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美食 » 客家人吃饺子好吃吗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客家人吃饺子好吃吗

发布时间: 2022-11-28 23:23:59

饺子南方人爱吃吗

南方人觉得新鲜 也喜欢

㈡ 广东客家特色小吃你都吃过哪些呢

客家美食还是比较多的,客家人基本集中在江西、福建和广州,所以到这三个地方才能吃到正宗的客家美食,有幸去过几次,对客家美食真的是念念不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印象中的几道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客家美食。

1、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也称为肉末酿豆腐、东江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之一,据说与北方的饺子有关。通常将油炸豆腐或白豆腐切成小块,在每小块豆腐中央挖一个小洞,用香菇、碎肉、葱蒜等佐料填补进去,然后用砂锅小火长时间煮,食时再配味精、胡椒等调料即可。

6、牛肉兜汤

兜汤,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兜汤名字来由,有两种:1、做兜汤的时候,所有食材都是放在一个漏罩里兜着,烫熟后再放入碗里,所以有兜着做的意思,因此叫"兜汤";2、客家语中,"端"(本意是端在手上)发成"兜"(dou),端着吃的汤。为什么端着吃,因为这类汤的最早是穿大街走小巷的商贩制作的(在古代所有商贩都是挑着担满街走),后由于美味可口,因此客家人习惯性把这类做法的汤取名叫兜汤。

㈢ 客家有哪些特色小吃呢比较大众化的那种。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反映了一种习俗。 正月元宵节 元宵节客家人吃汤丸和悬挂花灯笼。汤丸有咸与甜两种,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习惯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丸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花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吃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二月二 取下花灯,烧过年贴的对联、“利是”,清理、吃完过年时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备开春干农活。 三月清明 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四月八 也叫水节,立夏节,因为是在表黄不接的时候,过节吃的食品较差,大多数吃的是杰米粉与麦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以表示纪念屈原,还吃酿苦瓜和用刚收成的黄豆做的酿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农作物的收成与下半年的耕种已基本结束,有喜庆丰收和放假休息的气氛,这天家家户户磨豆腐、吃鸭子,还要吃多种做法的新鲜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节 吃月饼、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饼、田螺都表示团圆,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过节。以往还有放孔明灯作娱乐的传统。 九月九重阳节 也叫鬼节,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这天进行。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 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冬至)大过年(春节)”,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这天吃的小吃是萝卜糍,由于这时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等,准备过春节,这天腊的猪肉可保存较长时间。 春节(过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不出远门,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迎接远归的亲人。过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还有红烧肉、酿豆腐等客家菜。特别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与亲人团聚。 【客家酿三宝】 酿苦瓜、酿辣椒和酿茄子集于一盘,色泽各异,形态美观,味道独特。 【菜干扣肉】 师傅将五花腩500克腌制入味,炸至甘香、微黄,与浸至稔绵的芥菜干同炖90分钟。由于采用的是河源芥菜干制作,味道香浓,吸收了花腩的油脂,口感不肥腻,突出菜干的原始香味和花腩的甘味,是对客家名菜梅菜扣肉的创新 【东江鱼丸】 另外,还可以用大虾、鸭肾、本港(惠阳澳头港口出产的鱿鱼,当地人简称本港,质量最好)、火腿等料切碎与鱼胶捞匀,搓成鱼丸,叫“百花鱼丸”。 【东坡肉】 东坡肉:又叫“扣肉”。相传苏东坡贬谪惠州时,十分喜欢用五花猪肉配上香料做成“扣肉”,吃起来余香满口又不腻人,是上乘下酒菜。此后,客家人就称“扣肉”为“东坡肉”。 【全猪套餐】 主要有选用猪最“精华”的八个部位的肉堡成全猪汤,蒸猪红、猪杂,红烧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这种吃法类似往时,客家人一年到头在春节钉杀猪时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以牛肚岗、牛柏叶、牛心顶为主,做成不同风味小吃,可佐酒可宵夜。其特点是牛柏叶不去掉黑膜,既爽口清脆,又可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种煮法都有,所谓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还有当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鲜】 万绿湖野生的桂花鱼、鳝鱼和石鲶鱼仔,肉坚滑、味清甜,不带泥腥,或蒸或炖或煎都很可口。在万绿湖旅游码头新港镇的饮食店里几乎都能品尝到这些风味各异的湖鲜。 【五指毛桃汤】 客家传统靓汤中最常见者。五指毛桃是东江流域山中野生的特产,是一种叶似五指的树根。取猪排骨或鸡块与五指毛桃根一起熬成汤,有诱人的椰奶香味,并且有平肝明目、滋阴降火之功效。 【豆腐干】 豆腐干是客家着名的“八大干”之一。其大小约二寸半见方,薄如纸,呈金黄色,透明,嚼起来略带咸味,便于携带、保存,一般可保存两至三个月。这便是客家人为适应迁徙生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特殊食品。 【豆腐丸】

