錯!濰縣菜很地道!!就是上菜慢點!
16、濰城潘里309國道路北的小飯店特色:羊肉包子!!各種炒菜也不錯!
17、晨明蛤蜊店,利群西面路南,蛤蜊、海虹等
18、甲魚老店,萬家福超市對面往南50米,以甲魚為主打菜
19、開發區佳樂家旁邊的一家叫「怡海園」的酒店吃的壽光菜還不錯來~有滋有味~~
20、福壽街和四平路姚樹人麻辣魚的魚和全雞不錯!!!
21、新華路寶通街路口東100米左右小路口向南到頭 桃花狗肉館(好像是這個名字,向來對酒店名字不感冒,一般記不住)那個狗肉真是...。。。。。。。 沒的說了,那個哈喇子啊。。。。。。。。
22、勝記魚館 特色:全魚。口味:麻辣咸香地址:北海路汽車東站對面價格實惠、小菜也不錯!勝記魚館沒有千島湖全魚好吃,虞河路過健康街再往南,第一個向西的路口拐彎即到,口味跟勝記類似!
23、寶通街路南.新一中西邊紅葉飯館做的全魚不錯.還有東方路和建康街交叉口東南角的樂興魚村是一回事.餘味無窮
24、文化路和櫻前街往南路西有家紅燜羊肉,很出味!!!
25、其實象鳶飛、富華、海王府、東方、富麗華之類的大店也有很多東西非常好,只不過陽春白雪了一些,這里就不多說了合適的就是最好的,大家都有車,沒事兒的時候旮旮旯旯的轉轉,肯定會有不少收獲,有時候進村吃東西的時候總有點兒打槍的不要的感覺,哈哈哈哈
26、卧龍街十三中門西,酒店名字忘記拉,反正是西面第一家,濰坊菜愣地道
27、<濰坊人家>坐落於鳶飛一樓,爐包不錯!!
28、原銀座北邊小過道里新開了一家志科快餐,驢肉火燒加全驢湯,雖然不如我們木頭人做的地道但是近便,火燒很酥
29、坊央路有個木柴全羊不錯!搬到東方路南段了
30、推薦一個城裡吃全羊最好的地方(個人認為比坊央路上的木柴全羊好吃),向陽路郭宅街西邊路南,臨朐人開的,只有四/五個桌,中午要吃十一點就得去佔座,便宜,五六個人撐死才100多點
31、店名:阿瓦山寨 特色:魚頭,咸香麻辣,佐以魚頭面,就更是回味好幾天
32、沿月河路一路向北...在快到福壽街的時候在路東邊有一家叫 川渝小吃的館子,雞不錯,還實惠!!!
33、店名:蜀山趙記涮肚 特色:涮肚,味道香辣,百吃不厭,吃了還想吃
34、愛國路與勝利街路口東50米路南,親情媽媽菜 菜做的不錯還超便宜。除了茶葉難喝沒別毛病
35、在寒亭有個手抓烤羊肉.半個羊烤出來,特香.其他就是大眾菜,我去過多次.地點:原來寒亭看守所東面的路,再向南一百米路東.裡面有魚池,可釣魚
36、三中東鄰的天天假日,適合10人以上的聚會,標准不貴,菜的質量不錯!
37、東風西街與月河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寶強餃子館" 便宜實惠,各種菜也很有特點.
38、愛國路中段,路東邊的"王記和樂店"每天吃和樂的人人滿為患!
39、北門大街(金融大廈北面):濰坊人家.適合少數人進餐,尤其是情侶!環境不錯,菜品地道!價格不貴!
40、虞河路與東風街路口往北有個「重慶火鍋」要吃就吃「外紅里白」 那辣椒叫個香啊!
41、泰華地下超市的泰華酒店燒烤不錯的,據說是師傅是安丘的,但是烤出來的卻是地道的諸城燒烤的味道,真香!
42、健康街有個做花蛤的很好吃的,順牧校南門往東100米路北!味道很不錯的
43、東方路如意酒樓北路西有個飯店叫老富祥的爐包不錯,他自己做的熏雞味道好極了。
44、寶通街和北海路西南角的「西河西狗肉館」吃了還想吃!!!
45、金馬路和勝利街路東喬家大院的野豬肉不錯!!!
46、濰縣中路和健康街西北交的田園魚村現在搞活動可以去嘗嘗!!!
47、牧校南門南邊的劈柴鮁魚實惠味好!!!
