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泰州冬至吃什么
泰州
喝鸡汤、吃饺子,烧纸祭祖
泰州,有过大冬、过小冬的说法。“冬至”也叫“过冬”;“冬至”这天叫大冬,之前一天叫小冬。各家按照不同的习俗,在大冬或小冬这一天祭祀祖先。也有种说法,冬至前一天叫“鬼冬”,摆供祭祖,当天叫“人冬”,一家团聚。按照泰州民间习俗,冬至要喝鸡汤、吃饺子。
‘贰’ 为什么生煎叫生煎
把生包子放在平底锅里用油煎就是生煎, 把生饺子放进平底锅里同样的煎就是锅贴。
生煎馒头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旧上海,茶楼里的老虎灶大都有烘炉和盘炉,除了供应开水,还提供生煎和蟹壳黄给客人享用。生煎用的是半发酵的面粉包上鲜肉和肉皮冻,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锅里油煎,在煎制过程中还要淋几次凉水,最后撒上葱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 美味秘笈: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着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喷薄而出,味道一级。
锅贴是泰州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猪肉馅为常品,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菜。包制时一般是馅面各半,呈月芽形。锅贴底面呈深黄色,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
锅贴不过是水饺的嬗变与花样翻新。广泛地讲,包的面饺可煮可蒸可贴,便有了水饺、蒸饺、锅贴之名。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锅贴却有着一段颇为美丽的传说。
相传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打围射猎,路经承德附近上营小镇,准备在一家饺子馆午宴。掌柜如时炒菜煮饺,但却不见康熙皇帝驾到。原来为赏镇边幽雅风景,一时兴发,迟误了。直到饭菜皆凉时,乃至。掌柜见势惶惶,欲将饺子放到油锅加热,未曾想由于炉火过急,饺子一落锅便冒起烟来,掌柜说时迟那时快,舀起一勺为炒菜备用的卤水汁泼将过去,急将锅盖住,复又减弱了炉火,但听锅里先是“哧啦啦”一声,尔后便丝丝微响。稍倾,揭盖,独特香味儿传来,又见饺面有层焦黄而又薄的脆皮儿,康熙皇帝不由得垂涎欲滴,食欲大振,食之,龙颜大悦,问是什么吃物,掌柜随口答道:“是锅贴儿!”康熙酒足饭饱之余,即兴挥笔书“锅贴铺”牌匾。遂名扬遐迩。
‘叁’ 泰州人过年为什么要吃麻糕
泰州最着名的特产,莫过于“三麻”了,坊间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泰州人送礼三件头,麻饼麻糕香麻油。千里送鹅毛,礼轻人谊厚。一片真心拎过来,你不收也要收。
远在清代,泰州即“扬郡八属”会考之地,逢大比之年,来泰州考秀才的学生,在临走的时候,他们总会捎上带些泰州的“三麻”回去
‘肆’ 江苏泰州市海陵区早茶最好吃的地方在哪
泰州的早茶文化历史悠久,早茶食材鲜美,餐种丰富,海陵区有许多早茶酒店,关键是看你喜欢哪一种,自我推荐仅供参考,会宾楼鼓楼店(地址鼓楼路)、富春大酒店(百年老字号酒店,早上吃早茶的人很多(地址东进西路),红高粱餐饮店(乔园左隔壁)(人民医院南院对面)
老街众多早茶酒店。欢迎您前去品尝。
‘伍’ 扬州最有名的小吃有哪些
10.清炖蟹粉狮子头
清炖蟹粉狮子头是扬州传统特色美食,其起源于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狮子头就是大猪肉丸子,但肉里面还掺着螃蟹肉、蟹黄和调料,下面再垫上青菜,然后放到蒸笼上蒸。成菜猪肉肥嫩,蟹粉鲜香,菜心酥烂,十分美味。
9.炝虎尾