㈣ 客家美食有哪些有什么好吃的介绍麻烦尽量详细些,最好有比较专业的网站介绍。

1、宽婉医院旁的“德记”鱼汤类(鱼泡、面、粉等) 2、西桥头晚上才有的猪粉肠煮腰花(不过现在好象差了很多) 3、中山街侯记炒粉 4、文保路尚记旁边侧巷内吴记汤丸 5、更楼下的牛腩和老电影院下岗边的牛腩面 6、元城路阿张的饺淹面 7、老城吴屋巷和辅庭路的鱼丸 8、燕龙和汉兴的炖品 9、海石花的炒田螺和炒粉 10、老县府和“啃的鸡”之间有个比较清净的西餐馆 11、鱼焖饭在梅城我知道的有三家,都算不错 12、在长乐和生辉可以吃五华鱼生 13、梅龙路的饺子馆有几样比较好吃,比如麻辣豆腐和薯仔炖牛肉,烤羊肉串 14、西桥市场和程江桥之间有个海鲜夜排挡,便宜到我不敢相信 15、文化路上兰州拉面,面不怎么样,汤倒上真TMD好喝 16、火车站旁边的湖南餐馆,招牌菜是血鸭,真是好吃 17、玉英医院往上的肠粉,可能是正宗的客家肠粉,皮比较厚但是很有嚼劲,梅州仅此一家,别的地方做不出来,(那些皮薄放青菜的都是属于潮州或者广州肠粉),酱非常香,很稠。店门是深兰色的,很好认。 18、勤力苑市场里面的烧卖。旅游团都带到那里去吃,梅州最出名的烧卖,我曾经见过一大群外国人去吃,皮比较干,笋很香。 19、金利来大街的烧卖(油罗街直下,幸运儿对面),原先是开在三角塘市场里的,后来扩业了就搬到金利来,跟勤力苑的烧卖一样也是做了几十年,烧卖特点是皮比较薄,肉比较嫩,但没那么香,味道较甜; 20、凌风西路末段的鱼头煮粉,几十年的品质保证; 21、五洲城晚上9点多才有的粉肠煮猪腰汤,粉肠正,超大个超脆; 22、西桥圆盘苹果家私门口晚上10点才出摊的牛腩煮粉,(要老伯伯推出来的那家),萝卜超入味,不过贵了点 23、梅江桥底下的“老火汤”淹面以及炖品,淹面放猪油和鱼味,比旁边那家要香,炖品2元到8元不等,一般胡椒猪肚猪心之类的才4元,价格适中而且味道好 24、马石下中国银行附近的炒面,就窝在一个小巷里面,锅子摆在巷口,桌子摆在更楼下。侯记炒粉换了老板以后已经炒的不好吃了,油多而且面太软,可能客人多的关系,有时候真的觉得很难吃,但是这个很不起眼的炒面店炒的面很香,而且面比较大条,也是开了许久,老梅城就懂得找去吃。 25、仲元路邮局旁边的“凤记”褒仔饭。梅城开了最久的褒仔饭,那里再往下有好几家卖褒仔饭的(这家原先也开在这一排,但后来因扩店装修等原因搬下来),但是这家环境比较好比较卫生,饭也比较香没那么棉,一排过就他一间卖褒仔饭的,所以很好认。 26、虹桥头的大埔笋板和手工面,在文化公园附近的游戏机室旁边,大埔人开的店,很正宗的笋板,手工面放碎肉以及青菜猪油,面滑而且非常香,味道超级棒。 27、新中苑的桂林米粉,桂林人开的,很多在火车站工作或者在那边租住房屋的外地人都会去捧场,花样不多但是面和汤都很香,还有他的辣椒粉超级棒,吃的时候撒在汤里味道超级好,在梅城吃了好几家桂林米粉还是觉得这家比较正宗。 28、南门文化广场单车行旁边的珍珠奶茶:梅城最好吃的珍珠奶茶,强烈推荐香芋及苹果口味。 29、客都西饼屋的肠粉,看每天早上的人流就可以肯定品质,属于广州肠粉,推荐冬菇口味的肠粉。特点是香滑,花样多。 30、三板桥路末段的“顶好包点”,广式包子,包子很松软,馅非常香,天天都排队购买,生意非常好。不过包子个比较小价钱比较贵。叉烧包是那里的招牌产品,还有许多其他口味的包子我都非常喜欢 31、黄糖医院旁边市场下面的包子,早上摆出市场正楼梯口卖,叉烧包超级出名(就是酒楼的那种无皮开口笑叉烧包),奶黄包也非常爽口,生意也超级好,俺奶奶天天不吃睡不了觉 32、黄糖十字路口的炖品,晚上才有开门,店子就在红绿灯下面,除了炖品外绿豆汤和红豆汤口碑都非常好。 33、非常小吃的竹筒饭,田鸡竹筒饭最香最滑最好吃。 34、江南西桥圆盘往上“台湾冰匠”的锔饭,锔意粉,西式意粉西班牙意粉还有雪泡:那里的意粉弄的味道比较好,但是价钱会贵一点哦,雪泡味道也很好别的地方都吃不到。但是江北的台湾冰匠做的东东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一点都不好。 35、文化公园“大口福”快餐店的扬州炒饭和泡沫果汁,扬州炒饭炒的非常好吃,可能是因为他用的米比较好,现在好久没去吃味道不知道会不会变了,但是以前就经常跑去吃,价钱也非常实惠。果汁一定要泡沫的,强烈推荐青苹果味道的,鲜榨果汁也很不错但是泡沫的更香 36、黄糖十字路往黄糖医院方向的“快可得”快餐店的炸鸡腿,学生朋友一定全都知道,因为那里的炸鸡腿真的是又便宜又香,5元一大个,有盐局、脆皮和酥皮三种,本人最喜欢酥皮。还推荐此店的西多士,一份两元,但是如果你第一次吃,两份往往都是不够的 37、赤岌岗的“牛记潮州粥”,梅州中学旁边,粥怎么样是其次,强烈推荐此店的豆瓣酱,捞在粥里面或者纯拌香菜吃下肚都很不错 38、文化公园晚上的烧烤,有一家湖南人推出来的比较好吃,鸡腿肉和羊肉串烤出来最香 39、华侨城的拉面,忘了叫什么名字,好象是东北拉面馆还是什么,忘了,总之味道不错 40、其实长乐的鱼生不是最好吃的,红烧豆腐才是最好吃的哇,还有香芋欠术褒 41、星辉的椒盐局猪肚啊 42、嘉应中学往客都大酒店方向“聚圆”酒家的全猪汤、炸南瓜丸(片?)还有玉粉褒,炸南瓜片很好吃啊,放了大虾仁,油罗街的南瓜丸是硬的那种,但是这种炸出来是酥酥的,味道咸咸甜甜的非常好吃,我有个朋友就为了吃这个,天天上聚圆去打包捏 43、“臭名远洋”的肉丸,不用介绍了吧 44、玉英医院对面的狗肉煮粉,就正对门,实在是很小的一间店子 45、小花园E时代网吧旁边的狗肉煮粉,香 46、百花洲市场旁边的肉丸豆腐,豆腐比较好吃,肉丸跟臭名远洋的差不多拉 47、百花洲市场入口处的丰顺捆板,里面放有淡咸菜和豆干,超级爽口丫 48、梅城出名的”彭记烧鹅“,油罗街口。江南也有分店就是不知在哪 49、梅城出名的“鸭子王”,卤鸭子,鸭血都香,开了几十年,在老烟厂那里 50、老电影院附近的白切鸡,以前是推车出来卖的,现在有店了 51、金山小学的牛杂,最老牌老资格的牛杂集中地 52、文化公园港湾超市往广播电视台方向的牛杂,新开不久但是许多人都慕 名前往,听说是蘸牛杂的酱料上花了工夫。