48、 青年路茶葉市場南白浪河壩東面,蘑菇火鍋,味道可以,啤酒免費。滿500送竹筒酒。店名:長江漁村地址:北海路一直向南,過了濰萊高速立交橋,向東有條小 路 店門口車輛爆滿,明白的一看就知道 小菜做的不錯,而且還有魚池,環境有點像百大綠洲 最令人吃驚的是,客人那麼多,上菜速度竟然那麼快,一般情況下,坐下不到10分鍾就全部上完了 價格也不貴,大桌小桌都有,營業面積不小
49、烤雞背(針巷子)--價格便宜量又足,吃多了會中毒的~
50、韓國土大力(友誼後面,和平路)--價格很高,環境不錯,適合剛認識兩個月捨得花錢的情侶
51、靈芝烤雞(民生東街)--老牌子新花樣,想吃要排隊的哦~-
52、鐵板燒(泰華,中百)--20-50元左右的套餐味道不錯,偏咸,最好多買碗白米飯
53、老張燒烤(一中)--滋味還不錯,一般小實惠
54、張老婆子(院校街)--整條街都被污染了,沒嘗出什麼名堂來,小貴
55、燒烤店(青年路與健康街交叉路口富坤大酒店以南第一家)--非常好吃哦,地方很簡陋,但老闆人很好,會大方的給你一大碟孜然哦~價格也不貴,很多開車去吃的
56、王記大碗面(烈士陵園對面)--好吃不忽悠~請先吃清心丸,以應對惡劣的服務態度
57、老張記小籠灌湯蒸餃(友誼後面,科技街,虞河路)--炸醬面,蒸餃,餛鈍可口又實惠
58、味千拉麵(中百大廈及福壽店)--請先確定口袋裡有錢~請再次確定是否捨得花錢~最後確定喜歡****否~
59、加州牛肉麵(友誼前,中百大廈,聖榮)--價格越來越貴,但還是經典的好吃啊
60、沙縣小吃(商品城,泰華後,沃爾瑪處)--口味不是所有人能接受的,適可而止以免傷口
61、百碗香排骨米飯(到處都是)--分店濰坊滿天飛,平民化發展,偶爾吃一次感覺還不錯
62、和樂(中百後老南宮,院校街,行政街)--無須多說,傻子才去大樓飯店吃和樂
63、火燒(城隍廟,院校街,一中)--城隍廟的越來越不好吃了,個人認為院校街的最好
64、狗不理包子(鳶飛路尊華一派附近)--外來貨,但還不錯,比較經濟,環境一般
65、大嘴水煎包(濰洲路天翔對面,科技街)--便宜的東東,味道湊合,吃多易膩
66、吉祥餛鈍(泰華,新華路)--皮薄餡大,種類超多,味道不錯,不好消化
67、好一家牛肉粉(沃爾瑪,銀座)--非常好吃,偶爾會像忘了放鹽一樣淡然無味,看你運氣啦
68、五月花(友誼後,奎文門)--比較貴,環境還可以,似乎在走下坡路
69、經典川菜(新華路口沃爾瑪附近)--價格便宜,量偏少,而且有大鍋菜感覺,但還比較好吃
70、川味香(民生東街)個人感覺非常好吃,菜量非常大,只是環境一般,打包是個好習慣哦
71、順風肥牛(虞河路與勝利東街路口)--吃過幾次,味道偏淡,東西很好很新鮮,當然也貴 -
72、麗華粥店(鳶飛路四棉附近)--地道的好粥,口味清淡,裝修後價格也隨之提高
73、富華肥牛(富華游樂園)--好吃帶來的是昂貴的價格~蹭著吃會吃的更HIGH,自費就免了吧
74、齊魯自助(齊魯大酒店三樓)--38一位的價錢不算高,因為東西很多很好,推薦哦,有人腐敗的隔周吃一次-
75、永和豆漿(中百,東苑)--鹵肉飯和小籠包很好吃,各位可以嘗試自己攜帶一根吸管,先將肉汁吸干,再吃包子。。。
76、諸城石門的野味很不錯的說。就是價格有點高
77、健康街與東方路南100米路東「福滿園青菜館」菜品全
78、牧校南門、健康街南側「順利酒店」的「家常胖頭魚」、「氽魚」、「熱和菜」、「蛤蜊湯」特色又地道。
79、北宮街與濰州路口處的老字型大小「東方和樂」最地道。
80、文化路中段韓家三兄弟的三家老字型大小「朝天鍋」一年四季解人饞。
81、聖榮大酒店對面的針巷子「食為天」的「蒸餃」就8錯