炝虎尾是扬州传统名菜,是选用鳝鱼尾背一段净肉,再用开水稍汆加浓计调味拌制而成。因其形似虎尾,所以叫做炝餐尾。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唐朝以后就十分流行。
8.鸡汤煮干丝
鸡汤煮干丝属于淮扬菜系,干丝是指豆腐干切成的丝,一般是用鸡汤,加笋丝,鸡丝,木耳,虾仁,蛋皮等食材烹饪而成,十分的鲜香美味。
7.拆烩鲢鱼头
拆烩鲢鱼头是扬州的传统名吃,它是用鲢鱼头为主要材料,里面加上香菇、鸡腿肉、火腿等食材一起炖煮而成。成菜鱼肉肥嫩,汤汁浓稠,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十分的美味。
6.扬州春卷
扬州春卷是当地着名传统小吃,相传是由春饼演变而来。其创始于唐朝,多为长形,一般是用猪肉、芽笋、韭黄、木耳、冬菇、胡萝卜为馅料,味道鲜咸美味,十分可口。
5.虾籽饺面
虾籽饺面从字面意思就是饺子加面条,其实这道美食就是饺子和面条放在同一个碗里,混沌皮薄如纸,肉馅鲜美饱满,面条筋道爽滑,然后用虾籽熬成酱色汤汁,它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最为鲜美的其实就是汤了。
4.翡翠烧卖
翡翠烧卖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是将青菜剁碎,里面加上精盐、白糖、熟猪油拌匀成馅,以半熟烫面擀成薄皮,捏成菊花型。其皮面白亮,馅心碧绿,甜润清香,十分美味。
3.三丁包子
三丁包子是扬州的传统名吃,相传起源于清朝干隆时期,是干隆皇帝下江南时,扬州厨师丁师傅为其制作的早餐。里面是用海参丁、鸡丁、肉丁、冬笋丁、虾仁为馅做成的包子,后来因为考虑到平民的消费水平,所以讲海参丁和虾仁去除,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三丁包子。
2.千层糕
千层糕是扬州当地的传统名吃,据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般是用上白面粉、生猪板油、白砂糖、甜红瓜丝、食碱、熟猪油等制成。千层糕的特点是层层糖油相间,绵软甜嫩,十分可口。
1.扬州炒饭
扬州炒饭是扬州当地的传统名吃,其起源于隋朝时期,一般主要食材为米饭、火腿、鸡蛋、虾仁等,发展到现在风味各异,品种繁多,深受人们喜爱。
‘陆’ 泰州市后悔饺子馆在哪
打开GPS,信号还可以的话,应该就会看到的。高德地图:在我们的手机里面..
‘柒’ 泰州春节文化景观之我见
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捌’ 六月初六是吃饺子的由来
7月14日是2009年苦夏三伏中的头伏.头伏是每年夏至节气(今年是6月21日)算起的第三个庚日进头伏.6月24日是庚子日,7月4日是庚戍日,7月14日是庚申日,这天进头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所谓“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时间通常在农历六月,每一伏各占十天。伏天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闷热日子的到来。过去,老北京人认为,每年阴历的六月初六是夏季中最热的一天。到了这一天,会进行很多以避暑纳凉为主题的民俗活动。清代《京都风俗志》中记述,六月初六日,寺庙都忙着晾晒经书,商贩们敲击着铜盏叫卖酸梅汤,卖西瓜的遍布街头巷尾。人们在三伏天会做些“异于平日”的好饭菜来犒劳自己,“谓之贴伏膘”。在当时,饺子、面条、烙饼、鸡蛋都是美味,老北京流行的“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即源自“贴伏膘”。7月14日入伏,头伏吃饺子“元宝藏福”,“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美食,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春节中的代表美食也是饺子。