㈤ 客家人的“饺子”

        冬至吃饺子,我们客家人没有这个习惯。

        但是,我们有饺子的替代品——“酿豆腐”,中原人南迁后,发现当地只产稻米,没有麦面,无法包饺子吃。于是想了很多办法来替代。薄的豆腐片中间划上一刀,或者方块豆腐上挖上一个小洞,馅可以是韭菜剁肉馅,也可是野生香菇肉馅,如果有小香葱拌入肉馅中那又不同的风味,那馅子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除了以豆腐代替面皮外,客家人还有别的办法来制作面皮的替代品,南方产的稻米的淀粉含量高,不如麦面那么有粘性能搓成面团,但这都难不倒聪明的客家人,南方还产糯米,糯米的粘性又太强了,聪明的客家女人把这两种米粉配比好,混在一起,或拌上磨好的韭菜、艾叶染成绿色,放进铁锅里,用一把木铲配以文火,慢慢搅拌,直至它结成一个大团,客家人把这种做法叫“做粄”。

        手艺中,自然还有其他奥妙与诀窍在里面,见老家的妇女做粄的料里是要加入草木灰水的。这个来料简单,只要拿一捆稻草就地烧好,把灰烬收集起来,原料就有了。是不是把草木灰往粄桨里一倒就行了?要是这样放,估计会被族人骂个找不着北,那不是让人吃灰吗?聪明客家女人会用白米布把草木灰包好,放在清水里泡好,再把水兑入米桨之中。为什么要加灰水,客家女人的说法是加入灰水后,粄的韧性会更强,做出来的粄会更香。还有原因是农闲后,南方的天气仍然炎热,勤劳的客家女磨好供整个家族食用的米桨要很长时间,凌晨时分人力推磨至天亮,天气热使米桨很快就发酵了,有股馊臭味,不加入碱性的灰水,粄就吃起来会有股酸味,但喜欢这股酸味的人也有不少。因此,又有了发酵风味的酸粉干与酸粉丝。   

        制作类似面皮的做法还有很多,客家人还会把番薯、芋头、木薯打桨过滤晒干制成粉,这些粉也可以成为替代面皮的原料,那又是另外的风味了。

        面皮有了,南方“饺子”似乎就有着落了。但是从制作好到入口,那就不像山东大饼那样简单粗暴,来一个面皮,里面包上一根大葱,一卷,一咬,嘎蹦脆!和着开水几个大饼下去,饱啦!客家人虽然吃苦耐劳,但绝对也是会享受的吃货。山东的大货车司机一边开车,边上放一筐大饼,一摞大蒜,不下车就能开到江西。

        然而,客家人变着法子、变着花样都要吃好喝好,从怀孕开始,娘家人就会“睐大肚”。要是用年轻人的吻,肯定是“我勒个去,还没有生出来就吃上了!”别着急这还是刚刚开始,孩子生下来后“三朝日”就要请接生婆过来塞上红包一家老老少少摆上一桌。“满月酒”更是要大摆宴席庆祝一番。此后还有“过兑岁”、“升学酒”、“谢师宴”、“生日宴”、“牵红单”还有许多说不上来的。旧时的客家人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吃喝路上,不仅要吃饱而且要还吃得精细,从白昼吃到黑夜。

      是不是离题了?也许没有。上面介绍的食法就是在客来客往中诞生,客家人也许就是在这吃喝当中,增进了感情,加强了联系,加强了团结,反客为主,把土着原住民赶入了更深的深山。客家人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靠一通吃喝解决问题的,客家人在吃喝中形成了严密的组织框架和管理模式。就连立功、立德、立言的千古圣人王阳明来了,要推行他的《南赣乡约》也不得不要入乡随俗,在邀约乡民开会之前,要来一场吃喝,而且还是以文件形式确定。

      是不是又离题了?大约,好像,应该有一点。

      言归正传,话回到那客家酿豆腐,馅子弄好后,是要和入些小粉的,往豆腐洞里填入料后,烧热锅,把豆腐的馅放在热锅上微炸下,马上抄起,这样是为了防止散馅,豆腐填馅的面烧得有点微黄为宜。这样可以吃了吗?还不行,客家吃货们一般会弄来一个沙锅,下面垫上萝卜丝或者莴笋等等底料,上面摊上一层层酿豆腐,根据底料情况,根据口味,加上点香料,加上点黄酒,小火焖个十来分钟,再下富贵菜(芹菜,客家人忌讳说穷的谐音),就可以上桌了,砂锅一揭开,香气四溢,那个美味让人馋涎欲滴。那种黄姜染了色的豆干,酿法也是差不多,只不过是它的馅子做法又有不同,吃起来又是另外一种风味。

       那米粄也可以压成像面皮一样,包成饺子一样,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虾仁馅的混上碎的豆粉,还有荞白,吃一回就让你忘不了。米粄当作面皮来操作是不能加入生粉降低它的粘性的,我见客家女们,在手工桌上放了一碗茶油,包馅时或做粄团时,得手上沾上些茶油,这样就不粘手了,而且做出来的粄有一股浓郁的茶油香。客家女把中原带来的包饺子技术发展得色香味俱全,成了一道独特的食文化。更有些灵巧的客家女,还用木头雕成模子,把米粄印成各种不同的造型,呈现在客人面前,为喜事做的米粄还会染上红花,营造喜庆的色彩。再伴上唢呐,锣鼓吹吹打打,仪式感满满。

       山东人是不是会有点不高兴了?肯定会说,你江西老表有这样吹的吗?俺山东都是孔孟之乡,俺山东好吃的东西多着呢,你都没吃过。别不高兴,俺祖上也是山东那边来的,不信你问俺们的文忠公,白纸黑字写着的。

        中华民族早已经是水乳交融了,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天南地北只要喝着黄河长江的水孕育的炎黄子孙,用着汉字,说着汉语都是骨肉兄弟。

