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燒烤大全 » 石爬子魚怎麼做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石爬子魚怎麼做好吃

發布時間: 2022-10-03 15:23:28

A. 這是什麼魚具體學名

。這是石爬魚,又稱石爬子、青石爬子、黃石爬子、石爬鮡,石爬魚頭大尾小,頭部比較扁平,嘴巴寬大,稍成吸盤狀,嘴巴上下帶有排列的細齒。喜歡生活在流水性的河流的底部,活動范圍較小,多在鄉村的山澗溪河底的礫石周邊棲息。







老家那邊的石爬魚個體一般較小,據說在國內其他地方的石爬魚可以長到1斤多,或許是環境影響,或許是品種影響。由於石爬魚的生活特點特殊,而且對水質要求較高,不易捕捉,就算是村裡的漁民去捕捉,一天下來也未必有2斤。







石爬魚雖小,但是它的肉嫩鮮美,尤其在四川一帶地區,被視為珍貴魚品,價格不低。吃到鮮美的石爬魚那還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用來煮湯、清蒸、麻辣等都是非常好吃,特別是老爸弄的石爬魚湯,那真的是一個美味。

B. 四川說的池壩子魚是什麼魚

不是池壩子,是石爬子。

學名石爬鮡(zhao四聲),俗稱:石爬子、青石爬子、黃石爬子、火箭魚。

石爬子屬鯰形目,鮡科,石爬鮡屬。

體扁平,頭大尾小,頭部特別扁平,背鰭起點之前隆起,體後部側扁。口寬大,下位,稍呈弧形。上下頜具呈帶狀排列的細齒,分布在整個口蓋骨上。唇厚,肉質,有多數乳突和皺褶,稍成吸盤狀。須4對,口角須最粗。鰓孔小,位於胸鰭基部上方。眼小,位於頭頂,有皮膜覆蓋。背鰭不發達,脂鰭長而低,胸鰭大而闊,呈圓形,吸盤狀,富肉質。胸、腹鰭第一根軟鰭條很發達,變得十分肥大。臀鰭短小,尾鰭截形;體無鱗。背部和尾部黑褐色,腹部白色。

石爬鮡分為兩種:

青石爬鮡的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大於至鰓孔下角的距離,上頜須的須狀延長部分較短,僅及鰓孔,胸鰭較長,達到或接近腹鰭起點。它分布於四川青衣江上游,岷江地區。

黃石爬鮡的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小於至鰓孔下角的距離,上頜須的須狀延長部分較長,超過鰓孔,胸鰭較短,顯著不及腹鰭起點。它分布於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的金沙江水系。

相關圖片:

參見:http://ke..com/view/49406.htm

C. 如何做石爬子魚

原料:石爬魚750克、味精1克、獨頭大蒜150克、泡紅辣椒20克、芹菜25克、醬油25克 、薑末10克、醋10克、鄲縣豆瓣30克、濕澱粉25克、紹酒50克、肉湯500克、白糖8克、熟菜 油100克
獨蒜燒石爬魚的做法:
1.將魚剖腹去內臟,去鰓洗凈。泡紅辣椒剁細。獨蒜去皮、蒂。芹菜切粒。
2.炒鍋置旺火上,下熟菜油燒至七成熱,將獨蒜炸至表皮起皺撈起;再下鄲縣豆瓣、 泡紅辣椒。姜未煽出香味,摻入肉湯稍煮後,打去渣物,再下紹酒、醬油、白糖、醋,放入 魚,改用小火慢燒,待魚質地松軟時,小心撈起盛入盤中。將原汁用濕澱粉收濃,下芹菜花 及醋、味精,推轉起鍋,淋於魚身上即成。
注意:
1.石爬魚體小,肉嫩,不可用油炸,直接用肉湯燒熔,其味鮮美。
2.醋分兩次加入,前次去腥,後次提鮮。是本菜成功的關鍵。

D. 趴魚子吃什麼

摘要 Hello,親愛的問一問用戶,很高興為您服務,我是網路平台的答主,提供過全面的問題咨詢解答,我已經看到您的問題啦,正在給您整理回復中,請您耐心等待5分鍾哦

E. 干海爬子的做法大全

家常石爬子
用料
石爬子 1.5斤
花椒 若干
薑末 一勺
蒜末 兩勺
泡蘿卜 若干
泡薑末 兩勺
雞精 少許
味精 少許
澱粉 適量
泡海椒末 一勺
仔姜絲 若干
豆瓣 一勺
香油 少許