82、張記蒸餃有兩個店,一是在友誼後面,二是在以前的老東庄(虞河路與東風街福壽街交叉段)
83、大嘴水煎包n多分店,在向陽路燈具大世界附近也有一家,個人感覺豆腐的比較好吃,嘿嘿
84、至於和樂,推薦一家,十中街有一家,開了至少15年了吧,貌似在那住的時候就有了,現在還一直開著那
85、濰坊菜的話,花翎蒸餃也不錯,在福壽街一家分店,總店在五中附近;
86、在新華路環保局對過有個做雞跟魚做的不錯的店,在一個院子裡面,很不起眼,但是味道確實不錯
87、早春園那邊的福樂多超市馬路正對面有個和樂,非常好吃,就是貴了點,小碗7塊,大碗11。不過物有所值啊。
88、比格自助pizza,沃爾瑪對面
89、泰華那邊的好倫哥自助pizza,但是我覺得不如比格的好吃
90、虞河路上的火鍋
91、梁記粥鋪,也在虞河路上,比外婆橋好喝多了,外婆橋那個粥,跟剩下的似的…
92、院校街上不少,創業街也有
93、蓉花路上的金湯肥牛王
94、文化路上有個魚窩棚 在一尊皇牛南邊 非常好
95、院校街張麗敏燒烤
96、濰坊菜館,鳶飛大酒店自帶的,在奎文區四平路鳶飛大酒店2號樓1樓
97、金馬路佳樂家後邊的一家燒烤
98、在早春園巷裡,有兩家燒烤挨著,那家叫 老王燒烤 的,更好吃,網上也是這么評價的
99、福壽東街與新華路路口聖榮廣場北側 天地添香火鍋
100、老魚塘,在奎文區友誼街(濰坊菜館斜對面)
101、東方路有個濰縣美食城
102、 紅葉家園的魚確實口味不錯,湯鮮味濃,坊央路上東風街路口的田園漁村也說得過去,再就是昌邑雙台那邊的西永安鯽魚也曾經名噪一時,晨明蛤蜊店除了微波蛤蜊 之外微波鮁魚也很好,固堤街上老怪味的蛤蜊也算是有的一吃,寶通街附近那個狗肉其實就是以前的小河西狗肉,說起狗肉來符山水庫西岸有個狗肉館在村裡也可 以,就是浮煙山北面過大堤那個村。其實平度南邊南村街的狗肉也很好,稍遠點兒了.城裡的家常菜小館兒我看還得數濰城那邊地道,特別是北門大街附近那幾家, 鍾意、小小、原來對面的花翎、涵陽樓都可以,再就是東關一帶,有幾家面館、蒸餃、和樂還可以,原來杜記四喜丸子做的真是地道,還有辣皮、雜拌、炸母幗幾個 菜,只是現在換人了,口味也不習慣了.不論是家常芥末雞還是富郭庄的芥末全雞,小漁村的辣子全雞感覺比以辣子全雞發家的憲海要好一些,想當年在憲海四個人 半個小時埒了一大盆雞兩斤酒見底真是痛快,小漁村的全雞泡餅我真喜歡,以前去萊蕪吃過他們那裡所謂的正宗炒雞老店還有泰安的山上炒雞昌樂的三八雞店鄒城的 炒山雞感覺都不如濰坊的辣子全雞有滋有味,一品香的扒雞、民生東街的香菇烤雞不知道搬到哪裡去的牧校炸雞也都是美味,另外昌樂城北的蘋果園鴨店,鴨脖子做 得真有滋味,每次去都捎點兒回來,不錯.其實奎文這邊的酒店雖然多,但想不起很特色的東西來,總覺得中規中矩,服務於大眾而不脫離大眾,大部分都是中檔 店,想不起去誰家吃什麼東西來,倒是有幾家有地域特色的店,例如臨朐人的全羊館,昌邑菜館,壽光人的怡海園,虞河路房管局對面一家高密特色的館子,東方路 南邊安丘的景芝小炒、小羊茬,勝利街路南牧校東鄰有一家打著平度菜旗號的劈柴鮁魚,都是比較特色的,說起特色來,很懷念清河園在北海路邊兒上那一溜平房的 時候,海鮮菜做的真是地道,象老醋蜇頭之類的,還有一道花生湯,有閩南風味,現在殿堂大了反而沒那個味道了,同樣的還有如意,菜越來越精緻的劍走偏鋒了, 比以前在老過道裡面的時候親和力差很多了,天天假日感覺也沒有在西市場裡面的時候那些菜的味道好了,也許是我們的嘴越來越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