㈥ 客家故事︱14种客家美食的前世今生

1 酿豆腐的由来

传说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因岭南少产麦,思乡的中原客家移民便以豆腐替代面粉,将肉馅塞入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酿豆腐是客家第一名菜,逢年过节或款待宾客,客家人都做酿豆腐,取“豆腐”的谐音“大富”,寓意一个好兆头。

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兴宁籍客家人和一位五华籍客家人两位好朋友结为把兄弟。一天,他们相邀到饭店吃饭。点菜时,兴宁人要吃豆腐,五华人要吃猪肉。两人互不相让,各执己见,争吵起来,饭店老板从中斡旋,从而想出了一条妙计:把猪肉剁碎,拌上佐料,酿进一块块豆腐里,先把酿豆腐的两面都煎成金黄色,再盖锅焖煮。香气四溢、色香味俱全的酿豆腐吃起来香滑可口,两位同年拍手叫绝,连说‘好吃、好吃’!

后来客家人又按照类似的方法制作出酿苦瓜、酿茄子、酿青椒等客家 美食 。

2 盐焗鸡的由来

盐焗鸡是客家一道名菜,客家人选取当地嫩鸡,宰杀后除去内脏,晾干;再用抹涂了少许食油的草纸将整只鸡包捆严实,塞入炒好的热盐堆中,用文火焗半小时左右即可。取出后将其拆撕成丝肉片,放进盘内上席,再配以姜汁、麻油等调味料,皮软肉嫩,香浓美味,并有温补功能。关于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位客家商人接受朋友赠送的一只肥鸡。商人打算将其带回家给妻儿尝尝,但路途遥远,活鸡不易携带,于是他便将鸡宰杀制成白切鸡,用盐包封,装在包袱里。不料在回家的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东西吃,他肚子饿了,便从盐包里掏出白切鸡,烤着吃了。出乎意料地,他发现这样弄出来的鸡肉味道非常好,商人留了几块,带回家给妻儿品尝,妻子品尝后依法炮制,“盐焗鸡”就这样诞生了。

3 梅菜扣肉的传说

梅菜是客家传统特产,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传为“正气”菜,用梅菜、五花肉、佐料等精心制作而成。“梅菜扣肉”久负盛名,据说它与盐焗鸡、酿豆腐同时被称为客家三件宝。

“梅菜扣肉”据传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北宋年间,苏东坡居惠州时,专门选派两位名厨远道至杭州西湖学厨艺,两位厨师学成归来,苏东坡又叫他们模仿杭州西湖的“东坡扣肉”,用梅菜制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腻人,深受欢迎,很快就成为宴席上的美味菜肴。

4 客家肉丸

客家人爱吃肉丸,肉丸既是小吃,也是一道家常菜,客家人主要是取“丸”与“圆”同音,寓意团圆、圆满。肉丸因用料不同而分为猪肉丸、鱼丸、牛肉丸、牛筋丸等。其特点是,味道纯正,保持原有肉味,韧性爽脆。

据史料记载,自晋朝末年开始不少中原汉人南下迁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后来部分汉人继续东进福建或南迁广东等地。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宁,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 美食 ,那就是圆圆的客家肉丸。

5 客家猪肚鸡

猪肚鸡是客家人招待贵宾的重要菜肴,也是客家人的家常菜。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大户人家的媳妇刚生完小孩,家婆每天都煲补品给她吃,可是她就是没有胃口,身体日渐消瘦,奶水不足。于是她丈夫请来厨师为她做菜,厨师发现她特爱吃胡椒煲猪肚,后来厨师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鸡放进猪肚里面加药材煲汤。果然,她胃口大开,身体好了起来。后来,街坊邻居纷纷如法炮制,这道菜从此便在客家人中流传开了。

6 梅菜干的由来

梅菜干为客家传统名菜,选用新鲜的梅菜经晾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可作梅菜扣肉、梅菜干蒸排骨、梅菜干煲例汤及其他肉类佐料之用。梅菜干的由来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客家某地有一位卢夫人,她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达理,心地善良,但后来家道中落。卢夫人育有五子,因战乱饥荒,生活越来越拮据,常常三餐不继。有一天,她在河边洗衣服,孩子们饥肠漉漉,吵着哭着要吃东西,卢夫人不禁心酸落泪。恍惚之中,一阵清风吹过,飘来彩云一朵,只见一位仙风道骨的娘娘站在自己跟前,自称是梅仙姑,碰巧路过此地,问卢夫人缘何伤心?问明缘由后,梅仙姑拿出一包东西,说:“此有菜籽一包,你拿去播种,春节前即可收获!可缓解你的燃眉之急!”说罢即腾云而去。卢夫人接过菜籽,赶紧叩谢仙姑。

于是,卢夫人在菜园播种菜籽,辛勤劳作,很快便长出绿油油的菜苗,秋收后,又在稻田大量种植。转眼到了腊月,正值收获季节,采来煮食,鲜甜嫩滑,孩子们饱餐一顿,欢天喜地。丰收的菜吃不完,卢夫人便试着将菜砍下晒干,加盐腌制放入陶罐堆藏,以后再加以蒸、晾、晒等工序,制成的菜干金黄油亮,香气四溢。春节期间,卢夫人取出梅菜与猪肉一起焖煮,鲜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亲朋好友问及此乃何物,卢夫人略一沉思,说:“是梅仙姑送的菜种,就叫‘梅菜干’吧。”

7 大埔笋粄

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延成习,流传至今。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移到南方定居,他们也带来中原的饮食习惯,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但定居到南方,当地不产小麦,因而弄不到包饺子的面粉。聪明的客家人把当地种植的山芋、薯根制成淀粉作面皮,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菇以及肉料变通制成形似“饺子”的笋粄,而作为节日贺岁食品,年长日久,笋粄就成为久负盛名的客家小吃。

8 大埔忆子粄

大埔忆子粄的得名有一段凄婉的故事。相传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户人家,母亲叫松婶,儿子阿根武艺出众,在郑成功部下当一名水兵,漂洋过海到台湾去铲除倭寇、除暴安良,久未归家。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爱吃的粄,摆在月下,对月思念儿子。春去秋来,足足等了30年。在一个中秋之夜,儿子突然回来,松婶端上儿子最爱吃的粄,阿根接过母亲手上的“粄食”,欢庆团圆,此粄因而得名“忆子粄”。