家常石爬子的做法
先炒好調料
調料炒好後將魚下鍋悶5分鍾即好

小貼士
味道好 好吃不膩

F. 記憶中吃過最好吃的菜是什麼菜

我記憶中吃過最好吃的菜,是一種叫石爬子的魚。當時通往跑馬溜溜的二郎山隧道剛剛試通車,上午八點出發,過瀘定橋已經快下午三點,飢腸轆轆,困頓不堪。

在瀘定去往康定,一個叫烹壩的地方,甘孜的朋友特意讓我們嘗到這種稀有的魚,這家餐館對這種魚的加工十分朴實。配料就是蒜子和四川泡辣子,泡酸菜。柴火灶,一口鐵鍋,木柴燒得旺旺的,放入純菜籽油,油煎香冒煙即下蒜子,泡辣子,酸菜炒香煸干,倒入半盆大渡河打起來的水,水開即將清理干凈的石爬子倒入,蓋上竹籬編的鍋蓋,大火再以燒開五分鍾左右,揭蓋,抽掉大部分柴火,剩木炭煨十分鍾左右,起鍋倒入墨脫石鍋中,濃郁的蒜香,魚香,泡酸菜的味道十米開外,飄散出來,讓人垂涎欲滴。一行人聞著魚香,舉箸而食,那還有半點斯文。

而且據當地人講,這石爬子每年都會不斷跳上對他們來說很高很長水流湍急的瀑布去到大河裡產卵,這種珍貴的小魚對水質要求極高,如今被視為珍貴魚品搬上了餐桌。近十來年越來越少更是年年漲價,我在2001年吃石爬子時,價格是80元一斤,如今野生的石爬子魚越加稀有,花上千元也未必能吃到了。

作為極品的野生淡水魚類,它現在只在四川的大渡河和都江堰水質好,石頭較多,水溫常年冰涼的水域偶爾存在。

在我的記憶中吃過的最好吃的菜有八種:

第一種:鹵豬頭肉,小的時候在北方每逢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家裡的大人們便會把凍在外面的豬頭拿回來化好,用火將豬頭上的毛烤掉,然後再清洗干凈,卸下豬耳朵,豬舌頭,豬頭劈成兩半,放在大鐵鍋里加上水和各種鹵料,鍋下加柴鹵上幾個小時,鹵熟後剔除骨頭,把豬頭肉,豬耳朵,豬口條切好裝盤,一家人圍在一起美美的吃上一頓,一年辛苦的勞作又要開始了。

第二種:蒸五花肉,蒸五花肉是小時候在農村最解饞的一道硬菜了,是各家各戶過年時必做的一道菜,也是別人家舉行婚禮時,婚宴上必備的一道菜,蒸五花肉選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在煮熟後,切成薄片再撒上花椒面,蔥花上鍋蒸制而成,吃時在蘸上蒜醬等佐料,味道鮮美無比。

第三種:豬血腸,血腸是每年農北農家過年殺豬時必做的一道佳餚,是採用豬小腸做腸衣,豬血兌入適量清水,加入各種調味料,澱粉,剁碎的肥肉灌制而成,煮好的血腸切成薄片,表面光彩照人,吃一口細嫩爽滑,美味讓人贊不絕口。

第四種,酸菜燉骨頭,酸菜燉骨頭是由東北自家腌制的酸菜和豬的大骨頭燉制而成,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燉制時豬骨頭要先下鍋放好各種調味料,燉至七分熟,然後再把酸菜切好洗凈,攥干水分下鍋燉熟出鍋即可。

第五種,紅燒雞塊,紅燒雞塊採用各家自養笨雞,剁成均勻的雞塊加上各種佐料紅燒而成,特點是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增強人體免疫力。

第六種,紅燒帶魚,帶魚在我的記憶里是那個年代所能見到的唯一海味了,每逢新年家裡都會買一些帶子魚或稱刀子魚,或油炸或紅燒,帶給人們滿滿的幸福。

第七種,肉皮凍,肉皮凍是小時候很愛吃的一道菜餚,由豬肉皮煮熟,刮凈肉里子,再切碎,再下鍋煮兩次,扔兩次水,第三次熬製成功的一種菜餚,肉皮動蘸蒜醬吃上去涼涼的,特別勁道爽口,是大人孩子都愛吃的一道冷盤。

第八種,溜肉丸,溜肉丸是留在我記憶里印象最深的一道美味,是別人家結婚辦喜事時的一道壓軸菜,是孩子們當時最喜歡的美味了。

以上就是記憶中吃過的最好吃的菜了,各位朋友們也有留在憶憶中最好吃的菜吧,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今天就分享到這里了,再見朋友們。