为什么国人如此钟情饺子?又为什么要在初伏吃饺子呢?过去,人们感觉炎热的夏季是一大灾难,伏天被称作“苦夏”,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就说:“一岁难过之关唯有三伏……”入伏的时候,恰恰过完麦收,家家有粮,正好利用这个时候享个口福。饺子是平时难见的食物,当然是首选。天热令人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好东西。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玖’ 想在泰州开一家正宗东北饺子馆,请问大家咱们泰州人都喜欢东北饺子吗
摘要 你好朋友,东北饺子,无论在国内任何地方都是挺受欢迎的,可以选择这样的项目。
‘拾’ 靖江哪里有好吃的
1.靖江肉脯。当之无愧,第一名。实在太有名了,不想多说。有好几种牌子,最好吃、最贵的当数“双鱼”,是靖江人的保留项目,第一品牌,有单盒装和礼盒装两种。传说苏州、上海人也只认“双鱼”。由于技术外泄,导致现在市场上的肉脯种类很多。吃白粥的时候,加以碎的肉脯佐餐,实在逍遥至极。
2.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鱼。刀鱼也太有名了,而且价格不斐,不说也罢。鲥鱼已经绝种,也不提。河鱼,现在市面上的几乎都是养殖的,毒性小,肉质尚可。河鱼剧毒,吃的时候要厨师当面先尝,没事后才能动筷,但当年吃野生的时候,还是有人中毒,该鱼毒是神经麻痹,效果快,死亡率高。内脏血液和卵巢一般深埋的说。但由于味道鲜美,便有“拼死食河豚”一说。总之,“长江三鲜”已名存实亡。
3.蟹黄汤包:太太太太太有名了。用靖江当地的说法:出了靖江,所有的汤包都是对汤包的亵渎。在南京中山路,中山大厦旁本来有一家,但不知什么原因,拆了。偶曾经有幸见过汤包的做法:皮要上等。蟹黄、蟹肉+肉汤煮成琼脂状,冷却后用皮裹住,要不留缝隙,否则在蒸的时候会露馅。吃汤包有句口决: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吸汤。加以醋和姜丝,上乘美味,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还吃了哦,顺便说一下,最有名的是鸿运饭店的汤包。传说干隆当年吃的时候把汤包当作包子吃,结果被滚烫的汤汁烫伤了龙嘴,但还是流连忘返。
4.籼子粥。比以上的要普及。只有泰州一代有。江阴都没有的说。在这种季节,小的时候,坐着小板凳在院子里乘凉喝粥,加一个冒油的咸鸭蛋,无比惬意。ps:籼子粥不加碱的是白色,只有加碱的才会红。碱较多了会涩,而且很红,不好看。靖江有句土话:“籼子粥灌灌,养的像罐罐”。
5.老汁鸡。又一平民食品。老汁的秘方是特配的,偶不懂的说。靖江季市镇的最有名。
6.酵(靖江话读gao)烧饼。偶很喜欢。大如脸盆,飞碟状,褐色,有芝麻,有嚼头。
7.馄饨。南京的太烂了,馄饨汤要是开水,皮要薄,加葱、盐、味精、少许酱油做汤,最好有猪板油,极品。我们那有个马桥馄饨的很有名的。
8.红烧蹄膀。各地有各地的烧法。偶们家讲究文火炖,甜而不腻,又一极品。
9.手擀面。又是一个有嚼头食品。对于不爱吃面的偶来说,此面面子够大。据说鱼婆桥附
近有家面店口碑很好。
10.团。通俗讲,就是糯米粉包馅,鸡蛋那么大,煮法同馄饨,逢年过节必备。有芝麻馅,
肉馅、豆沙、还有菜的,比之宁波汤圆一个字:香。
11.蟛虮。也就是腿毛多,个体小的螃蟹。一般不食的说。河边、江边俯拾皆是,偶们小时
候拿蟛虮的螯拿来炸,烧法同龙虾,肉嫩赛螃蟹,难得的美食,也只有童年有吧。
12.竹笋。靖江曾经是竹器之乡,小时到邻居家偷竹笋,竹笋嫩的时候,用脚一踹就倒,回
来炖咸肉,引的附近的小孩都来了。
本地靠江,水产很多,𫚔鱼、鲈鱼,各地都有。
不吃饺子,没见过米线、酸菜鱼什么的。
早餐以粥、豆浆、豆花、油条(现炸的,要脆)、蒸饭、煎饼、包子(靖江管包子叫馒头
)、烧饼(黄桥烧饼最美)、实心馒头(就是不加馅的馒头)
中餐主食一般是饭。
晚餐多种,不赘述。
清淡,色香味俱全,不甜,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