9 大埔薄饼

大埔薄饼为大埔传统 美食 ,有二百多年的 历史 。相传清干隆年间,在陕西任按察使的大埔百侯人杨缵绪,回家为母亲祝寿。为孝敬母亲,带侍从、家厨回大埔摆寿宴款待乡亲,其中有一道点心“薄饼”,不曾想到母亲颇喜食之。杨缵绪事假已到,要返回陕西,为了让母亲长期能吃到“薄饼”,便叫家厨留下,让他把制作“薄饼”的手艺传授给当地村民后再返回任所。从此以后,制作薄饼的技艺就在大埔百侯民间流传,大埔客家人结合本地盛产的原料不断加以改善、变换口味,从而演变成今天的风味小吃。

10 大埔企油饼

相传一百年多前,梅州大埔县茶阳太宁有一个钟姓男子,常年挑担到茶阳卖农产品以维持一家生计,为省下午餐钱,他总是带着自家做的饼作为干粮,并且百吃不厌。有一天老钟突发奇想,为何不顺便多做一点饼?说不定别人也像我一样喜欢吃呢。于是,他真的就做了不少,挑到茶阳赶集,在圩市上卖,并取名“企油饼”,有油有糖,而且价格又便宜。果不其然,企油饼一上市即大受欢迎。尝到了甜头的老钟从此改行专做企油饼生意,待儿子长大,子承父业,继而孙承子业,如今企油饼已传至第四代,工艺自然也大大提高和改良,成为大埔 美食 中一颗闪耀的明星。

11 永定芋子包

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芋子包是一种客家小吃,它用芋子加适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加上馅料包成的一种包子,制作方法简单。一般将个头大、易烂的芋子洗净,连皮置锅内煮熟,然后取出剥去芋皮,置盆内捣(烂)成芋泥后,加入适量木薯粉和精盐,用擀面杖擀成包子皮。而内馅是瘦猪肉、香菇、冬笋(或笋干)丝、虾仁、萝卜丝、葱白等料,并将其剁碎,放入精盐、味精下锅翻炒,滤去汤汁即成馅心。

芋子包包好后,摆入垫有纱布的蒸笼中,下锅用猛火蒸15分钟后便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此时出锅摆盘,放入麻油等调料。一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芋子包可蒸着吃,也可用水煮、油炸、油煎等各种烹调方法,其味各具特色。

闽西客家地区还流传着一个“芋赈饥”的小故事:古时有一寺僧,专力种芋,岁收极多,杵之如泥,筑造为墙,后遇大饥,独此寺四十余僧食芋泥以度凶岁。可见芋子是个好东西,是山中之珍品。而聪明能干的客家人在吃杂粮时,不断变换口味,变换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制花样,以芋子烹制菜肴宴请客人,于是就在生活实践中烹制出乡间 美食 ——芋子包。过去,芋子和番薯都是山村客家人家中的主要杂粮,正如农谚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粮”,它既可当蔬菜,又可当粮食。

在闽西客家地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做芋子包,特别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顿芋子包,更有特殊的味道,不但有“包银包金”的寓意,全家聚拢在一起包芋子的场景更是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散发出缕缕的温馨!

12 等郎妹酒

从前,客家某地有一对夫妇,夫妻恩爱,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以酿酒为业,生活无忧,但结婚几年一直没有生养。一日丈夫出外送酒,在回来的路上看见路边一被弃女婴哭声凄惨,心生怜意,将她抱回家,妻子也是心善之人,即放下手头活计,给女婴梳洗,经过梳洗的女婴眼睛乌溜溜十分惹人喜爱,这时正好酿出一锅香气逼人的酒,夫妇俩甚是高兴,将酒入瓮落窖贮藏,夫妇俩商议:将来自己如果生子,则将此女婴作儿媳妇;如果不能生子,则将她作女儿,这锅酒就给儿子、媳妇成婚或女儿出阁之用。也许老天被夫妇俩的善心感动,二年后夫妇喜得贵子,小女长也得聪明伶俐、乖巧可爱,七、八岁就学会了酿酒,而且经她手酿出的酒奇香可口,很多远客都慕名而来要买“等郎妹酒”,从此这一家兴旺发达。

十八年后,夫妇为儿子媳妇办婚事,摆酒宴请四方乡邻,那贮藏十八年的美酒开坛更是奇香扑鼻,一位山歌名手即兴山歌一首:

从此,这对夫妇善有善报的事传为佳话,据说“等郎妹”的称呼也从此传开了,客家人抱养“等郎妹”的习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13 艾粄的传说

客家人有一种传统习俗,就是在春天,他们用艾草与糯米粉搓揉做成“艾粄”,用来敬神和招待客人。《本草纲目》里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因此,客家人喜欢吃鲜嫩的艾草,清明时节天气阴湿,吃艾草便可祛湿温补。艾草不但用来吃,也被用来挂在门前避邪,小孩子用艾草来煮水洗澡,还可防生疮。关于艾粄,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年初春,有一条东海孽龙逃出水晶宫,在外面胡作非为。他到客家地区紫金一带,兴风作浪,狂风吹倒房屋树木,洪水冲走庄稼土地,恶浪打翻船只,孽龙还吞食人畜。百姓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二月十九日这天,观音菩萨云游路过此地,见孽龙无法无天,观音便化作一位慈眉善眼的老妇人,对当地百姓们如此这般地交代一番。百姓依照观音的交代,赶紧用艾叶加糯米粉制成粄类,让亲朋好友都来品尝。吃过艾粄的人,散发出一股让龙惧怕的气味。各家各户还装上一盘盘艾粄放在屏风前的案上,或者挂在高处,让艾草味徐徐散发。此外,还点上香烛,燃放爆竹,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孽龙被艾叶味熏得昏头转向,半死不活,又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沸腾的场面,吓得魂飞魄散,乖乖逃回海中,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14 兴宁蓼花的趣闻