我記憶中吃過的最好吃的菜是:金沙芙蓉豆腐

1.原料圖,姜擦泥後擠汁備用。

2.豆腐切片碼放好。雞蛋打散,加薑汁少許攪拌徹底,兌等量水攪拌徹底,過篩後倒入盤中。

3.冷水上鍋,中小火,蒸到雞蛋凝固。(一定要中小火,火大了就出氣孔。)

4.蛋黃一起蒸後拿出來過篩。蝦仁切丁。蔥切末。

5.按照自己喜歡的花型擺放好。繼續蒸到蝦仁變色。關火燜一會即可。

6.宴客是不是超有面子。吃的時候淋蒸魚豉油和香油,裝飾香蔥末。

7.你可以單獨試試配肉醬的。

8.也可以單獨吃帶蛋黃的。其實我是全部混合,那滋味,真的一人吃掉一大盤毫無壓力!

記憶中我吃過最好吃的菜,莫過於博山硬炸肉了,我是68年出生的,生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能夠吃飽肚子就不錯了,吃肉成了一種奢望。記得在我7歲時,我的母親從單位食堂里給我帶了幾塊硬炸肉,也是我一生中吃過的最好最香的炸肉了,至今還在我的腦海里縈繞,後來生活條件好了,到飯店裡也經常點博山硬炸肉吃,但總是吃不出當時的味道。也許那時生活條件不好,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一次肉,況且是食堂里廚師做的,那味道就是不一樣,那時候我就想,要是天天能吃上炸肉就好了,時間過得真快,一晃40 多年過去了,小時候的夢想已經變成了現實,博山硬炸肉想吃就吃,已經不是什麼奢侈品了,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富裕了,不再為吃喝發愁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只是沒有當年第一次吃博山硬炸肉的味道了!

後來我也學會了炸博山硬炸肉,現將炸博山硬炸肉方法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一、所用食材

豬裡脊500克 雞蛋1個 澱粉100克 醬油2勺 花椒1小把 1 小勺花椒粉 2小勺 鹽 蔥 姜 油1000克

二、炸肉的步驟

1、把豬裡脊用刀切成小四方塊,把切好的肉放入盆中,加入醬油、鹽、花椒調勻,然後把切好的蔥姜絲放入一起攪拌均勻,腌制2小時,倒上澱粉抓勻6分鍾。

2、鍋內放油油溫燒至6成熱,然後把腌好的肉下鍋炸,炸至金黃色撈出,控油,開大火油溫至200度左右,既有油煙冒出即可,把炸好的炸肉在復炸一遍,這樣炸出肉外酥里嫰,趁熱撒上花椒粉格外好吃。

大家好我是 千味山 美食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說起 美食 吃過的太多了,本身作為餐飲行業工作者,能讓我印象深刻的說實話不多,要說我記憶中最好吃的菜,還真有一直懷念的味道: 大鍋菜,老家叫:雜貨菜!

這應該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菜了,大鍋菜顧名思義,就是用大鍋做的菜, 但是也是有講究的,必須是辦紅白喜事的時候做的大鍋菜才正宗! 自己在家製作的始終沒有那種味道!

記得小時候誰家辦事的時候,家裡人就會去幫忙,小孩子就會跟著,到吃飯的時候就會做上一大鍋菜,裡面其實沒有什麼山珍海味,基本就是放點肥肉片,或者放點肉皮,什麼豆芽,粉條,大白菜,豆腐,最關鍵的是我們當地的炸酥丸子!

每個拿一個碗,等著大師傅給盛滿一碗菜,有湯有菜一大碗,那個味道: 是各種食材的味道,說不出來,但是味道特別香,剩下的菜湯也能泡上一個大饅頭! 感覺這就是人間美味,雖然在外工作依然懷念那種味道!

現在每年回家,村裡有紅白喜事我都會主動過去幫忙,平常在外,回家時間少,和村裡人都生疏了,但是不能忘了根;還有就是自己已經為人父母了,家裡的人情禮節不能丟,回家幫忙你就是個打雜的!

其實我回老家幫忙的時候,都是在廚房幫忙,因為我就是廚師出身,每次幫忙我就想吃: 雜貨菜, 自己也留心觀察人家怎麼做的,雖然沒那麼好吃,也能解解饞!

下面分享一下簡單做法,製作這種大鍋菜就是要多種食材搭配才能有感覺,喜歡的可以試試!