“蓼花”是兴宁县有名的糕点,素有“糕饼之花”的美名。一百多年前,“蓼花”就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地。“蓼花”讲究形、色、味,外表好像冬瓜一样,里面好像瓜瓤,酥脆甜香,选料及制作工艺都有较高的要求。说起蓼花,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江南才子祝枝山曾任兴宁知县。有一天,祝枝山十分想吃家乡的名点“糯米糍”,于是,他请来一位姓陈的点心师傅,口授“糯米糍”的制作方法,叫陈师傅如法炮制。不过,陈师傅并没有完全按照他所授的制作方法去做,而是融合了客家点心制作特色,用糯米、芋头、芝麻、砂糖等原料,制作了另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祝枝山一吃,又酥又香,又脆又甜,色香味俱佳,不禁连声称赞,夸奖陈师傅手艺高超,同时给陈师傅加倍薪俸,还亲自给这种糕点命名为“蓼花”。从此,“蓼花”的名声就在客家地区传开了,慢慢地传到海内外。

㈦ 客家美食

我的家乡在客家,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说起家乡的美食那可是让人数不胜数啊,但一想起就让我流口水的还是这道菜——酿豆腐。

这可是客家人人人皆知的一道名菜呢!大家都经常做,那味道可是赞不绝口的!我的材料是豆腐、猪肉、香菇。如果是想让酿豆腐更加美味,放点大葱是最好的选择。别看材料这么简单,它的营养价值可高着呢!吃了酿豆腐能补身体较虚的人,还能养身和调理骨质疏松。但它的口感有些咸,但有鲜味。它的汤汁醇厚,鲜嫩润滑,口味十分鲜美。

这道菜据说源于北方饺子,因为南方缺少小麦,所以客家人就用酿豆腐寄托对北方的饺子、中原文化的感情。不管是节日的时候,还是平常的时候,它都是客家人的`最爱。酿豆腐虽然香气馥郁,但要注意不要吃与豆腐、猪肉相克的是食物。与豆腐相克的食物有蜂蜜、茭白、竹笋和猪肝。吃完猪肉后最好不要喝太多茶。

听完我对酿豆腐的一番介绍,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尝一尝着美味佳肴了?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的美食在等着你来品尝!

㈧ 我的妈呀,客家人也太会吃了吧!(下)

03 无酿不成席

客家菜有 “无菜不能酿,无酿不成席” 的说法。“酿”并不是酿造、发酵的意思,按照制作经验,人们往往认为 “酿”就是“(将馅料)植入”。

食材清单

大辣椒8个、五花肉300克、葱、生粉适量、油适量、酱油适量、料酒适量、盐适量

烹饪步骤

步骤1

五花肉,洗干净,

步骤2

剁碎,

步骤3

步骤4

大辣椒,

步骤5

辣椒洗干净

步骤6

辣椒去籽,(记得带手套哦)

步骤7

去籽之后,辣椒皮放盐腌制30分钟;

步骤8

肉加入盐、油、酱油、料酒、生粉等配料,腌制30分钟

步骤9

娘辣椒了,

步骤10

热锅倒油,放入刚刚酿好的辣椒,下锅煎,

步骤11

翻转,微黄,即可

步骤12

哇,好香哦,出锅了。

小贴士

酿豆腐是客家菜里最有名的酿菜。 据张应斌考证,出现酿豆腐的时间约为客家人在梅州立足以后的明代。刘洋为了写作博士论文而采访客家人时问了一个问题: 在你心目中,你认为哪道菜可以代表家乡? 得到最多的答案正是酿豆腐。关于酿豆腐的来历,刘洋也提供了两个小故事。

食材清单

北豆腐1大块、猪肉馅100g、香菇4个、葱末1小勺、姜末1小勺、盐3g、香油5g、干淀粉10g、料酒5g、白胡椒适量、生抽15g、蚝油15g、糖5g

烹饪步骤

步骤1

做酿豆腐要用结实的豆腐,先把豆腐切成一指厚的长方块。

步骤2

用勺子在豆腐的中间挖个小坑儿。

步骤3

把香菇切碎。

步骤4

然后和猪肉馅、挖下来的豆腐拌在一起。加入葱末、姜末。

步骤5

再加入1小勺料酒、1小勺盐,一点点的白胡椒粉,1小勺香油,搅匀。

步骤6

馅儿调好之后,填回到之前挖好的豆腐坑里。用手轻微压一下,确保坑儿里都被填实了。

步骤7

填回去的馅儿要稍微高出豆腐表面,有一个鼓起的小肚子。

步骤8

用干淀粉在填好坑儿的豆腐表面拍上薄薄的一层,注意用将肉馅儿和豆腐坑的边缘压一压,这样能确保待会儿煎的时候肉馅不会掉出来。

步骤9

锅里倒油烧热,油热后将豆腐下锅,先把有馅儿的一面朝下,入锅煎。

步骤10

中小火,煎2分钟左右,可以找一个翻起来看看,肉馅的表面是不是已经定型,豆腐是不是已经变的略微焦黄,如果是就可以翻面了。

步骤11

把所有的豆腐翻面后,转成大火再煎上1分钟左右,让豆腐另一面也煎成金黄色。

步骤12

提前把1大勺的生抽、1大勺的蚝油、1小勺糖放入一个小碗中,加入小半碗水,调匀,根据自己的口味再加些盐调味

步骤13

豆腐煎好了,把调好的汁倒入锅中,盖上盖子,闷上1-2分钟。

步骤14

然后转大火收汁至汤汁浓稠就可以可关火出锅了。

步骤15

一是 客家人最早是中原人,在家乡大年初一都是吃饺子的。而在新迁入地吃不到饺子,让他们倍感惆怅,于是就发明了酿豆腐,用相似的做法寄托相思之情。 二是 说有一对客家好友相约吃饭,一人想吃猪肉,另一人想吃豆腐,争执不下。后来把猪肉变为馅料塞入豆腐中,两人都吃得非常开心。

无论酿豆腐的来源如何,它都已经成为了客家菜响当当的代表作,“ 酿”这种制作手法也成为了客家菜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酿豆腐,还有酿粄、酿卵、酿苦瓜、酿木耳、酿辣椒等等。将调好的馅料放入另一食材之内进行烹制,就好像将自己的万般眷恋都付诸食物, 为客家人在漂泊之后的心灵与血脉建立了新的感情脉络。