調料:鹽,味精,十三香,麻辣鮮,老抽,八角,辣椒,花椒

製作方法:

一: 把白菜,豆腐切塊,冬瓜去皮切塊,五花肉切片,粉條可以用水泡一會,干辣椒切段,蔥切碎,姜切片備用!

二: 鍋內加入油,放入五花肉煸炒一下直到出油,放入八角,干辣椒,花椒,蔥薑片爆香,接著加入適量的水,把所有的食材放入鍋內,加入鹽味調味,接著大火燉!

三: 大概燉上15分鍾左右放入素丸子,然後加入十三香,麻辣鮮,醬油調色,嘗一下味道,接著放入點香菜出鍋,美味的大鍋菜搞定!

製作小貼士:

⑴:一定要多加食材的品種,才能做出那種復合味的感覺!

⑵:必須要放干辣椒和花椒,這兩個最出味道!

結語: 出門在外感覺任何山珍海味都比不上一碗,老家的雜貨菜,也許這就是家的味道!

那得從小時候說起,那時候家裡家境還可以,也能吃到好多好吃的,可我最喜歡的還是奶奶蒸的玉米面餅子,到我出去打工回家的時候愛吃的感覺會更加強烈,打工回來,奶奶問我想吃什麼,我都會讓奶奶給我蒸玉米面餅子,當年新磨細細的玉米面,先用開水燙熟,然後加入一小點白面,放點白糖,邊揉邊摻上一小點鹼面,加鹼面是為了更加釋放玉米面的香味,揉好分成大小一致的面劑,揉成餅狀,在上頭按上一個大棗,放鍋里蒸的上十來分鍾,以前家裡是煤火,通著大炕,冬天的時候炕上總是熱熱的,睡著特別舒服。玉米餅出鍋了,配著辣椒炒的土豆絲,那個香味至今無法忘懷,家裡探親待幾天要的時候,我都要帶一鍋回去單位吃,人在外地也總是想念這個味道,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忘不了奶奶每次坐在路口石頭上等我回家的身影,我忘不了奶奶做的玉米餅那香甜的滋味。現在我也會做玉米餅了,盡量和奶奶做的口味一致,我的兒子也很愛吃,我覺得這就是愛的延續,奶奶做給她愛的人吃,我也做給我愛的人吃,這是一種情懷,也是愛的寄託,我會一直吃下去做下去,快快樂樂的讓愛延續下去[心][心]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有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埃德·斯塔福德在《單挑荒野》時說的「飢餓是最好的調味料」。

我是一名90後,還記得小時候一1毛錢可以買1根辣條,5毛錢可以買1袋方便麵,家裡常吃的菜永遠是土豆白菜!

那時候感覺肉是超級香的,所以看到一些年齡比我大的人,說吃豬油拌飯時,我一點不會吃驚!

可能食材一直沒變,只是味蕾一直被更多的調味料浸潤,所以味覺變的更挑剔了!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吃辣椒炒羊肉,那時吃了三碗大米飯,後來經濟越來越好,卻始終找不到原來的味道!有人常說現在都是飼料喂養的,所以沒有以前的香了!

但是我更相信,是飢餓、是匱乏讓我們有了記憶里最好的味道!而我記憶里最好的味道,就是那一道最為普通的辣炒羊肉!

記憶中最好吃的就是小時候生日,母親會專門做一道紅燒雞塊,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肉吧,所以顯得格外珍貴。

紅燒雞塊其實做法非常簡單,用農村的大鍋灶煮出來味道更贊

材料:半邊公雞,八角,香葉,桂皮,大蒜,姜,辣椒,花椒,醬油,豆瓣醬,料酒

第一步:公雞洗干凈剁成塊放在盆中,裡面放加入薑片,料酒腌制半小時去腥

第二步:在腌制的時候准備其他佐料,辣椒切段,大蒜對半切,姜切片,豆瓣醬剁碎,八角,香葉,桂皮用清水洗一下去灰

第三步:將腌制好的雞塊再用清水洗一遍,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薑片,再次倒適量料酒,幾粒花椒,開火,將雞塊焯水。