食材清单

苦瓜1个、猪肉馅200g、圆糯米50g、花生油10g、盐适量、白糖适量、葱蓉少许、姜蓉少许、胡椒粉适量、热开水适量、蒜片3瓣、姜片2片

烹饪步骤

步骤1

材料汇集,苦瓜洗净切成节块后挖去瓜酿,猪肉用料理机绞拌成肉糜,粉丝,糯米提前浸泡30分钟。

步骤2

除了蒜片,姜片,热开水,将其它辅材与调味品加入肉馅内,顺一个方向搅拌均匀腌制15分钟。

步骤3

将肉馅酿入苦瓜节内,包满两面抹平。

步骤4

将酿苦瓜放入九阳IH电饭锅肉胆内。

步骤5

选择蒸煮功能10分钟两面煎香,一面煎5分钟翻另一面煎香。

步骤6

煎香时间到后加入盐,白糖,蒜片,姜片,热开水没过酿苦瓜。

步骤7

选择蒸煮功能40分钟即可。

步骤11

成品:吃起来不腻、不柴,也不会感到苦口,味道清淡鲜美,口感绵绵软糯!

小贴士

客家人这个群体自上世纪初正式被研究以来,越来越引起大众和学者的关注。他们很神奇,既是汉族,却又不甚像汉族, 发展出了非常灿烂的汉民族亚文化。 他们从中原而来,定居南方之后又再次“出走”,奔向世界。但是无论走到哪里,独特的民系文化会牢牢地根植客家人心中, 再做一次三杯鸡,再吃一次酿豆腐,就好像回到心中那个魂牵梦绕的故土,又走了一遭。

参考文献:

1.崔亦茹.饮食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文化建构[D]. 江西:赣南师范大学,2016

2.刘洋.语言、饮食与文化认同—以上海客家人为例[D]. 上海:上海大学,2015

3.王秋珺.客家酿菜与客家情怀[J].客家文博,2013

4.张凤平.客家饮食文化漫谈[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

5.张应斌.从酿豆腐的起源看客家文化的根基[J].嘉应学院学报,2012

㈨ 客家人有什么特色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反映了一种习俗。
正月元宵节 元宵节客家人吃汤丸和悬挂花灯笼。汤丸有咸与甜两种,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习惯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丸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花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吃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二月二 取下花灯,烧过年贴的对联、“利是”,清理、吃完过年时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备开春干农活。
三月清明 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四月八 也叫水节,立夏节,因为是在表黄不接的时候,过节吃的食品较差,大多数吃的是杰米粉与麦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以表示纪念屈原,还吃酿苦瓜和用刚收成的黄豆做的酿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农作物的收成与下半年的耕种已基本结束,有喜庆丰收和放假休息的气氛,这天家家户户磨豆腐、吃鸭子,还要吃多种做法的新鲜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节 吃月饼、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饼、田螺都表示团圆,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过节。以往还有放孔明灯作娱乐的传统。
九月九重阳节 也叫鬼节,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这天进行。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 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冬至)大过年(春节)”,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这天吃的小吃是萝卜糍,由于这时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等,准备过春节,这天腊的猪肉可保存较长时间。
春节(过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不出远门,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迎接远归的亲人。过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还有红烧肉、酿豆腐等客家菜。特别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与亲人团聚。

【客家酿三宝】
酿苦瓜、酿辣椒和酿茄子集于一盘,色泽各异,形态美观,味道独特。

【菜干扣肉】

师傅将五花腩500克腌制入味,炸至甘香、微黄,与浸至稔绵的芥菜干同炖90分钟。由于采用的是河源芥菜干制作,味道香浓,吸收了花腩的油脂,口感不肥腻,突出菜干的原始香味和花腩的甘味,是对客家名菜梅菜扣肉的创新

【东江鱼丸】
另外,还可以用大虾、鸭肾、本港(惠阳澳头港口出产的鱿鱼,当地人简称本港,质量最好)、火腿等料切碎与鱼胶捞匀,搓成鱼丸,叫“百花鱼丸”。

【东坡肉】
东坡肉:又叫“扣肉”。相传苏东坡贬谪惠州时,十分喜欢用五花猪肉配上香料做成“扣肉”,吃起来余香满口又不腻人,是上乘下酒菜。此后,客家人就称“扣肉”为“东坡肉”。

【全猪套餐】
主要有选用猪最“精华”的八个部位的肉堡成全猪汤,蒸猪红、猪杂,红烧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这种吃法类似往时,客家人一年到头在春节钉杀猪时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以牛肚岗、牛柏叶、牛心顶为主,做成不同风味小吃,可佐酒可宵夜。其特点是牛柏叶不去掉黑膜,既爽口清脆,又可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种煮法都有,所谓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还有当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鲜】
万绿湖野生的桂花鱼、鳝鱼和石鲶鱼仔,肉坚滑、味清甜,不带泥腥,或蒸或炖或煎都很可口。在万绿湖旅游码头新港镇的饮食店里几乎都能品尝到这些风味各异的湖鲜。

【五指毛桃汤】
客家传统靓汤中最常见者。五指毛桃是东江流域山中野生的特产,是一种叶似五指的树根。取猪排骨或鸡块与五指毛桃根一起熬成汤,有诱人的椰奶香味,并且有平肝明目、滋阴降火之功效。

【豆腐干】
豆腐干是客家着名的“八大干”之一。其大小约二寸半见方,薄如纸,呈金黄色,透明,嚼起来略带咸味,便于携带、保存,一般可保存两至三个月。这便是客家人为适应迁徙生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特殊食品。

【豆腐丸】
豆腐丸是这道菜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水煮豆腐丸,将豆腐捣碎后,拌入地瓜粉及肉丁、笋丁、香菇丁,伴以佐料,待汤水煮沸后,用汤匙一个一个舀入锅内,待豆腐丸浮上水面,便可食用,此菜常作家肴;第二类是清蒸豆腐丸。将豆腐捣碎后,调入肉丁、地瓜粉及其它佐料和捏成丸,放入蒸笼蒸熟,伴入调料食用,味道鲜美,并能充饥;第三类是年节佳肴,最着名的可算是宁化的“松丸子”。宁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时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轻轻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节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葱头、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圆球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黄色,捞起沥干备用。待春节期间,有客来访时,作为整个酒席的最后一道菜,献给亲友,祝愿他们在新一年里事事如意,轻轻松松。

【白露鸡】
选用肥猪鬃脑肉和大鸡腿肉,用刀切碎捣烂,再用适量的鸡蛋青和精面粉、食盐调和后,铺在盆内,放到锅里蒸熟,如认为油腻过甚,可将浮在面上有余的油质,移作他用,再蒸片刻,取起食之,质松滑、味香甜,入口消溶,津津有味。此菜四季适用,非普通的筵席上所有。

【布袋鸭】
此菜四季适用,在丰盛的筵席上才有。

【全香菇】
此菜四季适用,为荤素筵席上的佳品。

【伊府面】
此菜四季适用,但亦非丰盛席上所常有。盖恐做得不精,有损其名。客家传统名菜,驰名遐迩,众口皆碑,显示出客家人的匠心独具。这些具有客家风味的传统名菜,往往使得久居他乡的客属游子们难以忘怀,引起对故乡的无限情思。

【白汁鲍脯】
鲜鲍鱼两面切成块,用高级清汤和高味品烹调10分钟,以湿淀勾芡,浇上熟鸡油起锅,盛于圆盘中央,围上插有火腿条的鹦嘴状菜苞托。口感鲜嫩醇香。

【鸡汁鱼唇】
鱼唇是海鲜中之上品,亦称鱼头,是鲨鱼中犁头鲨的头的干制品。先水发鱼唇,经氽水、套汤多次去腥后,佐以老鸡汁烹制而成。此菜品质柔糯,汁浓味醇,营养丰富,为宴席大菜。

【桔络鱼脑】
亦称鱼脑明骨,用鲨鱼软骨制成,此菜晶莹透明,质感柔滑,是海味中的上等菜肴。桔络鱼脑是用鱼脑与蜜桔合烹成羹,具有黄白相映、爽滑香甜、微酸适口之特色,是瓯菜中的主要甜食之一。

【龙鱼】
选用新鲜黑鱼烹制,呈蟠龙状,色、香、味、形堪称一绝。在1990年首届全国青工烹调大赛上被誉为:“银龙卧雪”、“金龙腾飞”、“盘龙点晴”、“龙口含珠”,是把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大众心理溶于一炉的杰作。

【凤尾鱼卷】
将鱼免鱼肉切成片,放入葱白末及其他佐料,敷上虾茸,横入上一只带尾大虾仁,虾尾外露向前卷拢,然后拍上面粉,挂上鸡蛋液,沾匀面包屑。用旺火将炒钠中熟猪油烧至五成熟,投入鱼卷炸半分钟,改用小火炸三分钟,再改为旺火炸一分钟,捞起将虾的尾部向外码在盘中,配以番茄酱。

【凤尾敲虾】
大河虾去头留尾剥壳,剔除沙线,洗净沥干,蘸上干淀粉,用小木槌轻敲成扇形片,入锅用旺火沸水氽熟,捞起入清水中过凉,再入炒锅清汤中煮,配以鸡脯两片、火腿处、番茄片、青菜及调味品。这是温州传统汤菜,虾肉透明,虾尾鲜红,鲜美爽滑,清香可口。

【沙锅鱼唇】
鱼唇是犁头鲨之头的干制品,经水浸发去腥后,用干贝、母鸡、火腿等多种增鲜原料配佐,采用沙锅小火炖制,原锅上席。主品柔糯,汁浓味醇,营养丰富。

【桃花虾扇】
是一只以明虾为主料的双拼热菜。一味是以虾头熬成虾脑油炒制虾球,艳如桃花;另一味以虾肉制成扇形虾菜,用锅贴法烹制而成。一菜两味,色味兼美,用番茄酱佐食。

【鸽蛋鱼脑】
水发鱼脑切块入碗,加高能清汤和姜酒等调料,用旺火笼蒸后取出,盛于荷叶碗中。另用10把调羹,抹上冻鸡油,磕入鸽蛋,缀上香菜叶和火腿末,用小火蒸熟后脱离调羹,置于鱼脑周围。然后将烧沸并加调料的高级清汤倒入碗中即成。

【薯丝煲】
选用本地特产红薯丝配以多种佐料精制,薯丝爽口,滑而不涩,美味香浓。

【娘酒醉河虾】
娘酒香醇,河虾肉爽,鲜甜可口,营养丰富,原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主要补品,摆上筵席,别有一番风味。

【上汤桂花鱼】
选用万绿湖特产桂花鱼精心制作,刀工精细,鱼色乳白,口感鲜美,清甜嫩滑。

【清煲草鱼】
选用本地优质水源饲养的草鱼,配以多种佐料烹煲,肉质滑嫩,鱼味鲜美。

【咸香鸭】
选用本地特产土鸭精心制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是一味独特的下酒好菜。

【水晶鸡】
客家菜中的创新产品,鸡色黄润光亮,原汁原味,肉嫩味鲜,汤汁香浓。

【红烧猪肉】
色泽金黄,风味独特,爽口软滑,肥而不腻。

【东江酿豆腐】
沿用客家人传统制作技巧,豆腐滑嫩,馅料味美,原煲上席,滚热烫口,香味四溢。

【东江盐焗鸡】
色泽金黄,皮脆肉嫩,骨酥味香,并具补益功效,是客家菜系中的传统名菜。据传是一位贤慧的客家妇女为了让久病的丈夫开胃口而特意精心制作,丈夫吃后很快康复,这种烹调法也流传下来了。

㈩ 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你吃过哪些客家美食味道怎么样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华夏族特征的汉族分支,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的本地人之一。

客家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客家美食也算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主要的几道客家美食,看你有没有吃过。

1、盐焗鸡

盐焗鸡是一道久负盛名的客家菜,也是广东本地客家招牌菜式之一,流行于广东深圳、梅州、惠州、河源等地 ,现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经典菜式。

以上是给大家分享的9道客家美食,味道都很不错,到客家聚居地的朋友可以找找尝尝,欢迎客家朋友给留言进行补充。

我是孤尘一粒沙,致力于给大家推荐各地美食,喜欢我就关注我,你的关注是我不断更新的动力!