第四步:將焯好的雞肉放入涼水中水,過一下然後盛出備用。

第五步:熱鍋倒油,油熱了將火關小,倒入豆瓣醬,炒出紅油後放入大蒜,薑片,香葉,桂皮,八角翻炒,再倒入雞肉,加少量鹽,倒少量老抽上色,最後倒入清水快淹到幾塊即可。

最後:水燒干放入蔥花盛出雞塊即可

PS:雞塊里還可以加入土豆塊味道也非常贊,土豆賊好吃

記憶中吃過最好吃的菜,就是清燉鯽魚湯。先把洗凈的鯽魚打一下花刀,姜蒜切末,鍋中倒入適量食用油,均勻撒上食鹽,魚放在鍋里煎一下,煎兩分鍾翻一下面,煎至兩面金黃,放入姜蒜末,放一勺料酒,倒入適量開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燉十五鍾,放入一點枸杞,放點白糖提鮮,放一勺胡椒粉,攪拌均勻就可以出鍋了。

一、准備原料和配料

主要的原料有:排骨500克,麵包糠200克,雞蛋2個,蔥末、蒜末各少許。主要的調料包括:胡椒粉1克,椒鹽、雞精、食鹽各2克,水澱粉5毫升,料酒3毫升,菜籽油適量。

二、腌制排骨

准備好一個大碗,將排骨倒入碗中,加入胡椒粉、雞精、料酒、食鹽,戴上手套抓拌均勻,再倒入水澱粉繼續抓拌,然後靜置15分鍾。

三、蘸蛋裹糠

准備一個小碗,將雞蛋打入碗中,然後用筷子攪拌均勻,讓蛋黃和蛋白充分融合。接著將蛋液倒在排骨上,用手塗抹均勻。再准備好一個盤子,將麵包糠倒入盤中,然後用筷子夾著排骨一根根的放入麵包糠上,讓排骨表面裹滿麵包糠。

四、油炸排骨

鍋燒熱後倒入菜籽油,油燒熱後轉小火,將排骨一根根放入鍋中小火慢炸,一面炸熟後翻一面繼續炸,當排骨全部炸至表面金黃時撈出瀝干油。

五、回鍋翻炒

重新起鍋燒油,油燒熱後倒入蒜末爆香,接著倒入炸好的排骨,放入椒鹽翻炒,讓配料的味道充分融入排骨中。最後撒上蔥花,稍微翻炒幾下就可以出鍋了。

G. 什麼魚比較好吃

石鍋魚一般分成二種,一種便是燒烤店上立即放到火上烤的魚,另一種則是以四川重慶廣為流傳出去的川香石鍋魚。川香石鍋魚有別於一般烤魚的層面便是,它不僅選用了烤的烹制技巧,它還選用了燉的烹制技巧。不一樣的鳥有不一樣的味兒,因而石鍋魚所選用的魚也是有規定。那麼石鍋魚什麼魚最美味呢?



一些魚因為其肉質地過度硬,例如金鯧魚、三文魚,也不適合做石鍋魚。現階段銷售市場上較為普遍的石鍋魚有鯉魚、鯽魚、石斑魚、清江魚、鮰魚、海鱸魚、花鰱魚、草魚、湄公魚、鯽魚、鯿魚、鰱魚等。石鍋魚,盡管源起房縣江津,但不一樣地域的石鍋魚都風格迥異,常用的魚也不一樣。沒法肯定地說哪樣魚更,特色美食客都是有自身的評價指標的愛好,也罷。



假如從雜食和食草區別,更偏重挑選食草類的魚,由於雜食類的魚, 盡管容積大,看起來也快,但存活水體規定很低,耐乏氧,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池塘里也非常容易很多繁育,例如石斑魚盡管沒刺,但肉質地一般。



石鍋魚都用哪種魚

石鍋魚應用的比較多的便是鯉魚,鯉魚別名皖魚、混混、草鯇、綉花枕頭魚、草根魚、草青、白鯇。 鯉魚味甘、溫性、無毒性,入肝、肝膽經;具備養胃中和、平降肝陽、袪風、治痹、截瘧、益腸明眼簾之作用,主冶虛損、風虛頭痛、肝陽上亢、高血壓、頭痛、久瘧。 鯉魚美味可口,價格低,唯一的缺陷便是刺多。

H. 石爬子魚怎麼做刺身

1.將魚剖腹去內臟,去鰓洗凈。泡紅辣椒剁細。獨蒜去皮、蒂。芹菜切粒。
2.炒鍋置旺火上,下熟菜油燒至七成熱,將獨蒜炸至表皮起皺撈起;再下鄲縣豆瓣、 泡紅辣椒。姜未煽出香味,摻入肉湯稍煮後,打去渣物,再下紹酒、醬油、白糖、醋,放入 魚,改用小火慢燒,待魚質地松軟時,小心撈起盛入盤中。將原汁用濕澱粉收濃,下芹菜花 及醋、味精,推轉起鍋,淋於魚身上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